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及答辩解析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荆轲刺秦王》的作者、历史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插图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1.4.2 简要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
1.4.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概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2 教学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故事梗概。
2.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4.2 概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4.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秦王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人物形象。
3.4 教学步骤3.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3.4.2 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3.4.4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第四章:故事情节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4.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高潮部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故事情节。
4.4 教学步骤4.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4.4.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4.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4.4.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荆轲刺秦王》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荆轲刺秦王》试讲稿【试讲课文】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秦国、燕国和荆轲的身份。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背景。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的重要段落。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内容:分组朗读课文,讨论荆轲刺秦王的细节。
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第三章:荆轲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理解其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从荆轲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的勇敢、智谋、忠诚等形象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对于个人品质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来深入理解荆轲形象。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从荆轲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分析荆轲刺秦王对于当时各国的影响和后世的历史意义。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时代意义。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创意写作、表演或绘画等实践活动。
分享并评价各组的成果。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领悟到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写作表达: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讨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节,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3.探讨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探讨文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详细讲解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文。
(二)文学常识与背景介绍(5分钟)1.介绍《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简述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诵读与字词讲解(15分钟)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教师讲解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如“偏袒扼腕”“卒起不意”等。
(四)情节梳理(10分钟)1.提问:课文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依次写了哪些情节?学生回答:准备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等。
2.让学生简述每个情节的主要内容。
(五)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分析荆轲的形象。
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荆轲的勇敢、机智和忠诚?2.引导学生从荆轲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太子丹、秦舞阳等其他人物形象,与荆轲形成对比。
(六)主题探讨(5分钟)1.思考: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2.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和主题,强调荆轲的精神品质对后世的影响。
(八)布置作业(5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文言知识。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壮丽故事。
本文属于叙事类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荆轲的英勇事迹,体会人物的忠诚、勇敢和爱国精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意识。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荆轲刺秦王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做好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荆轲刺秦王》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刺秦王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
2. 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受荆轲刺秦王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培养。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2. 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 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的体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有效实现。
2. 反思方法:通过学生的反馈、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拓展主题:以荆轲刺秦王为主题,进行相关历史事件的延伸学习,如战国四公子、秦朝的兴衰等。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2)认识历史人物的价值和局限性;(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文本的深层次解读;3. 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提问:你们对荆轲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说他是一位英雄?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4. 主题探讨:讨论荆轲刺秦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 深入研究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背景,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讲解古代历史事件;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八、教学资源1. 教材:《荆轲刺秦王》相关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资料、历史评论等;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选自《史记》。
本文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荆轲之友以及燕国等人物的英勇、智谋和爱国情怀。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刺客的精神风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了解古代刺客的精神风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评价人物,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刺客精神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文中实词、虚词的掌握。
3. 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2. 古代刺客精神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本文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回答预习题目。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难点句子、实词、虚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评价荆轲、荆轲之友及燕国等人物的英勇、智谋和爱国情怀。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刺客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使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刺客的精神风貌。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所需的PPT、教案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荆轲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3. 掌握课文的大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表达方式。
2. 领会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表达方式。
4. 讲解与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荆轲刺秦王的精神内涵。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准备好《荆轲刺秦王》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资料:收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进行课堂拓展。
3. 教学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五篇范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五篇范例)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
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一故事,使学生了解荆轲的英勇事迹,理解其忠诚、勇敢、智谋的品质,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学习荆轲忠诚、勇敢、智谋的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古文的阅读理解。
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分析荆轲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为情景,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国强大,六国衰败的时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其忠诚、勇敢、智谋的精神。
4. 例题讲解:举例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自己成长的启示,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荆轲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六、板书设计荆轲刺秦王忠诚勇敢智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荆轲刺秦王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关注1.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关注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准备、行动及其失败的原因。
2. 古文阅读能力:关注文中生僻词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__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__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__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明确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掌握故事情节,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2.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
3.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如:刺客、诸侯、国士等。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及故事情节。
2.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
3.古代文化常识介绍。
4.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细节。
3.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从荆轲的行为、言语、心理等方面分析其英勇、忠诚、智慧等品质。
4.介绍古代文化常识:解释刺客、诸侯、国士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
5.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效果。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荆轲的精神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荆轲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文本:《荆轲刺秦王》原文及注释。
2.图片: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插图。
3.教学课件: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分析、文化常识等内容的PPT。
4.网络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学术论文等。
六、教学建议1.在讲解故事情节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言行举止,深入剖析其内心世界。
2.在分析荆轲人物形象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
4.在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中,注重方法传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在小组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篇:荆轲刺秦王教案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课展示):1.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概括故事情节,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一、导入师问:多慷慨悲歌的燕赵大地上,英雄豪杰辈出,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学生举例,教师最后点出荆轲并引入人物介绍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题目作者)附:(人物简介)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课展示)二、教学目标(课展示)三、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课展示)1、关于《战国策》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故事发生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
本文属于古代诗歌单元,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展现了荆轲的英勇、忠诚和爱国情怀。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荆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够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担当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感受作者对荆轲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荆轲的赞美之情。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荆轲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4年教师资格面试考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
2024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考试教案参考一、教案概述章节:《荆轲刺秦王》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词汇、句式等;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荆轲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2.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人物的了解;3.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英勇行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与应用;2.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人物的联系;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进行合理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事迹,分析其英勇精神;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荆轲刺秦王的事迹中提炼观点,进行合理推断;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荆轲刺秦王》;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情况,以及对荆轲刺秦王英勇事迹的阐述能力;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3. 知识测试: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测试,以评估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观看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作品,以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2.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3.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剖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的表现,是否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历史背景的解读,以及词句的品味。
具体章节为《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了解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
2. 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本的整体理解,词句的品味,荆轲刺秦王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史记·刺客列传》相关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1)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解读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3)品味重要词句,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等。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描述刺杀秦王的决心和心情。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历史背景(2)人物形象:荆轲、秦王(3)重要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3)品味“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等词句,阐述其艺术价值。
2. 答案:(1)故事情节:荆轲受命刺杀秦王,历经艰险,最终失败。
(2)历史意义:荆轲刺秦王展示了古代刺客的英勇无畏,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3)词句品味:通过描绘荆轲的决心和心情,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掌握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手法。
4.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师生问答,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名家朗读音频,注意听准断句、停顿。
2.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该部分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一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范读最后一一段,提出问题: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一奉一发一把一持一椹一逐一提”,主动进攻末遂,仍进行最后-次努力;秦王“惊一引一起一拔一走一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板书:动作描写]
2.结合课文,自主思考:除了动作描写,还有哪些描写?
明确: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口”“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板书: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3.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这一场面体现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沉着和机智应对。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刚烈忠义、有勇有谋、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板书: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四)拓展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一人旁白,三人分角色。
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上台表演。
老师给子鼓励性点评。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将你的看法写下来,字数5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谈谈你对《战国策》的了解。
[参考答案]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上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无论是个人陈述亦或是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谈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难点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舍生忘死的精神;掌握塑造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手法。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