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孔子家语的成语
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626c5ec77da26924c5b083.png)
孔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孔子语录的四字成语
![孔子语录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13b11a19aef8941ea66e059d.png)
孔子语录的四字成语.《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
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古作“共”)安老怀少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
如:节用爱人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异端邪说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异端”后加“邪说”。
全球视野 成语
![全球视野 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53748a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e.png)
全球视野成语:1、博古通今[ bógǔtōng jīn ]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2、博学多闻释义:博学:广博。
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3、大喜过望释义:过:超过;望:希望。
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出处:《汉书·黥布传》:“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4、寡见少闻释义:听的少,见的少。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出处: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俚人不知,寡见鲜闻。
”5、管中窥豹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6、祸不单行释义: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出处: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
”7、井蛙之见释义: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8、喜出望外释义:望:希望,意料。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出处: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9、一孔之见释义: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10、走南闯北释义: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
也泛指闯荡。
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二幕:“这年月呀,女人尊贵啦,跟男人一样可以走南闯北的。
”。
知识很多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知识很多的四字成语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abfff5169dc5022abea0023.png)
知识很多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博洽多闻洽:广博;闻:见闻。
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
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魏书·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闻强识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闻强志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多文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茹古涵今犹言博古通今。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唐·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出自孔子家语的成语
![出自孔子家语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30b0bdffba0d4a7302763a6d.png)
博古通今读音:bï gǔ tōng jīn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造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不劳而获读音:bù láo ãr huî释义:获:获取,得到。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自:《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造句: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
(鲁迅《两地书》三十)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不劳动而得到成果近义词:坐享其成不劳而食反义词:自食其力丹之所藏者赤读音: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释义: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多文为富读音:duō wãn wãi fù释义: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出自:《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寒耕热耘读音:hán gēng râ yùn释义:泛指农作辛苦。
出自:《孔子家语·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河目海口读音:hã mù hǎi kǒu释义: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
比喻相貌非凡。
出自:《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
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
’”《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泽。
博学多闻的成语
![博学多闻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180c485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e.png)
博学多闻的成语《博古通今》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解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渊博。
近义词:博学多才、博闻强识。
反义词: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造句:哇塞,张教授那可真是博古通今啊!就像一本行走的历史百科全书。
不管是古代的历史事件,还是现代的学术研究,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我要是能有他一半的知识量就好了,我这个小脑袋瓜子呀,对那些历史知识总是一知半解的,和张教授比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之于皓月。
人家随便聊聊就能从古代王朝的兴衰谈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你说厉害不厉害?这才是真正的大学者啊!《见多识广》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解释:见过的多,知道的广。
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近义词:博学多闻、经多见广。
反义词:一孔之见、寡见少闻。
造句:嘿,你可别小瞧了王大哥,他可是见多识广的人呢。
他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见过呀。
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盒,随便打开就能倒出一堆精彩的经历。
我跟他聊天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个井底之蛙。
我好奇地问他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他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那感觉就像是他亲自在那些地方生活了很久似的。
他的见识啊,真让我羡慕得不得了,我啥时候能像他一样就好了,唉!《学富五车》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解释: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近义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
反义词:胸无点墨、目不识丁。
造句:哟呵,李老师那可真是学富五车啊!他肚子里的墨水就像大海一样,深不见底。
每次听他讲课,就像跟着一艘装满知识宝藏的大船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有时候想,我读的那点书跟他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他随便引用几句经典著作里的话,就把那些复杂的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
他的书房里全是书,那些书堆起来恐怕真的有五车了吧。
像他这样的学者,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要是我也能学富五车,那我得多骄傲啊!《满腹经纶》出处:《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增长知识的四字成语
![增长知识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c112583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c.png)
增长知识的四字成语1. 形容知识四字成语有哪些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博QIA文QIA:粗放;闻:我所见所闻。
知识丰富,知识面广。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有见识有见识:广博;气味:知识;知识:知识。
知识丰富,知识面广。
出处:《魏书·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学习和记忆:看和听。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闻强识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知识面广,意志强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多文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多闻多记:多看多听。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茹古涵今犹言博古通今。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唐·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成风化人的成语典故
![成风化人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bad4b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c.png)
成风化人的成语典故“成风化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教育和感化,使人心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孔子时期,它强调了教育和道德感化的重要性。
“成风化人”这个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故事是这样的:子路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的志向是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希望成为一个有风度、有教养的人。
”孔子听了后,对子路进行了教育,希望他能够通过学习和修养,成为一个有风度、有教养的人。
在孔子看来,教育和道德感化是实现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感化,可以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历史中,成风化人的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例如,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提出了“教化民众,形成良好风气”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和道德感化的重要性。
在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成风化人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道德感化则是实现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道德感化,可以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种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成风化人”这个成语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和道德感化的思想,它强调了通过教育和感化,使人心向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典故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和道德感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语知识--一日三覆、枕戈达旦、二缶钟惑、安于盘石、弦外之响、一文莫名、一介儒生、王佐之材
![成语知识--一日三覆、枕戈达旦、二缶钟惑、安于盘石、弦外之响、一文莫名、一介儒生、王佐之材](https://img.taocdn.com/s3/m/ec0b778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a.png)
成语知识--一日三覆、枕戈达旦、二缶钟惑、安于盘石、弦外之响、一文莫名、一介儒生、王佐之材一日三覆,同“一日三复”。
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
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
”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家语》本此。
近义词有:一日三复,一日三覆是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一日三覆的详细解释:成语名称:一日三覆(yī rì sān fù)成语释义:同“一日三复”。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
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
”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家语》本此。
近义词:一日三复成语用法:可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一日三覆的成语接龙:一日三覆 > 覆地翻天 > 天衣无缝 > 缝衣浅带 > 带水拖泥 > 泥牛入海 > 海说神聊 > 聊以解嘲 > 嘲风咏月 > 月黑风高 > 高高在上 > 上下其手 > 手疾眼快 > 快马加鞭 > 鞭长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兽心 > 心神不宁 > 宁戚叩牛 > 牛头马面 > 面黄肌瘦 > 瘦羊博士 >士绅名流 > 流风回雪 > 雪泥鸿爪 > 爪牙之士 > 士饱马腾 > 腾云驾雾 > 雾惨云愁 > 愁云惨雾 > 雾阁云窗 > 窗明几净 > 净几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苍染黄 > 黄衣使者 > 者也之乎枕戈达旦,见“枕戈待旦”。
出自:清·张廷玉《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知识的四字成语
![知识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1d679e0a19e8b8f67d1cb9c7.png)
知识的四字成语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博洽多闻洽:广博;闻:见闻。
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
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魏书·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闻强识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闻强志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多文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多闻强记闻:见闻。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茹古涵今犹言博古通今。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唐·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茹古涵今,无有端涯。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形容词汇多的成语
![形容词汇多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1793d6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e.png)
形容词汇多的成语
一、才高八斗
读音;cái gāo bādǒu
成语释义:形容文才非常高。
才,指文才、才华。
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
出处:宋·佚名《释常谈·八斗之才》
成语造句:郭沫若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女神》长诗,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才高八斗的形象。
二、博古通今
读音:bógǔtōng jīn
成语释义: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广博。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通今。
”
出处译文:我听说道家老子知识广博。
三、满腹经纶
读音:mǎn fùjīng lún
成语释义:比喻人很有学问、本领。
《周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
出处: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束煞》
四、博学多才
读音:bóxuéduōcái
成语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
五、学富五车
读音:xuéfùwǔchē
成语释义: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出处译文: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
三缄其口的成语故事
![三缄其口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a9eacd5910ef12d2af9e74d.png)
三一文库()〔三缄其口的成语故事〕导语:三缄其口形容其言谈说话相当谨慎,或者一句话也不肯说。
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三缄其口▲【汉语注音】:sān jiān qí kǒu▲【成语出处】:佚名《孔子家语.观周》:“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三缄其口的意思】:缄:封闭。
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
形容其言谈说话相当谨慎,或者一句话也不肯说。
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缄其口的近义词】:默不作声、守口如瓶、缄口不语;▲【三缄其口的反义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呶呶不休、夸夸其谈;▲【三缄其口的故事】这个事情在《孔子家语.观周》中有记载,其原文是这样的:“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次孔子去周国的首都游玩,他参观了周王的祖庙,在庙里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面有一个铜制的人,这个铜人的嘴巴上被三道封条贴封了,铜人的背上还刻有“这是古时侯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一行字。
▲【三缄其口例句】西周.姜子牙《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西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f95c69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c.png)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很多,例如:
1、朝闻夕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思是早晨明白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2、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意思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3、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意思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中道而废:出自《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意思是中途而废,半途而放弃。
5、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文和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
6、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看到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效仿;看到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内省自己。
7、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
8、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
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9、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10、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形容聪明的四字成语
![形容聪明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a3a0722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3.png)
形容聪明的成语1,聪明睿智[cōng míng ruì zhì]释义:指聪颖明智。
出处:《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2,聪明绝世[cōng míng jué shì]释义:聪明到了极点,无人能与之相比。
出处:《画学·画中人》:“为人孤峭,寡言语,不轻与人交接,而聪明绝世,至于词曲及笙笛箫管之属,咸能通习。
”3,颖悟绝伦[yǐng wù jué lún]释义:颖悟:聪颖。
绝伦:超过同辈。
聪明过人。
亦作“颖悟绝人”。
出处:元·脱脱《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
’”4,冰雪聪明[bīng xuě cōng míng]释义:比喻人聪明非凡。
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5,别具慧眼[bié jù huì yǎn]释义:慧:聪明,有才智。
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出处: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6,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释义: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7,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释义: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8,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释义: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汉语成语辞海》的编纂出版及其贡献
![《汉语成语辞海》的编纂出版及其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5cffd89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31.png)
《汉语成语辞海》的编纂出版及其贡献《汉语成语辞海》的编纂出版,宛如一座巍峨的文化灯塔,在汉语的浩瀚海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以下是与之相关的十个成语:一、博古通今-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解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渊博。
- 近义词: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 反义词: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 造句:嘿,你看那老教授,那可是博古通今的人物啊!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他都能侃侃而谈。
我要是能有他一半的知识量,那该多好呀!这博古通今的本事,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肯定是读了数不清的书,下了好大的功夫呢。
你说,咱普通人什么时候能达到人家那境界呀?二、功在千秋- 出处:无确切典籍出处,但常见于对有巨大功绩且影响深远之事的描述。
- 解释:做一件事情,其功劳建立于当代,而其所产生的利益将惠及千秋万代。
- 近义词:利在后世。
- 反义词:祸国殃民(从影响的正负面对比)。
- 造句:《汉语成语辞海》的编纂出版那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这就好比植树造林,种下的那刻是现在的努力,可长成的森林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
那些编纂者们,他们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就为了给咱们后代留下这么一个文化宝库。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要是不重视,那不是辜负了他们的苦心吗?简直就像把金山银山往外推,多傻呀!三、集腋成裘- 出处:《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 解释: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
- 近义词:积土成山、聚沙成塔。
- 反义词:杯水车薪。
- 造句:编纂《汉语成语辞海》可不容易,就像集腋成裘一样。
每一个成语的收集、考证,那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编纂者们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个一个成语地整理,慢慢就汇聚成了这么一部庞大的辞海。
我就想啊,咱们学习知识也得这样,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总有一天也能像这辞海一样丰富。
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及寓意
![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d9864d9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5.png)
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及寓意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及寓意孔子也曾以貌取人澹台灭明祠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多弟子。
其中有一个叫宰予,口才很好,刚开始孔子对他的印象特别好,但后来发现他十分懒惰,经常在白天睡大觉。
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
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
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以貌取人”是指根据一个人的外貌来评判一个人的才能。
聚米为山聚米为山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
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帝曰:‘虏在吾目中矣。
’”解释为: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一了中原,西部的隗嚣拥兵自重,与刘秀势不两立。
刘秀准备派兵攻打,但还有些犹豫不决,刚投奔过来的大将马援认为隗嚣将帅不合,出兵必胜,他用米堆积成西部地形,指画进兵线路。
刘秀顿时感觉胜利在望。
马援的做法可谓一开沙盘模型部署和指挥战争的先河。
此后,聚米为山成为了用兵布阵的典故。
唐朝韦应物在诗篇《酬豆卢仓曹》中写道:“运筹知决胜,聚米似用兵。
”宋人刘鹭《旧将》诗写道:“囊沙泽畔知兵法,聚米山前识阵形。
”举鼎绝膑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有力,好戏。
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典故故事: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
前310年秦惠文去世,武王即位。
秦武王身高体壮,力气非常大,喜欢习武,他特别重视军事人才,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成语【男女别途】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
![成语【男女别途】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ea221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0.png)
成语男女别途的意思,拼音,出处、典故,造句,及近义词、反义词详解成语:男女别途拼音:nán nǚ bié tú基本释义:男子与女子应有所区别。
详细释义:作宾语;指男女之间有所分别。
《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成语出处:《原道醒世训》例句:反义词:近义词:男女有别成语典故:相关谜语:结构形式:主谓式成语组成汉字:男,女,别,途成语用法:作宾语;指男女之间有所分别读音正音:成语易错:成语辨析: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英语翻译:males and femal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成语造句:成语繁体:第一个字是的男成语:男子汉,男女老少,男女有别,男耕女织,男男女女,男欢女爱,男耕妇织,男盗女娼,男女平权,男扮女妆,男媒女妁,男来女往,男尊女卑,男婚女嫁,男扮女装,男女别途,男女平等,男倡女随,男大当婚,男室女家第二个字是的女成语:男女老少,儿女亲家,男女有别,儿女情长,天女散花,秦女楚珠,邻女詈人,男女平权,儿女子语,漆女忧鲁,儿女英雄,美女簪花,怨女旷夫,相女配夫,老女归宗,越女齐姬,少女嫩妇,儿女姻亲,鲁女泣荆,子女玉帛第三个字是的别成语:分门别类,使心别气,横驱别骛,分三别两,酒有别肠,离情别苦,殊言别语,小巧别致,霸王别姬,扭头别项,诗有别才,琵琶别抱,离情别绪,男女别途,另当别论,离情别恨,归华别业,共枝别干,闲情别致,离乡别井第四个字是的途成语:误入歧途,风雪载途,荆棘载途,判若两途,彷徨歧途,正道坦途,鹰犬塞途,幡然改途,视如畏途,出处殊途,形势之途,判然两途,误入迷途,仆仆道途,引入歧途,异轨殊途,跋涉长途,老马识途,视为畏途,男女别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古通今
读音:bó gǔ tōng jīn
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造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不劳而获
读音:bù láo ér huò
释义:获:获取,得到。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自:《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
造句: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
(鲁迅《两地书》三十)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不劳动而得到成果
近义词:坐享其成不劳而食
反义词:自食其力
丹之所藏者赤
读音: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
释义: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
多文为富
读音:duō wén wéi fù
释义: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出自:《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
寒耕热耘
读音:hán gēng rè yùn
释义:泛指农作辛苦。
出自:《孔子家语·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
”
河目海口
读音:hé mù hǎi kǒu
释义: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
比喻相貌非凡。
出自:《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
或人谓子贡日:‘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
’”《孝经援神契》:“孔子海口含泽。
”
造句:大人的根器厚的很,天庭开阔,地角也称的过。
况且河目海口,是人间有一无二的相。
(清·嘿生《玉佛缘》第二回)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比喻相貌非凡
黄口小儿
读音:huáng kǒu xiǎo ér
释义: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
造句: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近义词:黄口孺子
金人之缄
读音:jīn rén zhī jiān
释义: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苦口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