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短诗五首统一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优秀教案.doc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1.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 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1. 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漫漫(man) ■ 舵手(du6) (juQn)席卷(juQn)案卷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 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 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义,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或哲理,并总结诗的新奇之处。

【情景任务】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通过三大板块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为了激发大家诗歌学习的兴趣,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这不,第三届“蓓蕾”文学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校园朗读者”(诗歌专场)比赛。

比赛分为诗歌朗诵和作品推荐两个部分。

最终,将评选出“校园十佳诗歌朗读者”,并登上校刊封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短诗五首》,继续积累诗歌朗诵技巧,完成作品推荐,为参加比赛做准备。

二、出示目标,齐读。

三、解读新诗之“新”这五首诗,前四首是中国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一种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活动一:探究形式之新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四首诗“新”在何处。

温馨提示:任选一首或几首诗,可以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分享交流:预设①:这四首诗和古诗相比,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月夜》第三句和第四句先长后短,读起来错落变化。

而且,不像绝句、律诗有严格的行数限制。

句式长短不一,建行自由。

预设②:《风雨吟》前两个小节讲究对仗,但是最后一个小节就没有对仗。

新诗的对仗也是相对自由宽泛的。

预设③:《萧红墓畔口占》是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

新诗的押韵相对宽泛。

预设④:《断章》的形式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预设⑤:古诗讲究押韵,而《月夜》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着”,《风雨吟》第一节最后一个字都是“来”,结构韵律统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这一单元共包含了五首诗歌,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的现代诗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其中,《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乡愁》以乡愁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用残损的手掌》通过手掌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的赏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五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诗歌赏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诗歌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诗歌的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一、学习目标●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因《雨巷》传诵一时,故有“雨巷诗人"的美称。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诗集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工号子》《海啸》等。

【二】背景资料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自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认识短诗。

2.知晓短诗创作方法。

3.创写短诗。

【教学程序】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诗歌更典雅含蓄、音韵和谐、字简意丰的。

现代诗歌依诗行长短,可以分为长诗和短诗。

今天我们走进九下第三课,一起学习《短诗五首》。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仿写旁批,认识短诗这是一篇自读课,自读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中有旁批,大家能够看到五首诗中共有四处旁批,有引发思考的提问式旁批,有帮助理解内容的点拨式旁批。

比如,《萧红墓畔口占》的旁批:是自言自语,又是寂寞地倾诉。

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这个旁批有两句组成,第一句指向理解,第二句指向赏析,第一句采用“是……,又是……”的句式。

请结合时代背景,以第二首诗歌的旁批为例,为其他四首诗仿写旁批。

背景展示1.《月夜》写于1917年。

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首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五四前后,沈尹默在北大任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萧红墓畔口占》写于1944年11月。

萧红1942年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1941年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获释后,前去探访萧红的墓地,写下这首诗。

3.《风雨吟》写于1941年11月。

一场暴风雨强势袭来,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与风雨如晦的局势何其相似,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情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预设:《月夜》: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不屈的代表。

诗句意象丰富,有画面感。

《断章》:是在看,也是在被看。

诗句视角多元,蕴含哲理。

《风雨吟》: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

诗句情感饱满,富有力量。

《统一》:是万物多样的“一”,也是九九归一的“统”。

诗句闪烁着思辨的光芒。

这是给单个诗歌写旁批,我们还可以给诗歌分群,试着给一类诗歌写旁批。

如果我们给这五首诗建群,大家想一想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群。

1.依国籍分类写旁批。

四首中国诗:是告别旧体诗,也是迎来现代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导入(情境导入):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一、学习《月夜》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2.背景资料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细读感悟(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交流点拨】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

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交流点拨】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断章》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断章》教案

《断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断章》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哲理,能够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学习诗歌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哲理。

2.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1. 桥、楼、明月、窗子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 相对性观点的表达和理解。

(二)诗歌哲理的探讨1. 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关系。

2. 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意象的深层次理解1. 如何从多个角度解读意象,理解其丰富内涵。

2. 意象与哲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诗歌哲理的深入探讨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的主旨。

2. 促进学生对相对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出主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地方静静地欣赏过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诗人站在桥上,而楼上的人在看他。

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一种哲理。

让我们通过这首诗,一起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奇妙联系。

2. 背景介绍,铺垫理解卞之琳,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简洁明快、意象丰富著称。

《断章》写于1935年,收录在《鱼目集》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让我们一起走进卞之琳的诗歌世界,感受他笔下的美与思考。

3. 课文朗读,感受韵律让我们先听一遍这首诗的朗读。

注意听每个字的发音,感受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4. 初步讨论,启发思考听完朗读后,请大家思考:诗中的“你”和“看风景的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明月”和“窗子”在这里又代表了什么?这些意象如何相互关联,构建了怎样的哲理?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统一》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统一》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短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尝试创作一首短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短诗五首之统一》。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诗歌形式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短诗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如讲解诗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统一》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的重要环节。《短诗五首之统一》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重要诗作,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本教学案例将围绕这首诗展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品味诗歌之美,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水平,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2.讨论主题:让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3.讨论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4.小组成果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 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 优秀教案

3*短诗五首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重点)2.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3.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读冰心的小诗——“墙角的花儿,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动的果子,结得愈小。

”这两首小诗,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今天我们再欣赏几首小诗,感受新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文体简介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

首先它具有诗的特点,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其次是“新”,而“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是其特质: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完全不受押韵、平仄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炼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

3.时代背景《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

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阅读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月夜》,感知诗歌内容,概括画面。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萧红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险境的坚忍,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合作探究】一、欣赏《月夜》。

1.全诗仅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请找出诗中的意象。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三黔)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五首短诗:《夜泊牛渚怀古》、《逢入京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观赏性。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较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五首短诗,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这五首短诗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这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和古文语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行朗读诗歌,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美。

3-《短诗五首》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3-《短诗五首》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3课《短诗五首》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唐诗宋词,其实在现当代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白话诗篇。

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刊登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几首现代诗,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

二.出示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三.课堂活动: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从韵律及节奏上与之前学过的诗词比较,感受新诗有哪不同,体会形式之新。

学生自由朗读,就自己的发现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结果。

预设:新诗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

各具特色:《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

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这些都与以往学过的律诗有很大区别,形式灵活,新颖。

3.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诗五首》中的每一首诗,并理解每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了解并辨识每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的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解读文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哲理。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诗歌中获得人生启示,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鉴赏短诗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对人生、自然、爱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挖掘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宽容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通过学习,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法
一、新课导入:直接导入
二、教学新课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4.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三、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四、板书设计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