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的机理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美容的机理探析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凡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人,都崇尚美、热衷美、追求美,更希望创造美。
人类自从形成生活那天起,就开始关注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未停止。
现代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发明创造和自我塑造等,都贯穿着一条明显的主线——那就是对美的执著向往和热烈追求,人的审美思维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进行。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人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一种“美的旋律”。
另外,人之所以为人,与人的身心各方面的美的形态和美的品格、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如果不懂得自我塑造以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这个人就是一个不完整、不完美的人,也是在形象、智能和素质上有缺陷的人。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体现。
人的美包括形象美和精神美。
人的形象美主要指相貌、体态、服饰、言行、风度等;精神美或心灵美,主要体现在人的信仰、思想、品德、志趣、性格、情操等方面。
形象美是外现的,精神美是内在的。
人的自我塑造,应遵循形象美和精神美的和谐统一,既注重外在仪表的修饰、检点,也关注内在美的修养,这就是所谓“秀外慧中”。
1.中医美容的起源与发展
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粉黛”的记述。
据称,“粉”是用来涂面用的,“黛”是用来画眉用的。
但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美容只是王宫后妃的奢侈表现和独享专利。
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美容才对一般平民产生了影响。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载有很多有关美容的理论。
如阐述男女的生理特点、年龄与容貌变化的关系、有碍美容的疾病,以及功法、按摩、针灸等美容方法。
该书虽未专门论述美容,但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保总健、疾病治疗等的论述,对后世中医美容的发展、实践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生理方面,《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体毛发、胡须、颜面、皮肤以及形体与内在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等之间的关系。
如(素问一六节脏象论》云:“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说明人体内有脏腑气血,外有皮毛肌肉,上下内外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次,(内经)还论述了五官、五色等与内脏的关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
青、赤、黄、白、黑分别由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并提出正常人皮肤颜面应以“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啄膏,黑如乌羽”为美。
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阐述了经络气血与美容的关系。
《灵枢·本脏篇》还强调了卫气在美容中的重要性,“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胰理致密矣”。
只有卫气调和,才能使皮肤柔润,肌丰肉坚,容貌美丽。
总之,《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外表上来,人体外表皮肉、器官的变化亦可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因此,人体外在的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病理方面,《内经》也有较多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查,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以上所述“查”即面部所生之赤色瘰疬,生于面部者名粉刺,生于鼻准者日酒渣鼻。
这些都是影响人体面部美观的皮肤之患。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要方》将美容技术和验方汇集一处,如“治面疱黑,黑发秃身更方”,“张贵妃面膏”等。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处于物阜年丰的兴盛时期。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容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时化妆十分盛行,化妆品被做为礼品馈赠。
医圣经思
逸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均有专门论述“面药”的篇章,对唐以前美容药物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
两书详细记载了这些美容方剂的组成、配制、功效及用法,除记载了面药、面脂、手膏、澡豆美发除臭诸方外,还载有针灸美容法、冷冻美容法、磨削美容法,融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于一体,对中医美容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两书共载美容方105首,按其适应症和作用区分,包括令面白净红润悦泽、面手清洁,治皮肤皱黑、防皮肤衰老、令面黑变白等方法,并有防治粉刺、酒渣、面庖等病的方药。
有的方剂还用于治疗靥子黑痣或去面部茸毛黑曾等,还有消除面部疤痕、去除纹身、染发、涂唇、染甲等方法及药物。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载有300多个美容方剂,有关美容的内容更为丰富。
该书卷三十二“面部面脂药头膏发鬓衣香澡豆等三十四即可做为中医美容的专卷,在方剂的组成、调制等方面均较前有明显提高。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集的《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一载“还发神应方”,治须发早白、牙齿动摇等。
陈师文等校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北亭丸”治疗面色青黄等。
元代徐国桢著《御药脘方》,其中所载“乌鬓借春散”可乌鬓黑发,“朱砂红丸子”除黑去皱、令面洁净白润。
另外,“玉容散”“皇后洗面药”“冬瓜洗面药”等至今验之仍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医方书籍层出不穷,收载美容药物也很丰富;从医药理论、方药方法等各个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美容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收载美容药物270余种,其功效涉及增白驻颜、生须眉、疗脱发、乌发美髯、去面黑粉刺、灭癍痕疣目、香衣除口臭体臭、洁齿生牙、治酒渣鼻、祛老抗皱、润肌肤、悦颜色等各个方面。
清代徐灵胎《徊溪老人二十六秘方》、邓学礼编《目科正宗》均载录众多美容妙方。
民国初期的(华伦神方大全》(1936年中国医学书局铅印本),载录“华伦治发神方”、“华伦治面上黑神方”、“华伦治面上粉滓神方”等。
民国中后期战乱内扰,中医生存危若累卵,大伤元气,传统医学美容也停滞不前。
建国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际日益广泛,美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容热从90年代在中国开始形成高潮。
大量化妆品的充斥和名目繁多的美容项目,曾使许多爱美者无所适从,也有许多人因选择不当,带来后患。
化学性化妆品及带有激素的化妆品,由于有毒性及后遗症,使美容者望而却步。
中医美容学遵循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文化遗产,以调节脏腑为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使人们在健康的基础上更美丽。
因此,无毒副作用的中医美容制剂就是当代美容的最佳选择。
2.中医美容的特点
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特色是继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作指导,总结和发展起来的。
2.1整体观念
人的整体美要通过人的个体美来表现,尤其体现在人的个性美上。
每个人不仅在生理、心理素质上有所差别,而且因为所处的大小环境、条件、机遇的不同,每个人的智商结构、情商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别。
一句话,人存在着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花瓣一样。
当一个人,以其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人类的本质力量,即自我塑造的力量时,这个人就美了。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整体观运用于美容学则为中医美容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医美容学的特点之一。
颜面、皮肤、五官、爪甲。
头发、粘膜等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些部位的变化直接反映着身体
的健康状况。
皮肤白嫩、面色红润、体格健壮是健康美的标志,也是各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充盈的表现。
反之,则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的病理反映。
以黄褐斑为例,黄褐斑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引起,大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绝非仅是面部皮肤局部的病变引起。
因此,只有树立整体观念以内外结合、标本兼顾的方法,使气血充盛、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黄褐斑才会随之消失。
2.2.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中医美容学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也是指导中医美容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其特点是以症辨证,以病辨病,病证结合,进而确定治则,即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这里的症是病的表象,是证的基础;证是对症的病理性概括,是疾病某一阶段的本质反映,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症,每种病均有若干个证候。
总之,辨证论治既区别于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一方治多病的治病方法,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中医美容的基本理论
中医美容学的理论与中医其他分支学科一样仍然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它指导着中医美容学的发展与进步。
3.1.阴阳学说在美容学上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美容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人体肌肤与形态的维护和修复。
人体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为正与邪两个方面,“邪”又可分为阴邪与阳邪。
阴邪致病,可形成阴偏胜,出现寒盛证,表现特征为寒、静、湿;阳邪致病,可形成阳偏盛,出现实热证,表现特点为热、动、燥。
“正”包括气与阴液两方面,阳气虚出现虚寒证,阴液虚出现虚热证,故多种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阴阳失调、偏胜或偏衰而致病,从而影响容颜之美。
如阳热亢盛,上蒸头面则生痤疮、斑,阴寒盛则血脉失于温煦、血寒凝滞,阻于经络而肌肤晦暗也易长斑;阴虚体内津液缺乏,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瘀血滞于经络可引起黄褐斑;阳虚温煦的作用和推动的作用降低,血流缓慢亦可引起黄褐斑。
对于人体的生理变化,中医学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以此来说明人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阴阳属性来归类,如阳主升、主出;阴主降、主人。
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就是体内阴阳消长变化的过程,而且认为这种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表现于形体则肌肤润泽白皙,光润悦泽,细腻净洁,无明显皱纹、疤痕、斑点及色素沉着,且富有弹性,并有形态健美,神采奕奕。
3.2.五行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
五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会影响到形体,五行学说通过对五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说明,进而阐释肌肤与形体间的变化,指导美容保健和美容治疗。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所以肝属本;心之阳气有温煦的功能,所以心属火;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
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属土;肺有肃降的特性,所以肺属金;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所以肾属水。
对于肤色,五脏各有所主。
肝属本主青色,脾属土主黄色,心属火主赤色,肺属金主白色,肾属水主黑色。
例如黄褐斑病人,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常见,肝气郁结面为青色,脾虚面为黄色,肾虚面为黑色。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易于开朗,气和色悦,此为肝资生心(木生火);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心情喜悦则脾气健,食欲好,面色容,此为心资生脾(火生土);脾运化水谷地微以养肺,肺气有荣养皮肤的作用,肺有病,面白不华,可用‘培土生金”法来改善容颜,此为脾资生肺(土生金);肺气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对于肾虚面黑、水肿的病人,可用宣肺来通调水道使面色转白、水肿消退,此为肺资生肾(金生水);肾藏精以滋养肝之血,临床上常见到肝肾阴虚的黄褐斑,通过补肾阴以涵木,使斑退而肤亮,此为肾资生肝(水生木)。
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脏的奎郁,以利于脾主运化功能的发挥,肝郁日久,无以制约于脾,则脾运化失常,面色黄,形成脾虚型的黄褐斑(木克土);脾主运化,抑制肾火亢盛,制止肾水的泛滥,以保证肾主水功能的正常进行,脾病及肾,面色黄黑,可致脾肾两虚的黄褐斑(土克水);心的阳气,可以克制肺气宣降太过,以保证肺主气功能的进行,心阳亢盛,使肺不能宣发卫气,不能输精于皮毛,则卫表不固,皮肤易感外邪,皮毛催悻枯稿(火克金)。
3.3. 经络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
人体的经络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道,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外邪侵袭经络,外伤损伤经络或由其他致病因素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人体气血不和,就会产生损美性疾患。
点穴可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排除病理因素,治愈损美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而气血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必须依靠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温养、儒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因此气血借助经气的推动,上行到面部,面部得到儒养,才能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经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失调,面部血供受阻,则致面部淡白无华。
通过刺激经络,促使经气旺盛,气血运行正常,面部则保持红润而有光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人体手足三阳经脉及督脉,都会聚于头面部,是人体气血精华汇集之处,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人体的头面和整个身体的筋骨都密切联系着,气血在头面的运行非常活泼。
天气寒冷时,手足冻得不灵活,而面部没有衣物遮盖却能耐寒,这是由于人的十二经脉和与其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全部的气血运行,都上达于头面部。
总之,脏腑的气血精华通过十二经脉皆上蒸干面部,使头面的皮肤肌肉坚实。
头面乃多气多血之处,是反映脏腑功能正常与否的一面镜子,又是人们相互接触产生第一感觉之所在,这也就是人们特别注重面部保养的原因。
3.4气血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
气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并相互作用。
气血失调则会在面部产生黄褐斑。
在生理上气能生血,气能行风气能摄血,故称“气为血之帅”。
而血能为气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能载气,故称“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虚则血不足。
血虚或气血两虚,出现面色萎黄,口唇淡,皮肤颗皱,面无光泽,治则补气补血,可使黄肤变白,唇红如朱,皮肤丰莹润泽。
气能行血,气虚或气滞,可致血行减慢而瘀滞不畅,面色晦黄,口唇暗淡,出现黄褐斑,治则可健脾养血,可使黄褐斑消退,皮肤靓丽光泽,口唇红润。
气滞亦可致血瘀,出现面色青晦,口唇暗淡,面部长斑。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使黄褐斑消退,皮肤由青变白,口唇红润。
气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血离经。
3.5.三因制宜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
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
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的特点进行治疗。
比如夏季,由于紫外线辐射强,面部的黄褐斑会加重,多见阴虚,故治疗多以养阴为主;而冬季,多见阳虚,故治疗以壮阳为主。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进行治疗。
如南方湿热,北方寒冷,故喜好不同。
对痤疮患者,南方的海鲜。
北方的牛羊肉,过多食用均可使痤疮加重,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饮食习惯的改变。
对湿热型的痤疮,治疗中还需注意清热利湿,如增加清热燥湿的黄连、黄采黄柏。
因人制宜,是根据人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和病情的不同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如年青人,多气盛血旺,加之内分泌不稳定,故面部常见痤疮。
久病体虚、营卫不固者,邪气宜侵入,而生扁平疣或风疹。
黄褐斑多出现于女性,与其性别特征有关。
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女性容易长斑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在治则上,要因人而异,制定适宜的方法。
年青人的痤疮,多以清热泻火为主,而久病体虚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现代医学美容的基本理论
4.1.皮肤健美的标准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也是人体的天然屏障,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防线,而且形成和维持着人体健美的外形。
皮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评价:①颜色。
健康的皮肤较薄而细腻,透明感强,血管充盈度好,表皮层含黑色素少而均匀,呈粉红稍白或微红略带淡黄色,这是东方女性的皮肤色。
体格健康的男性,其理想的肤色应是微红而略带黝黑色。
②润泽度。
指皮肤的湿润和光泽程度,由皮肤的含水度决定,受体液代谢影响。
如果皮肤缺水,皮肤就会失去光泽,变得干枯、粗糙、皱纹增多、脱屑,是皮肤衰老和病态的表现。
③细腻感。
由于皮肤组织中的纤维束的排列和牵引,是皮肤表面形成许多沟和嵴,皮沟和皮嵴构成皮肤纹理。
皮沟浅而细,皮嵴小而平,毛孔和汗孔细小,表皮光洁润泽,触之柔软而光滑,使皮肤呈现细腻质感,这是皮肤健美的特征之一。
④弹性。
皮肤的张力、弹性和真皮内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性质,以及皮下组织中脂肪软垫样作用有关。
如果皮肤心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畅通、水分和脂肪比例适中,就能使皮肤保持良好的弹力和张力,从而防止和延缓皮肤松弛和皱纹的产生。
富于弹性是皮肤健美的又一特征。
⑤功能。
健康的皮肤其各种功能必须是完整。
有效和相互协调的,这是皮肤健美的基础。
4.2.皮肤的结构
皮肤染色后通过显微镜下观察,从外到里,分为3层: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4.2.1.表皮
表皮是真皮的保护层,它是一层不足1毫米的薄膜。
表皮又分为5层,由里到外分别为基底层、束束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它们主要由角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
基底层还有含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几种普通染色难以识别的和某些与感觉及皮肤免疫相关的细胞。
4.2.2真皮
真皮与表皮结构上互相交错镶嵌。
真皮的结构比表皮复杂,是皮肤的核心部分。
它主要由纤维、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部分组成。
还含有毛囊、皮脂腺、大小汗腺及立毛肌等附属器官,以及生产纤维的纤维母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
4.2.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是皮肤的最里层。
它主要是脂肪组织,也有血管和一些纤维。
它是表皮、真皮的厚实的衬垫。
它的厚薄变动很大,瘦者薄,胖者厚。
4.3.皮肤的生理功能
4.3.1保护功能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表皮各层细胞紧密连接。
真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
使皮肤既坚韧又柔软,具有一定的抗拉性和弹性。
当受外力摩擦或牵拉后,仍能保持完整,并在外力去除后恢复原状。
皮下组织疏松,含有大量脂肪细胞,有软垫作用。
皮肤可以阻绝电流,皮肤的角质层是不良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绝缘能力,可以防止一定量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皮肤的角质层和黑色素颗粒能反射和吸收部分紫外线,阻止其射入人体内部组织。
皮脂腺能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液,两者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乳化皮肤膜,可以滋润角质层,防止皮肤干裂。
汗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冲淡化学物的酸碱度,保护皮肤。
皮肤表面的皮肤膜呈弱酸性,能阻止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侵入,并有抑菌、杀菌作用。
4.3.2.感觉功能
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
4.3.3.调节体温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血流量增多,皮肤散热增加,使体温不致过高。
当气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部分血流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经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4.3.4.分泌与排泄
皮肤的汗腺可分泌皮脂。
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混合,形成乳化皮脂膜,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
皮肤通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产物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等。
4.3.
5.吸收功能
皮肤并不是绝对严密无通透性的,它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
皮肤直接从外界吸收营养的途径有三条:营养物渗透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细胞内;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有少量可通过毛孔、汗孔被吸收;少量营养物质通过表面细胞间隙渗透进入真皮。
4.3.6.心陈代谢
皮肤细胞有分裂繁殖、更新代谢的能力。
皮肤的心陈代谢功能在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之间最为活跃,在此期间保证良好的睡眠对养颜大有好处。
皮肤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还参与全身的代谢活动。
皮肤中有大量的水分和脂肪,它们不仅使皮肤丰满润泽,还为整个机体活动提供能量,可以补充血液中的水分或储存人体多余的水分。
皮肤是糖的储存库,能调节血糖的浓度,以保持血糖的正常。
4.4.皮肤的类型
人的皮肤按其皮脂腺的分泌状况,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敏感性皮肤、座疮性皮肤也是常见的皮肤。
各类皮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4.4.1.中性皮肤
是健康理想的皮肤,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前的少女。
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既不干也不油,皮肤红润细腻,富有弹性。
皮肤纹理不粗不细,毛孔较小,厚薄适中,对外界刺激不敏感。
皮肤的PH值为5~5.6。
4.4.2.干性皮肤
皮肤白皙,毛孔细小而不明显。
皮脂分泌量少,皮肤比较干燥,容易生细小皱纹。
毛细血管表浅,已破裂,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易生红斑。
干性皮肤可分为缺水和缺油两种。
缺水干性皮肤多见于35岁以上及老年人。
缺油干性皮肤多见于年轻人。
干性皮肤的PH值为4.5~5。
4.4.3.油性皮肤
肤色较深,毛孔粗大,皮纹较粗,皮质分泌量多,皮肤油腻光亮,不容易起皱纹,对外界刺激不敏感。
由于皮脂分泌过多,容易生粉刺、痤疮,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年轻人。
油性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