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

合集下载

试论汉语中反义词的判断及其分层

试论汉语中反义词的判断及其分层

试论汉语中反义词的判断及其分层本文在以往对反义词类型及构成反义词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反义关系的判断方法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并对反义词的分层提出了一点看法。

标签:反义词判断分层从字面意义看,“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的一组词。

但是“意义相反”这个说法十分笼统,而各人对“相反”一词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有所偏差,所以在对“怎样的词可以算是反义词”这一问题的判断上见仁见智。

本文尝试对反义关系的判断方法作一些探讨,并据此提出对反义词分层的一点看法。

一、反义词的类型和构成反义词的条件(一)语义场理论中的反义关系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因此必须把词义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只有通过分析、比较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比较清楚地确定一个词的准确涵义。

词只有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才有它自己的“词义”;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

依据以上观点,德国学者特雷尔(J.Trier)提出了“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Fields)。

而反义词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语义场类型。

关于“怎样的词可以算反义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但总的说来,并不都局限于“词义相反”这一种类型。

逻辑学家把反义词分成语义矛盾的词、语义相反的词和语义相关的词三大类。

有些研究把反义词分为互补反义词、渐进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反义词包括词义相反的词和词义相“对立”或“相对待”的词。

这几种反义词的分类有相类似的地方,但也都存在着界定上的分歧。

(二)构成反义词关系的条件反义词的成对使用常常是用于写作等方面,通过一组词互相对比和相衬,以对方的存在来突现自己的意义,并以此达到一种修辞的效果。

因此,汉语中的反义词,通常首先要求其字数相同,从很多反义词典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除了字数相同外,关于反义词的界定,刘叔新先生提出了这样几个条件,即:不同的词语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相反;语义上必须互为存在前提:理性意义只在某个方面上相反,其他方面须彼此一致;须能共同出现在某种语体、某种风格中;要求两个词的词性相同。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6,No.3May 2006[收稿日期]20051012[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soc[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 YY107)[作者简介]1.颜洽茂(1951),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及佛经语言研究;2.张建勇(1973),男,山东冠县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佛经词汇研究。

・汉语言文字研究・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颜洽茂,张建勇(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在反义词的判断标准、反义词的类型以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进展与现代词汇学、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发展的趋向应该是具备现代观念、历史观念、系统观念,注重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注重对古汉语反义词的历时考察和系统描写;应将描写和解释结合起来,让描写为理论提供充足的证据,让理论对语言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应把演绎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的重点是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为词汇史研究和断代反义词词典的编纂做出贡献。

[关键词]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6)03005307同义词和反义词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聚合关系。

近年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有较大进展;相对而言,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则比较薄弱。

以近十年为例,据统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汉语反义词研究文章共有98篇,其中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方面的有12篇,仅占12%。

夏广兴、徐时仪[1]和许威汉[2]曾对汉语反义词研究做过回顾,他们介绍的重点是现代汉语反义词研究的概况。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字义分析:对于上古汉语动词,可以通过对字义的分析来研究其语义内涵。

这包括对于动词本身的意义解析,以及动词与其他字词的关系分析,通过探究其本义、引申义、近义词、反义词、拓展义等方面,深入理解动词的具体含义和语义特点。

2. 语料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上古汉语语料,可以了解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

通过对动词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揭示出动词的隐含意义、动词搭配及常见的语义扩展等现象。

3. 语用分析:语用学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动词的使用条件、交际功能以及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动词在不同语用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词的语义内涵,以及对话交际中的作用。

4. 历时语义研究:通过对上古汉语动词的历时变化进行考察,可以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过程。

比较不同时期动词的用法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动词语义的历史变迁和演变规律。

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上古汉语动词的语义内涵进行更为详尽和准确的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体系和语言文化特点。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反义词是语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致力于考察上古时期汉语反义词的历史发展,按历史发展的历程探索其发展历程上的各种特点。

标签:上古汉语;反义词;历时;发展演变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通过近30年来反义词现象的简要回顾,发现该现象至今末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研究重心仍在其分类、语用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刘国辉:2008)。

尽管情况未必如此严重,但也反映了反义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相对而言,同义词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与同意现象相比,差不多同樣普遍和丰富。

但是学者们对其观察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刘叔新:2005)。

反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完全值得语言学者们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研究。

本文拟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发展历程来探索其演变,理清反义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中的各种状态。

一、反义词的产生原因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产物。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对于事物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它几乎经常地处于各种变化当中。

在词汇系统中,各词类的数量存在差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与形容词,它们是与名词密切相关的词类,直接陈述事物的性状或发展变化。

既然存在变化或性状差异,这时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的方向性或差异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对比认识,相对相反的概念就形成了,这些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义词。

反义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无文字可考的语言发展阶段我们无法进行研究,我们所能接触的反义词的上限是上古殷商的甲骨卜辞。

古人卜筮常正反卜问以确定吉凶好坏,自然产生成对的概念,所以至迟在甲骨文时代,反义词已经产生了。

形容词和动词具有反义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名词具有反义词则有时不太容易理解。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有反义词, 有些名词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脚、冬、夏,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习惯于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来看待,久而久之,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也就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古汉语词汇研究对于深入研究古代汉语有着极大的价值,其中反义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掌握它的表达能力和语义特征。

我们往往要从研究目前已有的古汉语文献中找出反义关系。

而如何确定反义关系从而获得更客观的结论则是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针对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我们可以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即从词语的文字搭配结构中来提取出反义关系。

结构分析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从古汉语文献中找出所有出现的反义词及其相关的语义,并针对不同的文本记录下来。

第二步仔细分析文献中的反义词的搭配结构,包括位置、排列、以及词语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反义关系。

第三步分析反义关系,以加深对反义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语义。

另外,除了结构分析,还可以利用概念化方法对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进行研究。

概念化方法是通过将古汉语中的反义词进行概念抽象,从而分析古汉语专书词汇的反义关系。

概念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抽象,根据古汉语文献中的反义词,将其抽象出反义概念,并对其进行概念抽象,找出其之间的反义关系。

第二步是比较,比较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找出它们之间的反义关系。

第三步是重新组合,根据反义关系组合出新的反义概念,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结构分析和概念化方法,可以针对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提出更具体的探讨。

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语法和语义。

总之,要想深入研究古汉语专书词汇中反义关系,就需要利用本文提出的结构分析和概念化方法,从而确定古汉语专书词汇中反义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古汉语文献。

这对于古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熟悉古汉语文献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 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 意义都相同。”(参见王力《同源字典·同源 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 • 词的某一意义实际上说的是词的某一义位,同 义关系是以义位为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单位。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_老子_反义词研究

_老子_反义词研究

《老子》反义词研究王琴(西南师大文献所03研究生重庆 400700)[摘 要]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反义词、反义复合词《老子》(《道德经》)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喜欢讲事物的相反相存,所以反义词极为丰富。

本文特针对《老子》语言的这一大特色,对其反义词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总结。

语料取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一、《老子》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反义词是客观现时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在词汇中的反映。

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所谓“相对”,表示客观事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

(一)反义词的判定原则。

反义词是在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是在词的一定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的意义来讲的;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老子》一书中反义词的对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错见,即把一对反义词分开用在句中相应的位置上,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三十六章)。

一种是连用,即一对反义词紧紧连在一起使用。

如:“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

”(二章)。

(二)反义词的统计和分类统计说明:1、一个词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分别计算对数。

如:“大—小”、“大—细”计为两对。

2、一个词及其通假字或古今字或异体字,分别与同一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只算作一对。

如:“善—祅”、“善—妖”,“祅”与“妖”是通假字,只计一对。

“曒—昧”、“皦—昧”,“曒”与“皦”是异体字,只计一对。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古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古汉语词汇摘要:在古汉语词汇中存在一种“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的叉群中包含有两相反的义项。

这在古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词汇本身的因素又有人们主观的朴素辩证思维因素。

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影响。

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

关键字:反义同词;反训;存在形式;形成原因在古汉语词汇的实际语用中,存在着一种“正反两义,同词兼有”的语言现象。

如:“乱”,本义是“乱丝”。

后引申为“紊乱、动乱、祸乱”等义。

请看A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A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A3.“其能而乱四方。

”(《尚书・顾命》)中,用的却是它的相反义――“治理”。

此所谓《尔雅・释诂》:“乱,治也。

”又如“逐”,本义是“追赶”,后引申为“驱逐、赶走”。

在A1.例中“故逐之”为这个意思,但在,A4.“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逐”使用的是“追求”之义。

这一语言现象古就有之,最早注意到它的是东晋的郭璞。

他在《尔雅・释诂》中有言:“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者,美恶不嫌同名。

这种现象,在训诂学界上的就叫做“反训”。

此后,历代学者都有关注这一现象的。

入清以后,训诂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成就也是最大,远胜过前朝。

学者段玉裁、王念孙、俞樾等人对此均有所提及。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

”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

”(《尔雅疏证》卷三下)。

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

肯定“反训”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从语义的角度谈反义词的判定

从语义的角度谈反义词的判定

从语义的角度谈反义词的判定作者:包丽娜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反义词的判定,反义词是指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与另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相反或相对。

通过讨论多义词因其有多个义位,而可能有多个反义词的情况,我们认为对反义词进行分类以及在判别反义词时要结合本民族的语言习惯从多角度进行着手。

关键词:反义词语义判定反义词在各种语言中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词汇系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和同义词一样,不是指单个的词,而指一组一组词语的聚合。

汉语中大——小,长——短,买——卖;英语中male——female,big——small,tall——short,它们都是成对出现的。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黄伯荣、廖序东1991)如“上——下”“成功——失败”“前进——倒退”以构成反义义场,因此上、下互为反义词,成功、失败互为反义词,前进、倒退互为反义词。

贾彦德认为反义词是两个义位之间的意义相反。

而蒋绍愚先生则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反义词,他认为:“A、B两个词如果中心义素和一部分限定义素都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A、B两个词不同的义素或是互补,或是极性对立,或是反向,那么,A、B两个词就是反义词,否则就不是”。

也就是说两个词在语义上只能有一个不同点,而有多个相同点。

如真实——虚假两个词都是“与事实有关”的形容词,而唯一不同的义素是“真实”符合事实,“虚假”不符合事实。

“天才——蠢才”是一对反义词,天才是指创造力、想象力、智慧非常突出的人,而蠢才指创造力、想象力、智慧非常低下的人,唯一不同的义素是[ ±突出]。

又如:buy——sell是一对反义词,因为两个词都有“货物转换——transfer of goods”这一相同的义素,并且两个词都是动词。

它们之间唯一不同的义素就是“转换的方向——direction of transfer”。

古汉语反义词课件

古汉语反义词课件

雌-雄
“雄”引申出“雄壮”义,“雌”却没有“柔弱” 义。
考考你
• • • • • • • 把下列含有长短的成语补充完整。 _长_短 _长_短 _长_短 _长_短 长_短_ _短_长
• 不少古汉语单音反义词是构成现代双音多 音节反义词的基础。 • 公有制-私有制 多快好省- 少慢差费 • 偏义复词 动静 喜怒 缓急 甘苦
• 从数量上看,汉语反义词越来越多。原因 是: • 1.新概念的增加,尤其是科技术语的增加。 • 生产-消费 重读-轻读 主角-配角 开幕-闭幕 向心力-离心力 定性- 定量 软件-硬件 • 2.汉语反义词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为词汇 量的增加从形式上提供了条件。 • 大人 -小孩 有机-无机 有线-无线
古代汉语反义词
• 古汉语反义词的性质与范围 • 反义词是具有相互矛盾对立意义的两个词。 判断反义词既要看它们是否具有相对的逻 辑关系,还要看它们有无作为反义词使用 的语言习惯。穷-富
• 经常对举使用的两个词,如果不能表示相 反的意义,不能看作反义词。唇-齿
• 古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 许多单音反义词在字形上有联系;
• 深-浅 衣-裳
• 字形上有关的反义词往往是较早的,反义关系 较稳定。本-末 醒-醉 • 将平仄相对作为反义词在语音上的特点比较牵 强。 Hale Waihona Puke 古汉语反义词有些具有双声、叠韵关系。
• 男-女 消-息 形-影 去-取 买-卖
• • • • • •
古汉语反义词的交叉聚合现象相当普遍。 父母子 红绿 白黑皂 由于修辞需要构成的反义词很常见。 尧舜- 桀纣 金-鼓 反义词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厚-薄 轻-重 贵-贱 生-杀
3.反向:相对关系和动作
a.相对的方向、方位、时间:

古代汉语古注阅读标点反义词

古代汉语古注阅读标点反义词

古代汉语古注阅读标点反义词一、古注阅读的重要性古代汉语古注阅读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领域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古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古注阅读过程中,掌握反义词的用法尤为关键,因为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古代汉语反义词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古代汉语反义词可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 绝对反义词:两个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反,如“善”与“恶”、“高”与“低”等。

- 相对反义词:两个词语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相反,如“寒”与“热”、“满”与“空”等。

2.特点:古代汉语反义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受古代文化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反义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三、古注阅读中的反义词运用在古注阅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反义词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古人的观点和论述。

例如,《论语·阳货》篇中的一段文字:“子曰:‘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里的“恭”、“勇”、“直”三词,分别与“失礼”、“争”、“肆”形成反义关系,表达了君子在言行举止上的规范和要求。

四、提高古注阅读能力的方法1.积累反义词: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成语故事,积累古代汉语反义词,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2.学习古注:熟悉古注的体例和用法,了解古人在注释中如何运用反义词。

3.分析句子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和结构,把握词语之间的关系。

4.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理解古人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五、实战演练阅读《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文字:“孟子曰:‘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出“行”与“思”构成反义关系。

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背景知识,进一步理解孟子关于仁者和智者的论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注阅读中反义词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古注阅读能力的方法。

老子反义词研究

老子反义词研究

《老子》反义词研究学院:文学院姓名:颜潇洒学号:20070101513【摘要】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图根据反义词的内部关系,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老子反义词性质统计分类《老子》(《道德经》)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喜欢讲事物的相反相存,所以反义词极为丰富。

本文特针对《老子》语言的这一大特色,对其反义词进行分析与归类。

语料取自文选德的《<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版)一、《老子》反义词的性质与判定(一)反义词的性质反义词是客观现时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在词汇中的反映。

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所谓“相对”,表示客观事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

根据赵克勤所著的《古汉语词汇学》,“两个词的某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构成了反义词”。

即一对反义词在意义上是相互排斥的或相互对立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

反义词是在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是在词的一定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的意义来讲的;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学术界根据反义词的内部关系,一般把它们分为反义、互补、反向三大类。

(二)反义词的判定原则。

A、一个词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分别计算对数。

如“往—来”、“往—返”计为两对。

B、形式相同的一对反义词,由于词性或词义的不同,分别列为一类。

如:“大—小”这对反义词,在“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中,“大—小”分别形容年龄长幼与官位职务高低。

这样,“大—小”计为两对。

C、两个同义连用的词与另一同义连用的词构成反义词时,按双音节反义词对待,只计一对。

上古汉语单音反义词语音研究

上古汉语单音反义词语音研究

Vo l _ 3 6 N o . 2
Ma r .2 01 4
上古汉语单 音反义词语音研究
贾 芹
( 浙 江理 工大 学 文化 传播 学院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摘 要: 以往 对 于上 古 汉 语 反 义 词 语 音 关 系的 认 识 有 争 议 。 经过 对 上 古 6 0 8组 反 义 词 进 行 严 格 的语 音 分 析 , 认 为
指 出“ 音 义 皆 近 的 同义 词 , 在 原 始 时 代 本 属 于 同 源 字, 这 种 同义词 , 在 同源 字 中 占很 大 的数 量 。 ” Ⅲ 何 九
盈、 蒋 绍 愚先 生 认 为音 近 义 同是 古 代 汉语 同义 词 的
“ 其 相 反相 对 之 字亦 往 往 同一 音 根 , 有 时且 同一字 。 相 反者 , 如 死生 、 始终 、 爱 恶之 类是 也 。相对 者 , 如 天 地、 父母 、 男 女之 类 之也 。其 同一字 者 , 则如落( 始 死 二义 ) 息( 休 息生 息二 义 , 今 生 息字 作瘪 ) 等 字 是
同因素 : 声 韵 均相 同或相 近 的 占 9 %; 声 母 相 同或相 近的占 1 6 . 2 %; 韵 相 同或 相 近的 占 2 0 . 1 %。 张 氏的对
立联 系 是 指声 韵 方 面不 存 在 相 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素 , 只 存 在相 异
因素 。声母 方 面 : 有喉牙、 喉舌 、 喉齿 、 喉唇、 舌牙 、 齿
阴阳、 玄黄 、 鳏寡 、 古今 、 多少、 好恶、 文武 、 明 晦之类 皆是 。” [ 王 力 先生 也说 : “ 凡两 词 的意 义相 对 立者 , 其音 亦往 往 相近 。有些 是 声母 相 同 , 所谓 ‘ 双声 ’ ; 另

论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界定

论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界定
语 言伦 ( 水 学 院 河北 衡 水 03 0 衡 5 00)
摘 要 :古汉语 专书反 义词的界定 条件 主要有 如下几 方面 :一 、 易》 中 的一组 反义 词 “ ”和 “ ”: 《 辞上 》 : “ 居 动 系 是故君 子 共同的意义范畴 ;二 、具有相反相成的意义关 系;三、至少在一 个义 居 则 观 其 象 而玩 其 辞 ,动 则 观 其变 而玩 其 占 ,是 以 自天 祜 之 , 位上 意 义相 反 ;四 、反 义 词 的 语 法 功 能 应 当是 一 致 的 。反 义词 的界 定 吉无 不 利 。 ”此 句 对 比列 举 了君 子 “ ”和 “ ”的两 种 不 同 居 动 方法主要 可以归结为 以下三种 :文本格式法、义素分析 法和语境 求释 情 况 ,一 静 一动 ; 一安 居 ,一 出行 ,具 有 明显 的对 立关 系 。 同 法。 时 , “ ”和 “ ”在 两个 分 句 中处于 相对 当 的位 置上 ,是反 义 居 动 关键 词 :古 汉 语 ;反 义 词 ;界 定 对文。 所 谓 “ 文 ”就 是 反义 双 方 并 列 出现 , 一般 用 反义 关 系 来 连 古汉语 专书 反义 词研 究是 汉 语反义 词研 究 的重 要方 面 ,它 可 表 示 对 比或 指 称 一 个 更 大 的 范 围 ;如 《 易 》 中 的 一组 反 义 词 周 以为汉 语反 义词 研究 提供 重 要的语 料 依据 ,是汉 语 反义 词研 究 的 “ ”和 “ ”: 《 辞上 》 : “ 而用 之谓 之法 ,利 用 出入 , 出 入 系 制 基 础性 工作 , 同时 ,对专 书 反义 词进行 深 入研 究还 可 以为汉 语反 民咸用 之谓 之神 。”此 句强 调 易道广 大 ,利用 无 穷 ,人 们 出 出入 义 词研 究 的理论 建设 做 出贡献 。对 反义 词 聚 的界定 ,一 般来 说 , 入 ,时时刻刻都 在运用 。在此 , “ ”与 “ ”是反 义连文 ,在 旬 出 入 以下几方 面是最 基本 的要 求 。 中用来 指称一个 更大 的范 围 ,即概括 人们 出出入入 的各种 行 为。 所谓 “ 否定 式认 定法 ”就 是指 “ 具 体 的句子 中如 果 甲词 的 在 共 同的意义 范畴 反 义 词 聚作 为一 种 特 殊 的 词 义 聚合 系 统 ,必 须 首 先在 同一 否 定式 与 乙词 同义 ,那 么 甲词 和 乙词 往 往构 成 反义 聚 合 ” 。 由 个 意义 范 畴之 内 ,否 则 难 以构 成 反义 关 系 。张 双棣 在 《 吕氏春 于在 文献 中有 大 量 的反义 词聚 存在 这种 文 本格 式上 的特 点 ,因此 < 秋 > 汇 研究 》 中认 为 : “ 对反 义 词 中 的两 个词 的 意义 ,首先 文本 格式 法是 一种非 常重 要 的判 定 反义词 的方 法 。 词 一 义 素 分析 法 主 要 是 依 据 反 义 词 在 内容 构成 方 面 的对 立 来判 必 须 是 可 以 比较 的 。 也就 是说 ,它 们 所 反 映 的客 观 现 象是 一 致 的,所 在 的 意义 范畴 是相 同的 。 ” 例 如我 们 拿 《 易 》中 的一 定 ,义 素分析 法在 语 义分 析 的过程 中能够 细化 和 明确一 对 反义 词 周 对 形容 词 反 义词 “ 明晦 ”来说 : 《 明夷 ・ 六 》 :不 明 ,晦 ,初 中义 反双 方 的对 比 ,在 区分其 相 同 点和 不 同 点的 同时 ,使得 对 词 上 登 于 天 ,后 入 于 地 。 《 文 ・ 部 》 : “ , 照 也 。 ” 《 说 明 明 尔雅 ・ 义关 系 的辨析 具各 一 个较 为恰 当的尺度 ,能够 有一 个较 为客 观 、 释 言 》 : “ ,朗也 。… ‘ 明 明亮 ”是 其本 义 ; 《 文 ・ 说 日部 》 : 较 为可靠 的标 准 ,这 是义 素分 析法 的优 点。但 是 , 由于 义 素分析 “ ,月尽 也 。”本 义是 农历 每 月最后 一天 ,晦 日晚上 无月 光 , 只 比较适 合 一些容 易操 作 的 反义词 ,具有 较大 的局 限性 ,因此 本 晦 无 月光 则晦 暗 , “ 暗 ”是其 引 申义 。 “ 明,晦 ”意 思是 不光 文在 判 定反义 词 时 ,要运 用其 长 处 ,注 重 对反 义双 方 的共 同上位 晦 不 明,晦 暗 。 “ ”的 “ 明 明亮 ”义与 “ ”的 “ 晦 晦暗 ”义 在环 境的 义及 反义 双方 的对立 义素 的探 求 。 亮度 方 面形 成反 义关 系 。在此 “ 明” “ ”处于 同一个 意义 范畴 晦 由于 古汉 语专 书 中反 义词 的构 成 是非 常复 杂 的,有 的反 义词 环境 的亮度 之 内,所 以才 具有构 成反义 关 系的基础 。 没有 明显 的文 本格 式 的显 示 ,这 时我们 要 判定 反义 词 ,就 需要运 用语 境求 释法 ,语 境 求释 法就 是要 我们 在 深刻 把握 文意 、句 义 的 二 、具有相 反相 成的 意义 关系 何 九 盈 、蒋 绍 愚 在 《 汉语 词 汇 讲 话 》 中认 为 : “ 反 而 基础 上 ,分析 出相 反 相对 的词 。同时 ,语 境求 释法 也是 一种 最基 古 相 又相 成 ,这 是 反 义词 的根 本 特 点 。 ” 相 反 , 也就 是意 义 相 反 : 本 的方法 ,无 论 是文本 格 式法 还是 义素 分 析法 ,最 终都 要 以对 具 相 成 ,也 就 是 具 有共 同 的意 义 范 畴 。毛 远 明在 《 左 转 > 汇 研 体 的语 义 的把握 为基 础 。 < 词 究 》 中认为 : “ 谓 反义 ,是 它们 的某 些义 素相 反 或相对 ,而其 所 2 专 书义位 的 归纳统 计 . 他义 素 则是相 同或相近 的,否 则便 没有 构成 反义 词 的基础 。具体 此 外 ,在 进行 反义 词 分析 界定 之前 ,我们 要做 的一 项重 要 的 的说 ,反义 词聚 总是成 对 的 出现 ,聚合 的两 项在 义 索上表 现 为既 基础 性工 作就 是对 专 书所 有词 的义 位 的归 纳和 统计 。具 体来 说 , 有共 同的义 素 ,也有封 立 的义 素 。共 同的义 素 ,表现 为 反义 词之 首先 就是 准确 把握 词 的文 意训 释 ,即义 位 变体 ,其 次是 把义 位变 间词 义 活动 的共 同范 围 ;不 同的义 素 ,表现 为词 义之 间 的矛盾 对 体 归纳 为义 位 。 具 体 方法 为苏 宝 荣 先 生在 胡 明扬 等 先 生 的基 础 立 。彼 此相 互 矛盾 ,相互 对 立 ,又 相互 依 存 ,相 互制 约 。 ”㈢ 因 上提 出 的:一 是 断层 区分 法 , “ 项在 多 义词 的整 个系 统 内部是 义 相 对 独立 的 ,但 是义项 之 间又 有联 系 ,因 此原 则上 应 当在意 义联 此 ,相反相 成应 当是构 成 反义词 的一个 基木 条件 。 . 系最 薄弱 的地 方划 分义 项 。 ”二是 词频 统 计法 , “ 在语 流 中反复 三 、至少在 一个义 位上 意义相 反 蒋绍 愚在 《 汉语 词汇 纲要 》 中认 为 ,反义 词 “ 古 是就 一个 词 使用 的义 点 ,是词 的 比较 稳定 的意 义 ,应 当定 为义 位 ,而在 语流 的某 一 义位 和 另一 词 ( 另一 些 词) 或 的某 一 义位 相 反而 言 的 ”。 中偶 然显 现 的义 点 ,是 词 的临 时义 或语 境 义 ,一般 不是 独立 的义 我们 也认 为 ,构成 反义 关 系 的两个 词必 须存 在一 个义 位上 意义 相 位 ,应 当 归入邻近 的义位 。 ” ‘ 反 的聚合 。

上古汉语中反义对举的

上古汉语中反义对举的

上古汉语中反义对举的上古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语言阶段,它是中国古代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的语言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表达手法,即反义对举。

反义对举指的是在句子或诗歌中使用相对或对立的词语进行呼应,以达到强调、对比、修辞等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上古汉语中的反义对举主要通过形容词、名词或动词的对立来实现。

这种对立有时可以是完全相反的意义,有时则是相对的,通过对比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诗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诗:“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这句诗中的“替”和“申”、“余”和“又”之间就形成了对立,强调了作者的抑扬顿挫之情。

反义对举在上古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中,也出现在文章、典籍等文体中。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展示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举的方式,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生动。

在上古汉语中,反义对举常常用来表达对立的概念。

比如《诗经》中的“东隅已逝,桑梓其人。

”这句诗中的“东隅”和“桑梓”本身就代表了两个对立的概念,通过对立的方式强调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除了对立概念之外,反义对举还可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修辞效果。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通过对立的方式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使得观点更加鲜明。

反义对举在上古汉语中的应用还可以用于描绘事物的特点和描述场景。

比如在《庄子》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无穷也。

”这句话通过对举的方式表达了君子的无穷无尽之美。

总的来说,上古汉语中的反义对举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立、对比的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反义对举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展示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的方式。

它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使得古代文学更加鲜活、丰富多样。

通过对上古汉语中反义对举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_鬼谷子_反义词研究

_鬼谷子_反义词研究

鬼谷子 反义词研究陈帼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本文通过对 鬼谷子 一书中反义词的全面考察,穷尽列举了 鬼谷子 中的反义词,对其分别根据反义词内容所反映的领域、反义词语义逻辑、反义词的固定性、反义词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分类和分析,并探析了反义语素构成复合词的情况,对 鬼谷子 反义词的总体特点作出总结。

力图通过这种尝试为上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并由此窥探上古汉语反义词的特点。

[关键词]! 鬼谷子 ;!反义词;!分类;!复合词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3-0049-04!! 鬼谷子 是我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独传子书,对具体的游说过程和言谈辩论策略进行了精到生动的描述,辩证地论述了利用阴阳互生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的理论主张,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处世哲学和智谋思想。

因此, 鬼谷子 虽然总字数不多,仅7000多字,却出现了非常丰富的反义词,共有131对,使用频率为364次。

语料取自岳阳注译的 鬼谷子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

一、 鬼谷子 反义词的判定原则高守纲将反义词界定为:∀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1]蒋绍愚指出:∀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看,A,B两个词如果中心义素或一部分限定义素都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A,B两词不同的义素,或是互补,或是极性对立,或是反向,那么A,B两词是反义词,否则就不是。

#[2]因此,我们进行专书反义词研究时,判定反义词采取以上原则。

同时,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二、 鬼谷子 反义词的分类(一)根据反义词内容所反映的领域分类鬼谷子 中的反义词根据反义词内容所反映的领域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时空领域。

一切事物都是在时空中存在和运动的,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给不同的事物定位、定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人们往往依据时空所固有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时空切分为相反或相对两个方面,因而表示时空方位和指称以及与时空方位有关对象的反义词也有较多的数量。

今文《尚书》单音节反义词词义分析

今文《尚书》单音节反义词词义分析

今文《尚书》单音节反义词词义分析作者:杜宇晨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5期杜宇晨(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是学习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以《尚书》单音节反义词词义为研究对象,力求为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做出有价值的工作。

[关键词]尚书;单音节;反义词[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5-0011-03[作者简介]杜宇晨,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反义词作为重要的词汇现象早已经存在,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出现了对反义词理论探讨及专门、专书语料研究的文章著作。

江蓝生先生曾指出:“为了使汉语史研究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下去,有两桩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做。

一是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各代的专书研究,全面描写其中的语言现象。

二是系统开展汉语常用词演变的研究。

”[1]专书反义词的研究有助于古汉语反义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

《尚书》所载历史久远,基本内容为古代帝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文中大量的辞令言语都是对口语的直接记录。

由于保存了很多商、周时代的古老词汇和古老词义,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期的语言面貌,对后期语言文字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尚书》词汇久远,艰涩难懂,先前研究者很少,汉代后人数增多,如伏生、孔安国、郑玄等,继之唐代孔颖达,到清代对《尚书》的研究有段玉裁、吴汝纶、孙诒让等,清后对《尚书》的研究有章太炎、周秉钧等,而这之中对《尚书》的研究以名物训诂和对散文体例贡献为主,从语言角度研究较少。

就今文《尚书》单音节反义词而言,钱宗武先生的《今文尚书词汇研究》[2]已涉及一些。

《尚书》作为上古时代的史书,其传授主要分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也就有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个传本,后代学者一致认为“今文《尚书》”中的28篇为可信的真书。

本文选取周秉钧先生的《尚书易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为底本进行研究。

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

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

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雷雪江;万晓高【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7)6【摘要】The antonym of ancien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Its judgment is one of basic work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Various judging methods which were used by predecessors to judge ancient Chinese antonyms are analyzed.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text format method and semantic method should be used as the basic ways to judge ancient Chinese antonyms. Together with context interpretation and notes reference method as auxiliary method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上古汉语反义词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对其的判定是古汉语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论析了前人关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诸种判定方法,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应以文本格式法和义素分析法为基础方法,以语境求释法和注释参照法为辅助方法,相互补充,坚持"历史"和"发展"的原则.【总页数】3页(P14-16)【作者】雷雪江;万晓高【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2【相关文献】1.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J], 康忠德2.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语义研究 [J], 贾芹3.上古汉语单音反义词语音研究 [J], 贾芹4.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J], 杨作玲5.论现代汉语颜色反义词的判定及特点 [J], 王梦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讲 反义词.反训词ppt

第五讲  反义词.反训词ppt
毛传:甘,厌也。孔疏:凡人饮食,口甘遂至于厌足,故云 甘厌也。 《左传》:“姜氏何厌之有?” 满足——厌恶
(二)反训理论的形成:
1、晋人郭璞注意到某些词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训释,最早 运用反训方法释词。
2、宋邢昺《尔雅疏》继承郭璞观点,承认“美恶不嫌同 名”。
3、清人王念孙明确提出反训是“义相反而实相因” “一字 两
五、反訓(反義同詞) (一)反訓——訓詁學術語 用反義詞解釋詞義。 有些詞古代含有相反兩義。
《书·顾命》:“其能而亂四方。” 蔡沈 注:“亂,治也。” 《庄子·逍遥游》:“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爲一世
蘄乎亂。”
汉崔骃 《官箴·司徒箴》:“乃立司徒,亂兹黎庶。” 又: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 《楚辞·离骚》:“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 乎故都!” 王逸 注:“亂,理也,所以發理辭指,總撮 其行要也。”
何九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第一部古汉语词汇通论 性著作)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专门语料研究方面:甲骨文、金文、佛经反义词研究论文
1、1996—2006 反义词研究的文章96篇, 其中古汉语反义词研究12篇,占12%。
2、1979-2012 反义词研究的成果(75篇论文) 同时期 “同义词” 研究1230篇
2、探讨反义词判断标准和基本特征(50——80年代) 摆脱训诂的羁绊,不限于考释词义,采用描写、统计方 法,建构反义词理论。
何九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216对反义词 通过对先秦五部著作中的反义词进行计量统计,
在词性上,“形容词最多,动词次之,名词又次之”; 反义词之间在语音上也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四)对比组合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类具有反义词性质的对比组合。

浅析甲骨文中的一组反义词

浅析甲骨文中的一组反义词

浅析甲骨文中的一组反义词“出”和“各”是甲骨卜辞中一对典型的反义词。

本文从字形和意义两方面对其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类反义词是反义词的鼻祖,造字之初它们是完全对立的,随后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随着汉字构件表义性的减弱,这类反义词就纯粹指意义上的相对了。

这一过程是反义词发展的早期阶段,反映出先民辩证思维的深化。

标签:甲骨文反义词出各反义词是具有类聚关系的一类词。

反义词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早在殷商时代,卜辞中就出现了许多反义词,前人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甲骨文反义词的研究,对于探索汉语反义词的发展演变、准确理解卜辞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出”“各”是一对典型的反义词,本文拟对二词进行分析对比,以便进一步探索汉语反义词的发展演变规律。

一、“出”的字形和意义(一)甲骨文“出”的字形甲骨文“出”字作、诸形,从止,像人足向上,从或,像古代穴居的洞穴。

“出”像人自穴中走出,有外出之意。

《说文》:“出,进也,像草木益茲上出达也。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许慎的说解无疑是错误的。

(二)甲骨文“出”的意义1.外出(1)贞,王出。

(《合集》[1]217)(2)贞,王勿出田。

(《合集》1583)(3)大方出,伐我师。

(《合集》27882)“某方出”,是指某方国的军队外出。

2.使出、驱出(4)贞,呼众人出麋,克。

(《合集》15)(5)己丑卜贞,今出羌,亡祸。

(《合集》6602 正)这里的“出”为使动用法,有“驱出、赶出”之义。

3.升起、出现(6)辛未卜,又于出日,兹不用。

(《合集》33006)(7)其出雨于丧。

(《合集》29076)(8)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菁华》[2])“出”还被假借为人名。

如:(9)癸未卜,出贞,旬无,四月。

(《佚》[3]332)(10)丙午卜,出贞,翌丁未又于丁,勿又羌。

(《遗》[4]349)在陈梦家所列“卜人断代总表中”,“出”为第二期,祖庚时贞人名。

二、“各”的字形和意义(一)甲骨文“各”的字形甲骨文“各”字作、诸形,从止,像人足向下,从或,像古代穴居的洞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收稿日期:2015-03-15作者简介:雷雪江(199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词汇学。

通讯作者:万晓高(1970-),男,陕西旬邑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史等。

-14-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雷雪江,万晓高(天津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上古汉语反义词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对其的判定是古汉语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论析了前人关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诸种判定方法,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应以文本格式法和义素分析法为基础方法,以语境求释法和注释参照法为辅助方法,相互补充,坚持“历史”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上古汉语;反义词;文本格式;文素分析;语境述释 中图分类号:H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014-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04The Comment on Definitive Method of Antonymous in Ancient ChineseLEI Xue-jiang, W AN Xiao-gao(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 The antonym of ancien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Its judgment is one of basic work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Various judging methods which were used by predecessors to judge ancient Chinese antonyms are analyzed.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text format method and semantic method should be used as the basic ways to judge ancient Chinese antonyms. Together with context interpretation and notes reference method as auxiliary method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tonymous; text format; semantic analysis; context interpretation陈伟武经过调查,认为殷墟甲骨刻辞中以对举形式出现的反义词共有20余对[1]。

左文燕在充分搜集整理殷墟甲骨文反义词语料的基础上提出:在甲骨文中,单音节反义词比重较大,总共为39组,具体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时间指示词这六类反义词。

此外,也出现了都是由名词构成的17组复音反义词[2]。

何九盈、蒋绍愚中指出,在先秦五部著作中有216对反义词[3]。

饶尚宽先生在先秦时期八部主要典籍《周易》《诗经》《老子》《尚书》《孟子》《论语》《荀子》和《韩非子》中,发现有相对相反的词296对,分别为名词、动词、形容词[4]。

可见,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中的反义词是非常普遍和丰富的。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判定上古汉语反义词方法的研究却一直较为薄弱,致使无法有效消除一些研究中所确定的反义关系不符合汉语的实际、著作中所收反义词过滥等现象。

本文拟对前人有关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诸种判定方法进行具体论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相关研究现况目前,学术界对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路。

一种是纯粹的方法论研究,旨在探求适用于古汉语反义词的普遍判定标准。

王冰、徐正考认为可以借助文例判定、依靠注释及书中的有关解释等方法来判定古汉语反义词[5]。

李占平认为,个别学者使用的义素分析法及依据“连文”“对文”来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应该以“系联法”为主要方法,加之一定的“参照法”为辅助方法,如此,才能更精准地确定反义关系[6]。

另一种是源于某一专书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具体判定方法。

刘献琦提出,《荀子》中反义词的判断方法可归述为如下三种:通过义素进行分析,通过文本格式进行界定以及通过社会语言来进行验雷雪江,等: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15-证[7]。

陈伟根据《孙子兵法》的具体情况又增加了标签法,所谓标签法就是指在古汉语专书中存在着一些固定的形式,这些固定的形式常常被用来表现反义词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长此以往,逐渐就凝固下来形成“标签”,成为特定的格式[8]。

人们在判定反义词语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标签词语,当然,在不同的专著中,“标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我们也明白,此前研究成果中,所提出的普遍判定方法并不全面和系统,一些方法异“名”同“实”或有交叉;专书反义词的研究大多是“依书”研究,每部专书有其独特鲜明的语言特点和行文特点,适用于该书的判定方法不一定会适用于其他专书。

因而,我们应以尽可能多的上古文本为研究对象,努力探求更具普遍性、适用性和系统性的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体系。

二、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一)文本格式法文本格式法是指依据反义词在文本中的依存方式来判定的方法,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对文、连文及否定式认定法。

1. 对文所谓“对文”就是指“古人在文章中经常所使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者句子等,从而取得整齐、对称的修辞效果,而这些在相应位置上的词组或者句子有时在意义上构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9]。

如:(1)得之则存,失之则亡。

(《荀子·致士》)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贫尔无怨难,富尔无骄易。

(《论语·子路》)例(1)(2)(3)中“得”与“失”、“存”与“亡”、“穷”与“达”、“贫”与“富”、“难”与“易”在两个分句中处于相对位置,构成反义对文。

2. 连文就是指在意义上相反或者相对的两个词同时使用,使得两种相反的情况并存,或者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属性进行概括,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起到增强语势,和谐语音的效果。

如:(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3)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荀子·礼论》)上例中的“昼夜”“大小”“贵贱”“长幼”都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并联使用。

3. 否定式认定法这“是指在某个具体句子中,存在甲、乙两个词语,其中,甲词的否定词语与乙词意义相同或相近,那么甲词和乙词往往就可以构成反义词语”[10]。

如:(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2)见将相毁,增加傅致,将昧不明。

(《论衡·累害》)例中的“不厚”与“浅”、“昧”与“不明”具有同义关系,去掉否定词“不”,则“浅”与“厚”、“昧”与“明”具有反义关系。

这类结构形式有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即否定词只是出现在构成反义关系的其中的一个词的前面,一般来说,加上否定词,则使得甲乙两词的意义相近、相似,去掉否定词,甲乙两词的意义则形成相对相反的关系。

由于上古时期汉语写作讲究结构对称的形式美,所以文本格式法是判定该时期汉语反义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最初是由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迅速传播,尤其是在在词汇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一方法被蒋绍愚首先用来确定两个词的反义关系,他认为:“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看,A ,B 两个词如果中心义素和一部分限定义素都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相同,而A ,B 两个词不同的义素,或是互补,或是极性对立,或是反向,那么,A ,B 两词是反义词,否则,就不是。

”[11]进而,他通过例证说明义素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比如,“抑-扬,一为举之向下,一为举之向上,[上]和[下]反义,所以这两个词是反义词”[11]。

义素分析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较为明确地表现出反义关系,细化反义词的异同,同时也能突出地显示出词义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划分标准。

但义素分析法毕竟是以印欧语为依据产生,而汉语尤其是上古时期汉语在词义的准确性、丰富性和针对性等方面与印欧语有许多不同之处。

于是,用义素分析法来判定上古汉语反义词,就表现出适用范围有限、不易操作、主观性太强等局限。

例如,义素分析法对于一些容易操作的词语(亲属词、称谓词、表示坐具的词)还是较为适应的,但对有些词语(哭'-`泣,有声为哭,无声为泣)则不好用之判断。

因而使用义素分析法判定上古汉语反义词时,我们应更多注重对反义双方的对立或补充义素的探求,而不是简单的正反划界,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洋为中用”。

(三)语境求释法语境求释法是针对有些并不是以成对的方式出现,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16-他们之间也没有较为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或“标签”的反义词。

对于这些反义词,确定其反义关系就需要依靠语境来进行。

语境求释法要求我们在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出反义词组。

如:“狂夫之乐,智者哀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的“乐”和“哀”就可以依靠语境把其归为一组反义词。

(四)注释参照法此外,在有些情境下,依靠相关的注释也可以较为行之有效的确定词语之间的反义关系。

同时,依靠注释参照法还可以对词语之间的反义关系进行检验。

在上古汉语文本中,主要是包括两种类型的注释:“一是附在文献正文后面的注释,前人称为传,解,诊,疏,证,微,话,注。

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话资料或训话专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