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全过程资料(测风、风机选型、电气、土建、施工)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经典)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二○一三年十月目录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1)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 (1)1.2 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13)1.3 海底电缆施工方案 (19)1.4海上升压站施工方案 (23)2 国内主要海上施工企业以及施工能力调研 (35)2.1 中铁大桥局 (35)2.2 中交系统下企业 (41)2.3 中石(海)油工程公司 (46)2.4 龙源振华工程公司 (48)3 国内海洋开发建设领域施工业绩 (52)3.1 跨海大桥工程 (52)3.2 港口设施工程 (55)3.3 海洋石油工程 (55)3.4 海上风电场工程 (58)4 结语 (59)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国外海上风电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和建设海上试验风电场,2000年以后,随着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单机容量逐步加大,机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大型海上风电场开始逐步出现。
国外海上风机基础一般有单桩、重力式、导管架、吸力式、漂浮式等基础型式,其中单桩、重力式和导管架基础这三种基础型式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经验,而吸力式和漂浮式基础尚处于试验阶段。
舟山风电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海上风机基础尚处于探索阶段,已建成的四个海上风电项目,除渤海绥中一台机利用了原石油平台外,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和响水近海试验风电场均采用混凝土高桩承台基础,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则采用了混凝土低桩承台、导管架及单桩三种基础型式。
图1.1-1 重力式基础型式图1.1-2 多桩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3 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4单桩基础型式图1.1-5 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型式图1.1-6低桩承台基础型式基于国内外海上、滩涂区域风电场的建设经验,结合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的特点及国内海洋工程、港口工程施工设备、施工能力,可研阶段重点考察桩式基础,并针对5.0MW风电机组拟定五桩导管架基础、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和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作为代表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比较。
中国海上风电制氢发展历程

中国海上风电制氢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在海上风电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形式,海上风电在中国的发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而随着制氢技术的成熟,中国海上风电制氢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
中国海上风电制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探索风力发电技术,并逐步建立了一批陆上风电场。
然而,由于陆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限制,海上风电逐渐成为了中国风电发展的新方向。
2007年,中国成功建成了首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
这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的起步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海上风电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加速。
2010年,中国建成了首座示范性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二期风电场,装机容量达到了102兆瓦。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国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制氢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制氢是一种利用电能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由于氢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以替代传统燃料在交通和工业领域使用,因此制氢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海上风电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方式,为制氢提供了良好的电源条件。
2015年,中国首个海上风电制氢项目在福建晋江开工建设。
该项目利用海上风电场的电能,通过电解水来制取氢气。
这一项目的成功运行,为中国海上风电制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场开始探索利用其电能进行制氢。
2019年,中国海上风电制氢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海上风电制氢装备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成功通过验收。
该项目通过研发海上风电制氢装备和系统,实现了海上风电直接制氢的关键技术突破。
这一突破对于推动中国海上风电制氢的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国海上风电制氢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海上风电制氢技术的成本仍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海上风电制氢的规模化应用仍需加快推进,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
海上测风塔系统PPT课件

3、常用测风塔类型
表2.1 国内外部分海上测风塔案例
国家
德国
运作时间 2003.9
海面高度 101m
作业水深 测风塔形式
33.5m 四角 圆管
水下构造 四角套管
重量
650t
Lidar
有
离岸距离 45km
德国 2007 101m 25m 三角 圆管 单桩 434t
无 31km
德国 美国 荷兰
德国
德国 台湾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1
目录
• 一、概况 • 二、海上测风塔主要类型 • 三、海上测风塔设计 • 四、海上测风塔建设
2
一、概况
• 1、海上发展风电的优势 • 2、海上风电场类型 • 3、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 4、海上测风任务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 5、海上测风工作的主要内容 • 6、海上测风工程审批
25
二、海上测风塔主要类型
3、常用测风塔类型
目前,欧洲已安装的海上测风塔,大多都采用单桩 基础。根据已有国内外的建设经验,海上测风塔一般采 用的形式有:自立式单根圆筒结构、自立式三角形桁架 结构、声雷达(Lidar)测风塔等;基础采用较多的形式 有:单立柱( 单桩、三桩) 、导管架等。
26
二、海上测风塔主要类型
15
一、概况
6、海上测风工程审批
海域使用申请
环境影响评价
通航安全评估 水上水下 施工许可证
项目前期工 作承担单位
施工企业
县级海洋主管部门
有审批权的地方海 洋主管部门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经典)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目录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1)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 (1)1.2 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13)1.3 海底电缆施工方案 (19)1.4海上升压站施工方案 (23)2 国内主要海上施工企业以及施工能力调研 (35)2.1 中铁大桥局 (35)2.2 中交系统下企业 (41)2.3 中石(海)油工程公司 (46)2.4 龙源振华工程公司 (48)3 国内海洋开发建设领域施工业绩 (52)3.1 跨海大桥工程 (52)3.2 港口设施工程 (55)3.3 海洋石油工程 (55)3.4 海上风电场工程 (58)4 结语 (59)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国外海上风电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和建设海上试验风电场,2000年后,随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单机容量逐步加大,机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大型海上风电场开始逐步出现。
国外海上风机基础一般有单桩、重力式、导管架、吸力式、漂浮式等基础型式,其中单桩、重力式和导管架基础这三种基础型式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经验,而吸力式和漂浮式基础尚处于试验阶段。
舟山风电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海上风机基础尚处于探索阶段,已建成的四个海上风电项目,除渤海绥中一台机利用了原石油平台外,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和响水近海试验风电场均采用混凝土高桩承台基础,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则采用了混凝土低桩承台、导管架及单桩三种基础型式。
图1.1-1 重力式基础型式图1.1-2 多桩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3 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4单桩基础型式图1.1-5 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型式图1.1-6低桩承台基础型式基于国内外海上、滩涂区域风电场的建设经验,结合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的特点及国内海洋工程、港口工程施工设备、施工能力,可研阶段重点考察桩式基础,并针对5.0MW风电机组拟定五桩导管架基础、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和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作为代表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比较。
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问题的设备,把旧式国产跌落式熔断器更换为合资跌落式熔断器,淘汰老式少油断路器,更换严重老化的变压器、低压刀闸等。
尽量减少低压线路铜铝直接相接,由于铜铝线路相接容易在接头处产生接触不良和严重氧化(该故障在配网运行中普遍存在)。
对于铜铝相接的必须通过铜铝过渡线夹或接线鼻,接线鼻一定要合理使用液压钳压接。
在此类故障抢修中应大量使用穿刺线夹,不但可缩短故障处理时间,而且有利于铜铝较好过渡。
c.推广状态检修。
通过在线监测、红外测温等科学手段,按实际需要进行停电检修。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带电作业研究,减少设备停电时间。
发展带电作业是提高供电可靠性重要手段,带电作业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一是保证不间断供电提高经济效益;二是联系手续简便,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作业不受时间限制;四是可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开展配电网络保护自动化工作,实现将故障区段隔离、诊断及恢复、网络过负荷监测、实时调整和变更电网运行方式及负荷转移,减少停电频率。
参考文献:[1] 郑宗安.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探讨[J].中国电力,2002,(4).[2] 李江华.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J].大众用电,2006,(3).[3] 黄建辉.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方法与措施[J].广西电业,2006,(10).作者简介:李齐森(1983 )男,学士,助理工程师,从事配电网运行、城网规划与改造工作。
(收稿日期 2010-04-10)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7月6日10时,我国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全部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它标志着我国开发海上风电的所有技术路障已经扫清,技术路线已经贯通,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
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0万k W,设计年发电利用小时数2600h,年上网电量2 67亿k W h,项目总投资23 65亿元,海上运输和安装技术完全自主研发并由国内企业完成。
该工程在我国风电建设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次采用自主研发的3兆W离岸型机组,使我国大功率风电机组装备制造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第一次采用海上风机整体吊装工艺,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高桩承台基础设计,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
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工作流程详解

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工作流程详解随着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上风电项目成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阶段的重要任务和流程。
一、规划与准备1. 项目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在施工准备阶段,项目团队需要进行详尽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包括工程地点的评估、资源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以确定项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
2. 项目立项和申请:根据可行性研究的结果,项目团队将准备立项文件和申请材料,包括项目计划、预算、环评报告等,以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3. 资金筹措和合同签订:项目团队将与投资方进行沟通,筹措项目所需的资金。
同时,与相关供应商和承包商签订合同,确保后续的物资供应和施工人力资源的保障。
二、技术与设计1. 海洋环境调查:在施工前,进行海洋环境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测量水深、海底地质检测、潮流和风速测量等数据收集工作,以便对未来施工过程中的海洋环境进行准确预测和评估。
2. 综合布局和设计:基于调查结果,项目团队将进行风电机组和整体布局设计,包括确定风机数量、布点位置和布置方式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风能和海洋空间。
3. 设计审查和批准:设计团队将提交设计文件,并接受相关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审查和批准,确保设计符合标准和规范。
三、供应与采购1. 设备采购:根据设计需求,项目团队将与风机、叶片、基础设施等供应商进行谈判和合作,确保设备供应的及时性和质量。
2. 材料供应:除了设备采购外,项目团队还需要与钢结构、电缆、海洋工程设备等材料供应商进行合作,确保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供应和发货。
3. 运输和物流:由于海上风电项目的特殊性,物资和设备的运输是一个重要环节。
项目团队需要与专业物流公司合作,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安全地送达施工地点。
四、施工前准备1. 原始土建工程:在施工之前,项目团队需要进行原始土建工程,包括建设临时办公室、工地围栏的搭建和基础设施的修建等,以提供施工所需的基本条件。
上海第一家风力发电场并网发电

上海第一家风力发电场并网发电
田可其
【期刊名称】《上海节能》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上海奉贤海湾风电场是上海首座风力发电场,也是我国第一座建在海边滩涂围垦的软土基的风电场,现已并网发电。
一期工程装有4台西班牙GAMESA 风电公司制造的单机容量850KW变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400KW,工程总投资3800万
【总页数】1页(P15)
【作者】田可其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614
【相关文献】
1.上海某风力发电场发电能力后评价研究 [J], 潘沛
2.上海计划投资八亿元兴建风力发电场 [J], 无
3.德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场实现并网发电 [J],
4.德国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场实现并网发电 [J],
5.记上海第一家民办的“上海儿童图书馆” [J], 樊长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风能的发展历程

中国风能的发展历程中国风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
当时,中国面临着石油危机的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能源来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
于是,中国政府开始关注风能,并推动风能产业的发展。
197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风能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1978年,在山东烟台建立了第一座国内最早的风力发电厂,开始并网发电。
此后的几年里,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逐渐增加,风力发电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进风能发电事业。
198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风力发电业务的企业——河北风力发电工程公司。
此后几年间,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90年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风能产业的发展。
1994年,中国能源部制定了《风力发电技术规程》,明确了风力发电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199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投资者对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各种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风能产业的发展。
2000年代,中国的风能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同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进一步明确了对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201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持续推进,中国的风能产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2012年,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一亿千瓦,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国。
此后几年,中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风能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加。
除了陆上风电,中国还积极发展海上风电。
2010年,中国开始建设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场,并于2011年实现并网发电。
随后的几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迅速增加,成为全球第三大海上风力发电国。
总的来说,中国风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的过程。
政府的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都为中国风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