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集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三)·乎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6—7介词,相当于“于”。
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2)文言虚词(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言虚词题组一 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注】。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 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B 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
C 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
D 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一定。
答案 A【参考译文】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
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
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
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
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汇总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汇总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一)而(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二)何(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三)乎(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四)乃(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其(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六)且(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七)若(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八)所(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九)为(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十)焉(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十一)也(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十二)以(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十三)因解释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高考语文练习:18个文言虚词练习选择题
18个文言虚词练习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望石再拜而.去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4.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6.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口袋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2节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测试题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测试题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的“则”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C.公为我献之 D.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B.示赵弱且怯也。
C.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D.且适南冥也5.下列句中加点字“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且焉置土石?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C.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D.知不可乎骤得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关山度若飞”相同的一项是()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 天若有情天亦老C. 若入前为寿D.天涯若比邻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是谁之过与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娘以指叩门扉曰”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D. 铸以为金人十二10.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考语文虚词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谨食之,时而抚其背。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D. 谁使之然也?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B.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雨雪雹霰,日夜不息。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 感君赠我金错刀,我有余财不以买少郎。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D.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谨食之,时而抚其背。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谨食之,时而抚其背。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阿房宫赋》中,“______,此______之谓也。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附答案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1:庭坚学问*,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词有“魁伟之文……”之语C.其重之也如此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C项,代词,代苏轼;D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而庭坚于*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都是表句中语气停顿的语气词。
答案D高考文言文虚词练习原文2: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目: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于此解析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言虚词一、语段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乃:(2)帝方隆意于.殿舍于:(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之:(4)非王者之事也.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以.臻为征蜀将军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臻奏案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①殿舍不成,吾所.留心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①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译文:(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四)·乃(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四)·乃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
北京高考文言虚词语练习题目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目注意方法:1.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蟹六跪而二螯剑阁峥嵘而崔嵬B. 吾尝疑乎是亦无怪乎其私之也C.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嬴乃夷门抱关者也D. 且壮士不死即已且为之奈何2. 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B.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路曼曼其修远兮佩缤纷其繁饰兮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激于义而死焉3. 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以吾一日长乎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4. 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B. 窃为大王不取也孰为汝多知乎C. 秦王恐其破壁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吾尝跂而望矣弃甲曳兵而走B.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示赵弱且怯也C. 未知生,焉知死割鸡焉用牛刀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烟炎张天6.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B. 不出,火且尽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C.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7. 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B.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人非生而知之者C.王见之,曰:“牛何之?”何功之有哉?D. 家祭无忘告乃翁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8. 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无乃尔是过与B.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D.太后盛气而揖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B.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C.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D. 秋以为期余船以次俱进10. 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A. 不如因而厚遇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B. 吾属今为之虏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 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D. 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11. 下列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忽魂悸以魄动。
高考重点文言虚词练习题全套
高考重点文言虚词练习题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说明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胜利8、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及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而”字分类正确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推断“而”在文段中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说明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假如”;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答案而一、D.(连词,表承接;ABC都是修饰关系的连词。
)二、1-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9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10-11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16-19表示承递(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20通“如”:好像,如同。
21-23通“尔”,你,你的。
三、1—5连词,表承接,“并且”“就”或不译;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承递“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其一、A项表示祈使语气,其它项为代词.二、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祈使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1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2(jī)表示疑问语气。
三、1-3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4-6其中,其中的。
7-9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们”“我(的)”、“自己(的)”。
10-1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4-1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17、18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9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件事”之类的词。
20、21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
22、2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24、2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乃一D二A(A:却、竟然;B:是,就是;C:于是,才;D:第二人称代词。
)三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四1-4、于是;5-6、才,这才。
7-10却。
11-14是,就是,原来是。
15-17竟然。
18、19这样。
20你,你的。
则一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三、1-3却,可是。
4-7那么,就。
8-15用在比句对中,相当于“就”。
16-18就是。
19、20原来是。
21、22原来已经。
之一、D.(动词去、往;ABC三项中的“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二、A.(A代词,我;B主谓间,无实义;C助词,的;D代词,它。
)三、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四、1-4他,她,它(们)。
5-7结构助词“的”。
8-10动词“往,到......去。
”11、12代词“这,此”。
13-1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18-2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24、25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26-28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
29、30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因:一、A.(凭借;B介词,趁机;C连词,因为;D顺接连词,于是,就。
)二、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过通,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三、1-5于是,就。
6-8依照,根据。
9-14依靠,凭借。
15-17趁着,趁此。
18通过,经由。
19-21因为。
22缘由,机缘。
23沿袭。
为一、A.(被;B表反问;C动词,作为;D表判断,可译为“是”。
)二、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18动词,是;19—20介词,表被动;21—22助词,表诘问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三、1-4介词“被”。
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10指心理活动。
11-13为了。
14--25给,替。
26-29对,向。
30-32因为。
33在,当以一、A.(同“已”,已经;B相当于连词“而”;C目的连词,用来;D介词,用。
)二、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三、1-3因为,由于。
4、5连词,表并列。
6-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9-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1-1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14-16介词,可译为把,拿,用。
17、18以为,认为。
19-22凭,靠。
23、24按照、依据。
25、26是介词“根据”。
27、28通“已”,已经。
29通“已”,止。
30-33译为介词“在”。
34-36“以为”即“以之为”,译为“把......当作”或“把.....作为”。
37-39是“认为”,与今同。
40-41是译为“把......制成”若一、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 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海神的名字。
二、1-4如果,假如。
5-10像,好像。
11-15你(的),你们(的)。
16此,如此,这样。
于一、D.(表比较,比;ABC介词,对。
)二、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 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三、1-3对,对于。
4-6在。
7、8与,跟,同。
9、10到。
11、12从,自。
13、14在......方面。
15、16比。
17-19被。
20向。
且一、A (A、况且B、将要C、将要D、将要)二、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三、1-3暂且,姑且。
4-7将,将要。
8-13而且,并且。
14-17况且,再说。
18尚且,还。
19-2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23-24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25“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者一、D.(与“也”构成判断;ABC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二、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 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1-3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4-6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7-9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原因。
10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11、12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13、14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15-1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语助作用。
与一、D 、E 同“欤”,语气词二、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
三、1-4介词“和、跟”,5、6是连词“和、与”7-9是动词,“给”“联合”“结交”,10-12是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同“欤”所一、C和D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A名词,处所,地方。
B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三、1-4处所,地方。
5-9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10-11“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