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精)

合集下载

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知识点

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知识点

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知识点在会计领域中,稳健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它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和公正。

稳健性可以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全面信息。

本文将介绍,包括其含义、原则和应用。

一、稳健性的含义稳健性在会计中指的是在制定和处理会计信息时要保持审慎和谨慎的态度。

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该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谨慎地评估和记录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以尽可能地避免夸大利润或隐瞒损失。

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制定会计政策、估计资产和负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方面保持谨慎和判断力,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可靠性。

二、稳健性的原则稳健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谨慎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会计人员在制定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时,应该考虑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他们应该提前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并及时计提准备金或减记资产,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2.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以揭示企业的持续性经营能力。

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该遵循稳定的会计原则和估计方法,避免频繁变更会计政策或估计假设,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连续性。

3. 调整性原则:根据调整性原则,会计人员应该在检查财务报表时,识别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账务处理错误和遗漏。

如果发现错误,应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披露性原则:披露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有关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信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披露应该包括重要的财务信息、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的变更,以及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项等。

通过透明、全面和可靠的披露,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三、稳健性的应用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几个与会计稳健性相关的具体事例:1. 减记存货:当存货的成本超过其实际价值时,会计人员应该减记存货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是会计领域重要的概念。

它们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维护市场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会计稳健性和公允价值的概念、特点、应用及其关系。

一、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是指在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处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稳定性,会计师应该采取谨慎的处理方式。

即使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也应该采取保守的处理方式,以保证账目真实、可靠。

会计稳健性是一种实质性的原则,在会计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会计稳健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轻重缓急处理。

在处理账目时,应该根据账目的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必要时应该采取保守的处理方式,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 谨慎处理。

会计师应该对于会计处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采取谨慎的处理方式,保证会计账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整体把握。

在处理账目时,应该考虑到整体的情况,理性地分析和判断,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4. 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会计师应该积累和总结出符合实际的处理方法和经验,能够更加准确和快速地应对会计处理中的异常情况。

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处理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性。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过度保守的处理方式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财务报表的短暂缩水、减少对公司的信任度等。

因此,会计稳健性应该在保证账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确保会计处理方式的谨慎性。

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又称为公正价值,是指在市场正常交易场所的条件下,买卖双方在知情状态下达成的,既不强迫也不受强迫的交易价格。

公允价值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是重要的计价方式。

公允价值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

公允价值是市场交易价格,在理论上是一个公正、客观的判断标准。

2. 通用性。

公允价值适用于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资产和负债,可以作为统一的会计处理方式。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_发现与启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发现与启示摘要: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衡量一家企业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探讨了稳健性的定义、原则以及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了它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与启示。

一、稳健性的定义与原则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不利信息持保守态度,即在缺乏充分证据时不予承认预期盈利,但对于预期亏损则要提前进行计提。

稳健性原则强调谨慎态度,根据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称性,确保财务报告表达真实、合理、可靠的信息。

二、稳健性的影响因素1. 企业规模:通常情况下,较大规模的企业更注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因为它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2. 行业特点:某些行业如金融、房地产等风险更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要求更高。

3. 法律法规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会计准则有不同的规定,一些国家对稳健性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稳健性的重要意义1. 提供可靠信息:稳健性原则保证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投资者和相关利益关系方可以凭借稳健性原则提供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2. 防止财务欺诈:稳健性原则能够防止企业虚构盈余数据、操纵财务报告,有效减少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3. 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才能提供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四、稳健性的启示1. 加强企业治理: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2. 提高透明度:定期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强市场的有效运作。

3. 加强监管: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管,确保企业遵守会计准则,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

4.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会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保证会计盈余的准确计算和稳健识别。

结论: 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是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原则。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管理,加强透明度、监管以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实现稳健健康的财务状况综上所述,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对于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至关重要。

理解会计稳健性

理解会计稳健性

理解会计稳健性[摘要]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却经常受到资本市场规制者、准则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批评,理论界对会计稳健性的认识似乎也非常有限。

有鉴于此,为了深入理解会计稳健性,笔者首先对会计稳健性的概念进行梳理,着重分析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

接着。

从契约经济激励、法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原因进行解读。

最后,对会计稳健性的几种重要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描述,并对最新进展给予了关注。

[关键词]稳健性;DT测度;MTB测度一、引言稳健性对会计的影响意义重大,且历史悠久。

Basu(1 997)认为,稳健性至少已经影响了会计行为500多年;Sterling(1970)则把稳健性作为会计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原则;Givoly和Hayn(2000)的经验研究则进一步表明,会计不仅是稳健的,而且在最近20多年变得更加稳健了。

但许多资本市场规制者、准则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却还经常批评并试图放弃会计稳健性(如,Levitt,1998;FASB,1980,第2号概念公告),即使在理论界。

对会计稳健性的认识也非常有限,似乎仍旧停留在“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样一句话上。

会计稳健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不是这项会计信息质量确实已经过时,而是我们对会计稳健性的理解实在有限、尚待深入。

也许FASB(1980)的话更有代表性,“尽管过去4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改变它,但会计稳健性这个概念是根深蒂固的”。

有鉴于此,笔者将从概念、起因和测度等多方面对会计稳健性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会计稳健性的深入理解、重视和反思。

二、会计稳健性的概念演进及有效分类早期的规范研究者通常将稳健性界定为会计人员对产生较低的股东价值和净利润的会计方法的偏好,如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liss,1924)。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常常是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予以计量的,经理、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计量中存在偏见,宁肯低估净收益及净资产,而不愿高估净收益及净资产”。

第九讲 会计稳健性

第九讲 会计稳健性
回目录
二.会计稳健性与通常的会计谨慎性 是何关系
(一)无条件稳健性和有条件稳健性的相 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会计谨慎性和会计稳健性的
(一)无条件稳健性和有条件稳健性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影响
1.两种稳健性的共同点: 存在的基础相同,都源于经济环境内在的不确定性 和风险,最终造成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低估;捕捉到投资 者和其它信息使用者不对称的损失函数,即从利得所 获得的收益要小于相同数量损失所产生的影响:最小 化诉讼成本,税收成本和监管成本;使会计者和监督 者最小化经济不确定性并免受监管不力的批评
条件稳健性最初的动因是抵消经理向上虚报会计数 字的动机, 增进缔约的有效性, 其“损失确认的及时性” 观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稳健性在缔约时扮演的角色。 在无条件稳健性原则下, 探究稳健性在缔约过程中 扮演的角色却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 正是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约、报酬 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条件稳健性突出了经理在接 收到消息时做出的政策抉择, 其行为体现了特定历史条 件下各种制度因素的相互作用, 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内 生性的本质。可以说,条件稳健性概念的提出将会计稳 健性研究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2.无条件稳定性 又称为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独立消息的稳健性, 事前稳健性 无条件稳健性是一个总体的偏见,和当期消息没 有关系,而是在资产或负债产生之初就决定采用的会 计处理方法,使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了预期未入 账的商誉,使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市场价值。 举例:内部形成无形资产的发生的支出,研发支 出和广告支出在发生时就被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 益,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等。
(2) 累计应计数 Givoly和 Hayn认为如果公司处于稳定状态下, 长 期来看, 净利润会趋向于经营现金流, 累计应计趋向于 零, 而稳健性会使得公司长期内报告收益下降, 从而使 累计应计数为负, 因此他们把累计应计数作为稳健性的 指标。结果发现MTB和累计应计数是根本不同的无条件 稳健性的替代变量。累计应计数显示无条件稳健性和条 件稳健性是正相关的, 而MTB相反。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分析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分析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分析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稳健性原则十分重要。

本文详尽分析了稳健性原则的涵义,阐述了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运用稳健性原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标签:会计核算研究0引言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是,采用稳健性原则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

如果不恰当的理解和应用稳健性原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扭曲与失真,这同样会违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因此,正确理解与应用稳健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1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即在会计处理犹豫难决时尽量采用不夸大这一期间的资产和收益的解决办法。

目前该准则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

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前提。

经营的多变性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稳健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

2稳健性原则应用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或有负债的出现、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

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2.1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稳健性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
• 理论中计量这一要素引入到实际操作中时,资源 的有效分配比会计稳健性收益的效率更低,反映 信号更差。 • 世通公司的破产说明了未确认未来现金流或市场 价值在收益计量方面的问题;安然公司管理层在 薪金方面使用奖金补偿计划,标记出面向市场的 合同和衍生品,识别出其价值的变化。 • 稳健性将趋于抵消管理层的正的收益偏差。
会计稳健性
第一部分:解和意义 Ross L. Watts
一、稳健性的定义
• 稳健性是指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收益和损 失确认的差异越大,稳健性程度越高。 • 传统稳健性的定义更为极端,即“不预期收益, 但预期所有损失”;在实证文献中,稳健性被解 释为“相比确认坏消息而言,会计人员更倾向于 找更多的证据支持好消息的确认”。 • 尽管有人指责会计稳健性,但是稳健性已经存在 了几个世纪,并在近30年中有所加强。
(二)稳健性关于所得税方面的解释
• 在美国,提取的的折旧作为一项费用在财务报表中 予以披露,在1909年颁布的企业消费税中,作为税 收的减项。 • Guenther认为用于向股东报告的会计方法仍影响应 纳所得税额;Shackeford and Shevlin 也认为税收 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遵循会计收入应纳税所得 额。 • 然而,在会计欺诈案例中,与税收观产生的稳健性 在报告方法方面相悖。
高管薪酬契约
• 稳健性影响管理者薪酬 • 管理者的有限任期和有限责任影响稳健性差别可 核
稳健性与公司治理
• 不对称的可验证性也来源于雇佣契约和公司治理 • 契约观认为其适用于公司治理的很多方面 • 薪酬契约更合理
四、契约观方面的解释和信息视角
(一)稳健性会计数据是信息
• 会计稳健性绩效指标为投资者提供信息起重大作 用,当稳健的收益能够用于评估他们时,分析家 提供的未来绩效无法证实的预算很可能是高质量 的。

会计稳健性探析

会计稳健性探析

会计稳健性探析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对许多国家的会计实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接着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最后提出了未来会计稳健性可能的研究方向。

标签:条件稳健性;非条件稳健性;经济后果1会计稳健性定义会计稳健性,又称为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

它对会计的影响意义重大并且历史悠久。

早在1997年,Basu就认为,稳健性影响会计实务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并在其实证研究中将会计稳健性表述为“会计师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要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更高”。

稳健性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的概念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稳健性定义为“为了努力确保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内在风险能被充分地考虑,而采取的谨慎反应。

”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是“为了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需要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加入必要的谨慎行为。

”而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体上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计改革,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1年、以及2006年的会计改革。

在会计改革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呈现出逐步强化的过程。

2006年的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趋同。

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是,我国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大多数资产特别是非流动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一旦确认以后就不允许转回。

2会计稳健性的分类现有学术文献对于会计稳健性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性质的差异将稳健性分为非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两种:第一种是非条件稳健性(unconditionalconservation)也称独立稳健性或资产负债表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是事前的,不会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一、会计稳健性的定义1.1会计稳健性古典定义Bliss(1924)提出,稳健性就是“不预计任何不确定收益,但是要预计所有发生的损失。

可见,古典定义体现出“绝对稳健”,而且便于实务操作,因而在早期得到了广泛使用。

随着公司会计业务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程度不断复杂,古典定义所体现的稳健性过于粗糙和直接,有悖于现代会计计量中的及时性和可验证性要求。

因此,后续研究在古典定义的基础上陆续进行其他发展。

1.2会计稳健性准则定义为了规范现代会计行为,各个国家政府和会计组织也对会计稳健型做出官方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将稳健性定义为:“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必要的谨慎,比如说资产或者收入不可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可低估。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在其发布的第4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一般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计量的,管理者、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对计量上的可能误差,在原则上一般是低估收益和净资产,而不愿进行高估。

”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稳健性原则界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稳健性原则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义:“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对交易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比如资产或收人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以上对稳健性的界定,可见稳健性已经由“绝对稳健”发展为了“相对稳健”,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损失和收益应持有不同态度,但也体现出对合理估计的重视。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会计稳健的需求动因研究综述①国外关于会计稳健需求动因的研究随着Basu(1997)年提出会计好消息的确认会比坏消息的确认更加需要其可验证性,这一会计稳健型的描述型定义后,分别有Watts(2003)和Ball&Shivakumar(2005)、Beaver&Ryan(200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动因。

企业债务融资与会计稳健性讲述

企业债务融资与会计稳健性讲述

二、会计稳健性的融资效用-债务融资效用
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债务契约和报 酬契约( Watts,2003) ,其中债务契约是稳 健性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杨华军,2007) , 因此对会计稳健性在债务契约中所发挥的真 实价值进行验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二、会计稳健性的融资效用-债务融资效用
三、企业债务融资与会计稳健性-企业性质
非国有企业较国有企业会计政策更稳健。
在银行贷款比例较低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 司的稳健性显著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银 行对非国有企业给予了较为严格的会计稳健 性。与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稳健性程度显著下降。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是其公司治理结构 的内生结果,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征决定的。
一、会计稳健性的概述-定义
Basu( 1997) 指出,会计稳健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 量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对于损失( 坏消息) 和收益 ( 好消息) 会计确认的不对称性,即企业对于损失 要更加及时地确认,而收益则必须有非常充分的 证据时才能确认,要求会计人员在财务报告中确 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更能得到保证。也就是说, 对于好消息,必须在事项基本能确定发生时才予 以确认,或者分期确认好消息带来的利益;而对 于坏消息则应该尽早确认损失。按照该定义, Basu 找到一个衡量稳健性的方法:如果会计计量 比较稳健的话,会计盈余应能立即对坏消息做出 反应,而对于好消息则反应不强烈。
一、会计稳健性的概述-产生原因
早在中世纪,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计量原则, 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14 世 纪早期,Henley 在其著作《家政》中建议 从事庄园账目审计的人员保持“忠诚和谨 慎”。Watts (1993) 认为对会计稳健性的需 求主要来自于报酬契约与债务契约,因为稳 健性可延迟向股东的支付以确保债权人的利 益,同时也延迟了基于盈余的报酬的支付, 这确保了股东的利益。

会计稳健性能够增加企业的剩余收益吗?——来自沪深A股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会计稳健性能够增加企业的剩余收益吗?——来自沪深A股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会计稳健性能够增加企业的剩余收益吗?——来自沪深A股制造业的经验证据在企业财务领域中,稳健性旨在保证企业的财务稳定、风险控制和财务透明度。

会计稳健性不仅是企业合规度的体现,更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沪深A股制造业的数据,阐述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回答上述问题。

一、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会计稳健性是指在确定企业账面资产价值时,采用相对保守的估价方法和计价方法,以对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负责。

这种方法虽然会让企业的财务表现显得保守,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利润风险和财务风险。

会计稳健性对于保持企业的财务健康,赢得市场信任和提升企业长期竞争力都十分重要。

二、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剩余收益的影响1. 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可能会遭遇各种风险,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

如果企业在账面上高估了自己的资产,那么任何一个风险的爆发会让公司陷入危机之中。

然而,如果企业在确定账面资产价值时采用了较为保守的方法,就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

2. 确保公司的财务健康会计稳健性能够很好地保护企业财务健康,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以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研究发现:采用相对稳健的会计准则的公司更容易保持业绩稳定,甚至在市场不太好的时候能够保持盈利。

另外,采用稳健的会计方法的公司通常有较低的应付账款和存货水平,这意味着该公司有更多的资本可以用于扩大业务及其他战略性投资,进而保证其财务健康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3. 增加公司利润采用稳健的会计原则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本文研究发现,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稳健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增值收益有积极的影响。

稳健的会计准则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稳定,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进而增加公司的利润。

三、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的数据分析基于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在会计准则上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会计稳健性表现不一。

我们以5个制成品行业为代表,从采用会计准则、实际资本收益率、账面资本收益率等方面进行研究。

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内涵:回顾、辨析及重新界定

会计稳健性的概念内涵:回顾、辨析及重新界定
此 。 会 计 稳 健 性 的 概 念 范 畴 里 . 给 不 确 定 性 在 应 留 下 一 席 之 地 。 美 国 、A B(9 9 以 及 中 国 会 计 IS 18 )
ai d 的收 益 ( le ) z 即资 产 或 收 入 的增 加 . 及负 债 或 费用 的 以
不确定性是会计稳健性存在的基本前提 , 表 l 前七大股东 2 0 年对 南方证券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情况 因 03
公 司名称 参 股 比例 长期 股权 投资 期 计 提减 值准 备 计提 末 余额 ( 万元 ) 金 额 ( 万元 ) 比例
上 海 汽 车 1 .1 04 % 3 0 96 0 3 0 96 0 10 0 %
题 ( 斌 ,0 0 。会 计稳 健 性存 在 的一 个基 本 前 提是 经 济 低 估 负 债 或 费用 为 原 则 ” 林 20 ) 。我 们 认 为 . 既然 会计 稳 健性 产 活动 存在 不 确定 性 。由于 存 在不 确 定 性 , 致 会计 人 员在 生 的前 提 条件 是 不 确 定性 , 么 , 计稳 健 性 的概 念 中理 导 那 会 会计 确 认 和计 量 过 程 中 面临 着 如何 选 择 的概 率 问题 。例 应 包 含不 确 定 性 因素
如 , 某 一 会 计 期 末 , 业 的某 项 形 如 下 : 项 资 产 的 价值 在 f, 1 范 该 a b的
二 、 会计 稳 健 性 与会 计 确认 、 置 计
会 计 稳 健 性 的有 偏 特 征 本 身不 能 自我 表 现 ,而 必 须


会计 稳 健 性与 不确 定性
( 0 6 把 稳 健 性 概 述 为 “ 存 在 不确 定 因 素 的 情 况下 做 20 ) 在 出 判 断时 , 持 必 要 的谨 慎 , 保 以不 高 估 资 产 或 收益 、 不 也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会计稳健性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首先简介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历史沿革,进而探讨了准则委员会与实证研究中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并依次进行述评,重点介绍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最新发展。

标签:会计稳健性;条件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1稳健主义定义的历史沿革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会计稳健主义定义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庄园会计,当时庄园的管理是由管家进行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庄园管家的记帐、算帐,并不象现在的企业那样是为了搞好经营,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应付庄园主的审查。

因此,乐观地反映或提高未来不一定实现的价值是不明智的。

相反,保守的估计资产和收入就显得顺理成章。

因此在账簿资料上的谨慎反应是作为财产托管人的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逐渐接受。

因此,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是稳健主义原则形成的最初原因。

到19世纪,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延长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持续经营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但是,稳健主义依然占居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因为:(1)有根据地少报资产有利于抵制管理人员虚报业绩,有利于保护股东权益;(2)会计职业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企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会计人员“强烈的灾难意识”,在簿记上的低估不是会计人员一时的冲动,而是潜移默化的行为;(3)银行是会计报表的最有影响的阅读者,稳健主义对付虚增抵押品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4)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30年的持续物价下跌,使得资产更易于更新换代,低估的资产价值并没有影响资产的实物和价值的补偿,客观上助长了稳健主义原则的推行。

因此,虽然早期稳健性思想蓄意低估资产的做法带有机械性,易导致在实务中滥用,但是稳健原则在当时作为一种传统的法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这一阶段对稳健性的理解,正如会计师Bliss(1924)将其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作者:曾真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0期一、会计稳健性的定义1.1会计稳健性古典定义Bliss(1924)提出,稳健性就是“不预计任何不确定收益,但是要预计所有发生的损失。

可见,古典定义体现出“绝对稳健”,而且便于实务操作,因而在早期得到了广泛使用。

随着公司会计业务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程度不断复杂,古典定义所体现的稳健性过于粗糙和直接,有悖于现代会计计量中的及时性和可验证性要求。

因此,后续研究在古典定义的基础上陆续进行其他发展。

1.2会计稳健性准则定义为了规范现代会计行为,各个国家政府和会计组织也对会计稳健型做出官方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将稳健性定义为:“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必要的谨慎,比如说资产或者收入不可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可低估。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在其发布的第4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一般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计量的,管理者、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对计量上的可能误差,在原则上一般是低估收益和净资产,而不愿进行高估。

”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稳健性原则界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稳健性原则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义:“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对交易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比如资产或收人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以上对稳健性的界定,可见稳健性已经由“绝对稳健”发展为了“相对稳健”,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损失和收益应持有不同态度,但也体现出对合理估计的重视。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会计稳健的需求动因研究综述随着Basu(1997)年提出会计好消息的确认会比坏消息的确认更加需要其可验证性,这一会计稳健型的描述型定义后,分别有Watts(2003)和Ball&Shivakumar(2005)、Beaver&Ryan(200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动因。

应用文-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

应用文-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

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稳健性研究述评一、会计稳健性定义(1)会计稳健性古典定义。

Bliss(1924)最先为会计稳健性定义,他将其定义为“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在可以预期时就进行确认,而对于任何不确定的收益要在实现之后才进行确认”。

(2)会计稳健性准则定义。

FASB SFAC2(1980)将其定义为“对于商业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作出的谨慎的反应。

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金额有多种不同的估计,且多种估计值发生的可能性相同,则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值;如果估计值发生的可能不同,并不一定要使用不乐观的估计值而舍弃可能性大的估计值。

”IASB(1980)将其定义为“审慎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做出估计时更加谨慎,不虚增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然而,该原则并不意味着允许过分的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损害财务报表可靠性的行为”。

部新准则(2006)认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以上对稳健性的界定,可见稳健性已经由“绝对稳健”为了“相对稳健”,强调了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损失和收益应持有不同态度,但也体现出对合理估计的重视。

二、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1)盈余——股票收益模型。

根据稳健性原则的要求,相比于确认损失,会计人员在确认收益时需要更高的可验证性,所以损失的确认比收益的确认更加及时。

而在有效市场中,公司股票的价格能对公司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

因此,Basu提出公司股票收益率和会计盈余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股票收益率的变动与收益和损失的发生基本同时,而会计盈余受稳健性的限制对收益和损失的反应表现出不对称性。

于是,他用公司正股票收益率代表“好消息”,用负股票收益率代表“坏消息”,构建了盈余股票收益“反向回归方程”。

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更为敏感,所以当回归方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程中负股票收益的斜率和拟合优度更高时可以证明稳健性的存在并衡量稳健性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
[ 10-03-02 10:16:00 ] 作者:刘建伟编辑:studa20
摘要:会计稳健性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首先简介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历史沿革,进而探讨了准则委员会与实证研究中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并依次进行述评,重点介绍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条件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
1 稳健主义定义的历史沿革
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会计稳健主义定义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庄园会计,当时庄园的管理是由管家进行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庄园管家的记帐、算帐,并不象现在的企业那样是为了搞好经营,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应付庄园主的审查。

因此,乐观地反映或提高未来不一定实现的价值是不明智的。

相反,保守的估计资产和收入就显得顺理成章。

因此在账簿资料上的谨慎反应是作为财产托管人的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逐渐接受。

因此,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是稳健主义原则形成的最初原因。

到19世纪,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延长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持续经营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但是,稳健主义依然占居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因为:(1)有根据地少报资产有利于抵制管理人员虚报业绩,有利于保护股东权益;(2)会计职业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企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会计人员“强烈的灾难意识”,在簿记上的低估不是会计人员一时的冲动,而是潜移默化的行为;(3)银行是会计报表的最有影响的阅读者,稳健主义对付虚增抵押品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4)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30年的持续物价下跌,使得资产更易于更新换代,低估的资产价值并没有影响资产的实物和价值的补偿,客观上助长了稳健主义原则的推行。

因此,虽然早期稳健性思想蓄意低估资产的做法带有机械性,易导致在实务中滥用,但是稳健原则在当时作为一种传统的法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这一阶段对稳健性的理解,正如会计师Bliss(1924)将其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2 FASB,IASB,CASB对稳健性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界掀起了对会计原则理论体系研究的热潮。

稳健主义作为受托责任会计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会计从经营责任报告向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转移而变得不适宜。

稳健主义虽被继承下来了,但已由一项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原则退居为处于附属地位的会计惯例,作为对其他主要会计原则的修正。

对稳健性原则的规范性研究若隐若现地体现在监管机构与准则制定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频频的界定里。

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历史意义上,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都倾向于低估资产和利润,以对付计量过程中的小偏误。

这导致稳健性概念的形成”。

随后美国FASB在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
辑>>(SFAC2)中将稳健性描述为:“对不确定性的谨慎的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所以,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

虽然该定义并未细述何为稳健性所需要的“谨慎的反映”,并且也没有解释这种反映怎样才能保证风险能被“充分考虑"(Giv,oly和Hayn,200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概念框架中定则是这样定义的:“谨慎性(Prudence)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Caution)。

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稳健性并不意味着报告最低的资产与收入、最高的负债与费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FASB)曾明确地反对将稳健性定义为蓄意地低报股东权益,在SFAC2中指出:“财务报告中的稳健性不应再意味着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

稳健性不要求将收益的确认递延至收益存在的充分证据变成现实之后,也不要求在充分的证据已产生之前确认损失”。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在基本会计准则第二章里首次将过去“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明确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稳健性、及时性共8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标志着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初具雏形。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相较FASB,我国明确地将会计稳健性定位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不足之处则在于,准则未说明各项质摄特征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导致整个体系的层次性不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