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8 忆秦娥·娄山关 |湘教版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本词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背景、注释,自主理解诗歌。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本词教学时,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有录音朗读,学生齐读、分男女生读,听读,读的样式多样化。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忆秦娥•娄山关》是九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毛泽东诗词中的第一首词,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诗词之美。
2.文本简析: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词句,体味诗词之独特美感。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所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诗词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句含义、词作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忆秦娥”词的基本格式。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同时感受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2、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照片,引出作者,通过回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引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毛泽东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其实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一生写下许多振奋人心的诗词,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词的格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感悟,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3. 思想目标:感受革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诵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a. 展示《忆秦娥·娄山关》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b. 简介作者毛泽东,引导学生了解其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身份。
2. 诗歌品读a. 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
c. 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议论和抒情手法。
3. 情感体验a.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诗歌中的革命情怀。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诗歌对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鼓舞作用。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b. 学生背诵诗歌,加深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革命情怀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和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2.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3.文学写作: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步:导入(10分钟)1.介绍《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
2.分组讨论杜牧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三步:诗歌鉴赏(3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忆秦娥·娄山关》,体验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2.全班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向学生介绍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第四步:文学写作(35分钟)1.让学生以《忆秦娥·娄山关》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段小说。
2.引导学生思考创作时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醒学生注意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
3.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表达方式。
2.全班共同评价作品,互相交流意见与建议。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音频:娄山关的图片和相关音乐。
2.课件:包括《忆秦娥·娄山关》的课文解析和相关的典故和意象。
3.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构思指导。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包括主题的贴切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互动评价: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包括讨论和评价的过程。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广州三中马坤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看听背析四环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领导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掌握间接描写和景物描写特征以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娄山关战斗片段;听王秀芬歌唱《忆秦娥·娄山关》。
二.朗读并理解词意、了解词牌特点。
1.指导朗读(语速、音高、重音、断句)2.把握词牌特点(小令、两片、下片换头、一韵到底、押仄韵、韵脚密、第三句叠第二句后三字、)三.合作生成,探究真知。
(一)小探微析,词意初见。
词作中,写没写到娄山关的战斗?如果说没写,那么它写了什么内容?如果说写了,那么它属于什么描写?明确:没写:上片写凌晨行军场面,下片写登上并越过娄山关所见的景象。
写了:从“咽”字,可以预感到将要发生的战斗的残酷;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不仅可以感受到敌军的强大,战斗的艰难,还可以感受到战斗的胜利结果;从“血”字还可以感受、联想到战斗残酷,伤亡的惨重。
(二)穿针引线,勾勒感情。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词作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词来谈一谈。
明确:抒发了红军将士不怕困难、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正视困难、英勇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哲人的思想。
(三)剥茧抽丝,精雕细琢。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大家看,这三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词作中有哪些作用?特点:视觉、触觉、听觉相结合,仰视、俯视相结合,色调凝重。
作用:交代时间;营造并渲染出一种苍凉、凝重的气氛;烘托红军将士的不畏严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结尾“残阳”照应。
四.指导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六、作业:背诵默写本词;请同学们合理想象,扩充词作内容,500字左右。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娄山关是一座位于安徽省舒城县的重要关隘,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关内有一座古老的关楼,该楼是明代晚期修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关楼高大雄伟,可以俯瞰关口,是学习、研究古代军事建筑的瑰宝。
娄山关地理位置独特,既山水相依,又易守难攻。
它高山环绕,狭窄的关隘道路简直如同天险,很难攻破。
关楼内有多个观察口,可以观察到关口外的一切动态,是古代军事防御的理想地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探索,让学生了解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份关于娄山关的教学设计,以探究为主的学科整合形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学习关于地理的专业术语,如地形、气候等;2.学习娄山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军事建筑的特点;3.学习娄山关的文化内涵,探究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理环境分析:介绍娄山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2.历史沿革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娄山关的历史背景、修建、演变等;3.古代军事建筑特点分析:让学生探究娄山关作为军事要塞的特点,如关口设置、建筑结构等;4.文化内涵探究:通过相关文献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娄山关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娄山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娄山关的前期认知。
2.地理环境分析:通过展示相关地图和卫星影像,介绍娄山关所处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关隘的地理位置、周边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3.历史沿革解读:通过故事、史料和图片,给学生讲述娄山关的历史沿革,让学生了解关口的修建过程、重要事件和影响。
4.古代军事建筑特点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际观察关楼的建筑结构,探究关口的布局、城墙的结构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娄山关的防御特点。
5.文化内涵探究:利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娄山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娄山关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明代的辽阔关外文化、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等。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范本)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师:相同点是都是令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除蜗牛主题都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作品,不同是题材、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音乐创作就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踊跃出大量的优秀爱国歌曲,大部分都是以歌颂祖国、赞美祖国为主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首曾经令人激情澎湃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
《娄山关》(出示课题)从歌曲的体裁形式上区分,大部分歌曲可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出示课件)师: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
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老师唱几句)。
艺术歌曲:源自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名人的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就属于一首艺术歌曲,他的歌词来源于毛泽东的一首诗词,作曲家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了这首独唱曲。
一起有感情的朗诵娄山关的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同学们朗诵的感情很充沛,有人知道这首诗词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师补充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娄山关是从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毛泽东指挥红军攻打黔军,抢占川贵的要塞娄山关,这次战斗打了两天,歼敌两个师,攻克娄山关。
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这首词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表现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英勇杀敌的场面以及战斗必胜的顽强信念。
忆秦娥是词牌名,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陆祖龙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
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
看看音乐史如何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地战斗场景中的。
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以下三个音乐要素:旋律、力度、节奏不断上行的旋律,音量(力度)不断加强p—f,急促的节奏三连音(像重逢的号角声)和小附点(像急促的马蹄声)在前奏中找到号角声和马蹄声急促、阵阵响起(三连音、附点板书节奏,并练习)上片:(表气氛、情景))是大军过娄山关的场景。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案名称: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和理解诗歌中词句的意境和意义。
3.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句,把握其意境和意义。
3. 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教学准备:1.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
2. 相关诗歌赏析的教材和文献。
3. 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Step1:导入问题1.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秦始皇等相关的历史知识,并与娄山关这个地名联系起来。
2.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诗人杜甫?他的作品有哪些你们了解的?Step2:课文欣赏1. 分发《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诗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初步的猜测和分析。
Step3:诗歌赏析1. 依次分析诗歌中的每个章节,解释和解读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境。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共同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提问:诗歌中的“娄山关”代表着什么意象?它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Step4:情感体验1. 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展示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Step5:写作练习1. 提供几个诗歌写作的示范题目,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赏析方法,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6:课堂总结1. 汇总学生的写作成果,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2.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娄山关的基本历史概况;2、学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美,领略伟人毛泽东的气魄和胆识;3、通过学习娄山关历史将自己心目中的娄山关通过书签的方式画下来。
活动重难点1、重点:掌握娄山关的历史概况,激发爱国之情2、难点:将自己学到娄山关历史用画画下来活动准备娄山关简介历史视频、《忆秦娥》诗词视频、书签、各种颜料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2)问:大家去过娄山关吗?(二)娄山关简介(3)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娄山关的介绍吧(5分钟左右视频)(4)问:娄山关在哪里?娄山关战役是什么时候?介绍娄山关战役(5)娄山关战斗是指1935年2月,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发生的一场战斗。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
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三)《忆秦娥》诗词学习我们指导我们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娄山关提了一首词(放娄山关墙壁词的照片)大家能看懂吗?那我们跟着视频来看一看这首伟人提的词吧(2分钟)如此优美的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呢?介绍忆秦娥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
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
俘虏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
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性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吧,教师带读。
(四)娄山关战役小故事一封血信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
语文版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3篇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二、教学内容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
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
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
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以及《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情感等。
1.2.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性、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歌美。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欣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2 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以及《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情感等。
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性、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估。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艺术。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1) 杜甫《忆秦娥娄山关》原文。
2) 相关杜甫诗歌的注释、译文和赏析。
3) 娄山关的历史图片或地图。
4) 古典诗词鉴赏的指导书籍或文章。
6.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或白板。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打印的诗歌文本和注释资料。
第七章: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7.1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诗歌解析。
2) 第二课时:诗歌欣赏和分析讨论。
3) 第三课时:教学评估与反馈。
4) 第四课时:教学延伸与拓展。
7.2 时间分配1) 诗歌背景介绍和诗歌解析:1课时(40分钟)2) 诗歌欣赏和分析讨论:1课时(40分钟)3) 教学评估与反馈:1课时(40分钟)4) 教学延伸与拓展:1课时(40分钟)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针对不同学生水平的指导8.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如“娄山关”、“霜晨鸟”等;(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如“悲秋”、“忧国忧民”等。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鼓励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忆秦娥娄山关》;2. 写一篇关于《忆秦娥娄山关》的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忆秦娥娄山关》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的提高;3.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忆秦娥娄山关》的译文和解析;3. 相关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指导资料。
《诗词两首》之《忆秦娥.娄山关》( 教案 )
《诗词两首》之《忆秦娥.娄山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理解诗句的含义,并通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习品味诗词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从文中把握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
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
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二、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幻灯出示。
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诗词知识讲解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如柳永、李清照。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沁园春”即词牌,一般表达豪放激越的情感。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写的,通过对秦娥和娄山关的描写,表达了革命战士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可能相对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水画和风景照片,引起学生对山水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喜欢看山水画吗?你们有没有听过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呈现诗歌教师朗读《忆秦娥娄山关》,并解释一些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然后,再次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诗歌的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三环节:理解诗歌1. 请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提问:“诗中的秦娥是什么样的人物?她和娄山关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解释其意义,并给出自己的感想。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四环节:分析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教师可以提问:“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教师提问:“为什么毛泽东选择以秦娥和娄山关作为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诗歌背后的意义和象征。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宁夏平罗县回民中学(马燕舟)教学目标:1.学习朗诵诗歌的方法,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概。
2.学习运用默写顺应的方法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默写顺应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画像,问:“哪位同学认识这个人?”“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他?”(同学们自由回答)讲述:毛泽东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政治方面的建树是众所周知的。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显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诗,开阔一下我们的胸怀,振奋一下我们的精神。
(板书课题)二、解题:问:这个题目和一般的诗题有什么不同呢?诗的形式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明确:这是一首词,词也叫“长短句”。
这首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题目构成,古人的诗歌是和乐演唱的,词牌相当于歌曲的曲调,题目相当于歌词主要内容。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三、试读:1.要求全体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练读。
2.指名二到三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倾听。
3.幻灯片播放朗读基本要求(头正,身直,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同学们评价,评出这一环节最佳朗读者。
4.全体齐读。
教师范读过渡。
四、研读:过渡:同学们能按照基本要求朗读了,但若要真正读好诗歌,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理解诗意。
在品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冰心奶奶在《忆读书》里说她不喜欢无病而呻的文字,也就是说写文章要有感而发)。
(幻灯片播放写作背景介绍: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战争初期,由于路线错误,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处于生死存亡危急关头。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之后的2月,用兵如神的他领导了著名的遵义战役,娄山关是这场战役中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小学教案标题:忆秦娥娄山关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忆秦娥娄山关》2. 诗歌背景介绍:秦娥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3. 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秦娥娄山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猜测。
2.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共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诗歌背景介绍和诗歌分析的讲解。
4. 讨论互动: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等展开讨论,并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表达: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或是自由创作。
教学资源:1. 《忆秦娥娄山关》诗歌文本2. 描绘秦娥娄山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诗歌分析表格或笔记本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个人创作评估:评价学生的创作内容是否与诗歌主题相关,是否能够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1.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诗歌分析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诗歌中的美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尊重他们的个人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宁夏平罗县回民中学(马燕舟)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诵诗歌的方法,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概。
2.学习运用默写顺应的方法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默写顺应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画像,问:“哪位同学认识这个人?”“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他?”(同学们自由回答)
讲述:毛泽东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政治方面的建树是众所周知的。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显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诗,开阔一下我们的胸怀,振奋一下我们的精神。
(板书课题)
二、解题:
问:这个题目和一般的诗题有什么不同呢?诗的形式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明确:这是一首词,词也叫“长短句”。
这首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题目构成,古人的诗歌是和乐演唱的,词牌相当于歌曲的曲调,题目相当于歌词主要内容。
“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三、试读:
1.要求全体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练读。
2.指名二到三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倾听。
3.幻灯片播放朗读基本要求(头正,身直,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同学们评价,评出这一环节最佳朗读者。
4.全体齐读。
教师范读过渡。
四、研读:
过渡:同学们能按照基本要求朗读了,但若要真正读好诗歌,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理解诗意。
在品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冰心奶奶在《忆
读书》里说她不喜欢无病而呻的文字,也就是说写文章要有感而发)。
(幻灯片播放写作背景介绍: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战争初期,由于路线错误,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处于生死存亡危急关头。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之后的2月,用兵如神的他领导了著名的遵义战役,娄山关是这场战役中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这场战役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看到千山万岭,起伏连绵。
胜利的喜悦和眼前的壮美景色,使他灵感突发,吟咏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
(一)研读上片:
1.启发问答:
上片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行军图(板书“行军图”)通过诗句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西风、长空、雁、霜、月)风是怎样的风?(提示:“烈”可以组词“凛冽”“猛烈”等)长空是什么季节的怎样的天空?(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自古逢秋悲寂寥”)雁叫是怎样的声音?人听来会是怎样的感觉?(唱: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多媒体播放关于“雁”在古诗文中的象征意义)怎样的早晨?(清霜说明冷,月说明时间之早,应是凌晨)马蹄声“碎”是怎样的声音?喇叭声“咽”又是怎样的声音?(讲述: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也写出了山路崎岖难行。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忽高忽低,显得悲壮深沉,庄严肃穆。
在声音的描绘中刻画了红军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精神面貌。
)这些景象和声音写出了怎样的气氛,可以用哪些形容词来描绘?(凄冷,肃穆,悲凉沉郁等等)那么这种气氛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2.学生表达看法,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朗读指导:词的上阕,以凄风、哀鸿、寒霜、冷月几种景物构成一个凄凉萧杀的意境,再用杂沓的马蹄声,如咽的喇叭响,渲染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朗读这一段时,声调应是低缓凝重的。
“烈”“碎”“咽”字要重读。
3.齐读上片,感受清寂寒肃,悲壮深沉的意味。
(二)研读下片:
过渡:下片写的是战斗结束后红军胜利越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板书:越关图)。
那么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
1.学生四人小组探讨交流后,派代表朗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问题: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这两句是全词的中心。
“真如铁”写出娄山关的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拓展:万水千山只等闲)。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跨过娄山关极目远眺,苍茫的群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落日像血一样殷红,写的是傍晚的景象,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还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朗读指导:词的下阕,感情变化较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表达了红军将士蔑视困难、飞跃关山的雄心壮志,可谓是声震五岳,气吞万里,读的音调应该高亢激越,给人以力的感受。
最后三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可以说是对漫长征途的展望。
这不单是景物的描写,也是对革命战争艰巨性残酷性的艺术概括。
读这几句诗,须把声调降得稍低些稍慢些,给听者以沉稳刚毅的质感。
2.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3.师生齐读,读出慷慨豪迈的气概,沉着坚定的语气。
五、涵咏品味,默写顺应
方法: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遍,边读边咂摸品味作品,驰骋自己的想像,展开充分的联想,并使自己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之中。
之后默写全词,写完后请同学朗读,大家仔细听,看看和原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后比较,说说这些不同的地方孰优孰劣,并说出理由。
(特别强调,涵泳品味时,一定不要有意识背诵)
六、课堂小结:
有句话说“文如其人”,透过作品,我们对毛泽东的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应该有所感悟领会,下面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来诵读一下这首词,再次品味一下毛主席这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师生齐背全诗下课。
七、板书设计忆秦娥·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