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讲课稿
《影》电影影评
《影》电影影评一部优秀的电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影坛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它不仅需要才华横溢的导演克服重重困难,还需要投资方的支持和观众的喜爱。
当我们有幸观赏到这样一部杰作时,内心的激动与满足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2018 年,张艺谋导演的最新力作《影》问世,无疑是电影界的一颗瑰宝。
陈凯歌和张艺谋,这两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电影巨匠,最终走向了世界影坛的巅峰。
在许多人认为他们已经江郎才尽之时,他们却以各自的作品重新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如果说陈凯歌的《妖猫传》是一部诠释爱情的电影,那么张艺谋的《影》则是一部解析解剖东方权力魅惑的作品,两者都以上述主题为背景展开。
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的棋子,包括主帅本身。
这部电影的东方色彩更加浓厚,焦距也更加精准。
其中蕴含的太极阴阳文化,与自然科学相契合。
电影中,大将军的刀功凌厉如火,但最终却被如水般的阴柔之道所攻克。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这为每个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解读空间,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权力、欲望、人性等主题。
孙俪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让人眼前一亮,她成功地摆脱了之前角色的影子,展现了更加成熟和精湛的演技。
当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才能更好地欣赏一部世界名著或一部精彩电影。
小时候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只觉得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当最近为宝宝重读时,却猛然惊觉它与陈凯歌的《妖猫传》有着相同的主题真正的爱,是成全对方,让其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也在所不惜。
陈凯歌通过中国宫廷故事所传达的主题,也许并非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薄情,而是想告诉我们,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就像安徒生笔下的鱼美人,她从童话中游到丹麦海港,静静地坐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爱的力量。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电影界的巨匠,他们在惊涛骇浪中砥砺前行,将人生的历练和思想的精华融入到电影创作中。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和人性的复杂。
在《影》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东方权力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洞察。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本文从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解读其对民族文化的观点。
首先介绍了张艺谋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然后分析了张艺谋作品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贯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探讨了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张艺谋电影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观,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作品、民族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代社会、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启示、展望、研究意义、外部文化、艺术作品、文化元素、探究、总结、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艺谋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贯穿于其每一部作品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
张艺谋在电影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还不乏对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
他善于借鉴西方电影技术和叙事手法,将其融入中国电影创作中,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视野,也为观众带来了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体验。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启示。
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造力使其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佼佼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知名导演,其电影作品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并通过对外部文化的引入与融合,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的电影《影》自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部电影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就《影》中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从史诗般的叙事、大气磅礴的场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张艺谋在《影》中采用了史诗般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故事。
史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以叙事性强、气势恢宏、神话般的方式来表现历史的演变和人物的传奇。
在《影》中,张艺谋用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
故事中的宫廷斗争、爱恨情仇,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妃间的人性与情感。
这种史诗式的叙事方式,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张艺谋在《影》中的场景构筑上更是大气磅礴,给人以史诗般的视觉冲击。
古代宫廷的宏大气势、壮丽绚丽的建筑和美轮美奂的服饰等,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辉煌。
通过影片中的宫室、园林、演武场等场景的设置,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幅古代中国的繁荣景象。
这些场景的设计,无疑加深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张艺谋在《影》中还大量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汉唐风韵的服饰、传统文化的礼仪、以及中式园林的设计等,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中国元素。
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张艺谋还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武术元素,将中国功夫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张艺谋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递给了世界观众。
电影《英雄》赏析-范本模板
1.《英雄》这部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耀色彩之美,把一种心理的色彩完美的用画面呈现出来。
影片在主次色彩的运用上,用得恰到好处,张艺谋不仅是一个好的导演,更在色彩方面有着很好的造诣,电影中色彩是很重要的角色,它决定着这一场电影是否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确切的说是看这个导演是审美意识.导演通过色彩的运用把风格结构有层次地展现出来,为环境、人物心境主题思想等服务.棋馆之战--青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是影片中的真实,丝毫没有添加讲故事人—-无名的感情色彩,没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的故事压根就没有鲜明的色彩。
两位高手,一对好朋友,决战与棋馆。
无名,一位绝顶的高手,表面冷漠而内心充满火热的人,并且很自信.长空,大家心目中英雄,自认为天下无敌,自负之极。
有一句话这样说:高手对决,比的是内力。
其实两人一直在用意念在对决,意念就是青灰色的,没有现实那么清晰。
“面对着自己的朋友,面临着共同的目标-—刺秦‘大任’,我真的要亲手杀掉自己的知己吗?”无名脸色冷漠,其实心里是一片凄凉!从今天起,自己的朋友就要死在我的短剑之下,我怎能不伤心.我是一个冷漠的人,可是面对着即将死去的朋友我还是得装作丝毫不在意的样子。
其实,我们并不冷血,只不过我们心中有仇恨。
可是我的朋友啊…“我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刺秦的机会”长空很坚决,没有丝毫犹豫,报的是必死的决心。
两人都拥有博大的胸怀.那一刻,他放弃对抗,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长枪被朋友的短剑削断,孤独凄凉的掉落在冰凉的地上,冰冷的水珠讥诮的涌上来,喷了满枪,也滴了他满脸.朋友的短剑从腹部刺入,这意味着死亡,带着一丝期望已带着遗憾死亡。
但是为了刺青也认了.青灰色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代表着朋友之间凄凉的离别与死亡,也代表着意念的颜色。
没有面部表情的他们像是冷血动物,面部表情也是灰色的.灰色时而被涂抹的更重一些,那边变成了黑色,那是他们最博大的胸怀,也烘托出一种庄严.书馆之战一——红无名确实是一个深邃老练的人,在面临着秦王这个“天下枭雄”时,他编造了一个故事,残剑与飞雪的故事。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
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
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
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
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
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
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
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
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
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一度成为中国的信息传递代表名词。
张艺谋的《红高粱》是新时期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性影片,到其后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等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在电影观看之余,不难从中发现浓浓的民族文化思想。
一、张艺谋电影作品注重民族人性文化(一)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很多是以社会底层人物为拍摄对象的,关注个体生存的困苦、窘迫状态。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突出小人物的个人艰辛历程,凸显社会现状,讽刺人性的残忍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了自己的尊严,一再要求给个说法;在《菊豆》中,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四人间的情感斗争,等等。
张艺谋要表现的是民族最根本的人性文化所在,没有城市的浮尘,有的是人性深处的感情展示。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我要的是有感而发的作品”。
只有打动人心的东西,存在着人性,有民族的特点,才是张艺谋电影的精神所在。
(二)对人性批判的注重在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作品中,选择的题材都较深刻,偏向于生命主题和民族主题,而在其后的电影作品中,观众感受到的是越来越接地气的作品。
张艺谋电影对于人性的批判意识,从大范围向平凡过渡,更注重民族人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升华。
张艺谋电影的人物形象鲜明,影片中,看似被命运束缚住了抗争的手脚,却又不向命运妥协,一直在抗争,给观众一种心理上的震撼,对情绪的感染性极强。
例如,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张艺谋试图将一种痛快的感觉传递到观众当中,他做到了,成功激发了观众的民族热性,其中的“九儿”形象,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洒脱、爱恨分明的印象。
都以各自具有特性的经历展示,将他们的人生、人性进行了生动的演绎。
张艺谋在电影中,在人性批判上,进行了隐性表达,《红高粱》中充满激情的“红高粱”,《菊豆》中象征封建的染池和彰显人物内心躁动的布匹等。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
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摘要】张艺谋作为中国著名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历史故事的演绎、乡村生活的展现、民俗风情的表现以及家庭价值观念的思考,张艺谋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性。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张艺谋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独特的贡献,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真实的中国画卷。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令人感叹其才华,更让人深切体会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作品、民族文化观、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乡村生活、民俗风情、家庭价值观念、独特贡献、文化传承、弘扬。
1. 引言1.1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族文化观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他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独特韵味,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世界。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氛围。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演绎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也能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他的电影作品,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民族文化观。
2. 正文2.1 张艺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张艺谋作为中国现当代知名导演,其电影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
他通过多部影片深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英雄》。
这部影片以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不同英雄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复杂关系,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
张艺谋运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等元素,整体呈现了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卷。
另一部广受好评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绚烂。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张艺谋是中国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从他的导演风格、主题探索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一、导演风格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擅长运用电影语言来营造紧张、压抑和悬疑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他所创造的虚幻世界。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鱼眼镜头,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奇幻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主题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变革,通过一家人的命运变迁来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观众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包含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
例如,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京剧的元素,用红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
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
他的导演风格突破传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动感的剪辑手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他的主题探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他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深度剖析张艺谋的《英雄》(影评)
深度剖析张艺谋的《英雄》《英雄》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位无名大侠练就了十步必杀的武功,想去刺杀秦王。
为了进宫后更接近秦王,无名和三位江湖上有名的刺客(长空、飞雪、残剑)一起商量好,接近秦王后准备行刺。
可在与秦王交谈中,无名发现了秦王竟然如此的伟大,于是放弃了刺杀的念头,最终倒在秦王的乱箭阵中。
①、声音出色《英雄》中音乐的选择可谓非常知道为,渲染了剧中许多情节,整部影片的艺术性因为音乐而升华。
《英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武打片,期间穿插着爱情、友情、以及关心社稷之情。
所以为了烘托不同的情感,音乐的选择非常的重要。
影片刚一开始,导演通过悠扬的马头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豪迈的武侠世界。
万马奔腾吗,气势雄浑,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
当展现飞雪与残剑凄美的爱情的时候,导演运用了柔美的音乐,观众听到了这种音乐,好似陶醉在了这种凄美的意境里,暂时忘记了战争的严肃性,可见导演对音乐的选择十分用心。
电影结束时,悠扬的马头琴再一次响起,呼应影片开头,更能表现出电影的主题。
②、动作唯美《英雄》这部影片是中国大片时代的开端,由于导演尝试运用了很多特技,所以观众整体感觉到这是一部很唯美的电影。
《英雄》中最唯美的,最令观众难忘的,应该是不同寻常的武打画面。
从前的电影武打画面一般很平庸,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造成了很多观众的审美疲劳。
可《英雄》一改观众心目中的武打场景。
武打在一般人眼睛里大多是残酷的,可《英雄》却通过特技把武打拍摄成了一种艺术,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美的享受。
说起武打,不得不提的一位导演就是徐克,徐克导演也是将武打拍摄到了一种虚无魔幻的境界,是观众观影时身临其境,心灵受到极大的感染。
《英雄》中一共有许多段打斗,可令观众难忘的,有这么三段。
第一段:长空与无名棋社之战,导演多用慢镜头,把打斗的细节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导演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武打上升到意念之中,再配上古筝富有神韵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了棋、乐、剑的世界。
第二段:飞雪和如月的这一段打斗,导演把场景设定在一片枫林里,为的是体现打斗时的美感,这一段导演同样是使用慢镜头,并在两人打斗中夹杂了大量枫叶。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剖析从《红高粱》到此刻的《三枪拍案诧异》,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拍照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4年来张艺谋作品好多,获取奖也好多,在中国电影的大字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不过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俗的潮流。
不论是在艺术层面上,仍是在商业领域,他所创造的顶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
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优异的商业模式求得生计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旌旗。
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显然的,比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沉迷和追求,特别是对红色的独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亮,给人很强的视觉矛盾。
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不过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办理。
可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势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可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豪》、《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可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
不论是艺术性仍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一直是不可以否定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到风格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可以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办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拍照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点。
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拍照,在他的电影中,它的拍照风格也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第一能够看看他电影的摄像。
张艺谋的拍照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密切联系着的,比方在《秋菊打官司》中,电影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味,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切近一种生活的气氛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办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表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假如经过拍照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增补和衬着,已达到某种成效,比如场景壮观,色彩鲜亮,视觉冲击力强。
除此以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拍照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电影,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拍照,绝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为表现现实,里面 50%采纳偷拍的镜头。
分析张艺谋电影《影》的特点
张艺谋的《影》美学上大胆的尝试纵观张艺谋的作品,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可以分作两种,一种重色彩,一种重叙事。
就《影》的预告片所呈现出的成色来看,美学风格上是开创性的,但隐隐中也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就《影》的预告片所呈现出的成色来看,美学风格上是开创性的,但隐隐中也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张艺谋是一个擅长于色彩叙事的导演,从《影》的预告片来看,这种色彩叙事表现得尤为突出。
整部预告片的效果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中国水墨画风格,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传递出中式意趣。
影片对于景别、光线都有着精准的运用。
在早前曝光的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邓超饰演的两个角色不同的光线转换。
《影》的官方剧情简介没有介绍任何剧情,只是简单的发问“是愿做真身,还是愿做影子?是明处做人,还是暗处做鬼,换作是你,如何选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电影《影》中张艺谋还注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
他提出的“选择”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哲学问题。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善与恶、明与暗”都是没有定论的,所以现在这又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张艺谋的叙事能力尚且存疑,遑论在叙事上又加上了浓浓的哲学思辨气息。
张艺谋能否驾驭得了这个宏大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对于张艺谋这部《影》已是期待甚久,国师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让我沉浸在了“影”的世界。
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部影片。
东方美学和色彩减法看过预告片以及张艺谋的一些采访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样大程度长时间的统一水墨风格,会不会视觉疲劳?”不会。
这些年来,由于遭受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急需文化自信的中国市场开始了大范围的“中国风”创作。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出于商业目的,我们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三不像”作品,不单单是影视或是音乐。
张艺谋在没有了欧美制片的束缚后,他呈现了真正的东方美学。
说到《影》这部作品中的东方美学,大到整体的水墨丹青画风、山水、房屋布景,小到衣着、屏风,更细微到各种刺绣花纹。
除静物的美学设计外,武术动作、音效配乐都在呈现着张艺谋高水准的艺术水准。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1、色彩运用鲜明。
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
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他能大胆运用大片大片的中国红或者黄色来烘托气氛,比如《英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艺谋十分注重画面的美感,像《我的父亲母亲》(早期的)和《英雄》、《黄金甲》、《十面埋伏》等都这样,给人一种很唯美的感觉。
个人比较欣赏《我的父亲母亲》,它把人内心中最深处的情感表达的非常好,最纯朴的人,最纯洁的爱情,很感人、唯美。
2、电影风格有活力。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
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3、深度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首先是思辨性,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思辨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辨;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历史原意,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力,从生活的最底层,把握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
其次就是张艺谋的创新性,他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力求有所突破,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最大限度的表现新的视点;最形象的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并形成了他特有的叙事方法,视觉效果,生动的证明了一名“中国最勤奋”的电影工作者的誓言。
4、彰显女性的个性。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
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5、总结。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非常善于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叙述、类型、风格多变,从来不重复,追求突破;背景音乐唯美动听,画面宏伟壮丽;深度剖析人性,追求生命的意识,同时选角严格,善于挖掘新人。
谈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谈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张艺谋可以说是中国影坛的奇才。
在国内,甚至刮起了张艺谋旋风,出现了“张艺谋现象”等社会评论。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艺谋让电影走出了国门,率先杀入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圈,博得世界人的亲睐,在柏林威尼斯大红大紫。
一部电影,同时要得到不同民族观众的认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中间存在一个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处理问题。
下面我以张艺谋的一部具体电影作品为例,来谈谈张艺谋是如何处理电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在国内外反响都很好,可以说这是一次民族性和世界性关系的成功处理。
从民族类性角度出发,影片从内核到外在的符号都有中华传统的因子在里面。
一个陈家大院就好比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后宫,陈老爷是皇帝,是封建权威的代表。
四位太太是妃嫔,是封建权威的附属物。
太太们勾心斗角、相互算计,结果死的死,疯的疯。
对于这样的场面,中国人是何等熟悉呀!从有封建专制开始,从有后宫佳丽三千开始,女人们为争夺一个有权力象征的男人而争风吃醋,这样的事中国人听得还少吗?这样一种“传统遗物”即便是在现代中国也还变相的存在着。
张艺谋只是用现代媒体技术给观众呈现一个极其熟悉的场景,当看到自己熟知的那一幕幕之后,距离感自然渐渐消失了。
从外部符号讲,这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大红灯笼,还有穿插在影片中作为背景音乐的京剧。
红灯笼和京剧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符号。
这让观众觉得,即便是看电影也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熏陶。
从世界性的角度看,张艺谋不仅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想象,还加入了西方文学创作中的影子。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向西扩张,占领了欧亚大陆的大片土地。
这给西方人的印象是东方的中国是个欲望之国,他们渴望权力,要那些被他们征服过的人做到绝对的服从。
影片中的陈老爷虽没有向“外”扩张,但他绝对是权力与欲望的化身。
从头至尾,我们甚至看不到他的脸,我想这是张艺谋有意而为,让他也变成一种符号性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他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他通常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来创作电影,例如《红高粱》中的色彩构图和视觉冲击力、《活着》中的饱满的镜头语言、《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美学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的标志。
他的色彩运用饱满丰富,通过对比和碰撞不同颜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的构图和镜头语言也非常有力,通过对人物的位置和角度的安排,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张力。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他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找到戏剧性和艺术性,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他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苦涩。
例如《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70年代至9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人的生活被众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也带给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对对象、符号和场景的选择和组合,传达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红高粱》中的红色高粱、《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降雨场景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使得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使得观众更易于体悟和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独特,既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电影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原则,也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通过对色彩、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创造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影》是一部充满美学思考的影片。
该片通过精湛的影像技巧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电影美学的结合,同时还深刻探讨了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下面就《影》的美学思考展开阐述。
首先,张艺谋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来表达美学思考。
整部电影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了古代宫廷的冷酷和严肃。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光影的对比,营造出悬疑和张力的氛围。
例如,在角色影山与影帝之间的对手戏中,两人身处黑暗的背景中,光线透过窗户照到两人的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二人之间的较量。
此外,张艺谋还通过对景物的选取和构图,创造出了一种古典而又神秘的氛围,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朝廷之中。
其次,影片的音乐运用也是美学思考的一部分。
张艺谋在电影中使用了古典音乐来配合视觉效果,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具有古代宫廷的氛围和质感。
尤其是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音乐的高潮和低谷与镜头的变化相互呼应,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京剧唱段作为背景音乐,使得影片更具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
另外,张艺谋的叙事方式也体现了对美学的思考。
整部电影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的发展分别从影山和影帝的角度去看待,以此来探讨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这种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视角切换和时间跃迁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的结构更为复杂而有层次感。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导演对于影片剧本的深度思考,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张艺谋在影片中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电影特效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影像效果。
在影片中,角色们的行为和情感通过剪纸艺术的折叠、剪裁和拼接,以及特效的呈现,形成了一种诗意而又神秘的美学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还深化了影片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影》是一部具有丰富美学思考的作品。
他通过视觉元素、音乐运用、叙事方式以及对传统美学的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美学。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张艺谋,首先是作为摄影师和演员被人所知,自执导《红高粱》一举成名之后,他的导演之路便一发不可收,随着《菊豆》、《红高粱》等优秀影片相继问世,张艺谋在重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
纵观张艺谋的整个创作阶段,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时期:民俗电影创作时期、现当代历史与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商业电影创作时期。
一、张艺谋第一个创作阶段:民俗电影创作阶段张艺谋是较早注意到“探索电影”思想大于形象、理性大于艺术的缺陷,而意识到必须进行电影观念变革的电影家。
于是,张艺谋开始自觉地追求另一种形态的电影:“这种电影既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内涵,又有较强的观赏性。
”《红高粱》正是他将电影观赏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一次尝试,既保留影像本体论美学追求的“电影化、艺术化”,同时加强电影情节叙事的戏剧性和影像语言的叙事功能,从而把“探索电影”和传统的叙事电影的优长加以融汇。
(一)青年女性压抑却不屈的生命力《红高粱》以极具饱满的热情张扬民间男女的粗野狂放、自由洒脱以及“我爷爷”与“我奶奶”敢爱敢恨的生命活力;《菊豆》上演的是在传统的封闭的大宅院里女性反抗专制与追求自由的斗争;《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是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民国年间身为妻妾的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人格尊严的故事。
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又不甘屈从命运安排的青年女性是这些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她们勃发的情感和欲望使她们的生命和人生与众不同。
(二)饱满、浓郁的色彩及光影在《红高粱》影片中,红色成为一种生命象征。
红色的高粱、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太阳有效地传达了一种粗犷、热烈、奔放的青春激情和不羁的生命活力。
色彩的处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是另一种生命力的躁动,色彩的亮度、饱和度以及色彩的数量都与主题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色彩阴暗、封闭压抑、毫无生气如牢笼般的陈府宅院,每个角色的色彩亮度都代表了这个人物的生命热度。
二、张艺谋第二个创作阶段:当代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张艺谋依然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探索,他主张电影艺术要把形象塑造、人文阐发和形式创新相结合,并从《秋菊打官司》开始真正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广受赞誉,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讨论。
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叙事方式、题材内容、美学风格等方面。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开。
例如,他的第一部长片《红高粱》就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通过闪回和倒叙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推敲。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也使得观众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日常场景。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真实的表演和细腻的刻画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
例如,在《活着》中,他通过对一位老农民的命运展开叙述,描绘出了中国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生活真相。
尽管电影中的情节常常很悲惨,但张艺谋的作品总能在无声的细节中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还常常携带有政治和社会意义,对现实社会问题发表评论和探讨。
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通过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贫困生活的描绘,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和农村孩子的成长困境。
他的电影既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在美学风格上,张艺谋的电影常常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镜头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他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效果和精心设计的美术布景,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英雄》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色彩来区分不同角色的故事,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的张力。
此外,他还注重音乐的运用,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主题内容、美学风格等特点。
他的电影常常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细腻的情感描写,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他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的配合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丰富多样,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是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张艺谋《影》影评
张艺谋《影》影评今天看了张艺谋在去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影》。
豆瓣评分7.2分!就是那个吹爆了邓超和孙俪演技的影;也是一直捂着不宣传,直到国庆档上映才曝光的《影》。
也想说,这部电影其实当初还是早早宣传了或许会更好一些。
一直捂着不曝光,让这部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分大大降低,目前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黑白水墨风的,全凭在艺术布景上取胜。
剧照宣传上,跟同期的电影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看完这部电影,有两点生理上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
1、片头三分之一处起了鸡皮疙瘩。
在片中孙俪饰演的小艾教导邓超版的镜州用女子的姿态去战胜杨家刀法这一幕中。
同是影片中的男主角邓超饰演的都督百思不得其解要怎么去破解地方的刀法的时候;孙俪提出若是以女子的柔态去破解呢?二人一同演示,果真破解了此法!于是孙俪带着都督的影子,同是邓超饰演的镜州,教导他步法。
两个人心神合一,在雨中共同演绎的时候,我起了鸡皮疙瘩!但是也忍不住一种“尬到家了!”的那种感觉油然而生。
真的超尬,尤其是孙俪说——“不如以女子的姿态破解?”的时候,难道他们都不觉得超级尬吗?邓超演戏尬也就算了,这下好了,孙俪演戏怎么也这么尬了?这一段真的超级中二的。
让人怀疑张艺谋这几年是不是在日本度假了,风格真的学得八九不离十了。
首先,《影》的设定也就跟黑泽明的《影武者》不谋而合。
都是朝中重臣从小就寻找跟自己长得相似的人作为影子,也就是“替死鬼”。
在重要的时候,替自己牺牲。
黑泽明的《影武者》好的地方在于,影子最后真的就以为自己是主公了,甚至比主公还要像主公。
他待主公的家人比主公在世的时候还要好。
而张艺谋的《影》好像主要在渲染这种黑白水墨画的形式,以及那种江湖武侠的感觉。
影子最终也想要有权谋,变得越来越像都督了,学会了谋权篡位。
最让人觉得出戏的地方在于主角光环太明显了!无论是疯疯癫癫的都督,还是年轻力壮的镜州都太难死了……镜州打败了杨将军,自己全身是血,身受重伤,回到家里面被埋伏,也中了两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点张艺谋电影(整理稿)评点“张艺谋电影”专业:教育科学系06级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学号:06320104 姓名:杨驰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最为重量级的名字。
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以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十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极度萎靡的产业阵痛中,他又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撑起了一片天地,成为中国电影商业探索之路上最为扎实、最为世人瞩目的前行动力。
在他的电影中,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效果相当的震撼人心,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的纯熟;其二,从故事形态来看,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一直向女性倾斜;其三,张艺谋选择电影的题材很有讲究,所选故事都比较完整,并且他的所有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
一、从电影导演到“电影作者”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商业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让张艺谋的古装大片三部曲得以圆满。
作为张艺谋电影从文艺片向商业片转型的标志性作品,这三部商业大片也让老谋子由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进化为了一个纯粹的“电影作者”。
早先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十几部享誉国内外的作品,无一不是由著名的小说改编而来。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才真正走上了电影题材原创之路。
“张艺谋除了不看账本外,拍片也基本不看剧本,全凭对故事剧情的独到理解和对表现形式的把握”身兼张艺谋的老板、经济人和拍挡三重身份的“新画面影业公司”老板张伟平这样评价他的这块金字招牌。
编剧对于张氏电影来说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张艺谋本人才是电影故事的原作者。
《英雄》和《十面埋伏》都是以架空正史与传统武侠的世界观为背景,明显已游离于由金庸、梁羽生、古龙所构筑的武侠体系之外。
于武侠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它更是在胡金铨、徐克、李安之外另立一派,有着它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英雄》用侠的“死谏”诠释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空灵飘逸之感;而《十面埋伏》则是假武侠题材,倾力呈现动人心魄的爱情传奇和复杂纠曲的人性渊薮,影片中绚烂的色彩运用始终贯穿全剧。
可以说,《英雄》和《十面埋伏》可延伸和挖掘的故事情节非常宽广。
新生代小说家李冯便获得授权,相续将《英雄》和《十面埋伏》改编成长篇同名小说,成了张氏武侠体系的继承人。
二、张艺谋电影的视觉特点张艺谋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色彩来对观众进行冲击,让欣赏者随着色彩的思维去思考和观看作品。
1、首先是用色彩大面积渲染填充眼睛感官,在瞬间捕捉到受众的视觉点,并用色彩来表达其承载的含义。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色彩的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
这种色彩的情感并非单单是个人的感觉,还是各自都具有一种能被普遍理解的性质,一种普遍的适应性,自然形成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
例如:白色会给人洁净感,代表纯洁,张艺谋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运用蓝色夜幕衬托出了填满整个画面为秦始皇取长生不老药的成群结队的白衣少女,让人联想到纯洁无辜的灵魂。
例如:红色给人温暖感,并像火焰一样,令人神迷、夺人魂魄。
同样是该片中在背景音乐《焚身似火》主题曲陪衬下,巩俐身着一身红衣,慢镜头走到火里自焚,来表现热烈燃烧的情感和摄人魂魄的美。
这种大面积色彩的运用在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的同时,承载了一定的涵义,使人们对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色彩就变得富有人性和情调了,随之也成为一定的象征,其承载的涵义也就完成了。
色彩的象征其实是色彩联想和情感的深层作用的结果。
2、运用单色调、明亮、饱和度强的色彩,形成对视觉的冲击力。
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指出:“只要有明亮的色彩,眼睛就会慢慢被强有力地吸引住。
如是明亮的暖色,那么吸引力就最强。
”运用明亮的色彩一直就是张艺谋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
电影《十面埋伏》以茂盛鲜亮的绿色为基调,那纯粹的颜色,让那些构思中随心所欲的影像更加明丽、鲜活,把竹林极至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片纯粹的黄色菊花符号化的运用,更是在刺激人的视觉的同时,营造出了压抑的氛围,它给人一种走投无路、欲哭无泪的绝望感,使整个宫廷极尽诡异、恐怖。
“影片《英雄》的单色调、偏执色彩的运用和符号式的象征使它成为当时在国外反响极大的一部影片。
” 影片中“无名”每讲一段故事,画面都在变换着一种大面积的高纯度的主题颜色,由人物服饰、空间背景搭配构成而没有重复。
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活动的反应,比起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由此可以看出张艺谋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是真的是令人折服。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诠释着色彩对购买群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由此看来张艺谋电影色彩运用应该可以说能给本国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因此,可以说利用张艺谋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所引起人情感变化及所承载的涵义的原理,具有客观的科学价值和设计价值。
三、张艺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1、张艺谋电影所塑造的女性形象2、女性形象特质张艺谋电影世界中极富光彩的一部分既是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纵观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美”的化身。
《红高粱》中的“秋菊”……她们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往往散发出这种动人的光彩,一种令人震撼的内在美感。
这种美,即是她们作为青春女性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又是她们顽强反抗生命压力与生存环境的精神美、人格美。
这种美是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其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
这个“爱”,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下一代的慈爱,对生命的钟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满城尽带黄金甲》几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同一个人——巩俐,她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文化都不同,但她们非常一致的地方是具有精神美,即:勇敢、大胆、执着、顽强,总在追寻一种虚幻的理想。
《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的女演员也是同一个人——章子怡,她从一个邻家女孩的形象到极富女性魅力的形象来看都是恰到好处,把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之,尽管这些女性各自经历不同,她们所走过的道路都是屈从——反抗——失败,尽管最终失败,但她们的反抗过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们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张艺谋的影片总是在最粗俗的人生表象之下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
越是悲剧,正说明张艺谋影片的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女性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才说明张艺谋善于将女性与时代、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并且张艺谋影片的这种“男少女多”的奇特明星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张艺谋明显的女性倾向。
四、张艺谋电影的小说选择艺术1、选择故事完整、扣人心弦的小说。
结合张艺谋的言论以及对于原著的考察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选择小说时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一条实实在在的情节线索,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张艺谋大部分作品中我们都可发现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索,而且这些线索基本上都是由小说原著提供的:《红高粱》(红高粱)中野台的经历;《伏羲伏羲》(菊豆)中婶侄偷情;《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四房争宠;《万家诉讼》(秋菊打官司)中的村妇告官;《活着》(活着)中一生宿命的传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黑帮争斗;《一个都不能少》中寻找失学儿童。
二是扣人心弦。
张导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和思想的力度,作品本身首先能够打动导演,与导演内心的欲念或渴望相契合,与他对社会人生赞颂或批判的态度契合;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能打动观众,与当下社会思潮呼应。
2、电影题材不重复。
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作品是重复的,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新鲜感。
《红高粱》表现的是人性的解放与张扬,与其类似的《菊豆》表现的则是人性的压抑,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影片。
张艺谋以选择《活着》实现对自己的一个彻底的反动,“向过去挑战”;用朴实的手法,用平常人的心态拍平常人的故事。
在拍完《活着》之后,张艺谋便开始尝试都市题材小说。
他选择了上海作家李晓的《门规》和述平的《晚报新闻》拍成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有话好好说》,以一今一古,一实一虚两个故事完成了“张艺谋进城”的转移……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往往都是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讲述一个遥远的封闭的象征的“家庭中国”或是“乡土中国”的故事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样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只是表现主题的一个符号,一个类别,往往缺乏独立的个性。
这样的作品虽然表现出对人性理想的追求,但往往缺乏对作为个体的普通人的真诚关注。
而从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开始,他所选择的题材除了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以外,都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世俗倾向。
1996年的《有话好好说》讲述都市几个年轻人的故事,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选择了乡村教育题材,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渲染普通人的爱情——这种选材上的变化反映出张艺谋创作走向的变化。
五、张艺谋所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等等。
《菊豆》——对于张艺谋来说,《菊豆》的丰收比起《红高梁》丝毫不逊色多少,奥斯卡的入围把《菊豆》和张艺谋又一次抬上了世界电影的顶层,更有嘎纳电影节的风光,摘得了路易斯·布鲁埃尔特别奖。
该片同年还获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金雨果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
影片中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此片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等。
《秋菊打官司》——作为张艺谋又一部农村题材影片,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生活角度,该片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影片具有无比强烈的真实感,最迷人之处是它所展示的那种积极而深刻的悖论:秋菊那执着的“要个说法”的行动与影片所散发出的一种适可而止的妥协精神;对维护个人尊严的庄重与宗法社会那温情和压迫性的中性、自然展示。
巩俐也因此角获得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