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

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6.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1.太子迟之认为……迟。

1.略:掠夺,攻取。

进兵北略地。

2.购:重金征求(悬赏)。

秦王购之金千斤。

3.深: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币:礼物。

持千金之币物。

5.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

6.提:掷击。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被:受。

被八创。

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乃欲以生劫之。

9.请:(1)请求。

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

(2)请允许我。

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

10.诚:(1)如果真的。

诚能得樊将军首。

(2)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顾:(1)副词,只是,不过。

顾计不知所出耳。

2.动词,回头。

终于不顾荆轲的顾虑,笑着前往武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

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 强秦政权的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 杀异姓王的政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杀掉各个诸侯国的异姓王的政策,引起了很大的不满。

2. 荆轲的生平:- 荆轲,楚国人,相传是楚国丞相荆燮的后人。

- 被封为游击将军:荆轲有过出色的军事表现,被封为游击将军。

- 入秦刺秦的决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楚国被灭,荆轲决心为国家复仇。

3. 田氏密谋:- 田氏兄弟的计划:田文和田单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他们联合荆轲,策划暗杀秦始皇。

- 暗斗诬陷:为了保持荆轲的秘密身份,田氏兄弟和荆轲实施了一场表面上的暗斗,以诬陷荆轲为刺客。

4. 刺秦过程:- 荆轲出使秦朝:荆轲伪装成田雍的随从,带着一把宝剑出使秦朝。

- 刺杀秦始皇:荆轲在秦始皇举行宴会时,以刺探情报为名接近秦始皇并刺杀。

- 失败与牺牲:荆轲被秦始皇的警卫发现并杀死,此事件未能成功暗杀秦始皇。

5. 影响和评价:- 政治上的影响:荆轲刺秦未遂,导致秦始皇进一步加强了对统治者的保护,加大了对异己的镇压。

- 历史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被后人认为是为国家复仇的英雄行为,受到了广泛赞赏。

- 文学艺术的影响:荆轲刺秦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故事,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作家、剧作家的关注和创作。

6.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 《战国策》:一本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书,记载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 京剧表演:荆轲刺秦在京剧中有特别的表演,被认为是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 电视剧和电影:荆轲刺秦的故事被拍成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申公豹》、《荆轲刺秦王》等。

总结: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反映了秦朝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局势和人民的抵抗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表现。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记载过,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我们在课文荆轲刺秦王中也学习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归纳,快和一起看看吧。

荆轲刺秦王译文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期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兴奋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经常想起来,经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兴奋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帮到你。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

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变式句(倒装句):(1)状语后置常痛于骨髓燕王拜送于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取之(以)百金(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成语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看了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的人还看了:1.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典故2.《荆轲刺秦王》阅读练习及答案3.《荆轲刺秦王》教案4.高一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教材视频5.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3、诚能得樊将军首4、愿足下更虑之5、顾计不知所出耳6、而右手揕其胸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人不敢与忤视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0、终已不管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轲自知事不就16、乃欲以生劫之略:打劫,争夺谒:请诚:的确,的确更:改变顾:可是,不过,表示稍微的转折揕:刺见:见+动词,表被动忤: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请:敬辞,请同意我顾:回头遗:赠予比:并,列发:翻开引:举起就:成功劫:逼迫,威胁二、虚词1、乃 ?①太子丹害怕,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居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想法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 ??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 ????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以:连词,由于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曰⑥使工以淬之以:相当于“而”,表修关系以:介,用三、活用1、兵北略地2、樊於期乃前曰3、之未,太子之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5、皆白衣冠以送之6、尽上指冠7、使使以大王8、群臣怪之9、箕踞以曰北:名作状,向北前:名作,走上前:的意用法,⋯⋯ ,⋯⋯慢函:名作状,用匣子衣冠:名作,穿衣,戴帽上:名作状,向上:的使用法,使⋯⋯听到怪:形容的意用法,⋯⋯很奇异箕:名作状,像箕一四、通假字1、秦王必臣2、今天往而不反者,子也3、燕王振畏慕大王之威4、秦王柱而走5、群臣惊讶,卒起不意:通“悦”,喜,高反:通“返”,回来振:通“震”,害怕,害怕:通“ ” ,卒:通“猝” 促,忽然五、古今异1、樊将仰天叹气流涕2、樊将以困来丹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曰4、持千金之物5、郎中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涕:古,眼泪;今,鼻涕困:古,穷途末路;今,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某一方:古,礼物;今,郎中:古,廷的侍;今,中医医生提:古,投;今,拿着六、特别句式1、而燕国陵之耻除矣2、太子及客知其事者3、使使于前4、嘉先言于秦王曰5、燕使者咸阳6、群臣侍殿上者被句定后置句介后置句介后置句省略句定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西汉刘向编订。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兼并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

燕国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

二、字音字形1、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2、字形谒(yè)濡(rú)慑(shè)瞋(chēn)箕踞(jī jù)三、重点实词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拜会,前往2、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亲:亲近,接近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深:刻毒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7、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举:全13、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4、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兵器15、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6、箕踞以骂曰箕踞:像簸箕一样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7、乃欲以生劫之劫:威逼,胁迫四、重点虚词1、而(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因果(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2、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2)以次进介词,按照(3)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3、之(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他(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於期的首级(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5)顷之未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六、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6、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七、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7、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以……为迟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八、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见燕使者(于)咸阳宫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九、重点句子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荆轲刺秦王,下面小编为你准备了“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整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礼品)物,厚遗(赠送,给予)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实在)振(通“震”惊恐,害怕)怖大王之威,不敢兴以拒(抵抗)大王,愿(希望)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供)贡职如(像……一样)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燕王拜送于庭(通“廷”朝廷),使(派遣)使(使者)以(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大王。唯(希望)大王命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为(发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哭)泣。又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调激愤)羽声,士皆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发尽(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车而去,终已不顾(不回头)。
到达秦国之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替他在秦王面前进言,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希望全国都做秦国的臣民,在诸侯的行列里并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拜送之礼,派遣使者来使大王知道。希望大王命令他。”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荆轲)又前而为歌曰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删除此题)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状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删除此题)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3、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4、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为了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5、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翻译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七、名句默写
(1)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八、高考本课对应题型
(1)使工以药淬之(2013年四川卷)(2)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010年山东卷)
(3)秦王惊,自引而起(2010年福建卷)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010年安徽卷)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2010年江苏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