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中书生形象的异同

合集下载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在我国发展着,自古以来我国就出现了大量具有营养的书籍,《聊斋志异》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书籍之一,在书中作者创设了许多狐怪形象,也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其有着强烈的抨击。

《聊斋志异》中还存在着一些风格各异的书生形象,通过对不同书生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与风俗世态等都真实的再现,也表现出了书生们的一种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研究与创作都起到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言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选取都有着严格的考试制度,封建社会在人才选拔上也是有着自己的措施方法,科举考试就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标准,因此科举考试也是深入在封建社会的书生心中就有着其情节。

另外,自古以来知己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所追求的,在知己身上才能够让自己的情感得以抒发,让自己的价值能够有一个懂你的人。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书中就塑造出的书生形象就是有这一种情怀,在这些书生身上既有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着对这种传统封建文化的不满与披露。

《聊斋志异》这一形象上的精神是与作者蒲松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蒲松龄有满腹才华,不过在自己仕途上却不尽如意。

因此在书中的书生就有着传统的书生对科举的追求,甚至是狂热的追求,也有着对知己的渴望。

在这样的文化之中的《聊斋志异》对书生的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聊斋志异》概述在我国有着许多关于鬼怪的书籍,也有许多关于书生的文章,不过把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还结合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内涵的书就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是一部在思想与语言上都有着独特风格特点的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中用幻想的方式写了狐怪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上对作者当时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与人们的思想情感进行了反应,把作者的认识与情感都融合在其中。

平常当人们谈到《聊斋志异》时总是想到里面的狐怪形象,让人感觉到毛骨悚然,不过在书中还有另一种形象那就是书生。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书生形象,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赞扬了反抗者不畏强权、与不合理得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憎恨邪恶读书成痴庸俗观念好逸恶劳“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深沉的孤愤。

纵观中国历史,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和强化,尤其是隋唐之后,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根深蒂固于历代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中。

到了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书生形象尤其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

这些书生形象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大的层面的内涵,即对科举情结和知己情结的传承;又寄寓着大的文化层面中具体的独特的作家个人的层面,即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书生,蒲松龄有着切身的科举经历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

从这些各具特色的书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科举的狂热追求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

正确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解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多数内容是以幻想的形式来谈狐说鬼,但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每当我们谈起“聊斋”二字的时候,便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常与那些妖、狐、鬼、怪联系到一起,今天我要重要说的是《聊斋志异》中刻画的众多的书生形象,他们每一形象都独具特色,从不同视角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其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

这与以往的、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书生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单单表现一种外在的美,而且还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他们既有温文儒雅的一面,也有与封建官吏、封建制度、封建婚姻、封建世俗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崇高的意志品质。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集,书中涵盖了许多奇幻的故事,其中的书生形象形象丰富多样。

从儒家伦理视角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可以分为两种:正直善良的书生和邪恶狂妄的书生。

正直善良的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屡见不鲜。

他们是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忠诚、义气、孝敬、正直、仁爱等品德的化身。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中,南京上元节上,书生张生因追求真爱,不畏权势,不畏威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愿,最终得到了姑娘的心。

他尊崇道德,对父母尽孝,坚信真爱,不忘初心。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镜花缘》中的窦珪,他是一个好学、诚实守信的书生,他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奋斗终身,最终在道德观念的指引下,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然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并非都是各种美好品德的化身。

邪恶狂妄的书生形象也在小说中被生动刻画出来,如《聊斋志异》中的《新婚燕》中的许而已和《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中的王熙凤。

许而已拥有高超的法术和智慧,却对人无情,滥杀无辜。

王熙凤则是一个天生骄傲自大的美男子,身体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与妇人交往纷呈,狂妄不羁。

他们的行为背离了儒家所推崇的道德、礼仪、文化等品德,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良知和人性。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正直善良的书生,也有邪恶狂妄的书生,这些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小说时代的价值取向。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而言,要理解和汲取书生的正义、责任、勇气,拥有崇高的追求精神,以及尽可能地磨平自己的邪恶因素,成为有品德的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个性鲜明,自成一体。

他们在总体上体现着作者蒲松龄不同的感情和寄托:鬼书生多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作者自况,是作者科举失意的写照,而狐书生体现了作者思想中超脱的一面,是作者对自己理想中的书生形象的寄托。

标签:聊斋志异,鬼狐书生,形象,蒲松龄蒲松龄以他的如椽巨笔写成《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历来长盛不衰,研究者多把目光投放于作品中的女性狐鬼花妖,而对男性鬼狐形象的研究相对薄弱,鬼狐书生形象更是鲜少有人提及。

其实,男性鬼狐特别是鬼狐书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聊斋志异》中,同样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承载着作者的寄托。

因此,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鬼狐书生形象概述据笔者统计,《聊斋志异》中存在狐书生形象的篇目有19篇,涉及鬼书生形象的计有6篇,分别是《叶生》、《褚生》、《司文郎》、《于去恶》、《素秋》和《周克昌》。

作品对于鬼狐书生的塑造,多从其思想、个性、行为谈吐入手,且大多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塑造出一批鲜活生动的鬼狐书生形象。

总的来说,鬼狐书生形象各异,难以一概而论,若一定要界定他们的身份,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往往以普通书生的形象出现,忙碌于读书、拜师、写文章、交友等等各种事情,在某种场合,突然告诉人说自己原为“异类”,或鬼或狐,而以“人”的形象在从事书生的活动。

然而仔细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鬼书生和狐书生的塑造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寄托的理想旨趣也大为迥异。

二、鬼书生——现实世界的折射和作者自况蒲松龄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而文名大噪,可惜命运弄人,虽然他以后一直热衷科举却始终未能得志,只是在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

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因此把沮丧、悲哀、愤懑的感情假借谈鬼说狐发泄出来。

他笔下的鬼书生,无一不饱尝失意落第的艰辛与困苦。

怀才不遇、抑郁而死的叶生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而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

它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但是书生这一形象也是不可小觑的,书中的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条件划分为好几个类别。

本文从书生形象这个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大家对《聊斋志异》有更好的理解。

标签:《聊斋志异》;书生;科举制度;人性《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名著,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

与此同时,书生形象也在这部巨作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书生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书中,花妖鬼狐多与书生有接触,而书生性格各异,形象万千,在蒲松龄的笔下栩栩如生。

这些书生有着坚定的科举情怀和传统的儒家精神,但是部分书生在道德上有所动摇。

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书生,他的生平经历,他的理想抱负,都通过书中的书生形象折射了出来,结合对蒲松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书生形象。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家境及外在表现的不同(一)家境贫寒《聊斋志异》中,大部分书生的生活状况是不好的,他们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温饱都成问题。

这与蒲松龄本身的遭遇类似。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清苦,却热衷科举,所以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书生即使再贫困也要读书。

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大多不谙世事,自命清高,手无缚鸡之力。

1.劳有所获,精诚所至在他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部分人获得了成功。

成功之后,书生表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抛弃了原有的淳朴本质。

《聊斋志异》中部分书生科举成功后丧失了人性,长期以来的贫困压抑、突如其来的富贵奢华、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自己文人骨子里的自命清高急速增长,这些书生自我膨胀,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开始“飘飘然”。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儒家伦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
家伦理的视角下,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正面形
象和负面形象。

负面形象中,书生往往被描绘为贪图享乐、荒淫无度的人物。

例如《寡妇李文碧的故事》中的男主角周文贵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但他一直沉迷于色欲,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
自己的悲剧结局。

这种书生形象暗示了贪欲带来的危险和灾难,是对儒家伦理观念的警
示。

还有一些书生形象展现了才情出众、志向高远的一面。

例如《陆判翁潜遇义士》中的
陆判翁,他用自己的才能和忠诚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展现了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

这样的书生形象符合儒家伦理对于知行合一的要求,强调知识和学问的应用,注重实践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对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书生形象有正
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个方面。

正面形象中书生具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坚守正义的特点;负面形象中书生往往沉溺于贪欲、荒淫无度。

还有一些书生形象展现了才情出众、志向高
远的一面。

这些形象的描绘既展现了儒家伦理观念中书生的价值,也暗示了对于贪欲的警示。

论《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正文一)

论《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正文一)

论《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正文一)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而揭示了其所承载社会意义,有理有据,观点呈现多样化,但是《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代书生对科举的狂热追求和对知己的强烈渴求,从而深化对古代知识分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分类以及蒲松龄的生平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期对《聊斋志异》研究进行一点有益的开拓。

1书生的含义及《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分析《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形象,有花妖、有狐怪、有精灵、有书生、有僧道……各种形象相互交织缠绕,构成了《聊斋志异》这幅美丽的连环画卷。

在这些异彩纷呈的形象中,书生形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聊斋志异》共有491篇,其中包含书生形象的有346篇,占总篇数的70%。

可见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形象相比,书生形象是小说更为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线。

1.1书生的含义书生,简单的说就是读过书的人。

从这个角度而言,整个封建知识分子群体,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布衣秀才,可以说全部都是从“书生”这一步过来的。

战国时期出现的“士大夫”,指的就是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汉朝时使用察举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代,士子和应举者统称秀才;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这里的“士大夫”、“秀才”可以说是“书生”不同层面的具体化。

封建时代的书生,唯一的信条和理想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途径便是“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了,学问高了,有了匡扶天下的才能,“书生”就变成了“秀才” 、“士大夫”,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那个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体制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作者:陆海林来源:《丝路视野》2016年第23期【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

它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但是书生这一形象也是不可小觑的,书中的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条件划分为好几个类别。

本文从书生形象这个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大家对《聊斋志异》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科举制度;人性《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名著,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

与此同时,书生形象也在这部巨作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书生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书中,花妖鬼狐多与书生有接触,而书生性格各异,形象万千,在蒲松龄的笔下栩栩如生。

这些书生有着坚定的科举情怀和传统的儒家精神,但是部分书生在道德上有所动摇。

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书生,他的生平经历,他的理想抱负,都通过书中的书生形象折射了出来,结合对蒲松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书生形象。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家境及外在表现的不同(一)家境贫寒《聊斋志异》中,大部分书生的生活状况是不好的,他们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温饱都成问题。

这与蒲松龄本身的遭遇类似。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清苦,却热衷科举,所以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书生即使再贫困也要读书。

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大多不谙世事,自命清高,手无缚鸡之力。

1.劳有所获,精诚所至在他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部分人获得了成功。

成功之后,书生表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抛弃了原有的淳朴本质。

《聊斋志异》中部分书生科举成功后丧失了人性,长期以来的贫困压抑、突如其来的富贵奢华、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自己文人骨子里的自命清高急速增长,这些书生自我膨胀,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开始“飘飘然”。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及文化内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及文化内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及文化内涵摘要《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以及分析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重点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了梳理,并从知恩图报、勇谋兼备、懦弱无能、忘恩负义、舍生取义这几个类别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则分析了《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并从科举至上、知己情结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则分析蒲松龄的自己人生际遇对《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更好的解读《聊斋志异》中精彩的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1引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多元化,而且每一种书生形象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蒲松龄自己思想意识在书生中的行为的一种投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而这些书生形象在蒲松龄的如椽大笔之下,被塑造的栩栩如生。

性感决定命运,在《聊斋志异》中,这些书生的形象之所以各不相同,关键还是在于其性格上的差异,当然也离不了当时的文化环境。

有些书生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而消沉懦弱。

而有的书生因为怀才不遇而忘恩负义,也有的则是对贪官的愤怒,对人民的热爱而体现的舍生取义和知恩图报。

这些书生形象不仅仅和我们身边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定的类似,同时也和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知识分子特点也充分的展现出来。

表现了并不仅仅是书生的优雅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很多书生对封建官吏、封建制度以及婚姻制度的一种坚强斗争的从高品质,分析这些书生形象对科举的一种狂热追求以及渴求知己的强烈情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种知识分子情结,从而有助于对古代知识分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一种有效解读。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很多前辈大家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分类展现,并对《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以及和他笔下书生形象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更对《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这对于提升《聊斋志异》的研究深度,并结合蒲松龄的创作动机进行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内涵的阐述显然更有助于我国解读这部不朽的名著。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书生形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聊斋志异》中的书生的不同形象:一、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与封建官吏进行顽强的斗争的书生形象《向杲》一文中,向杲得知哥哥心爱的女人被庄公子霸占且哥哥又被打伤,他按照正常的法律途径层层上告,但却处处受阻,在万念俱灰的时候遇上了一位道士,得到了一件袍子,而随后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咬死了毒害哥哥的庄公子,而醒来却浑然不知。

文中的向杲不是弱者,也不是孬种。

而是命运的强者,是靠自己的力量报仇雪恨的英雄。

文章有力的抨击了在封建世俗社会中在通过正常的法律进行层层上诉的情况下往往是有来无回。

“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人们对正义的渴求往往寄托在非现实的理想上,当时的人民对法律的软弱和不公正,促使其起来反抗。

二、深刻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并揭露社会黑暗的书生形象《叶生》是《聊斋》中的名篇,故事写的是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屡试不中。

他因受县令丁乘鹤的赏识和接济,死后,魂魄追随丁公而去。

他教育并帮助丁公的儿子连中三元,考中进士。

文章中的书生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但当时的科举制度却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只是一味的追求条条框框。

叶生这类书生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依恋,阻碍了他们本身的才华。

他们从小就以求取功名为目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通过科举实现改变自己人生境况。

作者对他具有真才实学却“困于名场”,“所遇不偶”给予极大的同情,同时,作者又饱含热泪的揭露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无奈与痴心。

三、宣扬知己之爱的书生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下的婚姻世俗《瑞云》中的余杭贺生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爱上贺生,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社会都算得上轰轰烈烈,一掷千金和不以物取人,敢于面对现实爱情这都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庸俗观念贺生这个当时的书生形象是作者通过文章写出了爱情应建立在情感,性格,爱好一致的基础上,不以貌取人,更不能把婚姻建立在钱财,权势和其他世俗的考虑上,文章中歌颂了这种超乎形骸的爱情。

简析《聊斋志异》中脱离科举桎梏的书生形象

简析《聊斋志异》中脱离科举桎梏的书生形象

简析《聊斋志异》中脱离科举桎梏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抨击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败,作者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本文通过对其中一些相对受科举制度毒害较小的书生形象的分析,初步揭示蒲松龄在经历一次次科场失意后的复杂心理。

标签:《聊斋志异》科举制度书生形象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的书生形象,形形色色的书生们身上,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其中,除了那些醉心于科举考试甚至受害甚深的书生以外,还有一大批似乎摆脱了科举樊笼的超脱者。

他们没有为科举困顿终身或命归黄泉,而是找到了生活中另外的寄托。

他们当中,有的科场失意志灰前途遁逸山丘,比如王平子(《司文郎》)、陶圣俞(《于去恶》)、于慎(《素秋》)等人都是科场上的失意者,一次次失意,使他们对科举失去了幻想,甘心过平民生活,享受日常生活中的乐趣。

还有成功之后才看透的人,如贾奉雉(《贾奉雉》)则不同于他们,他才命冠于一时,但“试辄不售”,请教名家朗生之后,“戏于落卷中,集其杂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中经魁”。

高中后,“又阅旧稿,一读一汗,读竟,重衣尽湿。

自言曰:“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似乎真正超脱了,不能与混沌的尘世相容。

不过,作为《聊斋志异》中一个特殊的书生形象,他总体现着作者蒲松龄的某种思想。

蒲松龄的一生应试经历,足以证明他不可能有这么洒脱。

贾奉雉形象只是作者成就欲望的一种曲折反映,贾奉雉的入山,说明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绝望,却还找不到当时士子离开科举之后的出路。

这只能表明,作者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考取功名的,只是因为考官无眼光、无能力欣赏自己的才华,自己又不能同流合污,所以才一次次失败。

归根结底,还是蒲松龄的一种自慰而已。

王平子等人的撒手,其实是蒲松龄对科举的无奈。

他绝不会认为平民生活比做官为宦更有吸引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

蒲松龄这种自我安慰的心理,在那些得与佳人共鸣的普通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精品】浅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

【精品】浅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

【精品】浅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一、《聊斋》是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艺术再现,《席方平》是《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主要是借助席方平在阴间为自己父亲伸冤的故事,来刻画席方平这一书生的形象。

蒲松龄生活于明末清初,正是改朝换代动荡之时。

十多年的战乱,北方满贵入关兼并土地,关内汉族贵族也兼并土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饿殍片野,人民生活处于极度困苦之中.蒲松龄的父亲曾热衷于功名。

科不第后,务农兼商致富,到蒲松龄少年时期渐趋衷败,家境生活清苦贫寒。

科举考试是当时社会中书生们实现人生之梦的独木桥,书生都想通过这座独木桥,实现鱼跃龙门的美梦。

可没人曾想过科举制度也是埋藏书生人生的坟地。

青年时的蒲松龄同其父亲一样也热心于功名进取。

十九岁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取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深受山东学政施润章的赏识。

可是此后屡试不第,蒲公龄一生没做过官。

迫于生计,三十一岁应孙惠之请,在江苏宝应,高邮两县当过幕僚,后辞僚开馆从教。

自三十三岁起,边从教边应试,直到七十一岁才授倒得贡生。

(获高考资格),蒲松龄终年七十五岁,这社会认可的贡生资格的意义有多大?蒲公龄一生,位卑家贫,穷困潦倒,笔耕度日,生活经历坎坷。

怀才不遇的命运,使他心中充满了愤怒。

蒲松龄因功名考试葬送了终生的状况,不是个别现象,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产生的社会问题。

“上弯是老,下弯是考,考老童生,童生考老,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人情,人情大天。

”这副对联描写了当时书生们的生活,也诉说了当时科举考场的实际情况。

科举考试中人情世故与经济贿赂是科考成功的首要条件,像蒲松龄这样穷困靠教学生活的书生,当然与功名是求之无缘了。

自己能做的只有把经历的坎坷寓记于自己的作品中,以寄尉心中“孤愤”。

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现状,批判抨击摧残书生的科举考场,讽刺限制读书人自身发展的科举考试制度。

二、成名的书生成了封建统治的恶棍,贪婪谄佞不顾百姓疾苦《聊斋志异·梦狼》中的书生白甲,正当得运,在职握权。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姓名准考证号指导老师写作时间联系方式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风行天下。

后人对《聊斋》的评价多聚焦于鬼狐仙女,本文将从这些女子的对立面——书生形象入手,重点分析书生形象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一、前言《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是蒲松龄,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的愤怒,嘲讽和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笔锋直写当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二、作品通过自身参加科举的制度,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禁锢,三、通过狐仙和书生的爱情,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对美好的爱情向往,写出了许许多多书生的形象,四、部分小说有预言警示的作用,引人入味,让人反思。

关于《聊斋志异》,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狐仙鬼怪,往往文章也多是关于狐仙鬼怪的,甚少提及别的,今天我从狐仙鬼怪的对立面展开,浅谈一下《聊斋志异》书生的形象。

二、分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书生,书生如何发展产生的。

书生,简单说就是读过书的人,古时多指儒生,现今称之为知识分子,我们统一称之为读书人,古代,士农工商,商为末流,虽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而士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出仕为官,直接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读书人科举中的,不但可以光耀门楣,自己也可以出仕为官,成为士大夫一员,相反,考试失利,没有功名,穷书生一个,不受人待见,小说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可以看出功名的重要性——他可以让一个人由正常变疯癫。

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儒家讲求入世,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报复为统治者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的终生追求,隋唐以后,特别是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强化,读书考试成为了入官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格言,并为此而奋斗终生,反过来,官员全部是读书人,从政治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地位,至此,士大夫在宋代完全成型。

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美丽妖娆的花妖狐媚,有义薄云天的江湖侠士,还有风流多情的失意书生等,本文将针对书生这一形象展开分析,从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书生的形象特征、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对书生这一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聊斋书生社会背景形象特征心理特征一.《聊斋》中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一)书生的定义要探讨《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阐述清楚“书生”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

《辞海》中对书生的定义是:儒生,读书人;《词源》中书生的定义是:读书人,多指儒生。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书生即“读书人”,《新华词典》亦解为“旧时指读书的人”,这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书生与读书人的概念是重合的。

就《聊斋》本身而言,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正以进士为目标的读书求学的童生、秀才,都是受过一定教育但又尚未迈入仕途的读书人。

《聊斋》的书生们大多居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关系非常简单,迎来送往的不是社会名流、冠盖之辈,而是普通百姓,事实上,除了不参加农业劳动之外,他们的日常起居与普通百姓己经并无差异。

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士人特色,其复杂而真实的性格充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多元的文化色彩。

(二)书生的科举之路《聊斋志异》中的书生虽然数量众多且性格各异,但都有贯穿终身的一项共同活动参加科举考试,这也是《聊斋》书生们现实生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聊斋》中书生的科举生活由读书和应试两部分构成,总的来看他们的读书生活是清苦的是寂寞的,充满了挫折和坎坷。

书生们的读书内容以科考的标准为标准,明清两代,国家均实行以八股取士,即我们现在统称为“八股文”的文章。

这是一种特殊的考试用文体,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句法要求对偶,结构有固定的程式,字数亦有一定限制。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之比较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之比较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概述 (2)(一)唐传奇中的书生形象 (2)1、痴迷于科举考试,渴望“建功立业” (2)2、善良多情却怯懦的书生形象 (3)3、醉心功名而又幡然自醒的文士 (3)4、身怀绝技而侠肝义胆的豪侠形象 (4)(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4)1、在苦难中挣扎的才智人士 (5)2、科举制度下的精神变态者 (5)3、腹内草莽而又自视浅薄的人士 (5)4、品德败坏的无德士人 (6)二、唐传奇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6)三、《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的继承性 (7)(一)书生形象都具女性化的明显特征 (7)(二)醉心功名,科举至上的文人心理 (8)四、《聊斋志异》与唐传奇二者书生形象的区别 (9)(一)人物形象核心地位的确立 (9)(二)主人公面貌的差异 (9)五、结语 (9)致谢 (9)参考文献 (10)英文翻译 (12)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之比较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3班指导教师马海祥摘要:唐传奇的创作艺术对后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唐传奇描写内容丰富,为后代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范本,宋以后的中国小说文言笔记小说是和唐传奇一脉相承的,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出现更是和发展了唐传奇,本文以唐传奇小说与《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自的书生形象的相似特征与以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唐传奇;书生;聊斋志异;比较引言:书生,简单的说就是读过书的人。

从这个角度而言,整个封建知识分子群体,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布衣秀才,可以说全部都是从“书生”这一步过来的。

战国时期出现的“士大夫”,指的就是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汉朝时使用察举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代,士子和应举者统称秀才;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题目《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学生姓名卢乃红学号 1105014139 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班级中文1104班指导教师邵金金 __ ____完成地点 ___年月日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卢乃红(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邵金金[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书生形象,他们有的性情痴狂、知恩图报,有的愿意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甚至付出生命,而有的却见异思迁、忘恩负义、软弱无能。

通过对这些书生形象内涵、特点及成因的探索分析,获悉书生形象的创造并不是作者游戏之笔或宣扬神道之言,而是寄托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无力改变现状的孤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之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文化内涵;文学价值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构建了庞大的人物形象系统,在众多的人物中,书生的形象尤为突出,这些书生形象不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

但学界目前对《聊斋志异》的人物研究都往往集中在花妖狐媚等女性形象上,对于其中男性人物形象却研究不多,尤其是男性形象中的书生形象更是少有提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挖掘。

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进行分类,进而揭示其内涵并探索其价值。

一、书生形象类别及特征1.性情痴狂、舍生忘死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类性情痴狂的书生形象,他们执着于某一种东西,甚至达到痴狂的程度。

如《书痴》中的郎玉柱“痴迷于书:‘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

”[1]他家十分贫困,几乎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他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去卖了换粮食,唯独父亲留给他的一大堆书,他怎么也舍不得卖。

他非常信奉“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2]1453的格言,认为只要读书,什么都会有的。

因此他不论寒暑,不分昼夜,勤奋苦读,却全然不懂人情世故。

后来他认识了从书中走出来的颜如玉之后,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学号:************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班别:2010级*名:***指导教师:***2014年4月目录内容摘要 (3)前言 (3)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世界 (4)书生现实世界的处境书生精神世界的坚守书生精神世界的堕落二、蒲松龄与书生形象的联系 (7)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与书生形象蒲松龄的创作动机与书生形象三、书生形象的塑造方法 (8)故事情节的奇幻化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对比化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片小说中一座屹立的高峰。

书中塑造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有鬼怪、有妖仙、有书生、有农民、有道人僧侣。

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各种奇闻怪事,狐妖花精印象最深,但其中的“书生”群体,也是极具代表性,他们才是蒲松龄创作的重点,这些“书生”传达了蒲松龄追求仕途而又不得的苦闷,也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本文将联系蒲松龄的一生境遇,浅析一下书中书生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科举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对像蒲松龄这样古代知识分子所遭受不同际遇的认识。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制度;书生形象;写作手法The Scholar Image Analyses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standing in the peak. Shaping a series of vivid image in the book, ghost, demon fairy road flyover, scholar, farmers and monk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of all kinds of strange news, fox demon flower essences impressed, but the "scholar" group, is also very representative, they are pu songling created a key, convey the "scholar" pu song-ling pursuing official career and shall not be depressed, also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ill contact pu songling lif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ooks in the scholar image and the imperial consciousness of that age, to help everyone to like pu song-ling diference suffered by ancient intellectuals.Key Words: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 technique;writing techniques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文中的人物主要是以书生官吏及狐仙鬼神为主,其中的“书生”形象各异,他们有的敢于为爱痴狂,有的敢于直面强权,有的沉迷酒色,有的忘恩负义,有的痴迷科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聊斋》中书生形象的异同
摘要:《聊斋志异》,中国古代独具思想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片小说集。

书中塑造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有鬼怪、有妖仙、有书生、有凡人。

一直以来,读者对其中的花妖狐魅印象最深,但其中的“书生”群体,也是极具代表性,他们才是蒲松龄先生创作的重点。

本文,通过分析故事里的典型形象来一探书生形象之间存在的异同。

关键字:书生形象异同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末世的悲凉与科举制的腐败让他认清了社会,写下了《聊斋志异》。

《聊斋》初看,是以人、妖、鬼为中心形象的小说集作品,但是,辛辣的讽刺、暗地的针砭才是蒲松龄创作的初衷。

本文,不议文人喜爱的花妖狐魅,改谈被人忽略的书生,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聊斋》中书生形象之间尊在的异同。

一.书生形象的“同”
此“同”从书生的外表形象、心理反映、本真展现角度出发,看这一类形象上所体现的共同点。

(一)书生形象风流儒雅,大有风范
说及书生,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风流潇洒、风度翩翩。

事实上,《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也大多是如此,只不过有的是空有一身皮囊,实际呆傻木讷;有的是表里不一,狗狼之心;有的呢,就是大家理想中的儒生,智慧与才貌并重的“白马王子”。

《阿宝》中的孙子楚他“性迂讷”,当阿宝让他自断手指,他轻易答应,这种情况在现代人眼中虽有“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勇气,但实在是蠢、傻到了极点;再说《丑狐》中的穆生,“背信弃义”是对他性格的最大概括,是个空有皮囊的奸邪之人;最后,女性心中的“男神”,《聂小倩》中的宁采臣,他不受小倩的美色诱惑、不贪小倩的不义之财,婚前检点,婚后体贴,实在算得上是现代社会的“新好男人”。

(二)书生心理追求安逸、享乐、奢华
《聊斋》中书生,有的是在读书,有的是在与美人结缘,有的是在另辟蹊径,找寻其他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对安逸、享乐、奢华的生活的贪恋。

说《聊斋》中大多数读书人,他们十年寒窗,一败再考,求的就是得到功名。

现代人会说:“何苦呢?”但实际上,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功名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意味着荣华富贵,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苦熬辛勤都是为了做官后奢华、安逸的生活;再说《聊
斋》中,有美人缘的书生,一眼倾心,男子们爱上了美丽的人儿,赴汤蹈火,终于抱得美人归,从此幸福美满,生活安定,就如《婴宁》中的王子服,但这说明什么?说明王子服心中也有对美满幸福、美人在怀的享乐生活的憧憬;最后,说《成仙》中的成生,他看破红尘,意欲求道,但他携周生离开后,仍为两家留下财源。

成生看破红尘,实际上就是不想理会世事,用现代观点看,就是逃脱责任的表现。

(三)书生本真腐朽、盲目、无心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实际上就是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来描述当时社会的文人状况。

当时社会环境下,科举制度压得人喘不过气,书生们一味地读书,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本真。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两号人物让人不禁感慨连连。

一个是《王子安》中的王子安,他梦想及第,连酒醉梦中都能听见自己高中的消息;《褚生》中褚生连死后都想着高中,一心系于科举,甚至附身陈孝廉。

他们就是当时腐朽文人的缩影,他们盲目追求功名利禄,没有了自己的心,没有了本真对生活的追求。

二.书生形象的“异”
此“异”系联系于“同”,主要表现一类书生中的不同。

(一)书生人生结局印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的思想一旦扭曲,其人生结局也会有所偏移。

如上所提穆生与宁采臣。

穆生,忘恩负义,狐女能满足其赋予生活他就不断逢迎,一旦生活步上正轨,他就请道士驱赶狐女,此等劣行让人看清其真面目,所以其家最后一贫如洗,其脚趾也被啃掉这也是一种报应。

而宁采臣呢?既不贪恋美色,又不图不义之财,仗义之极,所以其最后抱得美人归,生活安定,这可以说是对正直之人的奖赏。

从这一组书生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时代,对正误的判别还是很一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个定理。

(二)书生人生信仰改变,人生方向亦有偏移
《聊斋》主讲想考取功名的书生,但也有少部分书生最终看透世事,寻求其他精神寄托,他们对功名的执着度相对较低。

如《成仙》中的成生,救周生的过程让他厌倦了世事,儿时的情谊让他带周生一起成仙。

这一个小故事说明,在那个盲目的时代还是有那么一些人是有前瞻性的,他们做人洒脱,对虚荣不带留恋。

再说《书痴》中的郎玉柱,他心性淡薄,本就对功名想的很开,其爱读书只是对“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执着。

最终,在颜如玉的开导下,他转型成为“有心”之人。

(三)书生原始本能展现动人真情
《聊斋》中的部分书生实为伪善之人,此伪善指的不是假装善良,指的是他
们嘴上挂着“礼义廉耻”,但生活的逼迫让他们不懂反抗,只知认命,最终,她们心底的自主、真性情渐渐消退,成了一个彻底的“伪善”之人。

但是,还是有那么一些少数是与他们形成对比,倡导真情的。

如《聊斋》第一篇《考城隍》,他歌咏的就是宋焘对母亲的孝之情,为了照料母亲,不惜大胆与阴司进行商量。

再如《叶生》,它标榜的其实是人间友情,叶生已死,但为了惜友的丁公,他魂魄教育丁公之子,使其考取功名。

以上即是我对《聊斋》中书生形象异同的分析。

《聊斋》主讲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批判的主要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

将其思想放到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其故事的主旨在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具体意义,那就是做自己理想的事,做自己理想中的人。

参考文献:
1.白话聊斋志异.蒲松龄.南海出版社.201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