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编制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
第38卷第3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V o l.38 N o.3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M a y,2012*‘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龚玲,张大均(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摘要:目的:修订从品质角度出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㊂方法:在分析原始问卷㊁整理个体访谈和借鉴国内外同主题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团体讨论设计初始量表,多次施测修改量表,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㊁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对量表的测量学指标进行检验㊂结果: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包含职业适应性㊁学习适应性㊁社会适应性㊁人际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6个因素,累计贡献率50.04%,共30个项目;问卷的信㊁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㊂结论:本量表可作为评测在校大学生适应性的工具㊂关键词:心理素质;适应性;大学生;量表修订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75-07一、引言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㊁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此该阶段也被称作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㊂在此阶段,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㊂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处于一个剧烈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㊂作为影响身心健康㊁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大学生适应性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㊂不同的研究者对适应性有不同的理解㊂有的研究者从外在状态的角度对适应性做了界定,探讨适应性的功能;而更多研究者则是从内在本质的角度对适应性做出界定,探讨了适应性的机制和发生条件[2]6㊂但是,适应性究竟是一种能力倾向还是行为状态,是心理特性㊁心理过程还是行为结果并没有统一的结论㊂根据王钢对人际适应和人际适应性的区分[2]7,适应性应当是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静态性㊂张大均[3-7]从个体心理素质的角度界定了适应性的概念,即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成分,指个体对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或品质,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㊂在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上,国外目前应用较多的量表主要有大学适应量表(C A S)㊁明尼苏达多*收稿日期:2012-01-20作者简介:龚玲,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㊂通讯作者:张大均,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 (10J HQ003),项目负责人:张大均;2010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建构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大均㊂重个性测试表中的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MM P I-2)和大学生适应问卷(S A C Q)等等[8]95㊂但是,这些量表基本上都是从问题角度出发,被用来筛选可能具有适应问题的在校大学生,并以此为相应的干预提供指导意见㊂并且,这些量表多关注的是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持续发展的关注㊂鉴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内学者开发了一批针对中国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工具,目前主要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8]㊁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量表[9]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10]㊁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11]和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12]等㊂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量表存在以下问题:(1)从可推广性看,部分量表取样集中于某个别地区,故进一步推广有待考虑;部分量表仅针对学校适应,并未能全面考察大学生适应性㊂(2)从编制细节上看,部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不够理想,因素负荷值过低㊂(3)从测量角度上看,除王滔[13]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是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性层面出发,其它测量工具主要是从适应性的状态㊁过程等心理活动的动态方面出发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它们是动态的㊁外显的成分,受到稳定的㊁内隐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5]㊂心理素质作为人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是心理活动的根本(起支配作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7]㊂我们认为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重要的功能性成分,是心理现象内在的属性和特征,体现的是适应的内部本质特征㊂实现对大学生适应性品质的测量,不仅可简单地了解大学生适应状态或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诊断大学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能进一步预测大学生适应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㊂因此,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性成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大学生适应性心理品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㊂王滔[13]从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两方面着手,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并研发了相应的测评工具㊂她认为,大学生适应性品质应当包含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大维度㊂这两大维度又细分为七个因素,分别为学习适应性㊁生活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㊁职业适应性㊁社会环境适应㊁人际环境适应和应激适应㊂她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共有35道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3,稳定性系数为0.775㊂但是此问卷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因素定义的属性不一致㊂有的侧重于能力,有的侧重于状态,未能更好地测量到适应性品质;其次,从问卷的可推广性看,样本集中于重庆㊁厦门和广州,不具有普遍性;最后,从编制程序上看,在进行差异分析时未能报告效应值等㊂所以我们在王滔[13]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求编制出更科学的测量工具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首先通过访谈对原量表的结构进行审核,并结合专家讨论意见,最后确定大学生适应性包含六个因素㊂其次,通过整理访谈提纲㊁参考原始问卷部分题项及同类量表题项等途径形成项目库㊂然后集合多名心理学专业博士硕士反复讨论,在确保项目内容效度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测验问卷㊂另外,通过试测㊁初测和正式测量,验证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最终形成正式问卷㊂最后,我们选取一般健康㊁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作为效标考察其效度㊂二、方法(一)对原问卷的修订首先,我们以 评估品质 为基本原则,实现了对品质的测量㊂心理素质是人在主观与客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概括化了的心理系统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只有那些惯常的㊁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性才是素质㊂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的功能成分,是一种品质,它是从各种习惯性或典型性行为反应中抽象出来的,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 连贯性 ㊂S p i e l b e r g e r[14]认为对于过去状态的频率和强度的概括,可以要求被试描述自己 一般 ㊁ 常常 或 平时 的状态,从而得到对典型行为的有效评定㊂因此本研究以 评估品质 为原则,从惯常的㊁稳定的习惯性行为倾向和典型行为特征中收集项目㊂其次,在对原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和专家意见,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主要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学习适应性㊁生活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㊁社会适应性㊁人际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㊂原问卷中的应激情境适应维度因在访谈中没有被试提及,且从理论分析来看,其主要指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一方面这是适应性的结果而非适应性本身,另一方面这是适应性的特例,而特例本身是包含在一般适应之中的,故取消了这一维度㊂学习适应性指主体学习适应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学习的计划性㊁自主性和变通性;生活适应性指主体生活适应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生活自理性㊁生活自治性和生活独立性;生理适应性指主体生理适应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生理变化㊁体貌的接纳性和性心理调适性;社会适应性指主体社会化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社会认同性和社会融入性;人际适应性指主体人际交往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人际交往中的理解性㊁亲和性和互助性;职业适应性指主体职业规划与发展需要的心理品质,包括职业价值选择性㊁自我定位清晰性和从业准备性㊂再次,为了保障量表良好的内容效度,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㊂一方面,我们从大学生适应性的内容角度出发,通过个体访谈的形式,探讨大学生适应性的具体特征㊂在此基础上,集合专家意见对适应性的维度进行审核㊁修正,并以每个维度下每一个特性或层面的含义为主题,分别整理出所有学生比较公认的5~7个典型行为特点表述,再将归类整理出的访谈信息进一步条目化,按照简短㊁意义明确㊁内容单一的原则合并为同类条目㊂另一方面,结合操作性定义,请25名研究生对原始问卷题项进行审核,挑选部分信㊁效度指标高的题项以作备份㊂同时,收集整理部分同主题量表的题项作为参考㊂由此形成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初始题库㊂然后,集中16名研究生㊁4名博士生参阅样例编制题项,反复集体讨论,逐条斟酌,仔细推敲,数易其稿,力求提高题项的内容效度㊂此外,再请35名中文系学生对量表项目的语法和词语进行修饰以避免歧义㊂最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小范围试测,收集被试对量表题项的反馈信息,形成初测问卷80道题(不包含测谎题)㊂(二)被试1.访谈被试通过发帖在某所高校有偿招募,并从中选取一定被试以兼顾性别㊁年级㊁专业上的差异㊂受访者共计25人,其中男生12名,女生13名;大一4人,大二7人,大三8人,大四3人;文科8人,理科7人,工科6人及其他科2人㊂2.选取某高校35名中文系学生对项目进行语义和表征审核;随机抽选181名某高校学生试测,回收被试对问卷题项的反馈意见㊂3.初测和正式测量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考虑5个分层标准:区域,学校,专业,年级,性别㊂初测有效被试近600人,其中男生243人,女生347人;大一237人,大二112人,大三164人,大四75人㊂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所有回收的量表进行严格的非统计层面和统计层面的筛选以剔除无效量表㊂非统计层面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1)整份问卷答案呈现同一性作答(如有规律作答)或波浪形作答等明显乱答的情况;(2)整份问卷漏答题目大于4%;(3)整份问卷中同一题选取2个答案的题数或修改答案的题数大于4㊂统计层面的筛选遵循以下程序:首先将反向题转换,然后将测谎题选极端分的被试删掉以剔除不真实的数据;其次,项目总分相加后将得分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视为极端值,予以剔除㊂正式测量按照区域划分,同时考虑被试的学校㊁专业㊁年级及性别因素,分别从西北㊁华东㊁华北㊁西南㊁华中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300份㊂依据上述标准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931份用于问卷分析,由此形成正式量表㊂具体来说,将数据随机分为同质的两个样本,其中965份用于做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男生369人,女生606人;大一432人,大二298人,大三192人,大四43人;重点本科203人,普通本科678人,三类本科31人,专科54人;文科321人,理科353人,工科156人,艺体122人㊂另外966名有效被试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男生438人,女生521人;大一463人,大二309人,大三160人,大四27人;重点本科188人,普通本科689人,三类本科28人,专科60人;文科275人,理科365人,工科186人,艺体131人㊂用全部有效数据1931份进行信效度检验㊂4.选取中国西南地区六所高校,包含重点大学㊁普通大学及专科院校学生500人,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63份以考察效标关联效度;选取四所高校大一㊁大二㊁大三学生共110名,间隔四周考察重测效度,最终获得有效数据73人㊂(三)测量工具1.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正式测量共37道题目(其中信度题3个,测谎题1个),最终形成的正式量表共34道题(其中信度题3个,测谎题1个),均采用5点评分㊂两次测量中的α系数均是0.88㊂2.一般健康量表(G HQ-12)[15],共有12道题,每题有4个选项,计分采用0-1-2-3记分方法,即选择回答第一㊁二㊁三和四项分别记0㊁1㊁2㊁3分㊂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73㊂3.自尊量表[16],共有10道题,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㊂本次测量的α系数是0.84㊂4.生活满意度量表(S W L S)[17],共5个项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㊂本次测量的α系数是0.76㊂(四)数据分析采用S P S S16.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㊁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用A m o s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㊂三、结果(一)项目分析量表各题项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33道初始题项的C R决断值均大于3,按总分高低分组被试,结果表明差异非常显著(p<0.01),因此此33个项目均可以保留下来做进一步分析㊂(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取样适当性检验结果KMO值为0.90,B a r t l e t t球形检验值都显著,均为p<0.001,说明题目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分析,获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6个,可以解释方差变异的50.04%㊂各题项在所属因子上的负荷在0.41 ~0.78之间,共同度在0.33~0.70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51以上,大部分都在0.70以上㊂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最终结果,确定大学生适应性包含6个因素,分别对应为职业适应性㊁学习适应性㊁社会适应性㊁人际适应性㊁生理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㊂表1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负荷矩阵㊁贡献率及共同度题项职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共同度N210.520.49 N230.630.47 N240.730.59 N310.710.61 N320.720.58 N330.680.55 N340.590.46 I120.610.40 I140.700.53 I210.730.59 I220.720.59 I320.560.47 I330.480.40L220.600.45 L230.700.58 L240.620.55 L250.560.51 M110.540.45 M130.760.67 M180.780.70 M210.470.46 M220.480.57 K110.550.33 K120.630.42 K140.530.38 K130.620.42 J110.490.43 J120.640.57 J140.490.41 J150.410.38特征值3.583.022.572.381.831.64共计贡献率11.9610.058.577.926.095.4650.04(三)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另一半数据(n=966)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㊂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接近验证性因素分析所要求的拟合指数标准,显示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结构模型可以接受(见表2)㊂表2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主要拟合指数模型χ2d fχ2/d f T L I C F I I F I R M S E A nA S F C1682.1513984.2270.8220.8370.8380.058966(四)信度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信度检验,主要考察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㊂从表3可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α系数在0.51~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4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㊂但是有些维度的α系数略高于0.50,不是太理想㊂表3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信度分量表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α系数0.880.770.600.510.710.730.84重测信度0.840.790.690.600.670.720.82(五)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采用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进一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见表4㊂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2~0.51之间,大部分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30~0.50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㊂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6~0.81之间,大部分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0 ~0.80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㊂结合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㊂表4适应性各因素之间和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量表名称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适应性总分学习适应性1生活适应性0.35**1生理适应性0.12**0.35**1社会适应性0.36**0.39**0.27**1人际适应性0.29**0.37**0.30**0.50**1职业适应性0.51**0.38**0.18**0.52**0.38**1适应性总分0.71**0.65**0.46**0.73**0.66**0.81**1 2.效标关联效度取一般健康㊁生活满意度和自尊为效标,计算大学生适应性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如表5:适应性总分与一般健康有0.33的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有0.44的显著正相关,与自尊有0.47的显著正相关,效标关联效度达到统计学标准㊂表5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效标效度量表名称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适应性适应性总分一般健康-0.25**-0.20**-0.15**-0.23**-0.20**-0.22**-0.33**生活满意度0.34**0.29**0.20**0.33**0.35**0.38**0.44**自尊0.34**0.35**0.21**0.38**0.43**0.35**0.47**四、讨论(一)量表的编制程序及量表的信效度指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修订是基于心理素质视角,依据 评估品质 ㊁ 可评价性 和 考虑答题者的心理倾向 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收集㊁整理项目库,经过试测㊁初测和正式测验后形成㊂为了确保修订量表的科学性,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考察㊂首先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两种指标考察了量表的信度㊂结果发现,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1到0.84之间,重测信度介于0.60到0.84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㊁重测信度为0.84,结果良好㊂其次,本研究通过标准化的修订程序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通过各维度之间和总分之间的相关矩阵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均显示可以接受㊂此外,量表还考察了三个外部效度,结果显示适应性总分和一般健康总分的相关为-0.33,和自尊的相关为0.47,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为0.44,且均非常显著㊂可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是令人满意的㊂(二)本工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本量表可应用于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等领域的研究㊂近十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18],其中以适应性问题最为广泛[19]㊂究其原因,这都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缺乏有关[20]㊂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大学生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的功能要素,它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状态的主要因素[7,21-22]㊂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量表从个体具有基本性㊁稳定性和衍生性的品质出发,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在适应性上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问题,还可进一步对问题的深层根源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检测那些虽然暂时没有适应性问题但容易受到应激事件影响的个体,为提前制定干预预案提供指导㊂此外,还可以在群体层面上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㊁结构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指明方向,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㊂(三)本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本研究在正式测量中抽样不够均衡㊂大四学生样本相对过少,华南和东北地区未能抽取有效被试㊂虽然整体量表的信度较好,但是个别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还有待提高,比如生理适应性㊂由于内部一致性系数与题目长度㊁数量直接相关,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考虑增加部分题目㊂另外,本研究对所得维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时,其拟合指数偏低,尚需要进一步改进㊂致谢:感谢王金良副教授在本研究中给予的宝贵指导和支持;感谢王智老师和杨念㊁王鑫强㊁刘传星㊁李晓辉㊁董泽松等同门提供的建设性意见;感谢王立新等老师在数据收集中提供的帮助!参考文献:[1]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2]王钢,张大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4]张大均,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5]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6]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44.[7]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M]//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94,503-504.[8]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9]邓颖琦,顾海根.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 A S S大学版)修订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98-103.[10]卢谢峰,刘华山.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122-127.[12]纪木茂,房明,吴斌,等.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M]//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7-23.[13]王滔,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4]S p i e l b e r g e rCD.A n x i e t y a s a nE m o t i o n a l S t a t e.I n.D.S p i e l b e r g e r(E d),A n x i e t y:C u r r e n tT r e n d s i nT h e o r y a n dR e s e a r c h(v o l.Ⅰ)[M].N e w Y o r k:A c a d e m i cP r e s s,1972:24-49.[15]杨廷忠,黄丽,吴贞一.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选的适宜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9-773.[1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增刊):165-167.[17]郑雪,严标贵,邱林,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3-65.[18]童辉杰.对20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质疑[J].思想理论教育,2007(5):80-83.[19]郭晓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分析[J].心理研究,2011,4(2):88-94.[20]罗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王爱平,许燕,等.学校行为适应㊁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85-388.[22]周正红,周生江,张桂青.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㊁心理适应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203-206.责任编辑曹莉。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作者:付小鑫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着重从学校适应的构成、研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综述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适应自我和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
适应是贯穿人生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个人的适应能力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而它是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Stewan, Sokol& Healy等,1986)。
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的要求、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生活和学生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和冲突。
如果这么冲突不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那么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而,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对实践和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变化,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
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校适应的构成、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特点以及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一.学校适应的构成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地界定,对学校适应的构成也没有统一的结构体系。
西方学者对适应性的研究集中在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职业适应性等具体领域。
1984年,贝克(Baker, R. W.)认为此前对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类: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和对学校的认同,并基于这一结论开发了SACQ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这一问卷在大学生学校适应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编制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编制测量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量表包括学习与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生活适应、情绪调节等四个分量表,结果显示量表总分在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专业四个因素上均没有差异,情绪调节分量表的得分仅在性别因素上有差异,生活适应分量的得分表在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三个因素上均有差异且后两个因素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标签: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编制;结果分析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概念界定朱智贤认为广义的适应是指当个体遭受心理挫折时利用自我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过程;而狭义的适应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主体能够利用自身的调节系统使内外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
[1]生物学上的适应性指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与环境相适应,以帮助其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心理学对适应性的定义具有层次性,在认知领域最富代表性的是皮亚杰的平衡理论,他认为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顺应和同化相平衡的结果。
赫伯特·斯宾塞在《社会学研究》一书中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了社会适应性。
他认为社会适应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适应主要有三个内容:其一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其二,是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其三是对社会活动的适应。
2、问题提出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第一,评价工具和量表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二,国内在研究和评价大学生适应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国外的量表;第三,国内自编的问卷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尚缺少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测查的有效工具。
二、量表研究与编制过程1、初试量表的编制(5)因素命名。
根据题项的表述,总结概括出各分量表的名称。
分量表一命名为学习与时间管理,指个体能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依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分量表二命名为人际交往,指个体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与异性交往、与老师交往、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分量表三命名为生活适应,指个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的适应程度及对新环境的主观接受程度;分量表四命名为情绪调节,指个体面对某些特殊情境时对自己情绪的调整与控制能力三、结论《大学新生适应性量》共有19道题目,包括四个分量,即学习与时间管理(7道题目)、人际交往(4道题目)、生活适应(4道题目)、情绪调节(4道题目)。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小组成员:曹丽华院校: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系别:信息科学系班级:08心理学号:088314152曹露梅学号:088314153 孙靓学号:088314112刘晨晨学号:088314110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一、测验目的1、定义理论定义: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坏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坏境,最终达成个体与社会坏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操作定义:通过测量大学生在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和身体状况等四个维度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
2、测验对象(被试群体的基本信息)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性别:不限受教育程度: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二、计划 1、访谈访谈一问:同学,对不起,打扰一下,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答:可以。
问:请问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什么看法?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啊,大概就是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吧。
问: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交方面,那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具体是指什么呢?答:也就是工作学习吧,大学生嘛。
问:你认为与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有关系吗?答:有吧,但感觉不是很大,只占小部分。
答:谢谢你的配合,再见!访谈二问:不好意思同学,麻烦你一下,打扰你几分钟。
想问你几个问题。
请问你觉得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恩,比如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情况,应该还有个人自身特征吧。
问: 那你觉得个人成长环境是怎样影响社会适应性的?答:比如说,有些大学生总是依赖父母,自己从来都不自己做事,甚至连一件衣服都没洗过,这样的学生自然而然到大学里不会适应。
问:那么个人自身特征又是怎样影响的呢?答:比如说,有些意志坚强的同学遇到事情就会主动求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就会克服困难;而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只会等待,相比之下,前者更能适应。
问: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答:不客气。
访谈三问:你好同学,打扰一下,我们目前正在编制一个量表,想做几个问卷,希望得到您的配合。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其学习适应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学习环境变化时,能够有效调整学习策略、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适应不仅关乎学业成绩,更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编制一份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其学习策略调整以及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编制一份适用于评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量表。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适应性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心理学测量原理和方法,进行量表条目的编写、筛选和修订,最终形成一份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该量表将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和研究者提供有力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更加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
学习适应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业成功的保障,更是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学习适应性是大学生应对学习挑战的关键。
大学课程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深度,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策略。
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从而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适应性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认知、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通过学习适应性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适应性还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个体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大学生生涯调适力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生涯调适力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2010-10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提高在校大学生生涯调适力,使大学生在迈出校园之前对新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应对心态和适应能力是提升其就业力的根本途径之一。
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研究一旨在编制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生涯调适力量表,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涯调适能力,为高校生涯教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提供参考。
本研究根据文献探讨,归纳出在校大学生生涯调适力的四个建构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大学生生涯调适力量表》;并进一步验证了量表的信效度,通过量表施测了解当前大学生生涯调适力现状。
研究二分主要析了大学生生涯调适力与生涯决策困难的相关关系及其在性别、年级、学科、家庭背景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选取武汉地区四所不同层次的大学,对其全日制本科生中672名大学生样本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生涯调适力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生涯规划和生涯信心。
大学生生涯调适力量表项目鉴别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大学生生涯调适力整体得分中等偏上,在具体维度上,大学生对自我生涯发展的信心较高,自我探索与环境探索的能力次之,生涯规划能力较差。
(3)大学生生涯调适力在年级,学科类别、生源地和社会工作经历四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而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4)大学生生涯调适力及其各个维度与生涯决策困难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生涯调适力各维度对生涯决策困难类型有相应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调适力;生涯决策困难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 the higher employment pressure,it is to become a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how to promote undergraduates’employment.One of the fundamental way to enhance the students'employability is to improve their career adaptability,making students to have good attitude and ability to adapt a new work.The majo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One is to develop a suitable inventory of career adaptability for the Chinese undergraduates.In order to devise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Inventory,a survey was conducted,according to which the four factors were summarized.The stud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as the methodology.The analysis of the Study Two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among demographic variables,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and career adaptability.There were672valid subjects chosen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Wuha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The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s’career adaptability includs four factors:self -exploration,environment exploration,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confidence.The it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ale are acceptable,and it also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2)The score of undergraduates’career adaptability is higher than average,according to descending order,four factors turned as:career confidence,self-exploration,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3)Undergraduates’Career Adapta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ade,region,major and working experience,but no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4)Career adaptability and its various factors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and they have different predicted effects on the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Key Words:Undergraduates;Career adaptability;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初步编制
635
·论文·
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初步编制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50012) 傅茂笋 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 寇增强
【摘 要】目的 : 编制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适应问题的筛查量表 。方法 : 在问卷调查 、访谈和文献综述 的基础上 ,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技术 , 对 434 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适应状况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讨 。结果 : 大学生的适应问题由六个因素构成 , 学习和生活控制性 、学校和专业满意度 、集体生活适应性 、自我意识 、 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 、人际交往适应性 。全问卷同质信度 Cronbachα为 019268 , 分半信度为 018880 , 重测 信度为 018650 ; 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 01448 - 01776 之间 , 均有统计学显著性 ( P < 0105) , 表明量 表的信效度都比较理想 。结论 : 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可适用于团体间的比较 。
【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adjustment psychometric studies undergraduates reliability validity
适应 (adjustment)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适应 , 前 者是指当作为有机体的人遭受心理挫折时 , 主体利用 自我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 , 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过 程 , 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适应过程 , 作为主体没有发 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环境 ; 而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 础上 , 时间位于前者之后 , 伴随个体心理成熟和思维 水平的提高 , 主体能够利用自身的调节系统 , 充分发 挥自身潜能 , 从而使自身的内外环境达到平衡的过 程[1] 。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 ,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 动关系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 而发展则是积 极的适应[2] 。但如何评价处在特定环境中个体的适应 状态 , 尤其是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 , 自我意 识迅 速 发 展 的 大 学 生 , 国 内 外 对 此 进 行 了 部 分 研 究[3 ,4 ,11] , 但采用的量表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当代大学 生的适应状况 。基于发展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 “适应 量表”的思想 , 笔者在进行访谈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 基础上 , 参阅国内外的相关适应量表 , 试图编制出具 有一定信效度的大学生适应量表 。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姓名:卢谢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刘华山2003.5.1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II正SlS摘要人在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新环境的熟悉,以及了解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并主动调整身心状态以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何看待和处理适应问题将影响到个人的自身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因而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
适应性表示个体与他所处环境有效、恰当地相互作用的程度。
对于适应性的结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本研究从人.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结合有关理沦研究和开放式调查的结果,得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七因素相关模型”,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陛、,£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朋。
价、身心症状表现。
根据以上理论维度编制项目,经过项目评价和预试,最终形成正式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m)。
以本量表为主要调查工具,对8所高校的104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用来做研究是可诘、有效的。
(2)人际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性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3)与其他因素相比,人际适应性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联系更加密切。
(4)大四毕业生在各种适应性水平上表现最强,而大一新生并非在所有适应性方面都是最弱的,相反在某些方面(如环境认同)他们的适应能力甚至超过了高年级学生。
(5)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环境认同方面适应性较差,而在生活自理方面则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并不是最差的。
(6)聚类分析发现,三类大学生在各分测验上呈现出低、中、高不同层次、方向一致的水平差异,分别将其命名为:“强型”(适应性较强)、“中间型”(适应性一般)、“弱型”(适应性较差)。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学习适应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编制一份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过程,包括量表的理论基础、编制方法、实施步骤以及初步应用效果。
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本研究不仅为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工具,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学习适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因此,编制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指导大学生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学习适应的理论探讨和影响因素分析,为后续量表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量化研究方法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以期通过量化手段更准确地评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
在量表编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了多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量表。
这些量表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多维度特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环境适应等方面。
同时,在量表编制过程中,还注重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然而,现有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量表的内容上,部分量表过于关注学习策略和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心理层面的内容。
在量表的适用范围上,部分量表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群体或特定情境,缺乏普遍性和适用性。
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6、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学生的成长进步。通过定期 举行家长会、发放校报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家长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
7、个性化关怀: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 的关怀和支持。比如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辅导帮助;对于心理问题较 严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3、心理适应: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高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时,容易产 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有些学生还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现象。
4、环境适应:高中校园环境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师 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很难融入新的班级 和集体。
四、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 活:
三、结果
1、学习适应:大部分学生对高中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尤其是在数学、物理 等科目上。此外,由于高中课程更注重自学和独立思考,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这 种学习方式的适应困难。
2、生活适应:许多学生反映,高中生活与初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高中课余 时间少,生活节奏快,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此外,学生在饮食和睡眠等方 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我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 要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以及心理适应等方面。同时,我们还进行了 深度访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学校适应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1、学习适应: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学面临着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以及 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一些新生,他们对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的要求感到压力较大。
参考内容
一、引言
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论文
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论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
应对效能是与人们如何管理应激性事件有关的一种效能信念,特指个体在应激情境中对自己应对环境需要的能力做出的主观评价。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全文如下:摘要:通过对46名大学生的访谈和文献分析,编制出40个题目,在170名大学生中进行施测,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保留11个题目,共3个因子。
复测样本为625名高校大学生,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所提取的3个因子,模型拟合较好,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关键词: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因素分析1引言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适应性三方面均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可见适应性对于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正如心理学家妮特(P.Janet)所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适应的过程中。
个体总是在不断地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调整自我,达成和谐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需要面对和处理从学生到社会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心理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顺利渡过该发展阶段。
想要更好地应对问题,适应社会,首先必须准确了解和科学评价自我情况。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建设大学城。
新校区将成为未来各地高校学生培养工作的主要区域。
但已有调查发现,由于新校区环境条件、学习生活情况师生交流方式等因素,使得大学城高校学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更加特殊与严峻。
因此,开发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评测工具,对于了解与应对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保障大学城顺利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在心理适应性工具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已经开发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1],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2],大学生人际适应量表[3],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量表[4],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5]等。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3
冯廷勇 苏 缇 胡兴旺 李 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人格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
摘 要 对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 因素 ,并编制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测验 。对四类院校 918 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 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 、教学模 式 、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等 5 个方面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提取的 5 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 好 ,测验具有较好的信 、效度 。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 ,探索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 。 分类号 B844
762
5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冯廷勇 等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763
大学生的学业期待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 关 [ 6 ] 。R ice等研究了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习适 应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 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 6 ] 。就环境因素而言 , 大量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其学习适应 性 、学业成就的影响方面 ,研究者主要从家庭的教养 风格 、家 庭 结 构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探 讨 [ 7, 8 ] 。这些研究表明 ,父母依然是影响学生社会 化的重要因素 ,父母与学生的关系是预测学生适应 大学生活的重要指标 。另外 ,研究者还从大学生的 性别 、学习任务难度 、学校纪律 、教学交往 、寝室环 境 、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信息的利用等方面对大学 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 9 ] 。 同时 ,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评工具 也开展了一些研究 。其中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 测评大多数都包括在大学生整体适应之中 。 Zitow 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水平问卷 ( CARS) [ 10 ] ,用于研 究大学生面临大学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的主观评 估 , 其 中 包 括 对 学 习 压 力 事 件 的 评 估 。Baker 和 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 ( SACQ )从多方面对 大学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评估 ,包括学习适应 、社会 适应和情绪适应等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 、效度 ,是 国外研 究 大 学 生 适 应 问 题 使 用 最 广 泛 的 问 卷 之 一 [ 11 ] 。但它并不是针对学习适应性的 ,因此 Simon 等人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编制了大学生反 应与适应性问卷 ( TRAC) [ 12 ] ,它将学习适应性分为 以信念 (B elief) 、情感 ( Emotional)和行为 (B ehavior2 al)为基本维度的九大因素 ,即害怕失败 、考试焦虑 、 考试准备 、注意质量 、同伴帮助 、求助教师 、学习优 先 、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容易度 。 目前 ,国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尚处于 探索阶段 。相对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大 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新生的学习适 应性 。大多数研究者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 、 原因和对策上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特别是对大学新 生的心理适应方面的研究较多 [ 13 ] 。章明明的研究 表明 , 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占总体不适应的 2718% ,其主要原因有学习动机不足 、对专业缺乏兴 趣 、心理冲突与情绪波动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 [ 14 ] 。 徐鸿等人认为 ,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对 学习方法 、学习环境 、学习计划和学习自我意识不适 应等方面 [ 13 ] 。另一方面 ,国内也有少数研究者开始 探索测验工具的研究 。冯廷勇 、李红采用问卷法研 究了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主
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
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验证【摘要】本研究旨在针对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进行编制并验证其信效度。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量表的编制过程,信度验证方法和效度验证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得出了相关结论并进行展望。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结果,并探讨了其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新校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编制、信度验证、效度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实践意义、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一个新校区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不同地方的同龄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挑战。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这对他们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心理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新环境或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应对能力和适应水平,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
对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进行研究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面对新校区环境,大学生可能出现适应困难、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研究新校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水平,编制相应的量表用于评估和干预,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新校区的心理适应情况,可为学校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新校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进行量化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通过编制并验证心理适应性量表,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了解新校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通过分析量表数据,可以为教育部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和指导,帮助新校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取得学业成绩,并帮助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适应性问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
为了全面评估大学生的适应性状况,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导,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本文旨在介绍该量表的编制背景、目的、过程以及初步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量表的结构和维度。
通过严谨的统计分析,我们对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我们还对量表进行了初步应用,以验证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量表的编制旨在为大学生适应性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帮助教育者和辅导人员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适应性状况,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本量表也可为大学生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提供参考。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量表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大学生适应性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之前,有必要对现有的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和理论进行梳理和综述。
大学生适应性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社交等环境变化时,能够有效应对、调整并融入新环境的能力。
它涵盖了学术适应、社交适应、心理适应等多个维度。
学术适应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学术适应是指个体在大学环境中,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社交适应则是指大学生在新的社交环境中,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能力。
心理适应则涉及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
在量表的编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适应性的量表,如“大学生适应性问卷”“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等。
这些量表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
然而,这些量表在文化背景、题项设置、信效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编制一份符合中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应性量表显得尤为重要。
--量表维度确定分析报告
--量表维度确定报告————————————————————————————————作者:————————————————————————————————日期:大学生适应量表结构维度的编制1 文献综述目前,适应问题是我国大学生当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一类心理问题,大学生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
所谓适应,目前心理学领域里较多的观点认为,适应是个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既包括对物理环境变化的反映如光、电现象,也包括对人际环境变化的反映,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适应性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鉴于大学生适应问题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是心理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单从评价大学适应的角度来看,国外研究者已经发展出较为成型的评价工具和量表,如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1992),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1989)和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2000)等。
CAS评定量表主要从焦虑、压力、自杀观念、弊病本质、自尊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家庭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9个方面作为大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评定维度,这里的适应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环境应对的结果,研究者没有对各个维度的具体内涵界定清楚导致各个维度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联系,9个维度在反映的问题曾面上也不是很统一。
后5个维度反映的是具体的适应问题,但是前4个维度在许多方面与后5个维度有重合。
MMPI-2是由Butcher , Dashlstreom , Gtaham , Tellegen , & Kaemmer对MMPI 修订而成,它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效能感缺失和价值观缺失;二和三主要与个性特征相联系,主要有缺乏生活的兴趣,做事情的无能感,生活的压迫感;四是易于紧张、焦虑,为琐事担心;五是躯体症状的反应;六是学习方面的成功和注意力集中困难。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本文概述分析编制该量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群体的构成和学习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逐渐凸显,成为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的变化时,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和心态,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适应性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其学业成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编制一份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于评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指导大学生提高学习适应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编制一份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量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结合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际特点,我们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习适应性指标体系,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量表的编制和检验。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学习适应性的理论框架,还可以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2、2在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科学、系统、实用的原则,确保量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
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文献调研,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确定了量表的理论框架和测量维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初步拟定了量表的项目和条目。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多次专家咨询和小范围试测,对量表的项目和条目进行了反复的修订和完善。
我们邀请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估,确保量表的项目和条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测,收集了部分大学生的数据,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初步检验。
_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_的编制
(1)第一次预试 2004 年 2 月从全国随机抽取 17 所大学的大学 生 和 研 究 生 为 被 试 , 最 后 获 得 有 效 被 试 2972 名 。 让被试回答经过第二次访谈发展的大学生适应调查 问卷。对预试的结果进行项目区分度(项目与量表 的相关系数大于 0.20)、项目的正态分布情况(正态 分布率控制在- 1 ̄+1 之间)、探索性(因素载荷大于 0.40) 和 验 证 性 因 素 分 析 , 以 及 项 目 内 部 一 致 性 系 数分析,最后保留 65 个项目。7 个维度的累积解释 率为 55.72%。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 为 0.87。 (2)第二次预试 2004 年 5 月 从 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 北 京 工 商 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选取 1207 名大学 生进行第二次正式预试,共获得有效被试 1166 名。 分析的方法与第一次预试一样。最后保留 60 个项 目 。7 个 维 度 的 累 计 解 释 率 为 57.26%, 量 表 的 内 部一致性系数 ! 为 0.94,再测信度为 0.85。 2.3 常模收集 目的在于建立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常模,进 一步考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以确定大学生适 应状况的标准。 2.3.1 被试选取 按照 2004 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高 校数,以及各类型、各年级学生人数,采用分层按 比例取样的方式从全国 182 所学校共选取大专生、 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被试数为 55106 名。 2.3.2 测查工具 所有被试均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 统》,其中包括 4 个部分:(1)中国大学生心理应 激 量 表 ; (2) 中 国 大 学 生 人 格 量 表 ; (3) 中 国 大 学生适应量表; (4)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本研究涉及其中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 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有 60 个项目,分为 7 个大的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 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 满意度,其中前 6 个维度又分别包含 2 个二级维 度,分别是这 6 个维度的现状和调节。让被试回答 他们是否同意项目的内容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 回答方式为 5 点量表:1(不同意) ̄5(同意)。在
师范类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的研究 2019年文档
师范类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的研究引言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是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的技能与方式,还是学生与学校环境互动后的结果。
关于学校适应的构成,西方学者研究焦点分别集中在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与职业适应性等具体领域。
并且倾向于将各种适应性视为一些彼此独立、相对静止的结构,研究结果难以整合,以至于无法对个体适应性的整体水平进行动态分析。
我国对各类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主要根据其不同的群体来确定学校适应的构成因素,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适应量表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五个维度。
杨玉芹在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中,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三个维度,即学习适应、主流文化认同适应、民族文化适应。
张克文、李占江将学校生活适应分为集体适应、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学习适应和师生关系维度。
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我国多是从的某一个方面来研究,例如对职业选择适应的研究(丛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 2004);对人际适应的研究(吴丹《当);对生活适应的2004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研究(赵波《论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及对策》 2002),对学习适应的研究(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2002)等等。
也有一些研究是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整体特点来研究的,但研究对象集中于大学新生适应,例如陶沙(2000)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进行了研究,得出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5因素相关模型。
总之我国缺少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整体研究。
而且我国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学校适应研究目前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
傅茂笋、寇增强(2004)编制《大学生适应量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对于师范类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国内只有少量单一因素方面的研究,如师范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师范生的创造性思维、师范生的人格特征、师范生的反思能力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迷茫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能否适应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同学更好相处,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而,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适应状况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
然而,口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定义还未达成一致,也没有提出统一的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和研究工具。
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种,美国心理学家Ladd等人提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习成功的状况。
Birch则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也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
我国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了界定,其中,陈君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地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
曾晓强提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同学校环境的良好调适状态,即个体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学生角色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赵娟提出,学校适应指的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下,行为方式符合学校的行为规范,发展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谐地与他人交往,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愉快度过大学生活的状况。
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大学生学校适应包括哪些方面的适应还没有达成统一。
陶沙提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
陈君也提出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适应。
有的研究者考察了大学生整个阶段的学校适应,其中,卢谢峰认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七个方面,即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
方晓义等人则提出,学校适应的指标包括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
邓颖琦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包括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4个方面。
从以上可见,大学生学校适应比较公认的指标主要包括学习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等。
目前我国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翻译修订国外研究者编制的量表,例如陶沙修订了Baker和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SACQ)考察了我国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该问卷从大学生的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认同和身心症状4个方面对大学生适应问题进行了测量,该量表在国外是使用比较多的量表,但题目和维度是否适合我国大学生还值得探讨。
第二种是我国研究者编制的量表,其中,我国的研究者陈君四编制了《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情绪适应,共45个题目。
邓颖琦则对学校生活适应量表高中版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大学版,共31个题目。
曾晓强编制了《简明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适应3个方面,共25个题目。
卢谢峰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66个题目,方晓义等人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60题目。
不同的研究者分别使用了以上这几种量表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状况,例如,邱鸿钟和吴志雄的研究使用了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潘朝霞等人的研究和陈晓等人的研究使用了卢谢峰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包文婷和秦涛等人的研究使用方晓义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综上所述,虽然以往研究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界定、测量指标和测量工具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还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大学生学校适应还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其次,以往研究者各自提出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而代表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主要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三,虽然以往研究者编制了一些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但这些量表还缺乏统一的测量指标,同时这些测量工具也缺乏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包括哪些测量指标,并且需要发展信效度比较好的适合研究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量表。
本研究借鉴以往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的测量指标和工具,然后结合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编制适合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题目,并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1. 1对象对四类院校的1 -4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测试。
这四类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科大学以及农业类大学。
本研究进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共发出5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3份(91%),其中男生186人(39.3 % ),女生287人(60.7%) ;综合类大学学生113人(23. 9% ),师范类大学学生158人(33.4% ),理工科大学学生109人(23. 0% ),农业类大学学生93人(19.7% );大一学生98人(20.7% ),大二学生147人(31. 1% ),大三学生138人(29. 2% ),大四学生67人(14. 1 % ),研究生23人(4.9%)。
该测试的473名被试进行项口分析、鉴别度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二次测试共发出41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8份( 93 % )。
两次测试共发出问卷936份,收回有效问卷861份(92% ),其中男生为429人(49. 8% ),女生为432人(50.2% ) ;综合性大学学生215人(25 % ),师范类大学学生270人(31.4% ),理工科大学学生241人,农业大学学生135人(15. 6% );大一学生231人(26. 8% ),大二学生225人(26.1 % ),大三217人(25.2% ),大四125人(14. 5 % ),研究生63人(7.3%)。
两次测试的被试共861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1.2方法本研究拟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并结合以往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确定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维度。
本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开放式问卷的题目包括:①你认为大学生活有什么特点?都包括哪些内容?②你认为大学生活有哪些需要适应的?哪些方面适应得好?哪些方面适应得不好?开放式问卷的被试为124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84人。
结果表明,学习适应是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主要方面,包括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等;其次,人际关系的适应,主要包括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的适应;第三,独立自主的适应,包括大学生独立地处理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第四,学校环境的适应,包括对学校饭菜的适应、学校资源的利用、校园环境的适应等;第五,集体适应,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班集体活动的参与和适应。
本研究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确定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维度包括学习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师生关系适应、自主独立性适应、集体适应和学校环境适应。
借鉴以往测量这些维度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开放式问卷的结果,编制出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初始问卷的题目,共70个题目。
问卷采用Likert 5点法计分,即完全符合为1分,基本符合为2分,不确定为3分,基本不符合为4分,完全不符合为5分。
1.3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17. 0和AMOS 5.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项口分析、鉴别度、信度、效标关联效度的计算,采用AMOS 5. 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2. 1项目分析首先把反向题目上的得分进行重新赋值,使被试的得分越高,学校适应越好;然后将各被试在所用项口上的得分相加,求出各被试的学校适应总分;再将量表总分进行降序排列,确定前27%的被试(高分组)和后27%的被试(低分组),训一算每个题目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中第14题,15题和50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统计上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2. 2鉴别度分析美国测量学家伊贝尔认为,鉴别度指数在0. 2以下的题项质量较差,应予以淘汰。
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的题目中第14题,15题,22题,44题,49题和50题的鉴别度指数在0. 2以下,应该予以删除。
经过项口分析和鉴别度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6道题目,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剩余64道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 3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以473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初始量表的64道题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样本适当性度量值KMO 为0. 896,X2= 13177. 500 , df=2016,P <0.001,结果表明该样本数据很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对因素分析结果进行方差优秀旋转,结合碎石图,提取出7个因素,这7个因素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7. 540%,删除因素载荷小于0. 35的题目以及在两个因素上载荷都高的题目共11道题,最后剩余53个题目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量表的题目。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7个因素依次为学习适应(14个题目)、师生关系适应(13个题目)、集体适应(10个题目)、同学关系适应(5个题目)、自主性(4个题目)、生活适应(3个题目)学校环境适应(4个题目)。
各因子所包含的题目、因子载荷以及各因子的特征根、方差解释率。
2. 4效度分析2. 4. 1验证性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考察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量表的结构效度,即考察构想模型与实际模型的拟合度,以及项口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运用A-MOS,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模型对861名被试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
全部项口与各维度的拟合指数。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全部题目的X2/df为2.959,同时RMESA小于0. OS,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经常报告的指数TLI , CFI和GFI都达到0. 80以上,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是比较好的,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Z. 4. 2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析本研究还计算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及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来代表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结构效度。
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各因素的相关在0. 130 - 0. 536之间,相关适中,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538 -0.775之间,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这说明该问卷的各维度之间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因素又能较好地反映所测查的内容,整个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4. 3效标关联效度本研究选取147名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效标关联效度的被试,其中男生75名,女生72名。
以Campbell等人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Scale)与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相关系数作为效标关联效度,以往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者也大多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作为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效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