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1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
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
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
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
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2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6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
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8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8篇)《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精选8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1《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
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
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
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马王堆小学黄娟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杨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开始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杨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杨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杨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节课杨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7个苹果摆一盆,每3个摆一盆,怎么分?”,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
三、练习层层递进“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探究□÷□=3……3,□÷□=8……6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一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
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
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
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
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
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
”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
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
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
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猜想验证中生成“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主题为《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二年级数学的一部分。
在该主题下,教师主要讲解了以下内容:1.除法的概念及符号表示2.余数的概念及其含义3.普通除法与带余除法的区别4.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技巧二、教学目标1.熟悉和掌握除法的概念及符号表示,理解除法的应用背景和意义2.了解余数的概念及其含义,并掌握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3.掌握普通除法与带余除法的区别,经过课堂实践,能够清晰地区分两种算法4.学生应该熟练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技巧,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法”、“对话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充分参与、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课程讲解环节,通过数字、表格和图形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的概念和带余除法的实际使用场景,用简单的口语化语言让学生轻松理解、快速掌握知识点。
在教师示范环节,教师现场演示带余除法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的求解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教材中的例题均采用了真实的生活应用场景,避免了单纯的计算性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场景相联系;2.教学内容紧密连接,深度递进。
课程在教学上,结合知识主线,依次深入到有余数的除法。
内容的分析顺序,从“普通除法”到“带余除法”,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节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思考的能力,实现了知识点的全面教学;4.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热情。
五、教学总结本次《有余数的除法》的课程教学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应用型数学知识进行了充分地解说和演示。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优点我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
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
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
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 (3)
18÷3=5 (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前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比较难的课程,需要非常认真地学习和理解。
在本次课堂评课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小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课程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理解基本的整除和余数的概念2.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算法3.能够熟练地应用带余数的除法算法求解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除和余数的概念2.有余数的除法算法3.带余数的除法求解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次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这个课程内容2.演示法: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用有余数的除法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实际应用场景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熟悉这个课程的计算方法,并且扩展他们的计算能力4.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综合应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效果通过深入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本次课堂效果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整除和余数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2.计算能力提升情况:在练习和实践过程中,比较多的学生计算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更熟练地执行算术运算3.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情况:通过带余数的除法求解实际问题,比较多的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升,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4.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在互动和组织形式上,本次课堂能够有效地塑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五、总结与建议在教学中,我们认为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突出了这一特点,吴老师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横式的写法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整堂课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猜测验证——综合应用”几个环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学生分6个桔子,每两个一份,可以分几份?接着分7个桔子,每两个一份,可以分几份?通过两个题的对比,理解余数。
第二次是让学生用8、9、10、11根小棒重复摆熟悉的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摆的道理,从而引出余数的意义。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让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吴老师采用了猜测——验证——概括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练习环节,吴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主评稿
《有余数的除法》主评稿在这儿谈不上点评,但是我说说我的心理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非常感谢XX中心小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热情地招待,来到贵校,我们不仅象来到家里一样,还体会到家人的温暖,兄弟姐妹的通力合作,这不,今天早上刘老师和管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既是从表内除法意义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在整个除法知识系统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点。
本堂课是两位教师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修订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置。
教学较好的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修订的教材要求。
二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学习后,孩子们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而本节课两位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始终围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纵观这两节课,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亮点:亮点一:教材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的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内容。
在这里两位教师深刻理解了教材的安排意图,并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巧妙的的整合。
亮点二、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景。
刘老师是这样做的,在开课时以猜气球色设置悬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堂破解了老师猜气球色准确无误的奥秘,而且还强化了学生更深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动机,让整堂课活跃积极向上,学生从一头雾水到豁然开朗,再到想要学习的活动情景。
而第二节课的管老师则采用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完成;真是二仙过海,各显神通。
亮点三:教学重点突出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涉及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主要帮助学生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通用13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篇1在本课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通过一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
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三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
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
学生明确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学生知识掌握的比较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伸的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篇2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评课稿_0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优点我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
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
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
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
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13÷2=5......319÷4=4......318÷3=5 (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有幸聆听了_____老师的这堂课,感触颇深。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_____老师在本节课中,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合理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老师在引入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分草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平均分有时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从而自然地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直观地感受余数的产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不仅安排了基础练习,还设计了一些拓展练习,如“()÷()=5……3,除数最小是()”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多样1、情境教学法老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分草莓、摆小棒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2、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老师充分利用了实物、图片、小棒等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深刻理解余数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引导、点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一堂拓展表内除法知识的课程,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
___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___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___对教学目标定位非常准确。
本课程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___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___挖掘了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在课前活动中,___与学生玩了一个分花朵的小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又让学生感知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研究。
在教学中,___用“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新知教学,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___注重开展自主研究,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摆小棒的环节中,___让学生自主操作,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总之,___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注重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整合,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这堂课堪称一堂优秀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中,学生有两个环节可以探索空间。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让他们把小正方形当作草莓摆一摆。
然后,让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并上台操作,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感知余数的意义。
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尝试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学生的写法五花八门,为老师适时引出数学上有余数的除法的规范写法做铺垫。
【推荐下载】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篇一:《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
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列一列、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
凌老师的这堂课,从试教到今天的赛课,灵活使用了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良好。
更难得可贵的是在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理解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凌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凌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实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课前活动中,凌老师先与学生玩了一个分花朵的小游戏,既是低年级组织课堂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第一个环节,观察动画,引出操作活动时,凌老师先让一个学生上台操作示范,用11根小棒摆()图形,每个图形用了()根小棒,摆了()个,剩下()根。
接着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分组操作,并让学生也像这样汇报操作过程。
可见凌老师平时的课堂也是训练有素的。
接下来,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展开,给每个孩子的草莓数各不相同,有5个、6个、7个、8个四种情况,每2个摆一盘,能够摆几盘?创造性改编教材,在对比中协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有剩余。
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当学生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后,再回到摆小棒的环节,用除法算式表示分小棒的过程,此处首尾呼应,教学设计巧妙合理。
三、注重展开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第一个环节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正方形当作草莓摆一摆,再通过让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并上台操作,促使学生理解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感知余数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钟如如听了陈春肖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对以下几点感受颇深:1、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突出了这一特点,严老师摒弃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教学,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横式的写法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整堂课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数形结合——发现归纳——综合应用”几个环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梨,每人分4个,可以怎么分?事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不同个数的梨,这样在反馈时就可以呈现出5钟不同的情况,再通过让学生分类,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刚好分完,一类是有多余的。
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引出余数的意义。
第二次操作是老师在黑板上先摆了2个4,再接着让学生来分梨,并用算式表示出分梨的结果,梨的个数一个一个增加,从而得数了不同的算式。
数形结合,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来观察黑板上的所有算式,让学生找找有什么发现。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在本次操作中,学生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篇一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
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
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
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
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
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
”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
陈老师首先以壹伍÷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一⑦、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
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
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
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猜想验证中生成“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听了叶蕾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我感触颇深,叶蕾老师在课堂上的活泼大方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叶蕾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
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叶蕾老师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
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叶蕾老师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
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
第二次操作是叶蕾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
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
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第三次叶蕾老师让学生分别用4根、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正方形,看看分别出现什么情况,经过对比,发
现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什么余数必须必除数小的道理。
第四次叶蕾老师让学生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进一步证明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开始的叶蕾老师猜草莓的颜色的游戏,课中的分草莓、摆正方形,课尾摆五边形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
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叶蕾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
另外叶蕾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叶蕾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最后就是对学困生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