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第一篇: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则何以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何有于我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十则》)(5)牛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一文言文中用了宾语前置的句子
高一文言文中用了宾语前置的句子【篇一:高一文言文中用了宾语前置的句子】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则何以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何有于我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十则》)(5)牛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1)何以自托于赵?(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何由知吾可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由何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3)君何以知燕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为而在吾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种树郭橐驼传》)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的前面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2)夫晋,何厌之有(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3)何陋之有(一般语序为“有何陋”)(《陋室铭》)(4)宋何罪之有(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公输》)(5)何功之有哉(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有什么简陋的呢?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要看疑问代词的定语和中心语是否一起作前置宾语(如(2)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厌”的定语,则一起前置作整个句子的宾语,以区别于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是否是动词所关照的对象(如(1)句中“句读”“惑”是“不知”“不解”所关照的对象).它们往往和“之”“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无实义. (二)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或句子:(1)唯利是图(一般语序为“唯图利”)(2)唯命是听(一般语序为“唯听命”)(3)唯余马首是瞻(一般语序为“唯瞻余马首”)从三句中可见“唯……是”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1)句句意是:只讲求利益;(2)句句意为:只听从命令;(3)句句意是:只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首先要看句子是否是“唯……是”,“唯……以”的格式;再看“唯”后的名词是否作宾语,“是”后的动词是否作谓语.(三)“……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虽可看出“之”可作为提宾的标志,但“……之谓也”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格式,因此在这简要谈及.(1)我之谓也(一般语序为“谓我也”)(《秋水》)(2)夫子之谓也(一般语序为“谓夫子也”)(《齐桓晋文之事》)上面(1)(2)句用“……之谓也”的格式一套便知其意:(1)句句意是:说的就是我啊!(2)句句意是:说的就是(夫子)您啊!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很简单,看其是否是“……之谓也”的固定格式,且“之”可否作为提宾的标志.上述三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中学文言课文中频繁出现,我们应熟练掌握和运用.但还有几种情况也有出现,因其次数较少,所以常常被忽视,现提及如下:四、方位词作“向”、“面”等的宾语,宾语前置(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应为“沛公向北坐,张良向西侍”)(《鸿门宴》)句中方位词“北”、“西”分别作“向”的宾语,被前置.这种例子在中学文言课文中出现得很少.五、无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1)闻一言以自壮(现代汉语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上枢密韩太尉书》)(1)句句意是: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在此句中代词“自”是动词“壮”的宾语,位于动词“壮”之前却无任何前置的标志.【篇二:高一文言文中用了宾语前置的句子】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 放在动词的前面
26、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
2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译: 樊哙问道:“当前的事态怎么样?”张良回答说:“十分危急! ”
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 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译: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沛公安在?(《鸿门宴》)(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奚适”即“适奚”——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
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完美版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
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1)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 罪人斯戮。
答案:严惩了罪人。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 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这个文言句子中的“罪人斯戮”是“戮罪人”的 宾语前置句式,与“唯命是听”“唯才是举”一 类句式的特征相同。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类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文言文句式中宾语前置是见的一种类型,在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把出现的宾语前置句梳理总结一下。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个疑问句中,“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鸿门宴》)在这个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二、否定句中,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2、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未”,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有”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未有之也”。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莫”,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1.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转》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高中语文语法系列: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很好记的,“芝士”提宾!
否定句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疑问句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想一想】为什么这句话前面宾语前置, 后面却又不宾语前置了呢?
课堂练习1
2008年广东卷 《晋书·周访传》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 的一项是( ) A、(周)访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答案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周)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周)访何功之有
2008年广东卷 《晋书·周访传》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 一项是( )
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以“之、是”为提宾的标志
• 宋,何罪之有?《公输》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唯命是从。成语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文言句式公式: 何 X 之 X 唯 X 是 X
●凡是出现此类句式结构,都是宾语前置! ●其中的“之、是”没有实际词义,仅仅充当标记词。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周)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周)访何功之有
课堂练习2
2005年重庆卷
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文言句式公式: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何 X 之 X 唯 X 是 X B. 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凡是出现此类句式结 C. 言于大府诛之 构,都是宾语前置! ●其中的“之、是”没 答案 D. 夫晋,何厌之有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最具有古典特色的句式之一。
它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形式很多,它们具有一定的本质特征,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宾语前置要义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要义句,是指宾语前置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由“要义状语”所连接,把宾语向前移,摆在主语与谓语语序之间。
例如:“可恶,假令宿亲不免旧业”(《碧血剑》),这里的“可恶”是连接主语与谓语的“要义状语”,宾语是“宿亲不免旧业”,其它的连接词也可以时如“哀令”、“苦令”等等。
二、宾语前置省略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省略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前面所省略的动词或状语,可以是实义动词,也可以是言外之义的动词,甚至是“要义状语”等。
例如:“新重惠受若此”(《碧血剑》),此句中的“惠受”已经省略了,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新”和宾语“若此”,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三、宾语前置复合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复合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是一个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句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例如:“明言走到何处”(《碧血剑》),此句中的宾语“走到何处”由两个词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明言”和宾语,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以上分析展示,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宾语前置要义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宾语前置复合句等几种形式。
它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使用,也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作品,以更好的表达文学的特点。
而这种语法现象的使用到底要看语言的用法。
高考语文古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
高考语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文章来源:高中语文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译文: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罔、无、勿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以上为第一人称),尔、汝、若、而、乃(以上为第二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以上为第三人称)等。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格式: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动词)。
如:(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4)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等。
三、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将介词(以、与等)的宾语前置格式:宾语+介词+动词。
如:(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的斗志来拼命地作战。
四、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如:(6)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的呢?(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译文: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群臣。
(8)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小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地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地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地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地现象.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地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地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地宾语也是前置地.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地句子关键是作宾语地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地是,介词“以”地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地“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地“之”只是宾语前置地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地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地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介词宾语前置地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今汉语句法成分地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地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地语法条件下所处地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里讨论地宾语前置,指地是古代汉语地宾语,在某些特定地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地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吾谁欺?欺天乎?”“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地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又如“曰:‘奚冠?’曰:‘冠素.’”“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地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地宾语而前置.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地宾语而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地宾语而前置.“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地宾语而前置.“何以战?”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地宾语而前置.、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地宾语而前置.“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地宾语而前置.“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地宾语而前置.“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地宾语而前置.、用代词复指地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地代词有“之”和“是”.“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这句地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地人地事,原来是问由与求地事啊.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亡之不恤”,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是忧”,代词“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这句地意思是,国君不担忧自己地流亡,反而担忧群臣地安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这类用代词复指地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地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地格式.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地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惟余马首是瞻.”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只看我地马头地方向.)“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句等于说,“唯知蜩翼.”(只注意蜩地羽翼.)现代汉语地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例如“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 、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都是前置宾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介词“以”地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一言”为介词“以”地前置宾语.“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江汉”、“秋阳”都是介词“以”地宾语而前置.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地语言现象.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这种说法未必妥当.所谓“倒装句”,指地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地句式.比较多见地是两种情况:一是表示疑问地句子,如:“谁与,哭者?” 通常地句式是“哭者谁与?”(哭地人是谁啊?)二是表示感叹地句子.如:“大哉,尧之为君!” 通常地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尧作为一个君长真是伟大啊!)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地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地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地一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地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代汉语地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地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地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地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古代汉语地动量表示法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地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代汉语地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地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古代汉语句法成分地省略从现代汉语地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地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地情况主要有:、主语地省略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地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地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地现象.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邴夏曰:‘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由于前后分句地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地现象,应注意辨析.例如:“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老者)行矣.”“(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宾语地省略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地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地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古代汉语介词地宾语也常省略.例如:“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对于古代汉语省略地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地习惯补上。
文言文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常见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除上述四种常见情形外,宾语前置还有一些 不常见的情形。
1、“孰与”、“与……孰”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为 “与……相比,……更……”。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吾孰与徐公美”与 “吾与徐公孰美”,前句中“孰”为疑问代词,在句中 前置,“孰与”即“与孰”;后句中“与……孰”由 “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 这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特殊固定句式。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三、以“之”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 四、介词宾语前置 五、其它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 置
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 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 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 吾、尔、自、之、是……)+动 如:
(8)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9)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11)吾实为之,其又何忧?(《祭十二郎文》)
(12)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书》) (1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14)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15)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16)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三以乊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四介词宾语前置五其它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乊前构成宾语前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 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 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 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转》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何厌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构成“惟......是......”的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
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
第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相” 代“ 你” (焦仲卿)]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第六、“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刘兰芝)”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李密)(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见示” (请指示我)、“ 见告” (请告诉我)等。
练习:
1、(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2)不吾知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5)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7)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
(8)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9)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10)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
(11)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 (12)毋吾以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不吾知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1)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3)何由知吾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之二虫者又何知?(《逍遥游》)
(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6)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8)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9)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10)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11)吾实为之,其又何忧?(《祭十二郎文》)(12)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书》)(1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14)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15)而又何羡乎(《赤壁赋》)(16)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3、(1)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奕秋》)(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6)是何可否之谓乎?(《柳毅传书》)(7)何陋之有(《陋室铭》)
4、(1)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唯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5)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6)惟利是图(7)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