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观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教研评课稿2022-精品
《有余数的除法》教研评课稿202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伍轩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受益匪浅,整节课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语言优美,思路清晰,课件精美。
在教学中,伍老师抓住了孩子们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完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
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
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
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伍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
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突出了这一特点,伍老师摒弃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教学,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横式的写法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整堂课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一一数形结合一一发现归纳一一综合应用”几个环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3、充分利用学具。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
同时,利用摆小棒的过程理解余数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感知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意义,将枯燥的数理教学变得很有意思,将抽象的数理计算变得非常直观,有助于学生对有余除法数理计算的深刻认识。
4、重难点突出。
“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1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
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
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2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
【优质文档】有余数的除法评课-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篇一: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篇二: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白乐镇中心校校长杨军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
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
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
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
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
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
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拓展:带余数除法的奥数题及答案带余数除法问题:带余数除法的奥数题及答案:一个两位数去除251,得到的余数是41.求这个两位数。
带余数除法答案:分析:这是一道带余除法题,且要求的数是大于41的两位数.解题可从带余除式入手分析。
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即被除数=除数×商+余数,∴251=除数×商+41,251-41=除数×商,∴210=除数×商。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马王堆小学黄娟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杨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开始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杨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杨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杨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节课杨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7个苹果摆一盆,每3个摆一盆,怎么分?”,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
三、练习层层递进“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探究□÷□=3……3,□÷□=8……6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精选11篇)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余数除法》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篇1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1、合理把握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
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
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
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
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
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
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
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4篇)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4篇)《有余数除法》评课稿(通用4篇)《有余数除法》评课稿篇1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docx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王小霞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 盆花,每 5 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
片区《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月10日)
片区《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6月10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上午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黄云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受益匪浅,从课堂中能看出黄老师性格活泼、善于和学生沟通,极具有亲和力,并且课堂上语言干练、严谨,身上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从刚开始的导课,巧妙的创设情境:几位同学到绿色庄园游玩,提供的这一素材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上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注重孩子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且较好的关注了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阮老师在解决“把9根火腿分给4个同学,怎样分”的问题上,采取了让孩子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让三个孩子分别眼看、手动、嘴说,多方面调动孩子的感官,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有余数的”的过程,使过程和结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3、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表达小组的研究发现,用自己的方法完善结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且积极上台汇报小组探究成果。
4、课堂节奏紧张有序,语言干练、严谨,板书书写非常认真。
听了这节课,我的感受是明白了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应多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导学案的应用我们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将教学环节、教案、学案统一起来。
同时不要把新课改看的太复杂,要使新课改简单化。
教学中还应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如:分一分、贴一贴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获取知识。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黄老师多多包涵,也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二年级数学下《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本节课主要呈现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它的计算过程和应用。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如下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得当,逻辑清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十分得当,逻辑清晰。
通过引导学生分苹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余数”的概念。
并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
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强调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
三、教学方法得当,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交流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练习,学生也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目标达到预期要求。
五、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本节课中,教师积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这种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需要改进之处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可能对“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结论的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组织得当、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
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
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
应再出示以下几类: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 (3)19÷4=4......3 18÷3=5 (3)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听了叶蕾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我感触颇深,叶蕾老师在课堂上的活泼大方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叶蕾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
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叶蕾老师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
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叶蕾老师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
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
第二次操作是叶蕾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
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
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第三次叶蕾老师让学生分别用4根、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正方形,看看分别出现什么情况,经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余数必须必除数小的道理。
第四次叶蕾老师让学生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进一步证明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开始的叶蕾老师猜草莓的颜色的游戏,课中的分草莓、摆正方形,课尾摆五边形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
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精】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精】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
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
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2024最新-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
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一堂拓展表内除法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
___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___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___对教学目标定位非常准确。
本课程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___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___挖掘了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在课前活动中,___与学生玩了一个分花朵的小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又让学生感知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研究。
在教学中,___用“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新知教学,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___注重开展自主研究,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摆小棒的环节中,___让学生自主操作,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总之,___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注重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整合,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这堂课堪称一堂优秀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中,学生有两个环节可以探索空间。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让他们把小正方形当作草莓摆一摆。
然后,让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并上台操作,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感知余数的意义。
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尝试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为老师适时引出数学上有余数的除法的规范写法做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意见和建议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意见和建议第一篇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这堂有余数的除法课哈。
一开头啊,老师的导入就特别吸引人,用了一个超有趣的小例子,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抓住啦,这点真的很棒!在讲解的过程中呢,老师讲得那叫一个清楚明白,每个步骤都细细地拆解,还不断地和同学们互动,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
这可太重要啦,能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不过呢,我觉得在练习环节,可以再多增加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也能“吃饱”。
还有啊,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给每个小组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交流,说不定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哟。
还有个小细节,老师在板书的时候,可以把重点的地方再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一下,这样能让孩子们看得更清楚,印象也会更深刻。
总的来说,这堂课已经很不错啦,要是能在这些小地方再改进改进,那就完美咯!第二篇嘿,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这堂有余数的除法课。
老师一上课就满脸笑容,那亲切的样子让同学们一下子就放松了,感觉学习也变得没那么紧张了呢。
而且老师准备的教学道具也很用心,那些小卡片、小棒啥的,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形象了,这点必须点赞!课堂上,老师很注重启发同学们的思维,不断地提问引导,让大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真的很棒。
但是哦,我发现有几个同学好像有点跟不上节奏,老师是不是可以多关注一下这部分同学,给他们多一些单独辅导的机会呢?还有在讲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再多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理解得更透彻。
另外呀,课堂的氛围可以再活跃一点,比如说来个小小的数学竞赛,或者让同学们自己编一些有余数除法的题目,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哟。
好啦,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一起让这堂课变得更精彩!。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报告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报告听了宁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宁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从生活入手,能灵活的处理教材,整堂课重难点突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一、新知教学能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挖掘生活素材,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宁老师没有生搬教材,而是从生活入手,挖掘生活素材,通过问题:你上学坐的几个轮子的汽车?(2.3.4.5.6),然后通过我有10个轮子,能装几辆两轮车?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列出算式,然后问题一变,如装3个轮子的汽车呢?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事物以及通过有余数和没余数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本节课宁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比如,在刚认识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圈一圈“10个轮子如果装3个轮子的车,能装几辆?”,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在教学红点问题时,第一个问题:有12个轮子,要装4个轮子的汽车,可以装几辆车?因为以前学过,所以处理的比较简单,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圈出圆片,但在处理第2个问题时,完全放给学生,自己圈,列式,然后汇报交流,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由易到难,很好的训练了孩子们思维能力,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先是通过判断,连一连,填一填这样的基础题,又通过计算,让学生更熟练的用口决计算,然后出了一个燃烧大脑的题目,用4个数组成除法算式,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同时也很好地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不足之处:虽然老师本节课,设计的很好,问题引导的也不错,也有一定的深度,但通过观察学生,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并不够高,我觉的尤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让课堂中融入一些,游戏,比赛,等容易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元素,对孩子的兴趣的提升,注意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有幸聆听了_____老师的这堂课,感触颇深。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_____老师在本节课中,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合理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老师在引入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分草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平均分有时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而自然地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直观地感受余数的产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不仅安排了基础练习,还设计了一些拓展练习,如“()÷()=5……3,除数最小是()”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多样1、情境教学法老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分草莓、摆小棒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2、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老师充分利用了实物、图片、小棒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深刻理解余数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引导、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听了XXX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对她的活泼大方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印象深刻。
以下是我认为XXX老师这节课值得我们研究的几个方面: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原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单元,现在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
XXX老师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
XXX老师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
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
第二次操作是
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从
而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次是让学生分别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理解了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是让学生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进一步证明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XXX
老师的教学例题和练都与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例密切相关,如猜草莓颜色、分草莓、摆正方形、摆五边形等。
这样的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以上是我对XXX老师这节课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观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本节课,李老师是根据青岛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
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
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
而李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引入环节李老师设置了猜气球颜色的游戏,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
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李老师制作了学习任务单,创设了让学生分草莓画一画、圈一圈的动手操作活动,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李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中,李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李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借助学习任务单画一画、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在画一画、圈一圈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课堂一开始设置了猜气球颜色的游戏,到最后揭示了
游戏的秘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整体来看,李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再让学生掌握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强烈地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
教师只有把关注细节落实到每一节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