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fc057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8.png)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6107edb79563c1ec4da7179.png)
《琵琶行》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琵琶行》是一篇集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为一体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欣赏作者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这篇文章面对的是已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的高一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我主要以“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为主线,采用诵读、设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课时:2。
我今天讲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步骤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唐朝名曲《霓裳》,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朗读并完成生字词的积累)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知人论事,为课文分析做情感铺垫。
3、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每一小段的内容;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c6e70552ea551810a687e1.png)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一、说教材《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其中,作者利用比喻、叠词、侧面描写等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方法是我们鉴赏和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课文内容,及高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作者运用比喻、叠词等方法表现音乐形象的写作手法,并尝试模仿这种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了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受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三、说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对音乐的描写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针对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掌握作者用比喻等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2、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四、说教学难点高中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但对诗歌鉴赏尚缺乏系统训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难以理解。
此外由于阅历尚浅,可能难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2、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命运,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学习准备状态。
琵琶行说课稿5-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说课稿5-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dfda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1.png)
《琵琶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时间按安排、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琵琶行》鲁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个主题单元“感受艺术魅力”的第一篇文章, 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 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诗中塑造了一个飘零憔悴的琵琶女形象, 她那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 两人相似的经历, 激起了他情感的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其富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
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 用以抒发人物情感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 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 但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 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但他们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 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积极倡导努力体现语文工具性欲人文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结合学情和我对文本的理解, 特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积累优美诗句, 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
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在诗中借助琵琶女和琵琶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 学生还能感知。
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 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四说教学法及教学手段(一)教法: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1fb36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b.png)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1说课程:《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
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
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说学情: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
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
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
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说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说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说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2024琵琶行》说课稿范文
![2024琵琶行》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1af4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8.png)
2024琵琶行》说课稿范文2024《琵琶行》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琵琶行》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一篇古文诗,讲述了李白在长安城游历中所见所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运用诗词阅读技巧对诗进行解读。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和表达能力,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学法上,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呈现古文的意境和氛围,我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材料,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讨论问题,便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诗词赏析,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我将使用一段古琴音乐和一张古代琵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我会用简洁的语言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注意其中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描写。
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课文解读,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在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琵琶行》说课稿(通用3篇)
![《琵琶行》说课稿(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bb92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1.png)
《琵琶行》说课稿(通用3篇)《琵琶行》篇1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6761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a.png)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高中语文《琵琶行》篇1下面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50831f22915f804d2b16c149.png)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唐代诗歌,鉴赏目标是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
同时也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伤感动人的知音故事。
是个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3.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法与学法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因此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预习完成。
如何让学生在短啊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说课稿集锦15篇
![琵琶行说课稿集锦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b2a5c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4.png)
琵琶行说课稿集锦15篇琵琶行说课稿集锦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11.说教材1.1教材简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
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9585a1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d.png)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教师不但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
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
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1500ea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3.png)
琵琶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经历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
本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语言上,它生动形象,韵律优美;在结构上,情节曲折,层次分明;在情感表达上,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同时,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中复杂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背诵重点段落。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精彩段落,体会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505df7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9.png)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琵琶行说课稿。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b2eb22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5.png)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
它描绘了乐府琵琶曲演奏时的情景,以及曲子所表达的深情和悲凉。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该诗的内容、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一、课文内容概述:
《琵琶行》共有六十六首,被称为“长歌行”,文字优美、抒发深情。
全诗以琵琶曲为核心,描绘了女乐师弹奏“凉州词”时婉转动人的场景,抒发了对家乡凉州的思念之情。
二、创作背景: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时,正值唐代开元时期,社稷康泰,国家富强。
但由于当时国家限制贵族、僧尼演奏音乐的规定,普通民众则可以正常欣赏琵琶曲。
白居易受到这场风俗的启发,创作了这首诗,吟咏琵琶的音乐之美。
三、艺术特点:
1. 描绘细致入微的艺术手法:白居易通过描写琵琶师傅的动作、琵琶的音韵等细节,使诗歌更具视觉和听觉感受。
2. 绚丽多彩的意象: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描写,如“舌尖上生满珠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形象丰富,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琵琶曲的美妙之处。
3. 抒发情感真挚:整首诗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对家乡以及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意义:
1. 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白居易在长期官场风云中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琵琶的美妙之音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 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白居易以琵琶曲为媒介,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对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情感的渴望。
3. 弘扬了琵琶文化:白居易通过描写琵琶的音韵和美妙之处,弘扬了琵琶文化,使人们更加喜爱和追求这种音乐艺术。
以上是《琵琶行》的说课稿,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
![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7e61f5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f.png)
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琵琶行 (白居易)说课稿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篇叙事诗,诗中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
本文将按照叙事诗的格式来写,以确保文章与题目相契合。
第一章:琵琶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章:琵琶行的背景与意义琵琶行是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描写、壮美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构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痛苦厌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章:琵琶的象征意义在诗中,琵琶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悲哀。
琵琶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心灵共鸣,通过琵琶的音色传递出了动人的情感。
第四章:诗中的描写手法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得这首诗显得生动而多彩。
诗中的描写语言鲜明、卓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章:琵琶行的艺术表现琵琶行通过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将战争中的苦难和痛楚通过琵琶音乐与读者进行了交流。
琵琶音乐承载了作者的思念与希望,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和平的向往与珍惜。
第六章:琵琶行对后世的影响琵琶行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同时也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对和平与宁静的追求。
结语:通过对《琵琶行》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追求。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揭示人类命运的画卷。
让我们铭记这首诗,传承和平与美好的理想。
琵琶行说课稿(15篇)
![琵琶行说课稿(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b405e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5.png)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说课稿1一.文本分析《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
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
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
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
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知识和能力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
![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e634a3ff00bed5b9f31df3.png)
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的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A.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喝”。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B.教学目标《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学重点难点高一学生,对中国沧桑历史的实际体验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会推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因此,我把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难点。
D.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学生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课文《琵琶行》。
一、说教材
《琵琶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模块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文单元,可以通过这些作品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和无尽的愁思。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
但这样长的篇幅的诗歌他们从未见过。
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也很少见到。
因此必须在理解诗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4、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5、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PPT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句诗,提问:作者是谁?诗歌的题目?原诗还有四句,你能背上来吗?
由此引出作者。
串联以往所学,如《江南好》、《钱塘湖春行》,温故知新,引出本文。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不朽的篇章——《琵琶行》。
)
(二)Ppt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解题
(三)初步感知
1、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伊始,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
之后范读及领读全文,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Ppt正音正字
2、教师讲解全文。
首先解读序言。
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第二,解读全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进一步了解全文内容。
Ppt出示重点字词解释
3、共同划分全文结构,总结每一部分的内容。
全诗按时间顺序划分。
第一部分:江上相识。
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第二部分:舟中听琴。
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
第三部分:自叙身世。
叙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四部分:诗人共鸣。
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四部分:再弹一曲。
写琵琶女再次演奏,繁管急弦、凄切哀婉,令全场动容,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
(四)深入研读,解决10个重点问题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全诗主旨)
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他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和遭遇?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6、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5
7、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3
8、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四个乐章
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感受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
ppt总结: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找出五组比喻句
B用词多样,可以分为叠词和连绵词
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
(将演奏分成四个乐章分析解读)PPT演示
9、在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PPT演示
诗歌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白居易
长安倡女外调(谪官)
怨恨
琵琶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10、课堂小结
诗人描写了琵琶女生活的变化,结合自己在宦途所经历的挫折,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积蓄在诗人心中的无限感触,都倾注于诗人笔下。
那优美的、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的语言和唯美的意境,那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的高超手法,加上那在萧瑟的秋风中所渲染出的离情别绪,都赋予作品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流传千年,必为经典。
这首长诗不仅是白居易众多诗篇中的代表作品,也一直在中国诗歌宝库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五)拓展延伸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描绘的方法有很多:(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
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
如:《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3)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
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4)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有联: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留江上别离情。
七、背诵练习
背诵五部曲
熟读——清楚诗意——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再读——成诵
八、作业课后练习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