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骈体文

古代汉语骈体文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

中国历代骈文篇一(大全)东汉·蔡邕《笔赋》东汉·蔡邕《短人赋》东汉·蔡邕《郭泰碑》东汉·蔡邕《汉津赋》东汉·蔡邕《隶势》东汉·蔡邕《琴赋》东汉·蔡邕《青衣赋》东汉·蔡邕《述行赋》东汉·蔡邕《篆势》东汉·陈琳《神女赋》东汉·陈琳《神武赋(并序)》东汉·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东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东汉·陈琳《武军赋(并序)》东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东汉·陈琳《止欲赋》东汉·杜笃《论都赋》东汉·王粲《初征赋》东汉·王粲《大暑赋》东汉·王粲《登楼赋》东汉·王粲《吊夷齐文》东汉·王粲《浮淮赋》东汉·王粲《酒赋》东汉·王粲《伤天赋》东汉·王粲《神女赋》东汉·王粲《思友赋》东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东汉·王粲《务本论》东汉·王粲《闲邪赋》东汉·王粲《莺赋》东汉·王粲《游海赋》东汉·王粲《羽猎赋》东汉·张衡《东京赋》东汉·张衡《髑髅赋》东汉·张衡《归田赋》东汉·张衡《灵宪》东汉·张衡《南都赋》东汉·张衡《七辩》东汉·张衡《思玄赋》东汉·张衡《西京赋》东汉·张衡《羽猎赋》东汉·张衡《冢赋》汉·枚乘《梁王菟园赋》汉·枚乘《柳赋》汉·枚乘《七发》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汉·司马相如《哀二世赋》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汉·司马相如《美人赋》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汉·邹阳《上书吴王》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晋·成公绥《大河赋》晋·成公绥《隶书体》晋·成公绥《琵琶赋》晋·成公绥《螳螂赋》晋·成公绥《天地赋(并序)》晋·成公绥《啸赋》晋·成公绥《云赋》晋·干宝《晋纪总论》晋·葛洪《抱朴子序》晋·葛洪《关尹子序》晋·葛洪《养生论》晋·葛洪《肘後备急方序》晋·皇甫谧《答辛旷书》晋·皇甫谧《笃终论》晋·皇甫谧《三都赋序》晋·皇甫谧《释劝论》晋·皇甫谧《玄守论》晋·嵇康《卜疑》晋·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晋·嵇康《琴赋》晋·嵇康《声无哀乐论》晋·嵇康《养生论》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晋·鲁褒《钱神论》晋·陆机《白云赋》晋·陆机《辨亡论》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晋·陆机《浮云赋》晋·陆机《感丘赋》晋·陆机《感时赋》晋·陆机《鼓吹赋》晋·陆机《豪士赋(并序)》晋·陆机《漏刻赋》晋·陆机《叹逝赋(并序)》晋·陆机《文赋(并序)》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晋·陆机《与赵王伦笺荐戴渊》晋·陆机《羽扇赋》晋·陆云《愁霖赋》晋·陆云《岁暮赋(并序)》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三十五首)》晋·潘尼《安身论》晋·孙楚《登楼赋》晋·孙楚《故太傅羊祜碑》晋·孙楚《韩王故台赋(并序)》晋·孙楚《井赋》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晋·孙楚《笑赋》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晋·孙绰《司空庾冰碑》晋·孙绰《太傅褚褒碑》晋·孙绰《太尉庾亮碑》晋·孙绰《颍州府君碑》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并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晋·陶潜《桃花源记》晋·陶潜《闲情赋(并序)》晋·陶潜《游斜川诗序》晋·王羲之《书论》晋·张邈《自然好学论》晋·张协《安石榴赋》晋·张协《七命》晋·张载《登北芒赋》晋·张载《剑阁铭》晋·张载《酃酒赋》晋·张载《洛禊赋》晋·张载《蒙汜池赋》晋·张载《平吴颂》晋·张载《叙行赋》晋·张载《玄武馆赋》晋·张载《羽扇赋》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晋·左思《白发赋》晋·左思《三都赋序》晋·左思《蜀都赋》晋·左思《魏都赋》晋·左思《吴都赋》南朝·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南朝·任昉《禅位诏》南朝·任昉《答陆亻垂感知己赋》南朝·任昉《封梁公诏》南朝·任昉《进梁公爵为王诏》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南朝·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答虞中书书》南朝·陶弘景《水仙赋》南朝·陶弘景《寻山志》南朝·陶弘景《云上之仙风赋》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南朝梁·江淹《报袁叔明书》南朝梁·江淹《别赋》南朝梁·江淹《倡妇自悲赋》南朝梁·江淹《赤虹赋》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南朝梁·江淹《灯赋》南朝梁·江淹《恨赋》南朝梁·江淹《横吹赋》南朝梁·江淹《後让太傅扬州牧表》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南朝梁·江淹《江上之山赋》南朝梁·江淹《丽色赋》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南朝梁·江淹《泣赋》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南朝梁·江淹《让太傅扬州牧表》南朝梁·江淹《扇上彩画赋》南朝梁·江淹《伤友人赋》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南朝梁·江淹《四时赋》南朝梁·江淹《萧太尉上便宜表》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南朝梁·江淹《知己赋》南朝梁·沈约《高松赋》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南朝梁·沈约《丽人赋》南朝梁·沈约《愍涂赋》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并序)》南朝梁·沈约《伤美人赋》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南朝梁·沈约《武帝集序》南朝梁·萧衍《晚春赋》南朝梁·萧衍《筝赋》南朝梁·萧绎《采莲赋》南朝梁·萧绎《答晋安王书》南朝梁·萧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南朝梁·萧绎《荡妇秋思赋》南朝梁·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南朝梁·萧绎《七契》南朝梁·萧绎《秋风摇落》南朝梁·萧绎《陶渊明传》南朝梁·萧绎《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绎《文选序》南朝梁·萧绎《玄览赋》南朝梁·萧绎《言志赋》南朝梁·萧绎《与何胤书》南朝梁·萧绎《与萧谘议等书》南朝梁·萧绎《鸳鸯赋》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南朝齐·孔稚圭《褚先生百玉碑》南朝齐·孔稚圭《荐杜京产表》南朝齐·孔稚圭《上和虏表》南朝齐·孔稚圭《上新定律注表》南朝齐·孔稚圭《为王敬则让司空表》南朝齐·孔稚圭《与司空褚渊书理建平王景素》南朝齐·孔稚圭《奏劾王融》南朝齐·王俭《策命齐王》南朝齐·王俭《策齐公九锡文》南朝齐·王俭《和竟陵王子良高松赋》南朝齐·王俭《灵丘竹赋应诏》南朝齐·王俭《再命玺书》南朝齐·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南朝齐·王融《皇太子哀策文》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朝齐·王融《上疏请给虏书》南朝齐·王融《下狱答辞》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南朝齐·萧纲《采莲赋》南朝齐·萧纲《答湘东王书》南朝齐·萧纲《大法颂(并序)》南朝齐·萧纲《对烛赋》南朝齐·萧纲《金钅享赋(并序)》南朝齐·萧纲《梅花赋》南朝齐·萧纲《菩提树颂(并序)》南朝齐·萧纲《七励》南朝齐·萧纲《秋兴赋》南朝齐·萧纲《劝医论》南朝齐·萧纲《与湘东王书》南朝齐·萧纲《与萧临川书》南朝齐·萧纲《昭明太子集序》南朝齐·萧衍《悔赋》南朝齐·谢眺《酬德赋(并序)》南朝齐·谢眺《杜若赋奉隋王教於坐献》南朝齐·谢眺《高松赋奉竟陵王教作》南朝齐·谢眺《临楚江赋》南朝齐·谢眺《拟风赋奉司徒教作》南朝齐·谢眺《七夕赋奉护军命作》南朝齐·谢眺《齐敬皇后哀策文》南朝齐·谢眺《思归赋(并序)》南朝齐·谢眺《游後园赋》南朝宋·鲍照《尺蠖赋》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南朝宋·鲍照《芙蓉赋》南朝宋·鲍照《瓜步山揭文》南朝宋·鲍照《观漏赋(并序)》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并序)》南朝宋·鲍照《凌烟楼铭(并序宋临川王起)》南朝宋·鲍照《伤逝赋》南朝宋·鲍照《石帆铭》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南朝宋·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南朝宋·鲍照《野鹅赋(并序)》南朝宋·鲍照《游思赋》南朝宋·鲍照《园葵赋》南朝宋·谢灵云《归途赋》南朝宋·谢灵云《江妃赋》南朝宋·谢灵云《山居赋》南朝宋·谢灵云《上书劝伐河北》南朝宋·谢灵云《谢对康乐侯表》南朝宋·谢灵云《诣阙自理表》南朝宋·谢灵云《撰征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清者人之正路》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南朝宋·颜延之《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南朝宋·颜延之《庭诰》南朝宋·颜延之《武帝谥议》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并序)》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并序)》南朝宋·颜延之《重释何衡阳达性论》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秦·李斯《会稽刻石》秦·李斯《琅邪台刻石》秦·李斯《上书对二世》秦·李斯《泰山刻石》秦·李斯《议烧诗书百家语》秦·李斯《用笔法》三国·曹植《宝刀赋(并序)》三国·曹植《蝉赋》三国·曹植《愁霖赋》三国·曹植《大暑赋》三国·曹植《登台赋》三国·曹植《感节赋》三国·曹植《节游赋》三国·曹植《九愁赋》三国·曹植《孔子庙颂(并序)》三国·曹植《洛神赋并序》三国·曹植《七启(并序)》三国·曹植《求通亲亲表》三国·曹植《求自试表(太和二年)》三国·曹植《神龟赋(并序)》三国·曹植《又求自试表》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三国·曹植《与杨德祖书》三国·韦昭《博奕论》三国·吴质《答东阿王书》三国·吴质《答魏太子笺》三国·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唐·李世民《笔法论》唐·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帝范后序》唐·李世民《帝范序》唐·李世民《晋祠铭序》唐·李世民《述圣赋序》唐·李治《隆国寺碑铭》唐·李治《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铭》唐·李治《述圣记》唐·李治《孝敬皇帝叡德纪洊铭》唐·李治《玉华宫山铭》西汉·贾谊《吊屈原文》西汉·贾谊《鵩鸟赋》西汉·贾谊《过秦论》西汉·贾谊《旱云赋》西汉·贾谊《上疏陈政事》西汉·贾谊《惜誓》西晋·潘岳《沧海赋》西晋·潘岳《悼亡赋》西晋·潘岳《登虎牢山赋》西晋·潘岳《寡妇赋(并序)》西晋·潘岳《怀旧赋(并序)》西晋·潘岳《藉田赋》西晋·潘岳《秋兴赋(并序)》西晋·潘岳《射雉赋(并序)》西晋·潘岳《西征赋》西晋·潘岳《闲居赋》。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骈体文

骈体文

骈体文禇斌杰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

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

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

^^一、骈体文的名称和骈体的起源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但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论文》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昔贤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他所说的“今文”和“今体”,就是指当时新起的骈体文说的。

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著名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讲述文章中的对偶问题,但他只从一般修辞的角度而言,所谓“丽辞”,也并不是给这种文体的一个定名。

“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得颇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

”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

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

《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笔句无常,而字数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

”这就是说,骈体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

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严,更趋于定型化,一些关于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为名,如王 铚的《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这样,“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又一名称了。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

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

骈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骈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

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正如杨烱《王勃集序》所说:“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我们可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已经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骈体文的这些特点是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的。

古汉语的单音词多,组成对偶比较方便。

但是骈体文的形成,主要地还是由於魏晋以后的文风。

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但是过分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

例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一个意思,说了两句,正是《文心雕龙·丽辞》所批评的“对句之骈枝”。

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杨意,钟子期说成钟期。

过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仅使文章繁冗累赘,“殆同书抄”,而且使内容隐晦难懂,影响文章的效果。

比如徐陵《玉台新咏序》:“新制连篇,宁止蒲葡之树。

”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过分拘泥平仄,不仅妨碍内容的表达,并且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会削弱语言的声音美。

就一般情况来说,骈体文总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往往是平庸和贫乏的。

骈文

骈文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rhythmical prose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 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 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 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 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起源发展
文体的发展
形式
的分裂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 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之辩。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 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其以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 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
五四运动前的骈文学
——为骈文的辩护与传统的终结
骈文
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01 词语概念
03 研究历史 05 其他资料
目录
02 起源发展 04 其它相关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 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 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典型骈体文

典型骈体文

典型骈体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

骈文讲究藻饰,体现骈偶,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笔意纵横,锦心绣口,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

典型的骈体文有:《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与朱元思书》、《哀江南赋序》,并称为四大著名的骈文。

分享如下:1、《滕王阁序》唐·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为从司马相如、扬雄以后就有了骈体文,清代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把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扬雄《解嘲》等都收录进去。

的确,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是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明代王志坚在《四六法海序》中说,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能不了解骈体文,否则有些用骈体文写的名著就不能彻底读懂。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明骈体文的构成,以便读者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个基本的了解。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先谈骈偶问题。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下面举一些骈偶的例子: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沈约谢灵运传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龙·情采)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庾信哀江南赋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偶然也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况: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

(文心雕龙·情采)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於终,则撮辞以举要。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51—6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51—6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51—60篇)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赋之别称。

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后转为诗文之总称。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

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

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

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

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

”《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也称词赋。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

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

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骈体文

骈体文
對仗)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 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 叫“对仗”。
①從詞類的角度看:
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 ②從句法結構的角度看: 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 偏正对偏正、复句对复句
(二)駢體文特點 之(1)駢偶(對仗)
③從事類的角度看: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 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 声。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 仄”。
(二)駢體文特點 之(3)平仄
A.駢體文節奏點(平仄在節奏點交錯出現): ①二—四—六: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②三——三: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 之有數
(二)駢體文特點 之(2)四六
C.四四—四四 層台聳翠,上出重霄; 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D.四六四六—四六四六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 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E.六四六四—六四六四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二)駢體文特點 之(3)平仄
唐代以後,駢體文講究平仄。 ①平仄古今不完全相同。 ②可以根據現代普通話讀音,結合漢 字語音演變規律,標注古詩文平仄。
点。且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 另外,骈体文追求词藻华丽,多用颜色、金 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得花、异草 等词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xún如鄙人,口不 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 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谕大也。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 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 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 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 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 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 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03骈体文

03骈体文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的 骈文,内容较为充实,有真情实感;语言更为 精美、用典力求贴切,四六排列整齐,错综而 有规律。
中唐之后,骈文和散文进入反复斗争时期。韩 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倡为古文, 抨击骈文,使骈文仅流行于奏议诏诰之中,而 书信、碑传、吊祭著述多用散体。但骈文仍有 较大影响,而一些散文骈文家如陆贽便顺应时 势对骈文进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骈文散化的 倾向。
骈文的体式
骈文的句式以对称的四六句为主。骈文的句式 以对偶为基础。对偶的基本规则是要求两句之 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语法结构相同。
骈文讲究词采。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 文词采方面的特色。藻饰就是追求辞藻华丽, 特别注意选词、练字和造句。
用典指的是收集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成 语谚语、掌故名言、诗文佳句等,经过加工或 浓缩,形成新的词组或短句,用来类比或衬托 自己所描写的事物。骈文用典以多取胜,以巧 见长,方法众多,其中常见的有正用、反用、 翻用、借用等。
早期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但也间有三字句、五字句、 七字句,甚至有十字句。唐宋时期则以整齐划一的“四六” 句式而定型。
四六句式:
1. 四字句和四字句上下相对:
高谈误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2. 六字句与六字句上下相对:
无怡神于暇景,唯属意于新诗。(徐陵《玉台新咏序》)
李斯《谏逐客书》
“今陛下至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 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 树灵鼍tuA之鼓”以下,一直到“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一连数十个骈句,排比对仗,十分工整。
魏晋南北朝
进入魏晋之后,骈文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出现,并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进而在南北朝时期跨入了 它最为鼎盛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骈体文

骈体文

(5)六四六四: 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申仓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注:
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三; 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三、二四和四二
骈体文中还有五字句和七字句。
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一二三;
七字句的节奏主要是三一三, 二五,二三二,四一二,一二四等。
年年响丽古时汤显生桥 仅)誉,之冠储祖于人 49 汤 京 文 功 当 燔 为 书 , 汤 岁储城武”朝的楷香清储 。燔。百,,四模门乾燔 于清官其林六,第隆, 贫 道 争 所 昌 骈 故 , 48 江 病光相撰彝体号自年西 中 12 传 贺 称 文 “ 幼 ( 临 逝 年 抄 表 其 沉 茗 以 17 川 去 ( , 词 有 博 孙 宗 83 城 , 18 顿 工 “ 绝 ” 贤 年 六 终 32 时 句 复 丽 。 汤 ) 水 ,
齐穴夏巢之时,茜毛饮西之世。统《文选序》
2)骈文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 联的句
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3)骈偶要求对仗工整。
即把事物分成许多“事类”, 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语句相对。
2、“四六”的基本结构
(1)四四: 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骈 体 文 的 构 成
简介
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魏晋时代,受到了汉代辞 赋的影响,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 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文体在六朝广为流行。
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 还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骈文”、“骈丽文”的名称, 是在唐代以后才有。
骈体文魁要属清朝的汤储燔。
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 正采耀乎朱蓝,问色屏于红紫 《文心雕龙· 情采》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注释《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下面是我整理的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解释,一起来看一下吧!与朱元思书南北朝: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

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流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绝。

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解释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03骈体文

03骈体文

春秋战国
骈文的对偶句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 中了。如《尧典》:“直而温、宽而栗lK;刚 而无疟,简而无傲。”这些句式,对仗工整、 排列整齐、措辞典重、声音悦耳,便于记诵。
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骈俪句式开始以成片成 段的形式在文章中出现于行人辞令、策士说辞、 诸子论辩之中,或成为单篇文章的主体部分。
晚唐李商隐的新体骈文,重又回到格律精严的 旧路上去,但清新流丽,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宋代
宋初骈文,在形式上取法唐人,大致上还是分 律化和散化两类,律化骈文几乎都以李商隐等 的骈文发展为楷模。
宋人对骈文也进行了改革。一是将骈文使用范 围进一步限制在公牍一类;二是以古文家写散 体文的手法来写清空质直,摒弃华采、不用典 故的骈文。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的 骈文,内容较为充实,有真情实感;语言更为 精美、用典力求贴切,四六排列整齐,错综而 有规律。
中唐之后,骈文和散文进入反复斗争时期。韩 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倡为古文, 抨击骈文,使骈文仅流行于奏议诏诰之中,而 书信、碑传、吊祭著述多用散体。但骈文仍有 较大影响,而一些散文骈文家如陆贽便顺应时 势对骈文进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骈文散化的 倾向。
骈体文
产生 发展的历史轨迹
体式特征
骈体文
骈文,也叫骈体文、骈俪文、四六文,或简称 骈俪、骈偶、四六,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 特殊文体。
骈本指两马并驾、俪本指夫妻成双,骈俪二字 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即要 求语言平行、对称。成熟的骈文,以骈偶、用 典和一定声律为主要特征。
广义:包括辞赋等所有以对仗、骈偶、用典、 讲求声律为特征的文章。
一是骈句的使用范围开始向书、表、檄文等应用文体 中迅速扩展;二是造语更为精密,句式更为工整流丽; 三是追求辞采而又富于情韵内美,文章显得情文并茂。 总而言之,这期间文章的主要倾向也仍旧是骈散相间, 以气运文;不似东汉文章那样凝重,也不似六朝那样 轻靡。

骈体文

骈体文
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写出了一些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的优秀诗篇,很得人们的赞赏,《登江中孤屿》一诗便是如此。全诗开头两联叙事,说明出游的打算;中间两联描写江中孤屿的景色;末尾三联发表人生感想并说明延年益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首诗结构绵密,前后呼应,层次井然,开合有致,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这些也正是谢灵运运用三段式结构成功诗篇的共同特色。但在谢灵运许多山水诗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造成了谢诗整体风格的单一,显得呆板、枯燥、缺乏变化,令人不喜多读。并且,三段式的末尾往往是“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这一类的消极出世思想,使山水诗拖上了一条玄言的尾巴。因此,他的诗普遍存在有句无篇的特点,名句迭出,而象《登池上楼》、《石譬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岁暮》这类情、景、理结合得较好的通篇风格浑融完整的诗作却不多。
朝廷失宠,宫廷之争失败后,谢灵运身在朝廷,心却在山水之中。他一方面隐逸泉林、纵情山水,在山水林野中去探寻、追求独立于黑暗现实之外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又还苦恋着昔日的荣华,对过去的特权难以忘怀。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谢灵运常常开山伐木,登山观水。因为只有这样,只有远行郊野荒林之中,才能忘却世道的艰难痛苦;只有在无限纯净的山水中,才能寻找到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因此,谢灵运追求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但由于他没有最终跳出功名利禄的怪圈,短暂的惬意之后,他又感到迷茫,故而屡屡向山水诉说自己的失意与孤寂,倾吐自己的不幸与愤懑:“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岁暮》)“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一生著作极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宋临川内史《谢灵运集》十九卷”,但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李献吉、黄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后将散见于《文选》、《乐府诗集》、《宋书》以及其它各类书中的谢灵运诗文辑出,编排成书,由焦竑刊刻行世。我们现在见到的收录谢诗较为完备的《谢康乐诗注》,就是黄节根据焦本《谢康乐集》中的诗歌部分加以重编注释的。从《谢康乐诗注》所辑录的七十多首谢诗来看,谢灵运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山水诗的范畴,还有乐府诗从及为数不多的田园诗和《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等等,但为谢灵运所擅长并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诗。

古诗词骈文

古诗词骈文

古诗词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精选】第八节 骈体文

【精选】第八节 骈体文

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想到对称: 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复 句对复句。 例如: 幽岫含云,深谷蓄翠。 吴均《与顾章书》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庚信《哀江南 赋序》 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 萧统《文 选序》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质实而花萼振。 《文 心雕龙· 情采》
骈偶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同时也就注 意了词语的相互配对。而且在这在原则下, 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 共有的句子成分则不算在对仗之内。 例如: 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 更进一步的是,骈偶还要求把相近的概 念作为对仗。 例如: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日夕欲颓,沈鳞竞跃。
(二)用典和藻饰,这也是骈体文在词汇方 面的主要特色。 1.用典 骈体文的用典的目的更主要的是使文章 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往往意在言外。 用典时往往不指明出处,而且讲究剪截 融化。 除正用外,骈体文偶尔也反用典故,直 到衬托、对比的效果。
2.藻饰 即追求词藻华丽。 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 等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三)语音方面,讲求平仄。
心雕龙情采吴均与顾章书庚信哀江南庚信哀江南萧统文文骈偶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同时也就注意了词语的相互配对
骈体文的 构成
明代王志坚在《四六法海序》中说,骈 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 代替。

骈体文的语言有以下的特点: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和“四六” 骈偶又叫“对仗”,骈体文一般用平行 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例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 云》 经正而后纬定,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 龙· 情采》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 在晚唐时又称为“四六”。 “四六”的基本结构为: 1.四四 例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2.六六 例如: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 事。 3.四四四四 例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血。 4.四六四六 例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萦回;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六四六四 例如:屈贾谊之长沙,非无圣 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
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
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
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
(一)含义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

……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

”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

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

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

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