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商品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流通经济学重点整理终结版

一.名称解释

1.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流

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

2.社会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

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

3.交易: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

4.商品交换:即买卖的交易.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

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5.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6.产销矛盾: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时,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产销分离:是以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独立化的商人为纽带,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品

运动形式,即生产者把商品卖给各种类型的商人,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

8.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

和。

9.市场机制也就是商品流通机制:市场有机体内部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制

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10.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

11.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

支付能力。

1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供给量(Q)、需求量(Q)对于市场价格(P)的变动作

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13.批发:将产品卖给零售商和其他商人或者行业机构、商业机构,但不向最终消费者

出售商品的人或企业的相关活动。

14.批发商业:批发商业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15.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16.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

式。

17.商业价格:是指商业在媒介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格

18.市场价格体系: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中所形

成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19.商流: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价值形

式的流通

20.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和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流通领域的停滞,即商品

实物形式的流通

21.信息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反馈过程,即商品信息的

流通

22.分销渠道: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路线和经济组

织。主要包括中间商、代理商等。

二.简答题

第一章

1.商品流通与分工、交易、商品交换、贸易等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五个定义在名称解释里

(二)关系

1)分工是交易的基础,交易则是分工之必需

2)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

制度。

3)贸易属于交换范畴,但又不是一般的交换,而是转售性的商品交换,发达

的交换形式.

4)交易是个别的买卖行为,贸易则是指各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卖活动的总和

5)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a)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

b)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

不断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试述简单商品流通与发达商品流通的异同

(一)简单商品流通即流通商品——货币——商品(W——G——W)

1)定义:简单商品流通是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意义:

a)它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

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

动;

b)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

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3)危险: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二)发达商品流通即商业流通(G——W——G)

1)定义:以商人或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最高阶段

2)意义:

a)它使原有的交换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

规模和空间范围

b)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两者综述:论货币的出现是第一次飞跃,商业的出现则为第二次飞跃,

它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交易费用,使社会分工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并不断深化。

3.述商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1)零售业态趋于多样化

2)批发机能趋于复合化

3)物流功能社会化

4)零售经营趋于连锁化

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

6)新型产销一体化

第二章

1.产销矛盾的含义是什么?

(一)定义: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二)两种情况:

a) 产量大于消费,就是供过于求,如果是市场决定价格,那么价格是

下降的;

b) 产量小于消费,就是供少于求,价格是上涨的。

(三)当然,产销之间还有其他因素,例如运输、人为等制约,也会影响产销

的顺利进行,导致矛盾。

2.商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有什么不同?

(一)商品流通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从事商品批发、商品零售或者批发

零售兼营的企业

(二)商品流通企业的特征(与生产企业相比)

1)以商品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

2)对商品基本上不加工或只进行简单加工;

3)利润来自生产企业的让渡;

4)经营周期短,资金周转快;

5)比生产企业更接近市场。

3.试述专职流通部门的基本职能

1)媒介交换职能(商流职能)

2)时空调节职能(物流职能)

3)引导产销职能(信息流职能)

4.试述商品流通与生产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对流通的影响

1)生产的社会分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2)生产决定了交换的性质

3)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4)生产发展的规律和结构决定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二)流通对生产的影响

1)流通对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有重大影响

2)流通能缓和或激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3)流通对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5.试述商品流通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一)对商品交换的制约

1)消费引起对交换的需求;

2)消费水平和结构制约着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3)消费的速度制约着商品交换的速度;

4)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影响交换方式的变化。

(二)商品交换对消费的制约

1)交换制约消费的实现;

2)交换制约着消费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

3)交换制约着消费方式和创造新的消费;

4)交换制约着消费效益。

6.试述商品流通与分配的相互关系。

(一)分配对交换的决定影响

1)分配的方式制约着交换的方式;

2)社会产品的分配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3)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制约着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二)交换对分配的能动作用

1)交换制约着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实现;

2)交换制约着分配的数量、结构、深度和广度;

3)交换起到再分配的作用。

第三章

1.为什么说城市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中的先导?

1)城市市场具有集聚与扩散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枢纽作用;

2)城市市场可为各产业部门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导向作用;

3)城市市场具有开通农村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联结作用,尤其是沿海城市

往往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窗口”;

4)城市市场具有开创文明经商的窗口作用。

2.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有什么不同?

1)目的不同(取得商品;回避风险或投资获利)。

2)对象不同(商品本身;标准合约)。

3)交易方式不同(双方讨价还价;公平公开竞价)。

4)能否转让方面不同(不能转让;以对冲方式,十分方便地转让)。

5)付款方式不同(100%货款;先付5-8%保证金)。

6)场所规定不同(无场所限制;必须在期货交易所)。

7)交易范围不同(无限制;主要为农产品、金属、石油、初级原材料、金

融产品等)。

4.什么是统一市场和区域市场?

(一)统一市场——即各区域市场融为一体,商品可自由流通的国内市场。

(二)区域市场——是指依据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而发生在一定空间

的商品交换关系。

5.市场机制的特征是什么?

1)客观性:市场机制是市场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机制,不是外部力量所强加的。

2)关联性: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会引起其他机制的连锁反应,并要求其他

机制的配合。

3)调节性:价值规律是商品流通机制的原动力,商品流通机制通过市场上各

种商品供求变化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各种商品生产同市场需求自动联系起来,以免造成商品价格因供求脱节而过大的上下波动。

4)迂回性:商品流通机制的作用效果不完全是直接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迂回

的渐进过程。

5)自发性:商品流通机制是市场运行规律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客观的、内在

的,并非来自于外部力量。

6)内在性:商品流通机制是市场运行规律作用的内在机制。

第五章

1.影响市场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消费者的爱好;

2)消费者收入水平;

3)产品的价格;

4)相关替代产品的价格;

5)互补、配套产品的价格;

6)对未来商品供应情况的预期;

7)货币的储备。

2.供给弹性有哪四种表现形式?

供给弹性完全充足;供给弹性完全不足;供给弹性充足;供给弹性不足。

3.什么样的商品宜于采取降价促销的办法?

供大于求需求弹性大

4.试述需求曲线变化对供求平衡的影响。(以下为讲解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述)

(一)综述:如果商品价格以外的因素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那么该

商品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动。比如,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或者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发生变动,将可能引起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动。这种变动将最终影响到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二)两种情况讨论

1)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增加,市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

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

2)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市场需求减少,市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

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5.商品供求规律在不同市场竞争态势情况下作用如何?

(一)完全竞争市场

1)大量买者、卖者,无力操纵市场价格;产品同质,可自由进出该市场。

2)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接近均衡价格。

(二)纯粹垄断市场

1)如唯一的卖者,且无可替代品;新企业很难进入。

2)无竞争者,供求规律不起作用,价格完全由其控制。

(三)垄断竞争市场

1)买卖者数量均多;自由进出该市场;不同企业的同种产品有很大差异,

有自己的顾客群。

2)供求规律所起作用是有限的,企业可影响价格,但不能完全控制。(四)寡头垄断市场

1)由行业中少数几个企业垄断,其决策对其它企业有明显影响,占领较

大市场份额。

2)其价格常常代表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各寡头之间竞争激烈,故供求规

律仍起主导作用。

(五)总结:除纯粹垄断市场外,在其它市场情况下,供求规律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第六章

1.相对于零售商业而言,批发商业有哪些特点?

1)前者交易数额较大,其流转额与后者相比一般为1.5:1至1.6:1。

2)前者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后者属于劳动密集型,二者的人员比为1:3。

3)前者商圈较大。

4)前者服务项目较少,不注重人与人的接触,着重于信息、储运、融资等方

面。与零售商业提供陈列、茶室、餐厅、停车、剪裁、包装、送货、安装等多服务项目不同。

5)其交易具有理性的特点。供购双方关系固定,有专业的采购机构和科学的

决策程序。

6)前者投机性较强。易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多次买卖,造成虚假供购关系。

2.什么是厂商理论,你如何评价该理论?

(一)该观点持有者的理由:

1)批发商业增加了流通环节,扩大了流通费用支出。

2)批发商业的投机性影响了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厂商理论与零售商业的发展使批发商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厂商理论认为生产者拥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有权绕过批发商业向零

售商业供货或者直销给消费者。

(二)我们认为:

1)批发商业的存在,实际上是商业内部分工深化的表现。虽然增加了流

通环节,却对降低总的商品流通费用是有益的。

2)对于批发商业的投机性,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键在于如何对批发商

业加以规范。

3)厂商理论中生产者的权利并不一定意味着行为能力,行为能力也不一

定意味着行为的效益最大化。事实上,厂商理论赋予生产者的权利与

批发商业的存在不相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正是在多种交换形式的

相互竞争中,社会交易费用才趋于降低。

4)零售商业的发展固然对批发商业提出了挑战,如零售商业的大型化、

连锁化、集约化、一体化等对批发商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但是由于

零售商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商圈狭小、交易零星、劳动密集、经

营管理任务繁重等,要想完全取代批发商业,承担其全部职能是不可

能的。

(三)总结:“批发商业无用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它

也确实指出了批发商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试述批发商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生产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

a)生产的集中程度的提高。

b)生产的纵向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c)生产的产品范围扩展。

d)生产向销售的前向一体化扩张,促进批发商业,了解市场动态。

2)需求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

a)需求者(零售商等)规模的扩大。

b)需求者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c)需求者专业化趋势的增强

3)流通服务方面与技术方面的变化对批发商业的挑战

a)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

b)批发贸易中心、交易所等服务组织的发展。

c)商品标准化、物流技术的发达。

(二)机遇

1)现代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批发商业的活动能力。

2)商品的品种、数量、规格、花色的迅猛增长及消费需求的复杂多变强化

了对批发商业集散商品、编配分装功能的社会需要。

3)物流业的进步扩大商品经营范围。

4)与生产、零售集中化趋势并存的还有小企业的大量存在。

5)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仍将深化,一部分不能转化为组织化交易。

6)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了新的供求差异。

4.影响批发商业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1)生产状况:生产者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者的规模与结构。分工情况。产品

种类。

2)需求状况:需求者地理分布状况。需求者的规模与结构。需求结构。

3)生产与需求的差异情况:空间差异。时间差异。集散差异。

第七章

1.零售与零售商业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1)零售商业必然从事零售;

2)零售商业占零售经营者的相当大比重;

3)服务对象均为最终消费者;

4)同属市场化交易

(二)区别

1)前者是一种销售活动,后者是一种商业形式。

2)前者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后者是商业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

3)前者的商品可能是自己生产的,后者是购买的。

4)前者涉及生产者自销。

5)零售的主体还可能是生产者、批发商(批零兼营)、代理商。

2.试述关于零售商业演进的几种理论。

历史上有三次被称为“零售商业革命”的事件,其标志分别是:百货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的依次出现,至于第四次革命,则众说纷纭。

1)自然选择理论.观点:零售商业的演进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能够适应环境变

化的零售商业形态总是居于优势,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零售业态就会趋于没落.重要的环境因素有三类:消费者特性技术竞争

2)零售轮式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在竞争中就像轮子一样,不断地从低利润大量

廉价销售,到高利润, 高服务销售的反复循环.

3)综合---专业---综合循环理论(手风琴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零售商业的发

展总是使经营范围由综合向专业,再到综合,再到专业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4)零售商业生命周期理论.这种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颇为相似,认为零售

商业形态也经历导入期, 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3.试述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百货商店的优点和缺点(选择其中几点即可)

(一)优势

1)豪华的装潢和周到的服务使购买者从心理上得到巨大的满足,这种满

足有时可以掩盖高价格和繁琐的程序所带来的影响

2)品类的相对齐全也会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消费者细微的

个性需求

3)突出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的购物增加了一种成功、满足感

4)优异的品质和款式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和时尚的向往

(二)劣势

1)商品的价格不如大型综合超市低廉,

2)品牌和技术优势不如专业店突出,

3)比起互连网来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4)百货商场一对一的服务方式增加了营业员与顾客的接触次数,顾客的

购买决定受到营业员因素的影响。

5)顾客与商品的直接交流机会被减少,使商品不能够充分的被认识。

6)繁琐的交款方式浪费了许多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周到的服务限制了消

费者的活动空间,过多的品类和品种使消费者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做

出选择,

7)由于服务、设施的昂贵费用不得不使消费者承担更高的价格。

所有这些都给消费者的潜意识设置了障碍,使消费者很难将购物的第一选择始终放在百货商场上面。

4.零售商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1)由分散孤立到集中联合

2)从店式经营到无店式经营

3)两极化趋向明显,共生共存

4)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日益普及

5)经营形式在竞争中不断变化

第八章

1.如何理解商业价格的分配职能?

(一)定义:分配职能——反映国民收入在生产者、消费者与商业部门之间以

及不同的部门、地区之间的转移。

(二)分析角度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3)结构分析。

4)全局分析。

2.按国家调控程度为标准,商品价格体系可分为哪几类?

1)按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分类

2)按商品流通过程分类

3)按国家调控程度分类

4)商品比价体系和商品差价体系

3.什么是比价剪刀差?

1)比价,Price Comparison,即价格比较,在经济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产品

之间价格的高低,决定商业选择,以降低成本、实现物美价廉。

2)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

值所出现的差额。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4.商品比价体系和商品差价体系有何不同?

(一)商品比价体系——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

系。

1)农产品比价——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

例关系。

2)工业品比价——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不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比

例关系。

3)工农业商品比价——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

与农产品价格之比

(二)商品差价体系——是指同一商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购销环节、购销地

区、购销季节和商品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购销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

第九章

1.什么是密集性分销状态

1)密集分销也叫多家分销是渠道宽度的其中一个类型,是指制造商尽可能多

地通过许多负责任的,适当的批发商,零售商推销其产品。是指只要符合企业最低要求的中间商均可参与分销。密集性分销的特点是尽可能多地使用商店销售产品或服务。

2)密集分销又称为广泛分销,是指企业同时选择众多的中间商来推销自己的

产品。这种分销方式能使企业产品达到最大限度的展露度,使顾客能够最广泛地感知和购买到本企业的产品。这种方式适应于日用消费品、冲动型消费品以及工业品中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的产品分销。由于这种分销方式对中间商几乎是不加选择,可能会使用一些效率不高的中间商,产品的分销成本将可能上升,再加上由于中间商数目太多,生产商往往难以有效控制。

2.影响分销渠道设计的因素

(一)产品因素

产品单价;产品的体积和重量;产品款式;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服务程度;定制品和标准产品;新开发产品;政府有限制性规定的产品。

(二)市场因素

市场范围的大小;顾客的集中程度;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产品的季节性变化;竞争者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企业自身的因素

企业的规模;企业资源;企业的产品组合;企业对渠道控制的态度。(四)竞争因素

竞争规模;竞争者的渠道决策。

3.商流与物流不同组合方式(此题课本和网络均没有解答,只有截取PPT上部分,其实最主要的是不知道组合方式是啥意思)

(一)概念:

1)商流——商品价值形式的流通;

2)物流——商品实物形式的流通。

(二)构成环节

1)商流集中在商品收购和商品销售这两个基本环节进行;

2)物流集中在商品运输和商品储存这两个基本环节进行。

(三)关系:商流是物流的前提和起因,物流是商流的继续和实现。

管理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概念术语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界都把它当 做企业决策的长期目标。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3.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用途中最好用途是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或者说, 资源利用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4.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 出来,故也就等于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所以未能在账上表现是因为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具体来说,内涵成本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之差。 5.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经济利润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6.正常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和资本用于其他 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为了防止这些资源向其他企业转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支付。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利润等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7.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 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8.需求函数是指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多因素(如产品 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爱好、居民收入和广告等)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9.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产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即QD=f(P)。 D为脚标 10.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如居民收入、 消费者的爱好、其他产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因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沿需求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1.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 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2.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如产品的价格、生产中 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成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指,假定的在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供求两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可记为QS=f(P) S为脚标

计量经济学试题

06A卷 一、判断说明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实际中,一元回归没什么用,因为因变量 的行为不可能仅由一个解释变量来解释。(×) 4.在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 释变量是结果。(×) 7. 给定显著性水平 及自由度,若计算得到 的t 值超过t的临界值,我们将拒绝零假设。 (√) 8.为了避免陷入虚拟变量陷阱,如果一个定性 变量有 m类,则要引入m个虚拟变量。(×)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计量经济学:融合数学、统计学及经济理论,结合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理论和实务。 2.最小二乘法:使全部观测值的残差平方和为最小的方法就是最小二乘法。 3.虚拟变量:在经济生活研究中,有一些暂时起作用的因素。如战争、天灾、人祸等,这些因素在经济中不经常发生,但又带有相同特性,经济学家把这些不经常发生的、又起暂时影响作用的称为虚拟变量。 4.滞后变量:用来作为解释变量的内生变量的前期值称为滞后内生变量,简称为滞后变量。 5.自回归模型:包含有被解释变量滞后值的模型,称为自回归模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应用最小二乘法应满足的古典假定有哪些?(1)随机项的均值为零; (2)随机项无序列相关和等方差性; (3)解释变量是非随机的,如果是随机的则与随机项不相关; (4)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步骤一般是什么? (1)建立模型; (2)估计参数; (3)验证理论; (4)使用模型。 3.你能分别举出三个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混合数据、虚拟变量数据的实际例子吗? (1)时间序列数据如: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各年商品的零售总额、各年的年均人口增长 数、年出口额、年进口额等等; (2)截面数据如:西南财大2002年各位教师年收入、2002年各省总产值、2002年5月成都市 各区罪案发生率等等; (3)混合数据如:1990年~2000年各省的人均收入、消费支出、教育投入等等; (4)虚拟变量数据如:婚否,身高是否大于170厘米,受教育年数是否达到10年等等。 4.随机扰动项μ的一些特性有哪些? (1)众多因素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代表的综合体; (2)对Y的影响方向应该是各异的,有正有负;(3)由于是次要因素的代表,对Y的总平均影响可能为零; (4)对Y的影响是非趋势性的,是随机扰动的。 四、分析、计算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根据下面Eviews回归结果回答问题。Dependent Variable: DEBT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31/06 Time: 08:35 Sample: 1980 1995 Included observations: 16 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 r t-Statist ic Prob . C() INCOME() COST()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Durbin-Wats on stat Prob(F-statisti c) INCOME——个人收入,单位亿美元; COST——抵押贷款费用,单位%。 1. 完成Eviews回归结果中空白处内容。 2. 说明总体回归模型和样本回归模型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1.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 2)需求拉动又称超额需求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3)成本推动又称成本或供给通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 4)结构性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5)通胀持续不断持续的趋势(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即工资,价格) 2.实行适应性货币政策的原因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水平稳定 3.为了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为了保持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 3.简述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结构性通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结构性通胀理论把通胀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一些提高速度慢;从经济发展过程看,社会经济机构特点是,一些部门发展迅速,另一些则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关系看,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紧密联系。 二 1.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2.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 3. 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部门的货币工资的增长,因此,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 1、比较普通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的异同。 答: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是使样本回归函数尽可能好的拟合样本数据,反映在 图上就是是样本点偏离样本回归线的距离总体上最小,即残差平方和最小 ∑=n i i e 12min 。 只有在满足了线性回归模型的古典假设时候,采用OLS 才能保证参数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在不满足基本假设时,如出现异方差,就不能采用OLS 。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对原 模型加权,对较小残差平方和2i e 赋予较大的权重,对较大2i e 赋予较小的权重,消除异方差,然后在采用OLS 估计其参数。 在出现序列相关时,可以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这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小二乘 法。 最小二乘法是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特例,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广义 最小二乘法的特列。 6、虚拟变量有哪几种基本的引入方式? 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 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主要方式有加法方式与乘法方式,前者主要适用于 定性因素对截距项产生影响的情况,后者主要适用于定性因素对斜率项产生影响的情况。除此外,还可以加法与乘法组合的方式引入虚拟变量,这时可测度定性因素对截距项与斜率项同时产生影响的情况。 7、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结构式方程的结构参数为什么不能直接应用OLS 估计? 答: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结构方程解释变量中的内生解释变量是随机解释变 量,不能直接用OLS 来估计;第二,在估计联立方程系统中某一个随机方程参数时,需要考虑没有包含在该方程中的变量的数据信息,而单方程的OLS 估计做不到这一点;第三,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中每个随机方程之间往往存在某种相关性,表现于不同方程随机干扰项之间,如果采用单方程方法估计某一个方程,是不可能考虑这种相关性的,造成信息的损失。 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答:①结构分析,即是利用模型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研究,分析当其 他条件不变时,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发生一定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②经济预测,即是利用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未来值做出预测估计或推算。③政策评价,对不同的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对比,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④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可用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并揭示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6、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答:一般分为5个步骤:①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②样本数据的收集; ③估计参数;④模型的检验;⑤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 7、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答:①经济意义检验;②统计准则检验;③计量经济学准则检验;④模型预测检 验。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2、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子,从而建立起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6、正常利润:指企业主若果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 7、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得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二、思考题 1、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管理经济学研究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在研究对象上,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的假设上,微观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企业的环境假设上,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自己知道,而管理经济学研究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在研究目的上,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答:企业的短期目标有: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全国 2018 年 7 月自学考试西方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1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 () A. 以分散决策为主 B.以集中决策为主 C.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 D. 以私有产权为基础 2.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是() A. 递增的 B.不变的 C.等于零 D. 递减的 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位于() A. 等产量曲线的上方 B.等产量曲线的下方 C.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 D.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交点 4.对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在MR=MC 的短期均衡产量上,企业() A.必然能得到最大利润 B.不可能亏损 C.必然得到最小的亏损 D.若获得利润,则利润最大;若亏损,则亏损最小 5.厂商产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导致() A. 要素的供给下降 B.生产中的要素投入量减少 C.要素的边际产量提高 D. 要素价格提高 6.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A. 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C.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D. 产生了最大亏损 7.下列产品中最接近私人品的是() A. 私人住宅 B.国家公园 C.国防 D. 消防设施 8.应计入我国 2018 年 GDP 的是 () A.2018 年生产而在2018 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2018 年中国人投资于美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C.2018 年美国人投资于中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1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整理版

1. 请问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存在什么困难?如何来解决这些苦难? 答: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 出现了随机解释变量Y ,而可能与随机扰动项相关; (2) 随机扰动项可能存在自相关,库伊克模型和自适应预期模型的随机扰动项都会导致自相关,只有局部调整模型的随机扰动项无自相关。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用工具变量法;对于第二个问题的检验可以用德宾h 检验法,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模型尽可能的设定正确。 2. 为什么要进行广义差分变换?写出其过程。 答:进行广义差分变换是为了处理自相关,写出其过程如下: 以一元模型为例:Y t = b 0 + b 1 X t +u t 假设误差项服从AR(1)过程:u t =ρu t-1 +v t -1 ≤ρ≤1 其中,v 满足OLS 假定,并且是已知的。 为了弄清楚如何使变换后模型的误差项不具有自相关性,我们将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滞后一期,写为: Y t-1 = b 0 + b 1 X t-1 +u t-1 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ρ,得到:ρY t-1 = ρb 0 + ρb 1 X t-1 +ρu t-1 现在将两方程相减,得到:(Y t -ρY t-1 ) = b 0 ( 1 -ρ) + b 1 (X t -ρX t-1 ) + v t 由于方程中的误差项v t 满足标准OLS 假定,方程就是一种变换形式,使得变换后的模型无序列相关。如果我们将方程写成:Y t * = b 0* + b 1 X t * +v t ,其中,Y t * = (Y t -ρY t-1 ) ,X t * = (X t -ρX t-1 ) ,b 0* = b 0 ( 1 -ρ)。 3. 什么是递归模型? 答:递归模型是指在该模型中,第一个方程的内生变量Y 1仅由前定变量表示,而无其它内生变量;第二个方程内生变量Y 2表示成前定变量和一个内生变量Y 1的函数;第三个方程内生变量Y 3表示成前定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Y 1与Y 2的函数;按此规律下去,最后一个方程内生变量Y m 可表示成前定变量和m -1个Y 1,Y 2、,Y 3,…、Y m-1的函数。 4. 为什么要进行同方差变换?写出其过程,并证实之。 答:进行同方差变换是为了处理异方差,写出其过程如下: 我们考虑一元总体回归函数Y i = b 0 + b 1 X i + u i 假设误差σi 2 是已知的,也就是说,每个观察值的误差是已知的。对模型作如下“变换”: Y i /σi = b 0 /σi + b 1 X i /σi + u i /σi 这里将回归等式的两边都除以“已知”的σi 。σi 是方差σi 2 的平方根。 令 v i = u i /σi 我们将v i 称作是“变换”后的误差项。v i 满足同方差吗?如果是,则变换后的回归方程就不存在异方差问题了。假设古典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均能满足,则方程中各参数的OLS 估计量将是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我们就可以按常规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 证明误差项v i 同方差性并不困难。根据方程有:E (v i 2 ) = E (u i 2 /σi 2 ) = E (u i 2 ) /σi 2 =σi 2 /σi 2 = 1 显然它是一个常量。简言之,变换后的误差项v i 是同方差的。因此,变换后的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我们可以用常规的OLS 方法加以估计。 5. 简述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步骤。 答:先用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然后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回归方程为基础,再逐个引入其余的解释变量。这个过程会出现3种情形:①若新变量的引入改进了R 2 和F 检验,且其它回归系数的t 检验在统计上仍是显著的,则可考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旬效开展公干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5.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6.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7.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指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8.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 9.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多数裁定原则还可以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 10.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 1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13.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14.行政管理支出,就是指政府财政用于国家各级立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开支。 15.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由于贫困及各种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无偿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16.财政贴息是指出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17.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入,也被称为政府收入的数量界限。 1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1.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种。 22.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3.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出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24.罚没收入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入、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25.自由公债也称为自由认购公债,即不附带任何强制性条件,由应募者自由认购的公债。 26.公债风险是指政府在运用公债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的缺陷,以及多种不确定的经济因素所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27.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8.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29.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30.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儿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31.扣除法也叫列支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将纳税人的国内所得和国外所得汇总后,扣除纳税人来源于国外所得所缴纳的外国税额而仅就其余额按居住国政府规定的税率征税的方式。 32.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时,通过允许纳税人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汇总国内外所得按本国税率所计征的税额的方法。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及答案43378

简答: 1、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有何不同? 时间序列数据是一批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统计数据。截面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这两类数据都是反映经济规律的经济现象的数量信息,不同点:时间序列数据是含义、口径相同的同一指标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统计数据列;而横截面数据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不同统计单元的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列。 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赖以成功的三要素。P16(课本) 成功的要素有三:理论、方法和数据。理论:即经济理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方法和计算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与手段,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科学的主要特征;数据:反映研究对象的活动水平、相互间以及外部环境的数据,更广义讲是信息,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料。三者缺一不可。 3、什么是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变量的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表现出来的随机数学关系,用相关系数来衡量。 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在行为机制上的依赖性,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所决定的,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因果关系有单向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之分。 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具有数学上的相关关系。而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4、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关系。P23-P24(课本)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两者都是研究非确定性变量间的统计依赖关系,并能测度线性依赖程度的大小。其次,两者间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关分析仅仅是从统计数据上测度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而无需考察两者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因此,变量的地位在相关分析中饰对称的,而且都是随机变量;回归分析则更关注具有统计相关关系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变量的地位是不对称的,有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分,而且解释变量也往往被假设为非随机变量。再次,相关分析只关注变量间的具体依赖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通过解释变量的变化来估计或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变化,达到深入分析变量间依存关系,掌握其运动规律的目的。 5、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区别。 答:数理经济模型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计量经济模型揭示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6、从哪几方面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P6(课本)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西方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3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 A.集中决策 C.计划决策B.分散决策 D.多个决策单位一起选择最优方案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则() A.供给量越大 C.供给越大B.供给量越小 D.供给越小 3.限制价格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 A.黑市交易 C.政府收购过剩品B.超额供给 D.平均交易量增加 4.在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动,则预算线将()A.不会变动 C.向右上方旋转

5.在短期内,生产者() A.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C.不可调节可变要素的投入 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A.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B.呈现倒U型 C.由每一个产量对应的所有生产规模中最低的平均成本构成 D.先增加后递减 7.符合古诺模型的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 A.比垄断市场低 B.比竞争市场高 C.比垄断竞争市场高 1 B.平行移动 D.向左下方旋转 B.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D.可调节不变要素的投入 D.介于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 8.导致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产品价格降低 B.产品价格提高 C.劳动价格降低 D.劳动价格提高

9.下列属于大凡平均分析的是() A.研究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 B.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 C.研究消费者对茶叶的偏好 D.分析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和所有市场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10.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 A.平均的市场工资率和平均的劳动就业量 B.平均的市场利率 C.平均的市场地租率 D.平均的市场汇率 11.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是() A.两个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B.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收益相等 C.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出的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D.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出的任意两种商品的价格相等 12.“搭便车”现象,源于公共物品的() A.非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排他性 D.竞争性 13.用收入方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A.GDP=C+I+T B.GDP=C+I+S C.GDP=C+S+T D.GDP=C+I+G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 (2)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简述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学科间的关系。 答: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的综合。经济学着重经济现象的定性研究,而计量经济学着重于定量方面的研究。统计学就是关于如何惧、整理与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则利用经济统计所提供的数据来估计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验证。数量统计各种数据的惧、整理与分析提供切实可靠的数学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工具,但它与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结合而形成的计量经济学则仅限于经济领域。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过程,就是综合应用理论、统计与数学方法的过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就是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统一。 2、计量经济模型有哪些应用。 答:①结构分析,即就是利用模型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研究,分析当其她条件不变时,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发生一定的变动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②经济预测,即就是利用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未来值做出预测估计或推算。③政策评价,对不同的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对比,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④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可用来检验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并揭示经济活动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3、简述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主要步骤。 答:一般分为5个步骤:①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②样本数据的收集;③估计参数;④模型的检验;⑤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 4、对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答:①经济意义检验;②统计准则检验;③计量经济学准则检验;④模型预测检验。

第二章 三、简答题 1、 简述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i i i X Y μββ++=10的参数估计量的过程。 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i i i X Y μββ++=10,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准 则:2201 0111????min (,)()n n i i i i i Q e Y X ββββ====--∑∑ (1) 利用微积分多元函数极值原理,要使01??(,)Q ββ达到最小,(1)式对01 ??ββ、的一阶偏导数都等于零,即: 010011 ??(,)=0???(,)=0?Q Q ββββββ??????????? 201010100201010111??()??(,)??==2()????()??(,)??==2()??i i i i i i i i i Y X Q Y X Y X Q Y X X 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 0101 ??()0 ??()=0 i i i i i Y X Y X X ββββ?--=??--??∑∑(2)(3) 由(2)式可知,01011??0 1? ??()11== (4)i i i i i i Y n X Y X Y X n Y Y X X n n βββββ+-=?=-=-∑∑∑∑∑∑(令,) 并将式(4)代入(3),可得: 201112211122 1??? ?0()()??()0?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Y X X X Y Y X X X n n X Y X Y X n X n X Y X Y n X X βββββββ=--=---?-+?-=-=-∑∑∑∑∑∑∑∑∑∑∑∑∑∑∑∑ 或0111112 ????0()()?()()()()()?=()()()(==) 0?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Y X X Y Y X X X Y Y X X X X X Y Y X X Y Y x y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Y Y ββββββ=--=-+-?------==-----=?∑∑∑∑∑∑∑∑∑∑令, 因此,可得010111222 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Y X Y X n n X Y X Y X X Y Y x y n X X X X X X x ββββββ=-=----===---∑∑∑∑∑∑∑∑∑∑∑或或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汇总

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 1.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2.一定时期内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是有限的 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市场经济应具备的特点: 1,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3,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 市场价格为什么处于市场信息的核心地位: 1.价格对经济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 2.可以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供求情况 3.价格的变动可以调整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4.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1.存在独立的经济主体 2.存在市场 3.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 供求定理 (123) 偏好的性质: 1.可传递性 2.完全性 3.非饱和性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可度量,获得的效用可以准确地用基数表示出来,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者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只可以排序,即只可以用序数表示。 2.分析方式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为分析工具,序数效用论使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3.均衡条件表达式不同。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联系: 1.都是从市场需求一方着手,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效用最大 2.都是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作在既定收入下追求最大效用的过程

3.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作为基础 4.推导出的曲线都具有相同趋势且符合需求规律。 水与钻石的的价格悖论: 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固然大于钻石,水的总效用也固然大于钻石,但是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不是由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最后一单位边际效用决定的,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水资源是相对较多的,因此人们从最后一单位水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此愿意出价低。而钻石相对稀缺,供给量较少,人们从最后一单位钻石中得到的边际效用较大,因此人们愿意出价高 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随着人们收入量的的增加,每一单位货币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小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向右下方倾斜 2.不可相交 3.凸向原点 4.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5.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6.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效用相同 影响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因素 1.收入变化(由此可推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化(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收入的变动,又由收入的变动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完全竞争厂商的存在条件(特点): 1.存在足够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2.信息是完全的 3.资源是自由流动的 4.各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区别 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 1.厂商对自然资源/矿产/技术的控制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讲解学习

《西方经济学》简答 题

精品资料 简答题 1、说明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含义及经济影响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安定民心。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曲线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满足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条件:1)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处在等成本线上,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充分利用资金,而不让其剩余下来2)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发生在等产量和等成本线相切之点上,即要求等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 意义:1)为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 2)厂商可以通过对要素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是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或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4、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这道题你直接去百度下就知道了,很多,你自己总结下吧 5、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MR=MC. 因为厂商在生产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边际收益MR,另一方面要考虑边际成本MC,只要边际收益MR大于边际成本MC,厂商就会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成本MC大于边际收益MR,厂商就会缩减生产,直到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相等为止。此时厂商利润最大化。结合75页的最后那计算方法说明下更好。 6、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而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有限的资源当将它用到某一活动时,丧失掉的将其用到其他活动的最高收益。 7、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的经济效率 垄断厂商的收益全都以生产者剩余的形式存在,而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则都以消费者剩余的形式存在,垄断会导致垄断的无谓损失。而完全竞争会导致高效率,直到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有境界。 但是,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有利于发挥经济规模的优势,可以使产品价格下降而不是提高,另外,垄断是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进步的需要时垄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进步了,经济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8、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 计算题 1、已知某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为Q=21L+9L2-L3,求 (1)总产量TP L的最大值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用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它以不变的价格来计算某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的结果 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简答题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该概念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所受卖掉的最终该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国民收入有几种核算方法? 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 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即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再推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 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常用收入法和支出法。 3.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论述题 试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运用产品流动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要素所得法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收入法、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

计量经济学简答

简答题:1.选择工具变量的原则是什么:(1)工具变量必须与所替代的随机解释变量高度相关;(2)工具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3)工具变量与其它解释变量不相关,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 2.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多重共线性 (1)经济变量的趋同性(2)滞后变量的引入(3)样本资料的限制 3.序列相关性产生的原因: (1)惯性;(2)模型设定误差;(3)蛛网现象;(4)数据加工。 4、随机解释变量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随机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则称原模型出现随机解释变量问题。第一、随机解释变量与误差项相互独立;第二、随机解释变量与误差项同期无关,而异期相关;第三、随机解释变量与误差项同期相关;第四、解决方法为工具变量法。 5.随机解释变量产生的后果 1.若相互独立,则参数估计量仍然无偏一致。2 若同期相关,异期不相关,得到的参数估计有偏,但却是一致的3 若同期相关,则估计量有偏且非一致。 6.简述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性质:(1)线性性,即它是否是另一随机变量的线性函数;(2)无偏性,即它的均值或期望值是否等于总体的真实值;(3)有效性,即它是否在所有线性无偏估计量中具有最小方差。(4)渐近无偏性,即样本容量趋于无穷大时,是否它的均值序列趋于总体真值;(5)一致性,即样本容量趋于无穷大时,它是否依概率收敛于总体的真值;(6)渐近有效性,即样本容量趋于无穷大时,是否它在所有的一致估计量中具有最小的渐近方差。 7、虚拟变量的作用:(1)表现定性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2)提高模型的说明能力与水平(3)季节变动分析。(4)方程差异性检验。 8、虚拟变量设置的原则:如果有定性因素共有个结果需要区别,那么至多引入m-1 个虚拟变量 9、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多重共线性:(1)经济变量的趋同性(2)滞后变量的引入(3)样本资料的限制 10.引入随机误差形式为了:(1)代表未知的影响因素(2)代表残缺数据(3)代表众多细小的影响因素(4)代表数据观测误差(5)代表模型设定误差(6)变量的随机存在性 11. 12.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样本观测值对经济计量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求得回归方程(2)对回归方程、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评价及预测。 13.叙述原理:最小二乘法:当从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模型能最好的的拟合样本数据:最大似然法:当从模型的总体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概率最大。在满足一系列基本假设的情况下,模型结构参数的最大或然估计量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