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说-明-屠隆

合集下载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任何国家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所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茶叶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

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

《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茶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瑕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泰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 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横”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祺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_、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

历代著名茶人茶事

历代著名茶人茶事

历代著名茶⼈茶事在中国⼈⼼中,茶占有独特的地位。

⽇常⽣活中,许许多多话题都可以与茶相关,因为茶可以雅俗共赏,也可谓⽼少皆宜。

以下的这些茶界先贤,都是为我国的茶业发展做出了⾮常重要贡献的⼈。

汉唐茶⼈王褒、左思、杜育、王蒙、王肃释、皎然、陆⽻、常伯熊、裴汶、刘禹锡、⽩居易、李约、卢仝、温庭筠、⽪⽇休、陆龟蒙、释齐⼰。

宋元茶⼈丁渭、叶清⾂、⽂彦博、梅尧⾂、欧阳修、范仲淹、蔡襄、曾⼏、苏轼、苏辙、耶律楚材、黄庭坚、赵佶、陆游、杨万⾥、马钰、周必⼤、萨都剌、倪瓒。

明清茶⼈朱权、⽂征明、钱椿年、顾元庆、徐献忠、⽥艺蘅、张源、许次纾、屠隆、屠本畯、罗廪、闻龙、龙膺、徐勃、陈继儒、⽂震亨、张⼤复、⾼濂、周⾼起、释超全、李渔、杜睿、冒辟疆、冯可宾、查慎⾏、袁枚、乾隆、汪⼠慎、郑板桥、施闰章。

现代茶⼈吴觉农、周作⼈、柯永涛、王泽农、陈椽、陈学、庄晚芳、张天福、王镇恒、詹罗九、童启庆、程启坤、姚国坤、朱⾃振、刘勤晋、阮浩耕、陈⽂华、余悦、滕军、蔡荣章、范增平、罗庆江、施兆鹏、曹席宾、徐⾦华、吴赜宇(墩台茶⼈)。

茶圣陆⽻(唐)最先创⽴了中国茶道,为茶⽂化开创了⼀个新时代。

陆⽻⾃少年起便与茶结缘,以茶道为信仰,终其⼀⽣遍寻各地名茶。

尤其他耗尽⼼⾎编写的世界第⼀部茶叶著作——《茶经》,为茶叶发展做出了极⼤的贡献,其意义⾮同⼀般。

张⼜新(唐)唐代除了有茶学家陆⽻,还有张⼜新这位品茶家。

张⼜新是历史上17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之⼀,是在朝为官的公务员,平时善于烹茶,对茶和⽔的关系有所研究。

他编撰的《煎茶⽔记》是茶史上最早论述茶汤品质和适宜喝茶⽤⽔的著作。

强调茶汤与⽔质的关系,将喝茶⽤⽔按等级划分开来,提出了烹茶⽤⽔的标准。

这才掀起了我国茶学史上有关鉴别烹茶⽔质的学术争论。

以⾄于我们现在喝茶,也会更多地关注喝茶⽤⽔,对后世影响深远。

茶僧——皎然(唐)他与陆⽻可说是不相伯仲,或者说是更淡泊更洒脱的⼈物,皎然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也是中国⼭⽔诗创始⼈谢灵运的后代。

晚明文人杂录中的饮茶叙事

晚明文人杂录中的饮茶叙事

晚明文人杂录中的饮茶叙事周朝晖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据史料载,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罢造龙图,惟采茶芽以进”,这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废止自唐代以来实行的团饼茶法,从此全国主要产茶区向朝廷进贡的御茶,由团饼茶改为蒸青叶芽散茶。

上行下效,自唐宋以来流行的制为饼茶,饮为抹茶的方式,被用茶叶直接冲泡的溣茶法取代,抹茶渐次消亡。

这一变化在中国饮茶历史上可谓划时代变化,所引发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饮茶习惯的变化,连锁引发的还有制茶类型、茶器制作、赏味方式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并引起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

万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沈德符评价这是“遂开千古茗饮之宗”的巨变,当今专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布目潮沨则称之为“中国茶文化的文艺复兴”。

晚明时期大量出现的文人茶谱,反映了这种发展的趋势。

在茶学著述上,明代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高峰。

据研究,从唐代到晚清为止,中国的茶学专著,包括那些已失传散佚的,共计一百一十八种,其中明代出版并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十七种,数量之多远超任何一个朝代。

与前代相比,明朝的茶学著作大多出自当时商品经济和文化都高度繁荣的江南三吴的文人、艺术家之手,显示出饮茶开始被作为一项艺术来加以研究和总结的趋势。

这一趋势到了晚明更加明显,当时很多文人将饮茶视为养生延寿的重要手段,更将它与文房清玩的艺术鉴赏等量齐观,成为一大时代文化特色。

晚明著名文人高濂的《遵生八笺》、文震亨的《长物志》和屠隆的《考槃余事》中的茶著具体表现了这种新变化与新趋势的特征。

这三部书都是明朝文人杂录中的翘楚,后被存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子部中。

一高濂,字深浦,别号瑞南道人,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嘉靖初年到万历末年间,一度任朝廷鸿胪寺官员。

晚年退隐杭州,在西湖苏堤跨虹桥畔结庐闲居,读书著述,安度余生。

高濂能诗善文,是晚明著名诗人与戏剧家,有戏剧《玉簪记》《节孝记》,詩集《尚雅斋诗草》和《遵生八笺》等杂著传世。

婆罗馆清言(明)(译、评)

婆罗馆清言(明)(译、评)

婆罗馆清言(明)(译、评)25○住傍野鸟称山居席有僧人添幽趣杨柳岸芦苇汀,池边须有野鸟,方称山居;香积饭水田衣,斋头,才著比丘,便成幽趣。

[注释]①香积饭:众香国的香积如来,曾用钵盂盛饭给维摩居士派来的菩萨,故将僧人的厨房称为香积厨,将僧人的饮食称为香积饭。

这里指僧人所食的素食。

②水田衣:即袈裟。

袈裟多用方形布连缀而成,好像水田的界埂,故称水田衣,也叫百衲衣。

③比丘:梵文的音译,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

泛指僧侣。

[译文]岸上杨柳依依,汀中芦苇低伏,池塘边聚集许多野鸟,这才称得上是山居;吃的是素食饭,穿的是百衲衣,斋舍中刚刚住进僧侣,幽静之趣便自然形成。

26 ○竹风一阵心骨冷梅月半弯体气仙竹风一阵,飘橙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

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注释]①飘飏:即飘扬,随风飘动。

茶灶:茶馆。

[译文]竹林中刮过一阵风,吹散从茶馆飘出的缕缕疏烟;腊梅和着夜空的弯月,映照着书窗外的残雪。

如此景象,使人心骨俱感寒冷,体气飘飘欲仙。

27 ○月夜想前贤神明如洗涤登华子冈,月夜犬声若豹;游赤壁矶,秋江鹤影如人。

但想前贤,神明开涤。

[注释]①华子岗:麻源第三谷。

谢灵运有《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

唐李善注云:'故老相传华子期者,禄里弟子,翔集此顶,故华子为称也。

'②赤壁矶:赤壁有三国赤壁与东坡赤壁之分。

③鹤影:仙鹤之影。

苏东坡《后赤壁赋》记其遇仙鹤事:'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可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月夜登上华子岗,山谷寂静,犬吠宛然豹声;秋天游于赤壁矶,澄净江水,映照出鹤影如人。

只要想一想前代贤哲,神情就豁然开朗清净。

茶说-明-屠隆

茶说-明-屠隆

三代异治,茶政亦差,譬寅丑殊建,乌得无文。噫,君子之立言也,寓事而论其理,后人法之,是谓不朽,岂可以一物而小之哉。
岁乙卯,天都逸叟胡之衍题于栖霞之试茶亭。
总论
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读陆羽《茶经》及黄儒《品茶要录》,其中时代递迁,制各有异。唐则熟碾细罗,宋为龙团金饼。斗巧炫华,穷其制而求耀于世,茶性之真,不无为之穿凿矣。若夫明兴,骚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以此相为玄赏。至于曰采造,曰烹点,较之唐宋大相径庭。彼以繁难胜,此以简易胜,昔以蒸碾为工,今以炒制为工。然其色之鲜白,味之隽永,无假于穿凿。是其制不法唐宋之法,而法更精奇,有古人思虑所不到。而今始精备茶事,至此即陆羽复起,视其巧制,啜其清英,未有不爽然为之舞蹈者。故述国朝《茶说》十章,以补宋黄儒《茶录》之后。
十之藏
茶性喜燥而恶湿,最难收藏。藏茶之家,每遇梅时,即以箬里之,其色未有不变者,由湿气人于内而藏之不得法也。虽用火时时温焙,而免于失色者鲜矣。是善藏者亦茶之急务,不可忽也。今藏茶当于未人梅时,将瓶预先烘暖,贮茶于中,加箬于上,仍用厚纸封固于外。次将大瓮一只,下铺谷灰一层,将瓶倒列于上,再用谷灰埋之。层灰层瓶,瓮口封固,贮于楼阁,湿气不能人内。虽经黄梅,取出泛茶应于清明之后谷雨之前,俟其曙色将开,雾露未散之顷,每株视其中枝颖秀者取之。采至盈箴即归,将芽薄铺于地,命多工挑其筋脉,去其蒂杪。盖存杪则易焦,留蒂则色赤故也。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作一次下釜,炒去草气,以手急拨不停。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总覆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若出釜时而不以扇,其色未有不变者。又秋后所采之茶,名日秋露白,初冬所采,名曰小阳春。其名既佳,其味亦美,制精不亚于春茗。若待日午阴雨之候,采不以时,造不如法,箴中热气相蒸,工力不遍,经宿后制,其叶会黄,品斯下矣。是茶之为物,一草木耳。其制作精微,火候之妙,有毫厘千里之差,非纸笔所能载者。故羽云,茶之臧否,存乎口诀,斯言信矣。

茶禅一味茶诗词赏析

茶禅一味茶诗词赏析

茶禅一味茶诗词赏析几粒绿芽,惹来云间诗思。

一方佳砚,赢得笔底风流。

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书法文化一样源远流长。

关于茶,《诗经》之《七月》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谷风》又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者,茶也。

三代以前无“茶”字)这是劳动者眼中的茶。

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佳木也。

”这是茶圣眼中的茶。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是茶中亚圣眼中的茶。

苏东坡《次韵曹辅寄试焙新芽》中则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都说女人如花,坡翁偏说佳人如茶,这是一代文豪眼中的茶。

据统计,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茶写下了两万多首的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啊!借用劳斯莱斯创始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诗茶之道,至善至美,不臻者,思之思之!”下面这百首七绝是我眼中的茶,我的这百碗小茶好不好,就只能留给大家品鉴了。

——是为序。

(一)翠团云拱嫩芽新,百碾千搓一水淳。

[注]我看座中名利客,能知真味是何人。

注:一水,斗茶术语。

古人斗茶之胜负常在一水间也。

(二)——题朱丹《逸竹壶》霞染云裁逸竹壶,新篁一撇醉相扶。

[注]紫烟撩破知三昧,山径迷僧问有无。

注:逸竹壶为宜兴龙溪女朱丹所制。

(三)闻言有木似佳人,隐在蓬莱待玉轮。

一赋风流思鲍女,暮吟朝醉惹芳唇。

[注]注:鲍女,南朝著名女诗人鲍令晖(即鲍照之妹),作《香茗赋》而有时名。

(四)细浪百壶鱼眼生,春风在手茗如婴。

赵州茶客来相见,恨断红尘念佛名。

[注]注:赵州茶客,即是唐代赵州临济禅院的从谂禅师,以“吃茶去”口头禅而名于世,时称之为“赵州茶”。

(五)社寒梦醒在天涯,只道少陵诗少些。

[注]便与清风同一住,梅花带雨探春芽。

注:少陵淡茶之诗仅四首而已,可谓少之又少矣。

(六)——兼答天涯游子吟、雨岚、听雨轩主、轩辕令主四诗友推窗听雨和琵琶,最笑陈抟不识茶。

《茗史》全文-古籍

《茗史》全文-古籍

茗史茗史明万邦宁辑小引须头陀邦宁,谛观陆季疵《茶经》、蔡君谟《茶谱》,而采择收制之法,品泉嗜水之方咸备矣。

后之高人韵士相继而说茗者,更加详焉。

苏子瞻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言其媚也。

程宣子云:香衔雪尺,秀起雷车,美其清也。

苏廙著《十六汤》,造其玄也。

然媚不如清,清不如玄,而茗之旨亦大矣哉。

黄庭坚云:不惯腐儒汤饼肠。

则又不可与学究语也。

余癖嗜茗,尝舣舟接它泉,或抱瓮贮梅水,二三朋侪,羽客缁流,剥击竹户,聚话无生。

余必躬治茗碗,以佐幽韵。

固有烟起茶铛我自炊之句。

时辛酉春,积雨凝寒,偃然无事,偶读架上残编一二品,凡及茗事而有奇致者,辄采焉,题曰《茗史》,以纪异也。

此亦一种闲情,固成一种闲书,若令世间忙人见之,必攒眉俯首,掷地而去矣。

谁知清凉散止点得热肠汉子,醍醐汁止灌得有绿顶门。

岂能尽怕河众而皆度耶。

但愿蔡、陆两先生,千载有知茗,起而曰此子能闲,此子知茗。

或授我以博士钱三十文未可知也。

复愿世间好心人,共证茗史并下三十棒喝,使须头陀无愧。

天启元年闰二月望日,万邦宁惟咸撰。

惟咸著《茗史》,羽翼陆《经》,鼓吹蔡《谱》,发扬幽韵,流播异闻。

可谓善得水交茗战之趣矣。

浸假而鸿渐再来,必称千古知己,君谟重遘,讵非一代阳秋乎。

点茶僧圆后识惟咸有茗好,才涉荈(艹设)嘉话,辄裒缀成编,腹中无尘,吻中有味,腕中能采,遂足情致。

置一部几上,取佐清谈,不待乳浮铛沸,已两腋习习生风,何复须缥醪酒水晶盐。

仑海董大晟题茗,仙品也。

品品者,亦自有品,固云林市朝,品殊不齐,(酉衣)鲜清苦,品品政自有别。

惟咸钟傲烟萝,寄情篇什,饶度世轻,举志深知茗理,精于点瀹,世外品也。

爰制《茗史》,摭其奇而抉其奥,用为枕石漱流者助。

余谓即等鸿渐之《经》、君谟之《谱》,奚其轩轾。

社弟李德述评《茗史》之作,千古余清,不弟为鸿渐功臣巳也。

且韵语正不在多,可无求备。

佳叙闲情逸韵,飘然云霞间,想使史中诸公读一过,沁发茶肠,当不第七瓯而止。

全天骏茗品代不乏人,茗书家自有制。

屠隆《考盘馀事·香笺》赏析

屠隆《考盘馀事·香笺》赏析

屠隆《考槃馀事·香笺》赏析作者:覃英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36期袅袅馨香,滋润熏陶着历代文人的心灵。

案头燃香,笔下亦咏香。

古代文人笔下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孟子、屈原、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香对文人的意义,明代屠隆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屠隆《考槃馀事·香笺》原文香之为用,其利最溥。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塌帖,挥尘闲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

谓古伴月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

谓古助情可也。

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屠隆《考槃馀事·香笺》释义与赏析释义:香的益处颇多。

逍遥于物外隐世遁世,谈玄论道,打坐静修,焚一炉香可以清净身心、提神醒脑。

残月四更时分,四周萧索,焚香观纤纤烟雾可使人排解一胸不快。

天朗气清,吟诗作词,青灯夜读,烧一炉香,可以令人神清气爽,可以说是与美好的事物想伴也。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佳人在侧,闲话私语,拥一暖炉可以熏陶心情,可以助人畅叙幽情也。

细雨迷蒙的天气午睡初起,幽窗破寂,伏于案前温书,煮一壶好茶,香炉里香烟袅袅,好生惬意。

宴席之后燃一炉香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提神醒酒,皓月当空的夜晚,对空长啸,极目远眺苍山依稀可辨,香雾冉冉萦绕于前。

又可以驱邪除秽,随其所适,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赏析:《考槃馀事》一书“评书、论画、涤砚、修琴、相鹤、观鱼、焚香、试茗……靡不曲尽其妙”。

《考槃馀事》是屠隆乃至古代文士生活的缩影,其中对文房清供的叙写详略备至,特别是对书画香茶和山斋的描述,更是文笔娟娟、意趣幽远,读来怡情悦志,令人悠然远想。

中国古代茶书汇总

中国古代茶书汇总
《茶董》,夏树芳,明朝,成书于 1610 年 《茶书全集》,喻政,明朝,成书于 1613 年 《茶约》,何彬然,明朝,成书于 1619 年 《茶笺》,闻龙,明朝,成书于 1630 年 《阳羡茗壶系》,周高起,明朝,成书于 1640 年
Hale Waihona Puke 《茶酒争奇》,邓志谟,明朝,成书于 1643 年 《茶马政要》,鲍承荫,清朝,成书于 1644 年 《茶史》,刘源长,清朝,成书于 1675 年 《续茶经》,陆廷灿,清朝,成书于 1734 年 特别说明:以上内容是本号原创收集整理,有 错误之处,读者可留言指正。如果需要电子版 材料也可关注今日头条号:三先生说茶,留言 发送相关资料给各位茶友和茶文化爱好者。
中国古代茶书汇总
《茶经》,陆羽,唐朝,成书唐建中元年 780 年
《茶记》,陆羽,唐朝,已佚
《顾渚山记》,陆羽,唐朝,已佚
《煎茶水记》,张又新,唐,成书于年 827 年 《采茶录》,温庭筠,唐朝,成书于 860 年 《十六汤品》,苏廙,唐朝,成书于 900 年 《茶诀》,释皎然,唐朝,已佚
《茶述》,斐汶,唐朝,已佚
《茶苑杂录》,作者不详,宋朝,成书于 1279 年
《茶谱》,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明朝,成书 于 1440 年 《茶马志》,谭宜,明朝,成书于 1442 年 《茶马志》,陈讲,明朝,成书于 1524 年 《茶谱》,朱祐槟,明朝,成书于 1529 年。 《茶谱》,钱椿年,明朝,成书于 1530 年 《泉评茶辨》,作者不详,明朝,成书于 1545 年
《品茶要录》,黄儒,宋朝,成书于 1057 年 《建安茶礼》,吕惠卿,宋朝,成书于 1080 年 《本朝茶法》,沈括,宋朝,成书于 1091 年 《茶谱》,王端礼,宋朝,成书于 1100 年 《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宋朝,成书于 1107 年

211216449_宋茶那些事儿

211216449_宋茶那些事儿

18VIEW视点茶那些事儿文| 阮浩耕 裘纪平薛晨飞宋朝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并重的朝代,也是兼备大俗与大雅的朝代。

宋朝是中国文化黄金的朝代,也是茶文化蔚为大观的朝代。

从精雕细琢的团茶饼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再到文人士大夫的各式茶事宋画,茶文化已然成为宋人生活中的“潮文化”,成就梅尧臣笔下“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的盛世之景。

▲《博古图》 宋 · 刘松年19看宋人如何点茶、斗茶、分茶宋代的点茶,对唐代煎茶法和明代瀹饮法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最别具一格之处当属在斗浮斗色的基础上玩起了沫饽,并且玩出了各种花样,因而有汤花、乳花、雪乳、琼花、乳雾等别称。

点茶的美蕴含着宋代独特的审美,流淌着宋词、宋画唯美的深远意境。

点茶程序包括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烘盏、点茶和品尝。

熙宁四年(1071),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职时,就与净慈寺的南屏谦师结下深厚友谊,谈古论今,品茗赏诗。

元祐四年(1089),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一次游西湖寿星寺,谦师闻讯后特意赶去为他点茶。

苏轼再次目睹了谦师炉火纯青的点茶技艺,品味了回味无穷的茶汤,写下《送南屏谦师》,诗赞谦师为“点茶三昧手”。

诗中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的描述。

自五代吴越国至两宋近400年间,杭州盛行点茶。

这期间,出了好几位点茶、斗茶和玩分茶的高手,其中有一位点茶名手“钱塘陈道人”。

在吴则礼的《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一诗中这样写道:“即今世上称绝伦,只数钱塘陈道人……心知二叟操钤鎚,种种幻出真瑰奇……”除陈道人外,还有剡僧秀蕴。

曾在剡山白塔结庐而居的释仲皎,又有《赠剡僧秀蕴点茶成梅花》一诗云,“未飞三日雪,却报一枝春”。

斗茶,又称茗战,是盛行于宋代的一项茶事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比拼茶叶质量的高低好坏。

斗茶,“斗”的不仅是点茶技艺,又是指“斗”出来的高品质茶叶。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点明了北苑举办的斗茶活动的目的是选送贡茶,同时也道出斗茶活动的内涵,不仅是拼比茶叶的品质,更是一个“斗美”的过程。

茶的历史故事十篇

茶的历史故事十篇

茶的历史故事十篇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茶的历史故事十篇。

茶的历史故事:西汉]飞燕啼梦据《赵飞燕别传》记载,汉成帝驾崩后,皇后悲悲戚戚,思缕不绝。

一天,皇后在梦中惊哭不止,宫女慌忙进去问安,将皇后叫醒,问她为什么如此伤心,皇后醒过神来后,对待女讲了梦中的情形: 皇后在梦中见到皇上,皇上赐坐,并命人进茶。

正在此时,左右大臣纷纷上前,奏道"此人以前对皇上侍候不周,没有资格喝这杯茶。

"皇后面对此情此景,不觉伤心倍至,号淘大哭。

茶的历史故事:三国]孙皓赐茶代酒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

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

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茶的历史故事:晋]王濛"水厄"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

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

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茶的历史故事:晋]道开饮茶苏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姓孟,晋代人。

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

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

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_煮茶梦记_不是茶书_朱自振

_煮茶梦记_不是茶书_朱自振

茶业通报.2001,23(3)45-47茶史拾零《煮茶梦记》不是茶书朱自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九龙)〔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768(2001)03-0045-03 最近应出版社之约,准备整理出版一部《中国古代茶书》。

不用说,这一年多时间,天天和茶书打交道,发现、收获、体会自然主要是茶书,因此顺便预告,我们这期间为《茶业通报》撰写的,主要也是有关茶书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茶书,有的赞为“璀璨明珠”,有的誉为“茶文化经典”,这些都过言了。

其实,形象地说,在古代茶书中,有黄金,也有沙子,能够称经称典可以说成明珠的少;非经不典甚至是鱼目一类的作品,倒较多。

所以,客观来说,古代茶书,只能算是茶叶历史之镜,文化之库。

论茶书中偶而混有鱼目,这绝不是夸张。

如近出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收录的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就是一则赝品,因为它不是也不能算是一本茶书。

《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在收录的《煮茶梦记》的题记中说:“《煮茶梦记》乃杨维桢所著一篇小茶文,《续说郛》中收录,《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中亦收录。

这就是说,所以把这篇“小茶文”收作茶书,是因为《续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收录在先。

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这两部书,究竟是怎么作收录的。

《续说郛》,是继明代陶宗仪所编丛书《说郛》的续编,系明代陶王廷所编。

《说郛》在明代有不少抄本和刻本,书中也收录多种茶书。

如中国图书馆所藏的《说郛》百卷本,明钮氏世学楼抄本在卷52,就收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60卷收有宋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81卷收有宋蔡襄的《茶录》、唐张又新的《煎茶水记》;83〔收稿日期〕2000-05-29卷收的是唐陆羽《茶经》。

由上不难看出,《说郛》(明代其他各种版本也如此)中原来收录的茶书,是零星分散在各卷的。

但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李际期委宛山堂再版的《说郛》刻本中,就将原书中分散各卷的茶书,统统集中到92 ,有:陆羽《茶经》、蔡襄《茶录》、宋子安《试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张又新《煎茶水记》、苏 的《十六汤品》、叶清臣的《述著茶小品》、温庭筠的《采茶录》、唐庚的《斗茶记》等等,集中并增加到13种,差不多辑成了茶书茶卷。

明后期江南的文人茶空间

明后期江南的文人茶空间

明后期江南的文人茶空间刘伟; 黄慧君【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茶空间; 文人; 明后期; 江南【作者】刘伟; 黄慧君【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 苏州大学江苏无锡 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1明后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多令有志之士失意,隐逸之风兴起,文人转向悠然自得的闲居生活,在追求“率性而行”和“独舒性灵”的思想、行为中,对品饮空间雅致化的追求与营造,为人所称道。

如果说哲理思考、文学创作、史学著述是传统文人安身立命的寄托方式之一,那么文人茶寮在文化生活史上应予特别的重视,因为饮茶生活无疑是文人灵感、性灵的最佳藉助物。

1 明后期江南文人茶空间的形态分析1.1 明后期江南文人茶空间的类型根据文人的行为活动、空间的功能、建筑类型等特点,明后期江南的文人茶空间可以具体分为专室式、书斋式、亭榭与户外式三种类型(如表1)。

明后期江南文人在专室式的茶空间营造中,盖以雅静适雅为主。

在众多类型的品茗环境中,书斋式的饮茶空间是集结文人雅趣、赏玩趣事、性灵生活方式的中庸之道。

文人品茗,往往与抚琴、研磨、焚香等行为活动相联系,将单一的品茗行为与文人的诸多雅事自然联结的空间特性,使得室内的空间规划更加具体。

如名士费元禄的书斋,“鼌采馆”。

亭榭与户外式的文人茶空间,是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品茗场所。

在户外式的茶空间中,文人受山水自然的淘洗更为直接,形式更为多样。

这样的茶空间环境,也是文人茶空间最基本、原初的形态,是围绕茶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的“氛围空间”。

尤其是舟中茗炉,更代表了一种仙人达道的忘我之境。

在晚明文人园林中是最为常见的。

寄畅园中的涵碧亭,便是亭榭与户外式的代表。

据宋懋晋的“寄畅园五十景图”册中的描绘(图1、图2),并结合王穉登在“寄畅园记”中的记述来看,此亭常作为园主饮茶观瀑的场所。

1.2 明后期江南文人茶空间的布局在明后期江南文人的茶空间中,室内陈设品大多具有可移动的特点,布局的可变性极强。

[论《昙花记》与屠隆的人生境遇和宗教情怀] 人生的境遇

[论《昙花记》与屠隆的人生境遇和宗教情怀] 人生的境遇

[论《昙花记》与屠隆的人生境遇和宗教情怀] 人生的境遇关键词:《昙花记》人生境遇宗教情怀摘要:屠隆的仙佛剧《昙花记》是一部抒写个人情志的传奇作品。

主人公木清泰寻仙访道的艰难历程是作者思想矛盾的体现和象征。

在遍历各境后,木清泰与妻妾同往西天,共证菩提,而其儿子木龙驹则承袭定兴王一职,表明了屠隆儒释道“三教并立,不可偏废”的主张。

作者还借木清泰的一心向佛,表达了对佛教的迷恋和推崇及由此而达到的精神上真正的超脱。

明代中后期,言情剧大放异彩之际,屠隆的仙佛剧《昙花记》问世了。

尽管仙佛剧有其历史和渊源,但是在“男欢女爱”“才子佳人”流行题材的氛围中,在传奇从史传、戏曲小说中选取素材的风气下,《昙花记》的出现还是有些突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以致许多人纷纷猜测其命意。

流行的说法有三种{1}:一是影射西宁侯宋世恩,为宋氏正名;二是言屠隆自负其才,托名喻己;三是隐指总兵杜松尝弃家为僧。

第一种尽管有名士沈德符于《万历野获编》中的记录,但沈氏是席间“听闻”,他自己也不明就里,因而尽管此说流传颇广,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并不可靠;第三种是附会之说。

一般认为,第二种较为接近,《昙花记》“宗教意识强烈,是作者宣扬佛法与仙道的一部传奇。

然而作者在宣扬宗教思想的同时,又把自己的人生遭际融入其中”{2},应该说,作品中主人公木清泰的经历与屠隆的遭际关涉不大,但是,其中却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怀和精神状态,再现了作者心灵的矛盾、挣扎和凭借宗教实现精神上的超脱的过程。

一《昙花记》作于万历二十六年,其时屠隆已五十六岁,这是他的第一部戏曲作品。

屠隆从年轻时即十分喜爱戏曲,家中组织过戏班,自己也曾上场表演,并表示过创作戏曲的愿望,但在人生的晚年弃置驾轻就熟的诗文,而用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文体进行创作,不仅仅表明了屠隆艺术创造力的旺盛,更源于戏曲表现人的个性和情怀的得天独厚和淋漓尽致。

屠隆在以后的七年中(直至六十三岁去世),又创作了戏曲作品《彩毫记》和《修文记》,皆为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考槃余事》版本考辨

《考槃余事》版本考辨

《考槃余事》版本考辨秦跃宇;黄睿【摘要】《考槃余事》版本流传过程中增删分合不断.万历三十四年沈氏尚白斋所刻四卷本与随后的《宝颜堂秘笈》本属同一系统,差异甚微.明末《广百川学海》本始分十七卷,卷次内容与前本相去甚远.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世德堂重刊的《龙威秘书》本复为四卷,却收录了《广百川学海》本之误辑者.光绪年间《忏华庵丛书》本悉数继承此前诸本内容,且重又厘定为十七卷.综合辨析可知该书假托署名和抄撮造伪等关键内情,后继者当审断从善.【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7页(P14-20)【关键词】屠隆;《考槃余事》;版本;考辨【作者】秦跃宇;黄睿【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考槃余事》是一部记录文房清玩的杂家博物类作品,题为明代浙江鄞县人屠隆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子部·杂家类存目七”。

其通行本凡四卷,“一卷言书版碑帖,二卷评书画琴纸,三卷、四卷则笔砚炉纸,以至一切器用服御之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论专供闲适消遣之用。

全书不讲究章法篇法,语言不刻意晦涩,文辞简洁富有才情,“笔墨所至,独具潇洒出尘之想”(《考槃余事·屠继序跋》)。

正文体例略如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由众多独立辞条构成,短则仅四字,长至千余字。

是书多采前人旧言,间有己论,援引他书者多不注出处,虽有屠继序言该书“足与赵、曹二书并垂不朽”(《考槃余事·屠继序跋》),然不足尽信。

今所见《考槃余事》版本甚多,其中明版三种,余则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印行,另有一日本刻本。

兹依时间先后,择要简述。

其一,《尚白斋镌陈眉公订正秘笈》版(简称“尚白斋本”),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氏尚白斋刻本,题为“陈眉公考槃余事”,凡四卷,乃目前所见之最早版本。

“尚白斋”为明万历间嘉兴人沈德先之斋名,至于“陈眉公”名列二沈所刻之书,徒以借作招牌尔。

虎丘茶:曾经的茶中王种

虎丘茶:曾经的茶中王种

虎丘茶:曾经的茶中王种《姑苏晚报》2021年04月12日 B06版孙中旺一在苏州,谈起茶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蜚声中外的洞庭碧螺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碧螺春之前,苏州还拥有过一种更为著名的茶,这就是曾经为苏州的茶文化写下了光辉一页的虎丘茶。

早在唐代虎丘茶就已经崭露头角,当时为官苏州的著名诗人韦应物就写过《喜武丘园中茶生》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仙源。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山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陆羽的《茶经》失载虎丘茶,清代茶学家陈鉴曾大惑不解,质疑陆羽:“曾隐虎丘者也,井焉,泉焉,品水焉,茶何漏?”后来才恍然大悟:“非漏也,虎丘茶自在经中,无人拈出耳!”但《茶经》失载可能主要是当时虎丘茶的影响还不大之故。

不过后来虎丘茶的名声越来越响,到明代时已经誉满海内。

晚明著名文学家屠隆在他写的《茶笺》一书中盛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

而同时代的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卷二中也赞扬“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

当时人们认为虎丘茶是茶中王种,岕茶为妃后,而龙井之类仅为臣种而已。

可见当时的虎丘茶俨然为海内第一名茶。

虎丘茶的盛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雅集,他们用自己擅长的各种艺术方式来描绘虎丘茶事。

吴士权有《虎丘试茶诗》云:“虎丘雪颖细如针,豆荚云腴价倍金。

后蔡前丁浑未识,空从此苑雾中寻。

”刘凤有《虎丘采茶曲》云:“山寺茶名近更闻,采时珍重不盈斤。

直输华露倾仙掌,浮沫春磁破白云。

”相关虎丘茶事的诗词曲赋不胜枚举。

画家也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虎丘茶事,早在宋代,大画家李龙眠就画有《虎丘采茶图》,明代著名画家王仲山也画有《虎丘茗椀旗枪图》,而吴门画派大宗师沈石田也为友人吴宽画下了《虎丘对茶坐雨图》,可见也是来虎丘品茶的常客。

由于虎丘茶在当时影响很大,在古典名著中也有所反映。

约成书于明末的《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明府行贿典方州戏子恃权驱吏部》中记载胡旦拜见苏都督时,就“叫人挑了带来的一篓素火腿,一篓花笋干,一篓虎丘茶,一篓白鲞”,可见虎丘茶当时确实已经被公认为上好的礼物了。

晚明宁波四位茶书作者茶事及生平小考

晚明宁波四位茶书作者茶事及生平小考
《 井茶 歌 》 称 最 龙 堪
万 历 甲午 年 ( 5 4) 秋 七 月 , 隆与 友人 龙 井 游 览 , 19 初 屠 品 饮 了用 龙井 泉 水 泡 的 龙 井 茶 后 ,欣 然 写 下 这 首 《 井 茶 龙
歌 》:
山通 海 眼蟠 龙 脉 , 物蜿 蜒 此 真 宅 ? 神
也 。”宋徽 宗 等 多 位 茶人 说 到 茶 有 真 香 , 品茶 的 最 高境 界 是 清 饮 , 类 花 茶无 疑 会 夺 去 真 香 。 各 屠 隆 诗 文 中写 到 的有 虎丘 、 池 、 天 阳羡 、 安 、 井 、 目、 六 龙 天
晚明宁波四位茶书作者茶事及生平小考
口 竺济 法 ( 宁波茶文化促进会 )
4 0年 前 的 l 0 6世 纪 末 、7世 纪 初 晚 明 万 历 年 间 1
( 5 3 1 1 ,宁波 四位 同时代的名人屠隆 、屠本 睃 、 17  ̄ 69) 闻 龙、 罗廪 , 分别刊 出茶 书《 考粜余事 ・ 茶说 》、 茗笈 》、 茶 《 《 笺 》、 茶解 》, 《 成为中国茶 文化史上的~道独特风景。
县 , 为青 浦 令 , 迁礼 部 主 事 、 中 为 官清 正 , 心 民瘼 。 转 后 郎 关 作 《 荒政 考 》, 写 百 姓灾 伤 困 厄 之 苦 。 历 十二 年 ( 5 4) 受 极 万 18 蒙 诬 陷 罢官 , 过 青 浦 时 , 地 人 曾捐 田千 亩 请 他安 家 , 路 当 被谢 绝 。
为人豪放好客 , 纵情诗酒 , 结交多为海 内名士 。博学多才 , 诗
文 、 曲 、 画 造诣 皆深 , 精戏 曲 , 戏 书 尤 有多 种 剧 本 、 传 世 。 著作 晚
藏家谱等文献 , 对j位作者的生平 和茶事作 了详细考证。

四川茶史总结

四川茶史总结

四川贡茶茶史总结(未完待续)杨瑞西周700余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战国时期,巴国后期,王室腐化】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蒲草嫩者,指茶树嫩梢)、香茗,给客橙、葵【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348—354年),成书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又涪陵郡(枳),巴之南部,无桑蚕,少文字,惟出茶,丹漆蜜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348—354年)】秦灭巴前(316年),出现茶树栽培战国华阳、黑水惟梁州。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

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尚书·禹贡》】(已证原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清顾炎武《日知录》】(未证)汉“苦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神农草本》,或谓成于秦汉,或谓成于战国。

原书早佚,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茶经有引】(未证)注:益州汉武帝所置,主体部分即今四川,包括滇、甘、鄂、黔、陕等部分。

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三国魏·吴苦菜味苦,寒,无毒。

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肠,渴热中疾,恶疮。

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高气不老。

一名荼草,一名选,一名游冬。

生益州川谷,生山陵道旁,凌冬不死。

三月三日采,阴干。

疑此则是今茗。

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

益州乃有苦菜,正英下,以注之。

《桐君药录》云:苦菜叶三月生扶疏,六月华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

今茗极似此,西阳武昌及庐江晋熙茗皆好,东人止作青茗。

茗皆有,饮之宜人。

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并菝,皆益人,余物并冷利。

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1)泡茶道形成与流行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

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改为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

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2)茶书的大量撰述现存明代茶书有三十五种之多,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

他们是朱权《茶谱》、顾元庆《茶谱》、吴旦《茶经水辨》、吴旦《茶经外集》、田艺蘅《煮泉小品》、徐忠献《水品》、陆树声《茶寮记》、徐渭《煎茶七类》、孙大绶《茶谱外集》、陈师《茶考》、张源《茶录》、屠隆《茶说》、陈继儒《茶话》、张谦德《茶经》、许次纾《茶疏》、程用宾《茶录》、熊明遇《罗岕茶记》、罗廪《茶解》、冯时可《茶录》、闻龙《茶笺》、屠本畯《茗笈》、夏树芳《茶董》、陈继儒《茶董补》、龙膺《蒙史》、徐勃《蔡端明别记》、徐勃《茗谭》、喻政《茶集》、喻政《茶书全集》、黄龙德《茶说》、万邦宁《茗史》、程百二《品茶要录补》、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冯可宾《岕茶笺》、邓志谟《茶酒争奇》。

其中嘉靖以前的茶书只有朱权《茶谱》一种,嘉靖时期的茶书五种,隆庆时期一种,万历二十二种,天启、崇祯六种,仅万历年间茶书就超过明代茶书的`一半以上。

(3)紫砂茶具勃兴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

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

”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为清赏,其来尚矣,自陆羽著《茶经》,文字遂繁。

为谱为录,以及诗歌咏赞,云连霞举,奚啻五车。

眉山氏有言,穷一物之理,则可尽南山之竹,其斯之谓欤,黄子骧溟著《茶说》十章论。

国朝茶政,程幼舆搜补逸典,以艳其传。

斗雅试奇,各臻其选,文葩句丽,秀如春烟。

读之神爽,俨若吸风露而羽化清凉矣。

书成属予忝订,付之剞劂。

夫鸿渐之《经》也以唐,道辅之《品》也以宋,骧溟之《说》、幼舆之《补》也以明。

三代异治,茶政亦差,譬寅丑殊建,乌得无文。

噫,君子之立言也,寓事而论其理,后人法之,是谓不朽,岂可以一物而小之哉。

岁乙卯,天都逸叟胡之衍题于栖霞之试茶亭。

总论
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

读陆羽《茶经》及黄儒《品茶要录》,其中时代递迁,制各有异。

唐则熟碾细罗,宋为龙团金饼。

斗巧炫华,穷其制而求耀于世,茶性之真,不无为之穿凿矣。

若夫明兴,骚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以此相为玄赏。

至于曰采造,曰烹点,较之唐宋大相径庭。

彼以繁难胜,此以简易胜,昔以蒸碾为工,今以炒制为工。

然其色之鲜白,味之隽永,无假于穿凿。

是其制不法唐宋之法,而法更精奇,有古人思虑所不到。

而今始精备茶事,至此即陆羽复起,视其巧制,啜其清英,未有不爽然为之舞蹈者。

故述国朝《茶说》十章,以补宋黄儒《茶录》之后。

一之产
茶之所产,无处不有。

而品之高下,鸿渐载之甚详,然所详者为昔日之佳晶矣。

而今则更有佳者焉,若吴中虎丘者上,罗芥者次之,而天池、龙井、伏龙则又次之。

新安松萝者上,朗源沧溪次之,而黄山硒溪则又次之。

彼武夷、云雾、雁荡、灵山诸茗,悉为今时之佳品。

至金陵摄山所产,其品甚佳,仅仅数株,然不能多得。

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

此乱真之品,不足珍赏者也。

其真虎丘,色犹玉露,而泛时香味若将放之橙花。

此茶之所以为美。

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

若泛时少顷而昏黑者,即为宣池伪品矣,试者不可不辨。

又有六安之品,尽为僧房道院所珍赏,而文人墨士则绝口不谈矣。

二之造
采茶应于清明之后谷雨之前,俟其曙色将开,雾露未散之顷,每株视其中枝颖秀者取之。

采至盈箴即归,将芽薄铺于地,命多工挑其筋脉,去其蒂杪。

盖存杪则易焦,留蒂则色赤故也。

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作一次下釜,炒去草气,以手急拨不停。

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

俟炒至十余釜,总覆炒之。

旋炒旋冷,如此五次。

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

若出釜时而不以扇,其色未有不变者。

又秋后所采之茶,名日秋露白,初冬所采,名曰小阳春。

其名既佳,其味亦美,制精不亚于春茗。

若待日午阴雨之候,
采不以时,造不如法,箴中热气相蒸,工力不遍,经宿后制,其叶会黄,品斯下矣。

是茶之为物,一草木耳。

其制作精微,火候之妙,有毫厘千里之差,非纸笔所能载者。

故羽云,茶之臧否,存乎口诀,斯言信矣。

三之色
茶色以白以绿为佳,或黄或黑失其神韵者,芽叶受奄之病也。

善别茶者,若相士之视人气色,轻清者上,重浊者下,□然在目,无容逃匿。

若唐宋之茶,既经碾罗,复经蒸模,其色虽佳,决无今时之美。

四之香
茶有真香,无容矫揉。

炒造时草气既去,香气方全,在炒造得法耳。

烹点之时,所谓坐久不知香在室,开窗时有蝶飞来。

如是光景,此茶之真香也。

少加造作,便失本真。

遐想龙团金饼,虽极靡丽,安有如是清美。

五之味
茶贵甘润,不贵苦涩,惟松萝、虎丘所产者极佳,他产皆不及也。

亦须烹点得应,若初烹辄饮,其味未出,而有水气。

泛久后尝,其味失鲜,而有汤气。

试者先以水半注器中,次投茶人,然后沟注。

视其茶汤相合,云脚渐开,乳花沟面。

少啜则清香芬美,稍益润滑而味长,不觉甘露顿生于华池。

或水火失候,器具不洁,真味因之而损,虽松萝诸佳品,既遭此厄,亦不能独全其天,至若一饮而尽,不可与言味矣。

六之汤
汤者,茶之司命,故候汤最难。

未熟茶浮于上,谓之婴儿汤,而香则不能出。

过熟则茶沉于下,谓之百寿汤,而味则多滞。

善候汤者,必活火急扇,水面若乳珠,其声若松涛,此正汤候也。

奈友吴润卿,隐居秦淮,适情茶政,品泉有又新之奇,候汤得鸿渐之妙,可谓当今之绝技者也。

七之具
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

用以金银,虽云美丽,然贫贱之士未必能具也。

若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砂壶,汴梁之汤铫,湘妃竹之茶灶,宜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八之侣
茶灶疏烟,松涛盈耳,独烹独啜,故自有一种乐趣。

又不若与高人论道,词客聊诗,黄冠谈玄,缁衣讲禅,知己论心,散人说鬼之为愈也。

对此佳宾,躬为茗事,七碗下咽而两腋清风顿起矣。

较之独啜,更觉神怡。

九之饮
饮不以时为废兴,亦不以候为可否,无往而不得其应。

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

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

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

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

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试水斗茗,饮何雄也。

梦回卷把,饮何美也。

古鼎金瓯,饮之富贵者也。

瓷瓶窑盏,饮之清高者也。

较之呼卢浮白之饮,更胜一筹。

即有瓮中百斛金陵春,当不易吾炉头七碗松萝茗。

若夏兴冬废,醒弃醉索,此不知茗事者不可与言饮也。

十之藏
茶性喜燥而恶湿,最难收藏。

藏茶之家,每遇梅时,即以箬里之,其色未有不变者,由湿气人于内而藏之不得法也。

虽用火时时温焙,而免于失色者鲜矣。

是善藏者亦茶之急务,不可忽也。

今藏茶当于未人梅时,将瓶预先烘暖,贮茶于中,加箬于上,仍用厚纸封固于外。

次将大瓮一只,下铺谷灰一层,将瓶倒列于上,再用谷灰埋之。

层灰层瓶,瓮口封固,贮于楼阁,湿气不能人内。

虽经黄梅,取出泛之,其色香味犹如新茗而色不变。

藏茶之法,无愈于此。

屠隆《茶说》(1590年前后撰)
屠隆,字长卿,鄞(今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官颖上知县,“士民爱戴之”,后迁礼部主事,遭谗言,罢归。

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生,下笔千言立应。

事迹见《明史》卷288“文苑传?徐渭附”,撰有《鸿包》、《考槃余事》、《游具杂编》及《由拳》、《白榆》、《采真》、《南游》诸集。

《茶说》系明?喻政抽取增删《考槃余事》(约撰于1590年前后)中“茶笺”部分作为一书,易名为《茶说》,收入其所编《茶书全集》。

《茶说》中的“茶寮”一条,增自《考槃余事》“山斋笺”,删去了“茶笺”中洗器,盏、择果、茶效、茶具诸条,以及“人品”条的最后一则。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291,所收《考槃余事》系照录“茶笺”内容而未标题目;《广百川学海》本仍题“茶笺”。

《茶说》共28条,约2800字,主要记述茶的品类、采制、收藏、煮茶用水及烹茶择器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