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1. 痉病鉴别诊断:栝楼桂枝汤证脉沉细迟,汗出,不恶寒,身体强;葛根汤证脉细沉,无汗,口噤不得语、恶寒;大承气汤证恶热,角弓反张,脉沉细。
eg:磨牙,除凉虫证外,须考虑痉病的葛根汤和大承气汤证。
2. 总结:临床上见肌肉强直,牙关紧咬,独头动摇,角弓反张,张不开嘴,就要想到痉病。
加脉沉细有力就可确诊为痉病。
3. 湿病的特点:湿家都有身体疼痛,且在阴雨天加重。
(不具备此证就不是湿病)4. 湿病方证鉴别要点:第一,脉有力,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第二,脉有力,日晡所不剧者,麻黄加术汤。
第三,脉浮无力,身重汗出恶风者,特别是身重,用防己黄芪汤,第四,脉无力,近之则痛剧者,甘草附子汤。
第五,脉无力,近之不痛剧,大便干着,白术附子汤;大便不干者,桂枝附子汤。
5.湿病特殊症状:第一,如虫行皮中,防己黄芪汤。
第二,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
6. 暍病就是暑病,中暑的特点:身重而疼痛。
7. 暍病诊断要点:初次得病时在暑伏天;每到暑伏天病情加重;脉大无力,口渴乏力。
8. 暍病总结:清暑益气汤应用指征:脉虚大弦数;舌苔薄白;伴随症状多见心烦,口渴,疲乏无力。
若首次发病时间在暑伏天,且疾病到了暑伏天加重者考虑暑病。
湿暍病病脉证治1. 痉病鉴别诊断:栝楼桂枝汤证脉沉细迟,汗出,不恶寒,身体强;葛根汤证脉细沉,无汗,口噤不得语、恶寒;大承气汤证恶热,角弓反张,脉沉细。
eg:磨牙,除凉虫证外,须考虑痉病的葛根汤和大承气汤证。
2. 总结:临床上见肌肉强直,牙关紧咬,独头动摇,角弓反张,张不开嘴,就要想到痉病。
加脉沉细有力就可确诊为痉病。
3. 湿病的特点:湿家都有身体疼痛,且在阴雨天加重。
(不具备此证就不是湿病)4. 湿病方证鉴别要点:第一,脉有力,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第二,脉有力,日晡所不剧者,麻黄加术汤。
第三,脉浮无力,身重汗出恶风者,特别是身重,用防己黄芪汤,第四,脉无力,近之则痛剧者,甘草附子汤。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原书已佚,后人将其内容辑录成书,名为《金匮要略》。
以下是部分原文摘录: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2.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以上是《金匮要略》的部分原文摘录。
由于篇幅限制,无法提供全书内容。
希望这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3痉湿喝病
白术 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火攻 大汗伤阳,风去湿存。
变证:火热内攻,必伤津液,可引起发黄或衄血等病变。
第二十五页,共51页。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2.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是应
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复感风湿 之邪
★本有汗五页,共51页。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②在注意辨病施治与辨证施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随症 治疗是张仲景重要治疗思想之一。本条方后喘加麻 黄、胃中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寒加 细辛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张氏用药规 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
3.正确方法:故必须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 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如桂枝汤之汗法)
第十二页,共51页。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注意环境气候对人体的影响,风湿病每因气候潮湿, 病情增剧。
②风湿病一经发汗,可使疼痛缓解,但应缓取微汗,不
可使大汗出,致病不愈。从《伤寒论》麻黄汤、 桂枝汤、葛根汤等方来看,均在服法内强调了覆
药,因为大便溏由湿所致。小便通利,湿邪排除则大便自然恢复 正常,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③本条从脉证上提出表湿与里湿的辨别,但只谈到里湿治法而没有 谈到表湿的治法,可结合18条原文治风湿宜微汗法。后世芳香化湿、 苦温燥湿、淡渗利湿法可作参考。本证一般注家主张用五苓散。
第十八页,共51页。
第19条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
(1)适值天气阴雨连绵不止,外界湿气较盛,影响体内湿邪排泄。 (2)发汗不得其法,未能了解风与湿邪之性质。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第三条:感冒的病人由于发汗太多,会变成更加严重的痉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第三条:感冒的病人由于发汗太多,会变成更加严重的痉病之前我们也说过,感冒是比较常见的病,甚至可以认为很多病都是从感冒开始的。
有的说白血病也是因为感冒没有治好而产生的。
对于感冒,我们还要特别的重视。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第三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病人得了太阳病(感冒),由于发汗太多,而使病人的病情加重,变成了痉病。
太阳病(感冒)一般都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的,现在说发汗太多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病,那么好多人都不敢用中药来发汗了。
那如何才能做到治好病,又不是发汗太多呢?那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桂枝汤,桂枝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煮法:右五味,㕮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用法: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在使用桂枝汤的时候,只要病人能够出微汗就可以了,这里也明确了“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在用药的时候,觉得病好了,还有药没有喝完,倒点有点浪费,还想继续喝,那就是会出现问题的。
虽然药食同源,但药毕竟还是药,我们用的是它的偏性。
有时候也由于病人自身体质或者是处方的原因,病人身体素来就很虚,无法满足其出汗的体能;还有就是药方的搭配不是很全,没有按照经方的配比,不能达到出法治疗的效果。
其实在《伤寒论》对于发汗太多的,还是有相关的补救措施的,在汗出无法控制的时候,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更进一步的时候,可以使用真武汤等。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篓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其证备”当所有太阳病的症状都有了,如果病人还有身体强直,脉沉迟,这是快要发痉病了。
这个时候,就是用栝蒌桂枝汤来治疗。
如果病人的脉不是沉迟而是浮紧,那就是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
柔痉是有汗,当病人表虚的时候一定会有汗。
如果表实,病人必是无汗。
表实的话我们要用葛根汤,病人发痉病,就是现代所谓脑膜炎之类的病,西药麻黄素也有发汗去热的功能,可是西医知道要去热,但他们没有区分无汗跟有汗。
张仲景把痉病分无汗跟有汗,无汗的话是表实,这要用葛根汤来去除表实,当病人表虚掉时,葛根汤就不行用了,有汗我们必须要用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又叫天花粉,栝蒌有桥蒌根和栝蒌实,栝蒌实一般用在胸痞,心脏病的时候常会开瓜蒌实。
栝蒌桂枝汤,是痉病的第一个处方,就是桂枝汤加栝蒌根而已。
栝蒌根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是一个专门生津止渴,能够解经热,热在血脉神经里面时用的药。
对西医来说,就是这个栝蒌可以降血糖。
所以糖尿病的人我们常常会用栝蒌根。
过去北派的医师讨论过:这个栝蒌根既然能生津解渴,栝蒌根跟葛根的性应该是差不多。
因为葛根汤是用桂枝汤加麻黄再加葛根而成的,如果把麻黄拿掉就只是桂枝汤加葛根而已。
那就不一定非要用栝蒌根用葛根也可以,实际上这两味药稍有不同,完全相同的话通通用葛根算了,葛根专门是治疗项背强几几然使用的,就是可以升提我们太阳经的表寒水。
我们人身上有水和血,汗流出去的时候应该要从背后流出去,结果有一天它没有流出去,因为风寒进来将太阳寒水束住了,项背中于风,所以我们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
这个风寒进来,表被束到了,造成应该要流出体外的汗没有流出去,水停在皮表跟肌理之间。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痉湿暍病参考PPT
痉湿暍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16
痉湿暍病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痉湿暍病
❖ 伤寒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17
痉湿暍病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18
痉湿暍病
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 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22
痉湿暍病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痉湿暍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主讲 牟惠琴1痉湿暍病1、痉病是以人体津液虚少,外感风寒而出现四肢 痉挛抽搐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高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5)风湿之病,以身体关节疼痛为证,但为什么常常在天气阴雨的时候发作加重?试述其理。
(6)试述暍病的主证与治法。
(7)太阳中暍,有恶寒存在,何以须用白虎加人参汤?试说其理。
5分钟
提问、讲解
170分钟
讲解,图表鉴别;
启发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5分钟
提问、总结
2分钟
(3)暍病的脉、因、证、治。
3.小结
外湿:微汗,不可过汗;内湿:利小便;上部寒湿应因势利导。治疗湿应注意辨明表里、寒热、虚实。
4.布置作业
(1)试述痉病的成因和主脉主证?
(2)痉病由于津血损伤,治疗应以生津养血为主,本篇举出解表、泻热之方,对治法有无矛盾?
(3)湿病的主证、病机如何?表实、表虚如何分证论治?
1.导言
湿病在临床中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东北地区常见多发。同为湿邪侵袭,但由于兼杂证的不同,故治疗不同。白虎加人参汤虽是治暍病方,但对后世益气养阴法的建立影响很大。
复习提问:《伤寒论》中有关桂枝加葛根汤证治。
2.教学内容
(1)痉病的病因症状分类证治。
(2)内外湿的症状、治则、证治。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教学内容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教学对象
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痉、湿病的辨证,湿病的治法及痉、湿、暍三病的证治。
【熟悉】痉病的病因、暍病的辨证及湿、暍病的治禁
【了解】痉、湿、暍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
【背诵】条文:11、12、13、14、18、20、21、22、26。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一、痉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讲解:痉,抽搐痉挛也。
痉病多不恶寒,仅刚痉恶寒,故云“反恶寒”,实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表证,一为伤寒无汗,一为中风有汗,痉以中风证出现者,名曰“柔痉”。
2.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讲解:“为难治”三字为衍文,当去。
本段主要论述柔痉。
柔痉为病,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约束脉道而脉沉不出。
太阳病不一定就是痉病,若发汗太多,表未解,热未退而津液已伤,组织枯燥,肌肉痉挛,方为痉病;“风病”即太阳中风,应以桂枝汤解肌,而反下之,病必不愈,徒亡津液,津伤而致痉;若下之后,再以麻黄类复发其汗,津液更伤而致拘急成痉;平素身有恶疮,津液随脓血而亡失,本已不足,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存在,但仍不能发汗,发汗重亡津液,亦作痉。
总而言之,痉病的发生基础是津液亡失到一定程度。
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讲解:本段言刚痉。
身热、恶寒、颈项强急,为葛根汤证,气夹津液而上冲,下部津少而足寒,上冲头脑则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颈项活动不利,难于转动,则独头动摇。
甚者牙关紧急,口难开,背弓反张。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一句,《伤寒论》及《玉函经》中俱未载,为衍文。
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刚痉以葛根汤发其汗,发汗之后,其脉紧弦当变为缓曲前行如蛇形状。
表邪已解,冲气已去,津液当下,下则暴腹胀大,为欲解也。
如果脉直上下行,紧弦如故,而又沉伏不出者,主于由表入里,其痉更重。
痉湿
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桂枝、附子——温经助阳, 方析 散寒祛风化湿 炙草、姜、枣——和卫益表。 组方特点是:突出桂枝4两以祛在表之风邪,配附子3 枚温经助阳,以除在经之寒湿;炙甘草、生姜、大枣 调和营卫,以治表虚。 故桂枝附子汤属风湿表阳虚而风邪偏胜。 2、白术附子汤所主证候: 主症:在身体疼痛烦躁,不能白转侧,脉浮虚而涩基 础上,有“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的佐证。 病因病机同 前
治法:温经助阳益气,祛风除湿散寒 方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甘平而缓,益气和中。 白术—健脾利湿 方析 附子—温经助阳 通行表里, 助阳行湿 桂枝—通阳祛风
三个附子汤鉴别: 桂枝附子汤—风重于湿 风湿表阳虚 白术附子汤—湿重于风 甘草附子汤—风湿滞留内外, 表里阳气俱虚,
3、暍病:又称中暍、中热,为外感暑热,以 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症。 其证候则有兼寒、夹湿、兼气阴两伤之分。 此病与后世所谓烈日下远行而猝然昏倒之中 暑有别。 中暑是指突然发病,伴有神志症状。如《诸 病源候论》指出:“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 热毒入内………故奄然闷绝,谓之暍。” 上述三病均以感受外邪为主因,初起皆有发 热恶寒等症,故合为一篇,以资鉴别。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概述:本篇论痉、湿、暍病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 1、痉病:病变部位在筋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外感风寒,津液内伤均可致痉, 但多为外感与内伤同时存在,如外感风寒,邪阻筋脉, 兼之平素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发病。 治疗:祛邪与滋养津液并举。 温病痉厥证为热盛津伤所致。注意鉴别。 2、湿病:亦称湿痹,病在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 身体及骨节疼烦为主症。病有外湿与里湿之分。其证 有挟风、挟寒、挟热及兼阳虚、气虚之异。 治疗:外湿-微汗除湿;里湿-利小便。
中医痉湿暍病篇
❖ 【重点难点提示】
1.痉病邪入阳明的辨证和治方。
2.大承气汤的方义和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太阳表邪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经 脉失养,故出现痉病证状:如口噤,卧不着席,脚 挛急,齘齿等。故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急下存阴。
2.“可与”有斟酌之意,说明痉病阴液已伤,急 下存阴,尤当慎重。
❖ (五)预后 ❖ 【原文】
❖ (三)证治
1. 头中寒湿 ❖ 【原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 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 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 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19) ❖ 【重点难点提示】
1.寒湿在上的证候。 2.寒湿在上的治法。
❖ 【知识点精析】 1.寒湿之邪在上,湿郁肌表,卫阳不宣,则见身 疼、发热、面黄;肺气通于表且合于鼻,表阳不宣 则肺气不利而上逆,则见鼻塞、喘。 2.“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是本条 与湿痹的鉴别点。湿痹“脉沉而细”“大便反快”, 本病脉大、腹中和无病、能食,说明病邪尚未入里, 病邪在上。 3.根据治病因势利导的原则,治疗可用祛寒宣湿 的药物纳入鼻中,开宣上焦肺窍,肺窍畅通,肺气 通利,则病邪可解。这也是仲景治疗湿病的又一法 则。
❖ 【重点难点提示】 1.刚痉的辨证和治疗。 2.葛根汤的方解及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太阳病表实无汗,是由寒束肌表,卫气闭塞 所致。无汗而小便少,是表气郁闭,通调失常, 里之津液亦伤。卫气闭塞则邪不外达,小便少则 邪不下行,逆而上冲,故有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等症状。以上症状是发痉之先兆,所以说“欲 作刚痉”与下条相对而言,有入阳明之势。 2.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桂枝汤与麻 黄相合辛温发散,解太阳表邪;葛根解肌生津, 舒缓筋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治疗风湿在表兼表阳虚而风邪偏盛者的代表方剂是()
A.桂枝附子汤
B.白术附子汤 C.甘草附子汤 D.薏苡附子散 E.附子汤
2.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病证被称为()
A.肾着
B.湿病
C.中风
D.历节
E.溢饮
3.刚痉与柔痉的主要区别是()
A.有无恶寒
B.有无汗出
C.有无咳嗽
D.有无恶风
E.有无强直表现
4.患者身体烦疼,发热恶寒,无汗,治用何方?()
A.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B.麻黄加术汤
C.栝楼桂枝汤
D.葛根汤
E.防已黄芪汤
5.栝蒌桂枝汤的组成是()
A.栝蒌根加桂枝
B.桂枝汤加栝蒌根
C.桂枝汤加麻黄、栝蒌根
D.麻黄汤加桂枝、栝蒌根
E.桂枝汤加葛根、栝蒌根
6.麻黄加术汤证的疼痛特点是( )
A.身烦疼
B.一身尽疼
C.身体疼重
D.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E.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
7.服防己黄芪汤后出现“如虫行皮中”,是因为 ( )
A.风去湿存
B.湿去风在
C.病重药轻
D.病情加剧
E.风湿欲解
8.痉病的主要脉象是()
A.沉弦
B.弦紧
C.弦数
D.弦迟
E.弦涩
9.首次服用治疗风湿的防己黄芪汤后,可出现哪种反应()
A.如冒状
B.如虫行皮中
C.如醉状
D.瞑眩
E.如做水中
10.痉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A. 皮
B.骨
C.肉
D.筋脉
E.血
11.葛根汤的组成是()
A.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C.麻黄汤加葛根、栝楼根
D.麻黄汤合桂枝汤加葛根
E.麻黄汤加桂枝
12.丁某,男,身体强壮,多痰,己巳二月廿二日,晨起感冒,即头痛发热,头痛如劈不
能俯,角弓反张,两足痉挛,苔白滑,脉弦迟,瞳神弛纵,项强颈直,此案属于哪种病症()
A.柔痉
B.欲作刚痉
C.阳明痉
D.头中寒湿
E.寒湿在表
(二)B型题(1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用一次或几次或一次也不用。
A.桂枝附子汤
B.白术附子汤
C.甘草附子汤
D.防己黄芪汤
E.桂枝汤
1.风湿在表,表阳虚而风邪偏胜,宜用:
2.风湿在表,表阳虚而湿邪偏胜,宜用: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金匮要略》中防己黄芪汤所治疗的病证有()
A.湿病
B.饮病
C.水气病
D.历节病
E.黄疸病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适应症是()
A.一身尽痛
B.恶寒无汗
C.发热日晡所剧
D.关节疼痛抽掣
E.关节肿大
3.风湿在表,禁用大汗法的原因是()
A.风为阳邪,易于表散
B.湿为阴邪,不易速除
C.大汗出者,风去湿存
D.徒伤阳气,病必不愈
E.风湿虽去,阳气亡脱
4.下列治法属于治湿禁忌的是( )
A.大汗出
B.火攻
C.攻下
D.微汗出
E.利小便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齘齿
2.口噤不得语
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并说明其机制?
答案:
选择题
(二)B型题(配伍题)(每题1分,共10分)
10 分)
1. 齘齿:指牙关紧闭,上下牙切磨有声。
即咬牙。
2. 口噤不得语: 牙关紧闭,语言困难。
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并说明其机制?(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