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与我国洪涝灾害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进行分析和探讨。
东亚地区的夏季风是一种季风环流系统,它在夏季时吹向大陆,给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然而,近40年来,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呈现出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首先,夏季风的强度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
有些年份,夏季风非常强劲,给我国南方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而有些年份,夏季风却相对较弱,造成了旱灾。
其次,夏季风的到来时间也出现了提前或推迟的现象。
有些年份,夏季风到来得比往年早,导致南方地区的雨水过多,而有些年份,夏季风推迟到来,南方地区则出现干旱。
这种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困难重重,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夏季的大尺度天气气候同样存在着异常现象。
大尺度天气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
近40年来,我国夏季的台风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台风带来的破坏性灾害越发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我国夏季的暴雨也不断增多,强降雨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上升,造成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
与此同时,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在增加,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
那么,为什么近40年来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呢?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这些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反过来又影响了夏季风的形成和运动路径,导致了夏季风的不稳定。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对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
面对这些异常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对东亚夏季风和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的监测和研究,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
季风与我国气候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干旱,决定于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是夏季影响我国东部和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季风区的主要季风系统。
东南季风产生在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边缘,同样具有高温高湿的性质。
受它的影响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俄远东地区降水集中,天气炎热,形成夏季风影响过程。
东亚夏季风与西南季风一样东南季风也有进退的过程,只是它是随着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而进退的,5月份东南季风影响华南地区,6月上中旬季风影响范围向北扩展,江南一带和琉球群岛进入雨季,6月下旬到7月上旬推进到长江流域经韩国南部到日本中南部一带,会给这一地区带来持续降水天气,俗称梅雨;7月上中旬东南季风进一步北上,北方和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季风区相继进入雨季,8月季风开始南撤,10月份基本随着副高从大陆退出而退出东亚大陆,季风的进退过程与东亚东部夏季雨带的进退过程基本一致。
由于东南季风来自于副热带高压环流,因此当雨季结束其牢牢控制某一地区时,该地区往往会出现高温闷热天气,与副热带高压影响一致,这是与西南季风不同的一个地方。
典型例子:今年的干旱(旱灾)、1998年的特大洪水(涝灾)而上一年的西南干旱,就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印度夏季季风为西南季风的典型代表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
而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
在季风的影响下,南亚也是冬干夏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这是因为冬季亚洲南部远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西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冬季风不强。
“98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98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由于盲目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洪涝灾害有加剧趋势。
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出现的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使全国29个省市遭受了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千6百多亿元(人民币)。
据统计,围垦使全国湖泊面积减少了万km2,由此而消失的大小湖泊达800余个,损失调蓄库容达325×10m3以上。
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建国以来湖泊数量由从1066个减少到326个,湖面缩小近6000 km2。
鄱阳湖湖面由5050 km2缩小到2837 km2,损失水面达2213 km2;洞庭湖面积也从4350 km2缩小到2432 km2。
以“水乡泽国”而著称的江苏省,围垦湖面约1600 km2,占全省湖面的1/7,其中有23个中小型湖泊消亡。
由于围垦减少了调蓄容积而造成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灾情加重。
1991年太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损失达数百亿元,尽管当年的降水量还不及1954年,但损失却大大地超过了1954年。
发生在1998年夏季的长江中游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产生这次特大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江中游地区大量的湖泊被围垦,导致调蓄容积减少,迫使洪水进入长江干道,造成长江大堤险象环生。
1998年6月~9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其主要原因,除气候反常、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外,存在水土流失,植被减少,围湖造田,河道淤积,水利工程失修、老化,法制观念淡薄,水利投入不足,承灾功能脆弱,人口急剧增长,协调失误等深层次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防洪意识,加强农田基建,搞好科研,建立信息系统,加大教育力度,增加投入,实行依法减灾,加强洪灾前期工作的建设管理,控制人口等对策。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国家。
厄尔尼诺为什么导致我国北旱南涝
厄尔尼诺为什么导致我国北旱南涝厄尔尼诺为何导致我国北旱南涝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海域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伴随着大规模的海洋变化现象。
这种自然现象并没有明确的周期性,但却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包括我国的气候。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我国往往会经历北方干旱、南方水患等极端气候现象。
那么,厄尔尼诺为何会导致我国北旱南涝呢?厄尔尼诺现象首先引起我国气象条件异常。
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赤道太平洋海域海面温度升高,从而造成大气环流的变化,引起中国气象条件的异变。
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通常会出现气压偏高、雨量偏少的气候特征,导致北方旱情加剧。
而南方地区则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暖湿气流的影响,常出现持续降雨,从而引发南方水患。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也影响了我国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
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海温升高,会打破季风环流的正常运行轨迹,导致东亚季风异常、不规则。
这种异常季风环流会导致北方干旱地区得不到来自季风的滋润,而南方地区则受到来自季风的强势影响,引发持续降雨、洪涝灾害,形成北旱南涝的格局。
另外,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引发我国温度的剧增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海域的海温升高,会进一步加剧对我国的气候影响。
南方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影响,通常出现高温多雨的气候格局,导致洪涝灾害频发;而北方地区则受到高温持续、干旱加剧的困扰,引发严重的旱灾。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我国北旱南涝的原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异常、季风环流变化、温度剧增和极端气候事件等多方面因素。
在未来,我国需要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减轻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区域降水的影响
享 编 i 4 9 ( ) _ 6 0 章 号: 0 - 6210 0 0 9 04 5 016 8 —
{
.
r
I
,r
。
}
一
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 的年代 际变化对 我 国区域 降水 的影 响
吕心艳 2 ,张秀 芝 ,陈锦年 4
( .中 国气 象科 学研 究 院 ,北京 10 8 ;2 1 00 1 .国家 气象 中心 ,北京 10 8 ; 0 0 1
中图 分 类 号 :P 2 .. 45 2 4
1 言 引
我 国 处 于典 型 的东 亚 季 风 区 内 ,每年 5 9 —
柔
墨
团 的北 边 缘 ,涂 长 望等 [利 用 湿球 温 度定 义 季 风 6 ]
月大范围降水的分布、 雨带的移动以及发生的旱 前沿; 朱乾根等 刀 l7一1 0 80 P 上 使用 9l 9 年 5 a 8 h
: 00 2 1 订 翘 、 21 0 0 - - 2}0 0
≤ .E £ 盘 I 8 f _ _ 0
. .
. :
,
、j
t
6期
吕心艳等 :东亚 夏季风南北进退 的年代 际变化对 我国区域降水 的影 响
81 6
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实测降水量不仅包括季风降 水还包括非季风降水。另外 ,王安宇等[] o g 、F n
十 + —
Q-Q —
—
( , 2) ຫໍສະໝຸດ 种如吴长刚[]胡豪然等[] H、 2给出了东亚夏季风活 o
动 北部 边缘 发 生 了年 代 际变化 。实 际上 ,东 亚夏 季 风 的活 动随 着 时 间的推 移是 不 断 向北推 进 或 向 南 撤退 ,而且 也会 出现停 滞或 少 动 ,因此 ,它对 于 我 国东部 各 区域 的影 响不尽 相 同 。单 一 的季 风
1954年、1991年淮河大水
1954年5~7月,长江流域梅雨期多次出现持续性暴雨,形成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仅安徽境内三个月内就有48天暴雨,有24天暴雨面积≥10个县市。
其中7月4~11日连续8天暴雨面积≥6市县,范围最广的7月11日有37个县市暴雨,暴雨中心大别山区吴店的日雨量达422.6毫米。
全省洪水泛滥,长江超警戒水位100余天。
全省受灾人口1500万,受灾农田304.9万公顷,粮食减产39亿公斤,死亡2873人。
1969年6月24日至7月19日的26天时间内,≥10个县市面积的暴雨日数高达13天,其中7月14~17日连续4天暴雨面积≥15个县市,并有特大暴雨。
7月14日岳西、庐江、桐城日雨量超过300毫米,岳西县7月3~17日15天雨量1130.1毫米,导致大别山区、沿江江南山洪暴发,造成巨大损失,淹农田达66.7万多公顷。
1991年汛期江淮地区特大洪涝,5月18日至7月13日梅雨期暴雨不断,其中6月29日至7月12日连续14天中就有13天暴雨。
全省14个大水库全部超汛限水位,其中7个出现建库以来最高水位,沿淮22个行蓄洪区先后启用15个,666.7公顷以上大圩溃破66个。
全年粮食减产109亿公斤,受灾人口4314.7万,死亡921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3亿元。
1999年梅雨期仅面积超过20个县市以上的暴雨日就有8次。
江南6月22~30日连续9天暴雨。
6月27日、6月29日和6月30日每天的暴雨面积都超过30个县市,形成特大山洪、洪涝。
受灾人口高达4019万,死亡172人,受灾面积369.5万公顷,成灾24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万间,减产粮食9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
1954年本年汛期出现全省性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泛滥,灾情极重。
5~9月,除东北部9个县2级偏涝外,全省其余61个县均达1级大涝。
黄山、金寨前畈和临泉县的总雨量分别为3060、2347和1483毫米。
6月4日,江南和江淮之间入梅,7月3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7天之久,而梅雨量又特大,出现百年来未有的大水。
2003年东亚季风季节内振荡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位置 、水汽输送 加、中高纬度环流等 …。 。琚 】
建华等 曾提出夏季在 东亚季 风区存在着 明显 的 3 ~ 0天季节 内振荡 ,并表 现为随时间 向北传播 的 O6 “ 季风涌” ,其 在不 同纬度 的量 值可 以很好地描述 当地大尺度 降水 的过程 , 中还 以 19 其 9 8年为例进行 了具体分 析 。在东亚强 季风 涌年 ,3 ~ O天振荡 O6 显著 ,容 易造成长 江中下游地 区多雨 ;在弱季风涌 年 ,则主要是 1~ 0天振荡周期 ,长江 中下游地 区 02 少雨[ 。2 0 年我 国东部夏季 降水较 为特 殊 ,主要 1 剞 O3 的降雨带 维持在长江和黄 河之间 ,造成 淮河流域 出 现严重 的洪涝 ,而华南 和江南则为高温 干旱天气 。 为此 , 我们将通 过分 析 2 0 0 3年夏季东亚季风季节 内
62 4
热
带
气
象
学
报
2 卷 4
振荡( 主要是 3 ~ 0天振荡 ) 06 的传播特征来研究 IO S 对我国东部地 区降水 的影 响。
B tr ot u ew r t h函数滤波器进行 3 — 0 0 6 天带通滤波处理
【9 l1
。
2 资
料
3 东亚季风中 IO的特征分析 S
等主要气象灾 害和天气气候事件 ,其 中全 国平均 年 降水 量较常年偏 多 2 . mm,且呈现北 多南 少的分 26 布格 局 。与常年相 比 ,长江 以南大 部地区及东北 中 部和东部等地 降水偏少 , 黄淮 、江淮等地 降水偏多 ,
主要 多雨 区位于黄河 与长江之 间 ,淮河 流域汛期 出 现 自 19 9 1年 以来 的最大洪水 【 】 2 。为此 ,很多气象 1 学家对我 国 2 0 o 3年 的天气气候 特征进行 了分析总
[论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首先,东亚季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东亚季风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和冬季的西伯利亚高压的共同控制。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会
向东亚地区延伸,结果带来了湿润的东南风和大量降水。
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季风季节的降水量较大,降水时间相对较长。
在春季和秋季,东亚季风开始减弱,由于气压和温度差异的变化,导
致降水量减少。
春季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和华南地区,而秋季降水主要集
中在辽东半岛和河北平原等地区。
这种季风的特点对中国的农业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夏季播种和秋季收获提供了适宜的降水条件。
其次,南亚季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南亚季风是在夏季和秋季发展起
来的,主要是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高原的影响。
当夏季西部高原地区升温后,形成了低压,吸引了印度洋的湿气,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这种南亚季
风主要影响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和贵州,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丰富
的降水。
南亚季风对中国的农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一些西南地区,夏
季降雨量较大,为水稻和茶叶等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南
亚季风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总的来说,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是显著的。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
风都在不同的季节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这种季风的变化不仅对中国
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
大影响。
因此,了解并研究季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对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南北降水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 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 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 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 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 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 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 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 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 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 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 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 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 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 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 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 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 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 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 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 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 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 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 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 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 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热带季风气候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
热带季风气候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1、桂林发生过哪些气候的自然灾害?请说一说它们的危害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它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也频繁发生.由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人口、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因而旱灾造成的损失更大.故答案为: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巨大危害.2、热带季风气候易发生洪涝的原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北部一带,其形成原因与巨大的海陆热力差距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有关冬季亚洲大陆存在一个强大的冷高压,为蒙古高压,而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处于蒙古高压底部,加上青藏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促使东北季风的形成夏季在印度塔尔沙漠附近存在一个低压为印度低压,而印度次大陆正处于低压前部与底部,有西南风存在,加上青藏高原的夏季热源作用,以及赤道低压带的北移致使从南半球而来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成的西南季风和海陆热力作用形成的西南风叠加,形成南亚东南亚最强的季风西南季风3、总结南亚多发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原因?南亚地区水旱灾害copy频繁发生。
南亚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有百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大,河流迅速涨水,容易发生度水灾。
旱季降水很少,气温很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淡水,旱灾严重。
4、该地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 海水入侵 B. 旱涝灾害 C. 沙尘暴 D. 凌汛据图可以判断,此地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干旱.故选:B5、亚热带季风气候7,8月形成什么自然灾害亚热带季风气候7,8月形成干旱灾害。
7、8月份夏季风推移到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亚地区主
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而农业的发展受到季风气候的直接影响。
变化
的季风气候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变化,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夏季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分布不均会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对农作
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冬季风对农业的影响也很明显,寒冷的气
候会导致一些旱地作物的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季风气候的变化还对区域的水资源和水文变化产生影响。
东亚
地区多山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而季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文
过程。
夏季风的弱强以及降雨的分布不均会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水量,进而
影响水源供应和水资源利用。
另外,持续的干旱和降水不足也会导致地下
水资源丧失,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季风气候的变化还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东亚地区拥有独特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物种资源,而季风气候的变化可能
导致一些物种的数量减少或者迁徙,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季风气候的干
旱和降水不足会导致草原植被减少,进而导致草食动物的生境减少,对野
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东亚季风气候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都受到了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季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以及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措施,以保护和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季风气候变化问
题的关键,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
因
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是一种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灾难,在中国东部地区特别常见。
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季风的不稳定性:我国东部位于季风区,季风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洪涝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季风每年有明显的变化,有时由于长时间的强降雨,尤其是长江流域地区,将会导致洪水泛滥。
2、地形地貌条件不利:东部地区大部分地貌属于丘陵和山地,地势较高,河道流急,水流容易加快,当受到暴雨或洪水的冲击时,会有更大的洪水淹没破坏。
3、植被破坏:人类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大量破坏了植被,使得植被的抗旱能力大大降低,这样土壤吸收雨水的能力也会降低,当遇到暴雨时会导致土壤流失,雨水直接流入河道,从而加剧洪水的危害。
4、生态环境破坏: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使得本该充沛的水资源大量减少,这样当受到大雨的影响时,缺乏足够的水资源,容易导致洪水灾害。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洪涝灾害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人为破坏森林、河道变道、地力工程等活动,都会影响到水的流动,加速洪水的形成,从而造成洪涝灾害。
总之,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在于:季风不稳定、地形地貌不利、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损坏、人类活动等。
只有深入理解其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东亚季风环境变迁
东亚季风环境变迁东亚季风,是指夏季风和冬季风两种气候现象交替出现的一种季风气候。
这种季风对于东亚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亚季风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东亚地区的季风环境经历了一些显著的变迁。
首先,夏季风的强度和降雨量有所增加。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而这也对东亚季风产生了影响。
夏季风变得更加湿润,降雨量增加,引起了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高温也成为了夏季风带来的另一个问题,许多地区都面临了炎热的夏季,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冬季风的强度和降雨量也发生了变化。
冬季风主要带来了干燥和寒冷的天气,在冬季湿度较低,这对于农业和水资源的供应都造成了困难。
然而,近年来,冬季季风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例如暴雪和寒潮,这对于东亚地区而言是个严重的挑战。
这些季风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到东亚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首先,农业受到了不同季风特点变化的影响。
农民们必须调整耕作和种植的时间,以适应变化的降雨和温度。
同时,过度的洪涝和干旱也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其次,水资源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夏季的大雨可能引发洪水,而冬季却缺乏降雨,这导致一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不仅对人类生活造成了影响,还对生态系统和水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另外,季风环境变迁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季风的变化可能破坏或改变许多物种的生境。
例如,一些动物可能因为变化的降雨和温度无法适应而迁徙或灭绝。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生态风险。
面对这些季风环境变迁的挑战,东亚地区的国家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
首先,国际社会应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其次,国家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预报极端天气事件,提供有效的灾害预警和救援措施。
季风气候极易发生什么灾害
季风气候极易发生什么灾害1、亚洲的气候受什么季风的影响,易发生什么灾害,主要发生在什么部和什么部亚洲的气候受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东部东亚季风区,南部南亚季风区。
2、亚热带季风区易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主要围绕季风来说明!?亚洲的季风类型有3种,这里以纬度的高低分别解释:1.热带季风气候。
这个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中南半岛上和菲律宾群岛。
2.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江淮地区及其南部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南部、日本的九州岛、四国岛和本州岛南部。
3.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江淮以北黄土高原以东至俄罗斯堪察加半岛的沿海地区、日本的本州岛北部和北海道岛。
季风气候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以我国为例,在东南季风较强时期,由于季风前进速度过快,导致我过南方地区发生干旱、而北方地区由于过早降水和降水过量易形成洪涝灾害。
日过东南季风较弱,则暖湿的云雨则停留在南方地区,导致南涝北旱。
另外,热带季风由于在热带地区,只有干季和湿季的区分,在干季,有长时间未下雨,加上热带地区高温作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
而到了湿季,降水过程十分明显,许多低洼地形(比如恒河流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3、228,季风气候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是由于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由于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4、亚洲的什么是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什么灾害?亚洲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要受季风影响明显。
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越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越少。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讲义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在中国,干旱的分布范围广泛,华北地区常常出现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伏旱,西南地区易发生冬春连旱。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二)洪涝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而引发的灾害;雨涝灾害则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影响交通运输,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入侵时,会带来急剧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北方地区受其影响较大。
寒潮可能会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畜牧业生产,还会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五)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
沙尘暴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洪涝灾害(一)形成原因1、气候因素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气象灾害
6-7级
8-9级 10-11级 12-13级 14-15级 ≥16级
@时光
台风 热带气旋
飓风
台风眼 旋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
台风结构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天气特征 多云大风
狂风暴雨
台风眼
少云无风
台风(飓风)形成条件
(1)热力条件:广阔洋面水 温高(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 持在26℃以上)。 (2)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 充沛的水汽。 (3)其他条件:水平方向上 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②排水不畅
弯曲,排水不畅
河道
淤积或占用河道
③调蓄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3)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 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①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 ②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宣传教育;推行防洪保险
[例1] (2021·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巢湖多年平均水位 8.03米。
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地势低,为洪水区,积水快,易内涝; 洪水期临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远比圩田高,圩田积水难以排出,且面临决 堤威胁。
1.我国旱灾多发区及成因 (1)我国旱灾多发区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 纬度的河段,如黄河上游和下游的 部分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封冻,初春时上 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 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 水
(2)洪水灾害的成因
气候:降水多,变率大
国内洪涝灾害分布地区都有哪些
国内洪涝灾害分布地区都有哪些国内洪涝灾害分布地区都有哪些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我国洪涝最严重地区?(多洪涝区)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湘赣地区)、淮河中下游、海河中下游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在我国,洪涝灾害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主要集中于一些江河流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都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春涝主要发生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
夏涝是我国的主要涝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黄淮平原。
而秋涝则是多由台风雨造成,它主要发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发生。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有哪些?1、降水量大(气候异常导致长时间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2、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3、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4、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减小。
5、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季积水严重。
6、河岸开发,水面养殖,排水不畅。
洪涝灾害的规律和害处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但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
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灾害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洪涝的直接效应包括有人员伤亡、建筑毁坏(如大楼、桥梁、下水道系统、公路、运河)等。
基础设施的损害还常会造成电力传输和发电系统的损害,甚至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断电。
洪涝还会损害饮水处理和供应,从而造成饮用水短缺。
洪涝可能破坏排污设施,还有可能严重污染水源。
介绍我国的气象灾害及科学防灾减灾
可编辑ppt
17
图4.1954-2005年我国大雾日数变化趋势
可编辑ppt
18
• 5、沙尘暴
• 我国北方属中亚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 6、雷电灾害
• 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比 较频繁。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部部
分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西南地区
东部和南部为雷暴高发区,雷暴发生最频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
49.9
地震
45.0
洪水
19.4
雷暴和龙卷风
2.9
雪暴
1.0
火山
0.9
热浪
0.7
雪崩
0.5山体滑坡源自0.5风暴潮和海啸
0.5
合计
可编辑ppt
121.3
5
图1: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比例图
可编辑ppt
6
图2: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 生产总值比例
可编辑ppt
7
(一)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属世界少见
一遇特大伏旱,四川为1951年以来最严 重伏旱,两地共有1300万人口、1340万 头大牲畜先后出现临时或严重饮水困难;
农作物受灾面积33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 失达192.6亿元。
可编辑ppt
14
图3:1987-2006年我国干旱面积
可编辑ppt
15
• 4、大雾灾害
• 大雾灾害在我国四川盆地、长江和淮河 流域、华南、华北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生,
我国的气象灾害情况
可编辑ppt
1
•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变 化剧烈,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是世界上遭 受气象灾害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灾 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及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 的影响,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安定、资 源环境等构成严重威胁。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
23
遥感洪涝灾害应用
2021年6月24日
24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测绘07-1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洪灾害监测
特点
高空间分辨率多波段的 TM像包了富地面水分状况和 植被长势信息,其1、2波段对 水体有一定的穿透性,有助于 探测水层深浅和划分混的洪水 与清澈的自然水体;而位于红 外的第5、7波段,反映水体和 水陆边界特别敏锐,因此TM 对洪水灾情的监测和分析特别 有效。
20
NOAA图像
E0S/M0DIS卫星具有波段多(36个),空 间分辨率适中(有2个波段是250m,5个 是500m,其余29个波段是1000m),时 间分辨率高(在双星运行时可达0.5d), 扫描宽度大(2230km)并且可免费接受等 突出特点,广泛应用于大范围洪水实 时动态监测。
22
我国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FY3A)极轨气象卫星携带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ERSI)的5个250m分辨率通道,该星装载有11台 高性能的有效载荷探测仪器,可实现全球、全天候 、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功能,在洪水监测中将 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满足 CH1<A1,CH2<A2,NDVI<N N为相应阈值
第三,水体指数法
(1)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NDWI=(Green-NIR)/(Green+NIR) 对于MODSI通道,NDWI定义如下:
NDWI=(CH4-CH2)/(CH4+CH2)
(2)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模型 MNDWI=(Green-MIR)/(Green+MIR)
二、洪涝灾害遥感检测原理
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 •2、时效性强、动态监测 •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