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

合集下载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工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工艺,调研小组前往云南开展了一次专业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云南民族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动云南民族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内容和过程2.1 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云南民族工艺的分类和特点;2. 云南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3. 云南民族工艺的市场营销模式;4. 云南民族工艺的创新与融合。

2.2 调研过程调研小组先后走访了云南的文化村落、工艺品市场和工艺品生产基地,采访了从事民族工艺生产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云南的工艺师傅和工艺品经营者。

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云南民族工艺的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结果和总结3.1 云南民族工艺的分类和特点云南民族工艺可以分为纺织品、陶瓷、木雕、银器以及竹编等多个类别。

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艺。

其中,纺织品以彩云、丽江藏文化等为主题,色彩鲜艳、图案独特;陶瓷以大理石、纳西共和国文化影响为主,器型古朴、纹样细致;木雕以佛教文化和纳西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精雕细琢、富有艺术性;银器以彝族、白族等民族特色为主,工艺精湛、功能实用;竹编以白族、傣族等民族文化为基础,结构简单、造型独特。

这些民族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彰显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3.2 云南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云南民族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很少选择从事传统工艺的学习和继承;另一方面,传统工艺技艺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积累,很多老一辈的工艺师傅在离世后,技艺未能传承。

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工艺的措施正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一些民族工艺学校和工坊应运而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工艺师傅;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云南民族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民族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中。

云南工艺调研报告

云南工艺调研报告

云南工艺调研报告云南工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云南省的工艺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为促进云南省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研结果1. 云南省工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云南省的工艺产业较为发达。

云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自然和人文资源,拥有丰富的工艺品资源。

工艺品种类繁多,包括木雕、陶瓷、银饰、丝绸、刺绣等。

其中,木雕和陶瓷工艺品较为出名,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2. 云南省工艺产业的特点调研显示,云南省的工艺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云南省工艺产品种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地方特色:云南省地处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工艺品多以当地特产为原料,独具地方特色。

(3)传统与现代结合:云南省的工艺产业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了现代设计理念,注重产品的创新和更新。

3. 云南省工艺产业面临的问题调研中发现,云南省工艺产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云南省工艺品面临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压力。

(2)品牌建设不足:云南省工艺品缺乏统一的品牌和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传承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工艺的传承困难,技艺传承面临挑战。

四、调研建议为了促进云南省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加强市场营销:有效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加强技艺传承:加强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培养更多的工艺师傅,提高传统工艺的传承率。

(3)产业升级: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创新设计和材料,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五、总结云南省的工艺产业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和潜力。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其现状和问题,可为云南省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实习总结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实习总结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实习总结本次实习,我有幸参与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在这篇实习总结中,我旨在分享我实习期间所学到的关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技巧、步骤以及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我想强调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及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手工艺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这些手工艺品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故事。

在制作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内涵和技巧,这种手工艺品跳脱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特点,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基本的技巧和步骤。

首先,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不同的手工艺品需要不同的原材料,我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研究和实践,学会了根据手工艺品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原材料。

其次,我了解到了手工艺品的打磨和涂饰的重要性。

手工艺品的精细程度和装饰效果往往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我在实习中不断探索各种打磨和涂饰工艺,以提高制作的质量和美观度。

最后,我学到了手工艺品的装配和修复技巧,这对于维护手工艺品的完整性和延续其价值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创新工作。

传统手工艺品虽然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不能囿于传统而变得过时和陈旧。

因此,在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中,我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力求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我觉得这种创新既尊重了传统文化,又使手工艺品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增强了其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这次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实习,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传统手工艺品在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继续发扬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之美,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因此,我决心将来继续从事与传统手工艺品相关的工作,并努力推广传统手工艺品的价值和魅力。

总结起来,实习期间,我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不仅学到了基本的技巧和步骤,还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品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个昆曲社会实践项目。

这个项目让我对昆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让我意识到昆曲在当
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项目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们参观了一些昆曲表演,学习了
昆曲的历史和发展,还有机会与一些资深的昆曲表演者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
魅力。

昆曲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除了学习和观摩,我们还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了一些昆
曲推广活动。

我们到学校和社区进行宣传,组织了一些昆曲表演和
讲座,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让更多的
人了解了昆曲,也让更多的人对昆曲产生了兴趣。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昆曲的知识,还
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我意识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昆曲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让它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昆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昆曲这种传统艺术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我能继续为昆曲的传播和推广做出更多的贡献。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昆曲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对昆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昆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参与昆曲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和演绎昆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更可以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艺术。

其次,昆曲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了昆曲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昆曲艺术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更可以为当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将昆曲与当代题材相结合,创作出新的昆曲作品,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昆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通过昆曲社会实践活动,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
重要性。

在参与昆曲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呈现出一台完美的昆曲作品。

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总的来说,这次昆曲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收获颇丰。

我深刻体会到了昆曲艺术的魅力,也意识到了昆曲对于文化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昆曲艺术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昆曲。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昆曲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昆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更加了解了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活动中,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走进了一些社区和学校,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昆曲节目。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昆曲艺术,让他们了解到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对于昆曲并不了解,甚至有一些年轻人对于这一艺术形式并不感兴趣。

因此,我们不仅仅是在表演,更重要的是在传播和推广昆曲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

除了表演,我们还组织了一些昆曲的讲座和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和了解昆曲。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于昆曲的兴趣,让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很多人对于昆曲的热情和渴望,这让我对于昆
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昆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让昆曲这一宝贵的文化
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
昆曲的传播和推广工作中,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云南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云南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云南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了中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省。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云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民族,也让我对贫困地区的希望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次实践,我收获颇丰,也确立了我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社会责任感。

一、文化多样性的感受云南是中国的多民族省份之一,拥有着26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在实践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哈尼族、傣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参与了他们的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制作和民族舞蹈等活动。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云南的文化多样性,也更加尊重并珍惜了每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在很多地方,我们见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比如,在哈尼族的寨子里,我们亲眼目睹了哈尼族女人的布匹织造工艺,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至今仍然得以传承。

还有在纳西族的村落里,我们见到了他们特有的手工染布工艺,色彩丰富、纹样独特,每一块布料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而这种传统工艺正在逐渐失传。

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宝贵和珍贵,也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贫困地区的感悟在云南的实践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了云南的贫困地区给当地人们带来的生活困境和挑战。

我们去了一些偏远的山区和农村,即便是脱贫攻坚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人们的生活依然很艰辛。

特别是在山区的儿童教育和医疗保障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在一次与当地的农民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肥力下降、缺乏新型农业技术、缺水、教育资源匮乏等等。

尤其是在儿童教育和医疗保障方面,山区群众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些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见到了一些因为缺医少药而苦苦挣扎的村民。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更多的帮助,需要更多关心和支持。

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次云南的实践,我坚定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社会责任感。

远赴云南艺术考察工作报告

远赴云南艺术考察工作报告

远赴云南艺术考察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在您的带领下远赴云南进行了一次艺术考察工作。

现将此次考察的情况和收获向您做简要汇报如下:一、考察目的和背景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地区艺术发展情况,探讨云南地方文化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合作机会和交流可能。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艺术区域,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考察能够发现优秀的艺术家和项目,为我单位的艺术交流提供新思路和资源支持。

二、考察内容和过程1.考察内容:我们在云南期间主要考察了当地的传统民族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创作,并了解了一些当地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的工作情况。

2.考察过程:我们先是参观了云南省艺术馆,那里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

之后我们前往丽江古城,考察了木雕、绣品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当地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最后我们来到昆明市,参观了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和云南省美术馆,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三、考察收获和体会1.艺术创作情况:云南地区的艺术创作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现代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展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感染力。

此外,云南的自然环境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2.文化交流和合作机会:此次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与云南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我们一方面可以邀请云南艺术家到我单位进行艺术交流和展览,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我单位的艺术家和项目介绍给云南地区,促进两地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地方特色的挖掘和保护:云南地区的地方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

我们应当重视挖掘和保护云南地方特色,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发展,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云南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云南。

四、合作建议2.探索云南地区的市场潜力,加强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促进艺术作品的产业化发展;3.举办云南艺术文化交流展览,将云南的优秀艺术家和作品介绍给更多人,并扩大云南文化的影响力。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

云南鹤庆新华村银器工艺调研云南鹤庆县新华村银器工艺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品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制品精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了解该村的银器工艺传承及其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调研。

一、传统工艺制作过程1.选材:银器选用的是质地纯净的银块,经过淬硬处理后,材质更加坚韧。

2. 打制模型:以牛角为材料,制作出需要的先锋模型。

3. 烤模:将制作完的模型放入焙烧炉中,烤干后取出备用。

4. 银板切割:将银块切割成船形的底板,并在底板上画出设计图案,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银丝制作。

5. 银丝制作:将选用的银条放入铊池中,加热至熔化状态后,将其吐丝,拉制成不同粗细的银丝线,经过多次拉制和压制,银丝线变的更加细长、均匀。

6. 焊接:根据设计图案将银丝逐一铺设在银板上并定位,在有用的接缝处采用一定的焊接技巧,将银线与银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7. 敲打:银器基础形成之后,银匠就会在细微处施展锤法,调整造型和比例。

这一过程是银器雕琢的灵魂所在。

8. 再烤,抛磨:经过烤焙之后,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工艺需要进行精细抛磨的道理,以获得表面 smoother和光洁度。

9. 杂项加工:如果设计要求,某些小部件、小零件需要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予以落实。

这一步骤通常较少使用,但它也是工艺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0. 镀金:在银器的表面涂上一层金色的外表层,以保持其色泽鲜艳,永久不会退色。

二、现状分析在现代社会中,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银器制作工艺受到了现代机械生产力和流程的影响。

不过,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工艺得以保存和传承,一方面因为多年来家族继承,另一方面则在于村里成立了涉及本地村落和全区的银器合作组织。

他们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展览会,展现他们的银器制造技艺,旨在将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同时,该组织还致力于探索性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尤其是在珠宝首饰领域上,合理运用优秀的银器便于叠加、扭曲、复制等特性,开发出更为美观时尚的银饰产品。

三、未来展望尽管银器工艺这项传统手工艺品正在慢慢走向衰落,但仍有部分人希望它能得到传承,并有更充分的“利润支持”。

云南刺绣调研报告

云南刺绣调研报告

云南刺绣调研报告云南刺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传统手工艺品,素有“活化石”之称。

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刺绣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本次调研对云南刺绣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考察。

一、云南刺绣概述云南刺绣是一种以丝线、绢和布为材料,以针线刺绣手法进行刺绣的一种工艺术。

云南刺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绣线颜色鲜艳,细腻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云南刺绣因其独特的技法和图案,成为中国刺绣中的瑰宝之一。

二、云南刺绣的历史渊源云南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云南刺绣的技法和图案受到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术。

云南刺绣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一直以来被视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云南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云南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云南刺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已经逐渐减少了人们的需求和关注。

其次,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出现,使得刺绣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导致云南刺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云南刺绣,云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云南刺绣技术的培训和传承,确保云南刺绣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其次,推动云南刺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刺绣产品。

另外,云南还鼓励建立刺绣品牌,推广云南刺绣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代表。

四、云南刺绣的发展前景云南刺绣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方面,云南刺绣具有独特的手工艺性质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另一方面,云南刺绣可以应用于纺织、服装、家居装饰等领域,为云南刺绣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同时,云南刺绣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云南刺绣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云南刺绣的设计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与设计师和创意人才的合作。

此外,云南刺绣的市场宣传和推广也亟待加强。

云南考察实践报告

云南考察实践报告

云南考察实践报告奔波了半个多月的云南艺术考察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已经回到了校园,但我还是沉寂在云南美丽的画面之中,云南就像是我生命中经久未见的朋友一样,让我们流连忘返。

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主要游览了大理、丽江、腾冲三个地方。

这些地方分别是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古代茶马古道必经的地。

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我们对其民族的文化、风俗、建筑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加上通过我们在书籍和网络上找到了许多关于这个三个美丽而且神秘的地方的历史和知识,让我们对她们有了很深的了解,更是难忘和留念。

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

白族民居建筑,美观、大方、实用,与中原建筑交流混融,又不失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建筑中发展最成熟,最具典型的建筑艺术杰作。

说到白族民居,不能不说“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

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面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三房一照壁”,由三幢房屋和一面照壁结构而成,照壁一般对正房,相邻两幢房屋山墙之间设“漏角天井”,便于空间利用。

白族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的莫过于门楼和照壁了。

门楼是大门的门头,是全宅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往往用花岗石、青石或大理石砌成,上有木雕、泥塑龙、狮、花、鸟等图案。

云南扎染调研报告

云南扎染调研报告

云南扎染调研报告云南扎染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扎染技艺作为云南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在国内外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扎染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扎染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市场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其发展提供指导和反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观察、访谈和参观等方法,以获取详尽的扎染信息。

我们先行咨询了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调研前期准备中制定了调研问卷,然后根据问卷的指导进行实地调研。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扎染的历史渊源据专家介绍,云南扎染起源于古代民间染织技艺,并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常采用纯棉布料作为材料,通过手工打结、染色和解结等工序进行制作。

云南扎染的图案主要来源于自然景观、传统神话故事和少数民族的历史符号等。

2. 扎染的技艺特点云南扎染注重图案的独特性和纹样的精细程度。

扎染师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扎染的各种技巧。

由于染料的特性和气候的影响,云南扎染的色彩丰富、明亮,富有异域风情。

3. 扎染的市场需求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云南扎染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纪念品、服装和家居装饰等方面。

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云南扎染逐渐受到游客和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4. 扎染面临的挑战扎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面临着人才流失、材料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

由于扎染技艺的学习周期较长,导致很多年轻人对扎染的研究和传承不足。

另外,染料和布料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使得扎染产品的成本增加。

同时,与其他地方的类似工艺相比,云南扎染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培养,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鼓励创新和独特的设计。

2. 提高扎染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注重技艺的精细化和图案的创新性。

3.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 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等新技术手段,拓宽扎染产品的销售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精编范文】云南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报告-word范文模板 (9页)

【精编范文】云南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报告-word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报告篇一:云南艺术考察报告云南艺术考察报告201X年4月5日,201X级艺术设计全体学生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开往美丽的彩云之南的列车,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艺术考察。

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了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一些地方,半个月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昆明:在火车上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昆明火车站。

来到昆明,我们首先就去啦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园游览,博览园内花香迎面袭来,一遍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四季如春的昆明增添了不少的氛围。

在园内的一处叫温室的地方,那里将世界各地不同气温带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让游客有机会得以饱览了一下寻常地方所不能看到的景色。

在昆明我们还去参观了云南民族村,在那里生活着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居民,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以小聚居的方式和谐共处在一起,游览过一个一个的民族寨子,少数民族的表演也是数不胜收,目接不暇。

第二站大理:大理是白族的主要居住地方。

大理是一座很美很有韵味的古城,大理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城墙,沿着城墙一步步的走,用手轻轻的抚着那些砖石,不禁要想着它昔日的辉煌和繁荣。

漫步在大理城内,走在青石板铺置的路面上,慢慢体会着残留的古老气息。

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

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

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绣活里弥漫开来。

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留下的是朴素的民风。

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真实的大理的写照。

第三站丽江:丽江这座城市拥有这悠久的历史。

其中的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参与了一项昆曲社会实践活动,旨在
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参与这项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昆
曲艺术的历史渊源,学习了昆曲表演的技巧,同时也体会到了昆曲
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参观了一些昆曲表演,包括经典剧目《牡丹亭》和《桃花扇》,以及一些现代改编的昆曲作品。

通过观
赏这些表演,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昆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同时,我们也参与了一些昆曲的基础训练课程,学习了昆曲的
唱腔、身段和表演技巧。

这些训练课程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昆曲
的表演要求,也增强了我们对昆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学习昆曲的表演技巧,我们还参与了一些昆曲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社区、学校进行昆曲表演和宣传,组织昆曲文化讲座和
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将昆曲艺术带给更多的人群,也能够促进昆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次昆曲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学习了昆曲艺术的表演技巧,也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践中,为推广和传承昆曲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昆曲艺术,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大全五篇]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大全五篇]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云南艺术考察报告云南艺术考察报告期盼了已久的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与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主要游览了丽江、大理、西双版纳、昆明四个城市。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

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万人。

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考察第一站——美丽的丽江我们于傍晚时分抵达丽江,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

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以纳西族、彝族、傈僳族为主。

白天我们丽江古城。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 1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充满神秘的纳西古文化,让人恍如梦中。

这里各色店铺中的民族商品琳琅满目,店铺分布在小河两旁,垂柳婆娑,人流如织,华灯初上,一派繁华景象。

其热闹程度绝对不亚于任何商业街!我们忘情地流连在其中。

考察第二站——大理告别了丽江,我们坐上大巴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最向往取得地方——大理,都说大理是个风花雪月之地,“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最充满神秘色彩便是洱海了,那也是几乎所有来云南的人都必须去的地方。

我们租上了一个小车,自由自在的行驶在环海西路,开始了绕洱海一圈的骑车之旅,总是会被沿途的风景所吸引,情不自禁的停下车,不由自主的拿出相机拍上几组照片,可能是因为景色实在是美的关系,那照片不用任何修剪也可以很美,继续骑上车,偶然发现前方有一群海鸥,不少游人都在喂食海鸥,我们也停下来加入了喂食的队伍,只见海鸥越来越多而游人也是越来越多。

建水紫陶社会实践报告

建水紫陶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建水紫陶,作为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特色文化产品,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为了深入了解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市场现状,我们团队在2023年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建水紫陶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专家、参观制作流程等方式,我们对建水紫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建水紫陶的历史与工艺1. 历史渊源建水紫陶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建水特有的五色陶土为原料,采用独特的炼泥、制坯、修坯、绘画、雕刻、烧制等工艺制作而成。

2. 制作工艺(1)炼泥:选用建水特有的五色陶土,经过浸泡、淘洗、沉淀、炼泥等工序,使其质地细腻、颜色鲜艳。

(2)制坯:将炼好的泥料揉匀,通过手工或机械的方式制成坯体。

(3)修坯:对坯体进行修整、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尺寸精确。

(4)绘画:在坯体上用毛笔或雕刻刀绘制图案,常见的有山水、花鸟、人物等。

(5)雕刻:在绘画的基础上,用雕刻刀进一步刻画图案的细节,使其更加生动。

(6)烧制:将雕刻好的坯体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质地坚硬、颜色更加鲜艳。

三、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建水紫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汉族、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1. 民族文化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和图案设计,融入了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图腾、神话、风俗等元素,如彝族的神鸟图、哈尼族的山水图等,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地域文化建水紫陶的制作原料、制作工艺和图案设计,都与建水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3. 民俗文化建水紫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祭祀、婚丧、节日等场合,都离不开紫陶制品,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建水紫陶的市场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建水紫陶市场逐渐繁荣。

目前,建水紫陶的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普通工艺品市场普通工艺品市场主要面向大众消费者,价格相对较低,产品种类丰富,如茶具、花瓶、摆件等。

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

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

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云南传统手工艺品欣赏感受云南工艺的独特力量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地方。

这里有着众多美丽的山川景色以及独特而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品。

在云南旅行期间,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感受到了云南工艺的独特力量。

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云南传统手工艺品的欣赏感受。

1. 彝族刺绣:彩色丝线交织的艺术位于云南的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而闻名于世。

我参观了一个当地的刺绣作坊,刺绣师傅们手持绣花针,熟练地将五彩缤纷的丝线穿插在细密的织物上。

他们的技艺精湛,每一幅刺绣作品都生动地展现着云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被他们的耐心和细致所打动,传统技艺传承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2. 傣族银饰:闪耀的民族风情傣族是云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以其精美的银饰品而闻名。

我参观了一家傣族银饰作坊,看到了银匠们手持小锤小刀,将银块打造成各种精美的首饰。

他们巧妙地运用了纹饰和几何图案,使得每一件银饰都充满了傣族独特的风情。

在这片融合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的银饰世界中,我感受到了傣族民族自豪感和对独特文化的传承。

3. 白族蜡染:艺术与自然的交融白族是云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擅长使用天然染料制作独特的蜡染作品。

我参观了一家蜡染作坊,亲眼目睹了蜡染师傅们的巧手艺术。

他们用火烧熔蜡,将其滴在布料上,再用天然染料进行染色。

最后,他们撕去蜡块,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案呈现在眼前。

在这些蜡染作品中,我感受到了白族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他们将自然美嵌入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白族蜡染艺术。

4. 纳西族木雕: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纳西族是云南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精美的木雕工艺而闻名。

我参观了一个木雕工坊,看到了木雕师傅们手握锯子和刀具,将木头雕刻成精致的动物、人物或者自然景象。

他们追求至善至美,每一件木雕作品都展现了他们的巧思和耐心。

纳西族木雕作品的欣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与技艺的结合所带来的独特力量。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云南民族工艺专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民族工艺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前景,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云南民族工艺专业的特色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通过实地走访云南的重要民族工艺作坊、学校和市场进行调研;2. 问卷调查:对云南民族工艺专业在校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的特色云南民族工艺专业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著称,涵盖了木雕、石雕、陶瓷、刺绣、染织等多种工艺技巧。

同时,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民族工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云南的民族工艺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性。

2.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的挑战尽管云南民族工艺专业具有独特的特色和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很多传统的民族工艺技巧正在逐渐失传。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给云南民族工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许多传统的手工制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3. 云南民族工艺专业发展的建议为了发展云南民族工艺专业,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工艺。

二是创新设计与市场开发。

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民族工艺品。

三是推动数字化与现代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结论云南民族工艺专业具有丰富的特色和潜力,然而,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创新设计与市场开发以及推动数字化与现代化,可以为云南民族工艺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本报告的调研结果和建议能对云南民族工艺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优质文档】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实用word文档 (9页)

【优质文档】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实用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篇一:实习报告——云南艺术考察与实践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云南大理丽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领域:指导导师: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摘要:在外考察期间,通过对当地艺术民俗特点的实地考察了解,走向社会,了解祖国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并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

实习目的:通过在外艺术考察实践,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可以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体会在当地文化中的运用,并且了解了解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特色,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将传统文化再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艺术感性理性基础。

实习内容:此次在外考察学习的地点是云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

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

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

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一、知识信息搜集整理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怀着无比激动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些地方。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4500万人。

东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篇一:实习报告——云南艺术考察与实践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云南大理丽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领域:指导导师: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摘要:在外考察期间,通过对当地艺术民俗特点的实地考察了解,走向社会,了解祖国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并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

实习目的:通过在外艺术考察实践,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可以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体会在当地文化中的运用,并且了解了解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特色,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将传统文化再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艺术感性理性基础。

实习内容:此次在外考察学习的地点是云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

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

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

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一、知识信息搜集整理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怀着无比激动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些地方。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4500万人。

东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二、考察路线方案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大理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我们首先从落脚点昆明乘大巴直奔了大理。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明朝初年留存下来的。

文献中记载“规模壮阔”,至今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两旁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下午我们自行考察了大理古城和洋人街。

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

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

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绣活里弥漫开来。

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留下的是朴素的民风。

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真实的大理的写照。

人们总爱把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相比。

大理和丽江的共同点是那挥霍在无尽历史长河中的岁月;不一样的则是那份文化滋养出来的气质。

大理古城,横平竖直,不似丽江的蜿蜒曲折,少了些神秘和浪漫,多了份大气与淡定。

大理古城不如丽江古城艳丽,但更像过日子的主妇,温婉耐看,始终静静地在那里,任过客来去匆匆。

第二天我们随着老师乘着大理的小巴兴奋而又充满期待的游览了“双廊”和“崇圣寺”(又名“三塔寺”)。

2006年,毁于晚清大地震的崇圣寺重生了,结束了三塔崇圣寺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

据《大理县志》记载:“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岭峰下。

始建于南诏,其“基方7里,房屋890间,佛像11400尊,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重建的崇圣寺以三塔为核心,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风格精华,庙宇群与佛文化组合,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一体崇圣寺不仅见证了“妙香佛国”的辉煌,也见证了数位弃尘修行的大理国王的沉寂和落寞——大理国先后有9位国王在此出家为僧。

在大理的第三天,我们来到喜洲白族村落,品三道茶,观歌舞表演,感受到了白族村落和白族人民的热情以及属于她们的独有的人文民族风情。

在大理的三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理犹如云南的“雅典”,留守着云南。

大理犹如那满腹经纶却从不张扬的邻家大哥,只用自己独有的底蕴与内涵同你悄语,让我们出尘又入尘。

第二站:丽江经过一上午又五小时的辗转,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个新地方,那就是历史上称为大研古镇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

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东巴绘画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一方面也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

例如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祀活动中,东巴祭师除了诵念经书,还要装扮成各种各样的神佛人物、动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

艺人们把这些形象用画笔描绘下来,于是便有了东巴画。

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午吃完饭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跟着老师去游览了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丽江古城。

同学们很享受地站在石古楼上看那丽江全景,虽然没有高楼可立,但是我们依然很享受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给我们心灵上带来的愉悦感。

丽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都喜欢江南水乡的典雅秀丽,却不知高原水乡更具迷人的魅力。

丽江古城地处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之上,但是那里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特别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河水不结冰、四季如春,是人们居住的理想的地方。

丽江古城中的流水是最令我感叹和神往的。

古城里布满了淙淙流动的小河溪流,那景象会使人忘却高原,以为置身于江南水乡。

丽江城里的水是从黑龙潭流出来的。

黑龙潭有众多的泉眼,但更多的水是来自玉龙河,玉龙河水又是来自玉龙雪山,是大雪山的血液和乳汁,它哺育了丽江古城里世世代代的纳西族人民。

玉龙河水从黑龙潭流出来,经古城的双石大桥后,分三路流入古城。

在古城里又分成数十条清溪,穿街过巷、入院过房,把清清的泉水送到家家户户,使这座高原古城像江南水乡一样,是"户户门前有溪水,花团锦绣引蝶来,小桥垂柳玉河畔,村姑秀影映渠面。

”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桥,架在清澈的小河上,两旁独具特色的民居和垂柳、绿树、鲜花,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图。

入夜,游人们都喜欢买上一个纸做的小船似的河灯,里面点上蜡烛,许上一个美好的心愿,把灯放到河面上,流水便将它带向远方。

河两岸灯火通明,河水上是流动的灯,那美妙的景色令人心醉。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

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

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

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

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街玉水河两岸分布,用“鳞次栉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情形。

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还是酒吧。

当然,这是广义的,或者说这里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馆、咖啡馆、餐厅以及D厅。

整条街两个主色调:红灯笼与黑木头,微小处也点缀些黄玉米、红辣椒、葵花盘、猪槽船、晒谷架、破斗笠、旧蓑衣什么的。

简单而随意,质朴而稚拙。

店名多以中文、英文、丽江东巴文三种文字刻木而成。

离开热闹喧腾的古城中心,在幽静的深巷里,不时看到身披七星披肩的纳西老人,或三五成群,玩着一种古老的纸牌游戏,或神态悠闲地在古城中漫步,或独坐在屋檐下,若有所思,或在敞开的院门中,偶然你可以看到纳西人家的庭院里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卉,给你一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篇二:云南考察实践报告云南考察实践报告奔波了半个多月的云南艺术考察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已经回到了校园,但我还是沉寂在云南美丽的画面之中,云南就像是我生命中经久未见的朋友一样,让我们流连忘返。

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主要游览了大理、丽江、腾冲三个地方。

这些地方分别是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古代茶马古道必经的地。

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我们对其民族的文化、风俗、建筑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加上通过我们在书籍和网络上找到了许多关于这个三个美丽而且神秘的地方的历史和知识,让我们对她们有了很深的了解,更是难忘和留念。

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

白族民居建筑,美观、大方、实用,与中原建筑交流混融,又不失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建筑中发展最成熟,最具典型的建筑艺术杰作。

说到白族民居,不能不说“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

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面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三房一照壁”,由三幢房屋和一面照壁结构而成,照壁一般对正房,相邻两幢房屋山墙之间设“漏角天井”,便于空间利用。

白族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的莫过于门楼和照壁了。

门楼是大门的门头,是全宅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往往用花岗石、青石或大理石砌成,上有木雕、泥塑龙、狮、花、鸟等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