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
浅谈许地山的悲剧情怀
$ 或者让他们顽强地活着 !" 留着这条命往前瞧
瞧我地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 生命既然没有意 义 !那么生和死之间就没有什么分明 ! 生是一种生 命形态 ! 死也是一种生命形态 ! 虽然形态不同 ! 但 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又是同一的 ! 其间并没有质 的区别 #)命命鸟*中的敏明’加陵无须死而死!尚洁’ 惜官不能生而生!他们并非厌世或畏死!只是本着自 己的意愿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 这比较完整清楚的 表达了许地山看似迷离玄妙却有着深刻人生体验的 人生观 ("人间的一切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 别# 你做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 是乐# 我换一句话说(眼前所遇到的都是困苦!过去 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 %
$%"& !"#
着信念 # 许地山并不盲目相信哪一种宗教 !但是佛 教的执着与坚毅给了他一种顽强的精神力量 !给他 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而又积极入世之路 !启迪 他形成即使在困顿中也决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散记 ) 海 * 及 ) 缀网劳蛛 * 等小说作品所表达的 " 补网哲 学%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点 # 许地山从自然界蜘蛛结网的现象里强烈感受 到其中所蕴涵的生命哲理 (" 我象蜘蛛 !.命运就是 我的网 # . 我把网结好 !.还住在中央 # . 呀 ! 我的网 甚时节受了损伤 . .这一坏 ! 叫我怎地生长 & . 生的 巨灵说 (+ 补缀补缀吧 ! 世间没有一个不破的网 ,%! " 他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 ! 和怎样破法 # 一旦 破了 !他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 !等有机会就结 一个好的 # %" 人和他的命运 ! 又何尝不是这样 & 所 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 !或完或缺 ! 只能听其自 然罢了 %!)#(%% 这里许地山借助蜘蛛的 " 吐丝 ! 织网 ! 网破 ! 补缀 % 隐含着对人的命运的深刻启示 ! 也是 他对生命的体验和理解 ( 命运的破损是必然的 ! 但 人们必须不断去 " 组织 % 和 " 补缀 % 它 ! 这是人无法 逃避的命运 # 人的生存是不完美的 !生命本身就是 有残缺的美 ! 人生就如同那绕圈爬行的小虫 ! 勤勤 恳恳编织着生命的网 ! 而 " 世间没有一个不破的 网 %! 网破了 ! 并不因此失去信心 !等有机会再织一 个 ! 尚洁连遭厄运却依然心平气和地活着 ! 她就像 那被撕破了一大部分网的蜘蛛 !"悄悄地从叶底出 来 ! 向着网底破裂处 ! 一步一步 ! 慢慢补缀 %$ 惜官 历尽坎坷却 " 不但不愿死 !而且要留着这条命往前 瞧瞧我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 还有那个补破衣的 老妇人 !" 没有理会有丝在她头面 ’ 身上之乱扑 ! 东 搜西罗 ! 来补补破衲衣 %! 她们都不知道也不管将 来的命运如何 ! 只是顽强地活着 !这种坚强的生之 欲求 !借助锲而不舍的补缀生活之网而表现出来 ! 可见许地山虽然怀疑生命的终极意义 ! 却并不否 认生命本身 ! 相反却对现实生命非常执着非常认 真 (" 人哪 ! 你在当生 ’ 来生的时候 ! 有泪就得尽量 流 ! 有声就得尽量唱 ! 有哭就得尽量尝 ! 有情就得 尽量施 !有欲就得尽量取 !有事就得尽量做 # 等到 你疲劳 ’等到你歇息的时候 ! 你就有福了 . %!/#(*0# 怀 疑 ’ 彷徨 ’ 苦闷是 "五四 %落潮以后知识分子的普遍 现象 !" 因为生活与思想矛盾 ! 因而不能在许多思 想里挑定了一样 ! 因而感到疲倦 ! 不再找了 ! 且来 一 个+修 正 ,的 +做 一 日 和 尚 撞 一 日 钟 ,的 人 生 哲 学 !-- 是 + 五四 , 落潮期一班青年苦苦地寻求人 !! "!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常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带有深刻的哲理性。
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许地山创作的主要目的,而对人生现象与问题的哲学思考则是他解读人生的根本方法论。
许地山一生作品虽少,却不失新意,对东西文化、多种宗教的兼容使其小说呈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许地山终其一生都在文学中探究着正确的人生观,以此来实现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
宗教与文学皆可直击人们的心灵,许地山从宗教教义中汲取养料企图为新文学寻觅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宗教与文学的相互渗透与完美融合为许地山传递其人生哲学搭起了桥梁。
为此,学者大都喜欢以宗教为切入点去阐释许地山的小说文本,宗教确实是探析其思想的一个路口,但却并非唯一,若一直受限于宗教的框架,则容易忽视其小说中除宗教之外的其它哲学意蕴,一定程度上会丧失部分研究价值与意义。
许地山塑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感情真挚、包罗万象的世界,他对人生哲学的书写虽独到而深刻,却不免显得驳杂、零散。
针对这些现状,本文将研究的重心放到了许地山小说的人生哲学上,试图从多个方面深入挖掘其小说蕴藏的丰富哲理,并对许地山文本中的人生哲学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将从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展开讨论。
绪论主要通过对研究许地山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类,并结合如沈从文、茅盾、老舍等对其作品的评价,去探讨许地山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不同学者的研究为本论文观点的阐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理论支持,本文自始至终以茅盾关于许地山人生观独树一帜的评价为基础,从爱之哲学、善恶观、苦乐观、生死观对小说中的人生哲学展开具体论述。
本文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相知相守的爱情与情深义重的大爱,以爱抒情、以情感人是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不拘一格的爱正是许地山自我情感的流露,故追随爱之哲学这条线索可以使人们发现其自身心理变化的真实过程。
第二部分则以善恶观为切入点,对小说中人物的善恶行为与道德观念进行了评判与分析。
小学生读后感日记:落花生少年许地山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日记:落花生少年许地山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做《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努力和追梦的故事。
许地山是一个生在农村的孩子,他家里很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为了让家里过得更好,许地山决定去城市打工挣钱。
可他并不会做任何手工活,最后他选择了一份卖烤花生的工作。
刚开始时,许地山卖花生很吃力,但他不放弃,坚持练习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烤花生摊主。
在这个过程中,许地山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尽管生活中有波折与挫折,但许地山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努力的重要性。
生命中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它们。
许地山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所需要学习的。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理解到了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分享。
许地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快乐,这种友谊令人温暖。
我喜欢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启示,感谢许地山的故事,让我更加的勤奋和坚定。
读完这本书,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不断追求梦想,相信自己,勇敢前行。
许地山作品创作论
摘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
本文通过对许地山小说创作动机、创作题材与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从整体上评价许地山小说的创作成就。
论文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引言交代作家创作概况以及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方法。
正文分三章。
第一章探讨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缘起与流变。
许地山前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代氛围、作家个人的曲折遭遇与感情纠葛以及宗教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后期小说创作则与抗日时代的激荡、作家思想的转变相对应。
前后期创作虽然经历了从浪漫到写实的转变,但是宗教思想以及传奇性情节如同一条红线贯穿许地山小说创作的始终。
第二章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创作的题材与主题意蕴。
他的前期小说不关注英雄人物,关注弱势群体。
小说取材集中于异域,专写爱情故事,突出了女性在叙事作品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描写女性命运以及精神世界,通过“生本不乐”的人生图景展示,揭示人类整体的生存困境。
作者在肯定人生多苦的同时,并没有消极悲观,而是肯定现世人生,讴歌人间情爱,体现作者的哲理性思考。
后期小说取材宽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作者转向现实主义创作,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和时代风云的变迁,表现作者的现实关怀,传达作者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以及作者对完善人格和理想道德的追求。
作者主张用宗教精神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
前期小说用宗教精神超脱自己,顺从命运;后期宗教精神人间化,宗教精神内化为人物的性格灵魂,积极反抗命运。
第三章主要分析许地山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
作者注重作品的叙事技巧,作品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自由变化,作者把两种叙事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化。
作者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意象,另一方面创新发展了诸多佛教意象,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结语部分总结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不足之处。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在前期小说创作中有明显体现,后期小说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艺术价值的缺失上。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创作;生存困境;现实关怀;艺术特点An Analysis Of Xu Di-Shan’s NovelsZhang Min(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Directed by Zhao MingAbstractXu Di-Shan w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 proponen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writing achievement of Xu Di-Shan’s fictions through analyzing creation motivation, creation subjects,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Xu Di-Shan’s fiction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reface, body, epilogue.In preface, the writer’s creation profiles, significance,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study the creation origin and rheology of Xu Di-Shan’s fictions. Xu Di-Shan’s early novels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atmosphere of May 4th times, the writer's tortuous encounter and emotional entanglement,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factors. Later novels correspond with the upheaval of anti-Japanese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writer's thought. The former late creations experience the change from romantic to realistic. But religious thought and legendary plot which like a red line through the creations of Xu Di-Shan..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analyze the creation subjects and themes of Xu Di-Shan’s fictions. His early novels are not concern heroes, but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Novel materials focus on exotic regions and love stories, highlighting women’s subject status in narrative texts. He reveals the survivals predicament of all human beings through describing fate and spiritual world of women, displaying the life picture of unhappiness. The author affirms unhappy life, but he is not negative pessimistic. He affirms real life and human affection which reflect the writer'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Late novel materials focus on broad regions.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he Times, the author turns to realism creations which reflect broader social lif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express the author's reality concern, communicate the author's patriotism and humanitarian,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perfect personality and the ideal morality.In the third chapter, we mainly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Xu Di-Shan’s fictions.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narrative skill. The first person and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change freely in his works. He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novels’narrative art through combining these two narrative technique organically.he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images and enrich the expression of literatures.In the epilogue, we discuss the value of Xu Di-Shan’s fictions and its deficiency. The artistic value of Xu Di-Shan’s fictions is reflected in his former fictions, but artistic deficiency in his later fictions.Key words: Xu Di-Shan; Novel creation; Living predicament; Real concer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完整word版)许地山小说宗教情结
许地山小说宗教情结小说宗教色彩很浓厚,其中短篇小说《命之鸟》、《商人妇》、《换巢鸾凤》比较著名,“都是穿了恋爱的外衣而表示了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生是痛苦的,如果想摆脱这种痛苦,应当涅槃进入极乐世界,或者悟彻人生,知命达观。
著名小说《缀网劳蛛》最具代表性。
思想内容:《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是童养媳,逃离婆家,同曾帮助过她的可望结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尚洁出于慈悲之心搭救受伤的盗贼,遭到丈夫的妒嫉而被刺伤。
丈夫要与她离婚,她只身到土华岛,内心坦然,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尚洁对此并不感到多大痛苦,她认为命运的偃蹇和亨通,对于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犹如被虫蛀伤的花朵,剩余的部分,仍会开得很好看。
丈夫在牧师的启迪下,夫妇重归于好.丈夫到海岛受苦偿过,她也不挽留,心情依旧坦然,过着安闲宁静的生活。
别人都为她高兴,她也并不感到格外的兴奋,她对人生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受到偶然的外力的影响。
当蜘蛛第一次放出游丝时,不晓得会被风吹到多远,吹到什么地方,或者粘到雕梁画栋上,或者粘到断垣颓井上,便形成了自己的网。
网成之后,又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外力所毁坏,所以人对于自己命运的偃蹇和亨通,不必过分懊恼和欢欣,只要顺其自然,知命达观即可。
等到网被破坏时,就安然地藏起来,等机会再缀一个好的。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这种充满佛家思想的人生哲学,充分显示了人世的苦难和安分随时,安于命运和在心理上战胜命运的人生态度。
把宗教作为文学作品的底色,突出了宗教的“灵性”,从而使其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情趣和格调上的浪漫诗意,是许地山小说整体艺术风貌,也是他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而在思想意蕴的把握上,他又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既有虚幻和悲观的一面,也有坚韧达观的一面.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多能坚韧地承受自己所面临的厄运,达观地消释世间的种种烦恼,如《商人妇》中的惜官,《缀网劳蛛》中的尚洁等等莫不如此。
许地山小说读后感
许地山小说读后感最近读了许地山的小说,真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许地山的小说里,那一个个故事就像是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
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生活细节的描绘。
比如说在《命命鸟》中,敏明和加陵这对年轻人的爱情,他们那种纯净又坚定的情感,让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那充满异域风情的环境里,彼此的眼神交汇时传递的千言万语。
敏明身着鲜艳的纱笼,加陵那挺拔而又略带羞涩的身姿,都好像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许地山把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都描写得那么细致,敏明的一颦一笑,加陵的每一次欲言又止,都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
还有《商人妇》里的惜官,她的命运真的是太坎坷了。
从跟着丈夫远走他乡,到遭遇丈夫的背叛和抛弃,再到自己独自艰难地生活。
许地山把惜官所经历的那些苦难,还有她内心的挣扎和坚强,写得淋漓尽致。
我能想象到惜官在那破旧的小屋里,对着昏暗的灯光默默流泪的样子;能想象到她在街头为了生计奔波,累得气喘吁吁却不敢停歇的情景。
读许地山的小说,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不急不缓地给你讲述着那些或悲或喜的故事。
他的文字没有那种华丽的修饰,但是却有着一种能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的人善良得让人心疼,就像《缀网劳蛛》里的尚洁,无论遭受多少误解和委屈,依然心怀慈悲;而有的人自私自利,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这就是生活啊,哪有那么多纯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欲望和道德之间挣扎徘徊。
许地山对环境的描写也特别厉害。
他能把一个地方的景色、风俗、气息,都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读着他的小说,我仿佛能闻到南洋潮湿的海风气息,能听到街头嘈杂的叫卖声,能感受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的斑驳光影。
而且,他的小说里还常常蕴含着一些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但他不是那种生硬地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让你在故事中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这就像是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然后让它在你的思考中慢慢发芽。
总之,读许地山的小说,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春桃》看许地山对现代世界的解读论文(500字)
《春桃》看许地山对现代世界的解读论文(500字)第一篇:《春桃》看许地山对现代世界的解读论文 (500字) 《春桃》看许地山对现代世界的解读摘要: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在现代小说史上,也许称不上大家,但他的创作富有个性。
其小说故事性强,具有浪漫传奇色彩。
他的《春桃》,开创了一个超俗入圣新型故事的先河,创造了一个现代故事的母题,其影响尤其深远。
关键词:许地山春桃许地山小说《春桃》新解许地山的短篇小说《春桃》写于1934年,发表于当年的《文学》第3卷第1期,《春桃》与许地山20世纪20年代的那些空灵奇幻的“宗教寓言小说”相比,在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人物性格和形象、故事情节的构成等方面,确实“今非昔比”,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将其誉为现实主义转向后的代表作或径直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允为有理。
一、超俗入圣的母题所谓母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汤普森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中的解释,比较有权威性,他说:“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存于传统中的成分。
” 胡适对于母题的理解,也接近这个意思。
汤普森认为大多数母题分为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其二是情节的某种背景;其三是那些单一的事件。
春桃故事最稳定的因素,就是人物关系。
“持续存于传统中的成分”就是“一女二夫”,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关系。
这就是春桃故事创造的母题。
这个故事新奇,惊世骇俗的地方也在这里。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所决定。
在家庭关系结构中,男女关系总是表现为一个男人和两个或多个妻子,只有在私情故事中才可能出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关系。
在家庭内部,可以同时容纳许多个妻妾,但不可能同时容纳两个丈夫,在《春桃》故事中,如果向高在街上碰见失散的妻子,把她领回来和春桃一起生活,也许很自然。
而春桃把失散的丈夫李茂领回来,和另—个男人一块生活就显得极为反常。
在民间,虽然存在“招夫养夫”、“拉边套,打伙计”的畸形婚俗,但是过去的文学作品很少见到表现这种婚姻关系的,更没有人能够从通过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表现新的思想和艺术的价值。
《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再思再商榷(研一)下
《文学·苦难·精神资源》再思再商榷(研一)下十一关于知与信的问题,感慨良多。
感觉现在我不能走近信仰的一大原因就是理性的障碍,从小在马哲下熏陶长大的我们不可能因信而理解,而总是先想搞清楚宗教到底是什么,它的优缺点在哪里。
这首先与宗教的因信而理解背道而驰,即使搞清楚之后,根深蒂固无神论思想也限制着我们充其量将其作为一种哲学来理解。
也许要能够信,也需要一种缘分。
我不认同忧世的文学低于安魂的文学这种价值判断。
十二第三、四章主要论述的是基督教思想与现代中国作家的关系,尤其是与他们的创作思想方面的关系。
在第三章共讲了许地山、林语堂、冰心、老舍四位作家,得出的结论是四位虽有入教仪式但事实上并没有基督教生存观。
作者论述的优点在于:结合四位作家的实际创作,同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剖析。
比如,讲许地山的时候就通过分析他的作品《缀网劳蛛》,且将之与《圣经》相比较,得出许地山的佛耶情怀,认为许地山作品大都带有佛教寓言性质。
论述林语堂的时候,则将他的《信仰之旅》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比较,指出他们对基督教理解的不同,从而揭示林语堂精神资源是来自中国文化传统而非基督教思想。
第四章《受基督影响的三位作家》,篇首通过引用张爱玲的话使得文章自然过渡,指出第三章的四位作家到本章所论述作家的一个特色之处:关注幽暗意识。
也就是说,这章节三位作家较之前四位在基督教思想的理解上是更深入一步的,不过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是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的,或者说他们在自己作品中树立的是一个自己理解的基督教形象,或批判或肯定。
这章写作的优点在于,老师抓住了最能突出自己论点的问题进行论述。
比如在讲曹禺《雷雨》与基督教时,通过分析周朴园忏悔是否基督教悔改来阐明曹禺对基督教的误解。
这个分析可谓从常人所忽视的细微处入手,论辩让我折服。
十三可读性很强,许多深奥的东西在老师笔下都变得容易理解了。
而且旁征博引,论据丰富,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给人以精神的启发和陶冶。
苦难中绽放信仰之花r——论许地山作品中的苦难书写
苦难中绽放信仰之花r——论许地山作品中的苦难书写
宁芳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0)006
【摘要】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他是文学研究会"问题小说"派的重要作家,他集聚儒、道、佛、基督教以及民间妈祖文化等多重文化于一身,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他的创作中,弥漫着一种"生本不乐"的悲伤情绪,这缘于他浑厚的宗教文化情结和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察觉.然而许地山书写苦难,却未陷入苦难,他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品格,直面现实,怀抱信仰,追求理想,成就了独特的生命哲学和文学风格.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宁芳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116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苦难人生中绽放的生命之花——评小说《万箭穿心》 [J], 孙淑鸿;
2.苦难中的对抗与质询r——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信仰悖论 [J], 曹卫军
3.苦难世界的沉痛书写——普列姆昌德作品中的苦难问题研究 [J], 王燕婷
4.曹文轩作品中的苦难书写与艺术对人的救赎 [J], 何芳芳
5.“被苦难”的底层——论作家群体在底层文学中对苦难的极致化书写 [J], 王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许地山小说悲情氛围之下的完满情结
的规范 ,冲破 了束缚人的封建伦理观念 ,以一妻两
夫 的方 式解决 了爱 与义 的冲 突 ,实 现 了精神 上 的解
使之圆全、完满。
许 地 山早 期 的作 品பைடு நூலகம் 教 参 透 味很 重 ,常 常 以
下 的 主人 公 一种理 想 的人 格 :爱 的奉献 、宽容 、忍
那环境幽暗者作明灯为那觉根害病者求方药 ,为那
心意烦 闷者解 苦恼 ’ ” 。
《 网 劳蛛 》 中 女 主 人 公 尚洁 几 乎 就 是 “ 缀 圣 料 ,可 是他在 那 些 小 说 里 是 要 给 一 个 他 认 为 ‘ 合 理 ’的人生 观 。 [ ‘ ) ”4 盯 1 母 ” 的化身 。她慈 悲 、忍 辱 、从容淡 定地 应对人 生 的风云 际变 、祸福 吉 凶 ,用 自身 的行 为 诠释 着生 命 的意义 。 同时也感化 了多疑 、狭隘 的丈 夫 。她无 怨 无 悔地 用她 的蛛 网哲 学 修 复 、补缀 着人 生 的漏 洞 , 春 桃 以勇敢 的叛逆精 神 ,蔑 视 既成 的社 会道 德
J .2 2 un 01
论许 地 山小说 悲 情 氛 围之 下 的完满 情 结
王 忠 田
( 湖北师范学院 文 学院 ,湖北 黄石 4 5 0 ) 30 2
摘
一
要 :在许 地山的小说 中,对 生与死、爱与恨 的感悟与 思考,总给人一种 悲剧之 感,但 又悲 而不哀 ,相反有
种追逐 完满 、寻求解脱的情 结蕴含其 中。弥漫着超 脱的人 生趣 味 ,体现作 者浓浓 的救世 度人 的情 怀。这种情
在 “ 的文 学 ” 余 音 的 引 导 下 ,在 “ 人 生 而 艺 人 为 术 ”观 念 的牵 引下 ,许地 山用 自己的作 品实践 了 曾 经为 一 个 时 代绝 响 的 “ 的文 学 ” 的 口号 ,表 现 人 了以 “ ” 为 主 体 的人 生 观 。正 如 有 人 曾这 样 评 人
浅析许地山的小说《春桃》
浅析许地山的小说《春桃》许地山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备受赞誉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春桃》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真实的描述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许地山的小说《春桃》进行浅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及思想内涵。
《春桃》以农村为背景,主要围绕着一个名叫春桃的女孩展开。
小说以幼年时的春桃为切入点,通过对她的成长、奋斗和曲折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艰辛与奋斗。
首先,许地山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氛围。
比如在小说的开篇,许地山通过描写春桃家的茅屋和村庄的农田,展示了农村贫困的现状。
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土地的沉甸甸,那种生活的艰辛。
同时,许地山通过对春桃一家人日常生活琐碎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和谐与温暖,让读者对春桃的成长经历产生共鸣。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也是许地山的一大特点。
许地山以春桃为主线,剖析了她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并通过她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示了各个角色的生动形象。
春桃坚毅、机智,通过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进取,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她的成长经历充满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农村女性的顽强与坚毅。
而其他人物如春桃的父母、师傅等则通过与她的互动揭示了小说中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农村女性造成的束缚与压迫。
在小说中,春桃受到了传统封建观念的限制,面临着婚姻安排的困扰。
然而,她并不甘于被束缚在传统的框架中,通过学习和努力,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点既体现了个体的力量,也呼唤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最后,小说《春桃》还通过对农村生活的全面描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多样性。
许地山通过对春桃所在村庄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社会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职业、生活习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描写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读者更加了解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
总体而言,许地山的小说《春桃》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农村女性的坚毅与奋斗,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固化思维带来的限制和压迫。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许地山危巢坠简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许地山及其作品简介
三、危巢坠简内容概述
四、读后感及启示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的读者,近日阅读了许地山的《危巢坠简》,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人深思。
以下便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许地山及其作品简介】
许地山,我国著名作家,其作品独具匠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而《危巢坠简》则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兴衰、人性挣扎的故事。
【危巢坠简内容概述】
故事以一个家族的变迁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在家族衰落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成员们面临着道德、亲情、爱情等多重考验,人性的弱点也随之暴露无遗。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读后感及启示】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作者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既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恨之处。
这使我意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境和考验,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善良的本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结语】
《危巢坠简》这部作品,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一面,也有黑暗压抑的一面。
而我们,唯有正视这些黑暗,努力坚守善良,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世虽苦 人不悲
世虽苦人不悲————从文本看许地山的佛教人生观摘要:许地山的创作文本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文化意蕴。
一方面,他的小说里徘徊着释加的幽灵,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用宗教来自慰亦以之慰人,在人生的种种磨难面前处之泰然.另一方面,作为文学家的许地山,在本质上,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待宗教的,他真实的意图是从教义里拈取一片放进一个他自认为合理的人生观里.这种借宗教符号系统抒写出的情感话语,既展示了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和精神向度,同时又包涵了作家对营造社会良好氛围的希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地山的创作文本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文化意蕴,本文立足于许地山的创作文本,浅谈佛教文化对他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许地山的人生观与文学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许地山在《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一文中说:“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时所形成,并非个人所创造。
”虽然参加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是,许地山却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许多知识分子,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借助的不是西方文化思想,而是从包括佛教思想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东方民族思想文化起步的,因此具有浓厚的传统意味。
许地山的作品大部分都打上了鲜明的佛教思想的烙印,尤其表现在借助佛教教义来宣扬人生苦和感恩的人生观。
在许地山的创作中,也主要受这两个佛教教义的影响。
一.人生多苦是许地山对现实世界的主要人生体验。
菩提树下的精神苦痛“人生苦”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内容。
这一文化内涵在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建构,形成了许地山特有的宗教文学,成为其表达情感体验的一种特殊的抒情话语,而这种借佛教义理所传达出的人生理念和哲学思想,又恰好折射出了作家的精神苦痛。
佛教教义繁杂,而又宗派林立,但无论哪一宗派,其理论的宗旨都离不开对芸芸众生关于“世间苦”的教化。
“《涅槃经》中就以…八相之苦‟,即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来阐释人间所遇之苦。
许地山深深感受到了人生苦难的真谛。
许地山的人物心理描写
许地山的人物心理描写许地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作家呢。
他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那可真是一绝。
我记得有一次读他的小说,里面描写一个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那个心理活动啊,就像是有两个小人在脑袋里打架。
一个小人说:“这样做才对,这是道德的要求。
”另一个小人却说:“哎那样做对自己有好处呀。
”我就想,这不就和我们平时遇到的情况差不多嘛。
比如说,在学校里捡到了一块橡皮,是交给老师呢,还是自己留着呢?心里可能就会有这样的挣扎。
也许交给老师是正确的,但是自己又有点舍不得那块崭新的橡皮。
这就和许地山描写的人物心理很像。
许地山描写人物心理的时候,还特别擅长用环境来衬托。
我想啊,他可能觉得人的心理和周围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就像有个人在下雨天,心情本来就有点低落,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倒霉事,那他的心里肯定是像被乌云完全笼罩住了一样。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回下着大雨,我本来和小伙伴约好了出去玩,结果因为雨太大去不成了。
我当时就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那雨滴打在玻璃上,就像一颗颗小炮弹,我的心里就特别沮丧,觉得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
我想许地山笔下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活动肯定也是很复杂的。
他描写人物心理有时候很细腻,就像拿了一把特别小的梳子,把人物的心思一根一根地梳理清楚。
我读到的时候都不禁感叹,他咋这么厉害呢?能把那些隐藏在心底的小想法都给挖出来。
我就想啊,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本事,能看透人心呢?可是又觉得也许他就是特别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他描写一个人害羞的心理。
他不会直接说这个人很害羞,而是通过描写这个人的脸红得像个熟透的苹果,眼睛都不敢看人,手也不知道往哪儿放,心里像有只小兔子在乱跳。
我就想,这不就是我们害羞的时候的样子嘛。
我有一次在课堂上被老师突然点名回答问题,我当时就感觉自己的脸“刷”地一下就热了起来,心跳得特别快,手紧紧地抓着衣角,眼睛也不敢看老师,脑袋里一片空白。
这时候我的心理就和许地山描写的害羞的人物心理很相似。
汉语言文学-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
摘要许地山是五四时期的文坛名将,他的创作不仅以异域情调,宗教色彩和传奇情节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丰富哲理性和强烈的主体意识是许地山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璀璨群星中醒目的标识,这一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
本文选择许地山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处于苦难命运中的女性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探究作者心灵世界和独特的人生哲学观。
希望读者对许地山曾被认为是“消极”的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
关键词:许地山;人生观;达观与悲观;双重性AbstractXu Dishan is the literary world name in the May 4th period, his creation is not only unique in the literary world with exotic mood, religious color and legendary plot, rich philosophical rationality and strong sense of subject is Xu Dishan's works in The bright group of Chinese modern novels, which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ypical female image in Xu Dishan's wor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se women in the fate of suffering to their fate, and explores the author's spiritual world and unique philosophy of life. It is hoped that the reader will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t that Xu Dishan was once considered "negative" and draw more spiritual nutrients from it. Keywords: Xu Disan; Philosophy ; The view and pessimism ; Duality目录一、引言 (1)二、“双重性”从何而来 (1)三、基调:生本不乐 (3)(一)命运的无常不定 (3)(二)无法消除的漂泊感 (4)四、复调:以苦为乐 (5)(一)对死亡的赞美与超脱 (5)(二)从苦难到超越 (6)五、“双重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8)六、结语 (8)注文 (9)参考文献 (9)致谢 (11)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一、引言茅盾曾评论道:“在人生观上,许地山的‘人生观是二重性的,一方面是积极的昂扬意识的表征,另一方面却又是消极的退隐的意识’”,他力图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观、宇宙观来解决现实中的人生矛盾,因此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对社会人生的大胆探索和真实表现,蕴含着强烈的反封建情绪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消极的退隐的因素,表现出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他独有的人生哲学观。
小说《春桃》分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小说《春桃》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春桃》分析一作者与小说概要许地山(1893—1941),原名许赞坤,福建龙溪人。
文学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春桃》写于1934年,是作者的后期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写了主人公春桃在一次战乱后的遭遇。
在与结婚才一天的丈夫失散了四五年之后,她与另一个相依为命的同难者建立起了真正的感情,但就在这时她的前夫出现了,而且已失去了双腿,沦为乞丐。
他们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几经波折,终于建立起了新的关系。
在这里有矛盾,而没有争夺;有悲剧,而没有相残。
促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共同的悲惨命运面前的相互体谅和依存。
作者通过对这些情况的细致的刻划,谴责了战乱频仍的旧社会,展示了劳动人民美好的心灵、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品质,从而也使作品显出了亮色。
作品取材新颖、情节独特,小说的结尾出人意表,语言也富有表现力,但稍嫌生涩。
二思想主旨小说的思想主旨:这篇小说于畸形的生活关系中,主要塑造了一个生活意志坚强,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具有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劳动妇女形象;从而对妇女的人格问题作了探索,指出妇女应从劳动中建立起独立的生活地位,挣脱一切精神枷锁,才能取得独立的人格,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
(进步)比起“五四”时期那些只写妇女在恋爱婚姻上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这篇小说无疑更前进了一步,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局限)但从妇女解放的要求来看,这个主旨仍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恩格斯曾指出:妇女必须参加社会的解放,“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家庭、私有制度和国家的起源》)在旧的社会制度没有被推翻前,广大妇女是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生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
人生·情感·寓言——论许地山的文学创作的开题报告
人生·情感·寓言——论许地山的文学创作的开题报告题目:人生·情感·寓言——论许地山的文学创作1. 研究背景和意义许地山是中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其文学作品以深刻的人生思考、精炼的情感描述、丰富的寓言意蕴和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许地山的文学创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复杂性,并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人生的苦难与美好。
通过研究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还可从中挖掘出对人生、情感和寓言的独到见解,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层次,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许地山的文学创作进行探究:(1)人生主题:探究许地山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生、命运、生死等主题的表达和思考。
(2)情感表达:分析许地山的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和特点,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3)寓言意蕴:挖掘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寓言含义,分析其深层次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学批评方法等,对许地山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论述,力求深度挖掘许地山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3. 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许地山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全面阐述许地山的文学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从而加深人们对其文学作品的认识和了解;(2)探究许地山作品中的人生、情感和寓言意蕴,展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和独到见解;(3)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4. 研究的限制和不足本研究存在如下的限制和不足:(1)研究对象有限: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本研究只选取了一部分许地山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可能无法深入全面地反映其文学思想和艺术特色。
(2)研究分析视角可能不够多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可能对于许地山作品的其他视角和层面表现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许地山小说的苦难情结和悲悯情怀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级陈振中[指导教师:倪婷婷]摘要:关于许地山小说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从文本分析出发,剖析了许氏小说在小说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特色,以及作品的另类美学风格,由此证明许氏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
对于主要由此种情怀导致的作品主旨与其时文学主潮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本文亦有较为妥帖的解说。
关键词:许地山悲悯情怀弱者苦难情结在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中,许地山是一个另类;更极致地说,他不仅在当时是独行者,在这之后很多年,也还是一个孤单的类型。
对于其人其书的评说,现在已有很多,大多从其作品与宗教的关系立论。
其实,就思想方面来说,许氏的思想更接近于一种“大杂烩”的形态。
在他的信仰中,佛耶道皆有,而以佛教影响最为深厚;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找到五四时盛行的平民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印记。
我们以为,许地山作品从根本上表达的就是他的深刻的悲悯情怀,而这种悲悯情怀来自于他对“人的苦难”的深刻体会和同情。
我们在他的身上可以轻易发现强烈的“恋苦情结”,也可以轻易发现他的“扬弃宗教为人生”的写作意图和抒发个人悲悯情感的矛盾两极。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1 ]的题材的若干特点,就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一除了少数作品之外,许地山的前后期的作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表现在题材上,首先就是对大多数小说主人公的弱者角色的定位[ 2 ],而且,许氏并不是远距离的描写他们,而是真正从实际处境的方面同情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弱者仅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意义上的,而在许氏更为看重的精神道德层面,这些弱者中的很多人却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构架中,这些弱者的精神道德优势大部分来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且这些人通常有多重宗教或近似宗教的其他类型信仰。
这种情况以《商人妇》中的惜官和《缀网劳蛛》中的尚洁最为明显。
惜官在被丈夫出卖之前,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恭顺妇人;但在后来,她先后还受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影响。
又比如,尚洁在救助受伤的窃贼的时候,主要出于基督教的“宽恕”精神;但我们也可以从尚洁说服仆人的话中发现“救苦救难”的佛教用语。
有些论者甚至还从尚洁被丈夫刺伤并休弃后隐居棕林的生活中,发现了中国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子。
正是这些信仰使得许氏小说的主人公能够承受苦难,甚至进而消解苦难。
在这里,许氏有意无意地把宗教的某些思想作为一种道德修养途径和人生态度来提倡。
他从佛教的“众生皆苦”、基督教的苦难意识、道教的顺应命运的自然发展等思想出发,努力地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许地山那里,宗教作为一种“粗俗的形态”已经被扬弃了,它作为一种“有修养的哲学形态”(恩格斯语)深深地沉积下来,成为他思考社会人生和艺术创造的一个特有的视角。
[ 3 ]许地山的这种“扬弃宗教为人生”的写作意图在前期的小说集《缀网劳蛛》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尽管“缀网劳蛛”式的人生态度早在茅盾开始的批评家那里就没有获得很高的评价——多数是认为这种人生态度具有两面性——但是,这作为当时许氏试图在思想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写作宗旨靠拢的证据,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在许氏小说主人公的弱者行列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女性的身影。
粗略统计,这些女子就有敏明(《命命鸟》)、惜官(《商人妇》)、和鸾(《换巢鸾凤》)、尚洁(《缀网劳蛛》)、云姑(《枯杨生花》)、祖母(《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她”(《归途》)、陈情(《人非人》)、春桃(《春桃》)、玉官(《玉官》)、麟趾(《女儿心》)等11个,占了17篇以弱者为主人公的小说的一大半。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这固然与女性在封建社会所受苦难最深有关,但是许氏在这里看重也许并不在于这其中所包含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而在于这种苦难适合他的描绘,他可以从中挖掘到表达他对人的悲悯和对苦难的体认的契机。
换言之,女性的苦难只是许氏心目中的“众生的苦难”的代表而已。
同时,女性形象似乎也更适合承载作者赋予的那些比较高洁的情怀节操。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许氏的写作意图虽然并未直接或明显地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和传统礼教之类,但是他在小说中于发泄悲悯感伤之余流露出的些许怨愤,以及一些左翼评论家的解读,使得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与五四的“反封建反礼教”的精神也有若干合拍之处。
在小说的主人公的选择方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从《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和《醍醐天女》中的“我母亲”开始的转向塑造理想人物、并表达作家理想的人生姿态的趋势。
这种趋势肇始于《商人妇》,但这篇小说似乎更着重于对苦难的呈现和感叹,宣扬作家理想的人生姿态倒是其次。
从尚洁开始,作家摆脱了单纯描绘苦难的写法,开始了转向。
这种趋向在后期的小说中表现得甚为明显。
在后期小说人物角色的安排上,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似乎不像以往那样具有宗教文化的素养(玉官除外)。
对此,学者陈平原曾有很精到的分析: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
宗教有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宗教并没有被扬弃,而是采取了更隐蔽更有效地方式而已。
[ 4 ]实际上,这只是许氏后期塑造理想人物的行动的特点之一。
在舍弃了前期的与文学主流思潮过于靠近的构思方式之后,他进一步发展了前期一部分小说中的优秀人物的品质,塑造出一批谀承┏潭壬戏 纤 约喝衔 睦硐虢诓佟⒗嗨朴谧诮淌ネ降娜宋铩W髡呱踔猎谒 巧砩霞脑⒘俗约憾陨缁岷腿诵缘睦硐搿@ 纾 跋壬 愿锩 ㄔ谒 淖炖锞褪恰氨┒ 保┑姆床岛投浴拔拚 饕濉敝髡牛ㄆ涫狄步咏 诟牧贾饕澹┑囊淮蠖涡 玻?br />“现在人民的毛病,就是预备的工夫既然短少,而又急于实行,那还成么?……凡事不预备而行的,虽然暂得成功,终要归于失败。
纵使你一个人在这世界内能实行你的主张,你的力量还是有限,终不能敌过以非为是的群众。
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一个救护时世的人,在智慧方面当走在人们的前头;在行为方面,当为人们预备道路。
这并不是知而不行,乃是等人人、至少要多数人都预备好,然后和他们同行。
……”[ 5 ]这些明显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还带有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的某些烙印。
在东野先生这个人物身上,有着很重的作者自己的投影。
同时,出于潜在而又强烈的宗教情绪,许氏在某些人物的处理上有些过于理想化,甚至有点超现实。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理解陈情竟然出卖肉体来瞻养烈士家属(《人非人》)。
因为她的行为有佛祖“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慈悲大无畏精神和基督的为苦难者背负十字架的博爱情怀。
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理解作家为何会创造出玉官向一伙匪兵布道而打消他们的欲念(恶念)的离奇情节(《玉官》)。
因为在这里,这种效果出自作家几近虚幻的梦想。
类似于宗教圣徒的圣迹的情节在这些小说中几乎俯拾皆是。
类似于尚洁感化心存调戏之念的采珠工(《缀网劳蛛》),还有东野先生感化他的洋化妻子(《东野先生》)和上述的玉官感化意图为恶的匪兵。
另一类类似于细节描写的“收养(收留、赡养)”情节也反复出现:绍慈收养受伤的小羊羔(《解放者》),东野收养烈士遗孤(《东野先生》)、陈清赡养烈士家属(《人非人》),就是在被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短篇《铁鱼的鳃》中,也出现了主人公雷先生收留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逃难妇女的情节。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些情节看作同一类型,它们是许氏理想中的宗教思想的拯救/救赎力量的集中展示。
略有不同的是,“感化”近于灵魂的形而上的拯救,而“收养(收留、赡养)”更接近于身体和经济,相比之下更偏向形而下的具体生活层面。
但两者都是“善”在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来与“恶”抗衡。
因此,许氏在后期的这些情节设置有偏向于“道德救世”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许地山在小说里表达了他对弱者遭受苦难的悲悯,也开出了一些“药方”,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他对压迫者的愤怒和批判。
除了在《商人妇》里,他给了惜官的丈夫一点不好下场的“惩罚”之外,他的这种情绪的流露最明显的就是在三个较具讽刺性的短篇《在费总理的客厅里》、《三博士》、《无忧花》中了。
但是这种批判也来的温和甚至是肤浅,许氏似乎并不善于将对弱者的怜悯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对强者/压迫者的揭露和批判,这里固然有对素材(如费总理的上层社会生活)不熟悉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出于作者的过于温和宽恕的性格和思想。
与其他善于此类写作的作家不同的是,许氏着重的是从道德方面加以揭露和批判,这种立场显然出于以宗教思想为底蕴的人道主义,与主流文学思潮提倡的“阶级分析、社会分析”的手法(茅盾的《子夜》和《林家铺子》式的)相距甚远;同时也与五四时期激进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注重新旧冲突的叙事方式迥然有别。
二许地山的大多数小说都带有极其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里面反映了他的苦难情结。
这种情结有许氏自己性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多种宗教的影响所致;也正是这种情结造就了他的小说的某些独特的特征。
读他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他为人物安排的结局通常是悲惨的,至少也是不圆满的。
即使是一些通过精神修养达到类似“圣徒”境界的理想人物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惜官终于找不到她已经原谅的丈夫,变成了“印度人”,再也无法回到她的故乡了(《商人妇》);尚洁虽然等到了丈夫的忏悔,而丈夫却又因惭愧而出走了(《缀网劳蛛》);而云姑在异地重逢旧日情郎(《枯杨生花》),虽然被某些评论家认为是“基本上是不健康的浪漫主义”[ 6 ],是一个强加上去的光明尾巴,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此时的云姑是饱尝着无子之痛,她虽“生花”,到底还是“枯杨”。
就算是在到达了人生事业的顶峰,最接近“圣徒”的玉官,结末还是免不了自己内心的折磨(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杏官),要历经艰苦漂泊重洋却寻找陈廉——那个她曾经为之动情的男子。
有些论者认为许地山有一种“对于离奇情节的偏嗜”[ 7 ],这似乎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
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许氏之所以会如此热衷于编撰曲折而包含苦难的故事情节,正是为了达到以“曲折”来“动人”的目的。
他要仔细地描绘无尽的苦难来感动读者,也宣泄自己。
但是读者如果只读故事情节以求猎奇,而不深求作者之思想情感,那么许氏的创作功夫便是白费了。
进一步来说,这种现象里面其实还有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的因素。
这一点倒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论者认为许地山“和沈从文一样,是五四以来最令人着迷的…说故事者‟(story-teller)。
”[ 8 ]这里把许地山与沈从文并举,大约就是认为许地山的小说有“传奇”色彩,类似于沈从文的湘西传奇类小说。
但是,两人的情况并不相同。
沈从文的小说有着一种清新刚健、奇谲流动的民间色彩,他的小说素材很大程度上接近原生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