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索尔仁尼琴

合集下载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 第一圈 读后感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 第一圈 读后感

《第一圈》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一本关于他在苏联时期地下创作经历的作品。

这本书透露了索尔仁尼琴在苏联政府监视下的艰辛生活以及他坚持创作的艰难之路。

阅读《第一圈》后,我对索尔仁尼琴的勇气和才华深感敬佩。

他不仅在极权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还通过秘密手稿和地下刊物传播他的作品。

这种地下创作的经历不仅反映了苏联政府审查制度的严苛,也展示了索尔仁尼琴的坚定立场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一圈》不仅是一部记录索尔仁尼琴个人经历的作品,也是对当时苏联文化环境和审查机制的深刻探讨。

这本书揭示了极权主义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和对创作自由的限制。

他通过描述他在地下创作中遭受的困境、审查、被捕和流亡等经历,揭示了苏联政府对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严厉打压。

通过《第一圈》,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索尔仁尼琴的创作历程和他对艺术的热爱。

他坚持通过文学表达真理和正义,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这本书不仅是对索尔仁尼琴生平经历的见证,也是对追求自由和人权的呼吁。

总而言之,阅读《第一圈》让我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和生活经历产生了深刻的敬佩。

他在苏联极权主义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仅表现出了他的勇气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任何压迫和限制言论自由的社会机制进行深思的机会。

这本书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记录,也是对自由和创作权力的无畏辩护。

解读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精华版

解读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精华版

解读《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脱水精华版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习马讲书,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长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生于1918年1962年发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可以说,正是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让索尔仁尼琴进入俄罗斯乃至世界伟大作家的行列。

这篇小说共20多万字,通篇写的是1952年,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劳动盈利,一名普通囚犯一天的经历。

苏联的劳动营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事物,它往往设立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

营地里关押的囚犯身上背着各种罪名,有的甚至没有罪名,它们需要服完长短不一的刑期,每天都要接受强制劳动。

索尔仁尼琴本人就曾于1945到1953年的八年间,在好几个劳动营里服刑。

刑满之后,他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可以说啊,对劳动营索尔仁尼琴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也带有自传的性质。

1956年后,索尔仁尼琴终于重获自由,他开始写小说,也寻求机会认识一些文学圈里的人物。

1961年后,苏联进入到一个文化解冻时期,出版界活跃起来,他才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作品。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为自己坎坷的囚犯生涯做的一次文学回顾,也是一次对历史的见证,一发表就引起了文坛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说,这篇小说揭开了我们国家的一个血迹斑斑的伤口。

但是,索尔仁尼琴凭着对国家和人民无限的爱,凭着对人们道德力量的无限信心,把这个悲惨的题材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主人公走进这座远在西伯利亚的劳动营,看看他在这一天都经历了什么。

囚犯伊凡,杰尼索维奇全名叫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小说中一直简称它为舒霍夫。

按照俄罗斯人的规矩,姓名中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名、副、铛、何姓,礼貌的称呼是用前面的名和父称。

平时一般只称最前面的名字,很少单独称呼人性的。

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化心理透视(一).

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化心理透视(一).

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化心理透视(一)论文关键词:索尔仁尼琴文化心理人道真理论文摘要: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

本文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揭示出他不寻常人生遭遇对他文学风格的重大影响。

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过程密切相连,并最终形成了其呼唤人道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深刻思想内涵。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享誉国内外,于197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为:“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

”索尔仁尼琴怀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终追求真理。

索尔仁尼琴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坎坷。

1959年,他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初登文坛即轰动了整个前苏联。

但不久即受到打击和迫害。

1968年,受禁的《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方发表,前苏联当局开除了他的前苏联作家协会会籍。

而在第二年,他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索尔仁尼琴遭受到更大的灾难。

1974年,他被强行剥夺国籍并驱逐出境,在国外流亡20年之久.直至1994年才重回俄罗斯。

索尔仁尼琴于1957年结束流放生活开始实际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人伍,并在作战中两次获得勋章,升至大尉军衔。

但1954年,一个偶然的“不慎”改变了索尔仁尼琴后来的命运,他在一次与友人的通信中流露了对斯大林的不满。

并因此在前线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罪名判处8f 劳改徒刑.刑满后流放至哈萨克斯坦。

在非人的劳改营中,索尔仁尼琴认识到了:“写作的目的只是在于不忘怀这一切,指望有朝一日为后代人所知晓。

”劳改营的亲身经历让索尔仁尼琴更好地看清了现实,他深刻意识到:“作为劳改营的幸存者.应替所有没有爬出劳改营的冤魂和受苦受难的祖国俄罗斯申诉。

应对劳改营中无数的死者、对历史、对伟大的俄国文学的先行者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房》、《古拉格群岛》是索尔仁尼琴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品。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良心作者:庄祖鲲2008年8月3日,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1918-2008)去世了。

这位一代传奇的世界文坛大师,在远离尘嚣的乡间,默默地离开了世界。

却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人称他为“20世纪最后一位先知”。

无辜遭流放索尔仁尼琴生于高加索的基兹洛沃兹克,他是遗腹子,母亲是位中学教员。

后来随母迁至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此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及大学。

他大学主修数学物理,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同时,他也是莫斯科大学文史哲学院文学系的函授生,成绩同样非常优异。

大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参与对德战争。

他曾因战功,获得2次勋章,官至大尉,担任炮兵连长。

当时他虔诚信奉马列主义,在写信给妻子的信中说:“我很高兴把生命献给列宁。

”但是在二战结束前夕,1945年2月,他因与友人通信批评了斯大林而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

1953年刑满获释,被流放到哈萨克。

1956年被解除流放,1957年被平反,宣布无罪,恢复名誉,在中学当数学老师。

1962年,他以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创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在当时批判斯大林的风潮下,他的作品甚至受到赫鲁晓夫的鼓励和推崇。

他的朋友形容说,这本书像原子弹一般震撼人心。

在短时间内,这本书共卖出85万册,使他一夜成名。

后来,他又陆续创作了3篇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但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社会情势开始转变。

1967年,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他散发了一份抗议报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受到作家协会的公开谴责。

1969年被开除会籍。

从此,他的小说无法在俄国出版。

从1968年开始,他的许多作品,如《癌症病房》、《第一圈》、《1914年8月》等,都陆续在西欧出版,引起国际文坛的关注。

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奖理由是:“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

索尔仁尼琴的苦难主题分析

索尔仁尼琴的苦难主题分析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Mar. 2016 MAGAZINE 9索尔仁尼琴一生坎坷不平,历经磨难,作为20世纪俄国饱受争议的作家,同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对于后辈学者来说充满了可研究性。

索尔仁尼琴一生历经了无数苦难,这为他以后所创作的苦难主题的作品来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索尔仁尼琴这一生所经历的苦难来分析了他写作的特别,和阐明了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对于文学史上的意义价值。

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大起大落,但是无论是光辉也好,还是落魄也罢,都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11年的监狱生活对于索尔仁尼琴的人生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转折点。

自此,索尔仁尼琴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监狱苦难文学”的开创者。

但是,苦难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成就了索尔仁尼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由于索尔仁尼琴在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政治因素,多以批判当局政治有关,所以索尔仁尼琴经历了被驱逐出境,时隔20年后才又重新回到祖国。

一、索尔仁尼琴人物简介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 1918-2008),20世纪俄国最著名,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俄罗斯文学史上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著有《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第一圈》、《红轮》、《古拉格群岛》等影响广泛的作品。

1918年,索尔仁尼琴出生在基斯洛沃茨克市的一个教师家庭里。

索尔仁尼琴的父亲是个军人,在索尔仁尼琴出生之前就已战死在德国战场;而索尔仁尼琴得母亲是位中学教师,由于索尔仁尼琴是遗腹子,所以他们母子就靠着母亲微薄的薪水艰难度日。

长大成人后的索尔仁尼琴沿着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军人,1945年,一封信彻底改变了索尔仁尼琴的命运。

由于索尔仁尼琴在信中多次议论斯大林的政治作风,所以被人民内部委员会判处8年的劳改,并且流放哈莎克斯坦。

直到1956年解除流放,随之恢复名誉。

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琴《癌症楼》赏析 

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琴《癌症楼》赏析 

在“性”的描写方面,小说作者所着力写的是心理活动。作者笔 下的一切,似乎无不是象征和隐喻,暗示着人的心理意识情绪。从 焦姆卡和阿霞这对青少年病号身上读者看到了性的自然萌动和主人 公的心理状态,看到了他们情感的冲动和困惑。这里,同时也体现 出作者对合乎自然的青春活力乃至性的欲望所给予的合乎情理的赞 美。
鲁萨诺夫:
当年从一个工人,靠告密,靠捏 造事实、诬陷好人并使其遭到流放、 家破人亡,靠踩着别人而升上去的, 甚至还趁机霸占别人的住房。最后 成为一个相当有权势的“领导干部”
人物性格对照
科斯托格洛托夫:
表面上看来,科斯托格洛托夫过 于粗鲁,喜欢嚷嚷,实际上他比较 随和一点也不傲慢,只是他生活中 充满了不幸,以致性格扭曲、性情 暴躁。知识渊博,但他无时不把爷 爷的一句口头禅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傻瓜好为人师,而聪明人甘当学 生。”即使在劳改营里他也利用一 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吸取知识。有着 诗人的气质,哲人的思维。对靠诬 陷手段爬上领导岗位的人恨之入骨。 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世界。
——小说开头第一句
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在很大程 度上可以说就是作者本人。索尔 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 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 《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 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 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 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 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 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 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 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 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 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结果, 他发现了社会机体上的“毒瘤”, 从而加以无情地剖析,把致命的 “癌细胞”公诸于世了。
——关押在劳改集中营期间
人物经历对照
科斯托格洛托夫:
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 里呆过7年,之后是在流放地度日。 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 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 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 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 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 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是太残 酷了”,他愤而反抗。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简介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简介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简介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

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索尔仁尼琴简介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他为俄国文学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主要揭露劳改营的黑暗现实。

索尔仁尼琴出生在北高加索的一个叫基斯洛沃茨克的地方,后来又随母亲迁到一个叫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市。

他在那个地方读完了中学,并且还考入了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系,后来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但是他却非常酷爱文学,在毕业后在莫斯科攻读文学,后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他应征当了兵,并且还曾担任过大尉炮兵连长,在连长任职期间他作战勇猛,曾两次立功并获得奖项,但是好景不长,他在前线与他的朋友写信,但是信中内容对当时的政治不敬被判处流放改造。

索尔仁尼琴在改造期间受尽了各种的虐待,做过很多工种,而且他在劳动改造期间还切过肿瘤,但是他却不知道他得的其实是癌症。

1953年,他的癌细胞扩散,他曾在生死边缘徘徊,1954年,他被批准去医院接受治疗。

虽然他在劳改营里受尽磨难,却依然坚持他的创作,终于他完成了他的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后来他获释之后,他将劳动营的经历作为素材,不断的揭露俄罗斯政府对劳改营的黑暗统治。

索尔仁尼琴简介简单的描述了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他一生虽然充满坎坷,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让他在创作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索尔仁尼琴作品索尔仁尼琴是俄国著名作家,他为俄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对俄国的政治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影响。

索尔仁尼琴一生有很多的作品,几乎每部作品都是文学精华,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癌症楼》、《第一圈》以及《古拉格群岛》等等,这些代表作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他因为这些作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琴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索尔仁尼琴:人类苦难的歌手

索尔仁尼琴:人类苦难的歌手

索尔仁尼琴:人类苦难的歌手莫斯科时间2008年8月3日深夜,俄罗斯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辞世,享年89岁。

随后媒体评论如潮,很多人惋惜地感叹“又一位大师走了”!对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及思想尽管人们有争议,但取得共识的是:索尔仁尼琴是老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有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

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一生饱经磨难,他的作品与人格却足以烛照未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传奇作家美国作家艾力?克森在《索尔仁尼琴道德的形象》一书中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个燃烧着理想、信仰,具有动人生命史的人”。

在我看来,作家索尔仁尼琴是一位有着顽强生命力、满怀良知和独立人格的硬汉,是人类苦难的歌手。

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中,苦难一直与他相伴。

他是一个遗腹子,遭受牢狱折磨长达8年,这之后又经历了长达20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他还患过癌症……也许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他的伟大。

1918年12月11日,索尔仁尼琴诞生于北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市的一个哥萨克知识分子家庭中,在他出生前6个月,其父就战死在一战的德国前线,是母亲用微薄的薪水将他拉扯大。

1924年,索尔仁尼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

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

与此同时,索尔仁尼琴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学习了莫斯科哲学文学与历史学院的函授课程。

索尔仁尼琴的人生转折点源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封信。

1945年2月,正在东普鲁士前线作战的索尔仁尼琴被捕了,被捕的原因是他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有“批评斯大林”之意。

按照他自己说,信中不过就写了一些词,比如“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这是典型的“因言获罪”。

8年的劳改是一种精神的炼狱。

索尔仁尼琴在自传中说:“在那个时期,这算是比较温和的判决了。

索尔仁尼琴——传奇与复杂的一生

索尔仁尼琴——传奇与复杂的一生
身 并不 可怕 , 而可怕 的是 人们 内心 的监 狱 。索尔 仁尼琴 不 仅仅 只
是单 纯 的分析 历史 事件 , 人 们 在这 些 历 史 事 件 中 的位 置 , 而 是 讲
述 了俄罗 斯人 的 内心世界 。
观其 一生 , 索尔 仁尼 琴一 生命 途多舛 , 光 辉与 坎坷 交织 并存 。 2 0 0 8 年 作家 因急 性 心力 衰 竭 逝 世 于 家 中, 俄 罗 斯 总 统 普 京 在 悼 念词 中说道 : 这 是全 俄 罗斯 的巨 大损 失 。我 们 深 感 自豪 , 索 尔 仁 尼琴 是我们 的同胞 和 同代 人 。我 们会 永 远 记 得他 是 一 个 品格 高
语 言 ・国 情 ・文 化
59
索 尔 仁 尼 琴— — 传 奇 与 复 杂 的 一 生
秦 梦 华 中师 范大学
亚历 山大 ・ 伊 萨 耶维 奇 ・索尔 仁 尼 琴 ( A ̄ e K c a H ,  ̄ p P I c a e s H u c 0 J I e H H Ⅱ b I H ) ( 1 9 1 8 -2 0 0 8 ) 是俄 罗斯 著名 的作 家 , 诺贝 尔文 学奖 得 主 。他命 途 多舛 , 阅历 丰 富 , 经 历 了卫 国 战争 、 古拉格监狱 、 被 驱逐 出境 、 海 外流 亡 , 最 后 荣 归故 里 。俄 罗 斯 总 统 弗 ・ 普 京 评 价 他: “ 这个 人与 人 民一起 经历 了巨大 的悲剧 并且遭 受 过迫 害 , 他用 自己的人 生和 创作 给社会 种 下 的疫苗 , 能抵 御任何 类 型 的暴 政 ” 。 是的, 作家 本人 就如 同这 句 评语 一 般 , 追求真理 , 坚持正义, 尽 管 为此 一直受 到 压制 和迫 害 , 但 却最 终 享 有 崇 高 的威 望 , 深 受 俄 罗 斯 和 世界各 国读者 的爱戴 和尊 敬 。 索尔仁 尼 琴 曾说 过 : “ 我 真想 变成一 种记 忆 , 成 为苦 难深 重 的

索尔仁尼琴:习惯在一个苏维埃的冬天里写作

索尔仁尼琴:习惯在一个苏维埃的冬天里写作
天里写作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8-8-04 12:50 作者: webmaster 来源: 本站原创 查看: 24次
在博尔赫斯的故事里,政治只是做为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某种工具存在,尽管他曾经忍受做为市场鸡鸭检疫员的屈辱,但仍然不屑于讲述局限性太强的苦难。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一直在构思一部著作,然而直到他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仍然没有时间动笔,于是他向上帝祈祷,希望获得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本书。上帝是这样显现神迹的:延长子弹从枪膛射出的时间,大概延长到一年(?),使这个死刑犯能够在头脑中细致地组织、撰写和修改自己的文稿,当子弹终结他的生命的时候,那部著作已经诞生了,这本书既存在又不存在,它真实地就像子弹射入人的躯体,不真实的就像简单事实背后被上帝拉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有时候是那样的匆忙、拖沓,尽管布尔加科夫正在用几倍的耐心琢磨《大师与玛格丽特》。据他估算,在俄罗斯的广莫之地,像他这样凭借着良知、冒着拘役和寂灭的危险在写作的人大概还有几十个。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尽管作家协会的晚宴上和雅尔塔疗养俱乐部里人满为患,却全在这几十个人的肩上。
索尔仁尼琴也习惯于这样的写作:在劳改营里,他要背诵下自己的全部作品,为了记住长达几万行的诗句,他要反复想象诗的韵脚和格律,一有空闲,就把火柴杆折断,摊在地上摆来摆去,每忘掉几个段落的诗句都会让他痛苦万分。在劳改临近期满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开始创作散文了,他能够背熟自己刚刚想出来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每隔一个月,就要腾出一个星期的时间专门用来温习和背诵近期写作的东西。他得意地说:“闲适的作家总唠叨说工作中排除干扰如何重要,我早在劳改营就学会了在押解队伍行进中吟诗写作品”,这很可能会让爱讨论创作环境的海明威和福克纳深感羞愧,在由戴着肩章的人指挥的队列里,在机器轰鸣的铸造车间里,在被北风吹得吱嘎作响的木板棚子里,索尔仁尼琴翻着眼皮不停地自言自语,更加像一个懦弱、神经质的人。

永远的反叛者—索尔仁尼琴

永远的反叛者—索尔仁尼琴

永远的反叛者—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不仅是属于苏联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

反叛是索尔仁尼琴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他的反叛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一种反叛的的因素,也正是因为他的反叛,彰显了他的价值。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天生的反叛者,是一位永久的反叛者。

标签:索尔仁尼琴;自由;反叛索尔仁尼琴算得上是地道的苏联作家,他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长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红旗下,但他却没有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这与他的反叛是分不开的。

索尔仁尼琴在出生之前就注定了他的反叛性,他是个遗腹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给了他第一次生命,让索尔仁尼琴拥有了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属性,即自然属性。

而人的第二属性则是人的社会属性,这是一个被规训的过程,当今社会是一个父权社会,父亲的权威在社会属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索尔仁尼琴自小缺少父爱,父亲的权威不再,在这一层面上有利于自由思想的迸发,有利于反叛精神的形成。

仅仅从索尔仁尼琴的出生和父亲的离世看索尔仁尼琴的反叛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能说明他能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

索尔仁尼琴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非偶然,他从小就有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正是成为一名作家该具备的。

索尔仁尼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在10岁时就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

并且此后,他也一直为此努力着。

曲折的人生经历使索尔仁尼琴更深刻的体会到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加之他那敏感的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和天生的反叛精神,就使他的反叛顺理成章。

1942年11月,索尔仁尼琴开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因作战英勇,曾两次授勋,正在他等待第三次授勋时,却由于在一封给朋友科卡的信中谈到过对斯大林的不敬,并于1945年2月被捕。

7月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另加3年流放。

很显然,索尔仁尼琴是被冤枉的,他的言论正好处在斯大林专政时期,人们对斯大林有个人崇拜的倾向,所以他理所应当的被捕了。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读后感

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 读后感

《古拉格群岛》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对苏联古拉格劳改营体制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阅读完《古拉格群岛》后,我对这段苦难历史以及人类对抗极权主义的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古拉格群岛》通过索尔仁尼琴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大量的调查和历史研究,详细描述了苏联劳改营的残酷现实。

作者以非凡的笔触和真实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囚犯们在集中营中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饥饿和虐待。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古拉格劳改营系统的残酷性,还深入探讨了人性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的反应。

作者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和细致入微的叙事,展示了囚犯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存策略以及对体制的抗争。

尽管面对着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一些囚犯仍然能够保持尊严和希望,展现出了人类的坚韧和对自由的渴望。

《古拉格群岛》引发了我对权力、极权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考。

作为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产物,古拉格劳改营不仅是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剥夺,也是对人类尊严和人权的践踏。

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权力滥用的危险性,警示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

此外,索尔仁尼琴通过《古拉格群岛》呼吁人们思考历史和珍视自由。

他将苦难历史铭记于心,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传递给后代。

这本书提醒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战胜过去的错误,我们才能为未来铺设一个更加人道和自由的社会。

总的来说,阅读《古拉格群岛》让我深刻认识到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作家和观察者的伟大力量。

这本书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苏联劳改营的黑暗面,引发了对权力、自由和人类尊严的反思。

它是一本提醒我们历史教训的重要作品,并激励着我们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人道的社会而努力。

索尔仁尼琴_历史语境与文明冲突中的反抗性写作

索尔仁尼琴_历史语境与文明冲突中的反抗性写作

索尔仁尼琴_历史语境与文明冲突中的反抗性写作
索尔仁尼琴是一位俄罗斯作家,他以其对苏联体制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揭示了历史语境与文明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反抗性写作展现了他对权力滥用的坚定抗争。

在苏联时期,索尔仁尼琴亲身经历了集权统治的残酷。

他在《古拉格群岛》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古拉格(苏联的强制劳动营)中的种种不人道待遇。

这部作品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揭示了苏联政权暴力统治的真相。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索尔仁尼琴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清晰地展现了权力滥用对个体和社会的破坏。

索尔仁尼琴的反抗性写作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百年孤独》一书中,以寓言的形式探讨了人类自私和欲望无止境的本质。

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描绘,他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权力和财富时对道德价值的忽视。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使得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历史语境中具有普世的意义。

索尔仁尼琴的写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批判,更是对文明冲突的思考。

他通过《斯大林格勒的癌症病人》等作品,揭示了人类内部的文明冲突。

他认为,人类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源于对权力和资源的争夺,而非种族和民族的差异。

这种思想引发了关于文明冲突的新的思考方式,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索尔仁尼琴的反抗性写作挑战了权威的合法性,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他通过对历史语境和文明冲突的深入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权力和人性的理解方式。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未来的警示。

正是因为他的反抗性写作,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追求一个更加公正和自由的社会。

索尔仁尼琴的写作主题与艺术特色

索尔仁尼琴的写作主题与艺术特色

索尔仁尼琴的写作主题与艺术特色2008年8月3日的夜晚,俄罗斯的文学巨匠、诺贝尔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病逝。

当时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他的葬礼中感叹,俄罗斯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

索尔仁尼琴犀利的文笔是其独有的特色。

纵观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其中有多少的曲折心酸以及人生沉浮,这些人生经历都对他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索尔仁尼琴的创作风格索尔仁尼琴自幼父亲在战场牺牲,致使他的童年丧失了父爱,要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生活的艰苦让他感受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并对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

经历了人生磨难后的他,在以后的教员生活中,不断地进行批判文学的创作,并由他开创了劳改营文学。

1962年11月,《新世界》杂志发表了索尔仁尼琴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该小说直接果断地批判了现实生活。

在别人为这篇小说写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本书将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写。

小说一经出版,立即使得整个前苏联轰动,这在之前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小说在文艺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这之后,索尔仁尼琴仍继续发表了类似题材的小说,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原先满是荣誉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从1965年3月开始受到公开批判,索尔仁尼琴本人也受到了牵连,人生再一次跌入了低谷。

但是索尔仁尼琴并没有退让,他仍坚持创作,其后的一些作品偷偷地在欧洲其他国家发表。

他的斗争一直没有放弃和结束。

在法国巴黎,索尔仁尼琴出版了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在这部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巨作中,流露出了更加深刻的讽刺和批判主题。

二索尔仁尼琴的个性特色与写作主题的形成1 索尔仁尼琴不卑不亢的个性特色索尔仁尼琴一生动荡,历经世间风雨,看透人间社会冷暖,他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信念,在这里引用他的一句话:永远不去追求那些浮名和虚妄的地位,这些东西的获得是以神精受损为代价的,并可以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的。

索尔仁尼琴精神

索尔仁尼琴精神

索尔仁尼琴精神有些人为所有人活着。

他们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词。

面对他们,我们必须表示敬意。

索尔仁尼琴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在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之前,人们已经加过许多形容词和前缀,譬如流亡作家、民族的良知、文化的主教,等等。

然而,最适合他的名誉恐怕只有一个:个体。

被称为个体,在尼采、柯尔恺郭尔、萨特等旷世奇才眼里都是最高荣耀。

索尔仁尼琴显然是无愧这个荣耀的作家:他不仅仅以普遍的个体身份在场,更是个体性虔诚的守护者。

在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时,瑞典皇家学院曾委托其常务秘书卡尔•拉格纳•基耶罗宣读了如下的授奖词:随着《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3)的出版,苏联和全世界都承认索尔仁尼琴已跻身于伟大俄罗斯作家的行列。

《真理报》将索尔仁尼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认为他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描写也会使人的心灵痛苦得紧缩起来,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对非俄罗斯世界来说,这部小说以其对时代的发人深思的启示而具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

索尔仁尼琴曾对他的这种“复调”展示方法作过重要阐释:个人不应作为集体的一员出现,当行动与个人有关时,个人便应成为“主角”。

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

这是人道主义的精髓,索尔仁尼琴为此而被授奖。

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也称赞他“曾反对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

每次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上述授奖辞,我都想起《古拉格群岛》中的名句:“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是宇宙中最值得珍视的存在,这是现代人道主义的精髓。

人类不过是无数个体的复合体,热爱人类就是热爱无数处于中心的个体,守护人类就是守护个体思与在的权利。

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

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

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浅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第一圈》中的人性之美何曼曼赵新艺摘要: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20世纪著名作家之一,以观察力敏锐、笔锋犀利而闻名于世,作为“劳改营文学”的滥觞,他创造出一系列不朽的作品,《第一圈》就是其中之一。

文章内容深刻,对人的心理、人物灵魂做了深刻剖析,将当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作家作品中隐藏的“人性之恶”做了诸多研究,但是笔者认为,“人性之恶”只是作家创作目的之一,在困境中展示“人性之美”同样是作家创作之目的。

《第一圈》中人物诸多,笔者选择囚犯科学家涅尔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说明作品中的“善”,进而表现出作家在逆境中对善良、仁爱的追求。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第一圈》;人性之美索尔仁尼琴是备受争议的俄罗斯作家,其一生命途多舛,但身处深渊而不自弃,在流放过程中,他成为一名作家,后又在抗争癌症的过程中,从“小我”中挣脱出来,赋予生命更为伟大的意义:为数以万计的俄国受难人民申诉,写出、说出、喊出那些活着的、死去的人民的心声。

历年来,由于其作品中明显的反苏、反斯大林的政治倾向,在中国对其作品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

笔者认为,对一个作家的认识,我们更应该“返璞归真”,认真审视作品本身,探索作家文字背后隐藏的“人性”。

通过作者对主人公的刻画,我们应该从中认识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索尔仁尼琴在劳改营中整整生活了8年,在此期间其生活环境是不言而喻的,在劳改营这样的地方,人性之恶是无处不在的。

这当然同上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社会大环境相关,斯大林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相当严密,窃听、告密、监禁等都是十分常见的手段,以致整个社会环境中都弥漫着紧张。

在《第一圈》中的开头有一个外交部官员英诺肯基被捕的场景,作为一名谨小慎微的政府官员,英诺肯基最为普通不过,但是他出于对母亲家庭医生的同情,偷偷给医生打电话报信,提醒他不要将新研制的药品送给外国人。

索尔仁尼琴简介及时代背景

索尔仁尼琴简介及时代背景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流亡西方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

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

《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

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表明作者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列宁进行了攻击。

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作家被允许回国,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时代周刊》封面上的索尔仁尼琴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

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

苏联解体后,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

但在1998年叶利钦宣布颁发给他国家奖章的时候,他为了抗议叶利钦的毁灭性国内政策,拒绝接受。

他认同普京的许多执政理念,直到2007年,才接受普京亲自去他家颁发的国家奖章。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

索尔仁尼琴另一面:仁慈、宽宏的爱家男人

索尔仁尼琴另一面:仁慈、宽宏的爱家男人

索尔仁尼琴另一面:仁慈、宽宏的爱家男人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第二任太太娜塔利娅·索尔仁尼琴娜生了三个儿子:叶尔莫莱、伊格纳特和斯捷潘。

大儿子叶尔莫莱是个汉学家,二儿子伊格纳特是很有成就的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已经可以与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无所不能的捷吉耶夫共享指挥台。

伊格纳特·亚历山大罗维奇·索尔仁尼琴日前在纽约接受了《泰晤士报》的专访,忆及父亲,他描绘出一幅与公众印象截然不同的索尔仁尼琴画像。

在他的记忆中,索尔仁尼琴是个仁慈、宽宏的爱家男人,而远非世界所知的那个愤怒的异见者。

“成见认为,索尔仁尼琴眼里揉不得沙子,不管什么事,对他来说非黑即白,嗨,真是胡说。

”伊格纳特说。

索尔仁尼琴在美国养大三个儿子,把自己看不上美国文化,一心向往俄罗斯精神更加强大的信念放在一边,鼓励他们好好学英语,送他们上当地的学校,任由他们自行成长。

“如果这跟他在西方的形象不符,那我们要在这儿说句实在的,那种形象大错特错了。

他们混淆了我父亲对工作的重视,以为他对自己也同样重视。

可他是个极其谦卑的人。

”伊格纳特说。

他认为,父亲之所以被视为“受苦受难的愤怒先知”,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因为索尔仁尼琴那种尖锐的政治语言,无法相容于典型的西方对话方式。

1978年6月8日,索尔仁尼琴在美国发表了谴责西方文化的著名的哈佛演讲。

在这篇轰动一时的讲话中,他将美国称为精神上的矮子,沉于庸俗唯物主义,只知享受,目光短浅,缺乏毅力,没有追求。

他通过翻译,用俄语大声宣布,美国人是一群懦夫,几乎没人愿意为了理想去死。

他既抨击福特政府的越南政策软弱,也批评美国的乡村歌曲俗不可耐,而美国新闻界无法无天,肆意践踏个人隐私。

在美国,索尔仁尼琴大多数时间远离公众。

伊格纳特说,父亲这么做有其文学上的原因,那时他正在争分夺秒地写作《红轮》,“这种选择不是出于'我不想让人看见’的问题。

我对此非常肯定。

”2008年8月3日,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9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索尔仁尼琴熊飞骏2008年8月3日,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誓死坚守良知的勇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因心力衰竭在首都莫斯科寓所逝世。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由午夜走向黎明的世纪。

黎明前的午夜总是最黑暗的,“斯大林时期”的俄罗斯无疑是地球上最最黑暗的时空。

伟大的索尔仁尼琴就生活成长在没有丝毫光明的极权时空里。

在漠视人类智慧践踏生命尊严的极权专制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专制机器上的一个没有任何独立性的零部件,全部沦为服务野蛮体制的工具,人性和良知受到空间扭曲,社会文明大踏步后退。

在文明失语、良知泯灭、人性沦丧的漫漫长夜,索尔仁尼琴以罕见的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点燃了一盏穿透黑夜的烛光,向从事“人性反祖”“体制列车”上的灵魂扭曲者们,发出了坚守良知捍卫“真相”的心灵强音。

索尔仁尼琴勇于揭露真相坚守良知的行为给他带来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灾难。

他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和捆绑在高加索悬崖被老鹰啄食内脏的天火盗取者普罗米修斯。

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因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案发”,作为一名卫国战争的功勋军官在东普鲁士前线被自己誓死保卫的祖国逮捕。

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莫须有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真到1956年的冬天。

在西伯利亚劳改营里,索尔仁尼琴一次又一次见识了专制体制宏扬的邪恶力量一次又一次挑战并最终冲破人类的道德底线,人性和良知的力量在有组织的犯罪面前竟然变得如此脆弱,因而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深重的忧虑,并因此产生出强烈的民族和社会责任感。

监狱生活给了索尔仁尼琴灵魂升华的契机。

他在自传里宣称,被捕就是他开始忏悔并获得神启的时刻。

他在囚室里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癌病房境遇还提供了另一次更重大的契机。

在流放地哈萨克斯坦做完手术的后半夜,他和另一位基督徒囚犯展开了触电式的对话。

越过无边的黑暗,病友向他低声说出福音,闪电般击中了内在的黑暗。

他从此获得了毕生战胜恐惧的勇气。

专制体制下的政治监狱有可怕的“监狱规则”,只会把好人改造成坏人,把不肯牺牲良心者逼疯。

林昭被泼妇群殴和张志新被狱卒和事务犯轮奸的血泪悲剧,说明在有组织的犯罪背景下,什么人间悲剧都能制造出来。

1957年,索尔仁尼琴的祖国突然宣布他“无犯罪事实”,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就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给右派和反革命摘帽平反一样。

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记得被平反的“右派”和“反革命”们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对邓政府感恩戴德,转眼就把自己曾经遭遇的灾难忘得一干而净。

少数人则想起自己的冤屈,灵魂深层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并努力在以后的岁月里寻求对自己遭遇不公的补偿,甚至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

索尔仁尼琴与我们的右派和反革命不同,他不但没有忘记自己曾经遭遇的灾难和骇人听闻的不公正,还进而联想到整个国家民族遭遇的灾难,并进而决心为拯救国家民族走出灾难勇往直前,即使因此再进监狱也无怨无悔。

他很少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不平,更多是为国家民族的悲剧忧心忡忡。

为了俄罗斯的文明进步,他要努力使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停止在他走出监狱的那一刻,不再让其他同胞经受他那样的痛苦。

这是一份“基督”情怀,只有拥有罕见良知和人性力量的极少数智者才拥有这份情怀。

拥有如索尔仁尼琴般“天使情怀”的人在中国往往被视为“傻子”?在拯救祖国走出磨难,推进民族文明进步的“天使情怀”感召下,索尔仁尼琴爱上了“文字”。

索尔仁尼琴笔下的文字和绝大多数文字工作者不同,字里行间写满了“良知”、“人性”和“真相”,这是专制体制下的文化领域最稀有的三样品质。

还在西伯利亚监狱的黑暗牢房里,索尔仁尼琴就决心要通过监狱这面污镜来揭露“盛世乌托帮”下的反人性反文明真相,把苏联人民从普遍的昏愦恶梦中唤醒过来。

布尔什维克安全部门对“文字检查”的热情和细心亘古未有,为了躲避这号人无孔不入的“体制法眼”,索尔仁尼琴创造了一种外人根本无法读懂的蝇头小字,把看到和思索到的“真相”密密麻麻地写在安全人员根本看不上眼的各色纸片上,然后装在外观污秽的小瓶子里,传递或埋藏在有朝一日能把内容昭示于天下的安全区域……索尔仁尼琴“恢复名誉”后,继续关注俄罗斯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悲剧,思索走出苦难的途径,把自己的观察和思索写成一页又一页的“良知文字”,试图唤醒俄罗斯民族沉睡的良知和人性。

他知道这样做在专制社会要冒相当大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重新走入当初关押他的黑暗监狱。

但良知的力量给了他无畏无悔的情怀和勇气,就算重返监狱也要点燃那盏穿透黑夜的烛光。

1962年,索尔仁尼琴的文字终于赢得了“不肯泯灭良知”的苏联元首赫鲁晓夫的注意。

那一年的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新世界》杂志发表了索尔仁尼琴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著名诗人、《新世界》杂志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为这篇小说写了“代序”,说它“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写”。

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即刻轰动了整个前苏联,在文艺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巨大的荣誉和相伴而生的“体制关怀”一下子把索尔仁尼琴整个包围了。

在索尔仁尼琴的文字感召下,前苏联文坛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流放地、囚车和监狱的作品大量涌现,“极权乌托邦”下的大好形势开始在俄罗斯人民的心灵天平上接受质疑。

索尔仁尼琴也于1963年连续发表了3部这类主题的中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马特辽娜一家》和《为了事业的利益》。

那一年是索尔仁尼琴的“黄金岁月”,索尔仁尼琴加入苏联作协,成为政府供养的文字工作者,既使不再写作没有稿费也衣食无忧。

在荣誉光环和“体制关怀”的温柔漩涡里,索尔仁尼琴并没有放弃坚守良知的初衷,既没有躺在荣誉上睡大觉;也没有和“体制内施恩者”合作转而书写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马屁文字,而是继续以罕见的勇气、过人的智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揭露前苏联国家社会的问题和悲剧,置个人的地位荣誉于不顾,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一次又一次挑战专制政体的“容忍底线”,为俄罗斯社会的“文明开化”鞠躬尽瘁。

索尔仁尼琴的“黄金岁月”没有延续多久。

1965年3月,随着前苏联“良知元首”赫鲁晓夫的倒台,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为了政治目的出尔反尔忽左忽右是专制社会的主要特征。

索尔仁尼琴也从众星捧月的文学巨匠坠落成“问题作家”,他的作品也因此很难出版,随后创作的旨在暴露斯大林时代阴暗面的长篇小说《癌症楼》(1963—1967)和描写政治特别收容所的《第一圈》(1969)已没有可能在苏联国内问世。

在高压和冷落的生存夹缝里,索尔仁尼琴没有在坚守良知的底线上退缩,没有象其余绝大多数作家那样转而撰写上面喜闻乐见的“总结成绩”文字,而是继续揭露谎言覆盖下的阴暗和罪恶,挚着地为俄罗斯社会点燃黑夜里照亮真相的烛光。

面对索尔仁尼琴的“顽固”和“不合作”,专制体制的容忍很快达到极限。

1969年11月,索尔仁尼琴被前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

一个满腔热情挚爱自己祖国的志士仁人终于被自己的祖国驱逐?类似的悲剧既使在世界走向文明的今天仍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不停上演着。

天意从来高难问,命运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

当索尔仁尼琴在自己挚爱的祖国备受迫害冷遇时,文明世界却陶醉于他的成果并给了他巨大的荣誉。

1968年,长篇小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70年,瑞典皇家学院“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

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

1973年12月,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

这是一部自传兼特写性的3卷本长篇小说,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

1974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两年后索尔仁尼琴迁往美国的偏远乡村定居。

……美国收留索尔仁尼琴挽救了人类的“智慧之星”,这是美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但索尔仁尼琴太爱他的祖国了,尽管他被自己的祖国驱逐,被祖国人民污蔑为崇洋媚外的“卖国贼”,但他并没有和多灾多难的祖国一般见识,他的心灵依旧和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

尽管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他并未因此歌颂赞美收留他的白宫,而是开始新一轮坚守良知的社会批评。

他揭露西方社会消费时代的道德沦丧,呼吁以基督的价值重建社会伦理……他虽然身在美国,可心灵依旧留在俄罗斯。

面对索尔仁尼琴针对西方社会的揭露批判文字,美国政府并没有象前苏联那样恼羞成怒,不但宽容了他的不合时宜文字,甚至感动于他的批评,因为他的批评文字里揭露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美国政府对症下药,有助于政府防患于未然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提升美国的文明水准。

所以索尔仁尼琴在美国非但没有受到任何迫害,相反美国政府和社会始终如一地给予了他很高的礼敬。

对照美国和前苏联对待批评意见的态度,就能明白为什么前苏联会在和美国较劲的“冷战”中败下阵来。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绝大多数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

……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到了分别近二十年的俄罗斯。

尽管他的祖国曾经抛弃了他,可他无法抛弃自己的祖国,并且以后的岁月一直和祖国生活在一起。

当初宣布他为“卖国贼”并把他驱逐出境的那些人,很多把亲属和财产转移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以极大的热情去争取美国“绿卡”?谁“卖国”谁“爱国”现在一目了然。

可当初谁知道呢?勇于揭露国家问题的良知文人心灵深层燃烧的那份深挚爱国情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就象真正爱孩子的父亲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