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_王剑松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木犀草素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木犀草素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木犀草素(Luteolin)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与木犀草素相关的靶点和通路。
利用体外实验方法,如MTT法、CCK8法等。
结合体内外实验结果,探讨木犀草素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
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木犀草素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1.1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针对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且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天然药物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网络药理学逐渐成为药物研究的新领域。
网络药理学通过分析大量药物靶点相互作用数据,揭示药物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拟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具有抗膀胱癌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并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其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木犀草素作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已被证实在多种癌症中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本研究将首次探讨木犀草素在膀胱癌细胞中的抗增殖作用,以期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1.2 研究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膀胱癌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成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迫切需求。
木犀草素作为一种天然植物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木犀草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且毒副作用小。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木犀草素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其在治疗膀胱癌方面的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
中华眼镜蛇细胞毒素及其偶联膀胱癌单克隆抗体的体外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的活性多肽。将 毒素和单克隆抗体连接成 I ,通 T 过单 克隆抗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肿瘤细胞结 合 ,可将毒 素带 到细 胞 而 特异 性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生 长 。本 文筛 选 出 活性
最 强 的一 种 C X T s与膀 胱 癌单 克隆 抗 体 构 建成 I, T
维普资讯
・
l ・
云南医药 20 年第 2 卷第 1 07 8 期
・
论
著・
中华 眼镜蛇细胞毒素及其偶联 膀胱癌单克 隆抗体 的体外抑制 膀胱癌 细胞增殖 的实验研究
王剑松 ,丁明霞 ,李
(1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 医院
种 ,谢 蜀生 ,王婉瑜 ,徐鸿毅
6 h的 I 分别为 9 . ,8 .8和 13 /L c 71 2 52 9 . mg ,而作用半小 时更换培养 液培养至 6 4 h的 I 5分别为 9 . ,8 . c0 4 4 1 8和 85mg 6 2 6 /
L 。结论 四种 C X 对膀 胱癌 细胞 株均有抑制增殖 的活性 ,C X 1 T s T 一 2与 B I1连接 的 I 具有特异性抑制增殖 的活性 ,I 和 D一 1 1 1 1 四种 C X 都有潜力成为新的抗膀胱癌药物。 Ts
人法 鉴 定 和 检 测 I 的活 性 。 结 果 四种 C X 对 BU 8 1 1 Ts I 一 7和 E 细 胞 株 均 有 抑 制 增 殖 的 活 性 , C X 1 J T 一 2与 B I1 够 连 接 成 D一 能
I.I1 BU 8 1 1对 I 一 7和 E 细胞株具有特异性结 合性 。且 I 1 J T仍具 有抑 制肿 瘤细胞增殖 的活性 ,其 BU 8 ,E I 一 7 J和 Lv oo细胞 作用
RNA干扰膀胱癌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sN )i A在细胞 内 R A解 旋酶 的作用下解 链成 R N
正义链 和反 义链 , 义链序 列与 m N 反 R A具有 同源性 , 并且反义链与 细胞 内核酸 内切 酶 、 切酶 、 旋 酶等 外 解
结合形成 R A诱导 的沉默复 合物 ( N N R A—IdcdS nue i —
Yo a 等 用 化 学 致 癌 剂诱 导 动 物 膀 胱 癌 模 型 ,
15 5 4只小 鼠基 因表达与正常尿路上皮组织 有差异 , 其 中 5 % 以上 的肿瘤 中基 因表达异 常。在研究 中 , 5 必须 考虑膀胱癌动物模型与人类 膀胱癌在 组织学 、 生化特
生命科学新 的研究领域之后 , 基础研究 和应用成 为 其 2 世纪 国际生命科学 的研究热点 和前 沿。R A 分 子 1 Ni 机制 的发现 推动 了与 之相关 的细胞 生 长发育 调控 等
・
3 5・ 5
・
综 述 与讲 座 ・
R A干扰 膀胱癌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N
晏锡泉综述 王剑松 审校 【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动物模型;N R A干扰; 基因疗法; 导人
【 中圈分类号】 465 R 4.
1 膀胱癌实验动物模型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451(010- 5- 10- 1 21)5 35 3 5 0 0
大 鼠尿路上皮 癌 的致瘤 过程 经 过一个 简 单 的病
理性增生发 展到 乳头 状增 生结 节 。它 们进 展成 为 乳头状瘤偶尔会进展为更高级 别 的肿 瘤 , 成为 非肌层
侵润性癌且 最终 发展 为肌 层浸 润性 肿 瘤 。大 鼠模 型所诱发 的肿瘤 中许 多都 是息 肉状外 生性 肿 瘤 。小
体外药敏试验ATP-TCA在大肠癌中的应用
体外药敏试验ATP-TCA在大肠癌中的应用
袁兵;黄剑飞;王华
【期刊名称】《交通医学》
【年(卷),期】2008(22)3
【摘要】目的:采用三磷酸腺生物荧光法(ATP-TCA)研究大肠癌体外药敏试验的异质性和个体化疗的可行性.方法:用ATP-TCA技术检测24份大肠癌标本对6种抗癌药单药或联用药的敏感性.其中应用20倍的氟尿嘧啶模拟希罗达.结果:不同标本的药物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单药中最有效的药物依次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敏感率分别为20.8%、l6.7%、l2.5%.最有效联合用药方案是20倍氟尿嘧啶+草酸铂,敏感率为83.3%,其次是草酸铂+氟尿嘧啶和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FAM).结论:ATP-TCA技术可用于为大肠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
【总页数】3页(P297-298,300)
【作者】袁兵;黄剑飞;王华
【作者单位】如东县人民医院外科,江苏,2264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东县人民医院外科,江苏,22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3+4
【相关文献】
1.ATP-TCA在大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 [J], 戴晓宇;李克强;杨峂;毛联钢;乐东海;冯伟云
2.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TCA)检测技术在化疗中的应用[J], 苏承武;蔡捷;李佳荃;邱庆明
3.体外药敏试验ATP-TCA在胃癌中的应用 [J], 袁兵;黄剑飞;王华
4.大肠癌细胞的联合用药体外药敏试验 [J], 翟晓波;鲍思蔚;晏马成
5.宫颈鳞状细胞癌ATP-TCA法体外药敏试验与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 [J], 刘志茹;孔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莪术油注射液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我们发现莪术油注射液可以显著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细胞凋亡。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莪术油注射液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和活化线粒体相关团脂酸酶激酶而实现其抗癌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莪术油注射液可能成为膀胱癌治疗的一种新型药物。
关键词:莪术油注射液,膀胱癌,T24细胞,增殖抑制,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引言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手段可供选择,但由于膀胱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以及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方法的耐药性,寻找新的治疗策略仍然是研究热点。
自古以来,中药一直是中国人民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莪术油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莪术油注射液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T24细胞,来源于膀胱癌患者,存储于实验室的细胞库中。
- 莪术油注射液,购自XX药店。
2. 细胞培养与处理- T24细胞培养:将T24细胞接种于含有DMEM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放置于37 ℃、5% 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莪术油注射液处理:将T24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莪术油注射液,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 细胞增殖试验- CCK-8法:用CCK-8试剂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用OD值表示。
4. 细胞凋亡分析- Annexin V/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用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
5. 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检测- Western blot: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氧化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对照组( 不加处理因素) 、 空白对照组 ( 不加人细胞 , 其他 同实 验组 ) , 溶剂 对照 组 ( 生 理 盐水 代替 处 理 因
素) 。加入 不 同的处 理 因素作 用 2 4 h后 , 取 出 1板 加入 MT r培 养 4 h , 加入 D MS O 2 0 0 I / 孔, 振 荡溶
碱组 ( P均 < 0 . 0 5 ) , ≥2 . 5 m g / m L氧化苦参 碱各组 对人膀 胱癌 T 2 4细胞 的抑制率 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 意义 。1 . 2 5
m g / mL氧化苦参碱作用人膀胱癌 T 2 4细胞后 , 在光镜 、 电镜下均可见到典型的调亡形 态 , F C M可见癌细胞株 出现调
亡峰。0 . 6 2 5 、 1 . 2 5 、 2 . 5 m g / mL氧化苦参碱均 能明显抑制 S u  ̄i v i n的表达 ( P均 < 0 . 0 5 ) , 上调 C a s p a s e . 3表 达( P均
< 0 . 0 5 ) 。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体外培ຫໍສະໝຸດ 人膀胱癌 T 2 4细胞生长有强烈 的抑制作用 ,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S u  ̄i v i n表
摘要 :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膀胱癌 T 2 4细胞生长 的抑制作用及 其机制 。方 法 体外培养人膀
胱癌 T 2 4细胞 , 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用 于实验 。根据氧化苦参碱浓度梯度 ( 0 . 6 2 5 、 1 . 2 5 、 2 . 5 、 5 、 1 0 m g / m L ) 分组 , 同 时设 立阳性对 照组 、 阴性对照组 、 空 白对 照组 、 溶 剂对照组 。采用 M T T法 、 流式 细胞术 ( F C M) 、 光镜及 电镜 观察不
人膀胱癌多药耐受性细胞亚系BIU87PR的建立及生物学特征
人膀胱癌多药耐受性细胞亚系BIU87PR的建立及生物学特征关中宏;鲁功成;赵军;张齐钧;熊旭林;屈伸;熊平;徐勇;龚非力
【期刊名称】《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2(7)2
【摘要】多药耐受肿瘤细胞系是研究肿瘤多药耐受性的良好实验模型。
本研究通过使用单一浓度阿霉素短时冲击诱导的方法,历时5月,成功地诱导建立了人膀胱移行上皮癌多药耐受细胞亚系BIU-87PR。
生物学鉴定表明,BIU-87PR对阿霉素的耐药性较敏感细胞BIU-87提高了2.1倍。
对足叶乙■的耐药性提高了4倍.对长春新碱的敏感性提高了2.4倍.BIU-87PR的生物学特性与BIU-87相似,生长速率较慢,融合密度略降低,细胞轻度异形性,染色体分析显示双微体略增多.
【总页数】3页(P67-69)
【关键词】膀胱肿瘤;多药耐受性;细胞亚系
【作者】关中宏;鲁功成;赵军;张齐钧;熊旭林;屈伸;熊平;徐勇;龚非力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4
【相关文献】
1.人骨肉瘤MG63多药耐药细胞亚系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J], 刘岩;张德宝;杨华;孙大辉
2.人膀胱癌多药耐受细胞亚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J], 关中宏;屈伸
3.不同诱导方法建立的人膀胱癌多药耐受细胞系BIU-87R和BIU-87PR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J], 关中宏
4.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对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郝俊文
5.人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 [J], 陈杰;钱桂生;黄桂君;熊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癌平对人膀胱癌细胞体外生长作用的实验研究
膀胱癌细胞株有直接生长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
株发生凋 亡 有 关,且 凋 亡 峰 随 着 消 癌 平 作 用 浓 度 的 增 高 而 升高[6]。
·86·
临床合理用药 2012 年 4 月第 5 卷第 4B 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April 2012,Vol. 5 No. 4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药研究·
消癌平对人膀胱癌细胞体外生长作用的实验研究
葛蕙心,畅继武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消癌平注射液对人膀胱癌细胞( EJ 细胞) 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法检测不同浓度消癌平注射液对 EJ 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率,从而筛选出能够抑制 EJ 细胞体 外生长的药物浓度。结果 消癌平注射液浓度为 30、40、50、60μl / ml 时对 EJ 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实验组 OD 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实验组生长抑制率随药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计算出的半抑制率 ( IC50 ) = 54. 17μl / ml。结论 消癌平注射液浓度在≥30μl / ml 时对 EJ 细胞体外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生长抑制率 ( %) - -
2. 24 ± 3. 35 7. 28 ± 4. 71 16. 25 ± 7. 04 15. 69 ± 4. 47 30. 05 ± 5. 26 38. 67 ± 2. 93 47. 48 ± 4. 67 58. 54 ± 3. 78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1
3讨论
消癌平是从通关藤中提取的注射液。通关藤为萝藦科牛
奶菜属植物,主要生长在贵州、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植物分 析消癌平主要含有多糖、生物碱和皂苷等有效成分[5]。
【课题申报】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耐药性机制
膀胱癌的免疫治疗耐药性机制标题:膀胱癌免疫治疗抵抗机制的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膀胱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晚期膀胱癌缓解和治愈的效果有限,且常常伴随着较高的复发和转移率。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当前膀胱癌研究的热点。
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协助抗癌作用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治疗。
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膀胱癌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耐药性。
因此,针对膀胱癌免疫治疗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提高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相应疗效,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研究目标与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膀胱癌免疫治疗抵抗机制,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分析膀胱癌免疫治疗耐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2. 探讨免疫治疗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3. 研究免疫治疗后肿瘤微环境的变化;4. 分析肿瘤细胞对免疫治疗的免疫耐受机制;5. 寻找针对膀胱癌免疫治疗耐药性的逆转策略。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样本采集与分析:收集一定数量的膀胱癌患者免疫治疗前后的组织样本和外周血样本,应用免疫组化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等手段对样本进行分析;2. 动物模型的建立:建立合适的膀胱癌小鼠模型,应用单克隆抗体及药物等对模型进行免疫治疗,并观察治疗后的效果;3.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找出相关关键基因和通路,并探讨其与免疫耐药性的关系;4. 体外实验研究:应用相关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不同细胞系中的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并通过基因编辑方法等筛选免疫耐受相关基因。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以上研究目标和方法的实施,我们预期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 阐明了免疫治疗耐药性在膀胱癌中的分子机制,包括潜在的信号通路、免疫相关基因及其调控等;2. 揭示了免疫治疗后膀胱癌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3. 识别出多个与膀胱癌免疫治疗耐药性相关的免疫耐受基因;4. 探索出针对膀胱癌免疫治疗耐药性的逆转策略。
膀胱癌肿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膀胱癌肿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李红琼1,奎敬跃2,王群1,孙雨欣1,施鸿金1,付什1,王剑松1,王海峰11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昆明650101;2 通海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有限且患者五年生存率不理想。
膀胱癌肿瘤干细胞(BC‐SCs)被认为与膀胱癌的发生、进展、复发等密切相关,逐渐成为膀胱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目前研究表明,吸烟、前列腺素E2、角蛋白、S100A4、泛素偶联酶9、蛋白磷酸酶抑制分子、蛋白激酶1、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基因等可促进BCSCs增殖;部分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如阿克拉霉素A、塞来昔布、二甲双胍、苦参碱等)、miR-139-5p、miR-142-3p、lnc-DIL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能够抑制BCSCs增殖。
影响BCSCs增殖的因素有望作为BCSCs靶向治疗及相关研究的切入点,但在应用之前还需通过反复实验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膀胱癌;肿瘤干细胞;细胞增殖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2.026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2-0109-04膀胱癌来源于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及组成膀胱的各种组织,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
随着医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膀胱癌的治疗研究不断趋于精准化、个性化。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的一个亚群,通过对称或不对称的细胞分裂进行自我更新或分化,参与肿瘤发生、细胞增殖、转移扩散和肿瘤复发过程,具有自我更新、多系分化、耐药的特征[3]。
膀胱癌肿瘤干细胞(BCSCs)是膀胱癌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被认为是膀胱癌发病的起始细胞[4]。
研究认为,BCSCs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复发等有着密切关联,关于BCSCs增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
i d v d a se c p X tg fG1 a d G3 No c re ain h d b e u d b t e h e s i i s a d t e n ii u x e tMT i sa e o n . o r lt a e n f n ewe n t e s n i v t a s y a l n o o t y n h p t oo ia r d n tg . e st i n a n i i n a e f a t u r d g n t e p i r o p w r a l gc g a e a d sa e S n i vt a d me n i h b t g r ts o n i mo r s i h rma y g u e e h l i y i t u r
bld r c n e a ls, s n i v t e t r u c s f ly pef r d i 5 s mpls, a h t r al d, t e a de a c rs mp e e st i tss we e s c e su l ro me n 4 a i y e nd t e ohe s f i e h s c s f lr t s 7 3 . v r i fi hi i n ae fa tt mo r g s o e v d i a ls fo d fe e uc e su ae wa 6.% Di est o n bt g r t s o n iu r d s wa bs r e n s mp e m i r nt y i u r
昆明 6 0 0 ;2 5 1 1 .福建省肿瘤 医院 ;
3 .华 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泌尿外 科 ; .河南 省肿瘤 医院 外科 ) 4
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敏感性的实验研究杨鹏;刘振湘;张冲【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9)010【摘要】目的:探讨吉西他滨体外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以及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明确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有无明显抑制效应,是否适用于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灌注化疗.方法:体外培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用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检测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对肿瘤胞生长抑制的影响,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肿瘤细胞形态学变化.收集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4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新鲜肿瘤标本,应用ATP-TCA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对的吉西他滨的敏感率.结果:T24膀胱癌细胞株对吉西他滨表现为耐药;吉西他滨作用T24膀胱癌细胞株一定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细胞凋亡或坏死;ATP-TCA 法检测40例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率为90%.结论:吉西他滨体外对膀胱癌T24细胞株无生长抑制作用,对40例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耐药率为90%,初步说明该药不适合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灌注化疗.【总页数】4页(P1368-1371)【作者】杨鹏;刘振湘;张冲【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泌尿外科,海南海口 570208;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泌尿外科,海南海口 570208;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泌尿外科,海南海口 57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相关文献】1.姜黄素增强胰腺癌细胞移植瘤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J], 张洪军;张兆伟;刘峰;曹家忠;李磊;王亚征2.VP3基因联合吉西他滨诱导人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袁顺辉;王剑松;李泽惠;詹辉;李天庆3.人工合成拟Smac多肽增强膀胱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J], 曾甫清;王竞;汪良;蒋国松4.吉西他滨对膀胱癌细胞敏感性的实验分析 [J], 刘秋莲5.超声辐照增强胰腺癌细胞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J], 王俊峰;何鑫;高美娟;姜婷;单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膀胱癌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
人膀胱癌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李艳芬;程冬婉;张伟;田海梅;李磊;傅军;曹冬艳;李长岭;王小兵;李茉;梁智【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年(卷),期】2006(011)008【摘要】目的:探讨用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研究膀胱癌药敏的异质性和个体化疗的可行性.方法:用ATP-TCA检测来自45例初发和6例复发膀胱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对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51例标本中有49例获得药敏结果,可评价率为96.0%.最有活性的药物是吡柔比星,有43.8%(21/48)的标本对它表现强敏感;28.6%(14/49)的标本无强敏感药物;69.4%(34/49)的标本无耐药药物.结论:膀胱癌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存在着异质性.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可用于为膀胱癌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总页数】3页(P598-599,603)【作者】李艳芬;程冬婉;张伟;田海梅;李磊;傅军;曹冬艳;李长岭;王小兵;李茉;梁智【作者单位】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生物学检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R730.43【相关文献】1.人胃癌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 [J], 吴舟锋;任作航;倪斌;任晓冰2.人乳腺癌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 [J], 吴舟锋;任晓冰;孔于兰3.人乳腺癌细胞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J], 李艳芬;程冬婉;张伟;田海梅;陈国际;曹冬艳;刘毅;李茉;王小兵;刘朝阳;梁智4.人胃癌原代细胞短期培养与纯化培养体外药敏试验 [J], 许洪伟;秦成勇;朱菊人;刘吉勇;王春霞;劳萍;张春清5.人前列腺癌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培养的体外药敏试验 [J], 卜强;蒋华;虞小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TT法体外检测癌细胞药敏试验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MTT法体外检测癌细胞药敏试验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蒋芹;匡久树;黄小明;李小民;谢晓东【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01(016)001【摘要】目的研究MTT法检测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与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相关性.方法取57例癌症患者新鲜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癌细胞对8种常用抗癌药的敏感性,成功46例,根据药敏结果对患者进行化疗,无敏感药物者按经验方案化疗,观察实验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药敏试验阳性者25例,阴性者21例.实验提示敏感药物化疗者的有效率为76.0%(19/25),耐药者按经验方案化疗,其有效率仅为28.6%(6/2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与临床符合率达73.9%(34/46);说明MTT法对癌症患者临床个体化化疗效果有预见价值.结论MTT法体外癌细胞药敏试验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总页数】3页(P57-59)【作者】蒋芹;匡久树;黄小明;李小民;谢晓东【作者单位】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22002,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3【相关文献】1.胃、肠癌细胞MTT法药敏试验的研究 [J], 黄洪柯;方玲2.胃癌细胞MTT法药敏试验的研究 [J], 潘立峰;李勇;任金荣3.MTT法癌细胞体外药敏试验的改良及其指导下胃、肠癌的预见性化疗 [J], 谢晓东;蒋芹;李小民;刘淑华4.体外抗癌药敏试验HTCA和MTT法对人肺癌细胞测定的对比性研究 [J], 秦治明;李良彬;温剑虎;吴庆琛;杜铭;葛明建5.肺癌细胞原代培养MTT法药敏试验研究 [J], 田坤;沈寒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膀胱癌EJ细胞株CD44基因的小RNA干扰抑制细胞侵袭功能
人膀胱癌EJ细胞株CD44基因的小RNA干扰抑制细胞侵袭功能丁明霞;李翀;左毅刚;范祖森;王剑松【期刊名称】《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年(卷),期】2011(3)6【摘要】目的研究人膀胱癌EJ细胞株中CD44基因小RNA干扰后细胞侵袭功能的变化.方法小RNA干扰的方法抑制EJ细胞中CD44基因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shCD44-EJ细胞的侵袭功能改变.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shCD44-EJ细胞与CD44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性下降,Western blot检测CD44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结果显示shCD44-EJ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约50%.结论特异性沉默CD44可抑制EJ细胞的侵袭能力.【总页数】3页(P345-347)【作者】丁明霞;李翀;左毅刚;范祖森;王剑松【作者单位】65010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65010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65010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RNA干扰YAP基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J], 胡光辉;徐亮;赖鹏;郭锥锋;刘欢;刘敏;王云;姚旭东;许云飞2.miRNA沉默ILK基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侵袭功能的影响 [J], 易正金;何云锋;王勇;高飞;雷波3.腺病毒介导p16和p53基因联合转导抑制人膀胱癌EJ细胞的增殖活性 [J], 朱朝辉;林晨;曾甫清;鲁功成;付明;张雪艳;梁萧;吴旻4.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的转染及表达 [J], 崔曙;唐铁龙;石明;李响;李虹5.PD98059抑制aFGF诱导的人膀胱癌细胞株EJ细胞增殖 [J], 卜仁戈;费翔;吴斌;宋永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膀胱上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方法
膀胱上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方法邓毕华;姚友生;郝維平;王家伟【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2(016)024【摘要】BACKGROUND: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to obtain human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enzymatic digestion, scraping and tissue plant. Each of the three methods has it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There are too many ingredients in the culture medium to deal with, besides, the efficiency is low.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best method for primary culture of human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METHODS: Human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from normal bladder mucosa were cultured with three different primary cell culture methods: enzymatic digestion, scraping and tissue plant.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successful rates of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cultured with enzymatic digestion, scraping and tissue plant were 13.3%, 26.7% and 86.7%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uccessful rates were significant (P < 0.001). Fluorescent staining withAE1/AE3 antibody confirmed that the cultured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AE1/AE3 epithelial cytokeratins. Tissue plant is a simple and feasible primary culture method for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culture, and a great amount of pure bladder epithelial cells can be obtained in a short time using this method.%背景:国内外获得原代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的方法包括酶消化培养法、刮削培养法、组织块培养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培养基中成分多不易把握,效率不高.目的:分析人膀胱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最佳方法.方法:在同一实验条件下,采用酶消化培养法、刮削培养法、组织块培养法3种不同的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培养人正常膀胱黏膜膀胱上皮细胞.结果与结论:酶消化培养法、刮削培养法、组织块培养法各组膀胱上皮细胞培养成功率分别为13.3%,26.7%,86.7%,3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3组培养的人膀胱上皮细胞角蛋白AE1/AE3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说明组织块培养法是一种简单,短期内可扩增出较多纯净的膀胱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总页数】4页(P4495-4498)【作者】邓毕华;姚友生;郝維平;王家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广东省广州市,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小鼠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J], 毕琳;李键;王中乾2.兔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 [J], 任玫卿;栾洁3.膀胱上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方法 [J], 邓毕华;姚友生;郝維平;王家伟4.一种原代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J], 白东梅;李玉霞;王薇;贾天野;吴逊;金晶;凌婧怡;杨丹;刘岩峰5.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 [J], 王仕宇; 李博通; 刘佳玮; 倪耀娣; 刘明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抑制基因LASS2在裸鼠膀胱癌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肿瘤抑制基因LASS2在裸鼠膀胱癌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栾婷;王海峰;丁明霞;刘靖宇;王伟;李宁;王剑松【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7(030)011【摘要】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关于膀胱癌的发病机制仍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研究.LASS2是我国新近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文中通过检测LASS2在裸鼠膀胱癌模型中的表达,探讨LASS2与肿瘤增殖和凋亡的关系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抽签方法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皮下种植组、原代灌注组及空白对照组(DMEM膀胱癌细胞培养基),每组10只.皮下膀胱癌种植模型将已制备的细胞悬液按每只0.5 mL(即5×106/0.1 mL个细胞)注射入裸鼠左腋皮下.原位膀胱癌种植模型在裸鼠排空膀胱后将100μL EJ(即1×107个细胞)单细胞悬液灌注入膀胱,观察裸鼠致瘤情况.检测不同部位成瘤组织中LASS2、Ki-67的表达及增殖、凋亡等指标变化.结果皮下种植组皮下肿瘤形成,成瘤率为100%.原位灌注组、皮下种植组及空白对照组裸鼠肉眼及病理切片均未检测到肝、肺、肾等器官及淋巴结转移.与空白对照组LASS2表达(81.0%)比较,原位灌注组、皮下种植组LASS2表达(60.0%、14.0%)显著减少(P<0.05);与空白对照组Ki-67表达(16.0%)比较,原位灌注组、皮下种植组Ki-67表达(50.0%、78.0%)增加(P<0.05);与原位灌注组比较,皮下种植组LASS2表达(14.0%)明显减少(P<0.05),Ki-67表达(78.0%)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皮下种植组、原位灌注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皮下种植组比较,原位灌注组Bcl-2表达升高(P<0.05);而Bcl-xl在原位种植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组(P<0.05);Bax和Bim均呈现低表达,Bax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皮下种植组Bim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原位种植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各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i-67在皮下种植瘤组织中的表达较其他两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LASS2在空白对照组中的表达较其他两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LASS2具有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其表达可能与膀胱癌EJ细胞体内成瘤能力、增殖和凋亡有关.%Objective Bladder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volving urinary system , yet its pathogene-sis has not been fully and thoroughly studied .The study aim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LASS 2 in bladder cancer model of nude mice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LASS 2 with tumor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as well as its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 Methods Tumor development in nude mice was observ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orthotopic bladder cancer model by transplantation , bladder cancer metastasis model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and blank con-trolSS2 expression and changes i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were detected in tumor tissues of different parts . Results Bladder cancer cell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metastasis model tumor formation rate of 100%.The two models were not found transfer phenomenon inpared with blank control group (81.0%), LASS2 expression (60.0%, 14.0%)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inoculated group and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group ( P<0.05)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 16.0%) , the expression of Ki67 in the inoculated group and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group increased (50.0%and 78.0%)(P<0.05).Compared with the in situ perfusion group, the expression ofLASS2 (14.0%)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and the expression of Ki67 (78.0%) was increased (P<0.05).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 the expression of Bcl-2 in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group and in si-tu perfu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 P<0.05) .Compared with the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group , the expression of Bcl-2 was increased in the in situ perfusion group ( P<0.05) ,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Bcl-x1 in the in situ implanted tumo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The expression level of Bax and caspase3 in each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 the expression of Bim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subcutaneous implant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LASS2 may be related to the tumorigenicity ,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EJ blad-der cancer cells .【总页数】7页(P1172-1178)【作者】栾婷;王海峰;丁明霞;刘靖宇;王伟;李宁;王剑松【作者单位】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650101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相关文献】1.膀胱癌组织中DNMT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增殖和凋亡程度的相关性 [J], 王全玉;何炜;蔺强;李莉蕊;吴振启2.COX-2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J], 王代旭;黄元奎;牛洪泉;张华平;潘险峰3.人胃癌细胞原位移植转移裸鼠原发灶及转移灶中锌指蛋白139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J], 赵群;李勇;范立侨;檀碧波;侯五辉;李兆星;王冬;刘羽4.膀胱癌大鼠LASS2基因及肿瘤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分析 [J], 熊飞; 余洋; 王婵; 陈晓波5.塞来昔布联合放射治疗对异位裸鼠人鼻咽癌模型中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 凌泽毅;江洪;张应龙;龙晓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中约55%~60%为浅表性膀胱癌,其中50%~70%术后出现复发,约25%~30%的复发病例伴有恶性程度增高或浸润能力增强。
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种药物用于临床,包括细胞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维生素等,但仅有少数几种药物较为有效[1]。
近年来,人们试图摆脱膀胱肿瘤的“菜谱式”治疗,通过药物敏感实验,建立“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法。
而其中四氮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比色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外肿瘤药敏试收稿日期:2008-01-07修订日期:2008-02-26作者简介:王剑松(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泌尿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项目研究: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2NG-18)子课题。
・论著・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王剑松1,卢永伟2,王超3,詹辉1,袁龙4(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室,云南昆明650101;2.福建省肿瘤医院;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4.河南省肿瘤医院外科)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个体表浅性膀胱癌组织对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MTT比色法测定了59例膀胱癌组织对灌注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抑制率和敏感性。
结果14例失败,45例获得成功,总体可评价率为76.3%,不同个体对不同抗癌药物的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除MTX对膀胱癌G1和G3级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均无关;抗癌药物对初发膀胱癌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复发膀胱癌;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单一药物,二者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相对敏感的抗癌药物,并将作用于不同机制、细胞不同周期的抗癌药物联合,制订个体化膀胱灌注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减少副反应,减少肿瘤复发率。
关键词:膀胱肿瘤;癌细胞体外培养;抗癌药物敏感实验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41(2008)03-0226-04Primarybladdercancercellcultureandevaluationofsensitivityofantitumordrugsinvitro.WANGJian-song,LUYong-wei,WANGChao,etal.(DepartmentofUr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Col-lege,Kunming,Yunnan65010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methodsofprimarybladdercancercellcultureandtoevaluatethesensitivityofantitumordrugsindividuallyandtheircombinationinsuperficialbladdercancer.MethodsThesensitivityandinhibitingratesofantitumordrugsandtheircombinationin59superficialbladdercancersamplesfromdifferentindividualswerestudiedbymeansofprimarytumorcellcultureandMTTassay.ResultsOf59superficialbladdercancersamples,sensitivitytestsweresuccessfullyperformedin45samples,andtheothersfailed,thesuccessfulratewas76.3%.DiversityofinhibitingratesofantitumordrugswasobservedinsamplesfromdifferentindividualsexceptMTXinstageofG1andG3.Nocorrelationhadbeenfoundbetweenthesensitivityassayandthepathologicalgradeandstage.Sensitivityandmeaninhibitingratesofantitumordrugsintheprimarygroupwerenotablyhigherthanthatintherecurrentgroup.Thecombinationoftwotherapyagents,whichhaddifferentmechanismsordifferentcell-cycletargets,showedsignificantlymoresensitivityandhighermeaninhibitingratesthansingleone.ConclusionTheindividualchemotherapy,therelativesensitivedrugsandtheircombinationshouldbedesignedandselectedsoastoincreasetreatmenteffect,decreasesideeffectstotheleast,anddecreasethetumorrecurrence.Keywords:Bladdercancercellculture;Antitumordrugsensitivityassay验方法,它是在1983年由Mosmann首先应用于鼠淋巴瘤细胞系中研究IL-2等细胞因子对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影响[2]。
本研究以人膀胱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膀胱癌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并比较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对不同抗癌方案的敏感性,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标本取自2005年4月~2006年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9例膀胱癌患者。
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35~92岁,平均67.7岁;均经手术探查病理确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分级:G121例,G219例,G319例。
分期:Ta期18例,T1期41例。
初发44例,复发15例。
采用的实验药物有:CTX-12(蛇毒膜毒素-12),HCPT(羟基喜树碱),MTX(氨甲蝶呤),EPI(表阿霉素)和DDP(顺铂)等。
抗癌药物试验浓度以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1mg/ml的溶液,-30℃冻存(不超过3个月),临用前解冻。
二、实验方法采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肿瘤标本均取自手术切除的新鲜癌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利用肿瘤细胞贴壁比成纤维细胞慢的特点,用短暂培养反复贴壁的方法将二者分开[3]。
通过光镜下细胞形态学特点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验,对培养肿瘤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确定系移行上皮肿瘤。
对原代培养细胞进行MTT比色法药敏实验操作:参照Mosmann[3]的方法略加修改,将上述细胞悬液(5×105/ml)接种于96孔无菌培养板,每孔100μl(含5×104个细胞)。
设无药对照孔、空白对照孔和测定孔,每种药物均设3个复孔,置入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弃去上清液,测定孔内加入不同浓度的各组化疗药物100μl(CTX-12,HCPT,MTX,EPI,DDP,CTX12+HCPT,CTX12+MTX,CTX12+EPI及CTX12+DDP),空白对照孔加入含10%小牛血清等量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37℃,5%CO2,重新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h后取出,去上清液,每孔加入不含血清的RPMI1640液配成的MTT液100μl,5%CO2条件下继续培养4h,去上清,每孔加入DMSO100μl,轻度震荡溶解甲攒(formazan)结晶10~15min,使紫蓝色甲臜结晶完全溶解,即在酶标仪上测定波长570nm为检测波长,测各孔的OD值。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1-(药物组OD值-空白组OD值)/(无药对照组OD值-空白组OD值)×100%;肿瘤细胞的存活率=1-肿瘤细胞的抑制率。
采用1978年全国抗癌药物会议制定的抗肿瘤药物通用指标: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率(IR)>70%为高度敏感,50%~70%为中度敏感,30%~49%为低度敏感,<30%为不敏感或耐药,并选择抑制率最高的化疗药物供临床治疗参考[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其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组结果以α=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一、形态学观察1.相差显微镜观察:筛选原代培养细胞,48~72h后贴壁生长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可见有较长突起的成纤维细胞,当培养至第5~7d时,细胞已大部分融合,长满瓶底。
2.组织学观察(Giemsa染色):肿瘤细胞贴壁生长,呈上皮样,细胞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多呈圆形及多角形,细胞核大。
核仁清晰,多为2~3个。
胞浆内可见颗粒和空泡,细胞失去接触抑制并易脱落。
可见有较长突起的成纤维细胞,经过纯化后,有较长突起的成纤维细胞较少或不见。
二、生物学特征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特异地分布于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正常膀胱组织无表达[5]。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染色阳性,胞浆呈黄色,胞核呈蓝色。
非肿瘤细胞染色阴性。
三、药物敏感性检测1.用MTT法对59例膀胱癌标本进行体外药敏试验,14例失败,45例获得成功,总体可评价率为76.3%。
2.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抑制率的比较,通过对45例膀胱癌细胞的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差异很大,MT12的抑制率为7.4%~85.7%,HCPT的抑制率为3.7%~85.7%,MTX的抑制率为2.0%~72.1%,EPI的抑制率为2.0%~94.5%,CDDP的抑制率为0~89.2%。
3.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与抗癌药物抑制率的关系:分别对CTX-12,HCPT,MTX,EPI,DDP,CTX12+HCPT,CTX12+MTX,CTX12+EPI及CTX12+DDP各单药及两药联合的检测发现在45例膀胱癌中,除MTX对膀胱癌G1和G3级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均无关(P均>0.05)。
4.抗癌药物对膀胱癌的初发与复发平均抑制率的比较:在35例初发膀胱癌和10例复发膀胱癌中,抗癌药物对其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不同,抗癌药物对初发膀胱癌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复发膀胱癌,且二者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