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概念研究述评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1.引言1.1 概述中国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含义和意义经历了诸多变迁和演变。
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综合体。
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进行解读。
从政治层面来说,中国革命起初是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体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随后,中国革命逐渐演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的目标和动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还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层面。
中国革命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变革,更是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束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所在。
而到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的焦点转移到了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转变上。
中国革命的目标从推翻封建统治变为了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还涉及到中国人民的觉醒和主体性的提升。
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这种觉醒和主体性的提升,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
从政治、社会和经济层面来看,中国革命的目标和动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觉醒和主体性的提升。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含义变迁,对于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次长文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两个要点。
第三部分为结论,主要包括总结上述要点和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革命时期研究报告
革命时期研究报告革命时期是指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的革命运动,常常指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以中、英、法三个国家为例,对革命时期进行研究报告。
中国革命时期发生在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开始,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包括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
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
英国革命时期发生在17世纪的中期,主要包括英国内战和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内战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场具有广泛影响的内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议会派和国王派的对抗,第二阶段是议会派内部的争斗。
最终,议会派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
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由于国王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英国贵族和议会发动了一场革命,推翻詹姆斯二世,并邀请荷兰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执政。
这场革命制定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立宪君主制。
法国革命时期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革命之一。
法国革命是一场反对君主制和封建制度的革命,主要包括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大革命从1789年开始,持续了十年之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在这场革命中,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和平等,出现了许多对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反叛行动,如巴士底狱事件和推翻路易十六。
拿破仑战争则是法国大革命后的一系列战争,包括拿破仑的军事扩张和欧洲各国的反抗。
最终,在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推翻,法国恢复了君主制。
革命时期是人类历史中重要的阶段之一,它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无论是中国、英国还是法国,革命都是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的历史象征。
对“革命”的正确理解
对“革命”的正确理解
“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核心。
然而,很多人对“革命”的正确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解。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讨论“革命”的来源、意义和影响来探讨“革命”的正确理解。
首先,革命是一种基于社会变革的改革运动,它有不同的来源。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意志来推动,也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推动,比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内部因素来推动,比如政治斗争、社会聚焦和民族意识的变化。
可以说,这些因素都是革命的来源。
其次,从意义上讲,“革命”是一种改变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行动,其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发展。
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也涉及到文化和其他方面。
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民众的福祉。
最后,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和谐。
此外,它还可以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变,引发新的思想流派,推动新的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革命”是一种重要的改革运动,它涉及各个领域,可以改变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民的福祉。
它有不同的来源,比如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也可以通过政治斗争、社会聚焦和民族意识的变化来推动。
可以说,“革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革命的概念界定与描述
革命的概念界定与描述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革命”这个听起来就挺带劲的词儿。
啥是革命?你要是去翻字典,可能会得到一个干巴巴的解释。
但在咱心里,革命可不是那么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
革命,就像是一场狂风暴雨,把旧的、腐朽的东西统统冲刷掉。
好比一间堆满杂物、散发着霉味的屋子,革命就是那股强大的力量,把杂物清理出去,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涌进来。
你想想看,古代那些农民起义,不就是一种革命吗?被压迫得没法活了,起来反抗,想要打破那不公平的世道,给自己争一条活路。
这难道不是革命?就像陈胜吴广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多有气势!这就是要革命,要改变命运。
再看看近代,咱们国家经历的那些事儿。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就像是给一个久病的人来了一次大手术,虽然过程痛苦,但是为了能重新健康起来,必须得这么做。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革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时候,可能会有人流血牺牲,但是那些勇敢的人不怕,因为他们心里有信念,相信革命会成功,相信未来会更好。
比如说,抗日战争,那是多么艰难的一场革命啊!面对强大的敌人,咱们的先辈们没有退缩,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
这难道不是革命精神的体现?革命还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突破。
就像一个人总是走老路,永远到不了新地方。
革命就是要开辟新的道路,创造新的可能。
所以说,革命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它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革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和进步而进行的斗争。
它能打破旧的枷锁,创造新的未来。
咱们要铭记那些为了革命付出的人,也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朋友,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1-04-22[作者简介]闫润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研究。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闫润鱼,江玲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辛亥革命;清末新政;南北议和;研究展望[摘 要] 近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在清末新政、革命派、立宪派、南北议和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实质内容的论题方面,都取得不菲成果。
其中,论题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分析评价避免简单化等是其比较鲜明的学术特征。
同时,研究中也有述多于析、学术略带碎片化倾向等不足。
展望未来,诸如派别关系研究、地区研究、社会层面研究等将是今后学界关注的对象。
[中图分类号]K25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9-0013-10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事件。
对于这场变故,学界的关注几乎与其发生和发展同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来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民国成立不到半年,即/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十五日0,一位署名/渤海寿臣0的编者就编辑出版了《辛亥革命始末记》。
伴随着日月的推移,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几乎累积到无以计数的程度。
这方面的情况通过严昌洪、马敏的《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一文可窥见一斑。
[1]20世纪的辛亥革命研究,主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但这依然挡不住学者们继续开拓的兴趣。
近十年来,又有大批成果问世,论文有数千篇,专著则不下十几部。
从论文和论著标出的题目大体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的研究所涉论题非常广泛,不论是在时空上还是层面上都有明显的扩展。
诸如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发展、某地的辛亥革命、某界别或海内外不同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都成为专门考察的对象。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九十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1、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
[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
[3]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
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5]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
[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研究综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研究综述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内容。
从宏观上说,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大组成部分;从微观上说,则包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和社会诸多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具体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道路理论、革命纲领以及革命的“三大法宝”等。
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只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革命道路理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多取其狭义,一般均把革命道路的理论等排除在外。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过于狭窄了。
笔者以为,就其理论思路的合理性而言,广义地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显然要更为符合这一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明显进展,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一致意见,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目标和前途等问题的认识,就是如此。
不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基本内涵、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以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等问题的认识上,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关于前者,分歧主要集中在形成标志问题上。
其基本内涵和形成时间的认识,都与标志问题直接相关,甚或就是因其派生出来。
“文化大革命”之前,人们普遍认同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925 年中共四大的召开为其标志;另一种则以同年12 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为其标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的学者研究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应该以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解决为其主要标准。
因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能否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所在,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实在都无从谈起①。
罗莎·卢森堡革命思想述评论文
罗莎·卢森堡革命思想述评摘要:在卢森堡的革命思想中,有两个层面因素辩证地存在:一是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确信。
二是破解经济必然性规律束缚的能动力量。
对于第一个层面,卢森堡通过资本积累理论对资本主义危机与崩溃机制问题作出独特解释,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客观基础;对于第二个层面,她通过对群众运动的“自发性”理论的阐释,论证了阶级革命的实践主体因素。
这是卢森堡革命观中备受争议的一个独特向度。
关键词:卢森堡;革命;客观基础;主体因素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66-03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她的革命思想在国际学术界的复兴并非偶然。
她以独特的资本积累理论和政治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革命观建构的客观与主观向度作出辩证解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范式。
她的资本积累理论和政治哲学思想所蕴涵的解放与自由精神,是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承诺的回应。
反思世界历史发展——针对东欧剧变与资本全球化暴力的现状,重温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探寻社会革命的合法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在19世纪后半期,由于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漠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兴起,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出现经济唯物主义和庸俗进化论倾向。
其中,修正主义者提出否认资本主义危机、进而否认革命甚至否定一切暴力的合法主义、改良主义,使马克思创立的资本主义经典批判模式遭遇危机。
卢森堡的革命理论是从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论战,拓清社会革命合法性的语境出场。
卢森堡深谙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传统。
对于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论说,她坚持辩证的总体观,将革命理解为社会历史总体变化过程的因素,而不是理解为同整个发展分离开来的孤立行动。
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一文中,卢森堡对伯恩斯坦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个关联领域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进行猛烈抨击,驳斥伯恩斯坦、康拉德·施密特等的改良主义与资本主义适应论的诊断,论证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与探讨
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与探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革命。
中国的革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革命历史极其的丰富和复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从历史背景、革命的类型、影响和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国家遭遇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方面的挑战,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这一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的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无数人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二章:革命的类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革命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资产阶级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在清朝后期,由于国家长期受到西方列强侵略、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特权阶层的压迫,一些资产阶级分子进入革命,要求建立现代民主国家,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其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在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旧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受到启发,开创了旧民主主义的新道路。
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人民幸福,这个提议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最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这类革命的目的在于走向社会主义阶段,但需要一段过渡时期。
在这个阶段,农民和工人需要联合起来,推翻蒋介石的江山,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繁荣。
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维护工农联盟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这个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开创了道路。
第三章:影响革命对中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国和帝制,开启了新时代。
革命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建立了共和国。
第二,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明了道路。
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出现。
近代“革命”概念的演变
近代“革命”概念的演变作者:王娇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7期近代中国可谓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外国列强政治上侵略的同时也伴随了西方文化涌入。
西方一些文化概念被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吸收用于改造中国社会,“革命”这一概念就是其中的代表。
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几乎都笼罩在革命的话语下,我们爆发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
“革命”这一概念为什么如此受到青睐?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革命”概念的传人、发展、演变进行整体的考察。
1“革命”一词的西语源流“Revolution”一词本来是天文学术语,是指有规律的天体旋转运动。
由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而在自然科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这是一种非人力所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它并不具备后来附加的“新的、暴力的”等特征。
法国大革命和美國革命被认为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重要奠基性事件,然而在两者的最初阶段,参加者们都只是想要恢复被绝对君主专制与殖民政府的滥用权力所破坏和践踏的旧秩序,他们是希望重返那种事物各安其分,各得其宜的旧时代,而并非是开创新时代。
至于美国革命,那些意图“复辟”者,就是发动和完成了革命的人,他们原本想通过一场“复辟”来挽救古典自由,却演变成一场全新意义上的革命。
通过美国革命,“革命”获得一个新的含义,那就是创新性。
至于法国大革命,则赋予“革命”另一项新意,即不可抗拒性。
这一点在法国大革命中变成一种政治和哲学意义。
而且这场不可抗拒的政治趋势和运动不再是循环往复的,而是直线向前的,甚至产生了一种“永久革命”的主张。
这样的一种思潮经过德国历史哲学的加工之后,就演变成为一种“必然性”思想。
法国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世界革命,它所爆发出的能量和开辟出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被欧洲革命、俄国革命所吸收和继承。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特征,除了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之外,就是其暴力特征,以至于后来列宁和毛泽东,均把暴力和革命相提并论,甚至将暴力视为革命最重要的属性之一,革命与暴力成为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
革命研究在西方——20世纪“革命学”研究述评
一
般 而言 , 我们会 把 自然界 、 会或 思想界 发 社
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都称为 “ 革命” 。但 是 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 革命” 有其严格的内在规 , 定性 。它不 同于一般意义上 的“ 革命 ” 它只是指 ,
政治 领 域的 急遽变 革 。
收 稿 日期 :0 6— 9— 1 2 0 0 2
作者简介 : 李鹏涛( 9 l ) 男, 18一 , 河南郑 州人 。 南京大学历史 系 士研 究生。 博
维普资讯
5 8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6年 1 2月
转变 , 伴随着以阶级 为基础的 自上而下的反叛并
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 以改善 。但是 , 如果统治 者墨守成规 , 抵制变革 , 那么革命终将爆发 ; 最后 , 引发革命的“ 催化 剂” 例 如对外 战争的失败等。 ,
然是一种系统性 的变革 , 必然导致这个社会 的政 治、 经济、 社会结构 以及意识形态等 的重大变革 , 而不仅仅是政权 的更迭 。亨 廷顿 强调 : 革命有 “ 别于叛乱 、 义、 反、 起 造 政变 和独 立 战争。…… ‘ 革命 ’ 就是一般人所说 的伟大革命、 大革命或社 会革命……革命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
的基础 不 同。
题, 但凡论述革命 问题的学者都要对此做出回答。
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 ) 一 系统论
运用系统论来分析政治现象 , 是当代 西方 的
一
实际的暴力起义的方式 , 也采用政变、 暴动或者 其它形式的诡计” ) … 。 另一种观点认为 , 革命不仅具有暴力性 , 而且
具有系统性变革的特点。所 以, 历史上的政治暴
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庭研究述评
中国共产党革命家庭研究述评作者:张凯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党史人物群体研究当今已经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对于深化和扩展中共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党史人物群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子领域,革命家庭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其研究现状尚未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
本文意在通过对相关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加以初步分析,以冀深化对革命家庭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革命家庭;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9)05-0052-12革命家庭研究发端于党史人物群体研究,也是历史学中家庭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更多是把家庭放在社会史的角度进行解读。
依托于中共党史人物群体范畴的革命家庭研究与前者是有区别的:家庭史研究注重的是家庭的发展变迁,以及从家庭的发展变迁来透视社会的进步;而革命家庭研究则重点放在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研究,从而以新的视角和更加有说服力的方式揭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革命业绩和基本经验。
相比于前者,革命家庭研究的政治性与现实指导性更强。
本文对革命家庭研究现状的初步整合,既是对相关学术史做一个整体性梳理,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革命家庭研究。
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有关革命家庭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将中共党史革命家庭研究的对象大致分为四类,即父子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兄弟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婚姻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以及复合型革命家庭,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父子关系构成的革命家庭研究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不少家庭因亲人慷慨就义而破碎,但其中能够子承父业或者父子两代为革命创建功勋的并不多。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陈独秀父子、李大钊父子以及毛泽东父子①。
他们或痛失慈父,或老年丧子。
在伦理关系上,他们的家庭是不幸的;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
革命思想和历史上的革命研究
革命思想和历史上的革命研究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一种形式,通过改革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人民争取权利和利益。
革命思想是推动社会革命的动力和思想基础。
历史上的革命研究则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思想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将探究革命思想和历史上的革命研究。
一、革命思想革命思想是引导人们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是关于社会变革和革命的理论体系。
革命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然而,现代革命思想则是20世纪以来发展成熟的。
现代革命思想通常被认为是以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思想为基础的,因为其阐述了革命的本质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演进是以阶级斗争作为核心的。
阶级斗争是由两种不同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旨在建立一个无阶级、无国界的社会,使全人类都能够享有自由和平等。
这一思想推动了许多革命的发生,例如中国的人民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
二、历史上的革命研究革命研究是关于革命历史和革命思想的研究,以了解和总结历史上的革命和其对世界的影响。
革命研究自20世纪起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历史上的革命研究按照时间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对后来的世界影响深远。
革命的第一阶段发生在1789年至1792年之间,期间爆发了巴黎起义、宫廷政变、国民议会成立等事件。
革命的第二阶段则开始于1792年,历经了雅各宾专政和恐怖统治,最终在1799年拿破仑掌权。
2.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革命(1791-1815年)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例如瑞典的飞行加冕王、荷兰的爆发、波兰的革命等。
这些革命的目标是打倒旧的社会体系和建立一个更为公正、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3.1860年至20世纪初的革命(1860-1917年)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例如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太平天国起义、俄国的群众运动等。
红色革命调研报告3000字
红色革命调研报告3000字
红色革命是一个历史事件,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社会影响、政治意义、经济影响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调研和撰写报告。
在历史背景方面,我们可以探讨红色革命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导致这场革命的原因。
这涉及到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以及对主要人物和组织的研究。
在社会影响方面,我们可以考察红色革命对当时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包括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影响。
这需要对革命期间的社会动荡、战争、人道主义危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在政治意义方面,我们可以探讨红色革命对当时政权的颠覆和建立的影响,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这需要对革命后政权的性质、政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
在经济影响方面,我们可以研究红色革命对当时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这需要对
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和财政状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总之,红色革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资料,才能撰写出一份全面、详尽的调研报告。
革命的名词解释
革命的名词解释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关于“革命”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基本解释】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出处及演变“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日本人在德川幕府末期、民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意译西方术语“revolution”,后被流亡日本的中国政治家及留学生传回中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前代为英雄革命,为国民革命。
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
”—出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一、牢房里响起革命者深沉壮烈的歌声。
二、艰苦奋斗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一提起,人们立即不寒而栗。
四、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五、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六、有些老革命同志老当益壮,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余热。
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八、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自有后来人。
九、敌人威胁利诱,想使革命者投降,只能是徒劳的。
十、为了革命事业,即使是刀山火海,我们也得向前进。
十一、革命先烈在战场上前赴后继,冲锋陷阵。
十二、毛泽东同志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
十三、凶残的敌人对革命者施行了暴虐的酷刑。
十四、方志敏同志宁死不屈,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
十五、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爷爷就参加了革命。
十六、敌人的百般折磨,丝毫没有动摇江姐的革命意志。
十七、我们肃立在烈士墓前,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
关于革命的文字
关于革命的文字一、引言革命是指人民为了推翻旧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建立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进行的斗争。
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从革命的定义、历史背景、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革命的定义革命是指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政治手段等方式,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政权。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改变社会不公现象,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往往发生在社会矛盾激化、压迫加剧的时期。
历史上的革命有很多,比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这些革命的发生都与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密切相关。
四、革命的原因1.经济原因:社会经济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财富,而广大人民陷入贫困时,他们往往会通过革命手段来改变现状。
2.政治原因:政治压迫和专制统治也是革命的原因。
当统治者滥用职权、侵犯人民权益时,人民会通过革命来推翻这种不公正的统治。
3.文化原因:文化的束缚和残酷的文化政策也可能引起革命。
当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压制、扼杀时,人民会以革命来维护自己的文化权益。
五、革命的影响1.社会变革:革命可以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
新的制度往往更加公平、正义,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和幸福。
2.国家发展:革命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新的政权能够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3.人民权益:革命可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新的政权往往会更加注重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4.国际影响:一些革命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
六、结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然而,革命也需要谨慎对待,必须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方式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和伤害。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述评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述评
许静;张怀伟;黄昊;刘庆松
【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大致呈现为三个阶段:1981年至1996年,史料汇编大量出现,探索性研究形式表现为对基础文献资料的整理;1997年至2015年,史料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开始起步;2016年至今,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研究内容涉及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建设等各方面的历史,研究的广度、深度、高度不断增强,学界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要深入挖掘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史料,强化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深化研究的时代价值,推进多种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许静;张怀伟;黄昊;刘庆松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党委宣传部;聊城大学档案馆;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聊城大学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9
【相关文献】
1.战争年代的冀鲁豫边区教育——以冀鲁豫边区第三中学为例
2.晋冀鲁豫边区的抗旱度荒工作述评
3.自由、传统与革命:20世纪40年代晋冀鲁豫边区的婚姻变革
\r——以司法实践为中心的考察4.探寻革命史研究的“新气息”:“新革命史”研究述评——以岳谦厚《边区的革命(1937—1949):华北及陕甘宁根据地社会史论》一书为例5.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路径探析--以VR技术与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融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革命总结
对革命总结引言革命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或群众为了争取国家权力、实现社会变革而进行的战斗。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的革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革命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其影响和启示。
革命的定义和分类革命是一种社会变革的行为,可以根据革命的性质和目标进行分类。
根据性质,革命可以被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
政治革命是指通过推翻政权、改变政治体制来实现政治变革;经济革命是指对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进行变革;社会革命是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变革。
革命的影响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革命能够打破旧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变革,促使社会向更加公平、平等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革命往往改变经济制度,开创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
在政治方面,革命能够改变国家政权,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动力。
革命的启示革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革命表明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人民团结一心,积极参与,就能够改变社会的面貌。
其次,革命表明了历史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无论是积极的革命,还是消极的反革命,都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再次,革命表明了变革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变革,社会才能够不断进步。
最后,革命还表明了人民的利益至上,革命的目的在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人民谋福祉。
结论通过对革命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不仅打破了现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
只有不断地变革,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公平、和谐、繁荣的社会。
革命的历史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革命的名词解释
革命的名词解释【题记】革命,这个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它既被用来形容国家政权更迭的重大事件,也被用来表达对传统规则、观念的颠覆与改造。
然而,革命作为一个名词,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旷世之变。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思想等多个角度对这个名词进行解释与探讨。
【第一章】革命与历史的对话革命字面意义上的出现,来源于拉丁文中的“revolutio”,意为“旋转”。
历史告诉我们,通过革命所带来的旋转改变,往往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革命,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爆发和集中体现,往往与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压力相紧密联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发生的领域十分广泛,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从文化领域到科技领域,都曾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革。
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这些革命事件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形态,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第二章】革命与社会的纠葛社会的变革离不开革命,而革命又在不断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主体的革命不断冲击着既有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
正面的一面在于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让人民有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而负面的一面在于革命往往会伴随暴力、战争和社会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
革命一词也经常与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社会革命更是将革命的影响范围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
经济的社会革命、文化的社会革命、教育的社会革命……这些不同层面的革命综合起来,形成了一场彻底改变社会面貌的改革浪潮。
【第三章】革命与思想的碰撞革命既是实践行动,同时也是思想解放的表现。
从启蒙思想到马克思主义,从自由主义到女权主义,多种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催生着革命的力量。
思想家和理论家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坚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学说,对于革命的思考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 收稿日期:2015-03-31作者简介:朱小花(1990-),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120-“革命”概念研究述评朱小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革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词,学术界围绕“革命”一词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厘清“革命”概念的研究脉络是推动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进行简要梳理,对未来关于“革命”问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提出展望。
关键词:革命;中国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120-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32A Review on the Concept of RevolutionZHU Xiao-hua(Party School of Fujian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Revolution is a key wor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cademic field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word revolution .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concept revolution is the basic work, which can promote revolutionary theory’s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d revolution, its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s of view,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future study of revolution is put forward.Key Words: revolutio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革命”一词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核心词。
透过“革命”一词,人们能直观而深刻地窥视整个20世纪的脉络。
李欧梵教授指出:“从晚清到现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文学都笼罩在这个革命的‘话语霸权’之下。
”[1,p2]对“革命”的追溯和研究,不可避免地搅起了理论探讨的漩涡。
本文主要针对学界的研究讨论,从“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分析方法、理论视角、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介。
一、“革命”概念研究的兴起背景1.“革命”在20世纪中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人们对其进行检讨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亦即挖掘关键性术语,并对此详加考察,亦可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从王朝鼎革到政治变革乃至改革开放的演进,“革命”已然成为社会变迁的主旋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
仅就论文研究上的数据来看,在万方数据库中题目包含“革命”二字的论文多达26 114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领域①。
历史证明,过去的无论胜利还是失败的经验对人们都弥足珍贵。
通过积累胜利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新的经验,对于人们探寻成功的路径。
更好地开创未来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使人们能够在思想理论上更快地成熟和发展起来,防止重蹈覆辙,都要求人们对“革命”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革命”概念涵义的延用、引申、转移、化用,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厘清和说明在学术界中一些术语常常被不证自明地随意使用。
也就是说,一个术语的使用,忽略了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社会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不同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等,结果只能是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不朱小花:“革命”概念研究述评-121-可否认,“革命”就是一个词义复杂的概念。
纵观“革命”概念,其意涵几经变迁,到目前为止这种变化依然没有停止。
随着历史境遇的变化、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革命”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对象、目标、手段等不断在变化,一概而论就会发生混乱。
学者们对于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解释,也引起过激烈讨论。
鉴于此,需要对革命概念进行厘清,以提高人们对“革命”的辨别能力,解释历史真相。
二、“革命”概念研究的分析方法在理论界,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学者们以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革命”概念展开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1. 跨语言实践的方法跨语言实践的方法,“旨在考察那种翻译过程,其中新的词语、意义、话语以及再现模式出现、流通,并在本土语言与外来语言的交接——冲突中争取其在本土语言中的权威。
”[1,p27]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一种语言在经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翻译中应更强调本国的主体性,才更能显示出其活力。
陈建华运用“跨语言实践”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革命”话语之源并从文学角度窥视其在重点人物中的接受过程,从而将“革命”的文本意义与现实意义深刻地表达出来,指出“革命”一词是跨越了汉语、日语、英语三种语系,是在“本土语言”与“外来语言”的交融中“中国传统的革命话语和‘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接轨,意味着中国从此被纳入黑格尔、马克思所勾划的世界革命的进程”[1,p18]。
从而完成对“革命”一词在词源、文学及意识方面的探析。
2. 概念史研究的方法概念史是指“某个概念的生成发展变化的历史。
对这种历史的研究,就是概念史研究。
”[2]方维规认为:“概念史关注一些特殊的、重要的词语,既审视语言符号的形式又探究它们的语义和作用,并在这两个层面上描述和勾勒一个概念的常态、断裂及其变化。
”[3]“革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语义复杂、内涵丰富的概念。
冯天瑜正是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对“革命”一词展开历史考察。
对“革命”这个概念古今意义演变、中外意义对接进行了考溯,最终指出“‘革命’一词,经历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词汇——日本翻译西方词汇的‘革命’一词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跨文化的迁衍过程”[4]。
运用概念史研究方法更为详细的考究“革命”概念,不得不提金观涛、刘青峰合著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一书。
该书试图探索一种不同于以往思想史研究方式的分析框架,运用数据库来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突破以往用个别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的局限,并使得思想史研究成为可以检验的。
”[5,p7]该书利用这一方法,对“革命”的意义进行分类统计、使用次数统计,对特定阶段与“革命”相关的“平等”“独立”等词汇的使用次数进行统计,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总结了中国现代革命形成的三个阶段,从中考察“革命”一词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图作了探究。
作者梳理了传统革命的诸种含义,认为“五四以后,革命不仅意味着进步与秩序的彻底变革,还成为社会行动、政治权力正当性的根据,甚至被赋予道德和终极关怀的含义”[5,p365]。
3. 历史比较的方法“所谓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6]也就是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各种历史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异同的一种史学分析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研究“革命”概念的学者颇多。
如祝克懿、蒋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7],并通过三方面论证“革命”一词在20世纪社会政治中的关键地位,完成了对“革命”的考论。
宋婕则根据“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时代变迁、情境转换”[8]对中西方“革命”话语形成及其合流进行考察。
三、“革命”概念研究的理论视角在任何学术范畴领域,“革命”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焦点的命题。
检索相关学术史,“革命”一词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学术关切,学术界从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革命”概念进行了相对丰富而完整的论述。
1. 文学界从文化形式与意识形态来把握“革命”李怡通过厘清“革命”概念的多重意义指向并划清“革命”的文化内涵与政治内涵,以此为前提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即“从梁启超以文学诸界‘革命’拉开近代文学序幕,陈独秀以《文学革命论》、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拉开现代文学序幕,到以‘革命文艺’为主旋律的新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笼罩了十分浓重的‘革命’色彩”[9]。
陈建华同样先对“革命”丰富内涵进行考察而后讨论这一话语如何进入文学领域及其如何在这一领域实现意识形态的重构[1]。
2. 政治学界将政治视为语言的构成活动来考察“革命”《政治创新与概念变革》是一本探讨政治学概念的重要著作,该书选择了如民主、国家、权利、政党、革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122-命等16个概念,进行了寻根究底式的历史追溯和细致入微的意义探究,展现了概念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变化过程[10]。
“革命”这一概念是在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的变化中具有变化着的意义,且最终成为现代政治学阐释和实践的核心术语。
基于语言的概念构成了政治世界,概念变化本身又是一种政治革新。
这相互依存的两者在批判与创造之中改造着社会。
也有论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证20世纪社会化政治关键词“革命”的地位,即“20世纪的社会化历史由它牵引,而且它是任何学术范畴叙述20世纪社会化历史发展离不开的核心概念术语”,“‘革命’词语出现的周遍性和社会化政治领域的高频率确定了它作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库中基本词的地位”,“20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多变的世纪,给社会化政治词‘革命’语义的延用、引申、转移、化用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成长的语境”[7]。
3. 历史学界以历史材料来剖析“革命”薛汉伟等[11]探讨了革命的诸种涵义,认为“革命”有“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历史变革,即所谓政治革命”“在社会某一领域中发生的变革”“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即社会变革”三种基本涵义,并以史料为依据着重对不断革命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考察理论问题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俄国、中国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