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导论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反射波时距曲线
t OR RS O*S
V1
V1
4h2 X 2 V1
当炮检距X=0时, t0=2h/V1,是炮点 之下垂直反射波旳 走时。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连续介质中波旳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p sin (z)
v(z)
定义视速度旳倒数为视慢度,它就是射线参数p.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室内数据处理;
地震地质解释;
‥ ‥等。
地震反射波勘探旳基本原理
在地表附近激发旳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不同介 质(地层)分界面产生向上旳反射波,检测、统 计地下地层界面反射波引起旳地面振动,能够解 释推断地下界面旳埋藏深度,地层介质旳地震波 传播速度、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等。
最简朴旳是根据反射波到达地面旳时间计算地下
如右图 所示,从激发点O 发出旳入射波 到达绕射点A,然后以绕射波形式到达地 面旳任意观察点D,显然,波旳旅行时是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入射波旅行OA
所需旳时间,另一部分是绕射波经过AD 旳 传播时间。
OA AD l2 h2 (x d )2 h2
t
v
v
屡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本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如在水域开展调查时旳水底 界面、浅层基岩面等),往往能够产生屡次反射波。屡次 反射波可分为全程屡次波和层间屡次波等,在地震统计上 出现得最多、也比较轻易辨认旳是全程屡次反射波。
动校正速度选用旳影响
有速度误差,则经过动校正后,还有剩余时差
对速度精度旳要求:
1、叠加次数越高,接受间隔越大,通放带越 窄,对动校正速度要求越高;
2、界面越深旳反射波,速度误差旳影响越小; 3、伴随道间距旳增长,由速度误差引起旳叠

地球物理学导论复习题

地球物理学导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1.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

2.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得出的波速分布特征。

3.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4.地球表面的形态可分为海洋、大陆边缘、陆地,海陆地形的差异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5.天然地震按地震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6. 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答: 地震; 重力; 电法; 磁法.7. 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8.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______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_________.答: 形变; 恢复; 弹性; 弹性体.9.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 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答: 形变; 保持; 塑性; 塑性体.10.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_______形变.答: 对立; 同时; 弹性; 塑性.11.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答: 弹性; 塑性; 物理; 大小; 长短; 温度.12. 当外力作用_________, 而且作用时间又_________,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答: 很小; 很短.13. 当外力作用__________,且作用时间__________时, 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答: 大; 长.14. 地球是由若干个_________组成的,其中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 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15.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软法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答: 地壳; 地幔; 地核; 岩石圈.16.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基本的地质学原理与方法,系统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地震监测预测,(地质矿产)、(煤田和油气资源)勘查,(道路桥梁的)工程地球物理检测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碎石垫层地基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_省略_S_DYNA显式积分程序模拟分析_梁艳晨

碎石垫层地基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_省略_S_DYNA显式积分程序模拟分析_梁艳晨

2009年12月第28卷4期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D e c e m b e r,2009V o l.28,N o.4 文章编号:1004-9762(2009)04-0354-04碎石垫层地基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A N S Y S/L S-D Y N A显式积分程序模拟分析*梁艳晨1,田志昌2,李 娟1(1.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2.内蒙古科技大学科技中心,内蒙古包头 014010)关键词:碎石垫层;抗震能力;A N S Y S/L S-D Y N A模拟分析;显式积分中图分类号:T U311 文献标识码:A摘 要:为了验证设置碎石垫层的地基对上部建筑物的减振性能,用A N S Y S10.0软件里的A N S Y S/L S-D Y N A显式积分程序对两种平面框架———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和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进行地震响应模拟分析.在程序模拟中,将碎石垫层的厚度取为1000m m.由于整个碎石层相对厚度很小则其每一薄层动剪切模量取等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波的作用下,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的最大正位移较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减少了56.08%,最大负位移减少了56.72%.因此,设置碎石垫层的地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上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A N S Y S/L S-D Y N Ae x p l i c i t 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 s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g r a v e l l a y e r t o i m p r o v e th e s ei s m i c c a p a c i t y o f b u i l d i n g sL I A N GY a n-c h e n1,T I A NZ h i-c h a n g2,L I J u a n1(1.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h o o l,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B a o t o u014010,C h i n a;2.C e n-t e r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B a o t o u014010,C h i n a)K e yw o r d s:g r a v e l l a y e r;s e i s m i c c a p a c i t y;A N S Y S/L S-D Y N As i m u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e x p l i c i t i n t e g r a t i o nA b s t r a c t:I no r d e r t o v e r i f y t h e d a m p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w i t h g r a v e l l a y e r s o n t h e u p p e r b u i l d i n g,A N S Y S/L S-D Y N Ae c p l i c i t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s i nt h e A N S Y S10.0s o f t w a r e a v a i l a b l e f o r t w o k i n d s o f p l a n e f r a m e s(o n e w i t hf o u n d a t i o n s e t w i t hs t o n e c u s h i o n a n d t h e o t h e r w i t h o u t s t o n e c u s h i o n)w e r e a d o p t e dt o c o n d u c t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t h e g r a v e l c u s h i o n w e r et a k e na s1000m mi n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 p r o c e s s.T h e e q u i v a l e n t d y n a m i c s h e a r m o d u l u s w a s c h o o s e n,f o r t h e r e l a t i v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t h e e n t i r e g r a v e l l a y e r i s v e r yl i t t l e.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u n d e r t h e e f f e c t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s e i s m i c w a v e s,t h e l a r g e s t p o s i t i v e d i s p l a c e-m e n t o f t h e f r a m e w o r kw i t h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o f t h e s t o n e c u s h i o nd e c r e a s e d b y56.08%c o m p a r i e dw i t h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w i t h o u t t h e s t o n e c u s h i o n,w h i l e t h e l a r g e s t d e c r e a s e o f n e g a t i v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i s56.72%.T h e r e f o r e,s e t t i n g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g r a v e l c u s h i o nh e l p s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s e i s m i c c a p a c i t y o f t h e u p p e r p a r t o f t h e b u i l d i n g t o s o m e e x t e n t. 对于突发性的地震灾害,传统的处理和防治方法是消极地对建筑物采取加强措施,将地震作用视为水平向的静力荷载,即按照估计的地震作用大小,提高结构间必要部位的强度,使之提供足够的抗震能力,以保安全.随着科技进步,逐步出现了另一种抗震思路———积极的抗震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在结构中采用一些耗能设施,地震时使地能尽量少的传递给建筑物,从而使上部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包*收稿日期:2009-09-03作者简介:梁艳晨(1983-),女,山东济宁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抗震与减振性能研究.梁艳晨等:碎石垫层地基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A N S Y S /L S -D Y N A 显式积分程序模拟分析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变形和变形内力等)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减少地震惯性力和其他类似冲击荷载对建筑物的突出发性破坏作用[1].本文提出的碎石垫层地基的独特的结构正体现了这种思想,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碎石垫层地基是在基础和地基之间辅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层,由均匀散体材料(小碎石)组成,相对厚度通常取1000m m ,主要起到减小基础底面应力集中,减弱应力集中现象,均匀地基土荷载分配,可以改良地基承载机理,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能力[2].在地震动能量向上部建筑物输入的过程中,颗粒之间重分配,消散地震动能量,减小地震动能量向上部建筑物的输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保证上部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达到大震可修、大震可用的目的[3].这种复合式地基,由于承载力提高幅度有很大的可调性,沉降变形小、造价低、施工简单,适合于中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碎石垫层地基中,适当放置一定厚度的碎石层,地震时,上部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而相对抗剪刚度很小的碎石层作为中介耗能层,这样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通过调节碎石层厚度和参数),同时由于碎石的可调性和地基土的协同工作性质,使整个结构的自振周期适当增长,振幅减少,从而达到减震和隔震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4]:(1)结构基础和地基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碎石层减弱了基础和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的整体性,地震时容易形成一个人为的薄弱层,削弱建筑物整体抗震性;(2)密实的碎石层在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剪胀,从而失效,形成震害的隐患部位;(3)碎石层由散体材料构成,本身的抗拔力几乎为零,所以地基的抗拔力不能发挥作用,减弱了上部结构的抗倾覆能力.其中第(1)条可能是从传统抗震思想考虑的,有多大的地震作用力,使结构整体上有多大的抵抗力,这与现行的积极抗震思想是不符的,虽然碎石层的存在减弱结构间的整体性,但是它在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小基础底面应力集中,减弱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现象;均匀地基土荷载分配;保证基础和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等等.第(2)条可能从碎石层孤立的角度考虑的,在竖向力(加速度)作用下可能发生剪胀,但是上部结构在竖向(或水平)加速度作用时产生很大的竖向(或水平)惯性力,这样碎石层计算土体可能处于双向围压下,其剪胀可能性很小.第(3)条中描述的抗拔力问题,对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已经保证了高层有足够的抗倾覆能力,可以不用考虑地基的抗拔力问题.1 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五层平面框架抗震性能的A N S Y S /L S -D Y N A 模拟分析 本算例分析用两种五层的平面框架作对比,一种平面框架地基处设置了碎石垫层,另一种平面框架地基处未设置碎石垫层,两种框架的尺寸及施加于梁两端节点的集中质量如图1所示.图2和图3是两种平面框架A N S Y S /L S -D Y N A 分析模型,固定基底各节点水平和竖向自由度,并对地基施加水平地震波(如图4所示).图1 两种平面框架尺寸及梁端节点处集中质量值F i g .1 T w o k i n d s o f p l a n e f r a m e s i z e a n dc o n c e n t r a t e dm a s s v a l u e s a t b e a m e n dn o d e355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2月 第28卷第4期图2 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F i g.2 T h e f r a me w o r ko f f o u n d a t i o nw i t hf l a t g r a v e l c u s h i o n图3 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F i g.3 T h e f r a me w o r ko f f o u n d a t i o nw i t h o u t f l a t g r a v e l c u s h i o n图4 所加载的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F i g.4 T h e l o a dc u r v e o f t h ea c c e l e r a t i o nt i m eh i s t o r y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碎石层内的水平动剪力传递过程分析中可以做如下基本假定[5]:(1)仅考虑水平地震时,碎石层所受到的竖向变形主要由上部结构的恒定重力引起,且在震前已完成.但是,仍然要考虑上部结构的重力对碎石层产生的竖向应力的影响;(2)地震产生的水平剪切波从深层基岩或土层通过碎石层传给上部结构,使其振动.相反,上部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剪力又由碎石层下传给地基土;(3)碎石层是由有限个具有粘弹性的薄层所组成的,且同一薄层层面上水平动剪力均匀分布.由于整个碎石层相对厚度很小则其每一薄层动剪切模量取等值.计算结果如图5,6,7和8所示.由图7知,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其顶层在水平地震波的作用下最大正、负位移坐标分别为(8.020s,5.27E-03m),(5.0799s,-4.22E-03m),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其顶层在水平地震波的作用下最大正、负位移坐标分别为(7.9399s,1.20E-02m), (5.0999s,-9.75E-03m).设置碎石垫层后,平面框架其顶层的最大正、负位移较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分别减少了56.08%,56.72%.由图8知,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在水平地震波的作用下,一、二层间的最大正、负位移差坐标分别为(8.0399s,6.3959E-04m),(7.76s,-5.4974E-04m).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在水平地震波的作用下,一、二层间的最大正、负位移差坐标分别为(7.9799s,9.9427E-04m),(7.7199s,-8.5817E-04m).设置碎石垫层后,平面框架一、二层间位移差较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最大正、负位移差分别减少了35.67%,35.94%.因此,地基设置碎石垫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图5 两种平面框架节点1的位移时间历程曲线F i g.5 T i m e h i s t o r y o f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c u r v e s o ft w ok i n d s o f p l a n e f r a m e w i t ht h en o d e1356梁艳晨等:碎石垫层地基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A N S Y S /L S -D Y N A显式积分程序模拟分析图6 两种平面框架节点2的位移时间历程曲线F i g .6 T i m e h i s t o r yo f d i s p l a c e me n t c u r v e s o fp l a n ef r a m e w i t ht h e n o d e2图7 两种平面框架节点6的位移时间历程曲线F i g .7 T i m e h i s t o r yo f d i s p l a c e me n t c u r v e s o f t w o k i n d s o f p l a n e f r a m e w i t ht h e n o d e 62 结论通过对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和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进行A N S Y S /L S -D Y N A 模拟分析比较,得出在水平地震波的作用下,地基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最大正位移较地基未设置碎石垫层的平面框架减少了56.08%,最大负位移减少了56.72%.因此,设置碎石垫层的地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能力.图8 地基是否设置碎石垫层时一二层间位移差的比较F i g .8 T h e c o mp a r i s o no f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b e t w e e nt h e f i r s tt w o s t o r i e s w h e t h e r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i s s e t u pw i t ht h e g r a v e l c u s h i o no r n o t参考文献:[1] 李 杰,李国强.地震工程学导论[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 阎明礼.地基处理技术[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3] 李 宁,韩 煊.碎石层对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的影响[J ].土木工程学报,2001,34(2):68-73,83.[4] 王 炜,杨尧志.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2000,16(2):97-100.[5] 韩银全.C F G 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分析[D ].河南:河南理工学院,2003.357。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首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防灾科技学院教务处首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副院长:院长:一、专业代码:081001二、专业名称:土木工程三、标准修业年限:4年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具有结构抗震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够在设计、施工、地震工程研究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专门人才。

六、基本要求:毕业生应获得如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

(二)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三)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木工程材料、房屋结构分析与设计、基础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了解土木工程的重要法规。

(四)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基本技能具有工程制图、常用土木工程设计软件应用能力,掌握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具有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具备初步土木工程从业能力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备在地震工程领域研究和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七、主干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八、主要课程简介(一)结构力学(一):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影响线,虚功原理和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近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杆件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培养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杆系结构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在静、动力分析及结构设计方面奠定基础。

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

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
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减灾
方法
防灾
防灾
防洪
技术
火灾
减灾
工程学
工程 介绍
风灾
导论
提供
包括
设计
基本原理
灾害
地震
内容摘要
《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是一本致力于介绍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的综合性著作。 该书的内容涵盖了灾害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地震工程、防洪工程、风灾防护、火灾防治等,旨在 为读者提供全面而系统的防灾减灾知识体系。
地质灾害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一旦发生,其破坏力往往极大。书中对地质灾害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地质灾害的 预防和应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可能面临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支持。
在书中,我也看到了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 灾害的风险性也在不断增加。城市防灾减灾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城市灾害管 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介 绍,又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书具有很 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的一本优秀教材。无论是对于该 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是实践工作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这是《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在火灾防治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火灾的成因、发展过程和危害,以及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的基 本措施。还探讨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建筑结构的耐火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为火灾防治提供 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法综述

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法综述
图1
图2 2.2退化三线型模型 该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此模型具有如下特点:(1)、骨架曲线采用 三折线,第一段为线弹性阶段,开裂后采用 第二段折线,第三段为屈服后阶段。两折点 分别对应开裂点于屈服点。(2)、卸载时刚 度不退化,而反向再加载时刚度退化。卸载 线平行直线 ,反向卸载线平行直线 ; 当在未开裂时卸载至零再加载则与反向开 裂点相连;在超过开裂点而未达屈服点时
工 程
中国科技信息 2009 年第 8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09
建筑结构时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法综述
李泉江 安令石 韩利辉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
摘 要 时程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动态的计算方法,将 抗震计算理论由等效静力分析进入直接动力 分析,更真实的反应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从 动力方程出发即对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梳 理,以令更多的从事研究设计的工作人员及 学生综合地认识和了解时程分析法。 关键词 结构抗震;时程分析;恢复力模型;计算模型; 数值分析
为时间步长△t,一般取△t=0.01~0.02s; (2)将每个△t内的矩阵[M]、[C]、[K]均
视为常数;
(3)由△ t 的初始值

求出其末端值

(4)将该末端值作为下一个△t的初始
值,重复计算,直到结束。
运动方程逐步积分的方法很多,常用
的有线性加速度发、W i l s o n —θ法、
Newmark —β法、Runge — Kutta 法等。
态,实现了弹塑性阶段杆单元沿杆件长度 的变化。显然,相对于单分量模型,分 割梁模型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远较单分量 模型复杂,但也更能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 下受力变形情况。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代码 ArchitecturalandCivilEn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代码 ArchitecturalandCivilEn

公共 课程
必修 5学分
城市防灾减灾 0 4 S 0 1 0 6 U r b a nD i s a s t e r M i t i g a t i o na n dR e 3 2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地基处理新技术 0 4 S 0 1 0 7 N e wT e c h n i q u e so fG r o u n dI m 3 2 p r o v e m e n t 建筑景观理论与设计 0 4 S 0 1 0 8 3 2 L a n d s c a p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城市地下工程 0 4 S 0 1 0 9 3 2 U r b a nU n d e r g r o u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Hale Waihona Puke 3 6建筑与土木工程( 领域)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6 6 S 1 7 0 1 0 0 S 1 8 0 2 8 8 S 1 2 0 3 基础 理论 课程 8 8 S 1 2 0 4 8 8 S 1 2 0 5 8 8 S 1 2 0 6 0 4 S 0 0 0 1 5 5 S 0 0 2 2 5 5 S 0 0 2 3 专业 基础 课程 学 位 课 程 2 0 学 分 0 4 S 0 0 0 2 0 4 S 0 0 0 3 0 4 S 0 0 0 4 0 4 S 0 0 0 5 0 4 S 0 1 0 1 0 4 S 0 1 0 2 0 4 S 0 1 0 3 0 4 S 0 1 0 4 专业 课程 0 4 S 0 1 0 5 课 程 名 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D i a l e c t i c s o f N a t u r e 应用英语 A p p l i e dE n g l i s h 矩阵论基础 M a t r i xT h e o r yB a s i s 应用统计 A p p l i e dS t a t i s t i c s 实用数值分析 P r a c t i c a l N u m e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最优化方法 O p t i m i z a t i o nM e t h o d 专业英语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E n g l i s h 工程随机过程 E n g i n e e r i n gS t o c h a s t i cP r o c e s s e s 流体力学 F l u i dM e c h a n i c s 弹塑性力学 E l a s t i ca n dP l a s t i cM e c h a n i c s 高等土力学 A d v a n c e dS o i l M e c h a n i c s 基础工程 F o u n d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 高等钢筋混凝土理论 A d v a n c e d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T h e o r y 工程领域专题 L e c t u r e s i nS p e c i a l A r e a s 结构设计与抗震 E a r t h q u a k e-R e s i s t a n tD e s i g no f S t r u c t u r e 道路桥梁工程 R o a da n dB r i d g eE n g i n e e r i n g 工程测试技术 T e c h n i q u e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T e s t i n g 工程建造与施工 E n g i n e e r i n gB u i l d i n g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学时 学分 3 6 4 8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3 2 1 6 3 2 3 2 3 2 3 2 2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开课 学期 一 一 一 一 二 二 二 一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授课 方式 授课 / 研讨 授课 / 研讨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授课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土木院 土木院 土木院 土木院 土木院 土木院 土木院 土木院 选修 4学分 2 二 授课 考试 土木院 必修 1学分 选修 4学分 开课学院 马院 外国语 理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土木院 必修 2学分 选修 4学分 备注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教学历史沿革-中国桥梁网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教学历史沿革-中国桥梁网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教学历史沿革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桥梁研究所李 乔2014.05主要内容1. 专业设置2. 课程设置3. 教材建设4. 教学特点5. 代表人物• 1896­1900:山海关铁路学堂铁路工程科(含桥、路)• 1905­1911:唐山路矿学堂(3个校名)铁路工程科(含桥、隧、路)• 1912­1920:唐山工业专门学校(2个校名)铁路工程科(1912)­­土木工程科(1913)(含桥、隧、路)• 1921­1946:唐山交通大学(4次迁校,7次改名)土木工程科 铁路工程专门构造工程专门水利工程专门市政卫生工程专门路、隧桥、房屋• 1946­1952:唐山工学院(3次改名)土木工程专业铁道工程组构造工程组水利工程组市政卫生工程组路、隧桥、房屋 建筑工程组 建筑学、营造学• 1952­1972: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专业(桥、隧)铁道建筑专业(铁道、房建) • 1972­1995: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隧道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铁道工程专业• 土建结构专业• 1995­1996: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土建专业(桥梁、隧道、道路与铁道) 建筑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岩土工程)1996­2014: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桥梁工程课群组 地下工程课群组铁道工程课群组 市政工程课群组 建筑工程课群组道路工程课群组岩土工程课群组城市轨道交通方向2. 课程设置• 1896-1900山海关铁路学堂铁路工程科:数理类:算数,代数,几何,求积法,三角,解析几何 及微积分。

普通物理。

力学类:静力学,动力学及流体力学,工程及材料力学, 机械及结构设计。

技能类:制图。

测量。

机械类:机械原理,工程机械。

专业类:路基,桥梁,涵洞。

其他类:散文,伦理。

体操。

2. 课程设置• 1905­1911唐山路矿学堂铁路工程科1910年课程设置:第一学年(土、机、电相同):算学,化学,物理,制 图,工厂实习,英文,中国文学,初级法文或德文,兵 式体操。

地震勘探相关的书

地震勘探相关的书

地震勘探相关的书地震勘探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规律以及地震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学科。

对于地震勘探,相关的书籍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本经典的地震勘探相关书籍。

1. 《地震学导论》《地震学导论》是地震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由多位地震学专家合著而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震源机制、地震波形分析等内容。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入门地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是一本介绍地震勘探方法和应用的专业书籍。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工程勘察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的应用。

这本书对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与应用》是一本介绍地震勘探技术和应用的实用手册。

该书详细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地震震源激发、地震波接收、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

同时,还介绍了地震勘探在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勘察和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的应用。

这本书适合从事地震勘探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4. 《地震灾害学》《地震灾害学》是一本介绍地震灾害学原理和应用的专业书籍。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地震灾害的成因、发展规律以及预测与防治方法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地震灾害的评价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对于从事地震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 《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是一本介绍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综合性教材。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其中包括地震波传播、地震勘探、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场的观测与解释等内容。

这本书适合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以上是几本经典的地震勘探相关书籍,它们涵盖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原理和方法、地震灾害预测与防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地震学导论

地震学导论

地震学导论
《地震学导论》是一本关于地震学基础知识的教材,通常用于地球科学、地质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研究。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的监测和记录、以及地震灾害的评估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地震波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等多个方面。

在地震学中,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通过研究地震的序列和地震发生的机制来理解地震的动力学过程。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它们可以是纵波(P波)、横波(S波)或者面波。

这些波动的传播特性受到地球内部介质的影响,如介质的密度、速度、以及波的传播路径等。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震的监测和记录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设置地震仪来监测地震波的传播,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地震波的到达时间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震的特性、评估地震灾害的影响以及进行地震预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地震灾害的评
估和预防。

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坏、海啸、以及次生灾害等。

通过对地震灾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地震学导论》这本书通常会涵盖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这本书对于从事地震学研究、地震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地震方面的概论书籍

地震方面的概论书籍

地震方面的概论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方面的概论书籍:
1. 《地震学导论》(霍尔)、《地震学》(理查德斯、麦克希兰):这些书籍是地震学入门的经典教材,涵盖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监测与仪器、地震地质等内容。

2. 《地震和地壳运动》(斯坦利):详细介绍了地震的形成机制、震源、震源参数,以及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3. 《地震工程学概论》(库雷克):介绍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阐述了地震工程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4. 《地震预测:科学与社会》(莫戈尔、康特兹):探讨了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这一领域的社会影响和挑战。

5. 《活动断层与地震危险性评估》(沃尔斯顿):介绍了活动断层的性质、分类以及对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是地震地质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6. 《震源机制及其应用》(伍兆龙):系统介绍了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如何应用震源机制研究构造活动和地震预测。

这些书籍涵盖了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地质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于对地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和深入学习的资料。

建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

建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

建筑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摘要:非线性时程分析是目前模拟建筑结构罕遇地震性能最准确、最完善的方法,受理论水平和硬件条件所限,早期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多采用了过多的简化,有悖于准确模拟的初衷。

在对当前国内外非线性时程分析技术研究前沿了解的基础上,对该技术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并重点介绍非线性骨架曲线、剪力墙模拟、软件应用、计算收敛加速问题的最新应用情况。

关键词:非线性时程分析;构件骨架曲线;剪力墙abstract: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is currently building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performance the most accurate, the most perfect, limited to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process analysis of early nonlinear multiple eases the excessive use, with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original. based on the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research in frontier technology on the knowledg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the latest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skeleton curves, shear wall model, software applications,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problem. keywords: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component skeleton curve; shear wall中图分类号: f04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前言现代结构设计的发展对结构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技术的提高,更加精确的模拟真实结构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课题和要求。

地震工程学

地震工程学

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断层的组合类型 叠瓦式构造 阶梯状 地堑 地垒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 )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 震序列。 主震:在某一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 震叫主震。 前震:在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在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主要包括试验研究与理论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 分析研究两部分。 §进行各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现 象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获得对结构抗震性能的 某种程度的了解,用以指导今后的结构抗震设 计。
§抗震减灾理论:抗震设计理论、结构振动控制 抗震减灾理论: 抗震减灾理论 理论、地震灾害预测理论、防灾规划及地震灾 害控制理论等诸多内容。 §抗震减灾理论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也是地震工程学研究的根本目标。 §地震工程学上述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 地震工程学上述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 整体。没有对地震动的了解, 地震动的了解 整体。没有对地震动的了解,地震工程学的研 抗震减灾理论的发展 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抗震减灾理论 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抗震减灾理论的发展 与应用,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就只是纸上谈兵。 与应用,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就只是纸上谈兵。 同样,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没有对工 同样,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没有对工 的研究, 程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 程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人类也很难真正有效 地减轻和控制地震灾害。 地减轻和控制地震灾害。
(3) 地震工程学与社会经济学 )
§为了尽量减小这种灾害损失,需要研究地震可 为了尽量减小这种灾害损失, 为了尽量减小这种灾害损失 能引起的各种损失 通过决策分析, 损失, 能引起的各种损失,通过决策分析,采取相应 措施,使工程投资与震害损失之和为最小。 措施,使工程投资与震害损失之和为最小。 §地震引起的损失,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包 地震引起的损失, 地震引起的损失 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 括各种政治、人身。次生灾害等。 括各种政治、人身。次生灾害等。 §抗震设防标准上,地震工程学也受社会经济效 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标准上 益的左右。 益的左右。

工程地震导论文献

工程地震导论文献

工程地震导论参考文献1绪论[1]百度空间.中国百年大地震一览图./firmchu/blog/item/d9916882da3dbca70df4d251.html[2]中国新闻网.印度洋海啸遇难者总人数逼近30万(附各国情况)[OL]./w/2005-02-04/17055047882s.shtml[3]百度百科.印度洋大地震[OL]./view/2607884.html.[4]百度百科.5.12汶川地震[OL]./view/1587399.htm.[5]百度百科.3.11日本宫城县海域地震[OL]./view/5509140.html.[6]Wikipedia.Seismic hazard[OL]./wiki/Seismic_hazard.[7]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8]Wikipedia.Vulnerability[OL]./wiki/Vulnerability.[9]Wikipedia.Seismic risk[OL]./wiki/Seismic_risk.[10]胡聿贤.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1]百度百科.关东大地震[OL]./view/66199.htm.[12]Suyehiro K.Engineering Seismology Notes on American Lectures.Proceedings of American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1932,58,4.[13][日]金井清(著).常宝琦,张虎男(译).工程地震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14]Медведев С.В. Инженернаясейсмология. M,. Госстройиздат,1962.[15]谢毓寿.工程地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6]Cornell,C.A.Engineering seismic risk analysis[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1968,58:1583-1606.[17]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18]蒋溥,戴丽思.工程地震学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9]金春山,黄乃安.工程地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20]刘玉海,陈志新,倪万魁.地震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21]百度百科.邢台地震[OL]./view/323987.htm.[22]百度百科.唐山地震[OL]./view/2337.htm.[23]GBJ11-19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4]GB50191-93,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25]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6]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7]G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8]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ziliao/flfg/2005-09/27/content_70628.htm[3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manage/ht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content/09_01/06/ 1231213466346.html[31]GB17741-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32]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2地震和地震现象[1]Wikipedia.Earthquake[OL]./wiki/Earthquake.[2]Wikipedia.Earthquake[OL]./wiki/earthquake.[3]赵鸿儒,孙进忠,唐文榜等.全波震相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4]傅淑芳,刘宝诚,李文艺.地震学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0.[5]王龙甫.弹性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杨成林.瑞雷波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7]Rayleigh L.On waves propagated along the plane surface of an elastic solid[J].Proceedings of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1887(17):4-11.[8][瑞典]巴特M.(著),许立达(译),叶世元(校).地震学引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8.[9]Wikipedia.Namazu(Japanese mythology)[OL]./wiki/Namazu_%28Japanese_mythology%29.[10]地震科普网.地震百科—地震的传说[OL]./[11]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工程地质学基础[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2]百度百科.水库诱发地震[OL]./view/1930717.htm.[13]蒋溥,戴丽思.工程地震学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4]金春山,黄乃安.工程地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5]郭增建,秦保燕.震源物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16]Hast N.The state of stresse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earth’s crust[J].Geology,1967,2(1):5-18.[17]Holmes A.Radioactivity and earth movements.Trans.Geol.Soc.Clasgow,1929,18:599-607.[18]СубботинСИ,НаукаваГЛ,РахимоваИТ.Процессы в верхней мантии эемли. Наукавадумка, 1964.[19]Dennis J G,Walker C T.Explosive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earth’s mantle.Nature,1966,209(5019):182-183.[20]Wikipedia.1906San Francisco earthquake[OL]./wiki/1906_San_Francisco_earthquake[21]Reid H F.The elastic-rebound theory of earthquakes.Univ.Calif.Pub.Bull.Dept.Geol.Sci.,1910,(6):413-414.[22]石本已四雄.地震出动方向分布より震源に四重源の推定[J].东京帝国大学地震研究所汇报,1932,(10):449-613.[23]Wikipedia.Seismic wave[OL]./wiki/Seismic_wave.[24]Braile L.Seismic Wave Demonstrations and Animations[OL].Purdue University:/~braile/edumod/waves/WaveDemo.htm.[25]时振梁,张少泉,赵国荣等.地震工作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6]李善邦.中国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27]GB/T17742-2008,中国地震烈度表[S].[28]Wikipedia.Seismic scale[OL]./wiki/Seismic_scale.[29]Wikipedia.Rossi–Forel scale[OL]./wiki/Rossi-Forel_scale.[30]百度百科.地震烈度[OL]./view/66144.htm.[31]Wikipedia.Mercalli intensity scale[OL]./wiki/Mercalli_intensity_scale.[32]Wikipedia.European Macroseismic Scale[OL]./wiki/European_Macroseismic_Scale.[33]Wikipedi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seismic intensity scale[OL]./wiki/Japan_Meteorological_Agency_seismic_intensity_scal e#cite_note-8.[34]Wikipedia.Medvedev-Sponheuer-Karnik scale[OL]./wiki/MSK-64.[35]百度图片.等震线[O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5%C8%D5%F0 %CF%DF&in=4811&cl=2&lm=-1&pn=754&rn=1&di=29203042710&ln=1406&fr=&fmq=&i 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754&-1&di2920304271 0&objURLhttp%3A%2F%%2FIsHst65x-vxivx9_R1AQLg%3D%3D%2F320 9096209478545883.jpg&fromURLhttp%3A%2F%%2Fnhxsyzx%40126%2Fb log%2Fstatic%2F1306359922009111102528117%2F&W450&H308.[36]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7]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委会.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说明[J].中国地震,1992,8(4):1-11.[38]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39]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工作报告[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40]陈运泰,刘瑞丰.地震的震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25(6):1-12.[41]Richter,C F.An instrumental earthquake magnitude scale[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1936,25:1-32.[42]Wikipedia.Richter magnitude scale[OL]./wiki/Richter_magnitude_scale.[43]GB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S].[44]Gutenberg B.Amplitudes of P,PP and S and magnitude of shallow earthquakes[J].Bull SeismSoc Amer,1945,35:57-69.[45]Gutenberg B.Magnitude determination for deep-focus earthquakes[J].Bull Seism Soc Amer,1945,35:117-130.[46]Gutenberg B,Richter C F.Earthquake magnitude,intensity,energy and acceleration[J].BullSeism Soc Amer,1942,32:163-191.[47]Gutenberg B,Richter C F.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alifornia[J].Bull Seism Soc Amer,1944,34:185-188.[48]Gutenberg B,Richter C F.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nd Associated Phenomena[M].2nd ed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49]Gutenberg B,Richter C F.Earthquake magnitude,intensity,energy and acceleration(secondpaper)[J].Bull Seism Soc Amer,1956,46:105-145.[50]Gutenberg B,Richter C F.Magnitude and energy of earthquakes[J].Annali di Geofisica,1956,9:1-15.[51]M.G.BONILLA,R.K.MARK,and J.J.LIENKAEMPER.Statistical relations amongearthquake magnitude,surface rupture length,and surface fault displacement.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December,1984;74(6):2379-2411.[52] B.F.HOWELL,Jr.On the satura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s.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October1981;71(5):1401-1422.[53]Kanamori H.The energy release in great earthquake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77,82:2981-2987.[54]Hanks T C,Kanamori H.A moment magnitude scale[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79,84(B5):2384-2350.[55]Kanamori H.Magnitude scale and quantification of earthquakes[J].Tectonophysics,1983,93:185-200.[56]Wikipedia.Seismic moment[OL]./wiki/Seismic_moment.[57]Wikipedia.Moment magnitude scale[OL]./wiki/Moment_magnitude_scale.[58]S.K.SINGH and J.HAVSKOV.On moment-magnitude scale.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Feb1980;70:379-383.[59]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J].地震学报,1980,2(1):90-110.3地震活动性[1]百度百科.地震活动性[OL]./view/426551.htm.[2]蒋溥,戴丽思.工程地震学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3]北京大学地震地质教研室,南京大学区域地质教研室,武汉地质学院地震地质教研室.地震地质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4]Wikipedia.Earthquake[OL]./wiki/Earthquake.[5]Wikipedia.Pacific Ring of Fire[OL]./wiki/Pacific_Ring_of_Fire.[6]Wikipedia.File:Pacific Ring of Fire.svg[OL]./wiki/File:Pacific_Ring_of_Fire.svg[7]互动百科.欧亚地震带[OL]./wiki/%E6%AC%A7%E4%BA%9A%E5%9C%B0%E9%9C%87%E5 %B8%A6.[8]百度百科.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OL]./view/5348683.htm.[9]Wikipedia.2011Tōhoku earthquake and tsunami[OL]./wiki/2011_T%C5%8Dhoku_earthquake_and_tsunami[10]Wikipedia.Alpide belt[OL]./wiki/Alpide_belt.[11]Wikipedia.2004Indian Oce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OL]./wiki/2004_Indian_Ocean_earthquake.[12]百科名片.海岭地震带[OL]./view/1604573.htm.[13]百科名片.中国地震带[OL]./view/1588742.htm.[14]百度图片.中国地震带分布图[O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D6 %D0%B9%FA%B5%D8%D5%F0%D5%F0%D6%D0%B7%D6%B2%BC[15]Wikipedia.Plate tectonics[OL]./wiki/Plate_tectonics.[16]Wikipedia.Subduction[OL]./wiki/Subduction.[17]百科名片.深源地震[OL]./view/887732.html.[18]张文佑,叶洪,钟嘉猷等.从断块错动和层间滑动初步探讨震源空间分布和震源力学状态的关系[J].地质科学,1973,(4):273-280.[19]Иσрагимов Р. Н. Ceйсмотоника Ферганской впадины Из“ФАН” Узбекой ССР,Ташкент,1970.[20]Delibasis N,Calanopoulos A G.Space and time variations of strain release in the Greek area.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Assembly of the E.S.C.,Budapest,1968.[21]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J].地震学报,1980,2(1):90-110.[22]傅淑芳,刘宝诚,李文艺.地震学教程[M].地震出版社,1980.[23]Gutenberg B,Richter C F.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nd Associated Phenomena[M].2nd ed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24]王南.中俄交界处发生6.5级地震(图)[OL]./10/0218/14/5VQFCSKS000120GR.html.[25][苏]И.Е.古宾,[日]松田时彦等.活断层研究[C].沈德富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26]张文佑,钟嘉猷.中国断裂构造体系的发展[J].地质科学,1977,(3):197-209.[27]李兴唐.活动断裂研究与工程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8]邓起东,张裕明,许桂林等.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1979,1(1):11-22.[29]彭一民.中国大陆浅源地震构造格局初探[J].地球科学,1983,(2):63-73.[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富蕴地震断裂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5.[31]罗灼礼.震源应力场、变形场和倾斜场[J].地震学报,1980,2(2):169-185.4震源机制解[1]Wikipedia.Focal mechanism[OL]./wiki/Focal_mechanism.[2]石本已四雄.地震出动方向分布より震源に四重源の推定[J].东京帝国大学地震研究所汇报,1932,(10):449-613.[3]Steketee J A.Some geophys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dislocations.Canadian Journal ofPhysics,1985,36:1168-1198.[4]Aki K,Richards P G.Quantitative seismology[M].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Company,1980.[5]傅淑芳,刘宝诚,李文艺.地震学教程[M].地震出版社,1980.[6]王龙甫.弹性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郭增建,秦保燕.震源物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8]Byerlee J D.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J].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1967,72(14):3639-3648.[9]郭增建,秦保燕,徐文耀等.震源孕育模式的初步讨论[J].地球物理学报,1973,16(1):43-48.[10]许忠淮.震源机制[OL].中国百科网-物理百科,/article/baike/wli/2008/200801111129142.html.[11]Wikipedia.Stereographic projection[OL]./wiki/Stereographic_projection.[12]百度百科.乌尔夫网[O]./view/2605165.htm.[13]Wulff,George,Untersuchungen im Gebiete der optischen Eigenschaften isomorpherKristalle:Zeits.Krist.,36,l–28(1902).[14]Shahzad,F.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fault plane solution and isoseismal map[D].M.Sc.Thesis,Quaid-i-Azam University Islamabad,Pakistan,2006.[15]环文林,时振梁,鄢家全等.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J].地震学报,1979,1(2):100-120.[16]李兴唐,许兵,黄鼎成等.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理论与方法[M].地质出版社,1987.[17]李钦祖,王泽皋,贾云年等.由单台小地震资料所得两个区域的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73,16(1):49-61.[18]APPERSON K D,CLIFF F.Sums of moment tensors for earthquakes near subduction zones[J].EOS Trans Am Geophys Union,1988,69:1438.[19]马文涛,徐锡伟,徐平,等.地震三角形分类图解法与华北地区地震成因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2):379-385.[20]李亚敏,徐辉龙,孙金龙等.红河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反映的断裂活动分段性[J].热带海洋学报,2008,27(2):32-39.[21]李铁,蔡美峰,张少泉等.我国的采矿诱发地震[J].东北地震研究,2005,21(3):1-26.[22]李铁,蔡美峰,左艳等.采矿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特征——以辽宁省抚顺市老虎台煤矿为例[J].地质通报,2005,24(2):136-144.[23]Julian B R,Miller A D,Foulger G R,秦嘉政.非双力偶地震:理论(一)[J].世界地震译丛,1999,(06):1-15.[24]Julian B R,Miller A D,Foulger G R,秦嘉政.非双力偶地震:理论(二)[J].世界地震译丛,2000,(01):1-11.[25]Julian B R,Miller A D,Foulger G R,秦嘉政.非双力偶地震:理论(三)[J].世界地震译丛,2000,(02):1-19.[26]杨清源,陈献程,胡毓良.诱发地震中的非双力偶震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15(1):2-5.5场地地震效应[1]Wikipedia.Earthquake[OL]./wiki/Earthquake#Effects_of_earthquakes.[2]蒋浦,吴玉庚,范垂宏.邢台地区强震效应的地质条件[J].华北地震科学,1987,5(增刊):186-201.[3][美]伊德里斯I M等.地震工程和图动力问题(译文集).地震出版社,1985.[4][印度]普拉卡什S.土动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5][美]Braja M D.土动力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4.[6]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A].见:胡聿贤,石振梁.重要工程中的地震问题[C].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7]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第二版)[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8][日]大崎顺彦.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0.[9]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互动百科.新潟地震[OL]./wiki/%E6%96%B0%E6%BD%9F%E5%9C%B0%E9%9C%87. [11]Housener G W.Vibration of structures induced by seismic waves,Part I,Shock and VibrationHandbook,V ol.3,1961.[12]Housener G W.The Behavior of Inverted Pendulum Structures during Earthquakes.Bulletin of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63,53(2):403-418.[13]Applied Tech Council.Tentative Provis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Regulations forBuildings.ATC-3-06,1978.[14]Seed H B.Site Dependent Spectra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Bulletin of the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76,66(1):221-244.[15]Mortgat C P.A Probabilistic Definition of Effective Acceleration.Proc.2nd US Nat.Conf.Earthquake Engineering,1979:743-752.[16]金春山,黄乃安.工程地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7]Arias A.A measure of earthquake intensity[A].In:Hansen R J(Editor).Seismic Design forNuclear Power Plants[C].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70:438–483.[18]Husid R L.Analisis de Terremotos:Analisis General.Revista del IDIEM,Santiago Chile,1969,Vol.8,No.1:21-42.[19]Trifunac M D,Brady A G.On the Correl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Scales with the Peaks ofRecorded Strong Ground Motion.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75,65(1):139-162.[20]Vanmarcke E H,Lai S S P.Strong Motion Duration and RMS Amplitude of EarthquakeRecords.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0,70(4):1293-1307.[21]《工程地质手册》编写组.工程地质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22]《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3]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4]GB/T50269-9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25]百度百科.地脉动[OL]./view/1436990.htm[26]Wikipedia.Microtremor[OL]./wiki/Microtremor[27]郑治真.波谱分析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28]孙进忠.埋藏基岩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北京西四—德胜门震害异常带地震动超声模拟[D].北京: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5.[29]赵鸿儒,孙进忠,唐文榜,彭一民.全波震相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30]彭承光,李运贵.场地地震效应工程勘察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31]郝宪生,彭一民,王志良.北京市区埋藏基岩凹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学报,1985,7(3):326-336.[32]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北京凹陷地震地面运动超声模拟[J].地震学报,1988,10(1):98-109.[33]北京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平原区基岩地质构造图说明书[R].北京:全国地质资料馆,1979.[34]赵鸿儒,孙进忠,唐文榜.全波震相分析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0,33(1):54-63.[35]殷跃平,张永双等.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6]刘玉海,陈志新,倪万魁.地震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37]百度百科.大关地震[OL]./view/1596307.htm[38]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39]360百科.海城地震[OL]./doc/3501433.html[40]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海城地震震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41]祁生文,伍法权,孙进忠.边坡动力反应规律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3,33(增刊):28~40.[42]祁生文.单面坡的两种动力反应形式及其临界高度[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2):518-523.[43][美]Seed I B,Idriss I M著.张在明,沈小克译.地震中的地面运动和土的液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44]Seed I B,Idriss I M.Influence of soil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s during earthquakes[J].Journal of ASCE,1969,SM1:99-137.[45]百度百科.墨西哥城大地震[OL]./view/875479.htm[46]Wikipedia.1985Mexico City Earthquake[OL]./wiki/1985_Mexico_City_earthquake[47]搜狐视频.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纪录片(时长50'43")[OL]./20120321/n338382527.shtml[48]Anderson,J.G.;Bodin,P.;Brune,J.N.;Prince,J.;Singh,S.K.;Quaas,R.;Onate,M.StrongGround Motion from the Michoacan,Mexico,Earthquake.Science,1986,V olume233,Issue 4768,pp.1043-1049.[49]Seed I B,et al.Relations between soil condition an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 Mexico Cityin the Earthquake of Sept.19,1985.College of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California.[50]王钟琦,谢君裴,石兆吉.地震工程地质导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51]360百科.唐山大地震[OL]./doc/5366184-5601889.html[52]360图片.1976年唐山地震图片[OL]./i?src=rel&q=1976%E5%B9%B4%E5%94%90%E5%B1%B1%E5%9C% B0%E9%9C%87%E5%9B%BE%E7%89%87[53]蒋浦,高维安.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J].地质科学,1976,(1):64-74.[54]蒋浦,戴丽思.工程地震学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55]Bray J D.Designing buildings to accommodate earthquake surface fault A:A’1’C&SE1Conference on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OtherStructures,2009:1-12.[56]周正华,张艳梅,孙平善等.断层场地震害研究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5):38-41.[57]铁瑞,郭明珠,何喆等.活断层设防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25(3):181-186.[58]360百科.海原地震[OL]./doc/5332388.html[59]照片中国.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7.5级强烈地震[OL]./bbs/thread-12063-1-1.html[60]360百科.墨脱地震[OL]./doc/6142434.html[61]腾讯新闻.资料:1974年云南昭通地震[OL]./a/20051126/001354.htm[62]守屋喜久夫.地震灾害防止对策[M].东京:鹿岛出版会,1978.[63]王兰民.黄土动力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64]白铭学,张苏民.高烈度地震时黄土地层的液化移动[M].工程勘察,1990,(6):1-5.[65]白铭学,王增光.宁夏黄土高原区低角度滑移研究报告[R].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1987.[66]冯先岳.苏联吉萨尔地震的罕见震害[J].内陆地震,1989,(3):251[67]Ishihara K,Okusa S,Oyagi N et al.Liquefaction-induced flow slide in the collapasive loess inSoviet Tajik[J].Soil and Foundations,1990,30(4):73-89.[68]王景明.唐山地震的地面破坏效应[J].地震研究,1987,10(4):451-458.6地震影响评价[1]Wikipedia.Seismic hazard[OL]./wiki/Seismic_hazard.[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manage/ht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content/09_01/06/ 1231213466346.html[3]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4]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5]G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胡聿贤.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8]蒋溥,戴丽思.工程地震学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9]Wikipedia.C.Allin Cornell[OL]./wiki/C._Allin_Cornell.[10]Cornell,C.A.Engineering seismic risk analysis[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1968,58:1583-1606.[11] A.Der Kiureghian,A.H-S.Ang.A fault rupture model for seismic risk analysis[J].BSSA,1977,67(4):1173-1194.[12]董伟民.地震危险性分析[A].见:胡聿贤,时振梁.重要工程中的地震问题[C].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105-130.[13]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的通知(震发办[1992]160号,1992.6.6)[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2,(15):516-517.[14]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委会.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说明[J].中国地震,1992,8(4):1-11.[15]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李兴唐.活动断裂的研究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8]国家核安全局政策法规处.核电厂安全导则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2.[19]GB50267-19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20]孙叶,谭成轩,李开善等.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21]殷跃平,张永双等.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苏]И.Е.古宾,[日]松田时彦等.活断层研究[C].沈德富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23]GB50267-19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S].[24]JTJ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25]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26]李冬,陈培雄,吕小飞等.软土地震震陷研究现状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2):130-135.[27]于洪治,何广讷,杨斌.软土震陷特性的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6,36(1):76-82.[28]辛鸿博,周锡元.关于软弱粉质粘土地震液化或震陷的辨别标准[J].世界地震工程,2011,27(1):153-156.[29]《汪闻韶院士土工问题论文集》编委会.汪闻韶院士土工问题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0]SDJ10-7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试行)[S].[31]SL203-9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32]郁寿松,石兆吉.土壤震陷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89,11(4):35-44.[33]谢君斐,石兆吉,郁寿松等.液化危害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8(1):61-77.[34]薛守义.高等土力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7场地工程地震勘察与评价[1]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GB50267-19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GBJ11-19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5]徐攸在,刘兴满.桩的动测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6]严人觉,王贻荪,韩清宇.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7]JGJ/T93-95,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8]李丕武.地基承载力动测的附加质量法.地球物理学报,1993,36(5):683.687.[9]《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程(草案)》,1968.[10]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建研室.桩基的地基刚度计算方法(条文)代替规程第四稿中条文22、23、24条及修改原因的说明[R].北京:一机部第一设计院,1964.[11]杨成林.瑞雷波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2]孙进忠,梁向前.地基强夯加固质量安全监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3]GB/T50269-9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4]北京大地华龙科技有限公司,廊坊开发区大地工程检测技术开发公司.XG-I悬挂式波速测井仪[OL]./hichina/guochan-ndtqc/feijinshu/bjddhl-product.htm[15]彭承光,李运贵.场地地震效应工程勘察基础[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6]祁生文,孙进忠,万智清.瞬态瑞雷波勘探方法的一点改进[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20(4):466-468.[17]徐超,石振明,高彦斌等.岩土工程原位测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8]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9]王清.土体原位测试与工程勘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085213一、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

从远古时代的掘土为穴、架木为桥,到近现代的高楼林立、桥隧通途,土木工程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质量,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适应土木工程领域对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掌握坚实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工程设计、实验检测和施工技术技能,具有领导开发、运用新技术、组织大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外语文献和撰写外语摘要,并具有初步的外语会话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3年,原则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工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5学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包括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之(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4)桥梁与隧道工程、(5)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6)土木工程材料、(7)市政工程和(8)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8个二级学科领域,已形成如下5个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1. 工程抗震减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方法与技术;2. 结构新体系、新材料、全寿命健康监测、安全评估和维修加固;3. 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和技术;4. 水环境恢复工程及水质处理保障技术;5. 建筑环境控制及能源利用技术。

其中,前3个方向属于前6个二级学科,方向4属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方向5属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工程硕士课程学习的基本学分要求为32学分)说明:1.第一外语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语。

2.工程实践训练系指到实践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围绕实践课题,完成资料查询、课题立项、论证、系统设计、分析、制作、产品性能检测与评价、未来改进方向等的全部过程。

完成实践报告,实践基地考核、盖章,导师签字,由相应管理人员认定6个学分。

北工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工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工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工大建筑工程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北京工业大学2019年采取普通招考、硕博连读、本科直博方式选拔、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其中硕博连读从学校2017级硕士研究生中遴选;本科直博招生学科为光学工程,从应届本科学术型推免生中遴选;普通招考中,在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数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学科实行申请考核制。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学院下设3个系:即土木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9个研究所: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与材料工程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研究所、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水资源与水工程研究所、城市水健康循环工程技术研究所、建筑节能减排研究所、工程施工与管理研究所;3个工程实验中心:工程结构实验中心、市政工程实验中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中心;设有工程力学教研室。

学院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土木工程系于1981年获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目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及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8个二级学科,其中结构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2012年度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名列第8。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前身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学院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土木工程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北京城市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6支等。

地震工程学导论

地震工程学导论

地震工程学导论一、简答题1.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人工地震。

2.全球有哪几条主要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称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也称海岭地震带。

3.体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

纵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4.断层的运动机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走滑断层,有时也叫横推断层,指断层两侧岩石平行于断层走向彼此相对水平滑移。

倾滑断层,断层的一侧相对于另一侧上下运动,其运动基本平行于断面倾向。

倾滑断层可划分为两个亚类:正断层,指倾滑断层中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下运动;逆断层,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上运动。

5.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有哪几个关键阶段?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过静力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理论阶段。

6.什么是地震动?地震动三要素是什么?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

地震动的三要素分别是振幅、持时和频谱。

7.什么叫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人工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8.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是什么?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易修、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9.根据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哪几类?5.12地震属于哪一类?按照震源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深度<70公里;中源地震:70~300公里;深源地震:>300公里。

5.12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修订考试大纲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修订考试大纲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科目考试大纲
层次:博士
考试科目代码:3844
适用招生专业:土木工程材料
考试主要内容:
1.X射线物理学基础
①X射线的本质;②X射线谱;③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④布拉格方程;⑤倒易点阵;⑥X射线衍射强度。

2. X射线衍射方法
①物相定性分析;②物相定量分析;③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④宏观应力测定;⑤晶体取向测定;⑥分析仪器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3. 电子与物质的交互作用
①散射;②高能电子与样品物质交互作用产生的电子信息;③电子衍射基本公式;④电子衍射成像原理与衍射花样特征。

4.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①透射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及构造;②样品制备;③样品的衍射成像原理;④透射电镜的应用。

5.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①扫描电镜工作原理、构造和性能;②扫描电镜的应用;③波谱仪结构及工作原理;④能谱仪结构及工作原理;⑤电子探针分析方法;⑥微区成分分析技术。

6. 材料表面分析技术
①俄歇电子能谱分析;②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③原子探针显微分析。

7. 热分析技术
①差热分析;②示差扫描量热法;③热重分析;④热分析技术的应用。

8.分子光谱分析法
①红外光谱;②拉曼光谱;③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9.其他分析方法
①色谱分析法;②电化学分析法;③原子光谱分析法。

建议参考书目: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常铁军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左演声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材料分析方法》,周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弹塑性力学》科目考试大纲。

对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理解

对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理解

师, 从事房屋质量检测鉴定 。 收稿 日期 :0 1 6 3 2 1 一O —2
力, 防止结构在 表现 出所需 延性 之前发 生剪 切失效 。3 通 .并 过严 格的抗震构造措施 , 可能出现塑性 铰的部位在产生相应 使 塑性 变形 时仍 保持有其承载 能力 , 同时要求 结构 不形成 “ 侧 层 移机 构” “ (柱铰机构” 。 ) 能力设计 法的第 一条就是通 过设 置各部位 抗弯能 力级差 就可 以得 到希望 的塑性 变形 效应 级差 , 第二条和第三条 的实质 就是保证各部位具有足 够 的塑性变形 或塑性 转动能力 。它 的 基本思想实际上包含 了两个方 面的级差 , 一是各部位抗弯能力 之间 的级差 , 二是抗弯能力和抗剪能力之间 的级差 。
计 规 范 的具 体 做 法 。
关键词 :抗震设计 能力设计法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中图分类号 : TU3 2 1 5.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O4 1 52 1 )8 0 2 -0 1O —6 3 (0 1 0 - 0 9 2
So e u m nde sa i ft e s im i sg fr i f r e o r t t u t e n Chi a r t nd ng o h es c de i n o e n o c d c nc e e sr cur s i n
d sg t o n x l i h p cf p a t s o h s p cfc in wi fa c c g h h a l tu t r sa e m l . 福 e i n me h d。a d e p an t e s e ii r c ie ft e de i n s e iiato t r me— s e rwals r c u e a n xa p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工程学导论
一、简答题
1.地震按成因可划分为?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人工地震。

2.全球有哪几条主要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称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也称海岭地震带。

3.体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

纵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横波运动时,介质颗粒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4.断层的运动机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走滑断层,有时也叫横推断层,指断层两侧岩石平行于断层走向彼此相对水平滑移。

倾滑断层,断层的一侧相对于另一侧上下运动,其运动基本平行于断面倾向。

倾滑断层可划分为两个亚类:正断层,指倾滑断层中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下运动;逆断层,倾斜断面上部的岩石相对于下部的岩石向上运动。

5.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有哪几个关键阶段?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过静力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阶段、动力理论阶段。

6.什么是地震动?地震动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

地震动的三要素分别是振幅、持时和频谱。

7.什么叫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人工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8.抗震设防三水准目标是什么?
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易修、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9.根据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哪几类?5.12地震属于哪一类?
按照震源的深度,可以分为浅源、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深度<70公里;
中源地震:70~300公里;
深源地震:>300公里。

5.12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10.面波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引起的传播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面波主要有乐夫波和瑞利波两种类型。

乐夫波质点运动是水平的,且垂直于波传播方向,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瑞利波传播时,介质颗粒的运动方式为竖直平面内的逆进椭圆。

11.第三代地震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概念是什么?
基本烈度: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2.影响地震动的因素包括哪三类?
影响地震动的因素包括震源、传播介质与距离、局部场地条件三类。

13.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哪几类?
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按其成因,种类一般分为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分为两类;
1、物理性次生灾害.大部分次生灾害都属于这一类,如火灾、滑坡、海啸等灾害.
2、心理性次生灾害.如“盲目避震”、“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等.
14.地震动有哪些主要的工程特征?
二、论述题
1.影响地震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影响地震动的因素包括震源、传播介质与距离、局部场地条件三类。

震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震级大小和震源尺度方面;传播介质与距离的影响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地震动的振幅随着震源距增大而减小;局部场地条件对频谱形状有重要影响。

2.我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地震应急预案应具有哪些内容?铁路部门在指定地震应急行动方案时应考虑哪些具体措施?
我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地震应急预案具有下列规范性的内容:
(1)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2)应急通讯保障;
(3)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质的准备;
(4)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
(5)灾害评估准备;
(6)应急行动方案等。

这些内容可作为铁路、公路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时的法规依据和参考。

3.试简述近年的大地震对地震工程学发展有哪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强震数据
震害资料(山地灾害)
验证既有理论、发现新现象研究发展
抗震设计规范
4.里氏震级的优缺点。

缺陷:
精度不太高。

地震波在向各个方向传播过程中,历经的传播路径和衰减效应都存在差异。

同一次地震,不同观测点计算出来的震级也会存在差异。

只抓住地面上某一种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来表征地震的能量。

经过长途传播后到达观测点的地震波能量只能是地震释放总能量的一部分,不足以表达震源破裂面上真正释放出的能量。

由于“地震强度频谱比例定律”的限制,当震级超过8.3~8.5以后,尽管宏观表象显示地震
具有更大的规模,但测定的面波震级很难增长上去,就是所谓的面波震级饱和现象。

5.试论述地震引起的线路工程震害现象。

线路工程:桥梁、铁路、公路、隧道
同震震害:桥梁震损坍塌、铁轨变形、路基坍塌、路面破坏、隧道口坍塌……
次生灾害破坏:泥石流、滑坡、崩塌
三、计算题
1.例:某介质密度为2150kg/m3,弹性模量为50Gpa,泊松比为0.25,试计算纵、横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注意单位!!)
2.例:某次地震震后调查发现,某地区A类房屋(木构架和土、石、砖墙建造的旧式房屋)、B类房屋(未经抗震设防的单层或多层砖砌体房屋)和C类房屋(按照VII度抗震设防的单层或多层砖砌体房屋)建筑物破坏情况如表10-1。

试计算该地区的平均震害指数。

3.破裂长度100km;破裂宽度13km;平均滑动量3.5m;介质剪切刚度3x1011dyne/cm2,则矩震级为?
•根据断裂面上的基本物理参数计算的,直接表征破裂面上滑动过程中能量释放大小。

•对特大地震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