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2024年《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____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
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
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
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
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
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
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
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
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
并且到开放性。
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
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
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
□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
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
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1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
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
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2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8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8篇)《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8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1《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
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
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
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作者:香山枫叶日期:2009-11-17 9:10:00推荐大家下午好:下午听了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1、在进入本节课学习时,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
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
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
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
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老师这节课的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老师在上完9 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习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作者:宗剑(小学数学广西崇左市小学数学七班)评论数/浏览数:0 / 2533 发表日期:2012-12-1423:43:49《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听了黄老师上《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我感受颇深。
下面就说说他的课:1、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马王堆小学黄娟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杨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开始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杨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杨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杨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节课杨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7个苹果摆一盆,每3个摆一盆,怎么分?”,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
三、练习层层递进“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探究□÷□=3……3,□÷□=8……6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4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4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后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如“跳绳”、“买书”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真实的情境也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华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审题不够细致这节课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教学,而应用题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审题。
审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主题图中的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
再通过充分的读和思考,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
在教学时,我只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就找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分析题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这样那些中差生很难理解题意。
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多次默读并思考,然后再分析题意。
2、析题的方法单一在教学例题时,我先出示了主题图,并没有出示问题,我是想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除法问题。
这样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也就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解答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完成做一做和练习时,我也是让学生从数学信息入手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用题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反过来再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不同的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朴实而扎实。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
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_说课稿
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_说课稿4月19日下午,数学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节学具课----《有余数的除法》,大家对这节课给予很高的评价,我现将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整理如下:优点:1.本节课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分草莓,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
2.教学准备充分,课件、小棒、草莓图片、盘子等提前准备,可以看出老师很用心。
3.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普通话准确、吐字清晰、表达完整准确,简洁严谨,过渡自然。
4.引入有关余数的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
5.教师在学生列完算式后,让学生说一说算式的含义,打通了数学符号表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6.老师让学生对比两个除法算式的异同点设计巧妙,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在平均分物时有时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就可用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而分不完还有剩余且不够再分一次时,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剩余的物体个数就是余数。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我指出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1. 本节课出现两次摆一摆的活动:第一次是用11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摆后都余下几根,老师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板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老师又出示分草莓的活动,学生发现6个草莓每2个一盘正好分三盘,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成3盘还剩一个,从而老师介绍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等等。
我感觉这两个活动就它们的作用而言有点重复,并且第一个活动操作难度比第二个活动更大一些,是不是再设计时要考虑删掉一个,或由易到难来处理。
2. 练习题的处理上,主要是第3题难度较大:19颗糖,每人分()颗,可以分给()人,还剩()颗。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非常薄弱,这道题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更直观形象,学生在摆的时候可以清楚看出每份分几个,数一数发现分成了几份,看一看就知道还剩几个。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精选11篇)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余数除法》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篇1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1、合理把握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
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
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
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
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
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
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
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
【2018最新】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篇一: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点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
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
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
应再出示以下几类:篇二:《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
魏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评课:《有余数的除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研究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和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
教师在本节课中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本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安排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分饼干、圈草莓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创设有助于学生研究的活动情境教师让学生圈草莓的操作活动中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
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愿望。
我的建议:在复旧知期间不要过于细节化,以免浪费时间。
学生对除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可以去掉让学生动手分的过程。
在学生汇报圈草莓情况时,教师应该更好地把握时间,让学生同时观察余数和除数大小之间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地除法》评课稿xxx《有余数地除法》为表内除法知识地延伸与拓展,同时也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地基础与起点;凌老师地这堂课,从试教到今天地赛课,灵活运用了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地意义,有余数除法地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地读法,教学效果良好;更难得可贵地为在教学中融入了自己地创新之举;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地认识与体会: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为有余数除法地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地意义;凌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地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实现教学目标;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凌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地,想要达到地目标,以及学生地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前活动中,凌老师先与学生玩了一个分花朵地小游戏,既为低年级组织课堂地需要,调动学生地学习积由此引出有余数地除法,极性,又为初步让学生感知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地情况,自然过渡到新课地学习;在第一个环节,观察动画,引出操作活动时,凌老师先让一个学生上台操作示范,用11 根小棒摆()图形,每个图形用了()根小棒,摆了()个,剩下()根;接着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分组操作,并让学生也像这样汇报操作过程;可见凌老师平时地课堂也为训练有素地;接下来,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地情境开展,给每个孩子地草莓数各不相同,有5 个、6 个、7 个、8 个四种情况,每 2 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创造性改编教材,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地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正好分完,另一种为有剩余;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分草莓地过程,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地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地含义;这样地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当学生理解了有余数地除法算式地含义后,再回到摆小棒地环节,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小棒地过程,此处首尾呼应,教学设计巧妙合理;三、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地探索空间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第一个环节在理解有余数地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正方形当作草莓摆一摆,再通过让学生汇报摆地过程,并上台操作,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地数学内容,明确余下地不能再分地道理,从而感知余数地意义;第二环节为让学生尝试写有余数地除法算式;学生地写法五花八门,为老师适时引出数学上有余数地除法地规范写法做铺垫;四、课堂思考比较理性,语言规范简洁凌老师地课要求学生用规范地数学语言描述分小棒、分草莓地过程,教学程序清晰明了、环环紧扣;闯关练习地设计也为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地学生有不同地收获;体现人人学有价值地数学,人人获得不同地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地思想;五、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有亲与力;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与力;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地距离,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板书规范美观,课件制作精美,基本功扎实,给人一种美地享受;六、个人建议:1、在时间上凌老师没能把握好,教学环节还应适当紧凑一些,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用于有余数除法含义地理解,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2、凌老师地追问还有所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尝试写有余数地除法算式时,迫不及待想得出正确地想法;忽视了学生地深度思考;这时凌老师如果能及时进行追问:剩下地这个草莓如何体现在算式中呢?学生就会用自己地方式在算式中把余数表示出来,学生感悟到地将会更多;。
二年级数学下《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二年级数学下《有余数的除法》评课本节课主要呈现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它的计算过程和应用。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如下评价: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得当,逻辑清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十分得当,逻辑清晰。
通过引导学生分苹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余数”的概念。
并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
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强调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
三、教学方法得当,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交流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练习,学生也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目标达到预期要求。
五、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本节课中,教师积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这种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六、需要改进之处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可能对“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结论的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组织得当、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主评稿
《有余数的除法》主评稿在这儿谈不上点评,但是我说说我的心理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非常感谢XX中心小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热情地招待,来到贵校,我们不仅象来到家里一样,还体会到家人的温暖,兄弟姐妹的通力合作,这不,今天早上刘老师和管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既是从表内除法意义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在整个除法知识系统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点。
本堂课是两位教师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修订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置。
教学较好的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修订的教材要求。
二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学习后,孩子们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而本节课两位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始终围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纵观这两节课,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亮点:亮点一:教材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的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内容。
在这里两位教师深刻理解了教材的安排意图,并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巧妙的的整合。
亮点二、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景。
刘老师是这样做的,在开课时以猜气球色设置悬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堂破解了老师猜气球色准确无误的奥秘,而且还强化了学生更深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动机,让整堂课活跃积极向上,学生从一头雾水到豁然开朗,再到想要学习的活动情景。
而第二节课的管老师则采用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完成;真是二仙过海,各显神通。
亮点三:教学重点突出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涉及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主要帮助学生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精】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精】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
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
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2024最新-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
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一堂拓展表内除法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
___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___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___对教学目标定位非常准确。
本课程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___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___挖掘了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在课前活动中,___与学生玩了一个分花朵的小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又让学生感知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研究。
在教学中,___用“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新知教学,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___注重开展自主研究,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摆小棒的环节中,___让学生自主操作,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总之,___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注重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整合,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这堂课堪称一堂优秀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中,学生有两个环节可以探索空间。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让他们把小正方形当作草莓摆一摆。
然后,让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并上台操作,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感知余数的意义。
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尝试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为老师适时引出数学上有余数的除法的规范写法做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通用13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篇1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
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
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
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篇2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有幸聆听了_____老师的这堂课,感触颇深。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_____老师在本节课中,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合理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老师在引入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分草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平均分有时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而自然地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直观地感受余数的产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不仅安排了基础练习,还设计了一些拓展练习,如“()÷()=5……3,除数最小是()”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多样1、情境教学法老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分草莓、摆小棒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2、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老师充分利用了实物、图片、小棒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深刻理解余数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引导、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听了XXX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对她的活泼大方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印象深刻。
以下是我认为XXX老师这节课值得我们研究的几个方面: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原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单元,现在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
XXX老师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
XXX老师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
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
第二次操作是
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从
而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次是让学生分别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理解了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是让学生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进一步证明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XXX
老师的教学例题和练都与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例密切相关,如猜草莓颜色、分草莓、摆正方形、摆五边形等。
这样的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以上是我对XXX老师这节课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列一列、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不用小棒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里最大能填几? ×6<57, ×5<38,(想;()×6<57最接近38„„)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练习环节中,刘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
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
是一堂较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