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国家概况1. 国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 首都:北京3.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4. 国旗:红色底上镶5颗黄色5角星5. 国庆节:10月1日6. 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7. 人口数量:约14亿8. 宪法序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公民在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家园。
9. 政治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二、行政区划1.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2. 省级行政区:共31个省级行政区,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三、中国历史1. 夏、商、周三代: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2. 秦朝:统一中国、建都咸阳3. 汉朝:开国君主刘邦,建都长安4. 三国时期:魏、蜀、吴5. 隋朝:统一南北6. 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建都长安7.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唐、南汉、吴越、南吴、闽、楚、前蜀、后蜀、北汉、荆南8.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建都开封9.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0.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迁北京11. 清朝:建都北京12.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标志1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4. 中国革命战争:1927年至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及其他反动派的战争四、中国政治1. 直接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 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机关与地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 政府机构:国务院4. 职能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教育部等)五、中国经济1.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3. 国际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WTO),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六、中国文化1.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西游记等2. 经典:四书五经,古代经典3. 书法: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4. 绘画:国画5. 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6. 习俗:红包、敬酒、拜年、祭祖等7. 服饰:旗袍、长袍、褂子七、社会保障1.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2. 社会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救助管理八、法律法规1. 刑法:刑法分为一般性原则、侵权性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罪行、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行等2. 民法:民法是用以协调和规范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人民社会主义实践中依法生活开展的基本法规3.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和解决行政争端的法律规范4.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上就是行测中常识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内容大致包括国家概况、行政区划、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内容。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合集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合集1.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点合集篇一风筝的起源: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
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
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政治常识:
1.国家的系统。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3.国家行政区划。
4.国际政治组织。
5.民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常识:
1.宏观经济政策。
2.GDP的计算和意义。
3.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战略。
4.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5.经济全球化。
法律常识:
1.法律的层级与法律体系。
2.法律的基本原则。
3.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
4.基本的刑事法律关系。
5.基本的行政法律关系。
科学常识:
1.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
2.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研究方法和科学史。
4.疾病预防与健康。
5.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
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2.文化遗产保护。
3.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俗文化。
5.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实际考察的内容广泛而且多样化。
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等。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加强对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新动态的了解。
多进行模拟考试和题目演练,加强实践操作,提高答题能力和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在国考行测中的得分。
23年国考试卷行测

23年国考试卷行测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共20题,参考时限15分钟)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社会主义现代化。
B. 中国式现代化。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2.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称作“弱冠”,表示已经成年。
B. 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
C. 我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古代官员升职为“右迁”D. 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
3. 下列关于我国地理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B. 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C.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D. 我国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华北平原。
4. 在经济学中,下列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 “看不见的手”是指企业在市场中的自主经营行为。
C. “看不见的手”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看不见的手”是指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
5.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北洋水师是19世纪末中国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B.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C.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D. 日军在东北发动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6. 下列关于科技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积累:巴氏灭菌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积累:巴氏灭菌1.发现历史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
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它们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
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既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当时,啤酒厂厂主不相信巴斯德的这种办法,巴斯德不急不恼,他对一些样品加热,另一些不加热,告诉厂主耐心地待上几个月,结果经过加热的样品打开后酒味纯正,而没有加热的已经酸了。
2.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3.操作方法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min。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s-16s,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一、数量关系1. 数字推理-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数列求和- 数字规律识别2. 数学运算- 四则运算- 百分比- 比例与相似- 单位换算- 利润与利率- 速度与时间- 工作问题二、判断推理1. 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 假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推理- 逻辑等价2. 定义判断- 概念定义- 概念分类- 概念关系3. 类比推理- 词语类比- 事件类比- 逻辑关系类比三、资料分析1. 图表阅读- 柱状图- 饼图- 折线图- 散点图2. 数据分析- 数据趋势分析 - 数据对比分析 - 数据综合分析3. 材料分析- 文字材料分析 - 数据材料分析 - 图形材料分析四、常识判断1. 政治常识- 国家政策- 法律法规- 时事政治2. 经济常识-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财政税收3. 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历史事件4. 科技常识- 科学技术发展 - 信息技术- 生物科技5. 地理常识- 地理知识- 环境科学- 自然资源五、言语理解与表达1. 阅读理解- 文章主旨- 段落大意- 细节理解- 推理判断2. 语句表达- 语句连贯性- 语句完整性- 语句表达准确性六、判断推理题型解析1. 逻辑填空- 词语搭配- 语境分析- 词语辨析2. 判断推理题- 判断推理题型介绍 - 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 判断推理题实战演练七、备考策略1.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串联2. 练习题训练- 基础题训练- 提高题训练- 模拟题实战3. 考试技巧- 时间管理- 心理调适- 答题技巧八、附录1. 常见问题解答- 行测常见问题- 知识点疑惑解答2. 参考资料- 推荐书籍- 在线资源- 学习小组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性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和题目解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的考试大纲进行调整和补充。
备考时应结合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党的领导体制4.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7.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8.公务员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9.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专政11.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12.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13.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14.政府权力和行政监察机制15.政治伦理和反腐倡廉二、经济常识1.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2.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和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4.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5.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7.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8.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9.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10.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11.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12.能源和资源保护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14.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体系2.宪法和法律法规3.刑法和刑事诉讼法4.民法和民事诉讼法5.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6.经济法和商法7.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8.婚姻法和家庭法9.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0.土地法和房地产法11.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12.食品药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司法制度和法官律师工作制度14.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四、文化常识1.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2.世界的历史和文化3.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5.中国的文艺和文学艺术6.世界的文艺和文学艺术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化品质9.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10.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11.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五、地理常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领海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4.中国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5.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6.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7.世界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8.边界贸易和口岸通关9.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10.落地生根和科技创新11.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国考行测知识点总结

国考行测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常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况,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及基本纲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政治组织和民主监督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治常识等。
1、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况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领导人民战胜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反动性和其他反动武装力量,推翻三座大山进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反动力量不断腐败烂掉,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但仍然坚定信念、忠诚为党、爱党、为共产主义、为中国革命战斗终身。
2、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及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活动方针是坚决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克服形式和能力“两个在”、坚决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清除社会腐败等。
党的基本路线是实行调整、改造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式,实现人民生活的全面建设小康。
党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3、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历史常识历史常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常识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历史常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必考的内容,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农民为基础、以地主阶级为核心的社会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精选3篇)在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中,人文常识诗词是常考形式,且考查类型多样,其中不乏考察诗歌和作者对应情况,下面给大家分享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篇1】望其项背,错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分析: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不能误解为:比不上,差得远。
望洋兴叹,错例:“瓦良格”号这个海上巨无霸,不能走向海洋,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不说是当代航母的一个悲剧。
析: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不能误解为:望着大海发出感叹。
文不加点,错例:他最近出版了一*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分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整体意思是指写*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往往将其误解为:写*不加标点。
五风十雨,错例:今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五风十雨,导致洪水泛滥,大量庄稼被淹没。
分析: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
形容风调雨顺。
往往将其误解为:又刮风又下雨,风雨交加。
无所不至,错例:领导十分关心新员工的生活,对家人的就业、小孩的入学等问题都无所不至地一一过问,这令他们很感动。
分析:没有什么不去做。
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它是个贬义词。
这里把它误解为褒义的“无微不至”了。
无所不为,错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分析:它是一个贬义词,指没有不干的事情,什么坏事都干。
可该词常被人误解为褒义词“什么都敢做”的意思。
无出其右,错例: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分析: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
往往将其误解为“没有比他更坏的”,这种误解主要是因为有人把“右”与“右倾”划等号,认为“右”就是不好。
细大不捐,错例: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分析:指兼收并蓄,小的大的都不舍弃(细:小;捐:舍弃)。
例句将其误解为:什么都不捐献。
下车伊始,错例:为了做一名优秀歌手,她多次到北京拜师学习,每次下车伊始便直奔老师家,舍不得浪费一分钟。
分析:旧指新官刚到任(下车:指新官到任;伊始:开始)。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例句将其误解为:刚下车。
下里巴人,错例: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分析:“下里巴人”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民间流行的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在这里想当然的把它误解成了“下等人”。
关于这类易错成语,要想让它们成为我们考试胜利的奠基石,就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及应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目标。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篇2】情景模拟类的题目,在我们的省考、国考、事业单位面试都中都会有所涉及。
虽然比重不是非常大,难度相对较低,但各位备考的考生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争取能够从情景模拟类的题目中不仅体现出个人的表达能力、更能争取体现出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商。
第一个方面,关于内容维度。
情景模拟类的题目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多考生都能够有话说,但是内容却是不够优质。
在这里想给大家说的内容维度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充分利用题干。
对于情景模拟我们考生最多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的模拟,看到题目发现自己会,张口就来,完全不看题目具体信息。
比如“小李在工作中说话直接,有自己的想法,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自以为是,随意打断别人,引来同事的不满,领导也有一定意见。
领导让你去和小李进行沟通,你怎么沟通?请现场模拟。
”,很多考生在模拟的时候都会去说“打断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等,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到“讨论问题的时候”这句话,如果能够结合“讨论问题就是让大家各抒己见,不断有观点的交锋,最终才能形成优质意见”这样的表述,那么答题内容和题干的针对性就会增强。
这就是充分利用题干信息来作答的一个体现。
2、沟通的内容要发散。
情景模拟类的题目大多数都是如何去安抚别人、和别人沟通等这样的问法,当然像江苏这样的地方也会着重测查某个特殊场合的发言等模拟。
今天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前者,情景模拟如果单从一个维度去劝导他人,这样的内容说服力度是不够的。
情景模拟的总要求是要能够做到:情理兼备、有理有据。
这其实也点明了够可以怎么去发散,比如可以从题目出现的核心问题的原因、影响(积极或者消极)、应然态度等层面来搭建内容,也可以引用相关案例(自身周边、名人轶事)等进行佐证,部分执法类的题目还会涉及到法律的说明。
这其实也就是从情、理、利、例、法等维度来有机结合进行说明,当然如果沟通结束一定要能够有具体的对策或者建议,这样才能够真正完整。
第二个方面,关于逻辑维度。
情景模拟的题目在具体作答的时候肯定是有逻辑的,这个逻辑就是沟通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
优先需要呈现的是情感类的内容,这些放置在答题的开头能够让沟通的对象接纳我们自身;其次需要呈现的道理或者案例、数据类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为了能够帮助沟通对象正确认识自身问题;最后需要呈现的是沟通目标已经达到以后的下一步工作或者是我们能够给出沟通对象的建议。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二步中的内容,具体如何呈现就因人而异了。
关于模拟的逻辑肯定是循序渐进的,希望各位备考的考生一定谨记,直奔主题固然可以,但是未免会给人一种冲动的印象。
第三个方面,关于细节维度。
情景模拟大体的方向基本是不会有偏差的,但是在细节当中真的是千人千面。
千人千面是当前面试所要的个性化,但是依然是需要注意一些细节的。
1、人称。
如何称呼模拟对象,要能够根据题目给定的身份来确定,比如:给定的身份是“同事”,那么称呼可能就限定于题目中给定的名字,年轻同事直接称呼“小王”“小刘”等,老同事称呼“王老师”“张老师”等;给定的身份是朋友,那么称呼就要更加亲切一些,比如“兄弟”“老姐”等更加生活化的人称。
2、充实度。
模拟的过程中不要只给大方向,比如去理解别人,经常会有人说到“小王,我非常理解你,你真的挺不容易的”,没有具体的理解小王的哪些不容易,这话听起来就很客套,不走心。
所以希望各位备考的考生都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不要藏半句。
3、方言表述。
情景模拟的时候一定要用普通话么?显然不是的。
如果沟通的对象是农民朋友、老人等,这时候就可以向考官申请一下用方言来进行表述,这未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情景模拟的题目希望各位考生不要学的过于死板,要能够灵活应对。
4、逻辑词。
很多考生都会询问我在情景模拟能不能运用“第一、第二、第三”等逻辑词,我给出的建议是不建议运用,毕竟我们在生活中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很少会去说“第一,......;第二,......”。
当然,如果你运用了,依然很有交流感、无伤大雅也是可以的。
情景模拟题题目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真正的想要答出针对性、想要答出精彩的让人拍手叫绝的内容、想要真正体现出自己的高情商,依然需要我们考生认真下一番功夫。
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知识积累【篇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实战练兵:(单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指的是哪两人的爱情?( )A.牛郎与织女B.唐明皇与杨贵妃C.司马相如与卓文君D.梁山伯与祝英台【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