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观摩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体会记录评课稿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课文,其中包括《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隆重仪式和盛大场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同时也了解了新中国应当怎样建设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其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优化:一、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宣导。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开国大典所包含的巨大意义。

这可以通过课前介绍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及翻到这个国家成立以来的第一本《大公报》的历史照片等方式来达成。

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场盛大的国庆典礼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深刻体会到庆祝国家生日所表达的爱和荣誉,才能激发出他们的爱国情感及其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增强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付诸实践中。

例如,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一些有意思的标志和纪念品,展示新中国的成就和特点,或者设计一些语境让学生在模拟开国大典中感受并扮演身份。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印象。

三、加强阅读策略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采取从整体到分析的方法,较少对生词解释的时间,尽量减少翻译,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由于本篇文章难度较大,应将它分解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含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全面地认识文本。

四、积极拓展课外知识在教材世界观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信息获取体系,如历史书籍、地图、图片、视频、电影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内容和资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篇语文课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篇充满历史意义和感情的文章,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源泉。

听《开国大典》心得体会

听《开国大典》心得体会

听《开国大典》心得体会
听了高老师的《开国大典》一课,听后我深有体会,受益匪浅,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以读为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这篇课文文字生动优美,描写形象具体,教师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上创新,既把握了全课的基调,又注意到各个部分语调的变化,增加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朗读中独立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展。

学生通过读弄清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引读、对读、齐读、自由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当时盛况。

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恰当的电教媒体课件,把学生引进了课文情境中,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视、听、讲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过程。

为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提供了条件。

总之,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教学活动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全体学生参与语言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值得我们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观课报告

《开国大典》观课报告通过聆听杨守田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一课,我感触很深,杨老师绘声绘色的精彩课堂使我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优点:一、教学目标明确每讲一节课,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明确,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杨老师这节课做得很好,目标明确,达成度高,教学中的活动指向性明确,都是围绕教学目标一一展开的。

二、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漏、不添、不重、不读颠倒;默读以求读通顺、连贯、流利,并粗知课文大意;展示读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教材;还有范读、指导读等,在读中悟,悟中读,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找出自己疑惑得地方……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起到了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本次我们磨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中教师能够娴熟的运用多媒体等资源,为教学内容服务,省掉了繁琐的文字介绍,活动变的更简洁,目标更明确,实现了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

四、能关注全体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服务教学,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也为本节课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也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师应多一些鼓励性语言,评价要有针对性。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

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授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应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这次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多媒体设计教学的效果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结构环环相扣,优化了教学环节。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说课稿及反思精选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说课稿及反思精选

六年级上《开国大典》说课稿及反思精选1.说课设计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

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

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从能力方面讲,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情感方面讲,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阅读叙事性文章,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相关要求,同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体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开国大典》评课材料

《开国大典》评课材料

《开国大典》评课材料《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写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透过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顺学而导,巧示课题1、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说一句话,包括这三个内容。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三、感知整体,梳理学路1、思考:开国大典写了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2、生默读课文,指名交流,师梳理板书。

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场面中,典礼仪式是典礼的主体部分,因此这节课就先让我们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去感受开国大典带给我们的无限欢欣。

四、重点研读典礼仪式,感受“大典”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0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体会。

2、交流体会。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一齐,三十万人一齐欢呼,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2)这眼前有文字,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把句子读好,指名读,别的同学边听边想象场面(3)这声音传到________传到___________(4)男女生合作读(5)老师读,不同之处,没有反复。

反复的修辞更加庄严,有气势。

小学语文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笔记评课
记录
《开国大典》评课
赵莉: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上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

赵长萍: 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谭大荣: 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换——想——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读写迁移,学写场面”。

付金翠: 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郭焕喜: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
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易建香: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陈森: 以“跳绳”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

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借助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开国大典听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听课后反思

听课后反思
范丛丛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一课,让学生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

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自己体悟课文,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在这堂课中范老师关注表达,提高语言训练的有效性,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中,范老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范老师根据课文特点,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范老师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

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师生合作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本课的开国大典距现在学生的生活较久远,学生们学起来有陌生感。

因此,范老师就运用媒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盛况,感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了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强烈骄傲感和自豪感。

此外,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因此,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并灵活运用。

如学习“会场布置”一段时,指导学生学会场面的描写的写法,课堂教学中贯彻给学生写作的指导。

当然,本堂课在也存在这些许的不足,如教师引导学生读了,但总感觉教师的引导还不够,学生只是表面的感受。

“细节决定成败”,作为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听课记录及评析

开国大典听课记录及评析

开国大典听课记录及评析摘要:一、开国大典背景介绍二、听课记录详述三、评析内容概述四、大会意义及启示正文:开国大典,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辉煌时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这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

本文将从开国大典的背景、听课记录、评析内容以及大会意义及启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开国大典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经过长达28年的努力,终于推翻了蒋介石反动政权,取得了全国胜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国大典应运而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听课记录。

大典当天,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讲话中,毛主席明确指出,新中国将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确保国家政治稳定,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此外,讲话还强调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

再来看看评析内容。

开国大典的举行,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人民站起来、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条件。

大典的召开,也展示了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的团结力量。

同时,开国大典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最后,谈谈大会的启示。

开国大典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

同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之,开国大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时刻,它展示了新中国的崛起,为我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开国大典评课

开国大典评课

《开国大典》评课今天听了董老师《开国大典》一课,更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优势,利用视频影像拉近学生的时代距离,利于现代学生理解历史背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开国大典片段,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对课题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起到了多重效果.之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使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二,加强朗读,体验感悟。

《开国大典》是一篇爱国主义的教育经典,但离现在甚远,学生感受.董老师遵循这一特点,关注语言,加强朗读,引领学生层层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体会,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教学目的上没有达到充分完成。

这一节课,教师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原定的完成“典礼”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问题的展开问题和教师的导入问题,还剩下最精彩的部分没有教学。

二、在教学程序的课堂结构安排方面,教师对于课时安排的掌控,存在一些疏漏,比如,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的时间,我觉得教师的时间远远大于学生的活动时间,教师占用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学生个人的活动时间和整班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也不是很均匀,学生个人活动时间较少了些。

三、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的受益面积没有充分的大,回答问题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好的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少学生跟着教师和好的学生在被动的转。

课堂的40分钟没有有效的被利用。

《开国大典》听课体会

《开国大典》听课体会

听林XX老师《开国大典》的体会XXX开国大典离现在这个年代的孩子的情感较远,光通过自己读文恐怕较难体会当时人们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与激动。

林丽芳老师巧妙设计,让学生轻松突破这一情感鸿沟。

一、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开始上课时,林老师就让学生回顾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然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说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再将这个中心句浓缩为一个词。

指导学生“浓缩关键信息”帮助学生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使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把握。

二、彰显语言文字魅力,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能力咬文嚼字。

在“升国旗”这个小场景中,作者用了“瞻仰”一词来体现人们对国旗的尊重,进而表达人们的激动、自豪之情。

在教学中,林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个蕴涵着强烈情感的词语进行品读,“表示看的词语很多,作者为什么独独选了瞻仰一词呢?”学生在对这个词语的反复咀嚼品味中感受到语言背后蕴藏的内在情意。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长文短教《开国大典》课文比较长,林老师精讲“典礼盛况”,小组合作探讨“阅兵式”“群众游行”的场面的教法。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人民子弟兵的威武雄壮,人民群众的欢心鼓舞感悟阅兵式的雄健有力;能抓住毛主席的语言、动作领略伟人的风采。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异彩纷层。

四、抓住文本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口语及写作表达能力《开国大典》在场面描写上极具特色,都是抓住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展现出场面的盛大和隆重,这也是场面描写的一种典型方法,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到周一升旗仪式的现场,通过同桌的讨论再回答,并让学生小练笔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林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分别采用齐读、轮读形式读。

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

开国大典评课稿简短

开国大典评课稿简短

开国大典评课稿简短
《开国大典》评课稿
今天听了[教师姓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姓名]老师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姓名]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3. 学科知识丰富:[教师姓名]老师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展现出扎实的学科知识。

4. 善于引导:[教师姓名]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学氛围好:[教师姓名]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

6. 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姓名]老师在讲解开国大典时,能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总之,[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学科知识丰富,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希望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是一份简短的开国大典评课稿,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开国大典听课评课记录

开国大典听课评课记录

开国大典听课评课记录开国大典听课评课记录写好听课评课记录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成长,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开国大典听课评课记录吧!开国大典听课评课记录1今天听了董老师《开国大典》一课,更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优势,利用视频影像拉近学生的时代距离,利于现代学生理解历史背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开国大典片段,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对课题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起到了多重效果。

之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使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

二,加强朗读,体验感悟。

《开国大典》是一篇爱国主义的教育经典,但离现在甚远,学生感受。

董老师遵循这一特点,关注语言,加强朗读,引领学生层层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

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体会,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教学目的上没有达到充分完成。

这一节课,教师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原定的完成“典礼”部分的教学任务,由于问题的展开问题和教师的导入问题,还剩下最精彩的部分没有教学。

二、在教学程序的课堂结构安排方面,教师对于课时安排的'掌控,存在一些疏漏,比如,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的时间,我觉得教师的时间远远大于学生的活动时间,教师占用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学生个人的活动时间和整班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也不是很均匀,学生个人活动时间较少了些。

三、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的受益面积没有充分的大,回答问题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好的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少学生跟着教师和好的学生在被动的转。

小学语文观摩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体会记录评课稿资料

小学语文观摩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体会记录评课稿资料

小学语文观摩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
体会记录评课稿资料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7-19 18:14 编辑
《开国大典》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

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

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其次,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

在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

然后让学生介绍为什么这样画。

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

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

语调要高昂,情绪
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开国大典》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

《开国大典》观课记录与分析报告
2.对句子的深入理解和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脱离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段落情境的感悟。
1.学生没能进入文章意境,不能要求学生完成“已经把握了文章后才能提出的作法”,应该引导学生先进入文章情境,熟悉文章内容,通过讨论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认为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2.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设计问题(教师要用过渡语言,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
(概念深化)
假如开国大典时你在场,你会怎样想、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结合课文描述,然后口语表达。
这里应该向学生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开国大典的意义。
向学生展示或讲解中国抗战的艰苦过程和沉痛代价,激发出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
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人生价值态度与文章宣传的人生价值态度存在的差异、差异点形成的原因。带着这些“了解”去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掌握运用)
学生想表达的问题没能得到表达,只是按老师想要学生说的内容,学生给了老师圆满的回报。
表面看,完成了教学的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语文课是“老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准确思维、辩证思维、变通思维、创造思维上获得语文学习的基础素养培养”。不应是“模仿、记忆”的过程。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学员姓名
学员单位
观察时间
2020年12月18日
观察对象
六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
《开国大典》
观察内容
现象表现过程简述
问题症结判断
提出行为调整
一、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情感态度)
课文分析直接进入:
1.“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

人教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课堂观摩会心得体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课堂观摩会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课堂观摩会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能够参与《开国大典》的课堂观摩会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以下是我根据观摩会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撰写的详细心得体会。

引言在时间的洪流中,某些瞬间以其深远的影响和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为永恒。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就是这样一个瞬间。

作为教育界的一名新人,我得以亲历一堂《开国大典》的教学课,这不仅是对那段光辉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一次对教学艺术深层次理解和感悟的宝贵机会。

课堂导入与氛围营造课堂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这堂课上,教师巧妙地使用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作为导入,那一幕幕黑白画面中传来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的缓缓升起,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激动与自豪。

学生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热爱,这种情感的传递,为整堂课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教师不仅在视听上给予学生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更在讲解中穿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心声,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图片,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的故事。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教师还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从导入到讲解,从互动到总结,每一个步骤都紧密结合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这种对教学流程的精细打磨,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深刻理解。

课堂氛围的营造不仅仅依靠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被鼓励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得到了教师的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课堂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也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通过这次观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教学过程,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的深入讲解在这次观摩的课堂上,教师对《开国大典》的讲解不仅限于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在意义和影响。

《开国大典》评课稿

《开国大典》评课稿

《开国大典》观课报告《开国大典》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第八组的一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今天,有幸聆听了费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收获颇丰,感受颇深。

《开国大典》这一课由于文中历史事件距现在时间较为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费老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读带悟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费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语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

一、“读、思、议、导”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运用怎样的写作顺序;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体会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

进而通过“读、说、思”结合法。

在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通过说古思今,展望未来,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的情感得到自发宣泄,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二、以“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阅读要求,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开国大典》评课稿

《开国大典》评课稿

《开国大典》评课稿第一篇:《开国大典》评课稿《开国大典》评课稿-----着眼一处,落实一处,处处有精彩在学区举办的“以生为本有效课堂”的教研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楼翀老师上的《开国大典》,他的课堂看似轻松平淡,却尽显楼老师解读文本、巧妙设计的功力:“着眼一处,落实一处,处处有精彩”。

(一)了解学情,奠定情感基调。

楼老师这堂课的第一个亮点是——在了解学情时,他对几个较长词组的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几个词在文出现得比较多,出现时所呈现的句子也比较长,句子长孩子们就不易读好,不易理解。

楼老师把它们先单独列出进行朗读,一是为降低难度,二是“别有用心”:让孩子紧紧抓住反复出现的“人民”这个词,不断追问:“这个国家属于_______?这个政府属于________?这次会议属于_______?……这一切都属于人民,心情怎样?”孩子们兴奋、激动、骄傲之情被充分调动。

在学生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时,学生读起来感觉很绕口,楼老师就采用“切割法”一步步进行解剖:这是一次什么?(生:会议)用什么方式开的?(生:协商)跟什么有关?(生:政治)。

这一举动可谓四两拨千斤,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就变得朗朗上口。

在了解学情环节楼老师巧妙的设计,即解决了学生朗读长句子的难度,又激发了孩子的自豪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学习写法,体会典礼郑重典礼前并不是这篇文章最精彩、高潮部分,楼老师却紧紧抓住了典礼前,介绍人物的语言特征,以读为本,运用删除比较、朗读思辨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达方式、理解表达效果。

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会场的隆重,楼老师在指名读、齐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配乐读,当楼老师极富磁力与感染力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为您播报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响起时,学生完全被感染了,读的非常投入,非常好。

小学《开国大典》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开国大典》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开国大典》教学反思范文3月29日,在xx镇中心小学学术报告厅,我带着“如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这个主题为xx学区的老师们做了《开国大典》这一节课。

在课前预设环节我打算突出以下几点:1.突出“本*阅读”就是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让学生自由读,充分地读,读中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通过教师示范引路、学生指读点评、研读交流、互读提升等多种形式的读,原生态的读,加强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感受现场气氛,升华爱国情感。

2.突出学法指导学生会不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选用是不是恰当。

加强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拟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的词语和群众反应的重点词句来品读,从而达到培养能力、以读悟情的目的。

3.突出展示交流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贯穿全课的主线,先是小组成员自学,然后合作交流,最后再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在具体的*作中,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小组内合作交流。

必须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再结对交流,互助帮扶,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二是集中展示。

要采用分层展示的方式,注意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比如,简单的问题让每组的c1、c2同学汇报,中等问题让b1、b2交流,较难的问题让a1、a2展示,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突出多元评价评价可起到激励、导向和调控的作用。

多元评价即多向互动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引进生评师、生评生,强化师生间的对话,形成课堂合力效应。

课堂上基本突出了这四个方面,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维灵动,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收到实效。

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到了现场气氛的热烈庄严,感受到了**激动自豪的心情,理解了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这节课收到了预期效果。

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精*成就了老师的精*。

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也深深感染了我,感动之余,冷静反思,觉得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好,还需要改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够,导致个别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没有体现合作互助。

开国大典评课

开国大典评课

《开国大典》评课听完王老师讲的《开国大典》,我禁不住啧啧赞叹:这才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

王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当得体的肢体动作,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自然而极富感染力的教态,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整堂课中他始终洋溢着激情,传递给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沉浸到课文描绘的场景中。

特别是通过齐声朗读文中充满激情的句子,使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激发,在教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将民族精神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使整节课师生心潮澎湃,学习热情高涨。

纵观整堂课,亮点无数,只能撷取其中一、二作简单点评。

一、教学目标集中明确,三个纬度相互渗透,自然交融,重视情感渲染王老师既尊重学生的已知,又想方设法引领学生作深层次的体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切都依托于文本语言文字中,动态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1、加强朗读训练,丰富学生体验:王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为本,丰富学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无论是轻声读,高声读,还是男女声读,引读,王老师都有目的的为帮助学生体验文本而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

并且王老师以自己充满感染力的引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把学生的感情引入高潮,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如:“工人农民赶来,直奔会场”的“直奔”,文字很平实,但感情很浓烈,王老师抓住关键词语,有意识地指导点评,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普通平凡的语言所表达的内涵,表达的人的情感,读出感受,读出内涵,读出激情。

又如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王老师调动一切手段,重现当时真实场景,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读出骄傲自豪感情。

2、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解决重难点:整堂课,教学过程围绕语言文字有序展开,多媒体制作简单,但是课堂的时效性较强。

如“会场的布置”是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而且学生很难记住,但王老师运用传统的板书,画场景图,使学生很快记住了怎样的丁字街,怎样的五座白石桥,北边是什么,南边是什么,旗杆在哪里,尤其运用简单有力的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八面旗帜怎么迎风招展,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观摩课《开国大典》听课心得
体会记录评课稿资料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7-19 18:14 编辑
《开国大典》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

首先,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

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其次,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

在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

然后让学生介绍为什么这样画。

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

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

语调要高昂,情绪
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