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于仲达

《野草》题辞中那段话——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话是在前二句由狂热而中寒,由天上而见深渊之后,归于失望,归于绝望。许杰曾指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说,希望是虚妄的,绝望也是虚妄的,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之为虚妄一样;那么,既然绝望和希望,同样的虚妄,那么,与其采取绝望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生事物,又何不采取希望的积极态度,对待一切人生事物呢?这种看法其实也是鲁迅当时的看法。然而,《墓碣文》中死尸的思想却并非完全如此。死尸的思想中存在着更深的,不能解决的矛盾。所以,第二段以毒蛇象征这种矛盾,以至使人带着这种矛盾而痛苦死去,所以,第三段只有两个字:离开!死尸希望后来者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墓碣文阴面的残文和墓中胸腹俱破的死尸,都在进一步说明思想矛盾的痛苦曾如何折磨这个死尸。上面写道:答我。否则,离开!同碣文阳面的离开,意思是一样的,再重复一次,表明死尸是认为它的思想是无人可以解答的。作梦者我,是不能解答的,因此疾走而去。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死尸仍然留在他过去的痛苦中。我对死尸提出的问题,虽不能解答,却也不愿沉湎于其中。由于写作《野草》时,正值鲁迅通过长期探索将要发生思想飞跃的前夜,巨大的思想裂变必然伴随着深刻的思想矛盾。由《墓碣文》我们体悟到:鲁迅在痛定之后,逐渐摆脱了痛苦,重新解剖自我,以求认识自我,表现出鲁迅与旧我尽快决绝的态度和心境。是的,鲁迅是痛苦的,所以,才有了影子的告别是的,鲁迅肩负着责任所以,才会有过客前面的召唤但是,鲁迅一直在反抗所以,才成就了鲁迅,看吧,他一直站在悬崖的边上,保持着挣扎的姿势,当我沉

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在《野草》里,是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纵座标上考察其意义与价值,提示其困境的。鲁迅无情的粉碎了关于未来的种种神话的同时,也粉碎了关于过去的种种神话,堵塞了精神避难所,这回找到的是死亡。鲁迅无情地堵住了一切精神避难所(过去,未来,以至死亡),他的目的就是要人们面对现在,勇于正视一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在《野草》里,他创造了一系列的形象(意象)深刻揭示了这样的困境。这是死火。——我在梦中,在冰山间奔驰。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见在一片青白冰上,有无数的红影,像珊瑚网一般纠结在一起:这就是死火。于是,我与死火之间,有一场谈话,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死火回答说:那么,我将烧完!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无论我们是努力奋斗(烧、挣扎),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坐),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王瑶先生也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而不顾结果(结果总是没有意义的)的人生哲学(与选择)。而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两者间作出选择,这本身也是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无奈与悲剧性的。鲁迅写的是死火;面临死亡而终于停止燃烧的火,鲁迅不是从单一的生命的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这几乎是独一元二的。作为《死火》的原形,鲁迅还写过一篇《火的冰》,在中国传说中有神祝融与水神共工的生死大战,二者是截然对立的。因此有水火不相容,冰岩不同炉的成语,现在鲁迅却强调了二者的统一与化,火的冰,火的冰的人,这都是奇物的意象组合,也是向传统思想与传统想象的一个挑战。燃烧的生命固然也不免于完,但这是生后之死,生命中曾有过燃烧的辉煌,自有一种悲壮之美:而冻灭,则是无生之死,连挣扎也不曾有过,就陷入了绝对的无价值,无意义。因此,死火作出了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是对绝望的反抗,尽管对结局中存希望与幻想,但仍采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许广平所说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向前的走去。——这也是鲁迅的选择。这死火的生存困境,两难中的最后选择,都是鲁迅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独特发现,而且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个体化的想象与发现。

《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野草》所展现的只是鲁迅本体性的黑暗与冷酷体验的一部分是鲁迅心灵的诗,相对多地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当梦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这应算是人生莫大的悲哀了.活在一个黑暗的年代,先生彷徨,绝望,很多人也一样,但他们没有勇气去选择反抗,而先生却无悔于反抗.鲁迅散文集《野草》是鲁迅人生哲学集中而形象的体现,而曾在心中酝酿10年之久的《过客》,又可以看作《野草》的纲。《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经验和独异思考。过客的形象,无论从外貌还是更重要的精神气质上说,都可以看作的自画像。过客精神的意义——拒绝以消极的方式结束人生的旅程,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我只得走,这成为他生命的底线或绝对命令,这是生命的挣扎,是看透与拒绝一切彻底的空与无中惟一坚守和选择。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的结尾发出过如此的浩叹: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鲁迅以野草自喻,要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中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都是危险的。鲁迅在《影的告别》中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