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课内文言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小石潭记》(附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期末专项训练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专项训练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内容比较[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4)老人肯相引.至此引:带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前行,欲穷其林。
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3.【甲】【乙】两文都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甲】文按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
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所写的农耕生活的共同点。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
【参考译文】【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进入一个大山洞。
(这里)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居住。
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来(你们这里),能不能容留他?”回答说:“您既然愿意带领他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绵、麻枲这类东西,都不私自据为己有,与众人分享,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 专题16 孟母断其织(课外篇)
18 孟母断其织一、趣文导读吃糟饼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啖糟饼二枚,便有酣意。
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答曰:“非也,吃糟饼耳。
”归以语妻,妻曰:“呆子,便说酒对,也装些体面。
”夫颔之。
及出,仍遇此友,问如前。
以吃酒对,友诘之:“酒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
”友笑曰:“仍是糟饼。
”既归,而妻知之。
答曰:“汝如何说熯?须云热饮。
”夫曰:“我知道了。
”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
”友问曰:“你吃几何?”其人伸手曰:“两个。
”【注释】熯(hàn):用极少的油煎。
【译文】有一个穷人,不善于饮酒,每次出门吃两个糟饼,就有了醉意。
有一次,刚好遇到一位朋友。
朋友问他:“他今天早上饮酒啦?”穷人回答说:“没有,只不过吃了糟饼而已。
”回到家里,穷人告诉了妻子。
妻子说:“傻瓜,你就说吃了酒,也好装一些体面。
”丈夫点头答应了。
再次出门,又遇到了那位朋友,朋友仍像上一次那样问他,他就以喝酒来对答。
朋友追问他说:“酒是热了吃还是冷着吃的?”穷人回答说:“是煎着吃的。
”朋友笑着说:“还是吃了糟饼。
”回家以后,妻子知道了,责怪他说:“你怎么能说是煎着吃的呢?应该说是热了吃的。
”丈夫回答说:“我知道了。
”再一次遇到那位朋友,穷人还没有等他相问,就马上夸口说:“我今天的酒是热了吃的。
”朋友问他:“你吃了多少?”穷人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两个。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汉族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共七卷。
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
史书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文言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北冥有鱼》(附答案)
4 北冥有鱼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六《虽有嘉肴》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六、《虽有嘉肴》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其.此之谓乎()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教/然后知困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D.然后/能自反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达到极点”,“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填空。
(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与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用原文回答)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2016·永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项练习题(一)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 ( 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全石以为底。
(2)不可知其源。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4.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处处志.之()(3)乃.不知有汉()(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第1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段解】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段解】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及桃花源中美好的环境和安乐的生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1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段解】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段解】写太守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段解】写桃花源无法寻找。
知识清单2类型内容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著名诗人。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重点词句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1.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味道好。
5.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4.之忘路之.远近。
(之:助词,的)3寻.病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三《核舟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三、《核舟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大苏”泛赤壁水波不兴尝贻余核舟一“大苏”指(1)________(人名)(2)兴:________________(3)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课内外文言文
部编语文八下专项:课内外文言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③。
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⑤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⑥,高下联络⑦,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⑧,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⑨“雪窦山”字。
(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略】,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原文略】,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训练题--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训练题七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班级姓名一、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略】,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原文略】,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骈死..于槽枥之间()(4)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策.之不以其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八)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八)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含答案解析)一、桃花源记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每句标三处)(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3)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4)才.通人才:仅仅、只(5)豁然开朗..开朗:开阔敞亮(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8)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9)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0)悉.如外人悉:全,都(11)并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12)具.答之具:详细(13)咸.来问讯咸:全,都(14)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5)皆叹惋..叹惋:感叹(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7)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18)及.郡下及:到(19)诣.太守诣:拜访(20)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1)寻.病终寻:随即,不久(22)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3)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4)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标记)(5)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终于)(6)其欲穷其.林(代词,这、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的)既出,得其.船(代词,代渔人们)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渔人)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练桃花源记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幻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联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如何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妙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忱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触感染的成语:。
1(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能够用来形容秋色精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述?由此段描述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现代哪两句诗?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2、顺着、沿着碰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不用说,更不用说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根究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日光下澈.( )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4)便要.还家(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皆出酒食..,鸡犬相闻..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其.正色邪(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3)故.制礼义以分之( ) (4)以.养人之欲(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何用。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 (2)其.真无马邪( )(3)臣闻.古之君人( )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两文中的“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乙】谢太傅云:“顾长康①画,有苍生来所无。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
人问其故,顾曰:“裴楷②俊朗有识具③,正此是其识具。
”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
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此子宜置丘壑中。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④。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⑤,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⑥中。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选自《世说新语•巧艺》,有删改) 【注释】①顾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
②裴楷:字叔则,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
③识具:见地,才略。
④目精:眼珠。
⑤妍蚩(chī):也作“妍媸”,美和丑。
⑥阿堵:这个,此处指眼珠。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以.径寸之木( ) (2)清风徐.来( )(3)或.数年不点目精( ) (4)人问其故.(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子宜置丘壑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甲】【乙】文段所写的王叔远、顾长康都有精湛的技艺,但其技艺又各具特色。
【甲】文段写王叔远在雕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写顾长康在绘画时,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一)1.(1)翻卷(2)表示约数(3)穿透(4)因为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