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历史
坦桑尼亚的故事
坦桑尼亚的故事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的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在历史上,它曾经被葡萄牙人占领,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坦桑尼亚发生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
其中,阿明政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阿明是一位军官,他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自己的独裁政权。
在他的统治下,坦桑尼亚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在阿明统治期间,他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他大规模地屠杀冷吉族人,并杀害了大量的政治对手和无辜民众。
据统计,在阿明执政期间,有30万乌干达人被杀害,还有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逃到坦桑尼亚。
此外,坦桑尼亚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政治动荡。
在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坦桑尼亚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它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
然而,在独立后的发展中,坦桑尼亚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赞比亚共和国三国政府关于坦赞铁路第三期技术合作会谈纪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赞比亚共和国三国政府关于坦赞铁路第三期技术合作会谈纪要文章属性•【缔约国】坦桑尼亚,赞比亚•【条约领域】科学技术•【公布日期】1980.08.29•【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卢萨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赞比亚共和国三国政府关于坦赞铁路第三期技术合作会谈纪要(签订日期1980年8月29日生效日期1980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赞比亚共和国政府代表团,于一九八0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在卢萨卡就坦赞铁路第三期技术合作问题举行了会谈。
会谈是在友好、诚挚的气氛中进行的。
现将会谈中商定的问题,纪要如下:一、三国政府代表团听取了坦赞铁路局总经理和中国铁路专家组长关于坦赞铁路的工作报告,一致同意要注意这两个报告。
坦赞铁路自第二期技术合作以来,在中、坦、赞三国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由于坦赞铁路局全体职工和中国专家组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尽管由于暴雨所造成的严重的路基塌陷和桥梁被炸,坦赞铁路两年来还运输了货物一百七十余万吨,输送旅客二百七十余万人次,为坦、赞两国经济的发展和支援南部非洲的解放斗争作出了贡献。
三国政府代表团对此表示满意。
三国政府代表团回顾了坦赞铁路的历史,认为中、坦、赞三国在这方面的合作是富有成效的,并愿意继续进行这种合作。
二、中国政府同意:1.在中、坦桑两国政府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规定的贷款项下和在中、赞两国政府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的贷款项下,各支付人民币一千万元,用于坦赞铁路局向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采购急需的零配件。
为此,三国政府之间签订了有关议定书。
2.将中国政府同坦桑尼亚政府、赞比亚政府一九七九年八月三十一日签订的机车贷款协定的还款期推迟二年,即改为从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至一九八七年八月三十一日的五年内,分五次偿还。
赞比亚概述
第一章赞比亚概述1.1历史沿革及自然地理1.1.1历史沿革16世纪前后,班图语系一些部族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
16世纪到19世纪,赞境内先后建立过卢巴、隆达、卡洛洛和巴罗兹等部族王国。
18世纪末,葡萄牙和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
1889~1900年,英国人罗得斯建立的“英国南非公司”逐渐控制了赞比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1911年,英国殖民者将上述两地合并,以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
1924年英国派驻总督进行直接统治管理北罗得西亚。
1953年9月3日,英国把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现名马拉维),强行合并为“中非联邦”。
由于3国人民的反对,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
1964年1月,北罗得西亚实现内部自治,由联合民族独立党组成“内部自治政府”,同年1 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卡翁达任总统。
1973年8月通过新宪法,宣布赞进入第二共和国。
1.1.2地理位置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是内陆国家。
东界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连泽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西部和北部与安哥拉、扎伊尔接壤。
1.1.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丰富,以铜为主。
铜蕴藏量9亿多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素有“铜矿之国”之称,赞比亚是世界第四大铜生产国,2004年铜产量约40万吨。
钴是铜的伴生矿,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还有铅、镉、硒、镍、铁、金、银、锌、锡、铀、绿宝石、水晶、钒、石墨、云母等矿物。
铜带省是赞比亚主要矿区所在地。
铜带位于赞比亚与刚果(金)边境上,长200~250公里,宽65公里,其规模、铜资源量和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安底斯山脉(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北美洲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两个铜产区。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43%。
采矿业较发达,是赞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
其主体是铜矿和钴矿的开采和冶炼,为世界第四大产铜国和第二大产钴国。
制造业较落后,原材料和技术均依赖进口。
汗水、鲜血和生命铸成的友谊永恒丰碑——坦赞铁路全线通车30年
汗水、鲜血和生命铸成的友谊永恒丰碑—坦赞铁路全线通车30年汪勤梅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5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勘测、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
坦赞铁路于1968年5月开始进行勘测设计,1970年10月正式开工,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
坦赞铁路工程浩大,全线打通隧道22条,修筑桥梁320座,兴建车站93个,建造房屋总面积37万余平方米,完成土石方量8800多万立方米,如筑成一米高宽的长堤,可围绕地球赤道两周多。
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派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施工高峰期,现场有中国员工1.6万人。
67名中国员工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坦赞铁路施工条件艰险。
铁路经过的地区,地质地形十分复杂,有平原、丘陵、高山、大峡谷,有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段处于地震带,或黑粘土带;有的路基、桥基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或流沙。
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成群出没。
气候炎热,旱季河流干涸,用水困难。
雨季降水集中,常常暴雨成灾。
亲身参加铁路建设的中国专家们,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无不感慨万千。
1967年12月,中国政府派出考察组进行考察,提出了全线的基本走向和主要技术条件的建议。
6年5月,中国派出680人的勘测设计队,经过两年紧张的工作,胜利地完成了全线的勘测设计任务。
为了完成勘测任务,勘测队员们要一步一步地把铁路将经过的路线至少走上三遍。
坦赞铁路总长为1860.5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勘测队员们在1968年4月到1970年6月间在非洲茫茫的大草原和原始森林里至少要走5581.5公里。
那片充满野兽、蚊虫和疾病流行的非洲原始森林曾被称为绿色沙漠。
“人烟稀少,野生动物多,疟疾流行。
有一种采采蝇,人被咬了就睡过去再也不能醒来。
在勘测途中经过一密林,一位勘测队员,不幸遭遇大群毒蜂,被团团围住无法逃脱,活活地被蜇得遍体鳞伤,毒素侵入全身,不治而逝。
非洲与中国及世界的关系
世界第一大钻
第一大钻库利南 Cullinan, 1905年产于南非普列梅尔 ( Premiar )矿山。重3106.75ct, 即621.2克。体积约为 5×6.5×l0cm,浅蓝色,拳头 大小。当时以15万英镑收购。 1907年被献于英王爱德华三世, 加工成9粒大钻。库利南Ⅰ、Ⅱ、 Ⅲ分别重530.20、317.40、 94.40ct。最大的Ⅰ号镶嵌在英 王的权杖上,Ⅱ号现镶在英王 的皇冠上, Ⅲ号镶在玛丽皇后 的皇冠上 。
往返贸易大体持 平,我国略有逆 差。
2.贸易结构
1. 2000年,中国对非洲出口分布较均匀,主要是纺 织和成衣(28%)、机械和运输设备(27%)以及 其他制造业产品(26%)。2009年,机械和运输设 备在中国对非洲出口中占据了最大份额(41%)。 2. 从进口产品看,仍以原油、铁矿砂、棉花、钻石、 原木、钢铁制品、铜制品、锰矿砂、铜矿砂等原材 料矿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合计金额178.9亿美元,占 从非洲进口总额的85%。其中,原油是第一大类进 口产品,占近70%;第二类产品是铁矿砂,占4%。
非洲联盟会议中心
2012年1月28日,中国在非洲最大援建项目——非洲 联盟会议中心落成,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亚的斯亚贝巴 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了典礼。非盟会议中心项目是 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 的中国政府加强对非合作八项举措之一。会议中心位于非 盟总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占地面积 13.2万平方米,被誉为中非传统友谊和新时期合作的里 程碑。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由办公楼、会议楼和辅助 配套设施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高99.9米、共20层的 办公楼。它是目前我国在非洲最大援建项目,是继坦赞铁 路之后中非关系中又一历史性项目。
非洲历史大事年表(史前到2013年)
⾮洲历史⼤事年表(史前到2013年)古代约公元前320万年:最早的古⼈类“露西”⽣存(东⾮)约公元前6000年:⾮洲⼈发展出农业和畜牧业(东⾮)约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流域出现村落(埃及)约公元前4000年:尼罗河流域邦国林⽴(埃及)约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古埃及(埃及)约公元前3000年:埃塞俄⽐亚部族林⽴(埃塞俄⽐亚)公元前1312年:古埃及与赫梯的卡迭⽯之战(埃及、西亚)公元前814年:腓尼基公主艾莉莎建⽴迦太基国(突尼斯)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进⼊埃塞俄⽐亚混居(埃塞俄⽐亚)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埃及(埃及)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帝征服埃及(埃及)公元前305年:托勒密⼀世加冕为埃及法⽼(埃及)约公元前300年:古加纳王国建⽴(西⾮)公元前264-241年:第⼀次布匿战争(北⾮)公元前218-201年:第⼆次布匿战争(北⾮)公元前216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罗马军主⼒(北⾮,意⼤利)公元前149-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被古罗马共和国灭亡(北⾮)公元前111-105年:朱古达战争(北⾮)公元前48年:凯撒与埃及艳后勾搭(埃及)公元前46年:努⽶底亚王国被凯撒灭亡,古罗马吞并北⾮(北⾮)公元前41年: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勾搭(埃及)公元前30年:安东尼、埃及艳后⾃杀,屋⼤维灭亡托勒密王朝,古罗马吞并埃及(埃及)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亚建⽴(埃塞俄⽐亚);东⾮沿海出现⼩城镇(东⾮)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成为世界上第⼀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埃塞俄⽐亚)公元429年:汪达尔⼈从西班⽛登陆北⾮,⼊侵罗马帝国北⾮领⼟(北⾮)公元439年:汪达尔⼈攻陷迦太基城,建⽴汪达尔王国(北⾮)中世纪公元534年:东罗马帝国⼤将贝利撒留攻灭汪达尔王国(北⾮)公元642年:阿拉伯⼈击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占领埃及(埃及)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占领北⾮(北⾮)公元800年:北⾮艾格莱⼘王朝建⽴(北⾮)公元868年:埃及图伦王朝建⽴(埃及)公元9世纪:桑海王国建⽴(西⾮)公元905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撤销埃及图伦王朝(埃及)公元935年:埃及伊贺实德王朝建⽴(埃及)公元909年:什叶派穆斯林灭掉艾格莱⼘王朝,占领北⾮,建⽴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阿拉伯帝国分裂(北⾮)公元969年:法蒂玛王朝攻灭伊贺实德王朝,占领埃及、西亚⼤⽚领⼟(埃及)公元10-11世纪:阿拉伯商⼈在东⾮沿岸⼤举推进,建⽴斯⽡西⾥⼈的城邦(东⾮)公元11世纪初:古加纳王国⿍盛时期(西⾮)公元1053年:西撒哈拉的柏柏尔⼈建⽴穆斯林阿尔摩拉维德王国(西北⾮)公元1058年:法蒂玛王朝获得圣物,取代阿拔斯王朝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中⼼(埃及)公元1076年:阿尔摩拉维德王国攻占古加纳王国⾸都,古加纳王国转⼊衰败(西⾮、西北⾮)约公元1130年:阿尔摩哈德王朝建⽴,反抗阿尔摩拉维德王朝(西北⾮)公元1147年:阿尔摩哈德王朝攻灭阿尔摩拉维德王国(西北⾮)公元1171年:萨拉丁政变灭亡法蒂玛王朝,建⽴埃及阿尤布王朝(埃及)公元12世纪晚期:阿尔摩哈德王朝统⼀北⾮(马格⾥布)地区(北⾮)公元1187年:萨拉丁歼灭西亚⼗字军主⼒,收服耶路撒冷(埃及、西亚)公元1193年:萨拉丁击退狮⼼王理查后去世(埃及)公元1213年:阿尔摩哈德王朝的藩属马林王朝在摩洛哥建⽴(北⾮)公元1228年:阿尔摩哈德王朝的藩属哈夫斯王朝在突尼斯建⽴(北⾮)公元1235年:阿尔摩哈德王朝的藩属阿布德⽡德王朝在阿尔及利亚建⽴(北⾮)公元1250年:马⽊留克军团政变,灭亡阿尤布王朝,建⽴埃及马⽊留克王朝(埃及)公元1260年:马⽊留克军团在艾因.贾鲁地区歼灭蒙古军(埃及、西亚)公元1269年:马林王朝攻灭前宗主阿尔摩哈德王朝(北⾮)公元13世纪前期:古马⾥王国建⽴(西⾮)公元14世纪初:基督教埃塞俄⽐亚王国与穆斯林阿达王国(索马⾥)展开长期战争(东北⾮)公元14世纪:古马⾥王国达到极盛(西⾮)公元1415年:葡萄⽛⼈占领休达港(西北⾮)公元1433年:古马⾥王国丢失重镇廷巴图克,从此衰弱(西⾮)公元1441年:葡萄⽛⼈在西⾮海岸劫掠第⼀批⿊奴,回葡萄⽛贩卖(西⾮)公元1488年:迪亚⼠发现好望⾓(南部⾮洲)公元1498年:达伽马绕过⾮洲到达印度公元16世纪初:葡萄⽛开始在⾮洲沿海抢占港⼝、建⽴殖民点;桑海帝国达到⿍盛(西⾮)永远1501年:第⼀船⿊奴从欧洲运到美洲公元1511年:摩洛哥萨阿德⼈起义反对马林王朝(北⾮)公元1516年:奥斯曼⼟⽿其帝国在达⽐格草原⼤败埃及马⽊留克军(埃及、西亚)公元1517年:奥斯曼⼟⽿其军占领埃及,灭亡马⽊留克王朝(埃及)公元1529年:阿达王“左撇⼦”⼤败埃塞俄⽐亚军,后被葡萄⽛军击毙(东北⾮)公元1532年:第⼀批⿊奴被从⾮洲直接运到美洲公元1553年:萨阿德⼈灭亡马林王朝,建⽴摩洛哥王国萨阿德王朝(北⾮)公元1554年:奥斯曼⼟⽿其帝国灭亡阿布德⽡德王朝,占领阿尔及利亚(北⾮)公元1574年:奥斯曼⼟⽿其帝国灭亡哈夫斯王朝,占领突尼斯(北⾮)公元1591年:摩洛哥王国攻灭桑海帝国(西⾮、西北⾮)公元16世纪晚期:葡萄⽛⼈已深⼊东⾮、西⾮、中⾮内陆的许多国家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奴主要来源地从西⾮海岸转⼊⾮洲中部地区近代公元1652年:荷兰⼈在南⾮建⽴定居点即开普敦(南部⾮洲)公元18世纪:荷兰⼈通过武⼒征服科伊桑⼈(南部⾮洲)公元1798年:拿破仑的埃及战役(埃及)公元1805年:穆罕迈德.阿⾥建⽴埃及阿⾥王朝(埃及)公元1806年:英国从荷兰⼈⼿中夺得南⾮开普敦殖民地(南部⾮洲)公元1830年:法军⼊侵阿尔及利亚(北⾮)公元1833年:阿⾥打败宗主国奥斯曼,占领西亚⼤⽚领⼟(埃及、西亚)公元1838年:布尔⼈与祖鲁⼈的⾎战(南部⾮洲)公元1840年:阿⾥战败,埃及沦为英国附庸(埃及)公元1847年:美国⾃由⿊⼈建⽴塞拉利昂(西⾮)公元1869年:苏伊⼠运河开通(埃及)公元1874年:英军击败阿散蒂王国,占领沿海地区(西⾮)公元19世纪70年代末:法军经半个世纪⾎战,终于征服阿尔及利亚(北⾮)公元1879年:斯坦利开始探索刚果河流域(中部⾮洲);英军灭亡祖鲁王国(南部⾮洲)公元1880-1881年:第⼀次布尔战争,布尔⼈击败英国,取得独⽴(南部⾮洲)公元1881年:苏丹爆发马赫迪起义(苏丹),法国占领突尼斯(北⾮)公元1882年:英军进攻埃及,镇压乌拉⽐反英起义,埃及彻底为英国占领(埃及)公元1884年:马赫迪击毙英军头⽬⼽登,建⽴苏丹马赫迪王国(苏丹);列强召开柏林⼤会商议⽠分⾮洲之事。
坦赞铁路的故事
坦赞铁路的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老哥俩,心里都有个小梦想。
这俩国家呢,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中间隔了不少路。
它们都想把自己的资源啊、货物啊什么的,能够方便地运出去,和外面的世界好好打交道。
可是呢,没有铁路,就像人没有腿一样不方便。
自己修铁路?这可太难了,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
就在这个时候,远在东方的中国伸来了友谊之手。
中国那时候也不富裕啊,自己还在艰苦奋斗呢。
但是咱中国人就有这种热心肠,想着大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能帮一把是一把。
于是就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兄弟们,咱们一起修铁路吧!”这一修可不得了,就像一场超级大的冒险。
中国的工程师们,带着工具和满腔的热情就过去了。
非洲的兄弟们也特别高兴,纷纷跑来帮忙。
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在那片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修铁路的过程那是充满了各种故事。
比如说吧,非洲的动物们可好奇了,大象、长颈鹿这些家伙,经常在工地附近溜达,就像来看热闹似的。
工程师们一边要小心这些动物朋友突然闯进来捣乱,一边还要专心搞建设。
还有那天气,有时候热得像蒸笼,人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就感觉要被烤化了。
可是咱中国的工程师和非洲的工人们没有一个退缩的。
大家都想着,这铁路修好了,那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啊。
而且啊,在修铁路的时候还得克服很多技术难题。
非洲的地形那是相当复杂,一会儿是高山,一会儿是大河。
但是中国的工程师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遇山开山,遇水架桥。
经过了好多年的努力,这条坦赞铁路终于修成了。
当第一列火车“呜呜”地开在铁路上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了。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人民都高兴得不得了,就像过节一样。
这条铁路就像一条巨龙,把两个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它不仅让货物运输变得方便了,还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更深了。
而且啊,这也让非洲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的真诚和友谊,大家都觉得中国这个朋友靠谱。
坦赞铁路就像一个传奇的故事,在非洲大陆上流传着,它见证了中非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成为了大家共同努力、克服困难的一个美好象征。
坦桑尼亚简介
● 已知的300个金伯利岩中约有20%储有钻石,已探明钻石矿储量约250万吨裂谷、 鲁克瓦湖和塞勒斯盆地边缘的冲积地带也有钻石矿藏。
● 红宝石、绿宝石、祖母绿、坦桑蓝、石榴石、电气石等均有发现。铁矿已探明储量1.3亿吨,估计储量超过3亿吨。磷酸盐探明储量 1000万吨。钛探明储量3350万吨。钕镨稀土金属矿1900万吨。锡、钨探明储量25万吨。高岭土估计储量20亿吨。黑砂估计储量 4725万吨。镍探明储量405万吨。纯碱储量100万吨。氦气15.29亿立方米。煤炭估计储量20亿吨以上。此外,坦桑尼亚还有铀、 铅、锌、石墨、铂、铬、锰、水银、银、钼、钒、铝土矿、石灰石、石膏、云母等矿藏。目前除天然气、钻石、宝石、黄金、镍矿、 盐矿、磷酸盐、煤、石膏、瓷土和锡矿等有一些国际矿业公司开采外,其他均未得到开发利用。
● 铀矿已探明储量20万吨,品位0.1%以上。大陆、桑给巴尔及近海海域有若干储油前景良好的区域。
● 森林和林地面积共33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6%,出产安哥拉紫檀、乌木、桃花心木、栲树等。水力资源丰富,发电潜力超过 4.78亿千瓦。
主要城市
●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全国第一大城市,经济,政治中心。印度洋沿海城市。人口约600万 (2010年),年平均气温25.8℃。
● 国旗
● 坦桑尼亚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蓝、黑、黄四色构成,左上方和右下方为绿色和蓝 色的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带黄边的黑色宽条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代表土地,还象征对伊斯兰教 的信仰;蓝色象征河流、湖泊和海域;黑色代表非洲黑人;黄色象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财富。
世界咖啡产地2
三十。
莫桑比克已没有咖啡供应政治问题和内部纷争使咖啡业一度兴旺的莫桑比克(Mozambique)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优质咖啡曾产于该国中部的马尼卡(Manica)地区,但现在这个国家已没有咖啡可出口了.三十一。
卢旺达优质咖啡出自水洗阿拉伯咖啡豆,该咖啡具有独特而完美的风味卢旺达(Rwanda)咖啡以其水洗阿拉伯咖啡豆形式而言,是绝对优质的.就非洲而论,其咖啡业引入注目,因为该国主要靠生产尽可能好的咖啡豆而兴旺.卢旺达咖啡的口味被描述为"青草香气",带有热带气候特色.该国如此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有助于植物生长,咖啡树像是被驱使着或被强迫着向上猛长,又像是因为长得太快,而不能产出极品的咖啡豆.但是不管怎么样,该国咖啡那柔软而浓郁的口味是很棒的.三十二。
圣赫勒拿岛拿破仑认为,出自这个小岛的唯一的好东西便是咖啡.圣赫勒拿岛(St Helena)位于大西洋,距非洲2000公里,距巴西3500公里,人口约5000人。
当然,该岛出名是因为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放逐于此,并于1821年在该岛去世。
1732年,咖啡在圣赫勒拿岛首次种植,是从也门用一艘叫做霍顿号(Houghton)的船运来的。
尽管19世纪60世纪年代以来其他一些引进的植物均栽培失败,但咖啡却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该岛还经历过一次咖啡改良运动,那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卫?亨利(David Henry)开始致力于发展岛上的咖啡业,目的是生产出最优质的咖啡。
圣赫勒拿岛上的咖啡树的种植完全靠自然条件,没有机械,没有拖拉机,甚至连被砍下来为新咖啡树腾出空间的杂木都被循环处理。
三十三。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量小质优,口感柔和丰富的阿拉伯咖啡豆圣多美和普林西民主共和国(Sao Tomé and Principe)属于火山群岛,是非洲第二小的一个独立国,曾是葡属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赢得独立。
赤道横穿该群岛,这里气候炎热湿润,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盛产咖啡.1800年该国从巴西引进阿拉伯咖啡树,至今98%的产品仍是阿拉伯咖啡.但是每年只有1000袋咖啡出口国外,其中大多数销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三十四。
坦桑尼亚介绍
国家领袖: 总统贾卡亚·姆里绍·基奎特(Jakaya Mrisho Kikwete)
人口数量: 4000万(2009年)
主要民族: 苏库马,尼亚姆维奇,查加,赫赫
主要宗教: 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 945,087平方公由大陆、桑给巴尔岛及20多个小岛组 坦桑尼亚海滩
历史地理
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公元7~8世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迁入。19 坦桑尼亚美景
世纪中叶,德英等国殖民势力侵入这个地区。1886年,坦噶尼喀被划为德国势力范围。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保护国”。1917年11月英军占领全境。1920年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告独立。1963年12月10日桑给巴尔宣告独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1995年10月举行首次多党总统选举。
农业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南纬0°59′至11°44′,东经29°19′至40°30′之间,以热带气候为主,气温变化范围10-25℃,依纬度与季节不同而变化,通常5月底至8月底比较凉爽。 降雨类型分为双峰态分布和单峰态公布。具有双蜂态分布降雨的区域包括维多利亚湖盆地周边省份,东北部高地,沿海及内陆的东北部,双峰态分布降雨区域的特点是有长短两个雨季,短雨季出现于9月至12月,总降雨量可达200-500毫米,长雨季出现于3月至5月,降雨量达300-600毫米;双蜂态分布降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属单蜂态分布降雨区域,降雨时间从11月至4月,降雨量达500-1,000毫米。 陆地总面积944,800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占99.72%。9,450万公顷的土地中4,400万公顷适合农作物生产,其余土地适合作牧场。目前,只有24.5%的可耕地被用于农作物生产,48%的牧场被用于畜牧生产。可灌溉土地面积为2,943万公顷,其中高产地230万公顷,中产地480万公顷,低产地2,230万公顷。 目前全国有牛1,860万头,山羊1,370万只,绵羊350万只,家禽5,106万只。 林地面积为3,880万公顷,其中三分之二为灌木,主要用于畜牧和养蜂生产。 坦桑尼亚海岸线1,450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达223,000平方公里。大型湖泊有维多利亚湖、坦嘎尼喀湖、尼亚萨湖,另有一些常年河、季节河及地下水资源可用于灌溉及其它用途。 农业的作用和地位 据2002年官方人口统计,坦桑尼亚人口为34,569,23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据估计,目前人口已超过4, 000万。农业提供75%的就业机会,对GDP的贡献率达50%(其中作物生产贡献率为35%,其余为畜牧业、渔业、林业和野生动物贡献),对出口换汇的贡献率达66%,为农业相关产业提供原材料,向全国提供粮食。 已耕地中的85%由小农户和传统牧民使用。小农户人均拥有土地量为0.2—2.0公顷。据估计,70%的耕作靠锄头,20%靠牛拉犁,10%靠机械。机械化水平低是农业总体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坦桑尼亚有7个农业生态区,每个生态区都有各自的优势农作物,不过所有生态区都种植主要粮食作物。按照坦桑尼亚种植业分类,农作物主要为3大类:粮食作物,传统出口作物和非传统出口作物。粮食作物又进一步分为3类:主要主食作物,耐旱粮食作物和其它主食作物。主要主食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其它主食作物包括爱尔兰马铃薯、甜薯、香蕉、大蕉、甘蔗;耐旱作物包括木薯、高粱、粟米。主要传统出口作物为咖啡、棉花、腰果、烟草、茶叶、剑麻、除虫菊、丁香。非传统出口作物包括各类油料作物、豆类、香料、可可和装饰花卉等。。 种植业 1.玉米:主要由小农户种植,主要种植区域包括Arusha、Dodoma、Iringa、Mbeya、Rukwa和Ruvuma。过去10年来,产量很少超过3百万吨。据称不利的气候条件是产量低的原因。 2.水稻:主要由小农户种植,也有几个国家农业粮食公司(NAFCO)的大型水稻农场大规模种植。大规模种植多依靠现代化灌溉设施完成,而小型种植则完全依靠自然降雨或传统灌溉。全国年产水稻60-70万吨。主要种植区域为Shinyanga、Mwanza、Morogoro、Mbeya 和Tabora。 3.小麦:全国平均年产小麦7万吨,最大生产小麦的单位是HANNANG小麦联合体,该联合体由数个农场组成,总种植面积达4000公顷。这些农场位于Arusha的Hannang区,全部是NAFCO的自主经营的子公司。1970年代,NAFCO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的帮助下开发经营了这些农场,CIDA对NAFCO的援助于1993年结束。除了NAFCO的这些农场外,位于Arusha、Iringa和Kilimanjaro省的一些大型私人农场也生产水稻。此外, 一些小农户也生产小麦作为口粮。 4.甘蔗;主要由4家大型种植园公司种植,它们分别是Kilombero 甘蔗公司、Mtibwa 甘蔗园、Tanganyika 种植公司、Kagera甘蔗有限公司。此外在Kilombero和Mtibwa 还有一些外来投资者种植甘蔗。全国蔗糖的年产量约为11.5万吨,而年需求量达30万吨,每年需要进口20多万吨。 5.木薯:与粟米一样,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主要种植区为Mtwara、Lindi、滨海省、达累斯萨拉姆、Shinyanga、Tabora、Mwanza、Rukwa、Kagera、Kigoma和Mara省。在Mwanza、Shinyanga、Tabora、和Mara省,木薯是主食作物之一。 6.高粱:作为耐旱作物,几乎全国各个省区都可种植,有传统品种和改良品种(如SERENA和LULU)。普遍种植区域为Dodoma、Singida、Tabora、Shinyanga、Mwanza和Mara等省。 7.粟米:耐旱作物之一,主要种植于Dodoma、Singida、Shinyanga、Mtwara、Lindi、Rukwa和Mara等省。主要类型为Bulrush 粟米和Finger粟米。 除个别地区作为主食作物外,大部分用作当地啤酒生产原料。 8.咖啡:是传统出口作物之一,可生长于全国各地,近20年种植面积增加了一倍多,但年产量始终徘徊在5万吨左右。产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树龄老化、投入减少、病害增加、生产成本增加及市场回报低等。种植Mild Arabica 咖啡的省份为Kilimanjaro、Arusha、Mbeya和Ruvuma;种植Robusta咖啡的主要为 Bukoba省; 种植Hard Arabica咖啡的主要为Kigoma和Morogoro省。行业归口管理部门为坦桑尼亚咖啡局。 9.棉花:主要种植区域在维多利亚大湖区、Tabora、Morogoro、Singida和滨海省。近年产量有上升趋势,每公顷产量为400公斤。低产原因据称为品种差、不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及农药使用不当。有年产籽棉30万吨的潜力。行业归口管理部门为坦桑尼亚棉麻种子局。 10. 腰果:主要种植区域在Mtwara、Lindi、滨海、Ruvuma和Tanga等省,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大部分以未加工过的原果出口,只有很小部分加工后在国内消费。腰果年产量80万吨,年加工能力为10万吨。实际年加工腰果3万吨。行业归口管理部门为坦桑尼亚腰果局。 11. 烟草:是坦桑尼亚传统出口作物之一,排位仅次于咖啡、棉花和茶叶之后,年产3万吨,主要种植区域在Iringa、Tabora、Mbeya、Ruvuma, Kagera、Kigoma、Morogoro、Tanga、Lindi、Kagera年产量约3万吨。 12. 茶叶:种植区域分布于Mbeya、Iringa、Tanga和Kagera省,大小型农场均有种植,以大型农场种植为主。有加工生产红茶和绿茶的能力。年产2.3万吨。 13. 剑麻:剑麻纤维曾是坦桑尼亚的主要换汇产品,1970年代由于人工合成纤维的流行,剑麻纤维市场需求受到冲击,种植面积锐减。目前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Morogoro和Tanga省,年产量2.8万吨。行业归口管理部门为坦桑尼亚剑麻局。 14. 除虫菊:以小农户种植为主,种植区域分布于Mbeya和Iringa省的南部高地。目前估计年产量为2500吨。行业归口管理部门为坦噶尼喀除虫菊局。 15. 油料作物:非传统作物,主要包括工业用及油料作物,如:蓖麻、向日葵、花生、芝麻、椰子、棉籽和黄豆。很多省份都有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主要产区在Shinyanga、Mwanza、Dodoma、Mtwara、Mbeya、Iringa、Ruvuma、Singida、Mara、Lindi、Tabora、Morogoro和Kilimanjaro。各油料作物年产量不很稳定,主要受市场波动和国际市场价格影响。 16. 豆类:主要包括黄豆、豇豆 、木豆、绿豆、黄鹰嘴豆和绿鹰嘴豆等。主要种植区在Kagera、Shinyanga、Mbeya和Arusha等省。在研究、推广及现代化投入方面缺乏支持力度是制约产量提高的因素。 17. 香料:包括胡椒、辣椒、姜、洋葱、元荽、蒜、姜黄、桂皮、香草、小豆蔻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质改良品种缺乏和产后存贮加工技术落后。这类香料作物出口前景比较乐观。 18. 可可:对降雨和土壤的要求较高,易受病虫害侵扰。主要种植于Mbeya、Tanga和Morogoro省,是该地区小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坦换取外汇的作物之一。 19. 花卉种植:坦桑尼亚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和温带花卉的种植,目前种植花卉的主要地区是Arusha,、Kilimanjaro和达累斯萨拉姆,其出产的鲜花主要销往欧洲。 20. 水果蔬菜:主要由小农户以传统方式种植水果蔬菜。在滨海、达累斯萨拉姆、Tanga、Mtwara、Lindi等省,种植的主要水果蔬菜为柑桔、芒果、椰子、柠檬、西瓜、木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秋葵、洋葱、元白菜。在中部地区的Dodoma、Singida 和Tabora等省,以西红柿、洋葱、葡萄种植为主。维多利亚地区主要种植元白菜、西红柿、豆类、芒果、大蕉、香蕉。南北高地主要种植的水果蔬菜为西红柿、元白菜、洋葱、马铃薯、胡萝卜、花椰菜、梨、桃、李、鳄梨、大蕉和香蕉等。
坦赞铁路——精选推荐
坦赞铁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了具有⾥程碑意义的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项⽬坦赞铁路。
铁路从坦桑尼亚旧时⾸都、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出发,跨越东⾮⼤裂⾕带,横贯坦桑尼亚后进⼊赞⽐亚,⼀直⾏进到其⾸都卢萨卡以北的卡⽪⾥姆波希,全长1860.5公⾥。
铁路于1970年10⽉动⼯,1976年7⽉建成,从此赞⽐亚等内陆国家获得了出海通道。
15000名中国⼯⼈参与了这⼀⼯程。
坦赞铁路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和缩影,是中国外交中的⼀笔⽆形资产,它甚⾄被看作中国与⾮洲甚⾄中国与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丰碑;30多年后,如今的坦赞铁路也⾯临着冗员负担沉重、资⾦不⾜和管理不⼒等经营困难。
据《新闻晚报》、《齐鲁晚报》报道在坦桑尼亚和赞⽐亚之间,⼀条长达1860.5公⾥的铁路,记载着⼀段中⾮⼈民相互⽀援、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条铁路就是中国在⾮洲迄今为⽌最⼤的援建项⽬、著名的坦赞铁路。
从修筑到建成,60多名中⽅⼈员为坦赞铁路献出⽣命。
曾担任坦赞铁路勘探队政委、前后在坦桑尼亚⼯作11年之久的靳辉,讲述了修建坦赞铁路时⼀些鲜为⼈知的故事。
本期阵眼当地地形奇特,铁路还要穿过原始森林,还要⾯对各种凶猛的动物。
为修建坦赞铁路牺牲的烈⼠约有30%死在⼯地,40%死于交通事故,30%被恶性疟疾等疾病夺去了⽣命。
远赴⾮洲⼤多数⼈坐船去,晕得⼀塌糊涂1968年,靳辉和⼀⽀350⼈的技术队伍前往陌⽣的⾮洲。
当时中国外汇紧缺,买飞机票的美元成了⼤问题。
靳辉是政委,是为数不多⼏个坐飞机前往的。
⼤多数⼈都是从上海港坐远洋轮船前往。
“许多⼈都是第⼀次出远门。
海上风浪⼤,晕船晕得⼀塌糊涂。
”到了坦桑尼亚,住处成了⼤问题。
由于勘测队需要不断迁移,通常⽤的固定⼯棚很不⽅便。
“那些⾮洲⼯友出主意,让我们就地取材建⾮洲⼩草棚。
⼤家现和泥,做成⼀团团的泥巴块垒墙。
垒到了⼀⽶⾼左右,便在上⾯插⼩⽊棍。
房梁⽤的是当地⼀种叫栲胶树的⽊材,房顶盖些长草。
做这些事情,他们当地⼈⽐我们擅长,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赞比亚独立日
赞比亚独立日赞比亚独立日:独特的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庆祝赞比亚,这个位于非洲大陆南部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
而每年的10月24日,赞比亚人民都会庆祝他们国家的独立日,这一天标志着赞比亚摆脱殖民统治,成为一个自主的国家。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赞比亚人民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国家独立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赞比亚的独立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
在这一年,赞比亚成功地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英联邦的一员,并宣布赞比亚共和国的成立。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对于赞比亚人民来说,意味着他们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摆脱外来控制的束缚。
赞比亚的独立日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各种形式的庆祝仪式、游行、音乐会和文化表演。
在首都卢萨卡,人们会聚集在国家体育场,参加庆祝活动。
这个体育场将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国歌演奏、国旗升降仪式以及各种文化表演。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展示赞比亚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赞比亚的文化是多样而丰富的,由于该国的多民族背景,人们可以在独立日庆祝活动中看到来自不同民族的表演和艺术。
例如,巴罗特族、恩加族和鲁亚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和音乐风格,他们会在独立日庆祝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种多元文化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赞比亚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赞比亚的多样性。
在独立日庆祝活动中,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和游戏。
足球是赞比亚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因此在独立日这一天,人们会组织足球比赛,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还有其他传统的游戏,如传统摔跤和射箭比赛,这些都是赞比亚人民喜爱的活动。
除了庆祝活动,独立日也是一个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
人们会回顾赞比亚的历史,思考国家在独立后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同时,也会呼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赞比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赞比亚独立日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国家庆祝自己的独立。
这一天代表着赞比亚人民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赞比亚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
坦桑尼亚的独立和建国过程
坦桑尼亚的独立和建国过程简介坦桑尼亚是非洲大陆上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了一个富有文化和经济潜力的国家。
坦桑尼亚的独立与建国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仅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得以实现。
本文将探讨坦桑尼亚的独立与建国过程,旨在向读者展示一个充满曲折与挑战,但最终获得成功和尊重的国家。
背景坦桑尼亚位于东非,毗邻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等国家。
在19世纪初期,德国开始在该地区开展殖民活动,但在一战期间,德国败北,该地区被英国掌控。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坦桑尼亚的社会经济条件得不到改善,民族矛盾仍然存在,且逐渐加剧。
坦桑尼亚独立运动的起步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时值非洲大陆民族解放浪潮的高潮期,当时坦桑尼亚的独立运动也随之兴起。
坦桑尼亚独立运动的领袖包括尼勒尔、西鲁雅、尼尔雷等人。
他们通过谋划、宣传和动员,逐渐将该地区的各个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度动员和组织化的反殖民运动。
过程在1954年至1961年的期间,坦桑尼亚的独立战争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在此期间,反殖民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经过多次反复,最终在1961年12月9日夺取了整个坦桑尼亚的政权,宣布成立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自此,坦桑尼亚开始着手规划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成立后,该国政府开始实施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土地政策、国有化和工业化等。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进展缓慢,但还是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如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同时,该国政府还积极推行国际援助政策,旨在引进外部技术和资金,促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
坦桑尼亚的建国过程中,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困难。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包括民族矛盾和渗透。
民族矛盾是坦桑尼亚建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该地区各个部落之间的历史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他们很难进行调和和妥协。
渗透问题则是指外部力量对坦桑尼亚进行渗透和干涉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当时流传的关于坦桑尼亚的外国宣传中非常常见。
坦赞铁路的意义
坦赞铁路的意义工商管理4班叶瑾涛12023300025 坦赞铁路在坦桑尼亚当地的斯瓦西里语中,称作“Uhuru Railway”,即“自由铁路”。
这是连结坦桑尼亚原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和赞比亚中部城市卡皮里姆波希的一条铁路,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合作建成,为赞比亚、马拉维等内陆国家提供新的出海通道。
1975年10月,坦赞铁路试运营,1976年7月全部建成移交。
历经2年勘察,6年修筑,这项“凝结着中非友谊的”、“反帝反封建的”、堪称奇迹的艰巨工程排除万难之后,终于落成。
坦赞铁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援建,以打破盛产铜矿的赞比亚地处内陆而交通闭塞的状态。
坦赞铁路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
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1964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
它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来回头支持政治上的独立。
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铜矿产地,却苦于没有出海口而使得铜矿贸易大大受限。
赞比亚需要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
坦赞政府曾一起向世界银行申请援建坦赞铁路,但被婉拒;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访问苏联时,请求苏联政府帮助修建铁路,却再度遭拒绝。
当时中国首要目标是获得亚非国家的政治支持,打破外交孤立。
当时的对外经委主任方毅向周恩来谏言称援建坦赞铁路“恐怕国力吃不住”,周恩来说,“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意义。
”政治考量是要走出孤立,获得同情,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援建坦赞铁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坦赞铁路跨越的不仅仅是东非大裂谷带,还有一段长达近40年的历史。
它和沿途修建的320座桥梁,22条隧道、93个车站,以及长眠在坦赞大地的64位中国工人,共同构筑了新中国60年历史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它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和缩影,它是中国外交中的一笔无形资产,它甚至被看作中国与非洲甚至中国与整个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丰碑;但时过境迁之后,如今的坦赞铁路也面临着冗员负担沉重、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力等经营困难,这又给中国的援外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坦赞铁路修筑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美国专家甚至认为这条路不可能修得起来。
论赞比亚初期不愿接受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原因
论赞比亚初期不愿接受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原因坦赞铁路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非洲最大的一项援外项目,它横跨东非坦桑尼亚与中非赞比亚两国,正线全长1860余公里。
[1]148为援建这条海外铁路,中国政府不但向坦、赞两国提供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无息贷款,还先后选派5万余人次的援外人员赴两国参与筑路工作。
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共同签订的《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拉开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序幕,该协定也是赞比亚最终愿意接受中国政府援建坦赞铁路之标志。
不少学者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原因归结为坦、赞两国向中国吁求的结果,这是一种误解。
大量资料表明,在1967年9月以前,赞比亚始终倾向于接受西方国家而非中国的援助。
本文在参阅中、美、赞三国档案文献及其它资料的基础上,试对赞比亚初期在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上所持的态度及其原因进行考察与分析。
一、赞比亚不愿接受中国政府的援助坦、赞两国分别于1961年12月与1964年10月以和平方式获得独立。
资料表明,早在赞比亚独立前,坦、赞两国领导人尼雷尔与卡翁达就开始酝酿修建一条连结两国的跨国铁路。
坦、赞两国独立后,“两国本身对这项工程是无能为力的”[2]3,因而它们先后向英、美、德等国吁请援助,结果是四处碰壁。
中国政府认为“修建赞坦铁路不仅有利于赞坦两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利于削弱帝国主义在中、东非的殖民势力,而且对南非和葡属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3,因而决计帮助坦、赞两国修建坦赞铁路。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赞比亚领导人在初期却不愿接受中国政府援助修建坦赞铁路。
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阻挠坦桑尼亚接受中国政府提供的铁路援助。
1965年上半年,赞比亚非但自己不愿接受援助,还极力劝阻坦方不要接受中国政府提供的铁路援助。
1965年2月,在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首次访华期间,中、坦两国达成了修建坦赞铁路的原则协议。
据记载,当尼雷尔总统在会谈中提出希望中国帮助坦、赞两国修建坦赞铁路时,刘少奇主席慷慨应允。
学习非洲的历史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和宗教教案
学习非洲的历史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和宗教教案。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文化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涵盖了上百个民族。
其中,尤以尼日尔、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喀麦隆、安哥拉、赞比亚、刚果、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以及南非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最为典型。
这些民族文化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它们的文化特点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洲文化。
1.贝宁:同祖文化贝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个国家,位于加纳湾的滨海地区。
贝宁有着非常独特而又古老的文化,尤以同祖文化著名。
同祖文化指的是贝宁各民族都信奉“赫维扎”(viewzon),即宇宙的上帝,这种信仰在每个民族中都有所不同。
比如,民众会通过祈祷和祭祀和赫维扎神灵沟通,得到神灵的保佑,来获得幸福和顺利。
“同祖文化”强调了所有贝宁民族共有的祖先,也证明了贝宁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传承。
2.尼日尔:图纳雷格部族的文化图纳雷格部族是尼日尔的一个特有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非常独特。
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强调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互动以及土地与水源的重要性。
3.南非:祖母的文化南非是非洲大陆最南端的朱科人国家,该国由十三个部落组成。
南非的国民文化非常丰富,尤以祖母的文化最为著名。
祖母的文化关注妇女和家庭的生活,传承母系性质的文化,并强调通过文化和信仰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宗教文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传统宗教三种,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还存在佛教、印度教等宗教信仰。
1.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非洲是比较普及的,其信仰者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区域的西部和东部地区。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非常重要,其在非洲世界的影响无法小觑。
据统计,在南非和斯威士兰两个国家,“Islam”成为了生息统计中排名第四或者第五的姓氏。
2.基督教基督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信仰比较普及的宗教,活跃在撒哈拉以南的东部和西部地区。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作为非洲知名的国家,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它们之间交错的边境线上,人们可以见证着不同的语言、风俗和民族文化在这片大陆上的融汇。
一、初见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坦桑尼亚位于东非,东临印度洋。
由于其地处大陆的地理位置和多山、多河、多湖的自然环境,坦桑尼亚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
在塞伦盖蒂、马赛马拉等自然保护区,人们可以看到非洲狮、斑马、水牛等野生动物的踪迹和奔跑。
坦桑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发展进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一些遗址上,人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居民留下的图案、文字和遗物等。
通过这些,人们可以窥见到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赞比亚则位于南部非洲,与坦桑尼亚相邻。
这个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和狂野自然风光,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非洲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文化传统。
赞比亚跨越赤道,有着拥有洛弗朗国家公园的南部和赣榆湖的北部,人们可以欣赏到赤道附近的自然美景和野生动物。
二、坦桑尼亚的文化传统坦桑尼亚的文化传统根植于古代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在这个国家,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例如,在某一些部落,女孩们在成年之前必须戴上特殊的金属饰品,以示成熟和妇女的标志。
其中的一些部落还有美丽的传统服饰,如“maasai”族的传统衣服以红色、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通常会附着珠宝、皮质和迷幻岩石等东西。
这些服装在坦桑尼亚的传统仪式(如婚礼、葬礼、庆典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坦桑尼亚人民还有着深厚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音乐和舞蹈在这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祭祀、庆典和社交活动中广泛采用。
在巴加莫约和克吕福山这样的艺术学院,学生们学习各种传统音乐和舞蹈技巧,以保护和弘扬坦桑尼亚的文化传统。
三、赞比亚的文化传统赞比亚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通常受到地理环境和部族节日的影响。
例如,赞比亚有着许多硕果累累的果树,人们会制作当地特产木瓜酱,以纪念确立赞比亚独立的首任总统肯尼斯·卡翁达。
赞比亚的赞比亚独立战争从英国殖民地到独立共和国
赞比亚的赞比亚独立战争从英国殖民地到独立共和国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20世纪中期争取独立的浪潮中,赞比亚也走上了独立之路。
本文将从赞比亚独立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赞比亚独立的历史背景赞比亚在19世纪末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20世纪后期才争取到独立。
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赞比亚经历了经济剥削、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引发了赞比亚人民对独立的愿望与抗争。
二、赞比亚独立战争的起始赞比亚独立战争的起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赞比亚人民开始组织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行动,积极争取独立权益。
这一时期的赞比亚独立运动由政治组织、民间团体和民族主义领袖共同发起,旨在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赞比亚国家。
三、赞比亚独立战争的发展与策略赞比亚独立战争的发展经历了阶段性的进程。
赞比亚人民通过和平示威、抗议、经济抵制等非暴力手段表达诉求,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然而,面对英国殖民政权的镇压与压迫,赞比亚人民的斗争逐渐升级为武装抵抗。
赞比亚人民采取了多种战略,例如游击战、串联抗击、建立秘密组织等,以期争取更大的独立进程。
同时,赞比亚也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的支持,争取外国援助和政治压力,强化自身的抗争力量。
四、赞比亚独立战争的胜利与独立共和国的建立赞比亚独立战争最终于1964年取得胜利。
在赞比亚人民的艰苦抗争下,英国殖民政权逐渐崩溃,最终被赶出赞比亚。
1964年10月24日,赞比亚宣布独立,建立赞比亚共和国。
赞比亚独立后,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施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追求自主发展与民族团结。
赞比亚的独立令其他非洲国家得到了启发,成为非洲独立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赞比亚独立战争的影响与启示赞比亚独立战争的胜利对非洲国家独立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表明殖民主义已经不可避免地开始退出非洲,为其他非洲国家争取独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赞比亚独立战争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模式,激励着更多的国家争取自由与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坦桑尼亚1.坦桑尼亚(Tanzannia):“坦桑尼亚”一词分别由代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的词头Tan与Zan,加上斯瓦西里语名词自拉丁语借用的意指地名的后缀ia构成,意为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起来的国家。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P1)2.坦噶尼喀(Tanganyika):坦喀尼喀得名于坦喀尼喀湖。
1858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伯顿来到此湖区,从当地土著人中调查得知。
“坦噶尼喀”源于班图语动词“Kutanganyika”,为“汇合”,“聚集”之意,指无数河流在此汇集成湖泊,许多部落在湖泊聚集生息。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P1)3.桑给巴尔(Zanzibar):“桑给巴尔”一词来自于波斯设拉子方言,“桑给”意为黑色人种,“巴尔”意指土地,全名意指黑人居住的地方或国家。
在我国古书中也早有记载,称之为“僧祗”,“层拔国”和“层檀国”等。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P1)4.奥杜瓦伊文化(Oldouai Culturre):非洲早石器时期的一种石器文化,发现于今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距今约260万年,延续约100万年之久,并在150万年前达到盛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卵石文化。
奥杜瓦伊石器不但是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制造的最早石器,也是地球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最早石器,它比其他地区发现的最早石器早几十万年。
(舒运国,《非洲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P4)5.库什特人(Cushitic):坦桑尼亚最早生产粮食的族群。
来自埃塞俄比亚,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从肯尼亚高原进入坦桑尼亚北部。
在乞力马扎罗附近的恩戈罗恩戈罗以及北部高原和大裂谷等地方种植粮食。
使用木材和石头做为生产工具。
后部分被较晚进入坦桑尼亚的班图人和尼罗特人同化,部分返回埃塞俄比亚南部故地。
今坦桑尼亚库什特人主要有伊库特族,姆布谷族,戈罗瓦族,布隆吉族和兰古族等。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21-23)6.班图人(Bantu):公元前几个世纪,班图人从西部移入坦桑尼亚,他们使用铁,种植香蕉,促进了坦桑尼亚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农圭,布哈亚和乞力马扎罗南部坡地等现在坦桑尼亚人口最稠密地区的最早开发者。
今有11大族分布在坦桑尼亚。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23-25)7.尼罗特人(Nilote):从肯尼亚草原地区南下进入坦桑尼亚,比较偏重游牧生活。
尼罗特人分为三支:第一支是“高原”尼罗特人,来自于肯尼亚西部高原,后裔是塔托加族;第二支是“平原”尼罗特人,以马萨伊人为主;第三支是“平原”尼罗特人,居住在维多利亚湖东部,以洛族人为主。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25-26)8.鲁欣达王国(Ruhinda Kingdoms):公元1500年左右,在乌干达的布罗尼奥地区建立的基塔拉王国被推翻,统治阶层希马人南撤进入坦桑尼亚,前国王兄弟鲁欣达在西湖地区建立鲁欣达王国。
鲁欣达王国实行王权制,酋长不仅掌握祭祀和礼仪,而且还控制行政。
这与此前王族只掌管祭祀和礼仪的制度大有不同,这种集权变革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39-45)9.保护制:坦桑尼亚西湖地区,统治阶层来自牧民,掌握大量牲畜,被统治阶级往往是从事农耕的农民。
这些农民地位较低,财富较少,不得不向牧民提供服务,以获取某些权利如母牛使用权,军事保护权等。
正是靠着保护制,鲁欣达的王权制度才能得以保存并向周边地区得以扩散。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43-44)10.姆兰加(Mulan Jia):在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北帕雷地区,15世纪格韦诺族建立起了自己的酋长国,由掌握冶铁技术的铁匠统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由铁匠控制的松散统治机制已经难以维持。
于是基林迪人安戈维发动内战,将铁匠集团排出领导层,建立了格韦诺王国。
安戈维的儿子姆兰加继任后,通过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姆兰加的改革极大的影响了坦桑尼亚的历史进程。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55-58)11.母系继承制:在坦桑尼亚西部和中部,1800年以前,北尼亚姆维济的卡姆巴酋长国和南金布的尼桑巴酋长国等形成了母系继承制。
母系继承制规定酋长由母系一族来继承,头人和其他职位实行父系继承制,享有世袭职位的人不能竞争酋长的职位,贵族妇女结婚后仍然留在本家族中。
通过母系继承制,坦桑尼亚西部和中部的统治阶级得以维持存在。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47-54)12.基尔瓦(Kilwa,Kisiwani): 又称“基尔瓦基温杰”。
坦桑尼亚南部港口,著名古城。
位于坦桑尼亚南部沿海地区的马坦杜河口。
东南26公里处基尔瓦岛上的基尔瓦基西瓦尼是东非著名古城,建于公元975年,曾是僧祗帝国的统治中心,以后又曾是象牙贸易和奴隶买卖的市场。
相传于975年波斯设拉子苏丹王子阿里·本·哈桑迁此后所建,是东非海岸的一座穆斯林贸易城镇。
当时阿拉伯与波斯湾移民来此定居落户,与沿海班图人一起发展了斯瓦希里一伊斯兰文化。
9世纪起,由于出口非洲象牙、黄金,进口布匹、陶器,获得繁荣。
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穆斯林商人在垄断了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的黄金贸易后,更日趋强盛。
据记载,街道整洁,市容美丽,市内建有多所清真寺和供净礼用的大型浴室,其中沿海用石建砌的清真寺和胡苏尼·库布瓦大宫殿最为著名。
1505年,此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遭大肆掠劫,城市转趋衰落。
约在1700年为阿曼人挟制。
1843年,基尔瓦穆斯林苏丹国灭亡。
1958~1965年期间,英国著名学者奇蒂克在此进行大规模发掘,挖掘出许多重要遗迹。
有宫殿、清真寺、大浴池、苏丹陵墓和大型房屋建筑等。
同时还出土了很多古代钱币、进口陶瓷、象牙制品等。
(参考:维基百科)13.桑给帝国:公元975年,已伊斯兰化的波斯设拉子地方的王子哈桑·伊本·阿里,为躲避战乱,带着他的六个儿子,来到了东非海岸。
他们到达东非沿岸初期,处境十分艰难。
当时东非沿岸居民尚少,且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阿里家族就用大量的布匹,换取了落脚地。
他还让儿孙们娶土著酋长和之女为妻,以联络感情。
经过若干代,阿里家族依靠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渐统一了北起拉木岛(肯尼亚境内),南至科摩罗岛的东非沿海诸岛和大陆沿海低地。
他们把基尔瓦作为首都,建立起了桑给帝国。
桑、奔两岛就是该帝国的重要领地。
1503年,包括桑.奔两岛在内的东非重要港口落入葡人之手。
桑给帝国的波斯人和土著酋长们曾经进行过抵抗。
但均以失败告终。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14.新商路的开辟:葡萄牙入侵基尔瓦后,基尔瓦同索法拉之间的沿海贸易商路被中断,基尔瓦开始通过坦桑尼亚内陆的西西人与莫桑比克的瑶族人进行陆上贸易。
同时,沿海城市林迪,姆布瓦马吉开辟了新商路,开始了同中部和西部内陆的贸易;沿海城市庞加尼则沿着庞加尼河而上开辟了庞加尼河流域和乞力马扎罗山区的商路。
新商路的开辟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为内地以后的社会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72-85)15.金韦里王国的瓦解:19世纪初期,坦桑尼亚东北部桑巴拉族地区的统治者金韦里通过政治改革和军队建设加强了王权的力量。
金韦里王国的首都远离商路,其子森博扎的酋长国马津德则在商路上,虽然金韦里极力干涉妄图控制整个王国与沿海的贸易,但是森博扎依然依靠地理优势发展了与沿海的贸易,加强了自身实力。
金韦里死后,其孙子谢库瓦伍继位。
森博扎请来外援,推翻了谢库瓦伍的统治,令其子马古伍继任王位,自己仍然担任马津德酋长国的酋长。
这一措施是桑巴拉地区的权力中心由金韦里王国转移到了马津德酋长国,很快金韦里王国便在内忧外患下解体,而作为酋长国的马津德则日益强盛。
金韦里王国的瓦解表明19世纪坦桑尼亚东北部地区的国家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再是国王的传统权威和宗教信仰,而是国家能否从外界获得货物,武器和盟友。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117-120)16.赛义德·赛德(Seyyid Said):1791年出生。
1804年其父阿赫默德苏丹逝世,由其堂兄即位。
但两年后赛义德刺杀了其堂兄,自己当上苏丹,时年仅十五岁。
在以后的二十年里,赛义德苏丹主要是忙于统一阿曼境内各酋长国和抵抗沙特阿拉伯的入侵。
1828年赛义德看到阿曼领土基本稳定后,便亲率庞大的舰队去平定其海外领地的反叛者。
经过激战,征服了叛乱者。
1832年他把首都移到了桑给巴尔。
塞义德非常重视发展农业。
他大力提倡种植丁香树、椰子树,引种水稻。
这使桑、奔两岛的丁香产量大增,曾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桑岛很长一段时间有丁香之岛的美誉。
他还使桑岛成为各国货物集散地。
他从非洲大陆掠夺象牙、兽皮、苛巴脂(制漆用),以及奴隶,换回欧洲产的棉纺织品和武器。
他还鼓励阿拉伯人移民东非,客观上促进了东部非洲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856年10月19日,赛义德死于归国途中的战舰上。
他有三十六个子女,这给其死后国家分裂埋下了导火索。
(参考:维基百科)17.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转而支持德殖民政策的原因:1.工业有了大发展,越来越需要热带原料。
2.扼制英国人北上,在法国人面前以英国的敌人的姿态出现,以此平息法国的愤怒,同时想阻止法国与英国结盟,转而支持三国同盟。
3.民族主义情结和个人威望作祟。
4.威廉二世奄奄一息,继任者威廉三世是个殖民主义分子,俾斯麦打算抢先采取行动,迎合威廉三世。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193-195)18.卡尔.彼得斯(Karl Peters):出生于汉诺威的纽豪斯,早年在格廷根、蒂宾根、伦敦和柏林大学受过教育。
当过教师,1884年4月加入德意志殖民协会,同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乌桑巴拉山区与当地部族酋长订立契约,使得乌萨加纳、乌卡米、恩古卢、乌塞古哈等地成为德国保护地。
此后,在柏林成立德国东非公司,次年获得帝国特许证。
1889-1890年为寻找艾敏帕夏,曾到达维多利亚湖,1891-1893年任德驻东非乞力马扎罗高级官员,任内确定了英、德两国在东非属地的边界,1893-1895年任德意志殖民公司经理,1896年因滥用权力,虐待非洲人被撤职,后赴英开办探险公司,1899~1901年曾为商业目的,到赞比亚河岸地区进行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