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_2383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深刻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编撰的一部著作,也是《五经》之一。
这部书以礼仪文化为基础,融合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行为规范。
古代儒家把乐教在礼记中突出提出,坚持以乐治天下,认为乐是实现天道的有效方式之一,乐教极具历史意义。
第一部分:乐教的思想内容《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内容为:(1)乐应遵循“仁”的价值,以求和谐,让各种音乐皆有和谐的感受;(2)艺术表现形式应该遵循历史传统,以求延续;(3)音乐表演形式应遵循民族特色,以体现民族文化独特性;(4)乐应担负着社会教育功能,通过音乐,提升民众思想觉悟力;(5)乐技术手法应该遵循技术规范,以保证音乐的完美表现,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6)乐应自我超越,实现当代乐艺技巧的发展突破与继承;(7)乐应尊重人文精神,保护、传承古代文化精神,把古代文化价值传承到现代。
第二部分:乐教的社会意义实践表明,儒家把乐教突出提出,并将乐教思想融入到礼记,旨在鼓励大家尊重贤良,尊重习俗,尊重人文精神,不要只为了求快便宜而抛弃传统文化;提倡爱好艺术,将乐教作为实现天道的有效方式,让人们不断精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敦促人们追求正义,以正直的精神来谱写人生的乐章;劝诫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以正义的乐来使社会更加美好繁荣。
因此,乐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和传承的文化精髓。
总结《礼记乐记》中乐教思想深刻地映射出古代儒家对礼仪文化的理解,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乐教在社会中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乐教思想提倡尊重传统,提高文化素养,维护正义,抚慰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稳定的发展,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灵魂。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乐教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思维中,以期达到和谐的社会秩序。
《乐记》:先秦儒家乐教谋思
作者: 陈静
作者机构: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99-20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礼记;乐记;乐教;道德;政治和谐
摘要:�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
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
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是春秋时期一部杰出的儒家文献,孔子颂扬其为“乐其言而行之”,把它称为“乐记”中最优秀的著作。
乐记在西周朝建立了乐教,使乐及其礼俗成为国家正式的礼仪,乐记中乐教思想,主要以人的道德修养、平等对待和爱护他人为重点,它被誉为“以乐教化成国”。
从原文来看,乐记的乐教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之道,以礼仪为核心,以讲礼仪为前提,将自然礼仪与乐学相结合,以乐府、乐曲、乐动等呈现出来,以乐礼之序训礼仪,平衡礼乐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乐学之中注重人文关怀、乐道之义精神主义,以及礼乐共存、互赞之逻辑。
首先,乐教重要思想“以德训礼”,表明乐教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正是基于此,乐记记载了大量的礼仪,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以传承礼乐之美。
其次,乐教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对待,使礼仪变得自然,不只是给君王,甚至是市井小民也能够接受。
再次,乐教注重“爱护他人”的思想,思想超越了等级观念,更加重视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个体尊严中实现自我,彼此尊重,把爱护他人融入到礼仪之中。
乐教思想对社会文明的创新作用巨大,其核心思想是“以乐教化成国”,以乐府吟咏训礼,以乐曲调节心情,以礼仪统一国家,让人们在乐府之中,感受到乐趣和礼仪的精神,使社会文明走向繁荣。
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
势,乐记乐教思想也成为了当今人们追求道德完善,认识优雅礼仪和担当责任的重要参照。
回归乐记乐教思想,充分研究它,以它为指导,可以有助于构建文明的社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礼仪的发展,并使大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乐教人,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德。
乐教思想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的深刻阐发与发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对先秦儒家乐教思想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一、乐教思想的内涵乐教思想是一种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思想。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言:“夫乐者,乐也;我无乐也”、“乐也在其中矣。
”可见孔子重视乐教之道,认为乐是一种教化人心的重要途径。
孟子也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以音乐教人”的观点,强调了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乐教思想体现了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认为音乐艺术具有教化人心、陶冶人性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乐教思想所强调的不仅是音乐艺术本身,更在于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
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引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的品德,提高人的修养。
乐教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旨在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人们更加善良、快乐、和谐。
二、乐教思想的教育价值乐教思想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乐教思想强调情感教育。
孔子曾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认为人们的情感应该受到良好的熏陶,而音乐艺术正是一种熏陶人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表达,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健康的情感表达能力。
乐教思想注重品德教育。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艺术可以培养人的品德,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在古代,《乐记》中提到:“乐,德之良表也。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艺术的表演和欣赏可以培养人的品德,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和高尚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乐教思想注重人格教育。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艺术的熏陶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素养,使人更加文雅、高尚,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记载的,乐教思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重要概念。
其出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礼记乐记》,作为礼学家孔子的重要著作之一,《礼记乐记》以音乐为基础,考察和论述了礼、乐、礼仪及乐律相关的理论,从而构建出一种以乐为核心的礼仪体系。
《礼记乐记》记载了孔子有关乐教思想的理论,他认为乐教的目的是以乐的形式教育人们孝道、慈悲、戒骄戒躁,保持和平安宁,达到仁爱亲和的目的。
乐教不仅要求人们在仪式中表现出礼义,而且还要以秩序和规范的歌声平息社会矛盾,带来和谐与安宁。
孔子的乐教思想侧重于乐的概念,他认为乐是人类追求美的表达形式,只有乐可以让人们发现真理、探究万物,最终开启智慧之门,把自然万物都变成美好的乐章。
孔子还认为,乐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启发人们实现自我,洞悉人间真理。
可以说,乐教思想是孔子在礼学中宝贵的贡献。
在今天,乐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现代学者根据《礼记乐记》仍然能够体会到其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操,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仁爱之心,为社会安定有序做出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礼记乐记》中乐教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礼仪和乐律的认识,而且也为构建完善的伦理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社会也应该借鉴孔子的乐教思想,加强文化的传承,促进文明的发展。
浅论《乐记》
浅论《乐记》浅论《乐记》《乐记》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内容是以儒家的观点论“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年代应为战国末年至汉武帝时期。
《乐记》现存总共有五千余字,共有十一个篇章:《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
以下略述各篇章重点:《乐本篇》:论述乐以声音为本,音是由人心而生,人心感于物而后动,古代的圣王对于音乐极为重视,因而运用礼、乐、政、刑,这四种不同层次的方式治理天下。
之后又讲述若乐声失调,五音散乱便会亡国,另外音、乐有很大不同,知音较易,知乐较难,若知乐就很接近知礼,圣王制礼作乐是要让人回归正道上,礼乐若能交互运用就能成就王道。
《乐论篇》:礼乐的功能不同,运用上却是互补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礼乐是符合天地的运行法则,使四海之内都相互敬爱,了解礼乐的外在形式仅能沿用先圣古乐,了解其内在精神就可创作新乐。
礼乐之作本于天地的自然法则,要了解其道才能制礼作乐。
《乐理篇》:王者治理天下必定制礼作乐,功业越大,乐越完备,天地有自然之礼乐,圣人取其法而制之,唯有圣人真正能让礼乐完备。
《乐施篇》:君王若有好德行,勤于治民,可以从人民的舞蹈表现看出,历代圣王的乐舞都以其德行命名,乐舞是圣王效法天地之道用以教化天下,运用好坏决定天下的兴衰,所以历代圣王都极重视乐教。
《乐言篇》:不同的音乐会引导人的心志朝不同方向发展,古代君王会根据人的情感及本性制定礼义并校正声律,五音象征着君臣、贵贱、男女、长幼之理,这一切都可透过音乐表现,若作乐不得宜就会败德,君子都鄙弃这种放荡的音乐。
《乐象篇》:乐有奸声、正声之别,君子当去奸声而用正声,君子当懂得以正声推行其正道,以乐舞的方式让民众回归正道,而德行为作乐舞的根本,乐舞的表现就是德行具体化的表现。
《乐情篇》:礼乐可以治人情,统辖父子、君臣间的行为规范,圣人行礼乐之教,天地将协和,万物繁生,礼乐贵得其本,一般技艺性的演奏歌唱舞蹈仅是末节,圣王必知本才能为天下制礼作乐。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先秦音乐中,“乐教”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乐教思想即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人们修养品德、培养人格,是古代中国音乐和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文将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先秦时期的音乐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当时,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化和教育的手段。
古人认为音乐有着直接影响人心和情感的作用,能够感染人的情绪,调节人的心态。
他们将音乐纳入到教育和修养的范畴之中。
在《礼记·乐记》中就提到:“乐者,国之制也。
”可见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而“乐教”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的。
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乐记》中,提出了“圣人立乐以几”,即圣人制定乐以教化人民,通过音乐来教育人们。
乐教思想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可以教育人们情感、修养品德,培养高尚的心灵境界。
在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中,乐师们不仅是音乐家,更是教育者和教育者,他们通过音乐的教化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
这种将音乐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理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后世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宗教、宫廷和社交场合中。
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
在礼仪、祭祀、宴会等场合中,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教化和教育的手段。
这种将音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理念,体现了乐教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先秦的“乐教”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和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教思想提出了“以乐教人”的理念,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框架。
这一理念随后被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013-06-11文学评论论文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吕思琪乐是西周时期国家教育的核心,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前期大量的文献梳理工作,以《礼记·乐记》为中心,在先秦思想文化的整体语境中,概述乐教思想的知识脉络、思想源流,并积极联系现实社会,力图探究乐教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儒家《礼记·乐记》乐教当代意义一、本文对乐的界定本着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我们有必要对本文所探讨的“乐”作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保证结论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儒家正统思想中礼乐文化当中的“乐”,是《乐记》所推崇的。
从概念来说,指的是先王的正统音乐。
它是古乐,与新乐相对;是雅乐,与俗乐相对;是正乐,与淫乐相对。
二、儒家乐教思想简述从源流上看,乐的发生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是对“物感说”最为完整的表述,乐根于人心,是人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流淌,因此最具感染力。
作为周代教育的中心,乐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第一,乐之“和”的本质。
《乐记》中多次强调:“乐者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等,形成了乐和,音和,政和的阐发逻辑。
音律触发人心、实现心之“和”,进而促进人际之和,社会之和,天人之和是最高理想。
第二,乐的等级性。
在古代礼法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用乐标准是不同的。
如《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有“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乐的本质是和,而“和”是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礼治现状的维持和加固,因此二者并不矛盾。
先秦儒家“乐”思想的伦理审视——以《礼记·乐记》为视角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Jul.2019 Vol.35No.42019年7月第35卷第4期【伦理学研究】先秦儒家“乐&思想的伦理审视----以《礼记•乐记》为视角廉天娇(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23)摘要:《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乐”思想的重要著作。
先秦儒家的“乐”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娱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人心起到感化作用。
陶冶人的性情,表达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
儒家乐论思想因此被赋予政治伦理教化功能,以“乐”来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得失、社会治理,使上下和其声,移风易俗,导引正确的价值观方向。
在社会伦理方面,则是规范人伦等级,维持社会的和谐。
关于乐的伦理教化,并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乐思想仍具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先秦;儒家;“乐”思想;《礼记•乐记》;伦理审视中图分类号:B2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4-0085-06收稿日期:2019-03-16作者简介:廉天娇,女,河南沁阳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乐”字在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因此有着多种读音、含义和用法。
从先秦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乐”字既可以读作1yue),表示音乐,如《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可以读作($),表达快乐、乐意,如《论语•季氏》中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还可以读作1y%o),喜好之意,如《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而《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著作,因而对 于“乐”的本质、起源、功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
《乐记》中的“乐”字,兼具情感表达、音乐、礼乐等含义,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乐”产生的根源和功用,进而探讨先秦儒家乐思想的功用价值和意义。
一、乐之产生:乐由心生《礼记•乐记》所讲之“乐”与“声”“音”密切相关,是“声”“音”规范化之后的状态,是人心应物的情绪化反应,“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而且可以修身、治国,化育天下。
《乐记》的伦理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乐记》的伦理思想探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乐记》的伦理思想探析
研究背景:
《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学的经典著作,由鲁国大夫邹衍所撰写,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鲁隐公和良乐大夫钟子期等人关于乐曲的理解和对乐曲的礼仪规范。
作为
一部古代理论著作,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涵的
伦理思想。
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乐记》的文本分析,探析其中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包括:
1. 人的精神追求与道德修养:《乐记》中强调“性情不可违”,认为天赋之性必须与修养之道相辅相成,人的精神追求应该是和谐的、平和的、积极的。
2. 社会秩序的维护和道德准则:《乐记》对音乐的规范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品味上,同时与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紧密相连。
它倡导以音乐来达到君臣民之间的和谐,确保
社会的秩序,维护民族的稳定。
3. 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情感交流:《乐记》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认为乐曲有助于加强人际关系的融洽,建立信任和友谊。
而且乐曲还可以对人的情感进行调节,对心灵起到疗愈作用。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乐记》伦理思想的探析,从中挖掘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国民精神建设、提高道德素质等方面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有益的
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乐记》中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为阐释《乐记》中的伦理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乐记》中的音乐伦理思想研究
《乐记》中的音乐伦理思想研究摘要:《乐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步音乐方面的专门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乐理知识,深入分析了乐礼关系,揭示了乐礼的重要作用。
通过文章的研究发现,《乐记》中反映的音乐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存在的价值,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传统的伦理支撑。
关键词:乐记;乐礼;伦理;音乐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47-02作为我国古代保存至今的第一部音乐方面的美学著作,可以说是先人在音乐文化和礼乐文化的高度结晶,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更是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乐记》虽然成书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但是其所蕴藏的乐礼精神却依然能够对当今社会发生作用,尤其是《乐记》强调的“和”的伦理,更是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高度一致。
诚如著名学者强昌文所言,传统伦理诞生于过去,存在于现在,影响于未来。
一、《乐记》中的乐理(一)乐的来源《乐记》开片即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据此可知,在《乐记》中,音的产生源于内心的涌动。
需要注意的是,本句话所说的仅仅是音的产生,而非乐的产生。
乐又是从何而来呢?《乐记》中又有记载:“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
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雉之乐。
”也就说,如果一个人因为外物而发生情感上的变化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此时,如果发音之人“及干戚羽雉”,那么这种声音就会上升为乐。
(二)乐的本质关于乐的本质问题,《乐记》中做过精辟的论述,但是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
《乐记》认为乐是圣人之作,圣人所想,普通民众是不知道乐的,也无法创作乐出来。
如“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也就说,乐是属于君子的,是属于少数人的,绝大多数人是无法领会乐的。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摘要: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非常重视乐教思想,他们不仅是乐教音乐思想理论的创立者,更是践行者,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历史的更迭并未使它的价值消逝,其诸多音乐思想及理论在今天依旧有很深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儒家;乐教;音乐思想一、先秦儒家的乐教贡献。
先秦儒家重视乐教,不是停留在口头和理论的阐述上,而是落实到实践中。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乐教的实践者和理论创之者。
孔子精通音乐,对音乐教育贡献最大。
他向苌宏学习音乐,精益求精,不达彻悟决不罢休。
他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其中有《诗》、《礼》、《乐》。
古代诗、礼、乐三者密不可分。
诗谱曲能唱,是为歌词;礼议活动必伴以乐,礼乐联在一起。
孔子整理音乐的工作,史书记载颇多。
例《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自己的话:“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先秦儒家对乐教做出许多开拓性的创见和贡献。
首先,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礼乐教育的局面。
音乐源自生活,本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如伏羲时代的《网罟歌》,神农时代的《丰年咏》等。
但是到了阶级社会,音乐却被统治阶级占有,成了他们维护统治和享乐的工具。
贵族在庙堂祭祀、宫廷燕享、宴宾集会、争战等场合无不用乐。
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音乐和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私学兴起,孔子办学“有教无类”,才把音乐从贵族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一般劳动者与贵族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的确是音乐教育的一次大的解放,孔子、儒家功莫大焉。
其次,在乐教实践中创造了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事例很多,例《论语·先进》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孔子说:“因我比你们年长一点,没有人用我了。
假如有人知道你们,要任用你们,你们干些什么呢?”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孔子都满意。
问曾皙:“点,尔何如?”曾皙名点。
他回答说:“我与他们三人说的不一样。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摘要】《乐记》是先秦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伦理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乐记》的价值和当前的研究现状。
在分别探讨了《乐记》在教育、伦理、人性、修身养性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启示。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乐记》教育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乐记》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浅谈, 先秦儒家, 《乐记》, 教育伦理思想, 引言, 价值, 研究现状, 正文, 重要性, 探讨, 人性, 认识, 修身养性, 要求, 社会治理, 启示, 结论, 当代价值,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先秦儒家《乐记》的价值先秦儒家《乐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伦理思想,深受后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其对教育、伦理、人性、修身养性以及社会治理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乐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乐为教,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培养人的品德和品位,使人在美感的熏陶中得到教育。
《乐记》对于伦理的探讨也颇具深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重要关系,提倡和谐相处,遵循道德规范。
在人性方面,《乐记》认为人性本善,倡导人们追求善良、正直的品质。
《乐记》还提出了修身养性的要求,强调了个体修养、道德修炼的重要性。
《乐记》对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倡导以仁爱和理性来治理社会,实现和谐稳定。
《乐记》具有极高的教育和伦理价值,对当代乃至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部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教育与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们通过对《乐记》的深入解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关于教育、伦理、人性、修身养性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想内涵。
观点陈来:《乐记》的儒学思想
观点陈来:《乐记》的儒学思想《礼记》一书中,除了《大学》、《中庸》外,在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乐记》篇。
因为《礼记》的其他篇章多记述孔门的德行论和君子论,如《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而《乐记》重视人心和性情,与宋明理学重视心性论的需要正好相合,于是《乐记》的一些思想、观念便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基础。
《乐记》的作者,唐《史记正义》以为是公孙尼子,此说首倡于梁武帝时的沈约,则《乐记》的思想应属于孔子门徒。
《乐记》的成书,近代以来学者多认为是在西汉,但也都承认《乐记》的资料是采自先秦诸子故书,故其思想应属战国儒家。
如果从后来《乐记》的思想影响来说,《乐记》的心性说是最值得关注的。
《乐记》中广泛涉及了对心、性、情、欲、好恶等心性论范畴,以内和外、动于中和形于外等构建心性关系,初步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本框架,在先秦儒学中是有代表性的。
这一点也是《乐记》和《荀子·乐论》的不同所在。
一、心性说1.物感心动我们先来看《乐记》的心物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人心”是《乐记》整篇的中心观念。
《乐记》首先确定了心物关系,即人心之动,是外物所引起的。
心与物的关系形式是“感”,感是外物对人心的作用。
“心感于物”,“心感于物而后动”,就是说外物对人心的作用(感),使人心产生了发动,于是才有声音的发出。
因为“感”是外物对人心的作用,“感于物而动”在这里便是指心受到外物的作用,使心发生了活动,而这些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
那么,是不是人心的所有活动都是由外物引起的呢?作者并没有这样说,我们只能肯定的是,外物会作用和影响于人心,使人心发生活动;而人心的活动就会见诸于声音,即导致声音的发出。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乐教,即儒家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是先秦时期儒家重要的思想之一。
乐教的核心是要通过音乐来陶冶人的心灵,并最终达到修德、成人之目的。
本文将对先秦儒家乐教思想进行浅析。
一、乐教的起源和意义乐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公元前770年,周文王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提出“乐以治国”的口号,倡导通过音乐教育来塑造人的品德。
而乐教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儒家学派的发扬和传承。
二、乐教的核心理念乐教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乐以达道”“乐以达道”是儒家乐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儒家看来,音乐的本质是以和谐、美丽、高雅的表现方式来传达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并最终促使人们实现道德修养的过程。
因此,乐教不仅要求音乐作品本身具备道德价值,更要求音乐的演出和欣赏过程也能体现出道德教化的作用。
2、“音乐制人”儒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绪,还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教化。
因此,音乐制造出来的“音德”可以直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优良品德,使人们真正成为高尚、满足和幸福的人。
3、“治国之基”三、乐教的实施方法1、音乐教育乐教的基本方法就是音乐教育。
在先秦时期,儒家通过教育途径,将音乐视为一种审美和道德素养的一部分,并重视养成人的好习惯和美德。
儒家认为,要想把音乐教育运用到全社会,就必须强调从儿童就开始进行正确的音乐教育,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以保证全社会的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
2、音德教化“音德教化”是乐教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
音乐作品应当具有高尚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品质,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效果。
因此,乐教旨在通过音德教化的方式,让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体验到音乐中体现的道德价值,并且对人类的思考和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核心在于通过音乐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并最终达到修德、成人的目的。
乐教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修养,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因此,乐教一直被儒家视为治国之基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
浅析《乐记》“礼乐”思想对人心的教化作用
浅析《乐记》“礼乐”思想对人心的教化作用摘要:儒家思想重视教化,讲求以诗教和乐教的方式对人心加以正确的导向作用,从而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行举止都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天”。
在儒家思想看来,所谓“天”,乃是含有封建道德律在内的“天理”。
使人心符合于天理,便是要使人心符合封建道德律的要求。
乐由心生,音乐与人的内心情感相一致,故而音乐对人心的好恶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所谓乐教便是要以音乐对人心加以教化,使人符合“天理”,最终成为有大德的圣人。
《乐记》作为的儒家的一大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前代儒家思想的教化思想,将之加以丰富并系统化。
本文即是对《乐记》中的这一对人心的教化思想的浅析。
关键词:儒家天理教化人心儒家思想历来重视教化的作用。
“诗教”与“乐教”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孔子以六艺为教,认为“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将“礼”、“乐”置于六艺之首,以其为教育之重点所在。
礼乐之说也就成为儒家始终坚持的观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对这礼乐教化作用的肯定。
《乐记》是《礼记》的其中一篇,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乐记》所贯彻的便是儒家的“礼乐”思想。
可以说,《乐记》既是对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的一个总结和集大成,也是对于“礼乐”思想的丰富和系统化。
《乐记》开篇之《乐本》篇首在探析乐的本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就将音乐的起源归之为人心对于物的感应。
心物感应,这就是音乐的起源。
人心感于物而成乐,既如此,音乐便与人心相关联。
换言之,人心的情感的表达,便是以音乐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音乐包含有对于人心情感的表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2024年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范文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孔子的心性说和《乐记》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孔子的心性说以“仁”为核心,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而《乐记》则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人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与发展,分析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二、孔子心性说的基本内涵孔子心性说以“仁”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受外界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可能偏离正道。
因此,他提出了“仁”的观念,即通过道德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孔子心性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礼制”、“中庸”等,旨在引导人们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的境界。
三、《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孔子心性说进行了继承。
首先,《乐记》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调和情感的作用,这与孔子心性说中强调的内在修养和情感调节有相似之处。
其次,《乐记》提出的“和”的观念,与孔子的“中庸”思想相呼应,都强调了和谐、平衡的观念。
此外,《乐记》还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人的情感表达和心灵交流,为孔子心性说的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在继承孔子心性说的基础上,《乐记》对其进行了发展。
首先,《乐记》将音乐与礼制相结合,认为音乐是礼制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来传播礼制观念,进一步强化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其次,《乐记》提出了“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了情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拓宽了孔子心性说的应用范围,使之心性说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
五、《乐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达到内心和谐。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情感表达和心灵交流,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调节情感、舒缓压力。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探析--以《乐记》为中心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探析--以《乐记》为中心
刘乐乐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2)1
【摘要】先秦儒家乐论展现为三个层面。
其一,礼乐并称之下的“乐”以其“和”的特性通向伦理和政治,“乐”作为达至王道的手段备受重视。
其二,“乐”自身不假外求,完全是基于体、性、情的生命发扬,所以它可以陶铸人心,并通过人心的温和从容达到整个世界的安定,这是“乐”的内核。
其三,“乐”以性情为基,故可涵养性情,将深处之情向上提,终至于人格的完成,这是其由内至上的超越。
就此三方面而言,先秦儒家乐论体现的是一点向外推扩、向上提升的无限立体空间,彰显了儒家成己即成物的思想。
但这种以心性论为基础、以王道政治为目的的音乐理论有其自身发展的限度。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刘乐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思想比较 [J], 孙星群
2.从《乐记》看儒家音乐思想 [J], 侯璐璐
3.试论《乐记·乐本篇》中的儒家音乐思想 [J], 董明珠
4.《乐记》音乐思想的儒家特征 [J], 秦太明
5.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 [J], 林春香;王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一、《乐记》的考证
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丘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时当战国初期。
先保存下来的《乐记》基本上是原作,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曾得《乐记》全本,共23篇,篇目全载入《别录》。
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别录》已轶,而《乐记》篇目“总存焉”。
今见《乐记》仅存前11篇。
这11篇是论述儒家乐教理论的,故可称为“务虚”;而失落的后12篇可能是记载具体艺术实践的,故可称为“务实”。
[1]因此,今存《乐记》主要是论述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题。
由于《乐记》与《荀子.乐论》有成段文字的基本相同,故孰先孰后,孰著孰袭历来成为纷争。
这也说明,作为《礼记》中德一篇的《乐记》,实际上是先秦儒家乐教理论的总结。
孔丘整理的《六经》中原有《乐》,但据说是川渝秦始皇焚书坑儒。
因此,《乐记》就成为我们认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乐的内涵
古代所谓“乐”,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
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扩及依仗、田猎、肴馔等使人快乐。
但通常所谓“乐”,主要指音乐,音乐是乐的核心,而音乐本身又是歌、诗、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乐之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墨子》一书中也曾提到《诗经》有“诗歌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
儒家的乐教主要是教授音乐,教授诗、曲、歌、舞、演奏、乐理和如何评价乐、认识乐的作用,尤其是懂得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
因此,儒家的乐教既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乐记》就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
三、乐的产生
《乐记》对乐的产生有比较正确的阐述,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指出了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是“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
但人的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引起变化,形诸声音而成为乐的。
所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人的情感、思想等心理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乐记》关于乐的陈升的这一论点,既指出了遗书内容的真实特点,也说明了艺术对人的感化作用,《乐记》所阐明的一系列主张,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四、乐的作用
《乐记》作者对乐的作用有很高的估计,认为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乐记》通过对《武》这一古代乐曲的分析,说明“乐者,象成者也”得道理,也就是说,艺术形象地表现现实中德“事”,它的内容具有真实根据,所谓“唯乐不可以为伪”。
再则,乐又具有可以为人们所感知的外部形式,也即“度数”、“节奏”、“文采”等。
因此,“乐观其深矣”,它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其次,《乐记》认为,人的天性是宁静平和的,但人生性又易于受外物之所感而产生种种欲念,外物对人的诱惑无穷无尽,人如果对之毫无节制,结果就会“人化物也”,导致“存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出现“悖逆诈伪”等种种罪恶。
《乐记》在此首次将天理与人欲并提,并把它们对置起来。
为了防止出现天理丧失和人欲横流现象,就需要发挥艺术的教育作用。
它反复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认为,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规范,是外加于人的,具有强制的特点;而乐作为艺术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情来打动人的,它对人的教育作用就具有自然而然地感化、心悦诚服地接受等特点。
因此,礼表现为以“理”约束人,乐则表现为以“情”感化人,在人们的“欣喜欢爱”中达到教育目的。
不仅如此,乐的这种作用还弥补了礼的某种不足。
《乐记》
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刚性的礼固然造成了井然的社会等级秩序,但以社会和谐的要求来衡量,就显得不够理想。
而柔性的乐通过激发和维系人们的情感,使处在社会不同等级的人们相亲而和睦。
因此《乐记》认为,乐既要以情感人,满足人的审美娱乐的需要,更要对人的情感和欲望加以引导和节制,使人安于本分,由此杜绝“放心邪气”,“诈伪之心”的产生。
再次,基于上述认识,《乐记》以为,乐是“通伦理”也是“与政通”的。
它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国家不同的政治形势,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情调。
但是乐既是“感于物”,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一旦形成乐,就又会“感人”,对人产生影响,造成相应的社会风气。
社会与艺术就这样地处在互为因果的作用链之中。
《乐记》说:“凡奸声感人,则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就表达了这一看法。
所以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
”《乐记》既说明了政治、社会风俗等社会存在对乐的决定作用,也充分强调了乐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甚至把乐视为实现政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乐邢政,其极一也”,艺术、政治、法律、道德规范四者作用和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据此,《乐记》以为,作为统
治者就应对乐“著其教焉”。
在论述乐的作用的过程中,《乐记》实际上把艺术置于工具和手段的地位。
既然乐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而种种教育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的,那么乐的思想内容就是第一位的,而艺术形式则是第二位的,于是,《乐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艺术评价和艺术创造的标准――“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这一标准不仅成为后代的艺术标准,还泛化为人们其他实践活动的一般标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结语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在社会生活中,乐和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但礼乐的作用有不同。
乐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对个人来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品格;对社会来说,乐教使人性情宽和和朴实,帮助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孔丘重视对弟子们的乐教,编辑了教材。
孔丘不仅爱好“乐”,且对“乐”有较高的修养,会唱会奏,还能欣赏能评价。
对于“乐”,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达到善的标准,其次在艺术形式上要达到美的标准,内容与形式都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根据这种评价标准,他赞扬古代的韶乐,反对流行歌曲郑声。
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这种思想给学生们重要影响。
《乐》传至秦,因秦焚书而散佚。
《乐记》对乐教的阐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
从孔丘到《乐记》重视乐教一脉相承,而《乐记》的出现则意味着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
儒家重视乐教成为一种传统,为后世无数教育家和统治者所注重并认真实践。
先秦儒家的倡导乐教也是个颇值得分析的问题。
一方面,它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对人的陶冶、感化的注重,既与现代美育思想有某种一致,也比当时墨家的“非乐”、法家的以刑法为教显得更为进步;另一方面,这种乐教实际上处在从属地位,是服务于政治与伦理,是出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得政治目的。
尤其是《乐记》首先提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而把乐作为存天理、节人欲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它的意义的估价就应是有所限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