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合集下载

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1]张金荣. 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2]沈悦.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韩力争.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金庆英.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5]索涛. 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6]李鹏. 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7]郭薇. 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2.[8]郑丽军. 同性恋的角色区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2.[9]张萍.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10]周雪婷.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Wei丨丨xin:lxs12321[11]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12]刘建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3]方必基.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4]陈坚.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5]胡卫星. 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6]吕晓峰.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17]邵华. 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18]陈英敏. 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19]杨笑怡. 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20]郝兴昌. 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1]王雷.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22]陈浩彬. 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23]戴吉. 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24]尚倩. 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25]刘航. 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26]刘永琴. 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司海迪. 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大学,2014.[28]黄玉晶. 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恐惧情绪感染神经生理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29]毕翠华. 工作记忆的保持影响时间知觉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30]张璇.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吉林大学,2014.[31]罗书伟.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32]金芳. 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33]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34]张灵聪.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35]李永瑞.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36]毛志雄. 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1.[37]邓铸.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38]冯正直.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39]蔡华俭. 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40]王文静.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41]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42]张兴贵.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43]许明智. 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44]方平.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45]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46]彭平. 评价中心的测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7]连淑芳.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8]庄锦英. 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9]刘文.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50]吴明证.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1]郑剑虹. 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52]宋其争.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3]石伟. 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4]陈旭.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5]刘云艳. 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6]孔德生.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57]于国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8]杨秀君. 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9]邱扶东. 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60]许远理. 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61]易芳.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62]张林.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63]迟立忠. 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较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4]甄志平.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5]隋雪. 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66]周永垒. 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67]周楚.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68]李永鑫. 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69]王振宏. 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70]刘惠军. 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71]翟群.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72]聂衍刚.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73]刘志宏. 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74]丛晓波. 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5]陈秋珠.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76]左志宏. 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7]席居哲.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8]武建芬.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9]黎琳. 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80]安秋玲.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81]杨福义. 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82]王艳梅.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83]迟毓凯. 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84]邱林. 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85]任俊. 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86]纪林芹. 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87]魏义梅. 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88]陈劲. 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89]杨秀莲. 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90]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91]邵秀巧. 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92]李芳. 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93]张玲玲.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94]卢爱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95]梁晓燕.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96]张琳琳. 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97]钱国英. 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98]范方. 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99]梅松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100]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01]吉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2]杨晓峰.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103]董志明. 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04]文峰. 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和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105]许书萍. 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6]陈保华. 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7]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08]钱丽.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09]陈瑜. 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0]才源源. 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1]宋娟. 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2]孙永丽.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3]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14]李湘晖. 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5]蒋灿. 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116]蒙茜. 大学生拖沓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117]吴韬. 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118]李恒. 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9]唐文清.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120]王春花.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1]姜松梅. 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122]骆鹏程.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123]马甜语.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4]张静.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126]董光恒.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27]王立君. 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128]何飞. 基于Kahneman前景理论的风险规避与风险寻求决策的脑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129]方学梅. 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0]李佳川. 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1]程科.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 [132]沈勇. 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9.[133]张敏. 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134]范会勇.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135]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6]蔡颖. 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137]王芹. 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38]付喜凤. 心理疏导研究[D].武汉大学,2010.[139]蔡丹. 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特点[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0]许书萍.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1]曾晓强. 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42]袁加锦. 情绪效价强度效应及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143]胡寒春. 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44]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145]焦蒲.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146]雷鸣.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 [147]朱慧敏.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48]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149]孙婷. 反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150]卓美红. 2-9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51]郭宏燕. 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8.[152]陈晓娟.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53]牛丽凤.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154]李荣刚.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55]黄丽. 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性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9.[156]刘利敏.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7]李娜.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58]梁颖. 组织中员工沉默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59]张吉.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D].西南大学,2009.[160]崔丽娜.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1]安晓斌. 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162]李水红.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3]曾蓉.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164]吴琛.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165]邓玉琴. 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09.[166]侯小花. 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167]张墨.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模型及其验证[D].西南大学,2009.[168]潘利若. 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 [169]周琴. 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170]魏球. 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171]胡会丽. 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172]胡夏娟. 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173]石轶. 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4]丁成莉. 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其工作绩效和工作卷入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175]左恩玲. 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6]顾海艳. 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77]谢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8]王丽君. 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9]舒子吁. 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80]徐丹丹.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类型比较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81]蒋燕宾. 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82]陈洁. 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83]刘婷. 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84]左艳梅.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5]赵欣.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186]鲁朋举. 中学生学业成就目标特点及其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187]索雪原. 初中生希望与自信关系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8]袁俏. 湖南省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89]王淑芳.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190]李改.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191]梁宇颂.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192]刘晓静.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193]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194]王亚鹏.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195]申艳娥.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196]严标宾.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197]黄红. 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3. [198]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99]徐小燕.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00]李瑛.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201]李金钊. 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202]万煜.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203]彭纯子.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204]余洁.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 [205]唐薇. 麦尔斯—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的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206]田瑞琪.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207]曾荣侠.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208]陈超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209]尹海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 [210]卢春莉.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山西大学,2004. [211]武成莉.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212]顾倩. 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大学,2004. [213]谭小宏. 中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4]徐小军.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5]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6]陈铮. 信息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7]张更立. 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8]杨丽娴.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219]黄海.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 [220]刘逊.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21]王亚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22]钱玉燕.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 [223]曲苒.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4]吴越.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5]李成齐.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6]高旭辰. 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27]何小蕾. 情绪智力问卷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28]陈以洁.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229]张宁. 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30]沈之菲.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31]李阳模.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32]李朝霞.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233]程涛.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234]邰永琳.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235]朱韶蓁.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36]万黎.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6.[237]王倩.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8]于红丽. 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9]李冬梅. 中小学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240]徐晓宁.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241]王燕. 工作倦怠的跨行业调查和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242]俞海运. 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3]邹玉梅. 容貌特征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4]徐辉. 情绪对风险决策和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5]李英武.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246]刘建岭. 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247]周翠金.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248]史玉军.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9]付梅.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250]龚德英. 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51]龚艺华.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52]阳毅. 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3]李凤兰.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4]向光富.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5]杨海荣.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6]肖建伟.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7]李斌.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8]王晖.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59]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60]蒙家宏.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61]毕玉芳. 情绪对自我和他人风险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62]王晓娟. 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编制及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05.[263]陈静. 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264]琚晓燕. 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265]刘世瑞.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266]袁红梅. 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5.[267]丁园园.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268]刘永芳.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269]张惠敏.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270]陈顺森. 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 [271]袁莉敏. 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272]张玉柱.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273]陈瑞君. 零售业人员情绪劳动、情绪耗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274]王飞飞.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75]陈睿. 自我职业选择测验量表(SDS)的修订及大学生职业选择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6.[276]沈雪萍.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7]杨晓晖.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78]滕兆玮.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79]龙艳.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280]胡岚.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

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随着学童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当前市面上的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种类繁多,但很多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容不精准、评价结果不具体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量表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因此,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一份适用于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并验证其可信度和有效性。

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明确评价指标和内容,构建一个评价体系。

然后,应用该量表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测试,对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该量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明确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然后,构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因素和评价指标,设计量表并进行前测和正式测试。

最后,对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量表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通过本研究,构成了一份适用于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包含了心理健康的五个维度,即生理健康、情感健康、社交健康、认知健康和行为健康。

每个维度都包含了多个评价指标,如身体状况、情绪状态、社交能力、思维能力、行为水平等,共30项指标。

经过实测,该量表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较高。

五、研究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评价内容具备指标全面、评价准确、结果具体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而且,该量表的编制研究可为今后评估学童心理健康提供一般参考,也可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总之,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干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健康人格结构量表编制

大学生健康人格结构量表编制

人格健康 者应 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 团队协作精神[ ] 具有 4。
青少年健康 人格 者应具 有 弹性 的适 应能力 [ 。人格 健 9 ] 康 的人对社会表示 极大 的关 注 , 意 同外界 密切 接触 , 有 愿 具 较强 的社会责任感 和道德原 则【 。“ 7 责任 心是健康人 格 的核 ] 心” 。现代健康人格 的形成 显然既要保持 自我做 出选 择 的权
才 最 有 意 义 。
人格作 为一种 重要 的心理品质 , 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 一 在
个人 的身心健康 、 生活幸福与事业成 功。通常认 为人格是一 个人相对持久 、 稳定 的心理行为特征 的总和 。健康 人格是一 种和谐统合 的人格 , 人格 统合 良好的特征包 括客观 的认知与 正确的 自我意识 、 乐观 向上 的生活 态度 与积极 的情 绪体 验 、 和谐的人际关 系 与 良好 的社会 适 应 、 践活 动 的积 极 主动 实 性、 创造性与 自我效能感 _ 。 l’ _ 荣格认为拥 有健康 人格 的人 是实 现 了个 体 化 的人。人
人格模式指出人格健康 者 的特征 中包 含深厚 的人 际关 系 和 深厚 的友谊 。中国古代传 统文化在人 与人 的关 系上 , 张 j 主 宽和处世 , 强调 和谐有 序 , 要善 于协 调好人 际关 系。大学 生
燕 国材曾将《 周易》 中对理想人格 的描述进 行概括 , 得到
1 项 心理 特征 : 中包括奋 发有 为的积极 态度 、 人和乐 的 8 其 与
特 征之一就是具有 良好 的情绪调控能力 _ 。 5 ]
格实 现整合 的人 , 会表现 出高度的 自我认识 、 自我接 纳 、 自我 协调 。奥尔波特认 为健康 人格 者具 有 自我接纳 和 自我客 体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它的一端是心理疾病或障碍,另一端则是人格健全,中间还有心理机能正常或其它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疾病或障碍属于不健康的层次;心理机能正常属于“消极的心理健康”,已经被过分关注,甚至主导了心理学的研究;而人格健全作为“积极的心理健康”,正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调整,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

编制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与借鉴西方相结合、发扬传统精神与适应现代需要相结合,采用多方法、多视角较系统地探讨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的结构和内涵,编制测量工具。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探讨心理健康的内涵;然后用测量学方法来测查心理健康的结构,获得其操作化界定;然后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在概念关系中,运用相关、回归、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所进行的五个研究包含10个小研究,共涉及被试4504名。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从健全人格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两个角度进行综述。

本文从西方积极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心理和谐等角度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梳理了国内外新近的一些研究,厘清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的内涵。

通过对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综述,发现大多数评估工具缺乏系统的方法学研究,缺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方法学依据。

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的初步探索”。

采用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逐步厘清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

数据表明:心理健康具有广泛的行为表现,以健全人格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能够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第三部分为“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建构和量表编制”,共有2个研究。

在总结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结构,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与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法,编制出包含6个维度,共27个项目的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广东地区民办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广东地区民办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子上有显著差异 , ( ,1 )=6 0 6 P=0 00<0 O 。为 F 18 8 .2 , .0 .1
了进而考察不 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积极乐学 因子上 的差 异来
第 8期
李春燕 广东地区民办高校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 9
( ) 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变 量的 回归分析 五 大 情绪评 价力 、 绪适应 力 、 情 情绪 调控 力 、 情绪 觉知 力 以 及 情绪表现力 五个变量先后进 入对 情绪智力的 回归方 程且
20 0 9年 1 2月 。
( ) 回收的 问卷进 行 回答 完整 性与 真实性 的检 查 , 3对 对于漏答项 目超过 5条 的问卷予 以剔 除 , 以及 对 于作 答有
两个 年级 的积极乐学水 平 在 0 0 . 5水平 上也 存在显 著性
差异 ; 文理科学生在幸福 体验和 积极 乐学 两个 因子上 , 、 文 理科学生之间均在 0 0 .5水平 上存 在显著差异 , 在幸福体验 上 , ( ,1 )=4 8 1 P=0 0 9<0 0 ; F 188 .0 , .2 . 5 在积 极 乐学 上 , F 18 8 5 4 2 P= . 2 0 0 。说 明相 比理科 学生 , ( ,1 )= . 1 , 0 0 0< .5
总之 , 大学生 的情绪 智力 与心理 健康 之 间存 在显 著相
关, 这启示我们 , 当前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 的心理健康 教育 在 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 的情绪智力对 心理健康 的重要作 用。
参 考文 献 :
有极显著的意义, 对情绪智力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 P<
00 1 ( 表 7 。 .0 ) 见 ) 表 7 大 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变量 的逐步回归分析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UPI)1. UPI简介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lnventory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

该量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

1991年,由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会长松原达哉与樊富珉翻译介绍给国内。

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UPI的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

”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

它有四个作用:(1)全面掌握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2)做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必要的治疗;(3)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4)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手段与工具。

UPI的特点是简便易行,便于团体测验,信息量大,筛选有效性高;测验过程不易引起心理抵抗;对施测人员无特殊要求等。

是用于新生心理健康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的最佳调查量表。

已在我国高校推广。

2. UPI问卷3. UPI的记分方法与筛选标准其中每一类学生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尽快约请他们到咨询机构面谈,了解问题性质与程度。

通过每人15分钟左右的面谈,区分出A、B、C类。

A类:各种神经症、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者。

对他们要继续坚持面谈,直至症状缓解或消除。

B类:一般心理问题,属适应不良,能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者。

面谈时建立信任关系,有问题时可主动咨询。

C类:无特殊问题者,症状暂时不明显或已解除。

第二类学生应引起重视,有条件时可请来面谈。

一般过半年左右再调查一次。

4.UPI的实施与统计分析UPI可用于个别测试也可用于团体测试。

作为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可在新生入学后,以200人以内集体进行测验。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一、引言积极心理是指个体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具有积极、乐观、自信、坚韧、奋斗等特点,是人们成功、幸福和健康的重要心理支撑。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了解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现状,本报告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二、编制思路本报告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规律,采用心理学测量的理论和方法,以了解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方方面面。

品质量表由以下几个维度组成:1. 自信与乐观维度:包括对自我能力的评估、自我肯定程度、态度积极乐观程度等;2. 坚韧与抗挫维度:包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努力程度、逆境中的承受能力等;3. 奋斗与进取维度:包括追求目标的决心与动力、勇于拼搏的态度等;4. 情绪调节维度:包括积极情绪的感受程度和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向等。

三、调查与结果分析为了编制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我们选择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广泛的调查和问卷收集,我们最终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有效样本。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 自信与乐观维度: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大学生普遍对自我能力持有较高的评估,并且积极向上的态度较为突出。

这表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了较高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比较坦然和积极。

2. 坚韧与抗挫维度:大多数大学生在挫折面前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较为脆弱的一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

3. 奋斗与进取维度: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目标和动力,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追求。

4. 情绪调节维度:大学生整体情绪较为稳定,能够积极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摘要在建立中国人人格大七结构模型以及成熟的人格量表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人格量表。

统计结果表明,由68个项目、7个维度构成的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与中国人人格的7因素模型有着良好的拟合,而且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此外,在55098名被试上建立了CCSPS的常模。

研究结果表明CCSPS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可靠的人格测量工具。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信度,效度。

1问题提出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是一种良好状态(well-being)[1]。

这个定义同时也隐含这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既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

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心理行为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会明显地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并且与生理反应也有间接的联系。

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探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离不开对人格的研究的探讨。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人格维度的探索及人格量表的编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首先,作为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反应倾向,人格的差异不能解释为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但却可以为科学认识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一种动态的机制。

具备不同人格特点是个体无所谓好坏,但在某些情境下具备某种人格特点的人更容易适应,而在另外的情境下则是具备另外人格特点的人更容易适应[2]。

这就把个体自身的特点(人格特点)与个体所处情境特点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进了心理健康评估和教育的范畴,因此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人格因素与其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对生活事件的知觉[3]、应付策略的选择[4]、社会支持的多寡[5]、以及追求目标的类型和强度、内心情感的表露等等,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摘要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咨询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和讨论、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法,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制定了全国大学生常模,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的检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项目分析,信度,效度,实证效度,常模。

1问题提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心理和思想尚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较之已往任何时期,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有关专家指出[1,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采取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对策,有效对策的提出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准确判断。

因此,编制一套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国外已经发展出比较成型的评估工具和量表,如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3],MMPT-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MMPT-2 CMS)[4],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5]等。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绝大多数使用国外早期编制的量表,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章为例,其中61.5%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或对比研究,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次是《卡特尔人格因素测评量表》(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量表》(MM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调查问卷》(LES)[7],这些量表多不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编制的,且因各自的理论构建不同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不便于高校心理工作者对各自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作者:王倩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05期问题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又面临脱离父母、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众多问题,很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1]。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对策,有效对策的提出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准确判断[2]。

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的常用工具多是国外引进,且不是以大学生为适用对象,所以研究的效度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编制一套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和方法1.材料(1)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理论建构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参考国内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并结合开放性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结构从四个方面(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神”的和谐)[3]划分为11个维度:身心合一感、自我尊重感、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结构协调感、群体归属感、角色适应感、人际亲和感、地位稳定感、自然亲切感、理想超越感和信仰价值感。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项目库根据以上建构的11个评价维度,主要以访谈中所得到的原始叙述为基础,自编项目和改编或使用已有心理健康量表中的有关项目相结合,最后确定57个项目组成项目库。

(3)编拟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稿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理论建构,参考相关量表的题目,并请一些大学生校正各项目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最后得到46个项目,然后随机混合排列各维度的项目,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稿。

其中正性项目13个,负性项目33个,分为11个因素:身心合一感(4项)、自我尊重感(5项)、人格结构平衡感(5项)、自我结构协调感(4项)、群体归属感(4项)、角色适应感(3项)、人际亲和感(4项)、地位稳定感(3项)、自然亲切感(4项)、理想超越感(5项)和信仰价值感(5项)。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的开题报告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的开题报告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期间,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心理压力和身心挑战。

根据国内外的调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心理问题既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取向,对于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是,缺少一种主观感受强烈的量表或测量工具,难以准确地评估大学生的人格取向和心理状态,也难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和研究。

因此,开发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评估大学生的人格取向和心理状态,并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指导。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人格取向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2. 设计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并对其进行初步测试;3.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阐述心理健康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目的如下:1. 构建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量表,探索一个更合理、明确、可操作、具有实际应用的方法,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取向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2.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某名校大学生进行定向调查。

问卷将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让被试者填写心理健康量表,以评估其人格取向和心理状态;二是让被试者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专业、居住方式等。

具体步骤如下:1. 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量表项目;2. 制作问卷,包括心理健康量表和基本信息部分;3. 选择研究对象,将问卷发给受试者;4. 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和统计分析;5. 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包括数据分析和心理学分析;6. 编写论文。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

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自强、适应能力强等积极的心理特质。

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和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决心,增强挫折抵抗能力和应对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与质量,具备良好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其成长为社会有用之人。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编制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从而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信息、构建量表结构、编制量表项目、试题的筛选与修订、样本的选取、统计分析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对象为中国大学生,涵盖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学院的大学生。

2. 收集相关信息: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3. 构建量表结构:根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量表的维度结构,确保量表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4. 编制量表项目:将量表的维度结构转化为相应的量表项目,参考已有量表的编制经验,保证量表的项目具备优良的信度和效度。

5. 试题的筛选与修订:通过专家评审和小样本试题的预测试,筛选和修订量表的试题,确保试题内容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6. 样本的选取: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选取样本,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7.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量表的结构与效度,并对不同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

四、预期结果和影响通过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预计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以及不同维度的得分情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与结构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与结构研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与结构研究徐学绥张勇王义宁【摘要】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及其理论模型。

参考已有研究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量表编制,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对454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①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

=0.97),六因子模型拟合良好[自由度(附)=780,比较性配适度指标(C(f)=0.85,标准化(S+M+)=0.05,(RMSEA)=0.051L②量表性度0.95,分度0.90,各个因子性信度和分度在0.75-0.86之间,各因子之间以及与量表之间均呈正(=0.56-0.90,/<0.01)。

结果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信效度良好,以作为有效的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信度;效度;因素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之一。

积心理品质个对的正向心理质,个和行的积,个有的生叫,大学生积心理品质的研究其度培养系构建、培养路径及策略面,对其内在结构的分析研究则对较少,其中代表性的有塞利格曼、皮森、孟万的研究。

塞利格曼和皮森倒在分析西文化普遍视的美德和人类性格优的上,构建“价-行分类系”来研究积心理品质结构。

孟万X3Y结合中国国和传统文化精髓,创立中国学校积心理健康新系,建构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

积极心理品质在结构研究推动了其测量的发展。

以往研究本建构了大学生积心理品质的多结构,探讨了积心理品质的本构成,但结构中各度之间的系及其在征有待进一步分析,各度中的核心品质有待进一步探索。

为了增强D01:10.19521/ki.1673-1662.2020.06.001基金项目: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2017JKDY-20);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资助(粤教思函〔2020〕5号):526020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徐学绥);广东理工学院(弓)通信作者:张勇,Email:kejizhangyong@ 结构模型大学生积心理品质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量工具,并探索积心理品质的结构模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摘要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实际调研及专家研讨的方式构建出量表的三个筛查级别,22个维度指标,并据此发展出具体项目。

再通过对890名普通大学生和67名正在接受咨询的临床大学生样本进行预试,对另81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测试,以及多轮专家评估来检验和修订项目,最终形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

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模型结构合理,拟合良好;量表各项目区分度良好,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咨询求助和未求助大学生在量表以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因此,该量表可作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项目分析,信度,效度。

1问题提出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转折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加之学习竞争、择业压力、恋爱苦恼、经济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过高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王萍,牟宏玮,吴连海,2009a)。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姚本先,陆璐,2007;Zivin,Eisenberg,Gollust,&Golberstein,2009)。

局部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重视。

例如刘秀英(2011)对河南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心理不正常的比例超过了20%,其中有7.8%的大学生存在严重心理缺陷,有13.7%的大学生属于危险人群,而另外有24.7%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临界状态。

宋丽娟、唐平、杨贵英、叶怀祥和张涛(2012)对四川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调研也指出,大学生总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在22.31%。

樊富珉与王建中(2001)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研究指出,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但仍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与调查研究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性观念;性行为论文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自编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随机调查了180名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不同年级间有显著差异(P=0.008),四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在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间没有显著差异(P=0.532),证明现行性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近年来,发生在青少年、流动人口和老年人中间的性犯罪一直令人关注。

目前,性犯罪发案率已位于盗窃、抢劫之后,居第三位。

在性犯罪中明显地可以看到,犯罪主体缺乏良好的性伦理道德观,自制力和性知识水平都存在着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犯罪者,竟然是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表现为“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的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

大学生在性成熟的过程中,性意识也在相应地发展,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侵入,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作为大学生,他们的性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性教育,其性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种矛盾的产生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性心理方面的困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已是迫在眉睫。

编制出一套有效的量表以测量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即是本研究目的之所在。

在国际上,关于大学生的性健康标准有达拉斯・罗杰斯标准,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只在某些学术刊物上零星可见,研究过于表面化,且皆属质性标准,尚未有一套权威的量表以测查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_王滔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_王滔

第34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l .34 No .1J ournal of S outhw es 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 .,2008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王 滔1,张大均1,陈建文2(1.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400715;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和半开半闭式问卷调查(n =296),经初测(n =833)和正式测量(n =2979),编制了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分量表构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通过测量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量表的因素结构,然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以及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明量表的结构比较合理,适用于测试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1-0122-06 一、前 言心理素质是在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目前心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1]。

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测量工具的选用呈现出两种趋势:①使用成型的、公认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相关量表施测,如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 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CL -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 teen Perso nality F act or Quest ionnaire ,简称16PF )等[2][3]。

大学生心理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试用

大学生心理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试用
71 Rutter M , Beyond long itud ina l da ta: causes, con sequences, changes, and con tinu ity, Journa l of Con sulting and Cl in ica l Psychology, 1994, 62 (5) : 928-9401
测试采用集体方式进行, 当场填写和回收。指导 语为“这是一份用于科学研究的调查表, 填写这份调 查表与你的任何学业成绩或操行评定都毫无关系, 而且不需要填写姓名。 希望你能尽量实事求是地填 写”。 测试时间为 1995 年 10 月。
结果与分析
量表内容一致性检验
一、 量表结构 11 因素分析 首先对量表 80 个项目进行一阶因素分析, 经主 成份分析, 提取出 20 个特征根大于 1 的因素。经最 大正交旋转确定的这 20 个因素是: 恋爱问题, 5 项; 同性恋倾向, 3 项; 多角恋, 2 项; 性烦恼, 8 项; 学 习能力障碍, 3 项; 消极与盲目性, 4 项; 学习动机 与归因, 5 项; 考试焦虑, 2 项; 社会适应, 6 项; 心 胸狭隘, 4 项; 家庭不幸, 2 项; 容貌自卑与社交恐 怖, 5 项; 悲观无助感, 6 项; 自我中心特征, 3 项; 疑病症, 1 项; 神经质, 6 项; 厌世与自杀倾向, 4 项; 环境适应, 2 项; 神经衰弱, 4 项; 强迫症和抑郁症, 5 项。 这 20 个因素的累积因素载荷为 67%。 在我们原来的假设结构中, 共包括 35 个因素, 而经一阶因素分析提取出的 20 个因素中, 有 16 个 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因素上略加修改和归并而成的, 其余 4 个是重新组合的。这 4 个因素是消极盲目性、 心胸狭隘、悲观无助感和疑病症。这表明, 原来的假 设结构有一定合理性。 为验证假设结构中维度的正确性, 继而对新提 取出的 20 个因素做二阶因素分析, 主成份分析提取 出 5 个主因素, 累积贡献率达到 5815% ; 然后分别 做了正交、 斜交和四次幂旋转, 其中四次幂旋转失 败, 而正交和斜交旋转中, 又以斜交旋转对维度的解 释更加合理。其结果揭示, 前 4 个维度具有较好的解 释性, 但第 5 个维度包括项目过少 (3 个) , 且该因 素与总分的相关较低 (14215)。其次,“家庭不幸”实 际上只是一种环境因素, 所以我们决定将有关家庭 不幸的两个项目删去, 将有关“疑病症”的一个项目 并入维度 4, 这样就形成了包含 4 个分量表、19 个因 素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量表》结构: 21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量表总分为因变量, 分别以新提取的 20 个因 素和 4 个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 结果表明, 全

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编制

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编制

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编制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为了有效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编制适用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

本文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编制的相关问题,并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工具。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工具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这样的评价工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编制原则在编制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工具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个性化和隐私保护。

全面性要求评价工具能够综合考量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客观性要求评价结果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科学性要求评价工具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经验;个性化要求评价工具能够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评估;隐私保护要求评价结果保密并仅供专业人士使用。

第三部分: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方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收集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

问卷调查法具有收集数据量大、速度快和成本低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信息不准确、回答主观性强等缺点。

第四部分:访谈法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收集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

访谈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

然而,采用访谈法进行评价需要专业的访谈者和较长的工作时间。

第五部分:观察法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获取心理状况信息。

观察法适用于无法通过问卷或访谈等其他方法得到准确信息的学生。

但是,观察法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性和偏见的影响,应谨慎使用。

第六部分:心理测评法心理测评法是一种通过心理测试来评估学生心理状况的方法。

心理测评法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

但是,心理测评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成本较高,同时也需要防止应试情绪的影响。

第七部分: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结合多种评估方法,综合考量学生的心理状况。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评价工具的优点,并弥补其缺点。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吴九君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4(22)11
【摘要】目的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并检验信效度,为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测量工具。

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收集初始量表项目。

以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8011名大学生为被试,编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结果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03~0.935、
0.755~0.902和0.782~0.948。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指标
χ2/df=29.059,RMSEA=0.056,NFI=0.919,RFI=0.913,CFI=0.917,IFI=0.919.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表明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结论编制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测量工具。

【总页数】3页(P1693-1695)
【作者】吴九君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2;B841.7
【相关文献】
1.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初步编制--以福建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初步编制——以福建省大学生
为研究对象4.上海市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5.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与结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它的一端是心理疾病或障碍,另一端则是人格健全,中间还有心理机能正常或其它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疾病或障碍属于不健康的层次;心理机能正常属于“消极的心理健康”,已经被过分关注,甚至主导了心理学的研究;而人格健全作为“积极的心理健康”,正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调整,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

编制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与借鉴西方相结合、发扬传统精神与适应现代需要相结合,采用多方法、多视角较系统地探讨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的结构和内涵,编制测量工具。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探讨心理健康的内涵;然后用测量学方法来测查心理健康的结构,获得其操作化界定;然后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在概念关系中,运用相关、回归、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所进行的五个研究包含10个小研究,共涉及被试4504名。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从健全人格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两个角度进行综述。

本文从西方积极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心理和谐等角度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梳理了国内外新近的一些研究,厘清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的内涵。

通过对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综述,发现大多数评估工具缺乏系统的方法学研究,缺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方法学依据。

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结构的初步探索”。

采用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逐步厘清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

数据表明:心理健康具有广泛的行为表现,以健全人格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能够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第三部分为“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建构和量表编制”,共有2个研究。

在总结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结构,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与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法,编制出包含6个维度,共27个项目的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效度考察综合了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两种方法。

使用的工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卡特尔十六项人格
因素测验、自我和谐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

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量表的各维度都具有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效度水平,量表的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校标效度都较佳,健全人格取向的心理健康量表能够测到我们的理论构想所期望测到的心理特征。

第四部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

采用相关法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和生源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差异。

数据表明:女性组在情绪调控和勇于挑战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男性组,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其它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维度和总分上差异显著;不同类别的学校在“幸福体验”、“积极乐学”和“目标追求”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城市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

第五部分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从心理健康的人格基础到心理健康的功能为基本线索展开,包含4个研究。

研究工具包括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自信问卷、自尊量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拖延量表、实际课业分数。

数据表明:心理健康与自立、自信、自尊之间正相关,自立、自信、自尊都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因子。

进一步支持了“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之基础”的理论假设。

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心理健康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正相关,与时间拖延呈负相关,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对学习和工作不拖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心理健康与文化成绩呈正相关,尤其是“积极乐学”维度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文化成绩。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就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在健全人格框架中,通过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获得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的初步说明,编制了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填补了国内大学生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测量的空白。

但量表的编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今后会随着心理健康量表的理论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本量表,以其健全人格取向和简洁实用的鲜明特点,成为心理健康的研究者及咨询、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乐于使用的测量工具。

在健全人格框架下,通过分析这些较系统的数据结果,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本
研究初步完成了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建构工作,健全人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六个维度:幸福体验、人际和谐、积极乐学、情绪调控、目标追求、勇于挑战,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合理性,能够涵盖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2.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该量表的结构较为合理,各项信效度指标均较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3.心理健康具有个体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上表现不同。

4.心理健康者具有高稳定性、高兴奋性、低忧虑性、低紧张性、自立、自信、自尊等人格特点。

5.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和谐的内心体验,领悟到更多社会支持,善于管理时间,少拖延,并且学业成绩也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