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简介
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前两类, 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前两类,发 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中还包括产业政策
2.3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2
3
2.3.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内容
一、 哈佛学派的主要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 范式 Market structure
“结构 结构——行为 行为——绩效”范式 绩效” 结构 行为 绩效
Market conduct
主要以进入壁垒、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 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其理论主张对美国 司法部兼并准则和 反垄断内容的出台 起了重要作用, 起了重要作用,这 类准则对各类兼并 采取了采取了严厉 的制裁措施
二 、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 过多干预
1968年施蒂格勒的 年施蒂格勒的 名著《产业组织》 名著《产业组织》一 书的问世, 书的问世,标志着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 上的成熟。 上的成熟。
组织理论是与管理学科联系较为密切的经济学 科)
有助于政府认识和评价产业的总体竞争状 制定切合实际的竞Biblioteka 政策。 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竞争政策。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2.1.2 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讲解
i 1
CRn为某行业中前n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 行业比重,通常取n=4或n=8。
绝对集中度指标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相对集中度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的集中 度指标。
洛伦茨曲线,最初用于收入分配研究,后来被借用来 分析产业中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基尼系数= 对角线与洛伦茨曲线间 的面积 = A 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面 积 A B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目标 读完本章,你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马歇尔冲突”的含义。 2、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3、“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含义和“哈佛学派” 的政策主张。 4、“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5、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含义。 6、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7、新奥地利学派关于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主张。 8、市场结构、集中度、市场势力、市场绩效的衡量方 法。
2
(Xi X)
i1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H 指数将等于0;在完全垄 断条件下,H指数将等于1;如果市场中所有n家 企业规模都相等,H指数将等于1/n;当n=1时, H指数等于1。
一般来说,n值越大,H指数越小。
2、市场势力的衡量
(1)勒纳指数 L P MC
P
L在0-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 越大。勒纳指数实际上是计量价格偏离边 际成本的程度,价格越是高于边际成本表 明垄断势力越强。
一、“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两大特点: 一是昄依新古典经济理论 二是认为政府无须干预市场机制的运作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
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 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德穆塞次等人批驳哈佛学派的“集中度一利润率” 假说 ,是“效率主义者” 。 该学派修改了由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结构的影响〕。 市场绩效会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如技术提高使原垄断型结构转变成竞争型结构〕 供认在SCP范式中,市场结构仍处于主要位置。
2021/7/24
思索经济开展临时性后的新SCP框 架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新SCP框架图
❖结构主义学派剖析方式的两个典型特征: ❖一是突出市场结构的作用〔传统SCP框架图〕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二是在研讨方法上侧重实证研讨
❖结构主义学派剖析得出的基本结论:
❖ 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会构成垄断的市场行为, 进
❖而招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 效率
❖ 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构成和维 护2021/7/24
四、当代产业组织实际的新开展
新产业组织实际的特点 : 1.从注重市场结构的研讨转向注重结构与行为的双
重研讨,尤其以为市场行为处于市场结构与市场 绩效之间,使两者发生互举措用,因此是最关键 的要素;
2.树立了双向的、静态的研讨框架〔图2-2〕;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3.搏弈论与定量剖析在实际研讨中占有重要位置 。 4.可竞争 2021/7/24 市场实际出现。什么是可竞争市场?
退壁垒较低〕 结论:产业组织实际重点研讨具有竞争、协作关
系的寡占型市场中的企业与市场关系。
2021/7/24
❖ 产业组织实际研讨的市场与产业: ❖ 市场对象——既定市场〔寡占型市场〕
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行为及由此 带来的市场效果。 ❖ 产业对象——特定产业〔主要是第二 产产业业组,织特实别际是研以讨制的造主业要为内主容要:研讨对 产象业〕的规模经济性 产业外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协作、垄断 关系 ➢ 产业组规模织经实济际与研竞讨争的效目益的:基础上的最终 ➢ 市 追场求效规模果经济与竞争生机相兼容的有效 竞争市场格式 ➢ 为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提供实际依据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70年代以后 70年代以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 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沿着SCP SCP范式继续前进的 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 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 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 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布罗增、 布罗增、波斯纳等
施蒂格勒(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施蒂格勒(1911-1991):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
1968年,《产业组织》; 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 年 产业组织》 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 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 1982年诺奖获得者 年诺奖获得者
两个重要的概念
沉没成本 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 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 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出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完全可竞争市场 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 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 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 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理 论内容 一、 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市场绩 效”范式 主要以进入壁垒、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 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 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Brother 2040
联想lj2000
(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 • 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和退出 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在某一点达到 均衡。 • 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系的基 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难易程度。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伯伦 的‚垄断竞争理论‛
• 1933年,几乎同时问世的张伯伦的《垄断价格理论》 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围绕着竞争和垄 断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研究,奠定了 垄断价格理论的基础。尤其张伯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 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来 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市场运行问题的应用经济 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来源于微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 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一面。与微观经济学相比, 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研究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侧重于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 的资源配臵问题,而微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完全竞争与完 全垄断条件下资源配臵的问题。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经济 发展过程中产收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 效率的关系和矛盾进行考察研究,目的是探讨这种产业组 织状况及其演变对产业内部资源配臵效率的影响,为维持 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运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 政策建议。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 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 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 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 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臵中所发挥 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
三、可竞争市场理论
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 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1982 年《可竞争市场 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出版,标志该理论形成。 观点 认为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的 竞争压力会使任何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采取竞争
行为,包括自然垄断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和
结构S
• 买者与卖者的数量 和规模 • 产品差异 • 进入(退出)障碍
行为C
• 定价行为 • R&D • 投资 • 广告
绩效P
• 产品质量 • 技术进步 • 利润率 • 效率
• 垂直一体化
• 多样化经营
• 竞争行为
• 购并 • 串谋
• 增长
• 股东价值
政府政策
•管制 •反垄断政策 •税收与补贴 •投资激励 •进入壁垒 •宏观经济政策
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 规制政策更为有效。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
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
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存在关键是尽可能降低 沉没成本。
产业经济学
26
第三节
新产业组织理论(NIO)
NIO: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 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 业组织理论。 最大贡献: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博弈论成 为统一的研究方法。 不再高度关注公共政策,关注正统的经济理 论分析,以及对各种假设的验证。
产业经济学 19
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
施蒂格勒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 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成本, 因此,在芝加哥学派看来,除了政府进入规制以外,真正 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施蒂格勒对于哈弗学派的“进入壁垒 ”理论也进行了修改,认为:所谓的进入 壁垒,只是新进入的企业必须承担而市场 中现存的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不存在“ 少数现存企业的共谋、协调行为”产生的 进入壁垒。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外,真正 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传统的 如“产品差别化”等不被看做进入壁垒, 而是实现经济效率性的手段。因此市场中 的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 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 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 ,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 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 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 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哈佛学 派的理想的市场价格以外仍然可以实现, 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 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 进入的完全自由,不存在特别的市场进出 成本,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 场结构也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 源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 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 (Joe S.Bain)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 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 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生产要素理 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 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 究。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对哈佛学 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德姆 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 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 业分析中的实用性。 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 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 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 的。只要没有政府的规制,高集中度的产业产生的高 利润率会因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或卡特尔协定的破裂 而难以长期为继。因此,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 润率,完全可能是该产业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存在垄断势力。
02产业组织理论
完整的SCP分析框架 图2-3 完整的 分析框架
(三)形成期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 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 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 征。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 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 的规模结构。
(一)萌芽期
2、马歇尔冲突 、
• 时间:19C末20C初 • 代表人物:马歇尔(Marshall)夫妇 • 基本观点:将组织作为第四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 析,并揭示了“马歇尔冲突”。 • 历史地位:马歇尔称为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
(一)萌芽期
2、马歇尔冲突 、
——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 首次出版,书中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 构,从而马歇尔被看作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 ——1890年,马歇尔在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 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这就是 著名的“马歇尔冲突”。它是产业组织理论探讨 的核心问题。
(一)萌芽期
1、市场竞争机制 、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 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实现 帕累托最优状态。 Note: 帕累托最优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 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 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 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 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 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源自(三)形成期结构 行为
贝恩的SCP分析范式
绩效
结构
行为
谢勒的SCP分析范式
图2-2 SCP分析范式 分析范式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总结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 产业组织的含义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 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 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 关系和利益关系。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1.亚当· 斯密 《国富论》(1776)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组织”理论, “马歇尔冲突”。 3.张伯伦《垄断竞争论理》(1933)和罗宾逊《不 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理论,初步形成了了“结构-绩效”分析的 框架。 4.梅森——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哈佛学派。贝恩 《产业组织》(1959):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 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经济学分支的形成。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 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 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 只要保持市场进人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 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 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鲍莫尔认为在存在竞争或者潜在进入者的 条件下,即使是自然垄断条件下的现有厂商也只能制定可维持价格,保持接近于完全竞
2.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
1
主张维护企业间的 竞争活力,发挥市 场机制的作用,以 最大限度地满足市 场需求和推动技术 进步。
2
制定严格的反垄断 政策,完善维护公 平竞争的法律体系。 法规包括禁止卡特 尔、禁止垄断行为、 限制横向企业间的 合并与兼并、取消 歧视性价格等内容
《产业经济学》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讲解
第一节 竞争机制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市场结构、市场势力和市场绩效 的衡量
第一节 竞争机制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竞争机制与“马歇尔冲突”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结构或 者市场关系。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高度替 代性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组织专指产业“组成部 分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学派马歇尔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 “马歇尔冲突” 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的核心问题。
对角线与洛伦茨曲线间 的面积 A 基尼系数= = 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面 积 A B
基尼系数的值在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企业占有 份额分布越不均匀。如果企业规模分布完全相等,则 基尼系数等于0,如果独家企业垄断整个产业,则基尼 系数为1。
(3)赫芬因德指数
赫芬因德指数(Herfindal Index)是赫芬因德提 出的反映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记为H。 计算公式为 2 n
在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 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标准之一 的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处于重要的 核心地位。 哈佛学派在分析框架上突出市场结构, 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结构主义者
返回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两大特点: 一是昄依新古典经济理论 二是认为政府无须干预市场机制的运作 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 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 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德穆塞次等人批驳哈佛学派的“集中度一利润率” 假说 ,是“效率主义者” 。 该学派修改了由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
第2章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企业追 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 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 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 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这一矛盾至今仍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3)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此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MC数据很难获得, 常用AC代替MC,从而使结论失真。
贝恩指数是产业组织学者贝恩提出的一个指标,他 把利润分成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a=R-C-D;∏e= ∏a-iV;B= ∏e/V
∏a是会计利润,R表示收益,C表示成本,D表示折 旧; ∏e表示经济利润;i是投资收益率;V表示投资 总额。
(2)产业的技术进步
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测定市场绩效的一个重要 尺度。在市场绩效中研究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 是研究市场结构处于何种状态时产业的技术进步 能以比较满意的速度进行,对于这一问题,产业 组织理论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大;
谢勒等人观点相反,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 步方面作用更大。
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 争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 即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 标准的二分法。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 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 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 (1)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2)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 (3)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产生X非效率的原因:
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 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理论观点
奉行经济自由主义,以价格理论为基础,强调竞争机 制的作用。批判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 说,认为高度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 果。在SCP分析框架中,认为不是不同的市场结构产 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是不同的企业效率从而市场绩 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方法论上的“行为主义者”和 “效率主义者”。
重要内容。
12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13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及其影响 从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到“三分
法” 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
14
1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及其影响
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 件是不协调(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以 及“马歇尔冲突”。为了解决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 均衡与短期均衡实现条件的不协调及“马歇尔冲突”, 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即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 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随后产业组织理论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 (有效竞争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产业组织理 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3
2、主要理论观点
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 和作为市场绩效标准之一的利润之间的关系处于重 要的核心地位,从而形成“集中度——利润率”假 说,即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 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 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 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臵效率。
• 20世纪30年代,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美国哈佛大学 的一批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形成“哈佛学派”。 1959年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 一书是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诞生。 • “哈佛学派”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 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的三个方面即所谓的 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 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 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 (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的分析 框架,即“SCP”分析范式。由于他们十分强调市场 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又被称为 “结构主义学派”。 22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pptx
小企业的问题——
缺乏竞争效益
缺乏规模效益
❖ 松下的问题——向高科技 产业战略转移过迟、不重 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 开发、传统的事业部制使 生产销售脱节、营业部门 成本太高,销售网点过多 过杂
❖ 巨人集团的幻灭——过度 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 机构臃肿、管理混乱
❖ 官僚主义;决策慢,对市 场反应迟钝;盲目扩张, 容易陷入购并陷阱。
1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三个核心概念
❖ 市场结构(S)——指构成买者之间、卖者之间 及买卖双方之间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具体包括 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市场集中等内容。
❖ 市场行为(C)——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 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 性行为。具体包括的企业一体化战略、价格行为、 创新行为、限制竞争对手行为等。
对企业和市场的现实关系加以描述。 ❖ 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
绩效三个方面的内容。 ❖ 从供给角度研究厂商和市场是如何组织和相互作用的,主
要考察经济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杨公朴:《产业经济学教程》
2020/11/18
4
(三)“产业组织”的基本内涵:
❖ 产业组织是以特定的产业为研究对象,着重研 究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 与垄断关系,以谋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效益 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市场格局。
❖ 产业组织所研究的企业们生产的产品主要性能 基本相同,即是生产商品间有高度替代关系的 企业集合体。
❖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
2020/11/18
5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 产业组织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与市场关系的学问。 产业组织理论解决的一般问题是有关企业市场活
动中规模经济与竞争效益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一、产业与市场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业与市场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杨治认为,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而著名学者马建堂认为,②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对此,弗格森(Ferguson)认为,③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
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
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
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由于大卡车、客车、轿车的用途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市场,就是在轿车市场中,“桑塔纳”和“劳斯莱斯”等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市场,因为这两种品牌轿车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
但是,所有的大卡车、客车和轿车都属于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紧密的替代性,运用相类似的生产工艺过程,类似的原材料,工人的基本技能也相似。
如果某个生产卡车的企业发现生产客车更有利可图,这家企业就能较容易地转产客车。
所以,产业通常(但不是总是)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Burgess)则提出,④在以往的讨论中,市场和产业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
但它们是等同的吗?不。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
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
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指在美国生产汽车的国内生产者所组成的群体,汽车产业可能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也可能为出口供应产品。
另一方面,美国汽车市场是指汽车的国内贸易,而不论汽车的产地。
这个汽车市场可能由国内汽车产业提供产品,也可能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要。
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产业可以由一组生产者生产特定产品时所使用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定义,而市场可以由能满足一群购买者的特定需要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二、产业组织与对产业有不同的定义相联系,学者们对产业组织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些学者认为,⑤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⑥所谓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
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⑦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上述学者有的从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来定义产业组织,因此,产业组织概念具有广泛的内容,包括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有的学者把产业与产业组织的概念直接相联系,因而,产业组织概念的内涵较小。
笔者认为,其分歧是对产业组织概念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三、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具体的特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着重研究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以谋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
⑧如前所述,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我们可以把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其中,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即“大农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常还包括采矿业和煤气、电力、自来水供应等自然垄断产业;第三产业则是创造无形财富的部门,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和服务业。
一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第二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别是以制造业为研究重点。
对此,日本著名学者植草益的解释是:虽然产业组织理论可对农林、水产、服务业等任何产业进行分析,然而,产业组织理论并不是把这些所有产业的分析作为主要对象。
这是因为农林、水产业有农业经济论,水产业论;金融、证券、保险业有金融论、证券市场论、保险论;运输业有交通经济论、海运业论;公共事业、服务业有公益事业论,服务业论等等。
这样,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⑨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其研究框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等人首先提出了一个由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组成的研究框架(见图2-1)。
图2-1 贝恩的SCP框架上述研究框架假定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
因此,贝恩等人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
用理查德·卡弗斯(Richard Caves)的话来说:“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市场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厂商的市场行为,这种行为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
⑩人们将贝恩等人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供需条件和公共政策所构成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框架,简称为SCP框架。
二、结构—行为—绩效框架的修正11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贝恩等人的SCP框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贝恩的市场结构决定论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市场绩效,特别是市场行为也会影响市场结构。
例如,企业的兼并行为会直接影响产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企业的创新和广告活动也会提高新企业进入产业的壁垒;企业的掠夺性订价战略行为也可用作迫使竞争者退出市场的武器。
这些都会影响原来的市场结构。
一般地说,如果市场结构引起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是提高价格,增加利润,那么,这种市场行为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产业,改变市场结构。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SCP框架作以下的修正(见图2-2):图2-2 新SCP框架由上图可见,从短期(或静态)看,市场结构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就有特定的市场行为,这种市场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绩效,它们之间存在如图2-2实线所示的因果关系。
但从长期(或动态)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引起的。
这说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会产生如图2-2虚线所示的反作用。
因此,可以把SCP的关系看作表示短期和长期关系的实线与虚线的循环关系。
但在SCP中,市场结构仍处于主要地位。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由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可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
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三者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1.市场结构。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市场结构主要沿用杨治的定义,即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
○12但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具体研究和实践中,主要分析产业内卖者(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特征。
如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这四种典型的市场结构,就是以卖者的数量作为区分标准的。
因此,笔者认为,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产业内,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
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很多,但根据市场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的文献资料,最主要的因素是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
其它的许多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入这三者之中,例如,产品差异化就可以归入进入壁垒因素。
2.市场行为。
它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行为。
市场行为是众多企业行为的综合,通常包括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行为、企业的价格行为、企业的创新行为和企业限制竞争者的行为等。
3.市场绩效。
它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品种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生产和分配效率、技术进步率和销售费用率等。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探讨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讨论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情况。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由于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特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问题。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竞争和垄断的一些论述,他特别强调反对封建行会制度,崇尚自由竞争。
但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在该书中,在讨论生产要素问题时,丰富了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理论,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组织。
马歇尔使用的组织概念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四种组织形态:(1)企业内部的组织形态;(2)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形态(产业组织);(3)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产业结构);(4)国家组织形态。
而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从研究其中的第二种组织形态,即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马歇尔在该书中,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两难选择问题,这被后人称为“马歇尔困境”,这激起了一代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的探索,如何处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的关系问题,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率,这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由于马歇尔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因此,马歇尔被许多学者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或称鼻祖。
相应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便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在马歇尔所处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垄断只是个别现象,但到了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和形式有了相当快的发展。
垄断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关心的焦点,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
理论研究总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总结了有关对“马歇尔困境”争论以来的理论探讨,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打破了要么是完全竞争,要么是完全垄断的旧框框,填补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极之间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