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合集下载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讲义.pptx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讲义.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793bd1e195f312b3069a552.png)
•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 和利益关系。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 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 体描述和说明。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 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 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 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 市场集中度指标:CRn、集中曲线和赫菲德尔— 希曼指数。
第二章 理论演变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 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又合作出 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 ❖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诺等 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出了重 要贡献。 ❖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 的,因此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
❖ 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 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 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 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 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 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第二篇 产 业 组 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理论演变 企业 市场 竞争
第二章 理 论 演 变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 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 体描述和说明。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 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 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 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 市场集中度指标:CRn、集中曲线和赫菲德尔— 希曼指数。
第二章 理论演变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 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又合作出 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 ❖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诺等 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出了重 要贡献。 ❖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 的,因此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
❖ 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 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 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 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 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 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第二篇 产 业 组 织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理论演变 企业 市场 竞争
第二章 理 论 演 变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02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02产业组织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ab1123a0242a8956aece465.png)
产业经济学
学习要求
?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 SCP 框架的基本内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 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掌握马歇尔困境、沉没成本、完全可竞争市 场等基本的概念。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组织
?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 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篇 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理论(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主要分析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 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是产业经济学的 重 要组成部分。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这是企业之间契约式战略联盟最主要 的一种形式。
?定牌生产 ?特许经营 ?价格同盟:如最低限价或限产保价等。 ?战略外包协议 ?供应链:就是按产品的价值链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
连成一个战略联盟体,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 的较为流行的联盟形式。制造业企业之间普遍运用。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竞争机制与 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 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 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 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 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 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横向型企业集团:为了形成一定的垄断规模,有生产同 一产品或相近产品的企业组成。
?纵向型企业集团:由在生产上或销售上存在业务职能联 系的企业组成。
学习要求
?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 SCP 框架的基本内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 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掌握马歇尔困境、沉没成本、完全可竞争市 场等基本的概念。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组织
?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 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篇 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理论(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主要分析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 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是产业经济学的 重 要组成部分。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这是企业之间契约式战略联盟最主要 的一种形式。
?定牌生产 ?特许经营 ?价格同盟:如最低限价或限产保价等。 ?战略外包协议 ?供应链:就是按产品的价值链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
连成一个战略联盟体,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 的较为流行的联盟形式。制造业企业之间普遍运用。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竞争机制与 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 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 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 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 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 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横向型企业集团:为了形成一定的垄断规模,有生产同 一产品或相近产品的企业组成。
?纵向型企业集团:由在生产上或销售上存在业务职能联 系的企业组成。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修改)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ae75a72ee2bd960590c67798.png)
8
(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 响
“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 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 有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 那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 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 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 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 者“想象”的心理差别。
9
(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
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 和退出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 在某一点达到均衡。 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 系的基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 难易程度。
10
(五)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
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 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 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 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 关系。 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 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15
(四)贝恩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 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贝恩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 出地位。 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 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四方面的内容。
17
2、市场行为
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 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 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为 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
(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 响
“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 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 有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 那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 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 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 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 者“想象”的心理差别。
9
(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
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 和退出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 在某一点达到均衡。 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 系的基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 难易程度。
10
(五)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
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 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 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 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 关系。 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 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15
(四)贝恩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 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 贝恩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 出地位。 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 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四方面的内容。
17
2、市场行为
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 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 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为 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
02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02产业组织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c8b8e5b3169a4517623a340.png)
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这是企业之间契约式战略联盟最 主要的一种形式。
定牌生产 特许经营 价格同盟:如最低限价或限产保价等。 战略外包协议 供应链:就是按产品的价值链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
销商连成一个战略联盟体,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 生产、销售的较为流行的联盟形式。制造业企业之 产间业普经济遍学运用。
股权式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置 换股权而相互持股,或通过股权投资新建、收购另 外一个企业,联盟各方拥有该企业部分股权而结成 的股权式战略联盟。
产业经济学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契约式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协议 安排,是一种纯粹的联盟形式。包括
技术交流协议:如通用电气通过许可协议的方式, 使用授许方的技术设备为几大城市提供电力服务。
第二篇 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分析产业内部企业 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是产业经济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
学习要求
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 框架的基本内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 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 马歇尔困境、沉没成本、完全可竞争市场等 基本的概念。
产业经济学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 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 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 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 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 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产业经济学
理论链接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 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 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 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 或者勿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 社会的用途。……。确实,他通常不打 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 在多达程度促进公共的利益。……。在
定牌生产 特许经营 价格同盟:如最低限价或限产保价等。 战略外包协议 供应链:就是按产品的价值链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
销商连成一个战略联盟体,共同参与产品的开发、 生产、销售的较为流行的联盟形式。制造业企业之 产间业普经济遍学运用。
股权式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置 换股权而相互持股,或通过股权投资新建、收购另 外一个企业,联盟各方拥有该企业部分股权而结成 的股权式战略联盟。
产业经济学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契约式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协议 安排,是一种纯粹的联盟形式。包括
技术交流协议:如通用电气通过许可协议的方式, 使用授许方的技术设备为几大城市提供电力服务。
第二篇 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分析产业内部企业 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是产业经济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
学习要求
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 框架的基本内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 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 马歇尔困境、沉没成本、完全可竞争市场等 基本的概念。
产业经济学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 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 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 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 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 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产业经济学
理论链接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 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 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 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 或者勿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 社会的用途。……。确实,他通常不打 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 在多达程度促进公共的利益。……。在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2a516da98271fe910ef923.png)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70年代以后 70年代以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 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沿着SCP SCP范式继续前进的 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 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 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 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布罗增、 布罗增、波斯纳等
施蒂格勒(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施蒂格勒(1911-1991):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
1968年,《产业组织》; 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 年 产业组织》 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 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 1982年诺奖获得者 年诺奖获得者
两个重要的概念
沉没成本 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 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 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完全可竞争市场 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 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 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 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理 论内容 一、 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市场绩 效”范式 主要以进入壁垒、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 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课程资料: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课程资料: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ec4035d71fe910ef02df889.png)
★市场行为和绩效决定结构
★效率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
★反垄断政策 禁止卡特尔行为
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 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 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核心概念,说明高集中度的市
场结构可以与经济效率并存。
• 产业组织理论在长期内未建立起严密系统的理论框 架。
• 20世纪70年代起,产业组织研究进入理论期,理论 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博弈 论被引入。
• 20世纪80年代,经验性研究复兴。案例研究最引人 注目。
• 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为 新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理论深入分析了企业 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市场结构和竞争问题成为 新课题。
第五节 现代企业理论
一、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 厂商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是一个
生产函数,其目标是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使利润最大 化,或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成本最小化。
第二节 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
斯密对市场机制的描述
•
“马歇尔冲突”
•
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1933)
•
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1940)
•
SCP范式的理论基础
Marshall’s dilemma
竞争
垄断
企业大规模生产 市场占有率提高
规模经济性
单位成本下降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
1、S C P
将其分为两组(CR8大于70%的21个产业 和CR8小于70%的21家产业),发现利润
★效率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
★反垄断政策 禁止卡特尔行为
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 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 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核心概念,说明高集中度的市
场结构可以与经济效率并存。
• 产业组织理论在长期内未建立起严密系统的理论框 架。
• 20世纪70年代起,产业组织研究进入理论期,理论 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博弈 论被引入。
• 20世纪80年代,经验性研究复兴。案例研究最引人 注目。
• 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为 新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理论深入分析了企业 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市场结构和竞争问题成为 新课题。
第五节 现代企业理论
一、古典厂商理论: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 厂商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是一个
生产函数,其目标是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使利润最大 化,或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成本最小化。
第二节 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
斯密对市场机制的描述
•
“马歇尔冲突”
•
张伯伦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1933)
•
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1940)
•
SCP范式的理论基础
Marshall’s dilemma
竞争
垄断
企业大规模生产 市场占有率提高
规模经济性
单位成本下降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
1、S C P
将其分为两组(CR8大于70%的21个产业 和CR8小于70%的21家产业),发现利润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3f4270558f5f61fb73666e4.png)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 尔首先提出的。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一书中,他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 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 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 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 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用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 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 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 包括: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排 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卡特尔、暗中默契行为。
❖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 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前提。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 • 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 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 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 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 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 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 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 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 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 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 尔首先提出的。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一书中,他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 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 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 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 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用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 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 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 包括: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排 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卡特尔、暗中默契行为。
❖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 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前提。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 • 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 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 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 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 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 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 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 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 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 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e9621710a6f524ccbf8517.png)
——施蒂格勒对于哈弗学派的“进入壁垒 ”理论也进行了修改,认为:所谓的进入 壁垒,只是新进入的企业必须承担而市场 中现存的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不存在“ 少数现存企业的共谋、协调行为”产生的 进入壁垒。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外,真正 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传统的 如“产品差别化”等不被看做进入壁垒, 而是实现经济效率性的手段。因此市场中 的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 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 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 ,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 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 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 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哈佛学 派的理想的市场价格以外仍然可以实现, 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 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 进入的完全自由,不存在特别的市场进出 成本,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 场结构也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 源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 (Joe S.Bain)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 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 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生产要素理 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 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 究。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对哈佛学 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德姆 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 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 业分析中的实用性。 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 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 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 的。只要没有政府的规制,高集中度的产业产生的高 利润率会因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或卡特尔协定的破裂 而难以长期为继。因此,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 润率,完全可能是该产业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存在垄断势力。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31c8a62f5335a8102d22032.png)
思想渊源— 思想渊源 亚当.斯密古典理论
经济人 “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 (完全)竞争 —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帕累托最优状态 效率与福利均衡 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
* 也是马歇尔新古典理论的观点
起点— 起点 马歇尔的产业组织初探
马歇尔新古典(完全竞争的均衡价格 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之外,探讨: 组织 产业组织 产业的特定区域集 中 大规模生产 规模报酬递增(规 模经济性)等一系列问题 发现了“竞争—规模经济—垄断”矛盾 ——马歇尔冲突(斯拉法冲突)
目标指向性的系统 管理的职能 载体 动静统一
第二篇 产业组织(IO) 产业组织(IO)
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马歇尔的结构观
现 在 普 遍 接 受
产业(市场)内 企业间 竞争(VS 竞争(VS 垄断)的市场关系
交易关系 行为关系 资源占用关系 利益分配关系
第二篇 产业组织(IO) 产业组织(IO)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市场 标准教科书 竞争模型 微观经济学 企业行为 市场结构与演变 公共政策
我们普遍接受的概念
研究对象(产业组织)+ 研究对象(产业组织)+目的(公共规制政策:有效竞 争、有效配置)
“产业”等基本概念 SCP范式 跨部门经验分析 “集中度-利润率 ”假 说
哈佛学派SCP范式) SCP范式 形成 (哈佛学派SCP范式)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公共规制政策 简化的传统SCP范式——结构主义倾向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ff232b64afe04a1b171de1c.png)
专业服务网络 企业集群网络(如意大利的普拉托毛纺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高
科技企业群、我国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集群)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共同战略利益 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如 共同拥有市场、合作开发技术、共同使用资源等) ,通过一定的方式(股权方式、契约方式)而结成 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资 源(如技术、资本、人才、信息、时间、空间等) 共享的一种合作机制或组织安排。可分为:股权式 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
业上企业之间的垂直关系或水平关系,主要表现
为互补性的合作。上述两方面构成完整的产业组 织关系。
3721汽车整车制造业
(上海大众、上海通用、
3725汽车零部
奇瑞汽车、东风雪铁龙、
件及配件制造业
广州本田、北京现代、
海南马自达)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资本纽带连结为主,以产品、技术、契约等 多种纽带为辅的,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团结协作组成的,具有多 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具有统一发 展、经营的战略和目标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领导型”企业网络组织包括:
“分包制”企业网络(供应链体系) 虚拟企业网络(耐克、可口可乐) 连锁经营企业网络(核心是特许权的转让,如沃尔玛) 贸易商社企业网络
“平行性”企业网络组织包括:
联合经营网络(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的联合经营;微软与英 特尔的联合经营,互相将对方的产品作为推荐或默认的匹配产品)
美国等一些大农业国家, 由于农业土地幅员辽阔, 选择了农工商综合体、合同制、合作社三者并存 的产业化组织模式。美国法制比较健全, 农场主和 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合同能够有效执行, 所以在美国 合同制的组织模式也能普遍得到发展。
科技企业群、我国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集群)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共同战略利益 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如 共同拥有市场、合作开发技术、共同使用资源等) ,通过一定的方式(股权方式、契约方式)而结成 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资 源(如技术、资本、人才、信息、时间、空间等) 共享的一种合作机制或组织安排。可分为:股权式 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
业上企业之间的垂直关系或水平关系,主要表现
为互补性的合作。上述两方面构成完整的产业组 织关系。
3721汽车整车制造业
(上海大众、上海通用、
3725汽车零部
奇瑞汽车、东风雪铁龙、
件及配件制造业
广州本田、北京现代、
海南马自达)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资本纽带连结为主,以产品、技术、契约等 多种纽带为辅的,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团结协作组成的,具有多 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具有统一发 展、经营的战略和目标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领导型”企业网络组织包括:
“分包制”企业网络(供应链体系) 虚拟企业网络(耐克、可口可乐) 连锁经营企业网络(核心是特许权的转让,如沃尔玛) 贸易商社企业网络
“平行性”企业网络组织包括:
联合经营网络(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的联合经营;微软与英 特尔的联合经营,互相将对方的产品作为推荐或默认的匹配产品)
美国等一些大农业国家, 由于农业土地幅员辽阔, 选择了农工商综合体、合同制、合作社三者并存 的产业化组织模式。美国法制比较健全, 农场主和 企业之间所签订的合同能够有效执行, 所以在美国 合同制的组织模式也能普遍得到发展。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a998fad55270722182ef752.png)
PPT文档演模板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3.“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 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 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 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 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1. SCP分析框架的内容
•(3)市场绩效:
• 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
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水平,消费规模
等等。
•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利率水平
•消费规模
PPT文档演模板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2. 结构主义
PPT文档演模板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一、芝加哥学派
•3. 政策取向
•(1)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 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和 政府规制政策。 •(2)除个别部门之外,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 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 割政策法。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 组织理论演变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8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演变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1. 经济学的组织概念:
• 经济学的组织概念是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 他把组织列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把组织看成是一种能够强化 知识作用的要素。
•2. 产业组织的概念:
• SCP根据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 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 • 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效益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 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接近基 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大学将市场结 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的人被称为 “结构主义者”。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的理论演变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的理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fe2ec17a8114431b90dd8f9.png)
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 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 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 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 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P36
(三)政策主张
产业组织政策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 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 占采取规制政策.
2.市场行为 1)市场行为:P35 2)市场行为具体包括:P35 3.市场绩效 1)市场绩效:P35 2)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P35 在这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 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 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 行的经济绩效。
4.产业组织政策 1)产业组织政策: 2)一类是促进竞争政策 另一类是政府直接规制政策 (二)“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三、产业组织理论最终形成于贝恩 的系统研究
(一)贝恩对一些学者产业组织理论的借 鉴 1.伯尔和明斯对经济力集中的实证研究 1)借鉴经济力集中形成贝恩的市场集中理 论 2)借鉴两权分离理论,提出衡量市场绩效 的X非效率理论 3)借鉴了明斯、卡莱基的垄断指标的探索 贝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利润率作为测量 垄断度指标的尺度,使垄断度指标成为推 测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 3.克拉克“有效竞争”概念提出和对其度量 标准的研究,催育了贝恩产业组织理论体 系的形成 1)借鉴了克拉克有效竞争的概念
1.以分析纯粹竞争为出发点,否定了纯粹竞争 存在的条件,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 2.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 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
3.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 的影响。 4.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 题。 5.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 析。 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森和 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第2章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第2章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31a33b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5.png)
“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企业追 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 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 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 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这一矛盾至今仍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3)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此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MC数据很难获得, 常用AC代替MC,从而使结论失真。
贝恩指数是产业组织学者贝恩提出的一个指标,他 把利润分成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a=R-C-D;∏e= ∏a-iV;B= ∏e/V
∏a是会计利润,R表示收益,C表示成本,D表示折 旧; ∏e表示经济利润;i是投资收益率;V表示投资 总额。
(2)产业的技术进步
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测定市场绩效的一个重要 尺度。在市场绩效中研究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 是研究市场结构处于何种状态时产业的技术进步 能以比较满意的速度进行,对于这一问题,产业 组织理论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大;
谢勒等人观点相反,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 步方面作用更大。
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 争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 即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 标准的二分法。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 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 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 (1)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2)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 (3)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产生X非效率的原因:
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 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 (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
– 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
这三种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 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
•2020/7/9
•3
a、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的 演变
2020年7月9日星期四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思想渊源 1、产业组织的定义 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
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 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
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
端,以便装上圆头。)
•2020/7/9•5Biblioteka b、“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亚当·斯密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 效益,却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 补这一空缺的是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 古典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
马歇尔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强调指出,把产业内 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2020/7/9
•9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从不完 全竞争出发研究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变异及绩效,从而对市 场结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 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 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 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在《经济学原理》中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 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等现代产业组织 的主要概念和内容。
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 歇尔冲突”的矛盾。
•2020/7/9
•6
竞争和垄断问题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以英国、美国的经 济学家为代表,引发了一场有关“ 马歇尔冲突”的理论争论。
•2020/7/9
•8
张伯伦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 响。
“产品差别”包括三个层次涵义:
– 1 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差异;
– 2 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
– 3 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
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张伯伦进一步分析了垄断与竞争 的关系,他认为产品差别既是垄断因素,又是一种竞争力 量,只要销售量与产品差别有关,则产品差别的非价格竞 争就可能比传统的价格竞争更重要。
为基本线索的。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组织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即处于同一
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这里所指的商品同一性,主要指
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 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
•2020/7/9
•2
2、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
(1)萌芽时期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
– 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 头;
张伯伦在1933年的《垄断竞争理论》。书中:
– 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
– 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 系;
– 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
– 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同年,年仅30岁的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 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 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 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2020/7/9
•11
a、哈佛学派和SCP分析范式
– 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 形成了 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 简称SCP 范式。
•10
(2)形成时期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 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 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 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 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 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柏拉图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亚里士多德从讨论封闭交换进而扩展到讨论垄断,对垄断的讨 论是他在《政治学》中考量不同类型的攫取时造成的。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 了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竞争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 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马歇尔的经济学将行业的分析推向了前台,一个行业由许多生 产完全替代产品的厂商组成,在张伯伦及罗宾逊的理论中,对 行业的分析让位于对厂商的分析。
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 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 较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 业经济学并未产生。
•2020/7/9
•2020/7/9
•7
张伯伦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并对具体垄断竞争市场
进行了分类与分析。
他认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 态,现实经济则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现 实的市场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二者的并 存与交织形成了所谓的“垄断竞争”格局。
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性, 所以它是个垄断者;但该产品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 而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来说,它又是一个竞争者 。于是,垄断竞争市场便形成了。
认为:政府政策的的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以 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有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 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2020/7/9
•4
他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 案例进行剖析,他揭示了分工产 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 效率的提高。(一个人抽铁线,
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
– 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
这三种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 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
•2020/7/9
•3
a、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的 演变
2020年7月9日星期四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思想渊源 1、产业组织的定义 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
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 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
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
端,以便装上圆头。)
•2020/7/9•5Biblioteka b、“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亚当·斯密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 效益,却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 补这一空缺的是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 古典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
马歇尔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强调指出,把产业内 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2020/7/9
•9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从不完 全竞争出发研究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变异及绩效,从而对市 场结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 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 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 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在《经济学原理》中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 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等现代产业组织 的主要概念和内容。
在分析规模经济的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 歇尔冲突”的矛盾。
•2020/7/9
•6
竞争和垄断问题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以英国、美国的经 济学家为代表,引发了一场有关“ 马歇尔冲突”的理论争论。
•2020/7/9
•8
张伯伦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 响。
“产品差别”包括三个层次涵义:
– 1 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差异;
– 2 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
– 3 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
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张伯伦进一步分析了垄断与竞争 的关系,他认为产品差别既是垄断因素,又是一种竞争力 量,只要销售量与产品差别有关,则产品差别的非价格竞 争就可能比传统的价格竞争更重要。
为基本线索的。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组织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即处于同一
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这里所指的商品同一性,主要指
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 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
•2020/7/9
•2
2、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
(1)萌芽时期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
– 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 头;
张伯伦在1933年的《垄断竞争理论》。书中:
– 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
– 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 系;
– 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
– 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同年,年仅30岁的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 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 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 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2020/7/9
•11
a、哈佛学派和SCP分析范式
– 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 形成了 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 简称SCP 范式。
•10
(2)形成时期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 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 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 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 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 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
柏拉图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亚里士多德从讨论封闭交换进而扩展到讨论垄断,对垄断的讨 论是他在《政治学》中考量不同类型的攫取时造成的。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 了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竞争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 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马歇尔的经济学将行业的分析推向了前台,一个行业由许多生 产完全替代产品的厂商组成,在张伯伦及罗宾逊的理论中,对 行业的分析让位于对厂商的分析。
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 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 较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 业经济学并未产生。
•2020/7/9
•2020/7/9
•7
张伯伦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并对具体垄断竞争市场
进行了分类与分析。
他认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 态,现实经济则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现 实的市场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二者的并 存与交织形成了所谓的“垄断竞争”格局。
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性, 所以它是个垄断者;但该产品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 而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来说,它又是一个竞争者 。于是,垄断竞争市场便形成了。
认为:政府政策的的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以 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有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 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2020/7/9
•4
他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 案例进行剖析,他揭示了分工产 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 效率的提高。(一个人抽铁线,
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