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全】
三甲医院围术期输血管理制度
三甲医院围术期输血管理制度为提高我院围术期用血管理水平,保障围术期安全并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相关规定,结合围术期用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术前评估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
6、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7、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1、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
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2、对慢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或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3、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4、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5、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围术期应监测失血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和凝血功能以指导输血。
1、浓缩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1)血红蛋白<70g/L;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治疗无效者;12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4)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ESA发布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
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
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进步。
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
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
③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泛的检索。
共纳入2 686篇文献。
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
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凝血状况评估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取(1C)。
2019围术期血液管理指南
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可适量输入O型血 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3. 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包括手工分离血小板、机
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
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注血
(2)使用FFP的指征: A. 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
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
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
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FFP,
5ml/kg ~8ml/kg); E.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
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 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应根 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注血 小板;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 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注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 的限制;
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 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制度1.目的明确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技术原则,减少患者失血,合理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临床科室、麻醉科和输血科;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护人员、麻醉医师和输血科工作人员。
适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period):是指从确定手术的相关治疗开始,到与手术相关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患者血液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多种专科技术与方法,使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所采取的系列措施统称。
4.目标达到围手术期合理用血的要求。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医师负责患者术前、术后血液管理,实施减少患者出血的外科技术。
5.2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负责患者术中血液管理,实施减少患者出血的麻醉和手术技术。
6.工作程序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液管理包括:①术前评估可能导致输血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有效减少手术失血,以及严格掌控术前、术中输血指征,实施合理的输血方案(包括自体血和异体血);②术中采用手术效果最佳且出血少的手术方式,采取控制性低血压、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止血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等措施;③术后监测和管理出血,减少医源性失血,有效管理止血/抗凝,监测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贫血等。
6.1术前评估内容(1)临床医师在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肺、肝、肾等体格检查及出血倾向等),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止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根据拟进行的手术评估患者出血量和输血的可能性。
(2)麻醉医师术前评估患者时应注意发现和识别输血“高危”患者,以便手术时实施有效保护措施。
输血“高危”患者包括:①年龄≥70岁;②术前贫血;③体重<50kg;④急诊手术;⑤术前未停抗凝药;⑥凝血功能异常;⑦再次手术;⑧复杂手术(心血管、多部位等);⑨合并疾病(如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左室功能低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肝功能和/或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等)。
麻醉-产科患者的围术期容量管理全
大出血时机体的改变
✓ 微循环灌注不足,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导致酸血症 ✓ 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和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 消耗性及稀释性的凝血功能障碍 ✓ 氧离曲线右移,携氧能力下降
大出血休克时导致损害
血容量丢失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产科患者的围术期容量管理
内容
1 妊娠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的变化
2
普通产科患者的容量管理
3
产科大出血患者的容量管理
4
总结
妊娠期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循环血容量增加
血容量增多,血容量逐日增加,至妊娠33周时达最高峰, 平均可增加50%,产后2~6周才恢复正常
心排血量CO增加
10周内心排血量增加,在妊娠20-28周达最高峰,比正 常增加25%-30%
妊娠期与容量相关的变化总结
✓ 循环容量、心输出量增加 ✓ 血管阻力下降 ✓ 高凝 ✓ 稀释性贫血
内容
1 妊娠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的变化
2
普通产科患者的容量管理
3
产科大出血患者的容量管理
4
总结
普通产科患者的特点
✓ 术前禁饮禁食→脱水、低血糖、低血压 ✓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发生 ✓ 椎管内麻醉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 胎儿取出,腹腔压力骤减,大量血液聚集于腹腔,回心血量骤减 ✓ 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回心脏,心脏负荷加重
且90%为可避免死亡!
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1/10万)和顺位
第1位 第2位
1996-2000年
2001-2005年
2006-2010年
城市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2022版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1范围本标准提供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指导,给出了术前患者评估与贫血管理、减少手术失血、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适应证等方面的建议和相关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可能需要输血的手术的医疗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从患者和医生决定手术治疗之日始到术后28天(基本康复)止的一段时间。
3.2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
[来源:WS/T203—2020,6.7,有修改]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Hb:血红蛋白(Hemoglobin)Hct: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5总体原则5.1以患者为中心应始终以促进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为原则。
5.2预防为主本标准强调防治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核心是预防异体输血。
5.3多学科协作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适时全面评估患者及其血液功能状态、识别输血的危险因素、防治术前贫血、积极应用减少手术失血和自体输血技术、严格遵守异体输血适应证的规定,对于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至关重要。
6手术前评估和贫血管理6.1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和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筛查等),准确评估患者贫血状态、止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是否需要输血等。
妇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完整版
妇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完整版
患者血液管理(PBM)的核心目标是优化术前红细胞数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强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以及准确把握急性输血的指征。
这一策略对于全面解决围手术期患者的贫血、出血和异体输血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汇总了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关键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术前
术前PBM包括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贫血管理两方面,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表1.术前PBM管理要点
注:TAST为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CRP为C反应蛋白,WHO为世界卫生组织,Hb为血红蛋白
表2.WHO和我国制定的成年非妊娠女性贫血分级
注:Hb单位为g/L
表3.围手术期常见抗栓药物的调整
图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流程。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和预案。
二、术中
术中PBM包括麻醉、自体输血模式、手术操作、止血药物、限制性输血五方面,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表4.术中PBM管理要点
三、术后
术后PBM包括重新评估并优化、积极治疗两方面,具体管理要点如下。
表5.术后PBM管理要点
表6.口服铁剂与静脉铁剂的对比
来源: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共识专家组,北京妇产学会月经病管理分会.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4,25(4):380-384.。
围术期血液管理指南
贫血病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急性华法林逆转的凝血酶原复合物,选择性心外科和非心外科、出血高风 险病人的术中抗纤溶治疗;
(2)倡导使用输血流程
尤其是基于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备血制度、限制性输血策略的流程;
LOGO
围术期血液管理
定义:
围术期血液管理包括围术期输血和辅助治疗。 围术期输血强调术前、术中、术后全血(自体、异体全血)和血液成分(红细 胞、血小板、冷沉淀、血浆)管理。 辅助疗法指应用药物或技术预防或减少失血和输血需要。
LOGO
3.术中和术后患者监测
(1)监测失血量 周期性与术者配合,一起来评估术野,来评估手术出血或者过多的微循环出
血;
使用标准方法来定量测量出血量,包括检查吸引器、手术纱布。 (2)观察重要器官的灌注 除了观察临床体征和体格检查外,使用标准ASA监测来监测重要器官的功 能,比如血压、心率、血氧、心电图; 其他监测措施包括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量),脑监测(例如,脑氧 合、近红外光谱【NIRS】),动脉血气分析,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LOGO
三. 术前准备Preprocedure Preparation
1.血液管理方案
2.逆转抗凝药物 3.抗纤溶药物预防过度失血 4.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LOGO
1.血液管理方案
(1)多模式方案 (2)限制性输血策略 (3)避免输血策略 (4)大量输血策略 (5)术前充分备血
LOGO
4.治疗过度失血
(1)血小板输注标准
当血小板存在或可疑存在功能异常时(如先天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抗血小板药物等),考虑输注血小板。
手术或产科患者,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输注;当血小
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全】
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全】本指南由欧洲麻醉学会制定,为继2013年后的第二版指南,包括了第一版中不变的内容及更新的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涉及手术或有创操作的所有科室。
推荐级别定义:1. 推荐意见总结1.1. 凝血状态评估手术或有创操作前,我们推荐使用结构化的患者问询或标准化的问卷,以对患者临床出血史及家族既往出血史,以及关于患者目前用药的详细信息进行评估(1C)。
对于择期手术病人,与常规使用传统的凝血功能监测试验(aPTT,INR,血小板计数)相比,我们更推荐使用包括出血史与既往用药史在内的标准化问卷评估凝血功能状态(1C)。
我们推荐应用基于粘弹性凝血试验(VHA)的干预流程(确定合适的干预阈值及目标)实施围术期个体化止血干预(1C)。
如果无VHA,我们推荐应用基于传统的凝血试验的干预流程(1C)。
1.1.1. 评估血小板功能我们建议只在既往有出血史相关的病人行术前血小板功能检测(2B)。
我们建议术前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目的是发现因疾病或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功能下降(2B)。
出血时间受诸多因素影响,因而无助于出血风险的分层(C)。
1.2. 术前与术后贫血的纠正成人及儿童术前贫血是围术期输血的较强预测因子,还可能与不良事件有关(B)我们推荐具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在术前3-8周对贫血进行评估(1C)。
如果出现贫血,我们推荐进一步查明原因(缺铁性、肾性、炎症等)(1C)。
我们推荐使用铁剂治疗铁缺乏(1B)。
我们推荐静脉补铁优于口服补铁(1C)。
如果引起贫血的其他原因已被排除或治疗,我们建议使用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因子(2B)。
如果先实施了自体储备血,我们建议使用铁剂和/或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因子以避免术前贫血和降低输血率(2C)。
术前贫血的患者,我们推荐联合使用静脉铁剂与红细胞生成素,同时倡导限制性输血策略(1C)。
对于择期大手术的非肿瘤术前患者,我们推荐推迟手术,直到纠正贫血(1C)。
术后贫血的患者,我们建议静脉补铁(2C)。
围术期血液管理指南 ppt课件
LOGO
三. 术前准备Preprocedure Preparation
1.血液管理方案 2.逆转抗凝药物 3.抗纤溶药物预防过失血 4.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LOGO
1.血液管理方案
(1)多模式方案 (2)限制性输血策略 (3)避免输血策略 (4)大量输血策略 (5)术前充分备血
LOGO
二.入院前患者准备 Preadmission Patient Preparation
1.治疗贫血 2.停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3.提前进行自体血收集
LOGO
1.治疗贫血
WHO确定贫血的血红蛋白阈值:
患者年龄 0.5-4.99岁 5.0-11.99岁 12.0-14.99岁 大于15岁非妊娠女性 妊娠女性 大于15岁男性
为紧急逆转华法林的作用,与相关专家协商后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 或者新鲜冰冻血浆;
除术后需要快速恢复抗凝的患者,如果不需要紧急逆转华法林,可 使用VitK
LOGO
3.应用抗纤溶药物预防手术过度失血
有大量失血可能时,预防性使用抗纤 溶治疗来减少失血量和患者输血的可 能。
在心肺转流患者中,使用抗纤溶治疗 来减少异源输血量。
LOGO
限制性输血策略
限制性输血策略经典定义: 血红蛋白低于8g/dl、红细胞压积低于25%是输血指征。 血红蛋白在6-10g/dl之间时,是否输血取决于是否有潜在的或者已 存在的持续出血(速度和量),血管内容量状态,有无器官缺血,以 及心肺储备是否充足; 可能时,红细胞输注应该间断再评估、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输注; 血红蛋白高于10g/dl时,不需要输注红细胞。
LOGO
患者评估
2.告知患者输血的潜在风险和益处、明确患者的选择 3.回顾现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血细胞比 重、凝血检查 4.依据病人临床情况(如凝血疾病、贫血)进行额外的实 验室检查 5.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比如瘀点、瘀斑、面色苍白等) 6.如果可能,提前进行充足的术前评估(比如几天到几周 ),以进行合适的病人准备。
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欧洲麻醉学会(ESA)近期发布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相关内容发表在2013年6月出版的《欧洲麻醉学杂志》(Eur Anaesthesiol)上。
过去20年间,关于围术期输血策略的研究证据显著增加。
这些证据不仅反映了输血医学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输血替代方法的发展,以及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围术期输血实践的巨大进步。
因此,迫切需要更新输血指南,以使医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地利用研究证据。
ESA指南工作组通过3种方法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① 2010年12月,ESA指南工作组采用“麻醉”、“手术”、“出血”等术语对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索。
②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针对需要较多数据的研究领域,对MEDLINE和Embase进行了更详细的检索。
③ 对麻醉干预的系统综述进行了更广泛的检索。
共纳入2 686篇文献。
采用评估、进展和评价分级系统(GRADE)制定了“围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
该指南旨在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估,为临床应用提供建议,指导临床医师采用安全、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围术期严重出血及保存血液。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了解患者情况和实验室检查,鉴别围术期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采取策略,纠正术前贫血及微循环和大循环(macrocirculation)失衡,优化患者对出血的耐受程度;采取恰当的促凝干预策略,以减少出血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费用。
该指南主要就以下方面提出了建议:凝血状况评估该指南建议,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使用结构化的患者访视法或问卷法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1C)。
该指南建议,对于择期手术,与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相比,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和用药史更可取(1C)。
创伤骨科围术期血液管理(标准版)ppt资料
骨科手术围术期贫血发生率高 异体输血需求大
择期THA/TKA
髋关节骨折手术
(13项研究,29068例患者) (6项研究,6366例患者)
术前贫血发生率 术后贫血发生率 术前血红蛋白 术后血红蛋白
平均异体输血率
24±9% 51%
13.6±0.4g/dl 10.6±0.8g/dl
45±25%(10-69%)
前成红细胞
成红血细胞
无EPO
凋亡
铁
注:爆式红细胞集落形成细胞(BFU-E) 红细胞系集落形成细胞(CFU-E)
红细胞
Boogaerts M, et al. Oncology. 2005;69 Suppl 222-30.
119例股骨粗 隆间骨折老年 患者(平均年
龄71岁)
EPO组 对照组
rHuEPO 10000U qod +口服铁 200mg tid N=52
指南建议
治疗 初始值
2011年NATA指南1(骨科)
术前Hb男<130g/L、女<120g/L (WHO标准)
2015年ASA指南2(外科)
术前Hb男<130g/L、女<120g/L (WHO标准)
指南建议
①建议术前纠正Hb到正常(WHO标 准):男≥130g/L、女≥120g/L(2C)* ②建议术前进一步判断贫血原因如营养 缺乏、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炎性疾病 贫血等(1C)* ③纠正营养缺乏性贫血(1C)* ④在排除营养缺乏或以纠正的患者推荐 应用EPO类药物治疗贫血(2A)*
44±9% 87±10% 12.5±0.2g/dl 8.2±2.1g/dl
44±15%(34-69%)
欧洲,纳入了19项前瞻性或回顾性的骨科THA/TKA和髋关节骨折手术临床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推荐意见总结1.1. 凝血状态评估手术或有创操作前,我们推荐使用结构化的患者问询或标准化的问卷,以对患者临床出血史及家族既往出血史,以及关于患者目前用药的详细信息进行评估(1C)。
对于择期手术病人,与常规使用传统的凝血功能监测试验(aPTT,INR,血小板计数)相比,我们更推荐使用包括出血史与既往用药史在内的标准化问卷评估凝血功能状态(1C)。
我们推荐应用基于粘弹性凝血试验(VHA)的干预流程(确定合适的干预阈值及目标)实施围术期个体化止血干预(1C)。
如果无VHA,我们推荐应用基于传统的凝血试验的干预流程(1C)。
1.1.1. 评估血小板功能我们建议只在既往有出血史相关的病人行术前血小板功能检测(2B)。
我们建议术前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目的是发现因疾病或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功能下降(2B)。
出血时间受诸多因素影响,因而无助于出血风险的分层(C)。
1.2. 术前与术后贫血的纠正成人及儿童术前贫血是围术期输血的较强预测因子,还可能与不良事件有关(B)我们推荐具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在术前3-8周对贫血进行评估(1C)。
如果出现贫血,我们推荐进一步查明原因(缺铁性、肾性、炎症等)(1C)。
我们推荐使用铁剂治疗铁缺乏(1B)。
我们推荐静脉补铁优于口服补铁(1C)。
如果引起贫血的其他原因已被排除或治疗,我们建议使用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因子(2B)。
如果先实施了自体储备血,我们建议使用铁剂和/或红细胞生成素刺激因子以避免术前贫血和降低输血率(2C)。
术前贫血的患者,我们推荐联合使用静脉铁剂与红细胞生成素,同时倡导限制性输血策略(1C)。
对于择期大手术的非肿瘤术前患者,我们推荐推迟手术,直到纠正贫血(1C)。
术后贫血的患者,我们建议静脉补铁(2C)。
1.3. 循环优化我们推荐术中积极而及时地稳定心脏前负荷,这对患者有利(1B)。
如发生出血不可控制,我们建议可以考虑下调心脏前负荷阈值和/或允许性低血压(2C)。
我们推荐避免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之后出现的容量过负荷(1B)。
我们不推荐仅使用CVP与肺动脉锲压作为严重出血期间指导液体治疗与优化前负荷的唯一参数。
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及无创方法测量心输出量(1B)。
我们建议在使用等渗晶体液置换细胞外液丢失时应及时,且要基于流程(2C)。
与晶体液相比,等张胶体液如人血白蛋白及羟乙基淀粉对于组织水肿来说相对更轻(C)。
严重出血的患者输入胶体液可通过对纤维蛋白聚合体的作用及促进血小板活化,从而加剧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C)。
1.3.1. 输血阈值我们推荐活动性出血时目标血红蛋白浓度为7-9g/dL(1C)。
连续测量血红蛋白浓度以评估变化趋势(C)。
1.4. 氧浓度对于出血的患者,我们推荐足够高的吸入氧浓度以避免低氧血症,同时还要避免高氧血症(PaO2>200 mmHg)(1C)。
1.5. 监测组织灌注活动性出血期间,我们推荐重复测量HCT/血红蛋白、血乳酸、碱缺失以监测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失血动态变化。
此外还可扩展至心输出量监测、容量状态动态参数(如SVV,PPV),CO2间隙及ScvO2(1C)。
1.5.1. 等容性血液稀释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2C)。
我们不推荐联合使用ANH与控制性低血压(1B)。
先前已经存在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ANH时应十分小心(2C)。
1.6. 输血制品我们推荐所有国家制定国家血液监测质量系统(1B)。
我们推荐限制性输血策略,这有助于降低对异体血制品的暴露(1A)。
我们推荐FFP及血小板需灭活病原体(1C)。
我们推荐血制品应去除白细胞(1B)。
我们推荐血液机构在患者识别方面实施标准的操作规程,推荐相关从业人员在输血反应的早期识别及迅速响应上训练有素(1C)。
对于含血浆的血制品,我们推荐使用男性(male-only)供体血策略以预防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1C)。
即使受血者具有相关免疫,我们推荐所有一级或二级亲属来源的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均进行辐照,输血前所有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制剂均需进行辐照以降低患者风险(1C)。
同种异体输血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增加的(B)。
1.6.1. 储存损伤我们推荐红细胞的输注遵循先进先出的方法,以减少红细胞浪费(1A)。
1.6.2. 血液回收在心脏或骨科大手术中,我们推荐使用血液回收技术保存血液(1B)。
心脏手术中我们不推荐常规使用体外循环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以储存血液(1B)。
倘若初步的腹腔污染物得到清除,实施了细胞洗涤及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我们推荐此时肠道手术并不是血液回收的禁忌(1C)。
倘若血液抽吸避开肿瘤部位并使用了去白细胞滤器,此时我们建议肿瘤手术不是血液回收的禁忌(2C)。
1.6.3. 血浆和血小板输注我们不推荐术前使用血浆纠正INR轻至中度升高(1C)。
我们推荐早期目标性治疗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视患者情况、出血类型、因子缺乏类型及可供资源,可选择使用凝血因子复合物,冷沉淀或大容量血浆(1B)。
对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治疗,我们建议在未控制性大出血时考虑早期实施比例输血(RBC:血浆:血小板),然后尽快进行目标治疗(2C)。
因效果好、感染风险低,我们建议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者初步使用凝血因子复合物(2C)。
围术期出血管理中,我们不推荐肆意输血浆(1C)。
明确是与抗血小板药物或相关的出血,或者血小板减少且计数<50*10^9/L时,我们建议输注血小板(2C)。
1.7. 一般凝血功能管理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1.5-2.0g/L时考虑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这与出血风险增加有关(C)。
我们推荐出血患者如存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则需要进行治疗(1C)。
我们建议人纤维蛋白原初始治疗剂量为25-50mg/kg(2C)。
如果不能获得纤维蛋白原,我们建议使用冷沉淀,初始剂量为4-6ml/kg(2C)。
仅仅输注血浆不足以纠正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
出血且XIII因子活性降低(如<30%)时,我们建议输注人凝血因子XIII浓缩物(30IU/kg)(2C)。
严重围术期出血且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时,我们推荐首先应该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维生素K(1B)。
对于出血的患者,如果没有服用口服抗凝药物,仅INR、凝血酶原时间(PT)VHA中凝血时间延长并不是PCC治疗的指征(C)。
由于致命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我们不推荐预防性使用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VII(rFVIIa)(1B)。
对于致命性出血,如果经过传统的、手术或介入方法和/或当综合凝血治疗措施失败时,我们建议可以考虑使用rFVIIa(2C)。
大手术时为预防出血,或治疗(或至少怀疑)因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时,我们推荐使用氨甲环酸,剂量为20-25mg/kg(1B)。
特殊情况下(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综合症,VWS),我们建议使用去氨加压素(DDAVP)(2C)。
目前文献证据不支持对择期手术发生出血的患者补充抗凝血酶。
我们推荐进行系统的人员教育和培训(1C)。
1.7.1. 纠正混杂因素我们推荐维持围术期正常体温,因其可减少失血和输血需求(1B)。
治疗酸中毒性凝血功能障碍时,我们推荐纠正pH值,尽管这并不能立即纠正酸中毒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1C)。
我们推荐只有当pH纠正后才考虑使用rFVIIa(1C)。
在大量输血期间,如果血钙较低,我们推荐输注钙离子以维持正常血钙水平(>0.9mmol/L)(1B)。
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内镜治疗失败,我们建议使用耐受性较好的血管内栓塞,以替代开放手术治疗(2C)。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造影出现阳性征象时,我们建议实施超选择栓塞(2C)。
胰腺炎血管并发症时,我们建议栓塞作为一线治疗(2C)。
1.7.2. 费用问题围术期出血与输同种异体血制品,二者均可增加死亡率、增加ICU/医院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B)。
氨甲环酸降低围术期失血和输血需求,对于一些大手术和创伤患者来说可节省相当一部分费用(B)。
我们推荐在适用征范围内使用rFIIa,因在其他情况中应用的有效性(降低输血需求和死亡率)尚未证实,且存在动脉血栓栓塞事件风险,费用也高(1A)。
在部分患者中进行血液回收是能节省费用的(A)。
比例输血方案是否能节省费用目前尚未研究。
基于凝血因子浓缩物(纤维蛋白原和/或PCC)的目标导向治疗可能会减少创伤、心脏手术及肝脏移植手术患者输血相关的费用(C)。
1.8. 专科相关问题1.8.1. 心血管手术暂停阿司匹林治疗增加冠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继续使用阿司匹林则可增加出血风险(B)。
暂停氯吡格雷治疗增加冠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继续使用氯吡格雷则可增加出血风险(A)。
对于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的患者,我们推荐在体外循环(CPB)之前预防性使用氨甲环酸(1A)。
我们建议可局部胸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以减少心脏术后失血(2C)。
复杂性心血管手术时,我们推荐在VHA监测指导下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物,以减少术后失血(1B)。
心血管手术过程中及术后难治性出血,对传统止血方法无效时,我们建议可考虑rFVIIa(2B)。
我们建议术后早期进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2C)。
我们推荐使用基于VHA指导的标准止血流程,其内需要明确具体干预的触发条件(1B)。
1.8.2. 妇科手术(非妊娠)我们建议不要使用等容性血液稀释,因为并不会减少异体输血(2B)。
妇科手术(包括肿瘤)时进行血液回收可减少异体输血(B)。
对于化疗后贫血的妇科肿瘤患者,我们建议术前静脉补铁以减少异体输血(2B)。
对于经血过多伴有贫血的妇女,我们建议术前静脉补铁以纠正贫血(2B)。
对于妇科肿瘤患者,氨甲环酸可能会减少围术期出血(C)。
1.8.3. 产科出血我们推荐围产期出血(PPH)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管理(1C)。
我们推荐使用一种不断升级的PPH管理方案,包括子宫收缩药物,手术和/或血管内介入及促凝药物(1B)。
风险意识及早期识别严重PPH至关重要(C)。
对于植入性胎盘的患者,我们建议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管理(2C)。
产科血液回收是一项耐受性较好的技术,但应警惕Rh同种免疫(C)。
剖腹产围术期血液回收可能会减少术后同种异体输血并减少住院时间(2B)。
静脉补铁有助于改善产后48,12周疲劳(B)。
产妇出血者,我们建议评估其纤维蛋白原水平,因其浓度低于2g/L时可能有助于发现有严重PPH风险的患者(2B)。
分娩时血小板计数动态下降或小于100*10^9/L,尤其是同时合并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2.9g/L,则提示PPH的风险增加(C)。
分娩初期aPTT与PT对PPH的预测价值不高(C)。
VHA可发现产科凝血功能障碍(B)。
我们不推荐首先经验性使用纤维蛋白原,然而对于持续PPH且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时我们推荐使用纤维蛋白原(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