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
| 文化艺术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艺术□何志婷/文在中国电影史上,张艺谋是极具话题性的一位导演,他凭借对影像艺术的大胆创新与个人特色的别致表达,不断创造银幕神话,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纵观张艺谋电影,其成功之处在于对影像艺术的极致把握,通过画面元素提升影片美感的同时,给予观众震撼的视觉盛宴。
因此,本文将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研究文本,从影像艺术的审美角度,解读其对于“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深层探讨这些视觉元素产生的情绪与心理效果。
1 前言张艺谋的电影以强烈的影像冲击占据中国电影的一席之地。
夸张刺激的色彩、打破常规的构图、宏大的场景设置成为了张艺谋电影的特有风格。
张艺谋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将视觉美感运用到极致,让电影突破故事情节与演员表演的界限,拥有别样的视觉效果与美学价值。
解读张艺谋电影的影像,对张艺谋电影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具象化分析其风格特色,对之后的电影创作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2 影像艺术之色彩:夸张且大胆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色彩方面的敏锐性是非常强的。
在电影中也更善于使用大色块来展现画面,不仅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而且使得观众可根据色彩的呈现画面体会其背后的韵味与内涵。
张艺谋的色彩运用,与中国民间原生态的色彩形式息息相关,与社会、人生等形态与观念联系,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其电影具有了象征性与美学意义。
传统电影的而表现手法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与描述生活来再现社会实景,而张艺谋电影采取极简处理,减少人物对白,大部分情节使用画面元素表现方式,用颜色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渲染,提升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影像形式。
对于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角色与功能超越单纯的造型手法,构成了其独特电影语言形态,达到艺术塑造的审美高度。
红色作为张艺谋电影中的惯用色,是极具中国韵味的色彩。
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婚嫁现场,红色成为主色,高粱、花轿、盖头、绣花鞋等红色的特征生动展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淳朴且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被世俗所捆绑而无所畏惧的人物形象被个性化塑造。
张艺谋电影风格
张艺谋电影风格篇一:评张艺谋导演风格评张艺谋导演风格张艺谋是很熟悉的第五代导演,也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高材生,后来走上了做导演的道路。
张导的电影部部经典,每逢编导老师就会被推荐,我看的不多,看过《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秋菊打官司》《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
张艺谋担任过摄影师,拍过《黄土地》等影片,相比较摄影师的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我想从创作历程、影片分析以及导演风格阐述三个方面简单分析张艺谋的电影导演风格。
一、创作历程早期的张艺谋,,讲述了很多抗日背景的故事,《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拍了文革背景下一个又一个心酸的故事,《归来》便是这样的,大部分影片体现人们的无奈、心酸和磨难。
张艺谋的影片以色彩出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导演的影片也常常以色彩浓烈,豪放著称。
他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从头到尾贯穿的大地黄和高粱红给人深刻印象,不单单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更是色彩背后的隐喻,《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色彩更为鲜明突出的《英雄》也是如此。
除了色彩以外,张艺谋也更多关注了社会的基层群众,创作出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影片,《秋菊打官司》就是代表之一,拍摄基层群众也成了张艺谋善用的风格。
而渐渐地,随着时代的改变,更多的导演开始着手商业片,商业元素的到来为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电影导演出了很大的难题,而张艺谋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对应,《金陵十三钗》《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有着不错的票房,比较一下冯小刚导演的商业片《私人订制》,张艺谋的《归来》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并没有追求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是继续朴实无华的导演风格,也收获了名利的双丰收。
二、影片分析影片《红高粱》是以抗日为背景,弘扬了中华民族激扬的民族精神。
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故事更是以俺奶奶只身一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结尾,让观众对俺奶奶的形象心生敬佩。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张艺谋这位被誉为电影大师的导演。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在电影艺术上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从故事叙事方式、视觉语言及题材创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艺谋电影大师的艺术创新。
一、故事叙事方式的创新在故事叙事方式方面,张艺谋经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活着》中,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进行了生动的呈现,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张艺谋还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使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张力。
此外,张艺谋还擅长利用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他在《红高粱》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如红高粱、火和烟等,使得故事更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这种独特的故事叙事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二、视觉语言的创新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另一大创新点是他对视觉语言的运用。
他擅长运用色彩、光影和场景等要素,通过精心布置画面,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英雄》中,他采用了彩色的镜头和大规模的美术设计,将每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张艺谋还善于运用摄影手法,例如运用手持摄像机、特写镜头和远景等,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他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演员的表情和细节展现得非常细腻,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
三、题材创新张艺谋一直致力于尝试不同的电影题材,从而在中国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变革。
他从乡村题材的《红高粱》到古装武侠的《英雄》,再到现代社会的《让子弹飞》,他总是寻找不同领域与内容,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此外,张艺谋还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影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电影风格。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哲理,如儒家思想、封建礼仪和道德观念等。
《2024年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范文
《论张艺谋电影审美的叙事主题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篇一一、引言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巨匠,其作品一直备受关注。
从早期的《红高粱》到近期的《影》,他的电影不仅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事手法。
在众多作品中,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审美风格以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二、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题丰富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反思、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常常将这三者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构建,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思考。
(一)传统文化挖掘与反思张艺谋的电影常常以中国传统元素为背景,如《红高粱》中的乡村生活、《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封建家庭等。
这些元素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反思。
(二)人性深度探索张艺谋的电影往往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冲突,揭示出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如《一个不能少》中的教育问题,《秋菊打官司》中的法律意识等。
(三)社会现实关注张艺谋的电影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活着》中的历史变迁,《金陵十三钗》中的战争背景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张艺谋电影的审美风格及其大众化、商业化转型(一)审美风格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他善于运用色彩、构图、音乐等元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大众化转型随着电影市场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张艺谋的电影也逐渐向大众化转型。
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尝试运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电影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作品,就在保留其独特审美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故事性和娱乐性。
(三)商业化转型张艺谋的电影在商业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
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浅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分析张艺谋,首先是作为摄影师和演员被人所知,自执导《红高粱》一举成名之后,他的导演之路便一发不行收,随着《菊豆》、《红高粱》等优秀影片相继问世,张艺谋在重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
纵观张艺谋的整个创作阶段,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时期:民俗电影创作时期、现当代历史与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商业电影创作时期。
一、张艺谋第一个创作阶段:民俗电影创作阶段张艺谋是较早留意到“探究电影”思想大于形象、理性大于艺术的缺陷,而意识到必需进行电影观念变革的电影家。
于是,张艺谋开头自觉地追求另一种形态的电影:“这种电影既有肯定的哲学思想内涵,又有较强的欣赏性。
”《红高粱》正是他将电影欣赏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一次尝试,既保留影像本体论美学追求的“电影化、艺术化”,同时加强电影情节叙事的戏剧性和影像语言的叙事功能,从而把“探究电影”和传统的叙事电影的优长加以融汇。
(一)青年女性压抑却不屈的生命力《红高粱》以极具饱满的热忱张扬民间男女的粗野狂放、自由潇洒以及“我爷爷”与“我奶奶”敢爱敢恨的生命活力;《菊豆》上演的是在传统的封闭的大宅院里女性抵抗专制与追求自由的斗争;《大红灯笼高高挂》亦是围绕封建礼教绽开话题,叙述民国年间身为妻妾的女性追求自由、公平以及人格尊严的故事。
生命力受到压抑而又不甘屈从命运支配的青年女性是这些影片着力刻画的角色,她们勃发的情感和欲望使她们的生命和人生与众不同。
(二)饱满、浓郁的颜色及光影在《红高粱》影片中,红色成为一种生命象征。
红色的高粱、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太阳有效地传达了一种粗犷、热闹、奔放的青春激情和不羁的生命活力。
颜色的处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是另一种生命力的躁动,颜色的亮度、饱和度以及颜色的数量都与主题的表达有着亲密的关系。
在颜色阴暗、封闭压抑、毫无生气如牢笼般的陈府宅院,每个角色的颜色亮度都代表了这个人物的生命热度。
二、张艺谋其次个创作阶段:当代历史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月后,张艺谋依旧没有停止对电影的探究,他主见电影艺术要把形象塑造、人文阐发和形式创新相结合,并从《秋菊打官司》开头真正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关注上。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影像语言来表达文学意境,营造出深沉的艺术氛围。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文学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方式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倒叙、并行叙事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可以营造一种悬念和复杂的情感交织,使观众在影片中体验到不同的时间维度和情感层面。
比如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前后不同的时间点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厚度。
二、意象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与思想,这些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
比如在《菊豆》中,夏小宇的眼睛成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代表了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在《一代宗师》中,雨水成为了影片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成长历程。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影片更具有诗意和深度。
三、对话的精致张艺谋的电影中对话的精致经常能呈现出文学上的特色,对话语言常常婉转、含蓄,通过对话来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影片中的对话多以小学生的朴实的语言来呈现,这种朴实的对话语言透露出小学生们内心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导演对人性的关怀和呵护。
四、情感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常常十分细腻、深刻。
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
比如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最后的挑灯夜读和纪录片中的苦心经营,展现了其对京剧和事业的痴迷与执着,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无奈和坚守。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感同身受。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文学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叙事方式、意象的运用、对话的精致、情感的深刻表达和音乐的运用等方面来营造文学化的氛围,使影片更具有诗意与艺术感。
这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具有深度与内涵,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瑰宝。
张艺谋电影赏析
《黄土地》《黄》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导演及其主要的创作人员在全片把写意和写实糅合起来。
这不作品是完整的,成功的。
被视为中国电影的“电影化”这一历史革命中的里程碑。
黄土地在银幕上传达的只是抽象意念,而不是具体情境,他给予观众的只是经过费劲猜想才能理解的概念,二不是动之以情的的美的具体形象。
风格化处理,会出现风格化与现实题材相关系的矛盾,风格化与人物内心刻画的矛盾,风格化与电影纪实的矛盾,风格化与电影语言多样化的矛盾。
面对矛盾,大步向前,披荆斩棘,大胆探索。
银幕上的艺术效果有力证明,他们的探索是有价值的,是成功的。
黄土地只从形式上孤立地、单就一个电影画面来看,他确实是照相式的,记录性。
《黄》时空大幅度跳跃;人物性格内向,行动僵滞,环境少变而单一;多用无内外调度的长镜头;造型处理少变化,趋于呆板;几何中心构图很少摇移,方位角度有限的变动;光线,色彩写实,而无显眼的效果,影片的画面多次出现同式反复。
整个《黄》的风格处理从整体形象上来看,并未给人单调乏味,枯燥冗长,相反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你有种美的感受。
音乐方面《黄》中的歌谣则更多的是压抑、苦难和苦闷的证明,是凄楚的哀嚎、幽怨的浅唱和昏沉的颂吟。
(1)顾青住进翠巧家,在表现翠巧爹僵呆坐姿、沉默寡语,憨憨木然伫立、问而不答以及翠巧熟练自如的操作家务这一场面时,镜头角度固定,方位少变,景别跳动不大,幅面按几何中心处理,没有移动和变焦;这种处理很有表现力,它有力的展示翠巧爹质朴、单纯、保中含有的愚昧。
同时也展示了形成这种性格的平淡而枯燥的环境形象。
呆板的构图,静止的拍摄,冗长镜头等在这里已不是孤立的表现方法,它本身就成了一种形象就是这个典型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
对翠巧动作的现实性描绘,在这里起了映衬和对比作用,这种风格化给观众的印象更加鲜明,更加强烈。
银幕的形象并没有因为翠巧的现实动作,而破坏整体的风格化处理。
因为一种风格总是由形象给你的综合感觉中那些最强烈的因素造成的。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张艺谋是中国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从他的导演风格、主题探索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
一、导演风格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擅长运用电影语言来营造紧张、压抑和悬疑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他所创造的虚幻世界。
他常常运用大胆的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使得他的电影充满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鸟瞰和鱼眼镜头,以及快速的剪辑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奇幻的氛围,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二、主题探索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经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动荡和变革,通过一家人的命运变迁来反映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让观众对生活和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三、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包含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表达。
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营造出浓厚的中国风。
例如,在《英雄》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运用了传统京剧的元素,用红色、绿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
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现代电影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一面旗帜。
他的导演风格突破传统,以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动感的剪辑手法吸引观众的眼球;他的主题探索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他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张艺谋的电影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深受观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影》是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该影片在2018年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中的东方叙事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张艺谋独特的导演风格。
一、空间美学: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影》的每个场景都十分精致,充满了富有东方古风的美感。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空镜头,其空间美学的特点是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
电影中建筑物、衣服、道具等元素都强调流动感与柔和之美,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由流畅之美。
在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空间被视为一个流动和有机的整体。
张艺谋通过深入挖掘空间的特性,将其转变为一个基于演员表演和场景动态变化的舞台,从而使电影更富有韵律感。
影片中武士道场的士兵匍匐而行,似乎在追求空间的节奏性和流畅感,这体现了张艺谋对空间美学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二、人物美学:借鉴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在《影》中,人物形象非常精致。
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张艺谋在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将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从服装和化妆到动作和表演,将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东方的美感。
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优雅舞蹈的美感。
影片中的顾准,嬉笑窃道,飘逸、柔和,整个人形象饱含中国古典女性的柔美之美,像一只薄纱轻轻飘荡,恍若不是凡人。
这种优美的表演方式,不仅相信更多的人物角色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且把电影表现与传统文化的链接恰到好处。
三、符号美学:巧妙运用东方文化符号《影》巧妙地采用了中国文化符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叙事美学中的重要元素。
其中包括了典型的帝王八卦和九宫格等元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和词汇,不仅起到了象征意义,而且赋予了电影更多东方古典文化的神秘感和思辨性。
例如:《影》中用九宫格的图案做了非常多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四百九十年变节六势,而这六势又叫‘六仪式’。
其中的指令是基于皇帝已知的八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哲学息息相关。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剖析从《红高粱》到此刻的《三枪拍案诧异》,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拍照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4年来张艺谋作品好多,获取奖也好多,在中国电影的大字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不过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俗的潮流。
不论是在艺术层面上,仍是在商业领域,他所创造的顶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
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优异的商业模式求得生计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旌旗。
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显然的,比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沉迷和追求,特别是对红色的独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亮,给人很强的视觉矛盾。
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不过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办理。
可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势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可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豪》、《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可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
不论是艺术性仍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一直是不可以否定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到风格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可以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办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拍照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点。
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拍照,在他的电影中,它的拍照风格也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第一能够看看他电影的摄像。
张艺谋的拍照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密切联系着的,比方在《秋菊打官司》中,电影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味,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切近一种生活的气氛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办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表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假如经过拍照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增补和衬着,已达到某种成效,比如场景壮观,色彩鲜亮,视觉冲击力强。
除此以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拍照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电影,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拍照,绝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为表现现实,里面 50%采纳偷拍的镜头。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首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喜欢使用鲜明的色彩,以及强烈的情感和动作表达来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他以其精心构造的场景和精美的镜头抓住观众的眼球,带领观众进入他创造的独特世界。
例如在《活着》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鲜红色和黑白对比的视觉元素,来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而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运用了精美的服装和场景构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与融合。
其次,张艺谋的作品经常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倾向于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命运,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他将个人的故事与社会、历史的背景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对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描绘,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家庭关系的变迁。
而在《鬼子来了》中,他则通过对日本侵华行为的揭露,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破坏。
此外,张艺谋的作品常常使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主题。
他借助符号和视觉元素,以及动作和表情,来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他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元素,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以及对红灯笼一族的控制和压迫。
而在《菊豆》中,他则通过大量的视觉符号和对比,来表达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边缘和束缚。
最后,张艺谋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浅出地融入到其作品中,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例如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运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武术和戏剧元素,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十面埋伏》中,他则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人性的复杂性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独特而令人深思的作品。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作品风格鲜明,他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和情感表达,以及精心构造的场景和镜头来吸引观众。
他经常通过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以及使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张艺谋影像风格研究报告
张艺谋影像风格研究报告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报告将对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进行研究,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首先,张艺谋的影像风格非常注重美学上的表现,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元素来创造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例如,在他的电影《英雄》中,他利用色彩的对比和饱和度的变化,使得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光影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场景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
其次,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还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表达。
他善于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底层问题的关注,借助细腻的镜头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关怀。
例如,在他的电影《活着》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在各种困境中的坚持和反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再次,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还具有浓厚的实验性和表现主义特点。
他善于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来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
例如,在他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将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和自然景观的交替变化,使电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幻想性。
最后,张艺谋的影像风格还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
他借助电影的力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和现实社会相结合,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在他的电影《红高粱》中,他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的再现,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影像风格独特,注重美学表现、细节把握、实验性和历史文化的表达。
通过对他的影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电影艺术,欣赏他的独特之处。
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
影评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廖颖云 西南交通大学摘要: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艺术多样,成就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是中国导演中具有世界声誉的出色代表。
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将颜色与剧情相结合,即颜色突出情节,到色彩与民俗的融合。
张艺谋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他的影视作品呈现出艺术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使他成为了第五代导演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美学风格;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色彩的张扬《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正式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为我们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其称为视觉盛宴的原因主要为:《红高粱》不仅是导演单纯的在讲述故事。
在叙述情节上,张艺谋想表达的内容,通过各种直观的色彩进行视觉上的冲击。
视觉是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相比其他传播手段,电影能让导演将自己的想法糅杂在画面中,糅杂在各种场景的布置中——即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在画面里。
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对红色的大胆运用。
一开场新娘出嫁的情形,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花轿、红色绣花鞋、红色太阳。
满眼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影片的结尾时,“我”爷爷牵着我的手站在高粱地里。
“奶奶”安详的躺在血泊中。
而高粱地早已被抗日牺牲的村民的鲜血染红。
此时太阳升起,鲜红的血液逐渐变成深红,充斥整个画面。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笼罩,但是每一处的红都有它自己的美学意义。
前半部分的红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激情。
而影片后半部分的红色,充满暴力与血腥。
不管是阳光,还是尸体横布的血泊,大片的红色都给观众一种无形的压力。
《菊豆》故事发生在杨家的染坊,在本片中,这座染坊是中国封建男权意识的象征,用青色这样的冷色调正显示了它的严酷。
而天青在影片开始的几次出场都是在这种色调的笼罩之下,正是突显了他寄人屋下的那种隐忍和懦弱。
菊豆在影片的开场穿的是黄色的上衣,而天青从染布器械的齿轮缝里注视她的背景色调也是黄色。
这种色调暗示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隐藏着菊豆和天青在性欲上的蠢蠢欲动。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1、色彩运用鲜明。
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
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他能大胆运用大片大片的中国红或者黄色来烘托气氛,比如《英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艺谋十分注重画面的美感,像《我的父亲母亲》(早期的)和《英雄》、《黄金甲》、《十面埋伏》等都这样,给人一种很唯美的感觉。
个人比较欣赏《我的父亲母亲》,它把人内心中最深处的情感表达的非常好,最纯朴的人,最纯洁的爱情,很感人、唯美。
2、电影风格有活力。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
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3、深度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首先是思辨性,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思辨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辨;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历史原意,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力,从生活的最底层,把握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
其次就是张艺谋的创新性,他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力求有所突破,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最大限度的表现新的视点;最形象的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并形成了他特有的叙事方法,视觉效果,生动的证明了一名“中国最勤奋”的电影工作者的誓言。
4、彰显女性的个性。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
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5、总结。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非常善于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叙述、类型、风格多变,从来不重复,追求突破;背景音乐唯美动听,画面宏伟壮丽;深度剖析人性,追求生命的意识,同时选角严格,善于挖掘新人。
张艺谋电影风格全解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全解析一、电影类型1、改编类电影张艺谋很多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通过小说的手法讲述电影内容,比如《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等。
电影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多少会带有导演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对原著造成极大的改动,甚至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2、写实类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我看来,所有的电影,其情节和人物完全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反映现实的题材电影,具有真实感人的特性,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体现人情世故。
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活着》、《活着》、《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非常写实类的电影,极具观赏价值。
3、反思类电影张艺谋拍过《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等这些反思类题材的电影,电影中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文化内蕴以及人性的探讨,如《菊豆》反思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对人性的压抑,《活着》反思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系。
4、商业类电影商业类电影的特征就是场景绚丽,演员阵营强大,特技运用较多,但是情节较为简单,缺乏艺术内涵。
他后期拍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大场景,大明星,这些都是票房的基础。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的剧情完全和外国人的审美观念一致,剧中炫目多彩的场景根本只是为吸引观众的眼球,来争取票房,而一部好的电影是不需要这些的。
二、艺术特点1、悲剧情节这其实不算是张艺谋的个人风格,第五代导演都偏爱悲剧。
可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
张艺谋电影中,直面个人人生悲剧的影片是其电影艺术的代表,比如巩俐在影片中饰演的菊豆,就是封建家族背景下的牺牲品,影片中天青的懦弱就是造成影片悲剧的主要原因,即便曾经他内心有非常多的想法,但是传统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让他不得不去面对现实。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他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他通常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来创作电影,例如《红高粱》中的色彩构图和视觉冲击力、《活着》中的饱满的镜头语言、《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美学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的标志。
他的色彩运用饱满丰富,通过对比和碰撞不同颜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的构图和镜头语言也非常有力,通过对人物的位置和角度的安排,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张力。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他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找到戏剧性和艺术性,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他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苦涩。
例如《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70年代至9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人的生活被众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也带给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对对象、符号和场景的选择和组合,传达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红高粱》中的红色高粱、《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降雨场景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使得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使得观众更易于体悟和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独特,既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电影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原则,也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通过对色彩、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创造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影》是一部充满美学思考的影片。
该片通过精湛的影像技巧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电影美学的结合,同时还深刻探讨了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下面就《影》的美学思考展开阐述。
首先,张艺谋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来表达美学思考。
整部电影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了古代宫廷的冷酷和严肃。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光影的对比,营造出悬疑和张力的氛围。
例如,在角色影山与影帝之间的对手戏中,两人身处黑暗的背景中,光线透过窗户照到两人的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二人之间的较量。
此外,张艺谋还通过对景物的选取和构图,创造出了一种古典而又神秘的氛围,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朝廷之中。
其次,影片的音乐运用也是美学思考的一部分。
张艺谋在电影中使用了古典音乐来配合视觉效果,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具有古代宫廷的氛围和质感。
尤其是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音乐的高潮和低谷与镜头的变化相互呼应,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京剧唱段作为背景音乐,使得影片更具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
另外,张艺谋的叙事方式也体现了对美学的思考。
整部电影采用了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将故事的发展分别从影山和影帝的角度去看待,以此来探讨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这种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视角切换和时间跃迁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的结构更为复杂而有层次感。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导演对于影片剧本的深度思考,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张艺谋在影片中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电影特效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影像效果。
在影片中,角色们的行为和情感通过剪纸艺术的折叠、剪裁和拼接,以及特效的呈现,形成了一种诗意而又神秘的美学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还深化了影片对人性和权力的思考。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影》是一部具有丰富美学思考的作品。
他通过视觉元素、音乐运用、叙事方式以及对传统美学的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美学。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电影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本文对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进行探索,分析了其起源、特点、演变、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
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而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觉呈现成为其标志性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艺谋的电影风格逐渐演变,并对中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
在未来,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仍将继续发展,为中国电影带来新的启示。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揭示了其独特之处和持续影响,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起源、特点、演变、影响、未来发展、总结、独特之处、持续影响、中国电影1. 引言1.1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在中国电影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对张艺谋的电影艺术风格进行探索,分析其起源、特点、演变、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
通过对张艺谋电影风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展望。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不仅在中国电影界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了国际电影领域。
在未来,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将继续发扬光大,并对中国电影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的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的当代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2. 正文2.1 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起源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在1987年执导的处女作《红高粱》。
这部电影展现了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历史背景的敏感把握。
张艺谋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和光影效果,突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还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情节安排和动人的表演,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种融合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风格,让张艺谋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
除了《红高粱》,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他风格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特点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广受赞誉,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讨论。
张艺谋的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叙事方式、题材内容、美学风格等方面。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开。
例如,他的第一部长片《红高粱》就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通过闪回和倒叙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推敲。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也使得观众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日常场景。
他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真实的表演和细腻的刻画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
例如,在《活着》中,他通过对一位老农民的命运展开叙述,描绘出了中国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生活真相。
尽管电影中的情节常常很悲惨,但张艺谋的作品总能在无声的细节中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还常常携带有政治和社会意义,对现实社会问题发表评论和探讨。
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通过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贫困生活的描绘,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和农村孩子的成长困境。
他的电影既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在美学风格上,张艺谋的电影常常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镜头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他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效果和精心设计的美术布景,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英雄》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色彩来区分不同角色的故事,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的张力。
此外,他还注重音乐的运用,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主题内容、美学风格等特点。
他的电影常常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细腻的情感描写,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他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的配合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丰富多样,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是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电影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张艺谋1951年11月14日生于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诒谋。
因为父辈几人曾上过黄埔军校,是有“历史问题”的人,他们家的后代也受到了株连,受到了社会的歧视。
1968年,张诒谋初中毕业后到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后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
他生长于文革时期,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其以后电影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比如其经典作品《红高粱》。
从其故事结构上,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
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
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
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
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
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
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
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
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
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
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
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
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
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
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
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
当画面上
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
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
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
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
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红高粱》是豪放派中的写意派。
颠轿、野合、祭酒等无一不淋漓尽致地宣泄着原始而可贵的人性。
风吹高粱、斜阳刺目,尘土飞扬,各种景致都镶嵌进叙事的逻辑线条之中。
《红高粱》中的人性高度的写意,不符逻辑的情节在弘扬生命、唤醒野性的主题下都可以得到解释。
轿夫为何可以直接进入十八里坡的酿酒作坊和“掌柜的”睡在一张床?做工的伙计为何可以毫无怨言、心悦诚服地协助九儿将作坊运作下去,最后还拼命般地杀鬼子?刘罗汉为何不言声响地离开作坊,投奔共产党?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人性的朴素和真诚。
十八里坡周围的人都是真诚而朴实的,其人性是原始而化为最基本的原色——红,这一血性至诚的象征色彩。
从整部影片的情节、氛围、艺术特点等等方面欣赏,无不表现出了一种近代中国的典型特征,而相比一些出生于港台地区的第5第6代导演而言,其影片中更多的是充满一种西式情节,受西方电影风格的影响颇深,而对本民族的一些东西表现的不是很好。
所以相对而言,只有张艺谋这种土生土长的导演,才能把中华民族根里的一些东西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