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最新商品流通学答案整理
商品流通学答案整理一、名词解释:1、替代品:是指互相竞争的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这两种商品就是替代商品。
具有交叉弹性为正值的产品被称为替代品。
2、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
具有交叉弹性为负值的这种关系的产品被称为互补品。
3、备货的过程:备货过程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分类:去除不要的东西,并将产品归类;集聚:将相同种类相同等级的物品收集在一起,形成各种类的、同等质量产品的大量集合;分配:将集聚起来的大量产品向若干消费地发货;备齐:消费地接收了产地分配、发送的大量产品,并且把这些产地“供给”形态的产品分割成零碎的单位进行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四部分活动不一定一次出现;四种备货活动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产品。
4、推式:制造商利益激励的方法促进商业者积极经营自己的产品,其最直接的手段是降价或回扣。
这与产品自身的吸引效果来吸引顾客完全不同,它就像用制造商自己的力量将产品推进流通渠道里,因而称为推式战略。
拉式:指利用广告和促销活动引导潜在的最终消费者或使用者的营销策略。
在拉式战略中,是制造商而不是渠道分销商承担了大部分的促销责任。
5.销售依存度:从厂商i销售的产品中有多少是通过商业者j销售的角度来说,厂商i给商业者的的销售额与厂商i的总销售额的比例称之为销售依存度。
假设厂商i的销售额为Mi,i给j的销售额为Mij,则i对j的销售依存度mij 为:mij=Mij/Mi,且Mi=∑Mij6.制造:以原料或零组件(自制或外购),经过较为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及生产工序,制成一系列的消费用品。
零售:与“批发”相对。
商品经营者或生产者把商品卖给个人消费者或社会团体消费者的交易活动。
制造零售:自己从事生产活动的商业者,他们的质和量都极为有限,其分工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他们的活动中的却包含生产活动,但他们的销售领域与周围的商业者都是相同的,所以这些生产者叫做“制造零售”。
商品流通分类知识点总结
商品流通分类知识点总结一、商品流通概述商品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移动和商品所有权移动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领域、经销领域、零售领域和服务性的领域。
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对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具有重要影响。
商品流通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和商品社会的产物。
商品流通有以下特点:1. 间接性:商品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相隔着空间上的距离,商品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物理距离,货物在这个过程中需经过运输、仓储、包装和装卸等环节。
2. 持续性:商品流通是持续不断的,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加快。
3. 复杂性: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各种环节的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同时也涉及到商品、货币、信息和资本等各种要素的协调和配合。
4. 社会性:商品流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它牵涉到生产者、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问题,也是产品信息传递、市场竞争、价格形成、就业创收等社会问题的表现。
二、商品流通的分类根据商品流通的特点,可以将商品流通分为不同的分类。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按照商品流通阶段的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生产、销售、物流、零售等流通阶段。
2. 按照流通功能的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经销、代理、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等功能。
3. 按照商品流通主体的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生产者、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不同的主体。
4. 按照商品流通方式的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直销、间接销售、网络销售、邮购等方式。
5. 按照商品的种类和特点的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一般商品流通和特殊商品流通,如冷链物流、医药流通等。
三、商品流通的主要环节1. 生产环节生产环节是商品流通的起点,是商品生产者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
生产的管理和组织,对于商品的质量、成本、货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商品流通复习资料
一、简答和论述题第一章(1~17)1、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即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要知道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矛盾的有效工具。
2、.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商品交换经历了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体现;其二,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
知道商人资本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
商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商业为什么能够产生?商品交换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但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又是相互矛盾的。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矛盾、空间上的矛盾、技能上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而不从事生产的“组织”。
也就是说,商品交换已由“多数人的附带工作”变成了“少数人的专门工作。
”这个“少数人的专门工作”就是商业。
据中国商业史学家的研究,我国在夏朝就已经零星地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在商朝,交换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商人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4、常用的商业分类方法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5~6)商业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对商业进行分类。
(1)按业种进行分类。
就是按商业的经营对象——商品的种类对商业进行分类,也叫商品别分类。
例如,可将生产资料商业进一步细分为金属材料商业、机电产品商业、建筑材料商业等;消费品商业可进一步细分为食品商业、家电产品商业、服装商业等。
(2)按业态进行分类。
就是按商业的经营方式或商品销售方式进行的分类,也叫经营或销售方式别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零售商业的分类。
例如,可将零售商业划分为百货(店)商业、超级市场商业、便利店商业等。
(3)按流通阶段进行分类。
就是按商品流通所处的阶段进行的分类。
按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可将商业划分为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商品流通总结
第一章交换1. 剩余产品的存在是交换产生的前提。
2.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使经常的交换成了可能。
3.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使交换成了迫切的需要。
4.交换是商品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
商品交换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商品所有者彼此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简单商品流通简单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形式:简单的商品流通是在物物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所有者可以随时随地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就消除了物物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直接同步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发达商品流通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的区别:第一,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区别简单商品流通和商业货币投资循环的两个对立的运动阶段,即卖和买在次序上是完全相反的。
W——G——W 是先卖后买;G —— W ——G 是先买后卖。
第二,两种流通的动机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流通过程一结束,商品就退出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
这一流通过程的物质运动内容表现为商品换商品(W——W)。
所以,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进行交换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买卖,是为了占有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而发达商品流通是商业投资的循环,始极是一定量的货币,终极是另一个一定量的货币,循环运动结束时,商品离开商人手中,货币又回到商人手中,循环运动过程的结果是货币换货币(G——G)。
第三,两种流通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无论是卖的阶段,还是在买的阶段,商品和货币持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是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联系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也是简单明了的。
发达商品流通是以商业货币投资作为中间媒介要素加在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便使他们之间原来的直接联系变成间接的联系商业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行业。
《商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商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商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商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商业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学科。
在商业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及一些简答题需要回答。
名词解释1. 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和企业数量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竞争性市场等。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和企业数量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竞争性市场等。
3.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的考量在决策过程中十分重要。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的考量在决策过程中十分重要。
4. 弹性: 弹性是指市场上价格或收入变化对需求或供给的反应程度。
常见的有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弹性: 弹性是指市场上价格或收入变化对需求或供给的反应程度。
常见的有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简答题回答1. 解释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 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于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少商品的需求量。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会减少。
解释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 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于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少商品的需求量。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会减少。
2. 解释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是指当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其对每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随着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对每单位商品的额外满足感逐渐降低。
解释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是指当消费者不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其对每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商品流通学
一、名词解释:
替代品、互补品、备货的过程、推式、拉式、销售依存度、制造、零售、推迟战略、整合
二、阐述:
1、为什么商业者发挥着拍卖师的作用
2、流通中的市场具有多层次结构。
生产者、批发、批发零售商市场从交易的计划性将多层次市场的主要形式。
3、超市品类管理、经营技术,品类管理要点,利润总体水平
4、业态、郊外购物中心在美国产生的背景,保洁、沃尔玛的同盟具有什么意义。
5、商业者的作用
6、物物交换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货币出现的作用
7、品类管理使有些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原因(品类管理、相关购买)
8、买卖集中的第一、二原理
9、理解系统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存在的必要性
10、美国在哪些法律限制了价格歧视、法律的主要内容
11、市场营销出现的原因,出现导致商业者作用的变化
12、连锁经营的利弊、备货的形成过程。
流通的系列化、系列化的程度、商业集聚及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什么的产生。
13、流通服务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物流成本。
14、流通技术的变化是如何导致零售业态革新。
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概论》复习要点题型:单选(10×2分=20)、多选(4×3分=12)、名词解释(4×4分=16)、简答(6×4分=24)、论述(1×14分=14)、案例分析(1×14分=14)一、名词解释1、商流:是指商品所有权由生产领域(供应地)向消费领域(消费地)的转移过程。
P72、物流:是指商品实体由生产领域(供应地)向消费领域(消费地)的转移过程。
P73、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产生、发送(传递)到接收、分析处理、反馈的运动过程。
P94、消费者合作社:是由城市消费者自愿联合,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成立的一种流通组织,该组织以微利价格向社员消费者提供商品,满足社员的生活所需。
P775、零售:包括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
P1156、批发: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与服务的行为。
批发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是大批量销售。
P1517、渠道冲突:渠道成员之间相互对立的不和谐状态。
有水平冲突和垂直冲突两种类型。
渠道冲突产生的原因包括:角色对立、资源稀缺、感知差异、期望差异、决策领域分歧、目标不一致、沟通障碍。
P1008、渠道权力:一个渠道成员对渠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变量施加影响的能力。
渠道权力的来源有五种:奖赏、强制、专业知识、合法性和参照与认同。
P979、移动商务:是指通过移动通讯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你,并且利用手机、PDA等移动终端开展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新电子商务模式。
包括B2M、M2M。
P237二、简答1、什么是流通产业?P36 流通产业的特征?P37-39 如何界定流通产业?P36答:(1)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显然,流通产业的事业内容是商品流通,既包括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也包括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
(2)流通产业的特征有:①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器功能;②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③技术进步的从属性;④行业集中程度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
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4.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5.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商品供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7.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8.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9.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0.自愿让渡: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11.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1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13.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1.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的和市场中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2.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市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所形成的地位,市场主体结构又可以分为市场买者结构和市场卖者结果3.市场空间结构:是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即不同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4.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态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商品流通概论期末重点
不定向选择题10*2名词解释5*4 书本简答题3*9 理论和解释文字性说明论述题1*18 应用知识自己结合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1*15一、名词解释1.方便品:顾客经常购买和基本不作购买计划,随时可能购买的产品。
【ppt解释为:购买频度高,需求弹性小,消费者有购买经验,掌握商品信息,一般在居住或工作场所附近购买(盐、糖、牙膏、衣袜等)】2.拉式战略:企业利用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以最终消费者为主要促销对象,设法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需求,促使消费者向中间商、中间商向制造商企业购买该产品。
3.流通渠道: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从产业用户到消费者的社会性转移路径。
4.批发:批发是将商品出售给商业机构用作转卖,或销给生产企业用于加工的流通活动,是社会商品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
5. 流通竞争政策:指国家为实现商品流通的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方针或原则,以及政府对商品流通活动的干预行为,主要包括有关商品流通的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对策,以及政府对商品流通的直接指导等。
6.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7.经销:经销是指批发商从制造商或者供应商购进商品,然后再向其用户进行转售的行为。
二、简答题1.业种和业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经营目的不同:前者是推销自己所经营的商品;后者是满足目标顾客的各种需求。
经营核心不同:前者是以商品为核心;后者是以顾客为核心,体现了营销观念有销售导向向消费者导向的转变。
经营重点不同:前者是按照经营商品的品种分类,强调的是卖什么;后者是一句商品经营形态分类,强调的是怎么卖。
产生时代不同:前者产生于工业革命前的时代,是与不发达商品静静相适应的;后者是产生于工业化以后的时代,适于较发达商品经济相适应的。
2.为什么说店铺选址对零售经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店铺位置作为消费者选择商店进型购物的最重要考虑因素,其空间位置是形成差别很远甚至垄断经营的重要条件,店铺位置一旦确定下来就很难改变了,因此,占据优越的店铺是获得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商品流通——考试之名词解释
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包装:商品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等的总体名称,并且包括为了上述目的而在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的操作活动。
商流: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不断转卖的价值形态转化过程。
信息流:信息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各种客观事实存在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货币/商人与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总是伴随着货币流通;作为一般等价物几乎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由于货币的介入,交换所必要的欲望、时机的双方一致条件,仅需单方一致便可达成;物物交换时的搜寻交换对象、决定交换物单位等困难,因货币而缓解。
商人减少了搜寻时间,交易次数大为减少;商业超越了货币的界限,为交换而进行关于卖者和买者的必要的信息整理从而缓解交易的困难。
商业者在交易以外的流通流量中节省流通费用;商业者在物流和信息流中发挥着结点机能-信息提炼和集中贮藏。
零售之轮理论1新业态加入低价格、低服务、低档次领域 2新业态成功,更多企业跟进,业态内竞争激化 3业态内竞争使服务水平提高,导致升格4服务水平上升导致价格上升,低价格、低服务、低档次领域出现空白。
零售与批发的功能:提高销售活动的效率。
储存和分销产品。
监督检查产品。
传递信息。
批发是指供转售、进一步加工或变化商业用途而销售商品的各种交易活动。
批发商处于商品流通起点和中间阶段,交易对象是生产企业和零售商,一方面它向生产企业收购商品,另一方面它又向零售商业批销商品,并且是按批发价格经营大宗商品。
其业务活动结束后,商品仍处于流通领域中,并不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者。
批发商是商品流通的大动脉,是关键性的环节,它是连接生产企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枢纽,是调节商品供求的蓄水池,是沟通产需的重要桥梁,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稳定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商品流通学重点
商品流通学重点第一章商品流通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分工经济:是指由于分工而引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福利的增加。
交换成本:发生在商品交换中的市场交易成本交换收益:与交换成本对应的交换收入交换能力:交换能力即销售能力,表现以一定成本为代价实现的销售量、销售额;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市场的范围。
商业:是指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
商业无法涵盖流通业的范畴。
简单商品流通Ⅰ: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和生产者的介入,使商品流通表现为商品以货币为媒介从生产领域直接向消费领域的交换过程。
简单商品流通Ⅱ:专业商人的介入使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变为商品以商人为媒介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迂回交换过程,即首先是生产者与商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商人从生产者手中获得商品,然后商人与消费者进行商品交换,商人把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从而完成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我们称之为简单商品流通Ⅱ。
发达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包括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Ⅰ和以网络贸易为特征的发达商品流通Ⅱ。
网络贸易:指的是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在特定和不特定的贸易伙伴之间完成商品的生产、订购、销售、分发和支付的贸易方式。
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就是通过计算机电讯网络进行的商品贸易,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分工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分工——交换能力——交换成本——交换制度——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起源于分工,形成于交换制度变迁,本质是商品交换。
3.简述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
答:交换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区别,主要在于:(1)活动对象的区别,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交换活动的对象是人;(2)对活动客体的作用方式上的区别,生产活动是改变作用客体的性能和用途,而交换活动则是在保持交换客体的性能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3)生产活动在理论上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交换活动只有在至少两个人以上时才会发生。
4.简述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商品流通的名词解释
商品流通的名词解释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动和交换过程。
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商品的分配和消费,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商品流通的起点是商品的生产。
生产者通过生产和加工,将原材料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这些商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购买力选择购买合适的商品。
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商品流通的基础。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商品流通连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将生产出的商品出售给批发商或零售商,通过一系列的交易和分销,商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生产者通过与其他环节的合作,实现了商品的销售和利润的获取。
而消费者则通过购买商品,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三、市场的作用市场是商品流通的重要载体。
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换和沟通的场所,通过市场的流通,商品得以在供需关系中实现价值的转化。
市场的规模和竞争程度直接影响着商品的流通效率和经济的发展。
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情况,因此市场对于商品流通的顺畅至关重要。
四、流通途径的多样性商品的流通途径多种多样,根据商品的性质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可以通过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流通。
传统的实体店铺通过实物交易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线下购物的需求。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兴起,通过网络平台和电子支付,实现了商品的线上交易和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
不同的流通途径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五、物流与信息流商品流通不仅涉及物质层面的流动,还包括信息的传递和管理。
物流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商品的运输、仓储和配送。
物流的高效运作可以降低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流也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可靠性。
六、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品流通中需要进行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商品流通学中部分名词解释
商品流通学中部分名词解释1.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2.交易: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3.物物交换:产销者直接见面及交换者用自己的劳动产品直接与他人的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的对换.4.简单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交换.5.流通方式集约化: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机制的搞活,经营方式的创新,努力提高流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6.产销合一:指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职能直接结合在一起,由同一经济当事人使用同一资金交替进行.7.产销分离:指生产者的商品销售独立于生产之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职能, 由专门的商人来承担的一种产销关系的实现.8.产销结合:指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职能,既同处于总生产过程中,又各自构成总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并由生产经营者统一组织实施的产销形式.9.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和.10.市场体系: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互联系与制约所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11.商品市场:是由物质产品的交换或流通所构成的市场,它主要由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所构成.12.要素市场:是指由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土地等不表现为有形产品的生产要素的交换或流通所形成的市场.13.现货交易:是指在出售商品时收取现金并马上交货的一种交易方式.14.期货交易:就是规范化的合同买卖.15.期货市场:就是在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过程中所形成的交易关系的总和.16.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17.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18.市场商品供给量:是指计划期内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总量.国内市场商品=供给量社会商品资源总量--出口物资--拨付国家财政,军政.军需物资--计划期末储备物资-其他19.市场商品需求量:也称社会商品购买力,它是指计划期内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20.供给弹性:即供给量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21.需求弹性:即需求量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22.批发:除零售以外的商品交换活动和商品流通环节.23.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24.零售商业: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25.零售商业形态:指零售商业的法律形式,组织体系,营销方式的统一.26.商品市场是由物质产品的交换或流通所构成的市场,它主要由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所构成.商品市场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现有资源的分配,实现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27.要素市场也称生产要素市场,它是指由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土地等到不表现为有形产品的生产要素的交换或流通所形成的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28.商品流通的国内统一市场是指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各个区域市场融为一体,商品可以自由流通的国内市场.29.区域市场是指按照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条件,以若干骨干产业为中心,商品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由流通的市场.30.市场机制是经济机制的一种,它是市场机体内的竞争供求,价格,利率,工资,等要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有机制约体系.。
商品流通简答题
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答:首先,流通规模过小;流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对消费就会产生制约作用。
其次,商品流通部门提供的商品结构不符合消费者需要。
再次,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不适应。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调节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
2调节商品流通。
3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
商品供给的因素受到那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答: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的变化。
3生产要素的价格。
4其它商品的价格。
5政府的产业政策。
6企业的预期。
商品需求的变动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答: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
4消费者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
6消费者的预期。
7人口数量的变动商品供求矛盾所表现出的不平衡,在市场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交换空间上的差异。
2交换时间上的差异。
3供求数量上的差异。
4供求结构上的差异。
供求规律的做应有哪些?答:1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变化。
2支配商品的流量和构成。
3支配着商品流通的方向和时间。
4支配着生产和消费。
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有哪些?答:1竞争规律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
2促使市场活跃与繁荣。
3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是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即难以把握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无法确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发展趋势。
二是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即竞争对手多种多样,数量变化难以科学准确地预定;三是竞争对手的不确定性,即竞争形式多种多样,竞争手段推陈出新;四是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
商品的自愿让渡的客观基础和条件有哪些?答:1以不同的所有者为基础。
2以平等互利为条件。
3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答:1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货币的运动过程有哪些特殊方式和独特之处?答:第一,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物,它完成一次“媒介”作用之后并不退出流通过程。
商品流通学试题
商品流通学
一、名词解释(5*4'=20')
1.分工经济:
2.商品交换:
3.交换经济:
4.简单商品流通:
5.发达商品流通:
6.马歇尔冲突:
7.商品流通过程:
8.商品流通环节:
9.商品流通渠道:
10.商品流通组织:
11.批发组织:
12.零售组织:
13.商圈:
14.网络贸易:
二、简答题(5*6'=30')
1.如何从交换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商品流通进行分类?
2.为什么流通企业的兴起被称为流通革命?
3.从经济角度分析网络贸易的特征?
4.网络贸易对传统商品流通有什么影响?
5.零售业经历了四次零售革命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什么标志?
6.为什么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商品流通才能健康发展?
7.影响流通环节多寡有哪些主要因素?
8.简述商品流通过程的内涵及内容?
9.简述商品流通过程的本质特征?
10.零售商业的演进理论有哪些?
11.商圈的意义?
12.影响商圈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3.商品流通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几方面?
14.商品流通政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15.连锁经营的特征及其实质
16.批发企业商品采购的特点?
17.批发市场的含义及其主要功能?
18.贸易中心的含义及其特征和主要功能?
19商品交易所的含义及其功能
三、论述题(2*15'=30')
1、网络贸易的基本含义、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商品流通的直接渠道、间接渠道的比较
四、案例分析题(1*20'=20')
1、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的因素。
商品流通学答案整理
一、名词解释:1、替代品:是指互相竞争的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这两种商品就是替代商品。
具有交叉弹性为正值的产品被称为替代品。
2、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
具有交叉弹性为负值的这种关系的产品被称为互补品。
3、备货的过程:备货过程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分类:去除不要的东西,并将产品归类;集聚:将相同种类相同等级的物品收集在一起,形成各种类的、同等质量产品的大量集合;分配:将集聚起来的大量产品向若干消费地发货;备齐:消费地接收了产地分配、发送的大量产品,并且把这些产地“供给”形态的产品分割成零碎的单位进行集合。
值得注意的是:四部分活动不一定一次出现;四种备货活动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产品。
4、推式:制造商利益激励的方法促进商业者积极经营自己的产品,其最直接的手段是降价或回扣。
这与产品自身的吸引效果来吸引顾客完全不同,它就像用制造商自己的力量将产品推进流通渠道里,因而称为推式战略。
拉式:指利用广告和促销活动引导潜在的最终消费者或使用者的营销策略。
在拉式战略中,是制造商而不是渠道分销商承担了大部分的促销责任。
5.销售依存度:从厂商i销售的产品中有多少是通过商业者j销售的角度来说,厂商i给商业者的的销售额与厂商i的总销售额的比例称之为销售依存度。
假设厂商i的销售额为Mi,i给j的销售额为Mij,则i对j的销售依存度mij为:mij=Mij/Mi,且Mi=∑Mij6.制造:以原料或零组件(自制或外购),经过较为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及生产工序,制成一系列的消费用品。
零售:与“批发”相对。
商品经营者或生产者把商品卖给个人消费者或社会团体消费者的交易活动。
制造零售:自己从事生产活动的商业者,他们的质和量都极为有限,其分工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他们的活动中的却包含生产活动,但他们的销售领域与周围的商业者都是相同的,所以这些生产者叫做“制造零售”。
7.推迟战略:在消费者产生需求之前,尽量推迟对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多少、产品的店铺库存量应该是多少这些问题作出决断的时间。
商品流通
2010商品流通学知识要点㈠名词解释:⒈分工经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因此而增加国民财富。
这种由于分工而引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福利的增加,可称为分工经济。
⒉斯密定理: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
其具体含义是: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交换能力的增强、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出现和存在。
扩展:①当交换能力与市场范围没有改变时,分工不能演进。
(扶贫)②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缩小时,分工程度会随之降低。
(夕阳产业)③当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扩大时,分工程度未必会随之提高。
(逐步、偶然、制度——时滞)⒊双轨制(又叫价格双轨制):就是在多数日用消费品由市场调节的同时,政府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主要农产品、生产资料)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国家计划控制,实行计划价格,流通渠道固定,用以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和生产项目的需要以及稳定人民生活;一部分由市场调节,实行由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满足非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⒋网络贸易的“双道流通模式”:是指企业同时使用网络直接贸易渠道和网络间接贸易渠道,以扩大销售量。
⒌市场结构:即对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或者说市场结构是指特定市场(指一组特定企业的组合,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率)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垄断竞争形式。
⒍流通企业集团:是指在商品流通领域以承担商品流通为主要职能,以资本、管理、购销关系等为联系纽带,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大量吞吐商品的企业群体。
扩展:①结构的多元性,是多个企业法人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企业。
②联系纽带的多样性。
③结构的多层次性。
(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④功能的多样性。
⑤经营的多元性。
⒎购物中心:是指多种零售商店、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输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
⒏自由连锁:主要特点是各店所有权与经营权均独立,单独核算,在批发企业设立总部,统一进货、管理。
(完整版)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4.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5.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商品供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7.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8.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9.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0.自愿让渡: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11.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1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13.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1.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的和市场中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2.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市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所形成的地位,市场主体结构又可以分为市场买者结构和市场卖者结果3.市场空间结构:是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即不同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4.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态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商品流通学简答题
1、简单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答:联系:a,两者中所涉及的商品都是自己生产的。
b.两者都是为了满足各自需求的所有权的转移区别:a,定义不同:前者是W—G—W,后者是W—W。
b. 时空跨度不同:前者的时间空间均不相同,而后者是同时的。
c.经济关系的复杂度不同:前者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复杂经济关系,而后者的经济关系是单一的。
d.前者可能引发经济危机,而后者不会2、比较发达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同异答:相同点:a,都以商品交换为基础,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B都离不开商品和货币。
不同点:a,货币收支不同:前者是存在增值的,后者是等量的b, 流通次序不同,前者是货币—商品—货币,先买后卖:后者是商品—货币—商品,先卖后买。
c,媒介不同,前者是商人,后者是货币;d,商品的同一关系不同:前者是同一商品在交换中的升值,后者两次交换的商品不一定相同。
e,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盈利,后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交换。
f,经济关系不同:前者复杂,后者简单3.、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是什么答: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细的产权制度。
4、简述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的特点; 商品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 很难真正做到等价交换;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的特点:以货币为媒介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相对分离、独立的;必须通过两次交换才能完成流通过程。
发达商品流通的特点:以商人为媒介;以盈利为目的;以服务为职能。
5、简述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答: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单一化,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矛盾的有效工具。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因此,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同时产生,相互促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一.名称解释1.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2.社会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
3.交易: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
4.商品交换:即买卖的交易.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5.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6.产销矛盾: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时,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产销分离:是以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独立化的商人为纽带,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品运动形式,即生产者把商品卖给各种类型的商人,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
8.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和。
9.市场机制也就是商品流通机制:市场有机体内部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10.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
11.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
1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供给量(Q)、需求量(Q)对于市场价格(P)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13.批发:将产品卖给零售商和其他商人或者行业机构、商业机构,但不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人或企业的相关活动。
14.批发商业:批发商业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15.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16.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17.商业价格:是指商业在媒介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格18.市场价格体系: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19.商流: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价值形式的流通20.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和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流通领域的停滞,即商品实物形式的流通21.信息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反馈过程,即商品信息的流通22.分销渠道: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路线和经济组织。
主要包括中间商、代理商等。
二.简答题第一章1.商品流通与分工、交易、商品交换、贸易等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一)五个定义在名称解释里(二)关系1)分工是交易的基础,交易则是分工之必需2)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3)贸易属于交换范畴,但又不是一般的交换,而是转售性的商品交换,发达的交换形式.4)交易是个别的买卖行为,贸易则是指各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卖活动的总和5)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a)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b)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试述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的异同(一)简单商品流通即流通商品——货币——商品(W——G——W)1)定义:简单商品流通是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意义:a)它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b)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3)危险: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二)发达商品流通即商业流通(G——W——G)1)定义:以商人或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最高阶段2)意义:a)它使原有的交换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b)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两者综述:论货币的出现是第一次飞跃,商业的出现则为第二次飞跃,它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交易费用,使社会分工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并不断深化。
3.述商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1)零售业态趋于多样化2)批发机能趋于复合化3)物流功能社会化4)零售经营趋于连锁化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6)新型产销一体化第二章1.产销矛盾的含义是什么?(一)定义: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二)两种情况:a) 产量大于消费,就是供过于求,如果是市场决定价格,那么价格是下降的;b) 产量小于消费,就是供少于求,价格是上涨的。
(三)当然,产销之间还有其他因素,例如运输、人为等制约,也会影响产销的顺利进行,导致矛盾。
2.商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有什么不同?(一)商品流通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从事商品批发、商品零售或者批发零售兼营的企业(二)商品流通企业的特征(与生产企业相比)1)以商品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2)对商品基本上不加工或只进行简单加工;3)利润来自生产企业的让渡;4)经营周期短,资金周转快;5)比生产企业更接近市场。
3.试述专职流通部门的基本职能1)媒介交换职能(商流职能)2)时空调节职能(物流职能)3)引导产销职能(信息流职能)4.试述商品流通与生产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对流通的影响1)生产的社会分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2)生产决定了交换的性质3)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4)生产发展的规律和结构决定流通的深度和广度(二)流通对生产的影响1)流通对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有重大影响2)流通能缓和或激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3)流通对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5.试述商品流通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一)对商品交换的制约1)消费引起对交换的需求;2)消费水平和结构制约着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结构;3)消费的速度制约着商品交换的速度;4)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影响交换方式的变化。
(二)商品交换对消费的制约1)交换制约消费的实现;2)交换制约着消费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3)交换制约着消费方式和创造新的消费;4)交换制约着消费效益。
6.试述商品流通与分配的相互关系。
(一)分配对交换的决定影响1)分配的方式制约着交换的方式;2)社会产品的分配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结构;3)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制约着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二)交换对分配的能动作用1)交换制约着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实现;2)交换制约着分配的数量、结构、深度和广度;3)交换起到再分配的作用。
第三章1.为什么说城市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中的先导?1)城市市场具有集聚与扩散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枢纽作用;2)城市市场可为各产业部门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导向作用;3)城市市场具有开通农村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联结作用,尤其是沿海城市往往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窗口”;4)城市市场具有开创文明经商的窗口作用。
2.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有什么不同?1)目的不同(取得商品;回避风险或投资获利)。
2)对象不同(商品本身;标准合约)。
3)交易方式不同(双方讨价还价;公平公开竞价)。
4)能否转让方面不同(不能转让;以对冲方式,十分方便地转让)。
5)付款方式不同(100%货款;先付5-8%保证金)。
6)场所规定不同(无场所限制;必须在期货交易所)。
7)交易范围不同(无限制;主要为农产品、金属、石油、初级原材料、金融产品等)。
4.什么是统一市场和区域市场?(一)统一市场——即各区域市场融为一体,商品可自由流通的国内市场。
(二)区域市场——是指依据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而发生在一定空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5.市场机制的特征是什么?1)客观性:市场机制是市场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机制,不是外部力量所强加的。
2)关联性: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应,并要求其他机制的配合。
3)调节性:价值规律是商品流通机制的原动力,商品流通机制通过市场上各种商品供求变化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各种商品生产同市场需求自动联系起来,以免造成商品价格因供求脱节而过大的上下波动。
4)迂回性:商品流通机制的作用效果不完全是直接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迂回的渐进过程。
5)自发性:商品流通机制是市场运行规律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客观的、内在的,并非来自于外部力量。
6)内在性:商品流通机制是市场运行规律作用的内在机制。
第五章1.影响市场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1)消费者的爱好;2)消费者收入水平;3)产品的价格;4)相关替代产品的价格;5)互补、配套产品的价格;6)对未来商品供应情况的预期;7)货币的储备。
2.供给弹性有哪四种表现形式?供给弹性完全充足;供给弹性完全不足;供给弹性充足;供给弹性不足。
3.什么样的商品宜于采取降价促销的办法?供大于求需求弹性大4.试述需求曲线变化对供求平衡的影响。
(以下为讲解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述)(一)综述:如果商品价格以外的因素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动。
比如,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或者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发生变动,将可能引起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动。
这种变动将最终影响到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二)两种情况讨论1)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增加,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2)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市场需求减少,市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5.商品供求规律在不同市场竞争态势情况下作用如何?(一)完全竞争市场1)大量买者、卖者,无力操纵市场价格;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该市场。
2)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接近均衡价格。
(二)纯粹垄断市场1)如唯一的卖者,且无可替代品;新企业很难进入。
2)无竞争者,供求规律不起作用,价格完全由其控制。
(三)垄断竞争市场1)买卖者数量均多;自由进出该市场;不同企业的同种产品有很大差异,有自己的顾客群。
2)供求规律所起作用是有限的,企业可影响价格,但不能完全控制。
(四)寡头垄断市场1)由行业中少数几个企业垄断,其决策对其它企业有明显影响,占领较大市场份额。
2)其价格常常代表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各寡头之间竞争激烈,故供求规律仍起主导作用。
(五)总结:除纯粹垄断市场外,在其它市场情况下,供求规律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第六章1.相对于零售商业而言,批发商业有哪些特点?1)前者交易数额较大,其流转额与后者相比一般为1.5:1至1.6:1。
2)前者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后者属于劳动密集型,二者的人员比为1:3。
3)前者商圈较大。
4)前者服务项目较少,不注重人与人的接触,着重于信息、储运、融资等方面。
与零售商业提供陈列、茶室、餐厅、停车、剪裁、包装、送货、安装等多服务项目不同。
5)其交易具有理性的特点。
供购双方关系固定,有专业的采购机构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6)前者投机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