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评张艺谋导演风格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
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
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
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张艺谋这位被誉为电影大师的导演。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在电影艺术上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故事叙事方式、视觉语言及题材创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一、故事叙事方式的创新在故事叙事方式方面,张艺谋经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活着》中,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进行了生动的呈现,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张艺谋还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张力。
此外,张艺谋还擅长利用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他在《红高粱》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如红高粱、火和烟等,使得故事更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这种独特的故事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二、视觉语言的创新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另一大创新点是他对视觉语言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色彩、光影和场景等要素,通过精心布置画面,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英雄》中,他采用了彩色的镜头和大规模的美术设计,将每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张艺谋还善于运用摄影手法,例如运用手持摄像机、特写镜头和远景等,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他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演员的表情和细节展现得非常细腻,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
三、题材创新张艺谋一直致力于尝试不同的电影题材,从而在中国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变革。
他从乡村题材的《红高粱》到古装武侠的《英雄》,再到现代社会的《让子弹飞》,他总是寻找不同领域与内容,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此外,张艺谋还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影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电影风格。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哲理,如儒家思想、封建礼仪和道德观念等。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张艺谋,首先是作为摄影师和演员被人所知,自执导《红高粱》一举成名之后,他的导演之路便一发不行收,随着《菊豆》、《红高粱》等优秀影片相继问世,张艺谋在重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
纵观张艺谋的整个创作阶段,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时期:民俗电影创作时期、现当代历史与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商业电影创作时期。
一、张艺谋第一个创作阶段:民俗电影创作阶段张艺谋是较早留意到“探究电影”思想大于形象、理性大于艺术的缺陷,而意识到必需进行电影观念变革的电影家。
于是,张艺谋开头自觉地追求另一种形态的电影:“这种电影既有肯定的哲学思想内涵,又有较强的欣赏性。
”《红高粱》正是他将电影欣赏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一次尝试,既保留影像本体论美学追求的“电影化、艺术化”,同时加强电影情节叙事的戏剧性和影像语言的叙事功能,从而把“探究电影”和传统的叙事电影的优长加以融汇。
(一)青年女性压抑却不屈的生命力《红高粱》以极具饱满的热忱张扬民间男女的粗野狂放、自由潇洒以及“我爷爷”与“我奶奶”敢爱敢恨的生命活力;《菊豆》上演的是在传统的封闭的大宅院里女性抵抗专制与追求自由的斗争;《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是围绕封建礼教绽开话题,叙述民国年间身为妻妾的女性追求自由、公平以及人格尊严的故事。
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又不甘屈从命运支配的青年女性是这些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她们勃发的情感和欲望使她们的生命和人生与众不同。
(二)饱满、浓郁的颜色及光影在《红高粱》影片中,红色成为一种生命象征。
红色的高粱、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太阳有效地传达了一种粗犷、热闹、奔放的青春激情和不羁的生命活力。
颜色的处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是另一种生命力的躁动,颜色的亮度、饱和度以及颜色的数量都与主题的表达有着亲密的关系。
在颜色阴暗、封闭压抑、毫无生气如牢笼般的陈府宅院,每个角色的颜色亮度都代表了这个人物的生命热度。
二、张艺谋其次个创作阶段:当代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月后,张艺谋依旧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探究,他主见电影艺术要把形象塑造、人文阐发和形式创新相结合,并从《秋菊打官司》开头真正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
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探究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 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 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 “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 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 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
4、“新民俗”或“伪民俗”
民俗的运用是张艺谋的影片中所表现的象征手法,是引 导他走向成功、创造电影神话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张艺 谋的电影中所出现的众多民俗往往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的 民间文化及地域特色。在这些“民俗”中有的是在中国 存在、并且流传至今的真实民俗,有的是张艺谋为了造 型与传达情感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可是不得不说在民 俗这件华丽外衣的支撑下,张艺谋的电影给与我们新的 东西,无论是在视觉奇观上,还是在主旨的表达上,民 俗在影视中获得了新的审美意义。每个国家的电影都要 凸显其国家的文化内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需要那些 反映现实都市生活的本土电影,同样也需要那些反映民 族文化的电影。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在民族 性中,电影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和支点。
张艺谋突破传统的视觉冲击始于《黄土地》(1984)
张艺谋对自己的色彩艺术也不吝赞誉之词: 两年以后,你会把(《英雄》)故事都忘 了,但一些画面你会记住,你会记住那些 颜色: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 在翻卷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 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 交流武功……”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
性的宣扬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
史的现实
第三阶段:2002至今 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 宏大影像叙事
张艺谋电影类型
一类是形式主义风格:《红高粱》、《大红灯笼 高高挂》、《菊豆》、《有话好好说》等; 一类是唯美式风格:《满城尽带黄金甲》、《十 面埋伏》等; 一类是写实主义风格,《秋菊打官司》、《一个 也不能少》等。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张艺谋是中国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从他的导演风格、主题探索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一、导演风格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擅长运用电影语言来营造紧张、压抑和悬疑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他所创造的虚幻世界。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鱼眼镜头,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奇幻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主题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变革,通过一家人的命运变迁来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观众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包含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
例如,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京剧的元素,用红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
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
他的导演风格突破传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动感的剪辑手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他的主题探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他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影》是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该影片在2018年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中的东方叙事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张艺谋独特的导演风格。
一、空间美学: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影》的每个场景都十分精致,充满了富有东方古风的美感。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空镜头,其空间美学的特点是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
电影中建筑物、衣服、道具等元素都强调流动感与柔和之美,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由流畅之美。
在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空间被视为一个流动和有机的整体。
张艺谋通过深入挖掘空间的特性,将其转变为一个基于演员表演和场景动态变化的舞台,从而使电影更富有韵律感。
影片中武士道场的士兵匍匐而行,似乎在追求空间的节奏性和流畅感,这体现了张艺谋对空间美学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二、人物美学:借鉴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在《影》中,人物形象非常精致。
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张艺谋在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将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从服装和化妆到动作和表演,将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东方的美感。
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优雅舞蹈的美感。
影片中的顾准,嬉笑窃道,飘逸、柔和,整个人形象饱含中国古典女性的柔美之美,像一只薄纱轻轻飘荡,恍若不是凡人。
这种优美的表演方式,不仅相信更多的人物角色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且把电影表现与传统文化的链接恰到好处。
三、符号美学:巧妙运用东方文化符号《影》巧妙地采用了中国文化符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叙事美学中的重要元素。
其中包括了典型的帝王八卦和九宫格等元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和词汇,不仅起到了象征意义,而且赋予了电影更多东方古典文化的神秘感和思辨性。
例如:《影》中用九宫格的图案做了非常多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四百九十年变节六势,而这六势又叫‘六仪式’。
其中的指令是基于皇帝已知的八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哲学息息相关。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电影导演是电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分析国内电影行业五位杰出导演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
一、张艺谋——《红高粱》与现实主义风格张艺谋是中国现代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他的《红高粱》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张艺谋擅长运用大胆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二、陈凯歌——《霸王别姬》与浪漫主义风格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品《霸王别姬》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全景式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命运和传统价值的思考。
陈凯歌擅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与情绪,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三、冯小刚——《手机》与喜剧风格冯小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他的《手机》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通过幽默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与贪婪的故事,让观众在欢笑之中思考人性的脆弱与扭曲。
冯小刚擅长运用喜剧元素来处理严肃的题材,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四、王家卫——《东邪西毒》与艺术实验风格王家卫是中国电影界的艺术家型导演,他的代表作品《东邪西毒》以其独特的艺术实验手法著名。
这部电影以武侠片为题材,通过非线性叙事、抽象的画面和独特的音乐剪辑展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超越与创新。
王家卫擅长运用镜头的美感和声音的独特处理来营造独特的电影风格。
五、宁浩——《疯狂的石头》与黑色幽默风格宁浩是中国电影界的黑色幽默导演代表之一,他的《疯狂的石头》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系列围绕宝贝石头展开的故事,通过讽刺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
宁浩擅长运用黑色幽默手法来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使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恶与无常。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

• 《红高粱》 一方面,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是 作为凸显人物性格的特殊氛围,另一方面 又是意象象征。作为红色意象,“红高粱” 是生命之火生命之欲的象征,整体而言, 是生命强力的象征,是诗一般沉醉、升腾、 勃发的生命意志的象征。是先辈们雄强生 命的象征。
• 这种意像美学充分发挥画面影像的表意功 能, 注重画面造型, 强调隐喻、象征、暗示, 轻叙事, 重表现, 主观性强, 抒情色彩浓郁, 影片往往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意味和强烈的 诗意风格。 • 通过几部电影的综合分析,都体现了张艺 谋的电影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还有 一种意象之美的电影风格。
活 着
• 在《红高粱》中,观众是不会忘记青纱口那 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向我 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观众 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 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 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 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 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 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 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哪院太太捶脚、点 灯就预示谁是老爷的宠幸者;《秋菊打官 司》中秋菊疼痛的表情,意味着即将生产; 《有话好好说》中,菜刀、板砖代表凶器, 一只快速旋转的轮子代表主人公飞快地骑 着自行车,一阵尖利刺耳的声音代表着急 刹车;《菊豆》中杨天青的一只大海碗隐 喻主人公情感和性的饥渴;《红高粱》中 狂野舞动的红高粱意指生命、爱情、欲望 等。
大 红 灯 笼 高 高 挂
有 话 好 好 说
• 这几部电影都体现了张艺谋的构思相当独 特、新奇、精巧,具有深刻的寓意, 主要表 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用大广角的全 景、背处理、虚处理以及不规则构图拍摄 人物。 •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都体现 了一种意象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
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
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
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
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
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
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
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
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
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
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
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
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
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
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涵。
俄罗斯著名画家说过“色彩即思想”是很富道理的。
谈到张艺谋的电影就不得不谈他的色彩处理,尤其是他的大红元素。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前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就是中国民族特色很浓郁的事物,同时有在片中表达了很特殊的指意;红色也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总之,红的丰富含义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把握,恰如其分的色彩结合表达了作品的意义,也显示了他独到的个性。
张艺谋对色彩的迷恋还表现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上。
前期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用黑白与彩色分别叙述现在时空和过去时空,死亡的残酷与爱情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照;后期的商业片《英雄》中,色彩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味,红、蓝、绿、黑、白交相辉映,每一个打斗场景的颜色都是不一样,一是环境,二是人物的服装;张艺谋色彩的搭配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也是这种艺术化的画面让张电影的形式显得高出内容不只一筹。
二、电影的艺术化与商业化
90
年代后期以来他的电影逐步开始转向大制作、大投资的商业影片,开始其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另外,近几年他的作品走上了商业大片的道路。
使得影片的现实价值大打折扣,影片本身的故事性的缺陷也成了众多影评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英雄》正是在以上两点上符合了而被称为他在商业上的“试路石”,甚至说是出于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与繁荣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虽然有人说《英雄》没有连贯具体的故事情节而缺乏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却是一部中国传统武打片的现代大作,借助现代电脑科技的制作,拍得更加绚丽多姿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因为受观众对武打动作片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十面埋伏》和《英雄》的唯美色彩也相当浓郁,美学想象被高科技的电脑制作巧妙地糅合其中,所以看起来也有形式之美大于内容之美,但不论怎么说,在商业票房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上《英雄》都给人留下了不浅的印象。
电影的商业化趋向不是个体意识可以引导的,导演张艺谋在这方面的制作也不是除了批判性就没有任何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事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张艺谋的电影也当然在这其中。
在当今这个好莱坞商业大片大行其道的时代,追求高记录的票房收入已不可避免;在冲刺奥斯卡大奖,为了符合评审者口味,大规模的视觉效果也成了电影制作人的注重点。
张艺谋早期的创作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人物环境质朴平实,却内蕴深刻,有着深厚的内涵和意蕴,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其代表作影片《红高粱》即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段生活在高粱地的人们的凄美壮烈的故事,整个影片洋溢着一种生命的酒神精神,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而像《满城尽带黄金甲》,艺术主题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遮掩不了导演对于当代浮躁的消费女性的低级欲望的媚迎和拿捏,片中女性人物着装的过于暴露,也成为其最大的诟病之一,我想真正优秀的艺术电影,应该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而不是外在的哗众取宠。
张艺谋对此辩解说:“根据历史考据,唐朝风气开放,节庆时女人袒胸露乳走在大街上蔚为常态,服装设计只是还原了当时的服饰。
”
然而张艺谋复原的低胸唐装却忽略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穿低胸装的唐朝女子,并非真的袒胸露肤,她们还穿着一种遮挡肌肤的浅色内衣。
没有了这种内衣,我们就看到了张氏的比之今日前卫女性还超前的大胆豪放唐代女性。
不管怎么样,张艺谋的电影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他的电影的色彩构图以及拍摄手法都是他的一大特色,毕竟电影不是公益事业,它的产业化属性决定了其不能与市场背离的太远,他必须改变自己拍戏的路子,需要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才能实现审美意义的价值,因此张艺谋为追求商业利润而大造嚎头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通过剧中人物着装、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明星效应等做法来增加票房收入也有其合理之处。
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传奇,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艺术技巧,鲜明层次的画面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影视作品,也确立了其在电影领域的地位,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