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研究中安慰剂的设置和效应( 综述)

合集下载

安慰剂详细资料大全

安慰剂详细资料大全

安慰剂详细资料大全安慰剂(pIacebo)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片、丸、针剂。

对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人具有替代和安慰作用。

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但因患者对医生信任、患者叫自我暗示以及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等而起到镇痛、镇蘸或缓解症状的作用。

在临床医学的实验研究中.为观察糊种药物的疗效,也常用于对照试验。

基本介绍•药品名称:安慰剂•别名:假药•外文名称: Placebo•是否处方药:非处方药•剂型:片剂或注射剂•运动员慎用:慎用•是否纳入医保:未纳入•药品类型:化学药品•影响范围: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等定义,药物作用,药物效应,术语解释,解释,产生效应,效应之谜,精神作用,巨大争议,冒牌兴奋剂,科研套用,治疗套用,定义安慰剂(placebo)是一种“模拟药物”。

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颜色、剂型、重量、味道和气味都要尽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同,但不能含有试验药的有效成份(如含乳糖或淀粉的片剂或生理盐水注射剂)。

药物作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对有心理因素参与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的影响较大。

一、可以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

二、在新药研发时作为实验的空白对照,排除新药可能引发的安慰剂效应。

三、用于缓解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

药物效应安慰剂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据文献报导,由病人高度信赖的医师治疗,安慰剂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短期疗效最高可达约70﹪。

对恶性肿瘤患者,安慰剂对缓解某些症状会产生“安慰剂效应”,但对延缓生命无效。

这样的发现为现有的医疗方法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利用安慰剂效应来强化常规疗法的效果。

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安慰剂效应使常规治疗的疗效最大化。

有研究表明,安慰剂的剂量和外观很重要,注射剂似乎比内服药更有效,但最重要的是医生的态度。

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随机抽取两组病人,一组病人得到医生的确诊,并被告知他们很快就会好起来——一些人没有接受任何治疗;对另一组病人则给予含糊其词的诊断,也没有保证他们能很快康复。

安慰剂效应:信念对健康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信念对健康的影响
虚假治疗和安慰剂使用的伦理问题
• 在研究中,如何确保虚假治疗和安慰剂的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 研究者在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利益和心理健康,确保研究的伦理合 规性
安慰剂效应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前景
提高临床治疗的疗效
• 通过研究安慰剂效应,提高患者对治疗 的期望和信心,从而提高疗效 • 了解安慰剂效应的大小和机制,有助于 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安慰剂效应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 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药物 的疗效和安慰剂效应 • 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和患者,选择合 适的安慰剂和治疗方案
安慰剂效应在非药物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安慰剂效应在非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 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非药物的疗效和安慰剂效应 • 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和患者,选择合适的安慰剂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 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关注患者 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调整治疗 方案,以提高安慰剂效应 • 医生和研究者应与患者保持 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 和期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安05慰剂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与 挑战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发展趋势
深入研究安慰剂效应的心理生理机制
• 通过神经科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研究, 揭示安慰剂效应的心理生理机制 • 了解安慰剂效应的分子和细胞层面的 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降低临床治疗的风险
• 通过研究安慰剂效应,避免过度治疗和 不必要的风险 • 了解安慰剂效应的大小和机制,有助于 合理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降低风险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信念对安慰剂效应的期望效应
• 积极信念的受试者更容易对安慰剂治疗产生期望,从而产生安慰剂效应 • 消极信念的受试者对安慰剂治疗的期望较低,安慰剂效应可能较弱

安慰剂效应详细介绍

安慰剂效应详细介绍

经典实验案例介绍
毕阙博士的原始实 验
现代安慰剂研究案 例
毕阙博士于1955年首次提出安 慰剂效应,其实验通过对比真 实药物与无效安慰剂对病患的 治疗效果,发现即使是无效的 安慰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病患的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安慰剂效应,并设计了一 系列实验来验证其存在。例如 ,有研究发现,在慢性疼痛治 疗中,给予患者安慰剂能够显 著降低其疼痛感。
02 03
经典条件反射
在反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即使 安慰剂本身并无实际疗效,但患者因之前的经验而对其产生了信任,这 种信任在心理上转化为一种疗效。
认知重构
安慰剂效应可能促使患者重新评估自己的病情,从一种更积极、乐观的 角度看待疾病。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有助于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 郁情绪。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递质与受体
研究表明,安慰剂效应可能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及其受体的活动 有关。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认知和疼痛感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大脑可塑性
大脑具有可塑性,即能够根据经验和学习进行调整和改变。安慰剂效应可能通过影响大脑 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
跨学科安慰剂研究
除了医学领域,安慰剂效应还 逐渐扩展到心理学、神经科学 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些研究通 过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进一步揭示了安慰剂效应的 内在机制。
实验设计与方法探讨
01 02 03
随机对照试验(RCT)
RCT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金标准,也是研究安慰剂效应的重 要手段。通过随机分配患者接受真实药物或安慰剂治疗,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倚,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安慰剂效应 的大小。
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安慰剂简介

安慰剂简介

安慰剂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科研应用•4治疗应用1拼音ān wèi jì2英文参考placebo安慰剂是用以安慰病人而无直接治疗作用的药剂.有时作为药物疗效鉴定的对照剂,即在现场试验中为免除实验组与对照组因是否接受治疗或预防药物而引起精神上的偏见,而给对照组以外表类似试验用药的制剂。

由于此药物并非真的试验用药,又称空白剂.安慰剂是无药理活性的伪药剂,外观相同于药物,为无活性成分的糖类或淀粉剂型。

安慰剂可作为药物对照剂用于科研中;此外,也可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医生在无适合的药选时用以减轻病人的症状。

安慰剂效应是在接受未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后出现的症状改善,可发生在任何治疗过程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心理疗法。

安慰剂可引起许多变化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

有两种因素影响安慰剂的效应,一是用药后其结果是可以预知的(通常是期望出现的),又叫做暗示作用,二是自发效应,有时这种作用是很重要的,病人有时可能不治自愈,若在服安慰剂之后发生此种情况,安慰剂的作用可能被错误地肯定;相反,若用安慰剂后发生自发性头痛或皮疹等,安慰剂的作用可能会不恰当地受到谴责。

病人的个性特点决定安慰剂的效果差异,实际上,由于每个人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安慰剂作用程度不同,有些人更敏感。

敏感人群比不敏感人群表现出更多的药物依赖性:如需要加大剂量、有服药的强迫愿望、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等。

3科研应用任何药物都可产生安慰剂效应,无论好的作用和不好的作用。

为确定一个药物作用是否为安慰剂效应,科研中要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半数受试者给受试药物,半数给安慰剂,理想的是医护人员和病人均不知受试药物和安慰剂的区别,此为双盲法。

试验结束,比较两制剂的效果,去除安慰剂的影响才能确定受试药疗效是否可靠。

如在研究一种新的抗心绞痛药物时,服用安慰剂者中有50%的人症状得到缓解,这种结果表明,这种新药的疗效值得怀疑。

4治疗应用任何治疗都有安慰剂效应。

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及其统计调整

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及其统计调整

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及其统计调整临床试验是医学研究中评价新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试验中,除了对比新治疗方法的效果,安慰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慰剂是一种不含有效治疗成分的虚假药物或虚拟疗法,它被用作对照组参照,以帮助评估新治疗方法的真实效果。

然而,安慰剂不仅仅起到对照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患者在服用或接受安慰剂治疗时出现的主观和客观症状的改善。

这种改善并非真正的治疗效果,而是患者自身的期望和信念对症状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安慰剂效应在临床试验中普遍存在,不仅对患者的主观感受具有影响,还可以改变生理指标、影响疾病进展和症状缓解。

然而,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临床试验中评估新治疗方法的真实效果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仅仅比较新治疗方法与安慰剂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很可能包含了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新治疗方法的真实效果。

因此,在统计学上需要对安慰剂效应进行考虑和调整。

统计调整是一种用于消除安慰剂效应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统计调整方法包括Placebo-rejected test和ANCOVA。

在Placebo-rejected test中,研究者通过比较新治疗方法与安慰剂的效果差异,来判断新治疗方法是否优于安慰剂。

如果差异超过了事先设定的阈值,那么就可以推断新治疗方法的效果不仅仅是由安慰剂效应所导致的。

而ANCOVA是一种分析协变量的统计方法,可以在考虑患者基线特征的情况下评估新治疗方法的真实效果。

这些统计调整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提高临床试验评估新治疗方法效果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它既有潜在影响的可能也有利于有效控制对比试验。

通过适当的统计调整,可以消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更准确地评估新治疗方法的真实效果。

在未来的临床试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安慰剂效应,并采取合适的统计调整方法,以提高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安慰劑效應的概述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

這個現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1]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

反安慰劑效應(拉丁文nocebo解「我將傷害」)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

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control group),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

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

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安慰劑對照研究畢闕博士的研究(1955年) 有報告[3]紀錄到大約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劑的病人,例如聲稱可以醫治背痛的安慰劑,表示有關痛症得到舒緩。

而觸目的是,這些痛症的舒緩,不單是靠病人報稱,而是可以利用客觀的方法檢測得到。

這個痛症改善的現象,並沒有出現於非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身上。

由於發現了這個效應,政府管制機關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placebo-controlled)測試,方能獲得認可。

測試結果不單要證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而且測試結果要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群組作比較,證明該藥物比安慰劑更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項或其中1項:1)該藥物比安慰劑能影響更多病人,2)病人對該藥物比安慰劑有更強反應)。

【心理效应】安慰剂效应

【心理效应】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对应药效的药物,但病人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安稳剂效应”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例如人们崇拜专家、名医,信赖所谓的好药、贵药、进口药等也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怪。

1 概念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现象,能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

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

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

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当患者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

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

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

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2.反应人群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安慰剂效应 - MBA智库百科

安慰剂效应 - MBA智库百科
5 参考文献
[编辑]安慰剂效应的概述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1]
安慰剂效应 - MBA智库百科安慰剂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目录
[隐藏]
1 安慰剂效应的概述
2 安慰剂对照研究
3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实验
白德巴定理摩斯科定理
布利丹效应美即好效应
波特定律马斯洛理论
布利斯定理曼狄诺定律
波特法则冒进现象
布朗定律毛毛虫效应
反木桶原理苏东坡效应
弗洛伊德口误森林效应
峰终定律
G圣人理论
声誉磁场
光环效应T
格雷欣法则同仁法则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编辑]安慰剂对照研究
毕阙博士的研究 (1955年)
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霍桑效应沃尔顿法则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

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
经验 , 它包括感觉、 情绪和认知三种成分, 感觉成分包括对伤 害性刺激的性质、 位置 、 强度等 的辨别 , 情绪成分包括伤害性 刺激带来的害怕、 厌恶等, 而认知成分则包括注意、 预期和对
过去经历的记忆等〔1 疼痛背景下期待引起安慰剂效应的 ‘。 9
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 对疼痛减轻的期待可以激活阿片能神
安慰剂效应是存在的, 但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其强度有很大差
异〔 这可能是由于取样范围和分析方法的不同所致。 2 , ] 对于
疼痛、 帕金森氏症和抑郁症患者经常可以观察到较强的安慰
剂效应〔。以帕金森氏症为例, lFet一 o adz “ ] d a u e Fr ne的一 e n n 项研究中, 安慰剂效应几乎相当于有效药物阿朴吗啡的治疗
任 何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川。他认为有必要区分“ 真实的” 安
慰剂效应(t e pc oee ) 观察到的” ‘u’ le fc 和“ r ab t 安慰剂效应 (p ee’ le e c , ‘ r id pc o f t 前者是指由安慰剂引起的效应, e v c ab e )
后者是指进行安慰剂操作之后观察到的效应〔。临床条件 ‘ 1
15 年以来, 很多研究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影响安慰剂效 90 应的人格特质。例如, e 发现, Ge s r 在改善睡眠方面, 特质乐
观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安慰剂效应f。一些研究者试 g 〕
图寻 找某 种 人格 特质, 以区分安 慰剂反应 者 (l e 借 p b c ao r pne ) e odr 和安慰剂不反应者(le nn e odr . s s p c o o 一r pne )前 a b ’ s s 者是能够发生安慰剂效应的个体 , 后者是不会发生安慰剂效 应的个体。然而一种临床背景下得到的结论往往难 以在其 他临床背景下重复。例如, 心脏病患者的焦虑水平能够极大 的影响安慰剂效应 ; 但实验室疼痛背景下, 被试的焦虑水平

安慰剂的定义和应用

安慰剂的定义和应用

数据收集与处理
统计分析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评 估安慰剂效应的大小和显著性。
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收集数据,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伦理道德考量及规范
受试者权益保护
确保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 、隐私权和安全权得到充 分保障。
伦理委员会审查
临床试验方案需经过伦理 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确 保研究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
条件反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安慰剂可能与患者 过去的积极经验或条件反射相关联 ,导致患者产生类似的生理反应。
生理反应机制
尽管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理活性,但 它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生理反应机 制(如神经递质、荷尔蒙等)来产 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欺骗性质
使用安慰剂可能涉及欺骗患者的 问题,因为患者可能不知道他们 接受的是无效治疗。这需要在临 床试验前充分告知患者并获得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同意。
风险与受益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安慰剂可能 对患者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 需要仔细评估使用安慰剂的潜在 风险和受益,并确保患者的安全
和权益得到保障。
知情同意原则
在使用安慰剂的临床试验中,必 须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确保患者 充分了解试验的目的、过程、潜 在风险和受益,并自愿参与试验

02
安慰剂在医学研究中应用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心理干预策略
焦虑症患者
提供安全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患者放松身心 。
抑郁症患者
给予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自尊和自信,激发积 极情绪。
失眠症患者
创造舒适睡眠环境,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 。
注意事项及风险防范

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使用

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使用

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使用临床研究是评估和验证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安慰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试验中。

本文将探讨临床研究中安慰剂的使用,其作用和必要性。

一、安慰剂在临床研究中的定义安慰剂(Placebo)是指一种无治疗效果的药物或治疗措施,通常是一种无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在临床研究中,将安慰剂分配给某一组研究对象,以与实验组进行对照比较,评估新药物或治疗的真实效果。

二、安慰剂的作用和目的1. 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在临床试验中,新药或新疗法的效果需要与安慰剂进行比较,以评估其真正的治疗效果。

通过与安慰剂组进行比较,可以减少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药物或治疗的疗效。

2. 评估安全性:安慰剂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通过与安慰剂组进行对照,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并进一步评估药物或治疗的风险和受益比。

3. 解决心理因素:安慰剂的使用可以帮助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在一些疾病或疼痛的病例中,患者可能更容易在安慰剂的使用下感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三、安慰剂使用的伦理考虑在使用安慰剂时,研究人员需要考虑以下伦理问题:1. 患者知情同意:研究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说明研究内容和可能的风险,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患者应当清楚了解自己可能被分配到安慰剂组,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安全保障:研究人员需要确保安慰剂的使用不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在安慰剂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物质,保障患者的安全。

3. 伦理审查:对于临床研究中涉及到安慰剂的实验,应进行伦理审查。

伦理委员会将评估研究的科学性、必要性、安全性和患者权益的保障,并决定是否批准该研究的进行。

四、安慰剂使用的争议安慰剂在临床研究中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其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1. 伦理问题:一些人认为,在安慰剂组中使用安慰剂是对患者的不人道行为,违背了伦理原则中的最佳利益原则。

心理效应之——安慰剂效应

心理效应之——安慰剂效应

心理效应之——安慰剂效应吗啡是鸦片类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所以被长期用作止痛药物。

在一次医学实验中,科学家使用吗啡持续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他们偷偷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结果发现,生理盐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成功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在这个实验中,生理盐水充当了一种“安慰剂”,它并没有实际疗效,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

这就是所谓的“伪药效应”,又称“安慰剂效应”,它是美国麻醉学和医药学家毕阙博士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对“潜意识”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

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我们的意识底下存在的一种潜藏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相对于意识的思想;而意识与潜意识具有相互作用,意识控制着潜意识,潜意识又对意识有重要影响。

可以说,潜意识具有无穷的力量,它隐藏在心灵深处。

能够创造奇迹。

1910年,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柯尔利用潜意识发明了一套简短有效的“柯尔疗法”。

他要求那些因为萎靡不振而导致出那各种各样身体状况的患者,每天早晚闭上眼睛坐在(或躺在)安乐椅上,让全身肌肉放松,然后小声地念出一句话:“每一天,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

”这段话必须早晚重复二十遍。

柯尔指出,在说出这这段话的时候,人们的潜意识会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时,不要让任何具体的事情侵扰自己的思想一一不论是疾病还是生活中的麻烦,它们必须变成一个被动的受体。

只保留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的愿望,从而让身体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状态。

柯尔的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对“安慰剂效应”的一种现实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所拥有的力量,有时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心理学中,“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收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安慰剂效应心理学

安慰剂效应心理学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1]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安慰剂是指没有治疗成分或者药理活性的药品、手段或治疗,用于对疾病或症状进行虚拟治疗。

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未使用实际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由于患者对医生、治疗或药物的信任和期望产生的自我愈合现象。

安慰剂效应已经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心理疾病治疗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现象。

安慰剂效应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实验表明,即使是使用没有任何药物活性的安慰剂,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例如,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无任何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可以减轻疼痛、焦虑、抑郁、恶心等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安慰剂效应还可以加强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反应和健康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安慰剂效应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

其中,期望效应是关键之一、通过认为接受的治疗会起作用,人的大脑可以释放与对药物或治疗的预期效果相关的封闭物质。

这些内源性物质可以模仿真实药物的作用,并对疼痛、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

此外,人际关系和心理疗法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对医生和治疗手段的信任和认同,以及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支持,都可能促进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虽然不是真正的治疗方法,但它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安慰剂效应可以提供短期的症状缓解,使患者感受到安慰和满意。

其次,安慰剂效应可以激发自愈力,促进身体的自我康复过程。

此外,安慰剂效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和积极情绪,从而对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安慰剂效应并非永久有效。

当患者知晓所接受的治疗是安慰剂时,安慰剂效应往往会减弱或消失。

因此,在使用安慰剂时,医生需要谨慎处理。

他们应该合理使用安慰剂,并积极与患者沟通,以保持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总之,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由于信任和期望而产生的自我愈合现象。

虽然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物治疗作用,但它可以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并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为成功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病患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向。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1]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编辑]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管理必读—安慰剂效应

管理必读—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1]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临床实验安慰剂

临床实验安慰剂

临床实验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中,安慰剂被广泛用于对照组,以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

安慰剂本身是一种无效治疗,通常是一个看似真实的药物或治疗,但其成分并无实际药效。

本文将探讨临床实验中安慰剂的角色、原理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一、安慰剂在临床实验中的作用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中扮演着重要的对照组的角色。

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接受新药物或治疗,而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

通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可以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真实疗效。

二、安慰剂效应的原理安慰剂效应是指患者对安慰剂的治疗产生的真实感受与对治疗的效果之间的联系。

这种效应往往表现为患者对安慰剂治疗产生了预期的疗效,实际上是由于患者对治疗的期望以及心理和生理的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的。

三、安慰剂对临床研究结果的影响安慰剂对临床研究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安慰剂可以模拟真实治疗的效果,而且往往可以带来一定的疗效。

这就使得在对照组中使用安慰剂,可以避免了对新药物或治疗方法过于乐观的评估,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其疗效。

其次,安慰剂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信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中,患者对于研究人员和医生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而安慰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信任感,使其更加配合研究的要求,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四、安慰剂效应的限制尽管安慰剂在临床实验中具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但是安慰剂效应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安慰剂效应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有着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疾病中,安慰剂效应可能会更加显著,而在一些慢性病患者中,安慰剂效应可能较为有限。

其次,安慰剂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期望和信念。

如果患者对治疗没有期望或者怀有负面情绪,安慰剂的效应可能会减弱或失效。

五、伦理问题与安慰剂的使用安慰剂在临床实验中的使用也有其伦理问题。

一方面,安慰剂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虚假效果,这使得患者过度依赖安慰剂而忽视了真实的治疗。

另一方面,如果治疗组接受了新药物或治疗方法,而对照组仍然接受安慰剂,这可能会引起对照组患者的不公平待遇。

安慰剂效应PPT课件

安慰剂效应PPT课件

2021/4/8
9
2021/4/8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消费者普遍认为
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更好喝,但百事公司经过研究发
现两者的口味没有多大差别,于是判定人们对可口可
乐的偏好只是被品牌所牵引!于是1974年百事公司发
起了一次的市场营销活动—“百事挑战”。他们在各种
超市摆开阵势,把两种可乐的品牌符号隐掉,变成一
2021/4/8
3
• “安慰剂效应”指向来访者提供“ 安慰剂”
,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心理障碍减轻。咨
询人员通过药物、药物替代、言行及环境
暗示引导来访者。与临床医学的不同在于
它更强调咨询者的形象、对来访者的引导
和心理咨询的环境,它们对个体认知改变
、心理适应和发展比药物“安慰剂”的作用更
大。 2021/4/8
选呢?一把新制的小提琴。更讽刺的是实验中最不讨
人喜欢的恰恰是一把名琴“斯特拉迪瓦里”。
2021/4/8
15
视频欣赏
2021/4/8
16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8
17
2021/4/8
5
毕阙博士的研究
当时毕阙医生是一名随军麻醉师,一次战斗 中,伤亡惨重,镇痛剂吗啡很快用完了。但不 断有伤兵管医生要吗啡,于是有一名护士只好 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安慰士兵注射的就是 强力镇痛剂。这本是一个无奈之举,但接下来 发生的事让毕阙和护士都傻眼了:伤兵居然纷 纷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
2021/4/8
12
• 后来,百事公司重整旗鼓,挑战又来了:这回咱
什么字母都不标了,两被外观完全的一样的可乐,

有关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作用

有关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作用

有关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作用
李春波; 朱智佩
【期刊名称】《《心理学通讯》》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成分除了各流派技术,还包含安慰剂效应。

临床工作者和心理治疗师应善于利用这种安慰剂效应来提高疗效。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李春波; 朱智佩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 [2]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5
【相关文献】
1.安慰剂对照在中药临床研究中的作用探讨 [J], 毕京峰;段俊国;刘曾敏
2.广泛性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评估中设置心理治疗安慰剂对照组或等待治疗对照组的比较:一项Meta分析 [J], 朱智佩;张丽;蒋江灵;李伟;曹歆轶;周支瑞;张天嵩;李春波
3.绘画心理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J], 杨帆;彭彦琴
4.皮牵引在股骨近端骨折术前治疗中的安慰剂作用 [J], 龙华;叶文明;麦伟
5."分子"心理治疗:基因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J], 王慧泽;袁勇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治疗研究中安慰剂的设置和效应( 综述)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5-11-25 17:49:16 点击:1自1955 年Beecher 的《强大的安慰剂》出版之后,安慰剂治疗开始广泛被使用在临床试验中[1]。

广义的安慰剂不仅包括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还包括医疗处理以外的一切因素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语言,以及所有环境因素、外科操作、心理治疗或过程等。

研究常常将用安慰剂的与那些服用真正药物的病人进行比较,以确定药物究竟有没有疗效。

研究结果往往发现安慰剂也对患者产生了作用[2]。

心理学研究者已将安慰剂概念引用到心理治疗中[3],安慰剂心理治疗是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2-4]。

安慰剂的效应是有意无意地让患者建立起“我将被它治愈”的信念、愿望、情感[2,5],是真实存在的心理生物学现象[6-7]。

1 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及安慰剂效应1. 1 安慰剂概念与构成心理治疗中安慰剂的来源有三大方面,治疗者、来访者和治疗关系[5,8]。

对治疗改变影响最有力的是治疗者的态度,尤其是治疗互动中的习惯性反应方式[8]。

来访者对心理治疗的愿望和期待是治疗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关系建立得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8]。

心理治疗中安慰剂概念应在临床实践中理解其不同的解释方式[3]。

Kirsch 从反应预期理论来讨论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概念,认为所有的心理治疗可以当做安慰剂,因为它们的效应都是通过心理调节产生的[4]。

Lambert 认为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概念最能解释心理治疗结果的是“共同因素”[9] ( 如治疗设置、治疗师资质和治疗关系等) 。

“共同因素”是指对特定理论取向的心理治疗核心技术( 认知矫正、行为强化、防御机制等) 来说是附带的、次要的,对绝大多数心理治疗则是一组共有的普遍性要素[2]。

如,在实施治疗时的医患关系、接受帮助的期望、被治愈的希望或信念等[10]。

心理治疗研究的结果须对临床实践具有可推广性,能够证明心理治疗的合理性和解释心理治疗减轻心理疾患的机制。

疗效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是:每种心理疗法是否应象药物一样有其独有的活性成分,还是不同的心理疗法有一些对患者起作用的共同成分[11]? 一项对心理治疗成分研究的meta 分析,检测的治疗成分有: 认知重建、放松技巧、情绪表达训练、社会支持、情感探索和行为激活等[12],而其中一些成分也被认为是安慰剂心理治疗,有一定疗效[1,4,13]。

药理研究时安慰剂通常制成与研究药类似的片剂或注射剂; 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表现为治疗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医生的表情、态度、威望、情感回应,都构成了安慰剂或研究药产生效果的基础[6]。

安慰剂效应不仅意味着一个假干预的局限性效果,更是指在患者-医生关系中的非特异性效果,包括注意、人文关怀、期望模式、焦虑和自我意识。

可检测的安慰剂效应有5个成分: 患者、治疗师、医患互动、疾病本身和治疗设置[14]。

1. 2 安慰剂效应与疗效心理上的安慰剂可能不会产生和药片安慰剂同样的效果,关注治疗效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安慰剂效应[2]。

参照Wampold 等[2]解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组设计的示意图( 图1) 可见,在加入心理治疗对照组后,以临床中出现的情况作解释,检测特定的积极治疗效果,包括药物疗效和心理治疗疗效,以及安慰剂组优于自然进程( 空白对照或正常治疗组) 的部分,即安慰剂效应。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比较的临床实验中,会经常将心理治疗的疗效( c) 和心理治疗产生的安慰剂疗效( b1) 等同于药物治疗中真正的安慰剂效应(b2) [4,15-16]。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待安慰剂效应,有3 个可能增效因素,即: 启动效应,来访者感受和计划行为理论[17]。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说,对安慰剂有反应者的人格特点是: 乐交际、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敏感自身生理变化、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10,16,18]。

在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药物_研究中都可发现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这说明治疗师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并不属于某特定心理疗法专有“技巧”和“深度策略”[19]。

1. 3 安慰剂效应的产生机制心理治疗中,所有改变都可归为心理因素。

如果一个心理方面的安慰剂能起作用,那就有对应的某种心理机制[16]。

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7]。

人们之所以能够依靠安慰剂所产生的信念效应来应对和调节不良情绪,可能与脑内的“膝下扣带回”这一区域的功能有关[20]。

另外,安慰剂效应和在抑制疼痛和压力时大脑产生的“μ-阿片受体系统”激活相关,μ-阿片受体系统在机体应对外界刺激( 如外伤) 时发挥作用[21]。

也有研究表明阿片类和非阿片类药物均可形成安慰剂效应[22]。

研究人员还发现膝下扣带回参与“迁移性”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该区域存在功能异常,提示该区域可能是安慰剂效应赖以产生和维持的认知神经科学机理[20,23]。

对安慰剂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认为,人们对治疗的一种积极期待,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24]。

1. 4 安慰剂效应的实验设计在研究过程中,安慰剂效应的实验设计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双盲随机设计关注真实的治疗是否优于安慰剂处理; 欺骗设计直接比较安慰剂处理效应和自然历史效应的差异,关注安慰剂效应本身; 公开隐藏设计通过计算公开治疗效应和隐藏治疗效应之差来估计安慰剂效应的大小[7]。

Wampold 等列出了3 种方法来构建心理治疗的安慰剂: ①移除某种治疗方法的核心成分,再添加另一种有理论基础的治疗方法的附加成分; ②删除1 个或多个特征成分,而不添加其他成分,产生分离方案设计,比较符合标准的实验设计; ③最典型的是通过控制共同因素的治疗,采用不同的治疗名称,如,替代疗法、支持性咨询、非指导性治疗、可信的注意安慰剂等[2]。

安慰剂对照的医学研究显示,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很难做到盲法,而且安慰剂很容易与积极治疗区分,最理想的就是让安慰剂与积极治疗相似,在治疗设置、治疗师的师资上做到结构上的等效[1,2]。

不可否认的是安慰剂效应是强大的[2,17,25],当心理治疗的安慰剂治疗设计良好时,安慰剂疗效接近积极治疗效果[1,2,26]。

2 关于心理治疗和安慰剂疗效的meta 分析Hofmann 和Smits 对随机安慰剂控制试验的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疗效的meta 分析中,纳入心理安慰剂的有: 支持性咨询、讨论组、系统脱敏、焦虑管理、非指导性治疗、问题解决治疗、教育性支持团体治疗等[27]。

对500 多个将心理治疗形式与控制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心理治疗结果优于安慰剂治疗,但差异均没有显著性[28-29]。

Hróbjartsson 和G tzsche 对114 个安慰剂效应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meta 分析[25],结果数据合并之后,在主观报告上发现了显著的安慰剂效应,但在客观测量上没有得到类似结果,结论未支持安慰剂有强大的临床效应这一观点[13,25]。

但Vase等[30]的meta 分析研究反驳了Hróbjartsson 和G tzsche 的观点。

他们做了两种meta 分析,一种使用了23 个疼痛的双盲随机实验( 告诉被试有50%的几率接受止痛治疗) ,此时安慰剂作为控制条件; 另一种使用了14 个研究安慰剂止痛机制的实验( 告诉被试接受的是强力止痛剂) ,此时安慰剂作为研究条件。

结果后者的安慰剂效应强度( 平均效应值为0. 95 ) 是前者( 平均效应值为0. 15) 的5 倍。

因此Vase 等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可能是导致安慰剂效应值不同的原因。

通过对安慰剂控制的结构化meta 分析,建立心理治疗的特异性,安慰剂的结构化成分包括: 治疗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治疗师的训练、治疗的形式和主题的限制,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治疗并没有显著优于设计良好的安慰剂治疗[1]。

Watanabe 等在研究中度到重度抑郁的青少年中,发现心理治疗比安慰剂治疗更有效,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治疗,但是在6 个月或更久随访时心理治疗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

对治疗惊恐障碍的CBT 和CBT 加药片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的系统综述和meta 分析,结果显示,在急性期治疗后,接受CBT 加安慰剂的比单独接受CBT 的病人增加了26% 的反应率; 在随访时,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表1 总结了2001 - 2010 年对心理治疗和安慰剂相关的系统综述和meta 分析,这些研究均支持安慰剂是有效的,尽管疗效结果没有显著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慰剂设计作为干预手段之一的临床指南开发,并指导临床实践[26,33]。

3 心理治疗与安慰剂的临床实验研究早在1989 年,Beckham 的临床研究就显示,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从评估到改善过程中存在安慰剂效应,这可能源自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矩阵( 患者的人格特征、治疗师的人格特质、患者与治疗师的相似点、治疗设置等) 和对治疗师技术的依赖[34]。

安慰剂治疗存在心理暗示成分[35],但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往往作为干扰因素而被忽略了[36]。

研究显示,基于治疗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治疗结果缺乏差异; 大部分治疗效果是在治疗早期产生[9],即患者期望教会他们实施特定技能之前,安慰剂具有一定的效果[37]。

对承受不同心理病理疾病( 强迫症、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单相抑郁障碍) 的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疗效做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不同心理治疗涉及的心理机能和程序对大脑活动会产生显著影响[38]。

神经影像学还研究了健康个体和帕金森患者或单相重度抑郁障碍的患者中的安慰剂效应,结果显示信念和期望可以显著调节大脑认知、运动、疼痛和不同情感处理方面的活动区域上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化学活动[38]。

但Seligman 认为疗效研究所进行的心理治疗不能代替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发生的情况,如临床实践几乎不按照手册进行,患者也不是随机分配治疗方法的。

Howard 等提出,随机化很少能够等分组,也几乎不能控制患者与治疗方法之间的交互作用[11]。

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的争议,Jacobson 等认为RCT 研究是能通过改变一些因素( 如治疗期长度、治疗者经验、是否按照手册进行治疗) 来提供与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的信息,如某一特殊疗法是否可以运用于某一特殊条件下,以及识别治疗的活性成分[11]。

如果安慰剂效应能提高治疗结果,那么如何在临床上最好地利用它就显得很重要了[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