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略考
汉武帝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略考
取新的治国措施,避免重蹈覆辙。他们以黄老“无为而治”理论作为治 其父“中孺买田宅奴婢”[2]卷 68 霍光传。宁成“乃贳貣陂田千余顷,假贫民,
国的指导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汉书·高后纪》“:俱欲休 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金”[2]卷 90 。 酷吏列传
息乎无为”[2]高后纪,这里的“无为”,指的就是“扫除苛烦,与民休息”。
唐代艺术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创作也从生活出发,但艺术中反映 年之后,这些幸运留下来的艺术珍品自有其重要价值。唐代的绘画艺
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依据自 术在我国文艺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且不断地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家。
己的体验经过艺术的概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具体的感官 和艺术画面。山水画的进程就是画家们通过对时代社会的概括联想 创造出的形象,欣赏者通过想象就能获得一些能被感知的事物。
系列经济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财政困难。
因“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万”而被民控告[1]卷 53 萧相国世家。陆贾“病免家居”,
一、土地兼并及编户什伍组织的破坏
分金予其子“令为生产(置田业)”[1]卷 97 陆贾列传。景帝时,淮南王刘安不但
多年的战争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兴,接秦之 “侵夺民田宅”,甚至“妄致系人”[2]卷 44 淮南王安传。灌夫“家累数千万,食客
为戒,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使国家从战争创伤 原有田宅。此外,汉初统治者对于一些无地流民也赐予土地,加强对
中恢复过来,经济日益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他们的管理,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通过这些措施,汉初
当时国内封国并立“,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德”,对中央王权构 普通农户一般都能保有一定数量土地。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商业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商业发展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他深知天下农民疲于赋税之苦,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废除了王朝前期过重的赋税政策,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降低了农民的负担。
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商业活动中。
二、积极发展畜牧业汉武帝明确提出了“养精蓄锐,居服选贤”这样的治国方针,其中“养精”就是指施行畜牧业的发展政策。
他鼓励民众养殖牛、羊等家畜,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充足的动物产品为当时兴起的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机械能源。
三、打通交通要道汉武帝时期,针对前期受制于贫乏的交通条件所造成的商业不发达问题,他大力修筑水利,打通交通要道。
比如修建了蜀道、木犀峡等重要的交通通道,同时扩建了境内的运河、大道,拓宽了贸易和交通的渠道。
这一系列的交通建设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推动了商业的蓬勃发展。
四、推行度田制度田制是指通过对土地的测量和平均分配,确保土地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在汉武帝时期,这一制度被广泛推行。
度田制的实施,使得土地的所有权更加明确,减少了土地纷争,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灵活性。
这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加速了商品交易的频繁度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五、鼓励对外贸易汉武帝时期,中国与西域的贸易非常频繁,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武帝推崇“开通四夷,交通一统”政策,积极鼓励对外贸易,推动了与西域的经济往来。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商品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使得商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大大增加了商业活动的空间和潜力。
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改善交通条件,为商业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和便捷的通路。
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休养生息、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等。
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减免赋税,实行以农
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2.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
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3.改革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
4.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5.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是汉武帝采取的两项重要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由先前“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转向社会经济受王朝政权垄断经营和干预操控的轨道,由先前基本的自由放任经济,转向了国家财政经济和政治经济。
这两项政策也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 张准[1]
作者机构: [1]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汉代经济政策在汉武帝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汉武帝时代①之前的汉代经济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清净无为,轻徭薄赋。
这既是秦末农民战争后社会经济极度凋敝的无奈之举,也是西汉初期的统治阶级以“黄老无为”之道为基本国策的结果。
这一政策在汉高帝至景帝五代70多年中得以延续,成功地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极大地充实了国力,为武帝时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看,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国策的转变,由“黄老无为”转向“外儒内法”,即在儒家思想外衣之下的法家之道。
而经济政策转变的直接原因,在于国家财政开支急剧增长,国库频频告急。
1.巨额军费开支是汉武帝时代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
从前135年闽越之战到前89年颁布“轮台罪己诏”的46年中,几乎无日不用兵,其对象从南方的南越、东南的闽越、西南的夷族、东北的朝鲜、西北的大宛到北方的匈奴,可谓八面出击。
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更是旷日持久,从前133年的马邑之战到前90年李广利出击匈奴,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5次之多。
其中,仅前123年、前119年的两次大胜后的赏赐就分别用去黄金20多万、50万斤②,前121年赏赐投降的匈奴部落...。
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汉武帝的改革和开拓政策,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使国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第一,推行均田制。
西汉时期推行了均田制,即按照土地大小、产出等因素平分大家的土地,使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定的土地,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个政策的实施,不仅调整了土地集中的不合理现象,而且也降低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独立商业机构。
西汉时期,商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使商人们的地位逐渐提高。
政府在早期采取了限制贸易的政策,但在汉武帝即位后,与民休息,大力推动商业的发展,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商业机构,可以更好地管理经济控制,从而促进商业发展。
第三,发展铁路交通。
西汉时期铁路交通逐渐发展,这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铁路交通的发展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从而促进了商业和贸易发展。
第四,加强贸易往来。
西汉时期也加强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朝与西方贸易的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土路上的商业和贸易更加便捷,也使得汉朝对世界经济日益重要。
第五,注重科学技术。
西汉时期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大力推动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和繁荣工业经济。
总之,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均田制、独立商业机构、发展铁路交通、加强贸易往来、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西汉时期成就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才能够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得生活更加美好。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中央集极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学界对汉武帝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既有对其改革目的的研究,也有集中在其措施上的研究。
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这些问题执着的追问与探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武帝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一、选官制度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关系着历代王朝的兴衰与更替,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一番伟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张诚在《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逐渐建立起了察举、考试、征辟、上书、私人举荐、纳譬、军功、任子等一套官吏选拔制度。
"并进一步指出了汉武帝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张诚认为汉武帝选官最大的特点就是"士人的广泛选用和广开仕途",但同时他也指出汉武帝选官存在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任子与纳譬导致的混乱局面。
蒋亮平在《汉武帝时期人事制度改革探析》一文中认为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主要是为了"破除‘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的陈规,广辟才路”并重点研究了察举与征召的选拔制度、培养人才的太学制度及按劳升迁的考核制度等。
并认为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推行选官制度的改革,既与时代提出的要求有关,又是武帝力主提倡的结果。
江连山在《简述汉武帝完善官吏选任考核制度》中对汉武帝的完善选官制度、改革选官标准、系统考核制度、完善任用制度等,都做了简要说明,最终认为经过武帝的努为,"选举什么人任什么官职,对宫吏如何管理更加明确,一切皆制度化了。
"王国民在《从"功臣政治"到"贷臣政治"——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一文中认为汉武帝选官制度的变革"使西汉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的转变,奠定了武帝盛世的人才基础。
以上这些文章选题相对比较集中,都重点研究了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的措施,对每项措施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对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学界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而对其改革的局限性认识则相对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归结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而己。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解析版)
专题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讲解1.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A.汉初封国制度严重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统治B.汉初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间存在严重冲突C.汉初封国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定D.汉初封国实力强大完全可以取代郡县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可知,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定,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
故选:C。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
这说明()A.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独尊儒术”摧残了学术的自由发展C.汉武帝用儒家学说巩固“大一统”D.儒家“大一统”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解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
这说明思想的统一有利于汉代儒家经学的发展,但是“独尊儒术”摧残了学术的自由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考专题复习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考专题复习一、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重要历史课题。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点。
二、知识点梳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王国实力削弱,无力对抗中央。
设置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强。
削弱相权:设立中朝(内朝),由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参与机要,削弱丞相权力。
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培养统治人才。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发展经济统一铸币权: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盐铁官营: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均输法: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大大节省了费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军事上加强国防反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开拓疆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重点难点解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推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削弱相权等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同时也限制了其他思想学派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通过统一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法等措施,汉武帝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四、典型例题分析(请在此处插入典型例题及解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汉武帝大一统知识点总结
汉武帝大一统知识点总结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使得汉朝得以实现大一统,统一了中国的领土和民族。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知识点。
一、政治措施1. 分封制度的改革:汉武帝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2. 任用贤能:汉武帝注重选拔和任用贤能的官员,尤其是采取了"以实录用"的政策,即以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率。
3. 修建道路和运河:为了加强地方的联系和统一,汉武帝大力修筑道路和运河,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
4. 灭匈奴:为了统一北方,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匈奴的军事行动,逐渐削弱了匈奴的势力。
二、经济政策1. 推行均田制:汉武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稳定了社会经济。
2. 扩张农田:汉武帝通过拓宽农田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 发展冶铁业:汉武帝大力发展冶铁业,提高了钢铁的生产能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教育1. 修筑学校和图书馆:为了普及教育,汉武帝大量修建学校和图书馆,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赏识文人墨客:汉武帝赏识文人墨客,支持他们的创作和研究,为当时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3. 推崇儒学:汉武帝非常重视儒学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崇儒学,使其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四、宗教政策1. 信仰道教:汉武帝崇尚道教,将其作为国家官方信仰,并修建了一系列道教寺庙,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2. 宣扬皇帝崇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武帝宣扬皇帝崇拜,强调皇帝具有神圣的地位。
3. 宽容异教:汉武帝对其他宗教的存在并不排斥,对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
综上所述,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措施,使得中国实现了大一统。
他的统治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树立了榜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刘彻,建立汉朝,以实现大一统的梦想,为统一中国而付诸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他的政策不仅在外交上把中国的敌对势力击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内政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使中国形成了更加统一的格局。
一、经济政策1、垄断贸易。
汉武帝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阻止外国商人从中国海岸经商,仅准许秦朝、西汉朝及韩、楚四国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并且严格控制其出口的商品及数量,从而保护了中国贸易的繁荣。
2、税收政策。
汉武帝推行了平均税制,取消了各地的特殊税制,把诸侯国及郡县归入中央税收体系,即用地税及庚金等收取税款,还取消了拖欠税款的处罚,这大大丰富了汉室官府的财政收入。
3、货币政策。
汉武帝为了统一货币系统,令禁止流通多种货币,以金币为主。
汉朝以金币为主要货币,并推行使用地方货币的政策,使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政策1、推行官办学制。
汉武帝推行官办学制,出现了“四书五经”思想,以此作为培养精英统治者的教育形式,加强中央集权,向外部传播中华文化,以确保统治地位。
2、普及兵法。
汉武帝将兵书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组织每五年一次的兵书科考,加强了官吏的科学知识,使军队建立起了科学管理体系,从而维护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3、促进文化交流。
汉武帝派遣使臣出使各国,开拓了贸易,使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三、内政政策1、制定统一的教育体系。
汉武帝推行“九品官人制”,以考试制度考核官员,使更多的有才干的人得以任职,从而开发了国家的文化氛围。
2、建立统一的司法制度。
汉武帝改革了司法制度,把司法官分为四级,统一了中央司法官到地方的司法权力,从而使司法官在官员中得到较高地位,维护了司法部门的职能。
3、改革官制。
汉武帝把各级官制作出细分,把终审部门统一在中央,把统治权力下放到地方,加强了官制的制衡,从而加强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四、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不仅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内政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完成大一统的梦想,把中国打造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分析
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分析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作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内外政策,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策、军事政策和外交政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
首先,汉武帝时期在经济政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推行均田制,使土地重新分配,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汉武帝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建了一系列灌溉渠道,提高了灌溉效率,为农田增产提供了保障。
此外,他还推行了开矿业和制造业等政策,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武帝在军事政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调整和改革。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修筑了长城,并设立了一系列边关军事机构,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注意加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密切关注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以保持对周边地区的了解和掌握,为后来的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汉武帝时期的外交政策也十分重要。
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他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
他派遣使者周游各国,与外邦建立友好关系,争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外交手段对付潜在的敌对势力。
例如,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此外,汉武帝还对北方的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通过战争手段缓解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侵扰,确保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定。
总而言之,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在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通过改革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展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边疆安全,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西汉王朝的发展与繁荣,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汉武帝一朝统治政策
论汉武帝一朝统治政策众所周知,汉武帝统治的50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这样的繁荣则必定与其统治者一系列英明的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那么,汉武帝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壮大他的王朝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政治方面:(1)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为何说加强中央集权是汉武帝一朝繁荣的重要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国家里,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只有国家统一,王权集中,国家机器才能有秩序地运行,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汉武帝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自然希望大大加强自己的权力,于是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此目的。
这些措施当然不止以下三个方面,笔者仅挑出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略作分析。
1.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消除王国威胁汉初,高祖为了获得各方支持,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不得不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大肆分封诸侯王,而且规定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且王国内部的结构与朝廷无异。
正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授,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然而这种政策无疑很有可能造成地方割据,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
吸取了晁错削藩引起七王之乱的教训,武帝决定采取主父偃的建议,于元朔2年(前127年),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个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中央政权的侯国。
具体内容是,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不再受王国管辖,而是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这样,名义上诸侯王并没有被削藩,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而实际上却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这一措施既迎合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了引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不动声色地削弱了地方实力,实在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明之举。
简述文锦东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简述文锦东汉时期的经济政策
1、休养生息。
实行分封制度;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
使汉朝赢得了宝贵时间,增强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重农抑商。
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从政治上将其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租税以困辱之”。
汉朝以法律手段对工商业发展设置人为障碍,示天下以抑商、贱商之意。
“以法律贱商人”格局初成,其抑商之法亦为后世所模拟。
3、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命名。
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1.增加政府收入的币制改革,当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西汉政府的经济状况比较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到武帝当政十几年以后,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即呈提襟见肘之势。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对匈奴战争的浩大军费和皇室的奢侈所造成的。
为巩固中央集权,解决政府的经济、财政困难,西汉王朝必须实行适应形势的经济政策和对过去的财政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曾进行过几次币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一是制止私铸之伪币流通,二是从改币制中剥夺商人和贵族的财富,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自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爆发以后,货币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封建政府财政的日趋困难,另一方面是商人利用手中货币,或私铸伪币大发其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为了打击那些兼并之徒,西汉王朝又决定改币制:“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元狩四年(前119年)下诏日“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同时,还令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这里所说的“白金”即银,“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币。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每块鹿皮“直四十万”。
这一政策是相当巧妙的,中央不需成本,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
因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用此物,只得向朝廷购买,只一块皮就值40万。
这样,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便流入到中央政府之手了。
不过,这次改币,并未能解决伪币的问题,而且币制更加混乱,除了三铢、四铢以外,白金及皮币也进人流通领域,这就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尽管重申对“盗铸”者处以死刑,仍不能有效地制止私铸。
所以,上述命令发布不到一年,武帝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周廓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铅(熔)”,即铸有廓之钱,以防磨取铸沿或改铸。
但这种办法仍不能禁止盗铸,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两汉的经济政策
两汉的经济政策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两汉时期数据跨越了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时间跨度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经济方面也是如此。
本文将主要论述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在两汉时期,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商贸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其中,手工业的发展更为突出。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以陶器制作、丝绸制作、制茶等为代表,这些手工业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生产规模。
商贸业在此时期中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统治层对商业的支持更加积极,发展出了出口贸易,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此外,在两汉时期,也有不少的地方出现了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在汉国,冶炼技术逐渐成熟,铁器等制造逐渐普及。
此外,极北的代郡和匈奴的边境上面,也陆续发现和开采了历史上有关“丝绸之路”上的原材料,如锡、铜、铁、金、银等,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经济主要的指标是人均GDP,两汉时期的人均GDP估计约是现汉朝时期的一半,还需考虑到300年前,社会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然而,在此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两汉的经济成就足以让人们对其高度肯定。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政策、计划和措施。
在这方面,两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有诸多的特征和亮点。
1、强调封建农业经济从两汉时期的历史行文记录来看,当时政府比较注重的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纳粟法、义渠法、博望法、保甲法等一系列农业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
比如统治者发起过的“支农实施计划”能够使农民收获良好,也向农民学习了不少的良好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系统的立体经济方式。
2、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两汉时期除了注重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外,还着重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在加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加强了工商业的扶持政策,并积极地发展出口贸易。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汉朝的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朝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官方铸币汉武帝时期,官方铸造铜钱作为货币,统一货币流通,遏制了货币混乱的现象。
这种政策维护了经济秩序和官方纪律,使财政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汉武帝也通过降低税收,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商业发展和手工业生产提高,发展经济。
他还通过改进税制和税收征收方式,加强生产的生产控制,使经济更有规律。
这种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内的商业贸易,加强了贸易和交流,对促进县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土地改革在汉武帝统治期间,他将荒地划分为农民个人所有,这一政策被称为“皇甫谧法”。
皇甫谧法使用大小耕地的概念,配给土地具有农民的个人所有权,减少了大量未被开垦的荒地,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皇甫谧法还强调了土地的部分使用,鼓励人们进行轮作和休耕,提高了土地的效率。
汉武帝时期的海禁政策汉武帝时期还实行了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是指禁止私船到国外进行贸易。
虽然这种政策限制了一些贸易,但它也促进了国内的商品生产。
禁止私人贸易,保障了国家的利益和生产,减轻了公众对外贸易的需求。
汉武帝时期的屯田政策汉武帝时期,他还开始强调“屯田策”。
屯田是指有效地利用农民和土地资源,建设和支持一些边远地区的农业。
这一政策将这些地区纳入了国家统一管理,繁荣了他们的农业和经济。
通过屯田政策,国防安全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总结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
它们为中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些政策实现了税收的正常执行,统一货币流通,扩大了出售市场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试述汉武帝经济政策之背景内容及对当时社会之影响
漢武帝新經濟政策漢武帝時代,是西漢國力最鼎盛的年代,除了由於政治制度的改革收效外,他提倡「獨尊儒術」的政治文化及經濟上推行新經濟政策,就是最基本的致治原因。
武帝的經濟政策,完全體現了中央集權及鞏固皇榷的精神。
打擊商人豪強,增加國家收入,成為經濟政策的主要成效。
背景/動機/目的漢武帝施行經濟政策背景,可分消極及積極兩面。
消極方面,乃在打擊商人,以期紓緩當時社會貧富懸殊。
漢初高祖、呂后雖有「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及「市井之子孫不得仕為宦吏」等政策,藉以打擊商人的社會地位,但因漢初國土已完成統一,關旅之禁亦已消除,交通變得方便;且文景之世,生產力已恢復,令農商有剩餘生產,故商人活動,在文景二帝「無為」政策下得以發展,商人漸變為巨富,兼併之風因而出現,貧富懸殊現象便日益嚴重。
文帝時,賈誼在《治安策》中已指出富豪乃破壞社會經濟之主力,應對其加以裁抑。
到景帝時,晁錯又力斥商賈囤積居奇,甚至藉其財力染指政治交通王侯。
可見文景時商人地位雖低,但其影響,仍不容忽視,連法律條文亦無力予以約束限制。
面對商人兼併土地及牟取厚利,形成貧富不均之經濟危機,武帝不得不施行新經濟政策,抑制商業資本之增張。
就積極面來看,漢武帝施行新經濟政策,乃因其要發展國力,故必須廣開財源。
武帝即位後,一改漢初各帝之休養生息及無為而治政策,積極發展國力,連年對外用兵,開拓疆土,如伐匈奴、百越、朝鮮,西通西域及西南夷等,需財極殷。
此外,武帝大建宮室、興水利,四出巡遊,登山封禪等,支出浩繁。
結果將文景留下的府庫積蓄,亦虛耗淨盡。
為籌措軍費支出,武帝自要設法增闢財源,以實國用。
(背景加此段)此外,漢代政府將耕地許農民私有,全國山林池澤則撥歸皇室,民間私下燒炭伐木,捕魚獵獸,煮鹽冶鐵等,皆要徵收商稅。
漢代以大司農收農田租稅,充實國庫,以少府收山海池澤之稅,以供皇帝私用。
由於漢田賦甚輕,而鹽鐵之利則秦時已「二十倍於古」﹝《漢書‧食貨志》﹞。
漢初仍沿用未改,結果造成大司農收入﹝國用﹞反不及少府收入﹝皇帝收入﹞。
汉武帝经济政策研究
汉武帝经济政策研究社科0923班李杨勇 3090104461摘要: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大有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政策无不对后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放弃了对汉武帝最为卓著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汉武帝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通过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分析来探讨汉武帝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背后经济背景,厘清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的原因和实施的效果及影响。
关键词:汉武帝经济政策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的君主,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完成了对匈奴讨伐使得长期危害边疆的匈奴势力被瓦解,对内完成了对诸侯王的削藩,文化上开始了向儒家大一统的靠拢。
汉武帝所取得成就可谓是极大的,然而关于汉武帝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争论主要集中在汉武帝的对外和经济政策之上,汉武帝自己在晚年也颁布了《轮胎罪己诏》来检讨自己在早年的政策失误,并宣布重新实行汉初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汉武帝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而他成就背后所造成的汉朝的统治危机都源自他在位初期实施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为汉武帝的对内对外的政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后患,本文就旨在分析汉武帝时期各项政策背后的经济政策,厘清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它们的影响。
一.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原因与背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财政政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从政治上来说,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对外面临来自匈奴的威胁,对内面临着诸侯王的威胁;从经济上来说,汉初推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民间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而朝廷则面临着严重财政危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地方豪绅巨富的垄断和土地兼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分别论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背景。
(一)政治形势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对内各地的诸侯王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阻碍,对外来说一直存在的匈奴势力威胁着汉朝的边疆。
汉代经济制度
汉代经济制度上面讲的是政府之形成,及其职权分配之内容。
下面要讲到支持政府的主要经济问题,即赋税制度。
汉代对于“轻徭薄赋”这一理想算是做到了。
战国时孟子讲过“什一而税”是王者之政,可见战国税额是不止什一的,在孟子以为什一之税已是很好了。
可是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
而且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说一。
一百石谷子,只要纳三石多一点的税。
甚至当时人还说有“百一之税”的。
(见荀悦《前汉纪》。
)并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这因中国疆土广,户籍盛,赋税尽轻,供养一个政府,还是用不完。
然而汉代税制,有一个大毛病。
当时对于土地政策,比较是采用自由主义的。
封建时代的井田制早已废弃,耕者有其田,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他可自由使用,也可自由出卖。
遇到经济困乏,田地可以买卖,就形成了兼并。
若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政府税额轻了,农民还要卖去自己的田地呢?这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这须讲到当时的人口税、兵役税,乃及社会经济之全体貌。
此刻无暇涉及。
但耕户卖去了他的土地所有权以后,他就变成一佃农。
田主对佃农的租额是很高的。
有的高到百分之五十,即十分之五。
结果政府的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卖了地,要纳十分之五的租给地主,地主向政府只要纳三十分之一的税。
政府减轻田租,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毫的好处。
这是讲的田租。
但这里已牵涉到土地所有权问题。
封建时代,“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
”土地为封建贵族所专有,耕田者依时还受;这是井田制度一项主要的条件。
现在封建破坏,土地归民间私有。
既属私有,自可自由买卖。
政府只管按田收税,不管田地谁属。
卖田的和买田的,双方共同成立一种契约。
这纯是民间经济贸易关系。
所以在自由买卖下的大地主,并不即是封建贵族。
封建是政治性的,而此刻的地主,则由经济条件而形成。
他可以自由买进,也可以自由卖出。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略考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座高峰。
在这期间汉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都已日臻完善。
此前,经过刘邦特别是文景之世的惨淡经营,终于使汉王朝由“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萧瑟局面以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繁荣景象。
但尽管这样,汉朝仍然处在内交外困的险境之中。
国内封国并立,“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德”,甚至力量强大的封国疆土千里,“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对中央王权构成严重危害。
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寇边,尤其匈奴数度侵扰朔方“杀略吏民千余人”,又控制着汉通往西域的要津,对边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汉朝的对外贸易交往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财经政策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因战争和宫廷生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
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媒介。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初用秦八铢钱,因嫌重难用而令民间更铸荚钱。
结果造成“物价腾踊,米至石万钱”。
至文帝时荚钱多而轻,文帝前四年夏四月又更铸四铢钱,并除盗钱令使民间自铸。
因得利甚厚而导致“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又用民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收”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货币金融秩序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统一市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奸钱日蕃,五谷不为多。
”使农产品产量下降百姓弃本逐末,造成恶性循环。
因之贾谊提出“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故不如收之。
”主张将铜矿的所有权收归中央,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现象,以达到消除伪钱,降低百姓因私铸钱而受惩罚,平易物价,恢复农业生产及政府专造兵器防范地方叛乱及抗击匈奴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但汉文帝并未采纳,欲富宠臣邓通而“赐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
对吴等封国的铜矿亦未做任何处理,而为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对封国的权限与官制做了重大调整。
而抑制封国势力,收回经济利益的事业由汉武帝最终完成。
武帝建元元年造三铢钱,建元五年罢三铢钱,复行半两钱。
其后元狩三年又令县官销毁半两钱更铸三铢钱。
如此频繁地变更币制,反映民间私铸钱币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国家铸币数量之间的消长,而国家此行的目的在于增加府库收入,摧毁豪强兼并之徒以“佐国家之急”。
当时诸侯王或自铸或与私铸钱币的商贾有密切联系。
因此武帝利用禁苑多白鹿少府多银锡的条件,以白鹿皮方尺制作皮币,值四十万;又造银锡为白金三品,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
使诸侯王宗室朝荐聘享以皮币荐币方可。
皮币值四十万说明它是参与流通的,但只限于诸侯宗室内部。
诸侯需要用自己大量铜钱甚至黄金来换取与之不等价的皮币与白金,它们不承担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皇帝利用宗族血缘关系对诸侯王进行盘剥。
当时中央掌握矿产较少,而郡国私铸铜钱极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因此大量收取诸侯王的铜钱,减少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与次数,才可能稳定物价和金融秩序,抑制通货膨胀。
对于民间私铸铜钱则严厉惩处“盗铸诸金钱罪皆死”,但吏民仍“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武帝造皮币铸白金是政府第一次试图全面掌控铸币权,打击诸侯富商回笼资金,增加财政收入的尝试,但是由于国家掌控原材料的有限与政策的乏力,皇家仍然未能完全掌握铸币权,专铜铁之利,平抑社会经济。
为此汉武帝开始任用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南阳大冶炼者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洛阳商人之子桑弘羊也以善于计算见用。
元狩三年冬下诏对民间敢于私铸铁器煮盐者处以釱左趾的刑罚。
元狩五年又罢三铢钱更铸五铢钱,然因获利巨甚“犯者众,吏不能尽诛”数十万人被戮。
武帝时期社会上求富心理依然澎湃,“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也……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
”故而要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只有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并将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
成立专职铸币机构,既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察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
因为这种钱铸造难度大,要求质量高,故“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
”解放后,在西安市未央宫遗址附近的向家巷曾出土大量五铸钱范,其年代也当在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后。
将铸币权收回后,国家在北起广阳国南至桂阳,东自平郭、盐城、广陵国一带,西抵陇西临邛一线,都设置了铁官,直接掌控。
如此,中央的实力大为增强,地方则因失去了财源而失掉了割据叛乱之资。
尽管盗铸金钱的活动依然有“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但普通吏民已无法染指其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稳定货币金融秩序和社会控制起到了显著作用。
同时,全国各地设置铁官也是对矿产资源的垄断,封建社会是以铁器为主导工具,以铜为主要铸币材料的,控制了铜铁也就掌握了经济命脉。
这不仅使国家财富增加更重要的在于它减少了地方自造兵器发动武装叛乱的机会。
而对盐的专卖更是对人生命的变相控制。
它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郡、国多不便县官做盐铁器,苦恶价贵或强令民贾之,……商者少物贵”。
《汉书》颜师古注曰:盐既味苦,器又脆恶。
质量低劣且价格昂贵就已显现出盐铁专卖的弊端。
随后,汉武帝凭借日益增长的财富开始大兴土木,起柏梁台“做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
长安附近铜铁产量极少,铸盘所用之铜显然是四方聚集而来,此足以证明中央对全国矿藏的控制力。
不仅如此,武帝天汉三年又置酒酤,《汉书》应劭注:县官自酤榷卖酒;韦昭曰:谓禁民酤酿,独官开道……独取利也。
封建国家为广收财源将日常与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盐铁酒等物品都收为专卖,严酷的盘剥百姓,更沉重的打击了富商与诸侯势力,对巩固地主阶级重要的作用。
盐铁经营与诸侯王及商贾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收回盐铁权,削弱诸侯贵族的同时汉武帝开始进行算緡活动。
战国之时,重商求富蔚然成风,出现了从商或经营盐铁而“与王者埒富”的豪富。
至秦时虽迁天下富豪徙咸阳,但商人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影响。
汉建立后,刘邦“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然而由于“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而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结果导致“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农民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困窘使得他们“攻剽椎理,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甚至连历史上素以节俭闻名的汉文帝陵墓中的陪葬钱币都被盗掘。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社会风气变坏,另一方面使“俗不好种麦,……,损生民之具也”“人复相食”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使武帝不得不开始寻找一条使民复归本业的方法。
同时商人阶级作为与旧六国奴隶主集团有密切关系的残余势力在经济上的代表,为达到其政治与经济目的而支持诸侯的割据叛乱活动。
因此为维护上升中的地主阶级的革命成果和封建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力,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也必须对商人进行抑制和打击。
对于商人的打击是带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性质的,其手段更是政治、经济惩罚兼而有之的。
元兴六年冬开始收取商人车船的税费,标志着对商人全面抑制的开始。
此前,汉高祖四年八月初次征收算赋“唯贾人与奴婢倍算”,这说明封建国家抑制商贾和有大量奴婢的豪强仅仅是从国家定赋上加倍。
至于收取车船算税才表现出国家严厉压制商贾和豪强的决心。
元狩四年“公卿又请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緍钱二千而一算”,《汉书》颜师古注“各隐度其财产之多少而为名簿送之于官也”。
这种做法有类于后代的税务审查,但要求将财产数量完全呈报官府,则无疑是对财产私有权的粗暴侵犯。
算緡的方法是商人财产每两千钱抽税一算,经营手工业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
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
商人的车则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抽税一算。
《通鉴》胡注:算百二十钱。
可见对工商业者的盘剥是非常深的,因为手工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且获利有限,政府也易于掌控,故而国家将大商贾与手工业者区别对待仍是对手工业者的一种笼络。
为了深入算緡,政府又鼓励知情者告发隐晦不报或自报不实者。
如揭发属实则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
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同时“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
如此“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百姓骚动,不安其生……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而县官以盐铁緡钱之故,用少饶矣”。
至此,商人在经济上已本末皆失。
土地是人任何时候都赖以生存的资源,商鞅变法之后占田多少逐渐成为财产与地位的象征。
商人在财产上遭到重创后又被剥夺了对土地的占有,并且累及亲属。
这使得商人的势力逐渐减弱,经济地位下降,从此一蹶不振。
财富专利于政府,人民并无收益。
其后大部分商人停止经济活动“民媮甘衣好食,不事蓄藏之业”苟且享乐,这对社会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商业活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有所结余之后发生的一种必然的交换行为。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是哺育工商业的基础,同样工商业又会推动财富的积累和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促进商业大都会出现,如“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同时也会扩大地域之间的交往。
张骞在大夏时就见过邛竹杖和蜀布,也在距大夏国东南数千里的身毒见过蜀物。
在中西官方尚未正式通聘之前,中华物产就已远传西方,这也都是商人之力。
尽管商人“周流天下,富埒于王者”,但“皆非有爵邑奉禄弃法犯奸而富,……,以末至財,用本导之”,与“闾巷少年……任侠兼并……不避法禁”而追求财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打击商人势力后,商业活动仍在持续,但主导者已成为由“兴利之臣”任命的“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桑弘羊令他们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获取利润,自由商人由官府之吏取代,专卖的物品因质量低劣且缺乏竞争与市场机制的调节而造成“商者少物贵”。
但封建国家因此收入大增。
曾经因赏赐军功和运输兵甲导致大司农财用枯竭,军费拮据而不得不出售爵位和赎买禁锢以缓解财政危机的困窘局面而至“所过赏赐,用帛百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但对商人的严厉惩罚无疑会对民营经济发展和普通群众的生活造成困难。
政府利用其政治权力垄断了全国的盐铁、商贸,专天下之利,使民间收益减少,市场萧条,也使在以经治国的汉武帝时代之后,逐渐形成轻视工商的社会心理。
汉武帝对商人的打击不仅表现在对财产权的践踏和商业的垄断,更在于从政治上彻底摧毁商人阶层的势力。
武帝一生是在与西域及南方各政权交战中度过的。
太初三年因征大宛夺取汗血宝马而征发戍甲卒十八万驻酒泉张掖以北,并在居延休屠屯兵戍卫酒泉,兵源不足的“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壻、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使其直接参与对匈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