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基本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 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 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 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 是可以的。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 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 起中国人民。
【一是字数要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 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 “已”、“然”皆虚字;“半”、“一”皆 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皆虚字;“纵”、“相”皆 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 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六是内容相关。】
二是分咏物诗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 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 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中考对联试题解读和解题指导
中考对联试题解读和解题指导【知识储备】◎要点解读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相传起于五代,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起源于律诗的对偶句,现在仍保留着律诗的一些特点。
要求对仗整齐,平仄呼应,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考点动态如今,拯救、继承和发扬汉语文化是大势所趋,为此对联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我收集的136份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13份试卷考查了对联。
虽然,仅占约10%的比例,通常是2―4分,但预计2014年会有更多省市将对联纳入命题范围。
对联试题主要考查斟字酌句和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何种形式,中考对联试题一般要求宽对即可,即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认知、欣赏及拟写对联是考查重点,日常复习中我们要加强练习,掌握答题技巧,以便从容应对。
◎常见题型1.判断常见对联。
2.写喜欢的对联,并赏析。
3.填写重点词,补充对联。
4.根据上联直接拟写下联。
5.结合特定情境对出下联。
【例题解析】一、根据特点,判断对联常见对联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
我们只有牢记它们各自的特点,才能准确判断。
(一)春联是描绘时代背景、增加喜庆气氛的对联,常有“春、新年、岁”等字眼。
如:爆竹震落漫天雪,金凤唤来大地春。
(二)婚联是祝贺结婚的对联,常表达“成双成对”之意。
如:白首齐眉鸳鸯比翼,青阳启瑞桃李同心。
(三)挽联是哀悼死者的对联,表达哀悼、赞颂之意或对在世的人表示慰勉。
如: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这则挽联悼念逝者“德高”。
(四)行业联是突出行业特征的对联。
如:李桃交谊笃,橘柚及时登。
这是水果店的对联。
例(2013年白银卷)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对联,要在校刊上刊载,请你把下列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
①红莲开并蒂彩凤喜双飞②白雪抚人片片醉红梅舒枝点点春③百草回春争鹤寿千方着意续松年④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正确的顺序是:答题指津:(1)熟知概念,牢记特点。
中堂对联佳句
中堂对联佳句(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堂对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中堂对联的格式与要求3.中堂对联的佳句赏析4.中堂对联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正文一、中堂对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堂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既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书法、绘画等艺术特色,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二、中堂对联的格式与要求中堂对联的基本格式为上下两联,每联五个字,共十个字。
在声韵、词性、结构和内容上要求相对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
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的中堂对联更具艺术价值。
此外,中堂对联还有横批,横批是对联主题的点睛之笔,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中堂对联的佳句赏析1.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这副对联寓意着岁月催人老,但同时也带来了福分。
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寓意着家庭幸福美满。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副对联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探求知识。
只有勤奋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只有毅力才能驾驭无尽的学海。
3.金风送爽江水清,玉露微寒夜色深。
这副对联描绘了金秋时节的美好景色。
金风送爽,江水清澈,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觉;玉露微寒,夜色深沉,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氛围。
四、中堂对联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今,中堂对联仍然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此外,一些商家、企业也会在店铺、办公室里挂上对联,以展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总之,中堂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名词解释
对联的名词解释对联,又称为“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
它以一对相对对应的短句组成,内容通常蕴含哲理、启迪智慧或寓意深长。
对联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和创作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演变过程。
最早,对联源自于“上下句”的训诂方法。
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文章,常常将上下两个句子合为一体,表达出很深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达方法逐渐被用于配对短句,形成了对联的形式。
对联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仗对偶,也可以是对仗反复。
对仗对偶是指两个短句在结构和意义上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例如:“惊鸿一照雅人衡,指点千秋伟士心。
”这里的“惊鸿一照”和“指点千秋”互为短句主题,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仗反复则是通过对联内部的反复对比和强调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上梢月缺还溪照,下梢花开照溪还。
”这里的短句通过反复强调溪水和月亮的存在,传达出一种寓意深长的美感。
对联通常以四字或八字为主,因为这种长度最适合表达句子的含义和结构。
然而,也有些对联会采用六字或十字的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创作需求。
对联的字数不仅受到内容要求的制约,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语言审美和韵律考量。
对联的字数要求准确、简练、有力,并避免过度拖沓或精炼不到位的情况。
对联的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方面,创作对联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
只有理解语言中的内涵和底蕴,才能准确把握词语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创作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个角度去塑造对联的内涵。
如今,创作对联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形式,需要创作者对文化、艺术和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对对联赋予了自己的特殊意义和解读方式。
在中国,对联被广泛应用在春节、婚礼、喜庆等场合,寄托了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期望。
对联文化演讲稿
对联文化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对联文化。
对联,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对联的起源。
对联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它是从民间
文化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最初,对联是用来祭祀神灵的祭文,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形式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能够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其次,对联的艺术特点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对联是一种以对仗、对偶为特点
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应,意义相呼应,形式对称美观。
在表达方式上,对联常常采用押韵、对仗的手法,使得对联在语言上更加优美、韵律感更强。
同时,对联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抒发情感的,也有表达哲理的,还有祝福吉祥的,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精华形式。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对联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联
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今,对联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还可以在各种场合进行应用,比如在春节、婚庆、节庆等场合,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对联的身影。
同时,对联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总的来说,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
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瑰宝继续闪耀着光芒。
谢谢大家!。
对联-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含答案
专题11 对联(解析版)专项训练卷·一计划用时:15分钟题量:5题满分:12分实际用时:测试人:得分:1、(2019·甘肃初三期末)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学校文学社将要在初一年级举办“走进对联文化”主题活动,邀请你来参加并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62.请你为班级同学讲解对联的基本要求,至少写出两点。
(2分)【答案】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语义相关,平仄相和(任意写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的掌握。
对联的要求有: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63.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励别人。
请你从下列短语中为所给上联选出对应的下联。
(2分)A.无益身心事莫为 B.甘面壁读十年书C.白首方悔读书迟 D.立志读尽人间书①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②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答案】① D ② B【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掌握能力。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经过比较,发现D和B比较符合要求。
2、(2015·安徽初三月考)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请根据课文《端午日》中赛龙船比赛给人们带来无限乐趣的情景,补写出下面对联的上联。
(2分)上联:;下联:除夕夜放爆竹妙趣横生。
【答案】端午日赛龙船其乐无穷【解析】对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三种:正对(用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反对(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和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具有因果、条件、假设、承接等关系)。
对联知识及练习题(已整理)有答案
对联探究活动一、对联简史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特点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欣赏与写作讲诉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谁知财主见了这副对联,心想:小小解 家,竟敢妄称藏书万卷,植竹千根。这不是 炫耀他博学多才,嘲笑我不识诗书吗?我把 竹子都砍了,看你怎么“门对千根竹”?一 怒之下,便派人将满园翠竹根根都砍了半截。 解缙不禁暗自好笑:“好哇,我要叫你 毁了一园竹,气还受个够!”他随即取来笔 墨,在春联的末尾又各添上一个字,变成:
一、对联的基本特点
明代文人解缙的故事 ——解缙幼年家贫,但他聪颖好 学,才智出众。解缙家的对面,住着 一户豪门望族。一年春节,这家财主 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而解缙家 却还等着卖完豆腐,拿钱买米下锅哩! 解缙想,岁序更新,春回大地,家里 虽穷,也得写副春联。于是他放眼门 外,财主家的竹园里绿竹春松,苍翠 欲滴,便灵机一动,挥笔写道:
⑷平仄相对。
古代汉语中把平声归入平声,把上声、去声 和入声归入仄声。而现代汉语中,习惯上一声为 阴平,二声为阳平,都为平声;三声为上声,四 声为去声,都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上下联平仄要相对,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 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 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04全国卷,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用)下面都是 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树一代新风(树世纪新风) (1)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____. (2)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神州大地新) 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5、(04广东题)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 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1)北京西安上海均为中国名城。 (2)长城故宫三峡尽为中华风光。
高考对联题命题趋势概览
豢 东 , 莞
否分辨虚实字及其应用” 能 平 ,而 “ ,“ 丁香”为平平,“ 初绽”又为平仄 .可见上 否分辨平仄声” 读书之多少 下旬平仄不相对 ,而 A旬的平仄规律 刚好是仄仄平平 ,“ 仄仄平 , 所以, 答案应为 A 。明确对联 的基本知识 . 这
A.湖 山 c 河山
苦 乐 苦乐
B.河山 忧乐 D 湖山 忧乐
【 名题精选】下图是第八届 中国艺术节节徽。 图 该
案 以编钟为主体 ,既体现 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 长 又
【 解题方略 】 这一题要求填入最确切 的词语 , 这就 体现 了举办地湖北深厚 的文化底 蕴。下方 的波浪既是 必须结合整 副对联来考虑。而前面 已经暗示我们这是 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 色的传 统云水纹饰 ,又是象
)处 ,请分别填入
【 参考答案 】月季牡丹金桂 莫非海 内奇葩
最确切的一项 。( 9 5 1 9 年上海 高考题 )
岳 阳楼 上 的一 名 联 :“ 四面 ( ) 归 眼底 ,万 家 ( )到 心 头 。 ”
图文转换至 .
根据有关 图文拟对联 ,这其 实还是仿写 ,只是加 大 了难度 而 已。
词典雅 ,格律严谨 。它既有实 推测判断。对联 求平仄相调。具体来说就是在上下联 不能一句话全是平 用价值 ,又有欣 赏价值 ;能给 内部文字的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 , 人们 的生活增添色彩 ,又能给 声或者全 是仄声 ;而上联与下联互相对偶的字,则一
人 以美 的艺术享受。
对联题 ,因为对联题直接指 向
道题就不难解答。 【 参考答案 】A
理 ” 。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那么关于对联的起源大家了解吗?一起来看看~对联的起源对联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还有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个中玄妙,恐非天意。
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
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它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骚、赋、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效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虽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议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之前已经得以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初中语文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初中语文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一、对联题[题型解说]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对对子”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对联题。
对联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在中考命题中,出现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好题型,形成了中考语文的一道亮丽风景。
[命题角度]对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对联相关简单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又考查了学生诗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而且命题者还常常将对联题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各地人文自然景观等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国家大事。
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对联题主要的命题形式是“应对撰写型”,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对联的某一联(上联或者是下联),对出另外一联(下联或者上联),这一形式的考题比较灵活,内容上多和考题当地的人文自然结合起来。
[方法点拨]解答对联题,首先要紧扣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联,极讲究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上下联对应位置),形式整齐,节奏和谐。
在词性相对、事类相通、句式相同的情况下,上下联的意义一定要有变化,或相关相联,或相辅相成。
总之,意义要防止重复单调,要力求变化多样,引人入胜。
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能做到宽对、活对就行了。
至于平仄方面一般都不作要求。
其次,要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位。
语文学习非一日之功,功夫在平时。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习语文。
要想加强文化积淀,增强应对能力,就必须努力做到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特别是平时注重多背记一些古典诗词,多积累一些楹联。
[非常题例]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
初中语文《对联》专项训练(3)
初中语文《对联》专项训练(3)1.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还能说古道今、褒贬讽喻。
对联之美,美在工整。
对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对应部分的词性、短语结构相同。
请你运用所学的词性和短语的知识,给这副对联的下联选出正⋅确⋅的顺序()南京名园“瞻园”中的一副对联: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顺序已打乱):①树边红雨②小苑西回③莺唤起一庭佳丽④看池边绿树⑤此间有尧天舜日。
A.②③④①⑤B.①③④②⑤C.①⑤④②③D.②①④③⑤2. 浑源县悬空寺有一副对联:“石阁轻如纸;危岩缀虚空。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A.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同,内容相关。
B.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
C.张挂的对联,按照中国传统,必须直写竖贴,自左而右,由上面下,不能颠倒。
D.这幅对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悬空寺奇绝险绝亦巧绝的建筑特点。
3. 国庆佳节,同学自创一副对联,请为他补全对联,最佳的一项是()上联:祖国山______水秀下联:中华人杰地______A.川灵B.川广C.清广D.清灵4. 综合性学习﹣﹣我为天台写对联。
中国旅游日(5.19),把天台和天台山文化推向了全国和全世界,为了更好地推广天台山旅游,县旅游局决定向社会大众征集宣传天台景点的对联。
七年级的小泽写了一副对联,请你结合对联的有关知识,根据下联格式及上联提示,帮小泽补写上联。
上联:________下联:登赤城思活佛济公,观赤城霞起(上联内容提示:游览寒岩景区,欣赏诗意“寒岩夕照”时,我们都会追忆诗僧寒山)5. 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
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扮靓铺就乡村道路康庄美丽上联:勤劳和汗水________ 下联:智慧与真情________。
对联又叫楹联
《奇妙的对联》学案一如何作对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1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2是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3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4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节奏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是平仄相谐。
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6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例外, "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清朝文学家李渔写的《笠翁对韵》几百年来被定为写联的启蒙书,为什么呢?请大家对照文字,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日??。
腊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六年级优秀作文:第一次写对联
六年级优秀作文:第一次写对联次写对联黄灏文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如今,科技发展,人们已经把对联这种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了。
为了继承这种写对联的文化,今天,我次亲手用毛笔写对联。
我写的对联属于春联。
所以,我买来了几张正规的红纸。
毛笔、墨水家里都一应俱全。
但是,我还需要公公来指导我写春联。
我把红纸折成四格写横批,再把另外两张红纸折成七格写春联。
我又把每一个格折出“十”字形的田字格,没两下功夫就折好啦。
我一看,每一个格子的大小相同,每一个格子都隐隐约约的呈现出“十”字形的痕迹,刚合适!我感到称心如意。
这时公公走过来了,我对公公说:“公公,你来教我写春联吧!”公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选了一幅对联:“吉星高照平安宅,财神永驻幸福家。
”横批是“吉星高照”。
选好春联后,我就马上提起毛笔在红纸上写了起来。
公公见到我着急的样子,便对我说:“不要着急,要一笔一划,慢慢写才能写好,”话音刚落,我已经把个字写好了,这个“吉”字写得歪歪斜斜的,十分难看。
公公看了我的字后,皱着眉头,严肃地对我说:“你怎能这么随便呢?要美观大方才行!”我听了公公的话后,刚才轻松的心情一会儿变得紧张起来,就像被压在一座大山下,喘不过气来。
我又提起笔,小心翼翼地写了起来,以免写错。
很快,我就把张对联写好了。
公公看了我写的张对联后,和颜悦色地说:“字还可以,可是字不端正,也不太美观。
”公公说完,我便开始写第二张对联了,这是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仍然放不下来。
公公似乎看出了我担心的样子。
便笑眯眯地对我说:“不用怕,心要平静下来。
”公公教我每个字应该怎么写好,在公公的指导下,我写好了“财”字。
随后,公公不但教我每个字应该怎么写好,还教我每一笔的长短细粗。
有一次,我写到“永”这个字的一捺时,我把一捺差点写得太长时,公公斩钉截铁地喊了一声:“停!”我就像十五只桶吊水——七上八下,立刻收笔。
公公对我说:“这一捺不能太长,太长这个字就不好看了!”我知道了这一捺的重要性,。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对联又叫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二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是词性相当。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悠悠书香情,丝丝沁我心;
漫漫学海路,步步催我行.
学海,让我们游泳。
书林,让我们欣赏。
书中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似水流年清秋无际红袖添香断壁残垣秀色可餐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宇轩昂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介绍贴对联这个传统文化
介绍贴对联这个传统文化
贴对联这种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五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汉语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历史上第一幅春联诞生于蜀国,孟昶令: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随后春节贴春联的风气在民间也渐渐流传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写出一副好的对联是很不容易的,许多古时流传下来的经典对联,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晶。
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讲究“对仗”。对仗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字数要相同,更要句式相同,词性相对。同时要讲究“平仄”。好的对联几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联的定义】
对联起源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的对联小类相对,对仗比所谓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文对联,排斥在外,称非主流对联。(对联又称作楹联)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使用的目的和场所的不同,对联分为寿联、挽联、婚联、装饰联、行业联等等,民间使用最多的则是春联-春节时张贴的对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贴春联就像吃饺子一样,已成我国春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它是根据汉字的字意、字形、词性与声韵等特点构成的。在一副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都只有一个音节,而且一般都能单独表示某一概念;它不是拼音,不实行词的连写。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故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学习和继承。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佩文韵府》释真空之《玉钥匙歌诀》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非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