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精品医学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精品医学课件
证治
病机:寒湿表实 治法:驱寒除湿
方药:
麻黃加术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术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煑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 藥。煑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湿病
证治
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 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 甘草湯。(21)
湿病
证治
表里阳气俱虚: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 子湯主之。(24)
风湿由肌肉致关节。 风湿入侵里气,里气虚弱,故短气。 里湿大盛,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不利。 风湿在表不解,致卫阳虚弱,卫外不固故:汗出,惡風不欲去衣。 湿胜留于肌表,则身微肿。
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
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 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 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湿病
证治
风湿兼阳虚证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 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湯主之。(23) 风寒湿三气合邪,痹着肌表,经脉不利见:身體疼煩,不能 自轉側。 湿邪未传里犯胃,也未郁而化热:不嘔不渴 脉”浮虛“:浮而无力,”涩“:为湿滞。
目的要求
【掌握】痉、湿病的辨证,湿病的治法及痉、湿、暍三 病的证治。 【熟悉】痉病的病因、暍病的辨证及湿、暍病的治禁。 【了解】痉、湿、暍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

【医学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医学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①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 《本草拾遗》“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 气”。《长沙药解》“汉防己泄经络之湿淫, 木防己泄脏腑之水邪”。 ②防己的肾毒性:药材来源于马兜铃科的广 防己,有肾毒性。注意辨证、用量,不要长 期服用。
③防己的“祛风”与麻、桂有所不同。 《本草正义》云“防己,昔人谓其散风 者,以轻能外达言之,实则疏泄而清利 湿热,是其专职,颇与木通之体用相近 ,则专治湿热有余、二便不利,而实非 风家主药。” 《本草经疏》“防己……性燥而不淳, 善走下行,长于除湿 ……”。
寒湿在表发热、无汗、 舌苔白腻,脉浮紧。寒湿束表,阻遏表 阳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麻黄配桂枝+白术
风湿在表:即表湿+风邪 一身疼痛,常走 掣不定,发热,日晡所剧,伴微恶风寒
无汗,舌质正常或尖红,苔薄腻或兼微黄苔, 脉濡数或浮缓 风湿在表,欲将化热。 解表祛 湿,轻清宣化 麻黄配苡仁 ➢ 本方的临床应用
所治病证举例:具有前述辨证特点的寒 湿痹证、流感、荨麻疹、肾小球肾炎等
注意事项:麻黄与白术的用量比例为3: 4。若因湿重,用以苍术易白术,方中 的麻黄用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大汗
风湿在表 【原文第二十一条】
➢主症分析: “一身尽疼”,寓示其周身都疼,范围 较广,与前条的 “身体疼痛剧烈”有别。 此乃风湿的特点。 “发热,日晡所剧”为主症之二,是风 湿欲将化热之征。此症当与湿温病、阳明 腑实证以及阴虚内热证的发热相区别。发 热.doc ➢病机:风湿表实,欲将化热。 (风湿束表,郁滞肌腠,可波及筋骨—— 病位)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概述 痉病、湿病、暍病的概念:
❖ 湿病 治则 利小便
【原文第十四条】 [词解] 1.烦:此引申为“剧烈”之意。 2.湿痹:是指素有内湿,复受外湿,导致表

2024版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对《金匮要略》中的理论、方剂、药物等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对《金匮要略》的深入研究,旨在挖掘其学术内涵,阐发其理论精髓,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对该书的研究,也可以为现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研究方法与目的
辨证治疗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气阴两虚。
病因
暑热耗气伤阴,气阴不足,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根据病情轻重和暑热的性质,采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和胃降逆等治法。
辨证治疗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0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精神恍惚、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欲时好时差、口苦、尿黄、脉象微数。
治法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方药
柴胡截疟饮加减。
症状表现
较间日疟症状轻,但病程较长。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祛邪截疟,调和营卫。
治法
何人饮加减。
方药
03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01
症状表现
症状与间日疟相似,但病程更长,病情更重。
02
治法
祛邪截疟,清热保津。
各类型疟疾辨证论治方法
05
疟病脉证并治
疟病分类
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不同,疟病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种类型。
疟病定义
疟病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疟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ppt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ppt课件
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11)
7
2、欲作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 冲胸,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 之。(12)
8
栝楼桂枝汤和葛根汤证鉴别
栝楼桂枝汤证 葛根汤证
风邪偏胜 病因
寒邪偏胜
表虚津伤重 病机
表实津伤轻
治疗
滋阴生津,调和营卫 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9
3. 阳明痉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
28
思考题
1、刚、柔二痉如何区别,分述栝楼桂枝汤,葛根汤和大承气汤所治痉病的主症、 病机和治法。
2、风湿在表“禁大汗、宜微汗”的道理何在? 3、对湿病的表虚证、表实证、表里阳气俱虚证,临床如何辨证施治?(主症、
治则、方药)
29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 汤。(13)
10
四、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3) 提要:本条论脉证合参判断痉病的预后。
11
痉病小结
风寒痉病分
刚痉 区别
柔痉
表实无汗 表虚有汗
12
痉病 治法
表虚者多为风邪偏盛,汗出恶风 为特点——栝楼桂枝汤 表证 表实者为寒邪偏盛,无汗恶寒 为特征——葛根汤 里证: 其特征除痉的症状外,伴有高热、 烦渴、腹 胀、便秘等里热炽盛表现
18
3、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
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汤。(21)
19
4、风湿兼气虚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22)

痉湿暍病参考PPT

痉湿暍病参考PPT
15
痉湿暍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16
痉湿暍病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痉湿暍病
❖ 伤寒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17
痉湿暍病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18
痉湿暍病
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 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22
痉湿暍病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痉湿暍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主讲 牟惠琴1痉湿暍病1、痉病是以人体津液虚少,外感风寒而出现四肢 痉挛抽搐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高

痉湿暍病ppt课件

痉湿暍病ppt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Jing , Humidity and Ye Disease)
痉病邪在筋脉,是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 失养所致的,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是由于感受外湿并兼夹风寒 引起的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 为主症的疾病。
身烦疼,是身体疼痛剧烈兼烦扰之象,由阳为湿遏所致。 配伍特点:麻黄加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
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 麻黄加术汤重用白术是应用本方要点之一,本方不仅适合 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微微出汗的具体方法。 治禁:禁火攻。
编辑版ppt
13
湿病证治——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 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汤。(二十一)
瓜蒂,就是甜瓜的蒂。瓜蒂要在瓜青的时候,还没 成熟的时候才有效。
瓜蒂汤能除身面、四肢、周身的水气。但目前临床 用瓜蒂汤治疗中暑较为少见。
可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发汗。
编辑版ppt
26
总结
一、痉病: 1.概念
痉病邪在筋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 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病因病机: 内因:素体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 外因:外感风寒或误治伤亡津液。
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寒湿未尽。身体尚疼,转 侧未便,故用白术附子汤痹”),甚则头晕眼花(“三服都尽,其人如 冒状”)症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 除故耳。”这是服药后的反应,不必惊慌。
编辑版ppt
18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祛风;附子温经通阳,为 表阳虚而风寒湿盛而设;甘草,姜、枣调和营卫, 以治表虚。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4)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三方如何具体运用?
(5)风湿之病,以身体关节疼痛为证,但为什么常常在天气阴雨的时候发作加重?试述其理。
(6)试述暍病的主证与治法。
(7)太阳中暍,有恶寒存在,何以须用白虎加人参汤?试说其理。
5分钟
提问、讲解
170分钟
讲解,图表鉴别;
启发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5分钟
提问、总结
2分钟
(3)暍病的脉、因、证、治。
3.小结
外湿:微汗,不可过汗;内湿:利小便;上部寒湿应因势利导。治疗湿应注意辨明表里、寒热、虚实。
4.布置作业
(1)试述痉病的成因和主脉主证?
(2)痉病由于津血损伤,治疗应以生津养血为主,本篇举出解表、泻热之方,对治法有无矛盾?
(3)湿病的主证、病机如何?表实、表虚如何分证论治?
1.导言
湿病在临床中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东北地区常见多发。同为湿邪侵袭,但由于兼杂证的不同,故治疗不同。白虎加人参汤虽是治暍病方,但对后世益气养阴法的建立影响很大。
复习提问:《伤寒论》中有关桂枝加葛根汤证治。
2.教学内容
(1)痉病的病因症状分类证治。
(2)内外湿的症状、治则、证治。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教学内容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教学对象
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痉、湿病的辨证,湿病的治法及痉、湿、暍三病的证治。
【熟悉】痉病的病因、暍病的辨证及湿、暍病的治禁
【了解】痉、湿、暍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
【背诵】条文:11、12、13、14、18、20、21、22、26。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痉湿

痉湿





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桂枝、附子——温经助阳, 方析 散寒祛风化湿 炙草、姜、枣——和卫益表。 组方特点是:突出桂枝4两以祛在表之风邪,配附子3 枚温经助阳,以除在经之寒湿;炙甘草、生姜、大枣 调和营卫,以治表虚。 故桂枝附子汤属风湿表阳虚而风邪偏胜。 2、白术附子汤所主证候: 主症:在身体疼痛烦躁,不能白转侧,脉浮虚而涩基 础上,有“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的佐证。 病因病机同 前



治法:温经助阳益气,祛风除湿散寒 方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甘平而缓,益气和中。 白术—健脾利湿 方析 附子—温经助阳 通行表里, 助阳行湿 桂枝—通阳祛风
三个附子汤鉴别: 桂枝附子汤—风重于湿 风湿表阳虚 白术附子汤—湿重于风 甘草附子汤—风湿滞留内外, 表里阳气俱虚,



3、暍病:又称中暍、中热,为外感暑热,以 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症。 其证候则有兼寒、夹湿、兼气阴两伤之分。 此病与后世所谓烈日下远行而猝然昏倒之中 暑有别。 中暑是指突然发病,伴有神志症状。如《诸 病源候论》指出:“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 热毒入内………故奄然闷绝,谓之暍。” 上述三病均以感受外邪为主因,初起皆有发 热恶寒等症,故合为一篇,以资鉴别。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概述:本篇论痉、湿、暍病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 1、痉病:病变部位在筋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外感风寒,津液内伤均可致痉, 但多为外感与内伤同时存在,如外感风寒,邪阻筋脉, 兼之平素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发病。 治疗:祛邪与滋养津液并举。 温病痉厥证为热盛津伤所致。注意鉴别。 2、湿病:亦称湿痹,病在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 身体及骨节疼烦为主症。病有外湿与里湿之分。其证 有挟风、挟寒、挟热及兼阳虚、气虚之异。 治疗:外湿-微汗除湿;里湿-利小便。

中医痉湿暍病篇

中医痉湿暍病篇

❖ 【重点难点提示】
1.痉病邪入阳明的辨证和治方。
2.大承气汤的方义和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太阳表邪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经 脉失养,故出现痉病证状:如口噤,卧不着席,脚 挛急,齘齿等。故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急下存阴。
2.“可与”有斟酌之意,说明痉病阴液已伤,急 下存阴,尤当慎重。
❖ (五)预后 ❖ 【原文】
❖ (三)证治
1. 头中寒湿 ❖ 【原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 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 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 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19) ❖ 【重点难点提示】
1.寒湿在上的证候。 2.寒湿在上的治法。
❖ 【知识点精析】 1.寒湿之邪在上,湿郁肌表,卫阳不宣,则见身 疼、发热、面黄;肺气通于表且合于鼻,表阳不宣 则肺气不利而上逆,则见鼻塞、喘。 2.“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是本条 与湿痹的鉴别点。湿痹“脉沉而细”“大便反快”, 本病脉大、腹中和无病、能食,说明病邪尚未入里, 病邪在上。 3.根据治病因势利导的原则,治疗可用祛寒宣湿 的药物纳入鼻中,开宣上焦肺窍,肺窍畅通,肺气 通利,则病邪可解。这也是仲景治疗湿病的又一法 则。
❖ 【重点难点提示】 1.刚痉的辨证和治疗。 2.葛根汤的方解及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太阳病表实无汗,是由寒束肌表,卫气闭塞 所致。无汗而小便少,是表气郁闭,通调失常, 里之津液亦伤。卫气闭塞则邪不外达,小便少则 邪不下行,逆而上冲,故有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等症状。以上症状是发痉之先兆,所以说“欲 作刚痉”与下条相对而言,有入阳明之势。 2.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桂枝汤与麻 黄相合辛温发散,解太阳表邪;葛根解肌生津, 舒缓筋脉。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1)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1)

1.病因病机:风湿相搏,病在肌表。 2.症状:一身尽疼痛-湿遏卫阳。 3.治法:法当汗出而解-病在表当发汗。 4.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 气候影响:值天阴雨不止-外湿影响内湿排出。 • 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汗法有误,错在发 汗太过。
• 大汗: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 风性轻 扬易解,湿性粘滞难除。 5.发汗方法:风湿在表,宜微发其汗。
湿病治则
[原文18] 本条论述风湿病治疗大法——“但微微 似舒汗出者”。 • 徐忠可:“风性急,可骤除,湿性滞,当渐解。” • 章虚谷:“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 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表湿随营 卫流行,化微汗而解。”
二、治法
(一)微汗法 [条文](18): [提要]论述风湿在表宜微汗法。 [释义]
(3)柔痉与太阳中风
柔痉:发热,汗出,无恶风寒,“脉反 沉迟” 或“浮弦”9]
论述痉病的脉象(主脉): 脉紧而弦,直上下行
[T3]
痉病难治的脉象—“脉沉而细” 与太阳病的鉴别: 脉沉而细—阴伤病机,机理: (1)外感—阳病见阴脉 (2)阴液耗伤,虚阳外越
[原文4、5、6]
3.治则:但当利其小便-里湿去,阳气通, 湿痹自解。
4.辨释: (1)辨内外湿邪:
• ①外湿引动内湿:先关节疼痛,恶寒发热,继则泄泻, 小便不利(治宜微汗祛湿)。 • ②内湿招致外湿:先泄泻,小便不利,后关节疼烦, 微寒热(治宜利其小便)。
• 周禹载:“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本条病位侧重于里,为内湿招致外湿,故治 以利小便,可予五苓散。
一、[题解]
暍—— “伤暑也”,“中热也”。《素 问· 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 为病暑”。可知本病发生在于炎夏,感受暑邪而 致,以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等为主证。 与后世所谓烈日下远行,猝然昏倒之“中暍”, 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
痉病
四、证治
(一)柔痉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煑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 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
10
痉病
四、证治
(二) 欲作刚痉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
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12)
病机: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 治法: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林士毅
温州医学院 中医系
-
1
(一)掌握湿病的概念,基本治法及证治。 (二)熟悉痉病、暍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 证治 (三)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
目的要求
-
2
概述
痉病
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 弓反张
病因:外感风寒 病位:病在筋脉
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 湿病 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
-
11
痉病
四、证治
(二) 欲作刚痉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 棗十二枚。
-
12
痉病
四、证治
(三)阳明痉病,热盛动风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脚攣急,必齘齒, 可與大承氣湯。(13)
病机:邪入阳明,热盛动风 治法:通腑泄热,急下救阴
病机:寒湿伤于头部 治法:祛除寒湿,通利肺气
-
19
湿病
三、证治
2.寒湿在表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术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 之。(20)
病机:寒湿表实 治法:驱寒除湿
-
20
湿病
三、证治
2.寒湿在表
麻黃加术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术四兩
-
13
痉病
四、证治
(三)阳明痉病,热盛动风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 (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煑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 黃,煑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 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
14
痉病
四、预后
太陽病,發熱,脉沈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3) 痙病有灸瘡,難治。(10)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痙。(8)
病位:肌肉、关节
主症: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 暍病 病因:感受暑邪(多挟湿)
病位:太阳之表
-
3
概述
二、合篇意义 1、感受外邪为主因 2、由太阳病开始,具有太阳表证
-
4
痉病
一、成因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4)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5)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6) ---------损伤津液,筋脉失养是痉病的基本病因之一
三附子汤比较
-
28
湿病
4、湿家误下变证与危候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 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 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16)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 ,亦死。(17)
-
29
暍病
一、辨证
-
25
湿病
三、证治
(二) 表虚证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术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去 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 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 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 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 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
26
湿病
三、证治
(二) 表里阳虚证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 脉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湯主之。(23)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24)
-
27
-
5
痉病
第四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五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六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讨论: 太阳病、发汗太多 风病误下复汗 津液亏耗,筋脉失养而拘 痉 疮家误汗
-
6
痉病
二、主要脉症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 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 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脉如蛇。(7)
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 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 俱去也。(18)
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脉大,自 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 則愈。 (19)
夫痙脉,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9)
-
7
痉病
三、分类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1)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2)
-
8
痉病
四、证治
(一)柔痉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脉反沈遲,此為痙
,栝蔞桂枝湯主之。(11)
病机:外感风邪,内伤津液 治法:解肌祛邪,生津养筋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煑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 藥。煑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
21
湿病
三、证治
3.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 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21)
病机:风湿表实 治法:驱风除湿
-
22
湿病
三、证治
3.风湿在表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煑八分,去滓,溫服。
有微汗,避風。
-
23
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比较
-
24
湿病
三、证治
(二) 表虚证
風濕,脉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22)
病机:风湿表虚 治法:益气祛湿
-
15
湿病
一、临床表现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15)
-
16
湿病
二、基本治法 1. 利小便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沈而細,此名濕痹。濕痹之 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14)
主症:關節疼痛而煩,脉沈而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治法:利小便
-
17
湿病
二、基本治法
2、发汗法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