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循环重点

合集下载

循环原理生物知识点总结

循环原理生物知识点总结

循环原理生物知识点总结1.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不断流动的过程。

血液在循环中起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了体温调节、免疫和凝血等重要生理过程。

人体的血液循环主要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大部分。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各个器官,再经静脉回流到心脏右心房的过程。

肺循环则是指血液从心脏右心室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回流到心脏左心房的过程。

在血液循环中,心脏起着泵血的作用,通过心脏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而血管系统则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

此外,血液本身也有很多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2. 呼吸循环呼吸循环是指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生理过程,包括呼吸道、肺部以及血液中的气体的运输与交换等过程。

呼吸循环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

外呼吸是指气体在肺部与环境中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等呼吸道的组织结构,以及气体的吸入和呼出。

内呼吸则是指气体在血液中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与交换的过程。

在呼吸循环中,肺部起着气体交换的重要作用,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通过弥散作用进行交换。

氧气通过血红蛋白结合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而二氧化碳则从细胞中释放出来,通过血液运输到肺部,并最终呼出体外。

3. 水分循环水分循环是指水分在生物体内不断流动和平衡的过程,包括水分的吸收、分布、运输和排泄等多个方面。

在人体内,水分循环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包括肾脏、皮肤、肺部和消化道等。

肾脏通过尿液的形式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皮肤通过汗液的形式调节体温和排泄水分,肺部通过呼吸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排出,消化道通过水分的吸收和分解等。

在水分循环中,血液起着水分运输的作用,将水分从吸收的地方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同时,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和体液的组成也是维持水分平衡的重要因素。

4. 营养循环营养循环是指身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布、利用和代谢的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个方面。

生理学血液循环重点

生理学血液循环重点

第3单元血液循环重点提示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40题,心脏的泵血功能13道,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11道,血管生理5道,心血管活动的调节8道,器官循环3道。

此部分题量较大,每年4~5道。

本单元非常重要,须全面、熟练掌握。

特别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肌电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可和专业综合内容联系起来复习。

考点串讲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外语学习网(一)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问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脏泵血过程(以心室为例)(1)心房收缩期:使心室继续充盈。

(2)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2003、2006)。

(3)快速射血期:室内压最高。

(4)减慢射血期: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

(5)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心室内压最低(2007)。

(6)快速充盈期:心室容积快速增大(2007),室内压小于房内压。

(7)减慢充盈期:室内压开始上升。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心力贮备。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为60~80ml。

2.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x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2000、2001、2005),为5~6l。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为55%~65%。

4.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排血量(2004、2005)。

正常3.0~3.5/(min·m2)。

5.每搏作功和每分作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作功(搏功)。

生理学循环重点

生理学循环重点

生理学循环重点生理学循环是指人体内血液在心脏的驱动下,通过血管系统不断循环的过程。

循环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同时也起到了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学循环的相关内容。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脏血输送回心脏,而毛细血管则连接了动脉和静脉,起到了氧气和养分的交换作用。

血液则是循环系统中的介质,它携带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通过循环体内各个部位。

二、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有规律的,通过心脏内部的传导系统来调控。

心脏收缩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关闭,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然后心室收缩,将血液推向动脉。

心脏舒张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打开,使血液从静脉流入心房,然后心室舒张,使血液充满心室,准备下一次的收缩。

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具有较厚的血管壁,能够承受较高的血液压力,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静脉则具有较薄的血管壁,可以扩张和收缩,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脏血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的血管,壁薄且具有高度分支,可以通过其壁上的微孔与细胞进行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四、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和盐类等成分,起到了运输物质和维持体内渗透压的作用。

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起到了输送氧气的作用。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能够消灭病原体和维护体内免疫平衡。

血小板则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五、循环系统的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体温调节等。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笔记——第四章血液循环

⼀、⼼动周期与⼼率 1.概念:⼼脏⼀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

由于⼼室在⼼脏泵⾎活动中起主要作⽤,所以⼼动周期通常是指⼼室活动周期。

2.⼼率与⼼动周期的关系: ⼼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率有关,⼼率增⼤,⼼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例较⼤,⼼肌⼯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率过快将影响⼼脏泵⾎功能。

3.⼼脏泵⾎ (1)射⾎与充盈⾎过程(以⼼室为例): ①⼼房收缩期:在⼼室舒张末期,⼼房收缩,⼼房内压升⾼,进⼀步将⾎液挤⼊⼼室。

随后⼼室开始收缩,进⼊下⼀个⼼动周期。

②等容收缩期:⼼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射⾎期。

③快速射⾎期和减慢射⾎期:在射⾎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室压⼒上升很快,射出的⾎量很⼤,称为快速射⾎期;随后,⼼室压⼒开始下降,射⾎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期。

④等容舒张期:⼼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室处于压⼒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

当⼼室舒张⾄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室充盈期。

⑤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室与⼼房压⼒差较⼤,⾎液快速充盈⼼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室与⼼房压⼒差减⼩,⾎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2)特点: ①⾎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是压⼒梯度,⼼室的收缩和舒张是产⽣压⼒梯度的根本原因。

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的变化起重要作⽤。

③⼀个⼼动周期中,右⼼室内压变化的幅度⽐左⼼室的⼩得多,因为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的1/6. ④左、右⼼室的搏出⾎量相等。

⑤⼼动周期中,左⼼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室内压是快速射⾎期。

因为主动脉压⾼于左⼼房内压,所以⼼室从⾎液充盈到射⾎的过程,是其内压从低于左⼼房内压到超过主动脉压的过程,因此⼼室从充盈到射⾎这段时间内压⼒是不断升⾼的。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血液循环(二)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血液循环(二)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血液循环(二)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总结生理学重点知识,今天我们先学习生理学之血液循环知识问答(二),具体内容如下: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解答:心输出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1)搏出量的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出的血量就愈多。

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因素都能影响搏出量。

搏出量的调节主要是由心肌初长度改变引起的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引起的等长自身调节和动脉压改变引起的后负荷的调节。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

心室舒张末期血量(容积或压力)决定心肌初长度。

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余血量的总和,因此,凡是影响两者的因素都能影响心室充盈量。

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和静脉回流速度的影响。

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长、回流速度愈快,充盈量大,搏出量增加。

余血量的增减对心输出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心室总充盈量是否改变以及发生何种改变。

异长自身调节也称Frank-Starling定律,说明一定范围内搏出量随着心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增高而增加。

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调节。

2)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等长自身调节):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活化横桥数与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

活化横桥占全部横桥的比例决定于兴奋时胞浆内Ca2+浓度和/或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大动脉血压而言。

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压增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

循环系统--生理学

循环系统--生理学

2021/10/10
34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并 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只能在产生这些物质的局部发生作 用,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1、激肽: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2、组织胺:使局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壁的内皮细胞收 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促进血浆成分从血管中滤出, 造成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 作用是使大多数组织的血管舒张。 4、组织代谢产物:舒血管。对脑血管有较强作用的是二 氧化碳、氢离子,对心肌有较强作用的是腺苷和低氧,对 运动中的骨骼肌有较强作用的是低钾、低氧和高渗透压。
(1)毛细血管血压:血压高则生成多。
肌肉运动、炎症时,微a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是
右心衰时,V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逆行性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降低则生成多。
某些肾脏疾病时,大量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
(3)淋巴回流:回流受阻则生成多,在受阻部位之前组
织液积聚,呈现水肿。
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 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 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
15-35m/s,
2021/10/10
25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1、静脉血压:血液对静脉管壁的侧压称静脉血压。 由于消耗能量,静脉血压会变的更低,从微静脉到大静
③第三心音:发生于快速充盈期末;是血流突然减慢引 起心室壁和瓣膜发生振动所致。
④第四心音:但在异常有力的心房收缩和左室壁变硬的 情况2下021/,10/10心房收缩使心室进一步扩张,引起振动。 11
(五)心输出量和心力贮备: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收缩时每分钟向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称心 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循环

【考纲要求】 1.⼼脏的泵⾎功能:①⼼动周期的概念;⼼脏泵⾎的过程和机制;②⼼脏泵⾎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分数、⼼指数、⼼脏作功量;③⼼脏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和⼼率对⼼泵功能的影响。

2.⼼肌的⽣物电现象和电⽣理特性:①⼯作细胞和⾃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②⼼肌的兴奋性、⾃动节律性和传导性;③正常⼼电图的波形及⽣理意义。

3.⾎管⽣理:①动脉⾎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②中⼼静脉压、静脉回⼼⾎量及其影响因素;③微循环的组成及作⽤;④组织液的⽣成及其影响因素。

4.⼼⾎管活动的调节: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迷⾛神经、交感缩⾎管神经纤维;②⼼⾎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反射;③体液调节:肾素-⾎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流特点和⾎流量的调节。

【考点纵览】 1.⼼脏每舒缩⼀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率有关。

⼼率增快,⼼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2.⼼脏泵⾎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期、减慢射⾎期。

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于房内压,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的容积不变,压⼒增⾼。

快速射⾎期⼼室内的压⼒⾼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液快速由⼼室流向动脉,⼼室容积缩⼩,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压⼒达峰值。

减慢射⾎期⼼室内的压⼒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液继续流⼊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射⾎期。

3.⼼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低于动脉压,但⾼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的容积不变,压⼒降低。

快速充盈期⼼室内的压⼒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液快速由⼼房流⼈⼼室,⼼室容积增⼤。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差减⼩,⾎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

生理学循环重点

生理学循环重点

生理学循环重点生理学循环是指人体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将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循环系统起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等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学循环的几个关键点。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腔室组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的流动。

心脏收缩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关闭,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入心室,然后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循环。

心脏舒张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打开,使血液从心室流入主动脉。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称为心动周期。

二、血管结构与功能血管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管道。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是从心脏流出的血管,它具有弹性和肌肉层,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

静脉是将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它较动脉薄弱,具有静脉瓣膜,以防止血液逆流。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其壁面薄,能够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三、动脉血压调节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

动脉血压的调节涉及到多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它们通过调节心率、血管收缩和舒张等方式来调节动脉血压。

体液调节主要由肾脏和内分泌系统参与,通过调节体液容量和血管舒缩素等方式来维持动脉血压稳定。

四、心脏电生理学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脏细胞的电活动控制的。

心脏细胞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它们能够自发地产生电信号,并将信号传导给相邻的细胞。

心脏电生理学研究了心脏细胞的电位变化和动作电位的生成过程。

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例如,呼吸系统通过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来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消化系统通过吸收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各项功能。

这些相互作用保证了人体各系统的协调运作。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知识重点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知识重点

1.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频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60~100次/min,平均75次/min。

2.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

3.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四大状态的变化5.心音6.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是评价心泵血功能的指标。

8.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9.(静息)心指数:(安静和空腹时)每m²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用于评定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搏出量:①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②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③心肌收缩能力;④: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快,心输出量越多。

1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12.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

13.普通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90mV,K+外流形成。

(2)①0期去极化:-90mV→+30mV,由Na+快速内流所致;②1期复极化:+30mV→0mV,由K+快速外流所致;③2期复极化(平台期):0mV,由Ca2+内流,K+外流所致;④3期复极化:0mV→-90mV,由K+快速外流所致;⑤4期复极化(静息期):-90mV,通过Na+–K+泵,摄K+排Na+、Ca2+。

14.自律细胞与心肌工作细胞生物电的最大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

15.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机械收缩特性-收缩性。

16.心脏正常起搏点:窦房结(自律性最高)。

17.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跳节律。

18.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时,在房室交界处耗时较长的现象。

19.房室延搁意义:使心房与心室交替收缩(不发生同步收缩),并使心室收缩前得到足够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脏的射血。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循环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身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还协调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了体内稳态。

在生理学的第四章中,涉及了血管结构、心脏功能、血液流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 血管结构1.1 血管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血管结构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血管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动脉具有厚壁和弹性,能够承受心脏泵血时的压力,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静脉的壁较薄,但富含弹性纤维,起到血液回流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部分,通过其薄壁,进行气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1.2 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血管具有的自主调节功能。

血管能够根据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灵活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种自主调节功能依赖于血管内膜的特殊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

2. 心脏功能2.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了解了血管结构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内一颗重要的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舒缩运动,使血液能够顺利地在体内循环。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都受到心脏内传导系统的调节,确保了心脏的正常收缩节律和输出血量。

2.2 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传导心脏还具有自律性和兴奋传导的功能。

心脏不仅能够自主地维持一定的搏动节律,还能够受到外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实现适应机体需要的心率和心搏力。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过程,将兴奋信号快速地传播至整个心脏肌肉组织,保证了心脏的高效协调收缩。

3. 血液流速3.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参数我们还需要了解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生理学血液循环核心整理

生理学血液循环核心整理

生理学血液循环核心整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泵血过程●特点●2. 心输出量与心脏泉血功能的储备●●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心指数●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3.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肌的前负荷,心肌异常自身调节,心室肌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4、心功能评价●心室压力变化●心室容量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压力容积环●5.心音●●二、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2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3 体表心电图●三、血管生理●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2 血流动力学●3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4 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5 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调节●6组织液●产生●影响因素●7 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的神经支配●心交感●心迷走●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自身调节●代谢性——局部代谢产物学说●肌源性—肌源学说●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五、器官循环●冠脉循坏●肺循坏●脑循环。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循环重点
生理学循环是人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废物输送到相应的排泄器官。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通过心脏的跳动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方面的知识。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和发动机,位于胸腔的中央,稍微偏左。

它具有自主跳动的能力,每分钟约跳动60-100次。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实现了血液的泵送功能。

收缩时,心房和心室的壁肌收缩,将血液推向下一个腔室或器官。

舒张时,心脏肌肉松弛,允许血液重新充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点,其壁薄且富有弹性,能够满足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需求。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介质,由血浆和细胞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它负责携带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

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组织和器官,白细胞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血小板则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循环系统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电活动、血液流动和血压控制四个方面。

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循环系统的基础,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能够被有效地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的收缩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和激素的释放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度和频率。

心脏电活动是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基础,它由心脏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共同完成。

心脏起搏细胞能够自主产生电冲动,而传导细胞则将电冲动传递给心脏的各个部位,使心脏产生协调的收缩和舒张。

血液流动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过程,它受到心脏的泵送和血管的阻力控制。

心脏的收缩将血液推送到动脉,动脉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保证了血液的持续流动。

血液流动的速度和压力可通过改变心脏的收缩力度和血管的直径来调节。

血压控制是循环系统的重要机制,它由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阻力共同决定。

心脏泵血能力越强,血液推送出去的力量就越大,血压就越高。

血管的阻力越大,血液流动的阻力就越大,血压也会升高。

血压的控制主要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实现。

总结起来,生理学循环重点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方面。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的泵送功能,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血液则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达组织和器官,并将代
谢产物和废物带回心脏。

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