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姓名:郭星磊学号:405009809027【摘要】叔本华认为,因为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源泉, 悲观的基础, 因此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 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 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 进入无我之境。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

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

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

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

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容1.痛苦的人生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
二 叔本华哲
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
他从小孤僻、傲慢、狂妄自大,很难
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
叔本华以其极其
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
三 如何解脱
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一 叔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
我们一直会鼓励自己知足常乐,在我们得到足
学会在生活中满足意志,从而获得某种快乐。
“在这里我们已经
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
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
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
,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
“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
”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
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 叔
意志寂灭之后,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
。随着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从人
,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
,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
四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 在西方哲学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充满了苦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悲观的观点。

他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的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无法真正获得持久而完全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现实中的资源是有限的。

他把人类的欲望比作一个无底的瓶子,而资源则比作一个有限的水源。

无论怎样努力,人们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

人们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焦虑。

叔本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矛盾:像一个从上山的人,他哪怕攀登得再高,最终都无法不回到山脚,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论多高,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回归现实。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贪婪和残忍的,这使得人类无法真正获得幸福。

人们追求自己的欲望时,常常会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而在他看来,人们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欢乐只是暂时的。

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在追求欢乐的过程中可能感到幸福,但是当他们真正得到了所追求的东西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致,再次感到不满和无趣。

这意味着欢乐对于人类来说是暂时的,而痛苦是持久的。

叔本华强调了人类的绝对孤独感。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中,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然的关系,都无法真正消除人们的孤独。

人们常常感到被世界所遗弃,感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孤独感使得人们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交流,也让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幸福观的悲观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现实资源有限,造成人们的焦虑和不满;二是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人们很难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最后是人类的绝对孤独感,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与他人和世界相连,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叔本华的幸福观与一般人常常理解的幸福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接踵而至,令人痛苦。

并且他认为世间万物常常都处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因此人的本质是痛苦的。

但他也在竭力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那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片面和不足之处。

但是只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许多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有用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影响叔本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就是主要受康德“自在之物”和佛教哲学影响,并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根源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①他用意志取代了自在之物,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认识是意志的产物。

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

这种意志使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人很痛苦。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还受佛学中轮回之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我们自己先验的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

②佛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很高,因此认为人生是绝对的痛苦。

叔本华受这种思想影响而认为世界是一个虚无痛苦无聊的世界,人世存在太多苦难,人的欲望也不能满足。

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而推导出悲观主义。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

课程论文院级: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2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韩晓梅学号:201103140214时间:2013年12月通过写读书笔记,和这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和西方哲学史评价的学习,还有就是这学期自己看的一些关于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上下五千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等,下面我将来谈谈叔本华的悲观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摘要: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虽然叔本华哲学很多时候被大众理解为悲观主义的哲学,但叔本华在探讨关于人生悲观与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幸福的执着追求,至今对于现代繁忙社会的我们依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悲观主义欲望痛苦正文:叔本华是我喜爱的哲学家之一,他说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叔本华以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展现了一幅悲观、残酷的人生画卷。

在揭示人生的痛苦方面,叔本华是一个勇者。

因为隐藏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的,是对幸福最大程度的把握。

他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

这便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真谛所在。

下面,我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背景,思想体系、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再思考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叔本华悲主义的认识。

一.叔本华的哲学背景(一)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

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

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

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

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

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

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

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

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

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

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

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

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
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

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

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

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没有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是欲求后,又进而认为欲求就是痛苦。

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因为欲望、冲动是无穷无尽的,而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

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永不满足,亦是痛苦;纵然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所带来的就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同样也不免于痛苦。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

植物是没有痛感的。

最低等动物的痛感很微弱。

脊椎动物因
为有了完善的神经系统,痛感能力就较高。

到了人,痛苦就达于顶峰。

而对于人米说,智力越发达,痛苦就越深重,因此天才是最痛苦的。

“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与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人生就是在痛苦的匮乏状态下力求去掉匮乏可又不能去掉的悲惨存在。

二叔本华哲学思想产生的个性色彩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和不幸。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体验的结果。

他最敬重的父亲在小时候自杀,而他与母亲及其家人的关系并不好。

他从小孤僻、傲慢、狂妄自大,很难与他人相处,这使他一生很难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感受。

因而,也就很难会得出人生幸福快乐的乐观结论。

叔本华对自己抱有很大的自信和希望。

他自诩是个天才,会建立丰功
伟业。

但现实一次次地粉碎了他的期望与梦想。

尽管他对自己的学说和思想极为自负,但他的著作遭到了出版社的冷遇,后来即使出版后,很多年一直遭到了读者的冷落。

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叔本华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在痛苦中煎熬。

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叔本华生活的时代是西欧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得到了确立并盛行起来。

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

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不断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搏杀。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同样必然会表现为最可怕的形态。

每个人不仅想从别人那里取己之物,而且为了稍微增加自己的一方的幸福,会不惜以别人毁灭的全部幸福或整个生命为代价。

叔本华以其极其敏锐的感觉超前地领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导致激烈竞争的残酷、消极方面,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

这种消极、悲观的认识和感受同他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意志出发相结合,就必然会得出人生悲观主义的结论。

三如何解脱这痛苦与悲剧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审美活动和道德修养的途径可以使人获得暂时的解脱。

因为哲学的沉思、艺术的审美活动和道德修养能使人自我忘却物
质利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对事物进行理性的纯粹的思考,以摆脱痛苦。

但是要想获得永久的解脱,只有通过“意志的否定”才能实现。

因为“意志的肯定”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悲观的基础,所以彻底否定意志就是摆脱痛苦的根本途径。

所谓意志的否定,就是要压制一切本能,磨灭一切激情,取消一切欲求,麻痹一切感情,使情绪绝对宁静下来,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

叔本华认为,意志寂灭之后,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恐惧和令人激动的永不死心的希望也都同归寂灭了。

取而代之的将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无波的情绪,那深深的宁静和不可动摇的自得和冶悦。

叔本华把这种彻底否定意志的人所达到的境界称之为“无”。

随着意志的否定、取消,作为意志客体化的表象世界也都取消了,于是剩下的只有无。

从唯意志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又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这就是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归宿。

叔本华从人生是苦难的基本命题出发,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
识到人性是险恶的,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人们所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权力地位等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东西,所谓幸福不过是免遭痛苦、无可奈何的生活享受而已。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抛弃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及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
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

这样,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世界,人才有自己的自由。

四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叔本华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是作为一个普通平常的人,他却一点也不幸福,他个人生活中经历的痛苦与悲惨给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重
要的基础。

从唯意志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又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这就是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归宿,也许就是他自己最后的生活归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充满了苦难,并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拥有美好的家庭,极多的财富,学富五车的学识,真是拥有这些的人也不一定幸福,因为他们要更多的财富,更多美好的一切事物。

而没有这些东西的人们,要努力的去奋斗,去寻找这些东西。

在寻找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生活是充满苦难的,当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才会懂得珍惜我们的来之不易的一切。

我们一直会鼓励自己知足常乐,在我们得到足够多的东西时,珍惜我们拥有的,不去过多的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学会满足我们的现实生活。

从人生存的这个角度来说叔本华的哲学又是达观主义的,它教导人们顺应自己的本质,学会在生活中满足意志,从而获得某种快乐。

正是因为许多人无穷的欲望,葬送了他们自己的幸福。

生命本不该一帆风顺,正是那些波涛汹涌,才显示平静湖面
和波光涟漪的美丽;正是那些电闪雷鸣,才显示风和日丽的可贵;真是生活中的痛苦,才使我们懂得幸福的珍贵。

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痛苦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各种历练,我们才算真的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