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谜1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 课时总第58课时主备人:曾先进(天王)课题:19天火之谜教学内容: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教学难点: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由“谜”你想到了什么?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根据这个题目,你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板书。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

(“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相机理解“不足为奇”、“欣喜若狂”等成语的意思,并用这两个成语造句。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首先谈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

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

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

我充分利用了预习案,和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落实了教学模式,精简了教学环节。

课前我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并完成“预习单”上的题目,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解决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学习,并搜集了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

学生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所以课堂上就节省了自读课文的时间,于是我将第二课时的内容分解,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体会了富兰克林的善于观察、毫不畏惧、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第二课时就有充足的时间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重点学习“风筝实验”,并练习复述了。

其次,我想就“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

就语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实就是“听、说、读、写”,但把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来,其手段又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抓住某个或几个所谓重要的词语来解读文本看作是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

就本课“了解富兰克林其人”这个问题来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我想这样设计当属数学中的归纳法,思维深度更大,更有探索价值。

在学习课文时老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文中作者为什么写雷暴的可怕,那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什么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在备课时我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点明的,由于教学时间的安排紧促,没有能较好的落实这一板块。

最后,我们课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书本这个载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这个载体进行分析,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定逻辑串连起来,从而得出教学的主线。

就《天火之谜》这课来看,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学会从烘托对比中,以及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二、学会在理解基础,掌握好的方法进行复述;三、掌握环境描写这个表达杠杆的作用;四、掌握写人文章采用烘托对比这一谋篇布局的方法,为以后写此类文章打好基础。

《天火之谜》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天火之谜》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天火之谜》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雷雨图)雷暴发生时,会出现什么?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大自然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天气。

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3、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就成了一个谜。

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师板书:富兰克林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

出示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主义者、科学家。

1731年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

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

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

出示:(1)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用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解读雷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

齐读课题。

懂得这里的“之”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谜”,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迷”。

知道“迷”的意思吗?(引导学生从字形上推测)知道“谜”在课题中的意思吗?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用黑板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

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什么。

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

齐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雷暴到底是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板书:富兰克林)知道富兰克林吗?教师朗读富兰克林生平事迹的资料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思考: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读《富兰克林简介》)讨论。

下面我们就让我带着对富兰克林的印象走进课文,了解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

1.检查读书,指名读3~5节。

读第四小节时,提示“风筝”的“筝”读轻声。

“钥匙”这个词读轻声。

提示“颠簸”的读音及字意,提示“划”的字音。

齐读这一节。

2.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拓展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拓展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拓展题1.《师恩难忘》1、按要求写成语: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2.《陶校长的演讲》1、积累成语( 和 )风( 细 )雨 ( 狂 )风( 暴 )雨风雨( 兼 ) ( 程 ) 风雨( 同 ) ( 舟 )2、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西汉刘向(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3.《古诗两首》1.松树和(竹子)、(梅花)合称“岁寒三友”。

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诗人贾岛和(孟郊)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小儿垂钓(胡令能)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蓬头稚子学垂纶,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人。

3、在横线上填成语。

(1)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故城南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已亥杂诗》)《练习一》1、“诗中有画”的古诗:《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一、1. 着迷、迷恋、痴迷责备、责怪、责骂二、2. 窝 3. 洞 4. 栏(圈)5. 厩6. 穴三、8. 一清二白 9. 礼轻情意重10.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6 变色龙【基础练习】一、1. 震振阵 2. 距拒聚3. 蕉郊焦娇骄浇二、1. 端详窥探注视观望2. 绘声绘色凶相毕露指手画脚3. 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

三、1. 变色龙的确能随环境变化而变色示例:她单纯善良,待人诚恳,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2. 发现端详放回端详变色龙3. 变色龙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四、③⑤④③②①①【发展练习】一、变色龙身体的颜色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色,椭圆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来,凶相毕露。

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

二、1.“端详‛是指仔细看。

它的近义词是‚注视‛。

2. 作者是从身体颜色、形状、背部、腹部、脚等各个器官和它捕食时的动作来端详“变色龙‛的。

3. 壁虎外貌像蜥蜴。

个头小,多数都是夜行性爬行动物。

皮肤柔软,身体短而结实。

头大,肢体细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

多数壁1虎体长大约在3—15厘米之间,包括占去身体一半的尾巴。

三、2. 笑面 3. 地头 4. 铁公5. 哈巴6. 替罪7. 井底8. 千里四、第四自然段起领起下文的作用。

7 金蝉脱壳【基础练习】二、蝉尾出壳抖动着伸着腾空向后仰去敏捷扑来抓住一抽又白又嫩出来了灰白色的只有一点点奇迹般又小又嫩两把扇子不停由浅而深深绿棕黑排列整齐图案精巧三、甜言蜜语→蜜语甜言→甜蜜言语→语言甜蜜【发展练习】二、黄牛——任劳任怨海鸥——搏击风浪鸽子——和平友谊百合——百年好合荷花——出污不染梅花——品格高洁骆驼——任重道远春蚕——奉献到死喜鹊——吉祥如意8 成语故事【基础练习】一、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惊叹不已画龙点睛二、zhǎo碧zhuǎ韵三、兔胸荆舟背驴四、1.(1)坚硬(2)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新苏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系”的读音

新苏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系”的读音

《天火之谜》“系”的读音
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一句中的“系”,该读作xì呢,还是读作jì?
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乍一看,这儿的“系”字该读什么音似乎难以确定,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地加以辨析,还是不难区分的。

两个读音都能充当动词,但其所表示的意思有细微差别:读作jì有“打结”或“扣”的意思。

如:小姑娘的头上系了个蝴蝶结;系上了领带就显得格外有精神;外面的风很大,快把大衣的扣子系上。

读作xì则有“绑”或“拴”的意思。

如:柳树上系了一头牛;服饰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服装,上面都系着一个小小的标牌;古木阴中系短蓬。

除此之外,仔细分辨上述例句,我们还可以发现:前者“系”字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往往就是所要系的事物本身。

如“系领带”,表明所要打结的就是领带本身,“系扣子”表明所要扣的就是扣子本身。

后者就不同了,“系”是表示将甲事物联结到乙事物上,其宾语表示的往往是所要联结到乙事物上的甲事物。

如“系短蓬”就是表示将小船用缆绳联结到岸边的树上;“衣服上系着标牌”是表示将标牌用尼龙丝联结到衣服上。

根据上面所说的这两点来辨析,我们就不难判断出:“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一句中的“系”应当读作x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xì)充作动词,除了可作“拴、绑”讲外,还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心系祖国”的“系”是表示“挂念,惦记”,等等,因为跟前一种读法不易混淆,就不再赘述了。

1。

语文全册 第1课《师恩难忘》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语文全册 第1课《师恩难忘》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第1课《师恩难忘》1.《师恩难忘》作者是刘绍棠。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在四年级讲了上千个故事,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让“我”得到了文学的滋养, 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的大门。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终生难忘。

”意思是田老师教给“我”学问和道理,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4.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诗句: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苏联加里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李商隐.八字成语列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保护。

1.“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

“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科学的健康堡垒” 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2.陶行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3课:《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表达了隐7、爱惜粮食,增进健康。

8、做普通人,讲普通话。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第19课《天火之谜》L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宙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

2.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创造了避雷针。

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9天火之谜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9天火之谜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9天火之谜苏教版19、《天火之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然后出示词语,对照批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就是什么?古代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

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二、学习课文δ2、31、出示:“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到”“才”体会句子含义”富兰克林认为雷暴是什么呢?(生答: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2、、富兰克林凭什么作出如此大胆的推测?读读文中相关句子。

(1)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回应:大胆的推测来源于对自然想象的观察)(2)学生回答的同时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指名读一读(2人即可)出示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2、自由读读δ4,想想:实验中用了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富兰克林在试验中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1)交流实验器材,并说说其各自的作用,可联系当时的天气条件说明实验的危险性,电往往就和死亡紧紧相连,体会富兰克林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2)富兰克林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了呢?出示一段话:(指名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手臂一阵发麻。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13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
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会 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 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 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 象。
精选2021版课件
14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
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 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不仅一般人
2.小组交流。
在相应的词句旁做批注。
3.全班汇报。
要注意朗读的表现力哦!
精选2021版课件
12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
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会 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 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 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 象。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2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 富兰克林 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 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 富兰克林 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 绳带电的信号。
精选2021版课件
3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 富兰克林 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 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精选2021版课件
7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 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 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 “成功了!成 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
精选2021版课件
8
“风筝实验”震惊了全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 雷暴只是普普通 通的放电现象, “上帝的怒火” 不过是无稽之谈。
精选2021版课件
16
【检测反馈】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 那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

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

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

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

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反思:天火之谜引言:《天火之谜》是一本以推理为主线的小说,由于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悬念扣人心弦,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被广泛应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字词词语组词及成语解释(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字词词语组词及成语解释(1)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字词词语组词及成语解释1师恩难忘姥姥姥爷野炊炊事班炊烟袅袅无米之炊歇息歇脚歇一下歇斯底里念叨叨唠数叨唠叨恍惚恍如恍然大悟恍若隔世苏醒醒悟醒来醒目如梦初醒滋味滋润滋长滋养滋补拐杖手杖禅杖擀面杖拿刀动杖2陶校长的演讲否则否认否定否决权不置可否锻炼锻造锻压锻接锻铁炼铁炼油锤炼炼丹百炼成钢营垒对垒垒墙垒球壁垒深严品德德育德行功德德才兼备需要需求急需军需励志奖励激励勉励励精图治鞭策鞭打皮鞭鞭炮鞭长莫及策略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3古诗两首骑马骑兵轻骑骑虎难下振奋振作振臂一呼振聋发聩蝉联蝉蜕金蝉脱壳噤若寒蝉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敞开敞亮宽敞明亮敞胸坦怀芬芳清芬限期限制局限界限权限锦标锦旗云锦锦上添花昏暗昏迷昏乱黄昏昏天黑地5装满昆虫的衣袋昆虫昆剧昆曲昆仑山纺纱纺线纺织杭纺棉纺考察察觉观察侦察察言观色骂街骂阵叫骂骂名千古骂名病毒中毒毒素毒药以毒攻毒垃圾垃圾殿堂宫殿殿试殿军佛殿6变色龙震区震动震撼地震震耳欲聋笔筒筒子楼邮筒长筒靴腹部腹泻腹膜腹背受敌心腹之患判决判案判断审判判若两人距离距今相距行距焦距介绍中介介意介入媒介介绍绍兴绍剧绍酒香蕉芭蕉美人蕉棕树棕色棕熊棕绳7金蝉脱壳柿子柿饼柿树搜寻搜查搜求搜肠刮肚颜料容颜五颜六色和颜悦色辣椒花椒椒盐青椒胡椒匹配分配装配配制按劳分配协助协商协会同心协力趴倒趴下恢复恢弘天网恢恢8成语故事铁矛矛头自相矛盾大刀长矛后盾盾牌金盾盾甲苦楚清楚酸楚楚楚动人四面楚歌买卖卖家卖场出卖卖东西锐利尖锐锐意进取壁垒墙壁壁虎壁灯铜墙铁壁逼迫威逼被逼逼近逼上梁山风韵神韵韵味韵律韵味十足9推敲敲打敲诈敲门推敲旁敲侧击尚且尚可风尚时尚礼尚往来沉睡睡觉睡意睡眠睡衣驴子驴肝肺驴唇不对马嘴妥协妥当稳妥妥帖欠妥街头大街街角街市街道闯祸闯荡闯将走南闯北礼貌面貌相貌笑貌貌合神离10嫦娥奔月蒙难启蒙蒙眬蒙昧蒙尘奸商奸贼狼狈为奸姑息养奸贪玩贪图贪心贪赃枉法贪得无厌药丸肉丸儿小丸子弹丸之地企盼企业企图企求企足而待11读书莫放“拦路虎”12伊索寓言狸猫狐狸葡萄葡萄牙葡萄馋嘴眼馋馋猫馋涎欲滴寒酸酸菜酸溜溜酸味尖酸刻薄慌乱慌忙慌张恐慌心慌意乱贯注贯通贯彻全神贯注融会贯通谎话谎骗谎话连篇弥天大谎粪便鸟粪粪土粪坑戒严戒律戒规戒备森严引以为戒13在大海中永生党风党费党员党组织党派关系崭新崭然崭劲崭亮崭露头角呜咽呜呜叫呜咽哽咽疆土边疆疆士疆界万寿无疆海港港湾香港港口亲属属性属于属相领属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夫妻妻子妻儿老小妻离子散庞杂脸庞庞大面庞庞然大物15艾滋病小斗士携带提携携手共进扶老携幼仁义仁政仁慈仁人志士遭遇遭劫遭受遭殃遭逢不幸得知得到得分得数得过且过魔鬼魔术恶魔妖魔鬼怪怀孕孕妇孕育受孕孕期灾难天灾火灾灾害暴雨成灾16黄山奇松荣誉毁誉信誉誉满全球名誉陡壁陡变陡然陡坡陡峭屏风屏幕画屏屏障孔雀开屏宾馆宾客外宾宾至如归屹立屹然不动俯卧卧铺卧室卧病卧薪尝胆17黄果树瀑布哗啦哗哗哗哗响缝隙石缝裂缝门缝见缝插针孔隙间隙伺隙有隙可乘重叠叠加叠被子层见叠出隔壁隔断阻隔阴阳相隔隔开轰动轰鸣轰炸轰轰烈烈轰然胸膛枪膛膛火开膛破肚喝醉醉酒醉态醉梦醉醺醺18莫高窟辉煌金碧辉煌灯火辉煌尊严尊重尊贵令尊尊称录取录音记录抄录有闻必录弓弦弦乐定弦弦外之意绣房绣球锦绣江山锦心绣口腐败腐化腐蚀腐烂流水不腐帝国皇帝玉帝帝王将相19天火之谜暴露暴动风暴暴力事件疾风暴雨劈脸劈山劈开劈山救母劈波斩浪炸药炸弹炸窝爆炸枪毙击毙多行不义必自毙讽刺讽喻讽一劝百借古讽今揭发揭晓揭开揭竿而起栓马栓车拴住栓船钥匙颠倒癫狂颠来倒去颠三倒四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浙江浙菜迁居迁走迁移事过境迁见异思迁博学博物馆博采众长博士地大物博摘抄抄写传抄抄家抄袭锁门锁边开锁愁眉紧锁闭关锁国挣钱挣命挣扎挣脱挣揣荒诞诞生华诞圣诞节荒诞不经21诺贝尔瑞雪瑞气祥瑞瑞雪兆丰年摩擦观摩摩肩接踵摩天大楼消逝逝世仙逝稍纵即逝机械化军械械斗缴械投降锤炼铁锤捶打千锤百炼砸开打砸砸碎砸坏砸锅卖铁装置置换安置置之不理置之度外22滴水穿石的启示纲领纲要大纲三纲五常谋生计谋谋财害命谋划谋略贩卖贩运贩子商贩贩夫走卒依恋留恋恋爱热恋恋恋不舍政权权利权威主动权大权在握勉强勉励勤勉勉为其难23林冲棒打洪教头木棒棒球棒子棒冰棍棒押金拘押押运看押画押理睬睬也不睬骗局骗子欺骗骗术坑蒙拐骗白昼昼夜昼长夜短昼夜不息衣裳羞愧害羞羞涩羞怯恼羞成怒溜达溜冰溜号溜走溜之大吉24少年王冕耽误耽书耽酒耽搁秦代秦始皇秦朝秦晋之好晶莹莹润娇媚妩媚柔媚献媚奴颜媚骨运载载重怨声载道满载而归25黄鹤楼送别暮春暮景日暮暮鼓晨钟孟春孟浪姓孟孟良崮孟姜女饮料冷饮饮水饮水思源暂且暂缓短暂暂时暂定友谊情谊深情厚谊唯独唯心唯一唯利是图任人唯亲26清平乐村居老翁渔翁翁姑塞翁失马锄头锄草锄强扶弱莲花莲蓬轻移莲步1、歇斯底里: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无法控制自己了。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篇)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教学第19课《天火之谜》的第一教时,在课前设计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___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___个字只识不写。

会读文后3中的___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回顾这一节课,我自感重点得到了重视,难点得到了突破。

在处理读书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三步:一是开课听课文录音,画面生动,示范规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二是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然后检查生字词语,生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三是生浏览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难点的处理上,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提炼出与段意有关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语句来概括,尤其是在第二段的处理上,我引导生把文中的三句全找出来了,并且进行了很好概括。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完全成功的。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够细腻,课件的设计上还显得不够精巧,学生的热情还激发得不够。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2)近年来,《天火之谜》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作品。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选择了这部小说来作为阅读材料,并试图将其融入到我所教授的课程中。

在此过程中,我对于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下面是我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首先,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到情感描写,《天火之谜》都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的初衷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部小说恰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拓展和延伸。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灵活,他们能够提出一些独特且具有创意的观点和见解,这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天火之谜》资料

《天火之谜》资料

《天火之谜》资料《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

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

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

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

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

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首先是“发现问题”。

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

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别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

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

云彩作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衬托和铺垫。

文中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就是“云彩”。

“……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

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的勇敢。

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够衬托出富兰克林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接着是“观察分析”。

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他找到了雷暴和静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

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论的专家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

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

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冷嘲热讽。

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

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

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实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

五年级上册语文《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天火之谜》教学反思引言《天火之谜》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篇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小说。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神话故事和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放在了首位,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目标在本次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通过阅读《天火之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3.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天火之谜》。

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1.预习导入:在开始教学之前,我让学生们先自主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或疑惑。

通过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阅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合作学习: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教师引导: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解释。

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视频辅助: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5.综合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篇关于《天火之谜》的读后感。

通过组内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天火之谜》这篇文章非常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够巧妙地将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联系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新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新版】
guàn( 冠军 )
理解词语
习惯: ①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 ②在长 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倾向或社会风尚。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本课 指富兰克林的推论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
难以置信: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相信。本 课指当时的人们不能接受富兰克林的观点。
的读书笔记就有满满的好几筐呢。 背。富兰克林读书,有一个好习惯。对于好文章中的
精彩句段,他总要背下来。例如,他在读伟大的天文学家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时,摘抄和背诵了下面的话:
“我主张地球是动的。” “地球除自己旋转外,还有某些运动,还在遨游,它 其实是一颗行星。” “在所有的行星中,太阳是中心……” “我不会在任何人的责难面前退缩下来。”
概念: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 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 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通常有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 答题模式: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突出了……/烘 托出……
3.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 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筝比作云海里的一叶 小舟,生动、贴切,“颠簸”“摇晃”等用词准确、生 动。而此处的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实验的危 险性。
4.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 了!我捉住‘天电’了!”
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兰克林 “手臂一阵发麻”时,他非但不惊慌,还“欣喜若 狂”,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已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富兰克林敢于实验、不怕 危险的科学精神令人敬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雷暴真的是“上帝的怒火” 吗?通读全文,说一说雷暴到 底是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划 下来。
“风筝实验”震惊了全世界。 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 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 不过是无稽之谈。
“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 。稽:考察 说雷暴是“上帝的怒火” 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知道是富兰克林通过 “风筝实验”证明了雷暴是放电 现象,那么他究竟是怎样思考和 实验的呢?
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好像看 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想到哪些词语?
•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电如火龙 挟电携雷 闷雷低沉 • 一声春雷 雷霆万钧 平地惊雷 天雷轰顶 晴天霹雳 • 雷声轰鸣 雷声隆隆 雷打火烧 惊雷轰顶 雷声震天 • 春雷滚滚 天打雷劈 春雷催耕 春雷惊蛰 五雷轰顶 • 夏雷骤雨 雷声阵阵 雷电大作 惊天动地 电光闪闪 • 电光四射 电似火蛇 电似利箭 云层带电 划破长空 • 电光石火 电霹雷击 惊天动地 魂飞魄散 胆战心惊 • 黑云压城城欲摧……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 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 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 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 把它称西。 哪些词体现出了人们对雷暴的害怕?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 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 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 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 西。
拴着(shuān)骤然 系着铜钥匙(xì )
生字词
雷暴 攥住 爆炸 混为一谈 不足为奇 安然无恙 怒发冲冠 劈开 毙伤 风筝 颠簸 钥匙 骤然 揭开 拴着 冷嘲热讽 讽刺 掺杂在一起 无稽之谈 考核 值得 欣喜若狂 好像 病 雷电交加 帽子 同时,一齐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 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 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19、天火之谜
每当夏季,雷暴雨频繁, 说说雷暴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 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 识他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 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 (1706-1790)——资 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 代表,十八世纪美国 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 明家,著名的政治家、 外交家、哲学家、文 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 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 袖。
作业
1、抄默字词(2+1) 2、熟读课文,复述富兰克林做 “风筝实验”的故事,并谈谈自 己的体会。 3、搜集科学名人的小故事,下 节课和同学交流。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富兰克林
通过初读课文你对富 兰克林研究“雷暴”有了 哪些了解?
哪位同学能够把这篇课文大 概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 • • •
试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段落大意 一、(1) 二、(2~5) 三、(6)
雷暴(bào)
劈(pī)开
毙(bì )伤
风筝 (zhēng) 攥(zuàn)住 颠簸(bǒ) 钥匙( yàoshi) 揭开(jiē) 爆炸(zhà) 混为一谈 (hùn) 冷嘲热讽(fěng) 无稽(jī)之谈 安然无恙(yà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