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____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____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组长:赵增辉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2、职责: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____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1、晕厥: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____射1。

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____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____性癔症: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

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 (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确保接种过程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置干预措施进行浅析。

一、提前做好接种前询问和评估工作。

在接种前,工作人员应与接种者或家长进行详细询问和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过敏史、疫苗接种史等。

根据询问和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有过敏史的接种者可以先行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减少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

二、严格执行接种操作规程。

接种操作规程是确保接种过程安全规范的基本要求。

工作人员应随时保持清洁,并采取洗手和戴手套等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在接种前,应仔细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

接种过程中,要注意注射部位选择和注射技术,避免误注和深部注射,同时控制注射速度和注射量,以减少注射部位的不适反应。

三、密切观察接种后反应。

接种后应让接种者或家长留在接种点进行观察,观察期一般为15分钟。

在观察期内,及时发现并处理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对于一般的副反应,如接种部位疼痛、发红、肿胀,可以给予局部冷敷,或者使用退热药物缓解相关反应。

对于严重的副反应,如过敏反应、昏厥等,应立即停止接种,将接种者安全转移到医疗机构进行处理。

四、做好接种后随访和监测工作。

在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加强接种者的随访和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和收集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对于出现罕见和严重的副反应,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便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要加强疫苗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为及时发现和解决疫苗质量问题提供依据。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置干预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

只有加强人员培训,做好接种前询问和评估工作,严格执行接种操作规程,做好接种后的观察和处理工作,加强接种后的随访和监测工作,才能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有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____年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本如下: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特制定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以指导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的紧急情况处理,最大限度保障接种者生命健康。

一、应急响应机制1、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时,应立即通知卫生主管部门,同时启动应急处置小组;2、应急处置小组要按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迅速反应,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3、协调医疗资源,及时组织救治工作,确保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治。

二、处理流程1、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第一时间应立即停止接种,确保接种者安全;2、评估接种者症状,确定异常反应病情严重程度;3、根据病情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输液、氧疗等;4、若病情较为严重,应立即转送到相应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

三、宣传教育1、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接种者认知水平;2、定期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档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四、资金保障1、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所需急救设备、药品等物资充足;2、建立专门的应急资金支持机制,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经费需求。

五、监督检查1、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督导检查,确保应急处置预案的有效实施;2、建立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对于应急处置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

六、附则1、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地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2、全国各级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本预案内容,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二)1. 引言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是为了确保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保护接种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预案旨在提供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以便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接种异常反应。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模版(3篇)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模版(3篇)

乡卫生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应急方案模版为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有序,应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事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如下: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现所有受种者疫苗接种后必须在现场留观___分钟,由___名接种医生和护士现场负责观察,如发现一般接种反应和轻度的异常反应,可在现场进行诊治。

如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在现场立即抢救和治疗,待缓解后紧急送相关医院。

二、应急处置流程1、发现严重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在现场立即抢救和治疗。

2、留观室由___名急诊科医生和___名护士负责,如出现严重副反应负责现场急救诊治、待缓解后紧急送相关医院。

由急诊科医生联系本单位领导、联系本单位急诊(室)门诊、联系住院病房、相关急诊救治医生等。

三、诊治费对出现严重副反应的急救诊治费用,先由卫生院垫付,然后通过调查诊断或鉴定,确定病因后,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解决。

四、报告1、报告范围:疫苗接种期间重点监测报告以下aefi:——发热(腋温≥38.6℃)、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麻疹样皮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___炎)等;—热性惊厥、癫痫、臂丛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晕厥、癔症等;—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aefi。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医护人员、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托幼机构发现aefi后,向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报告。

3.报告时限与程序卫生院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aefi后,及时向市cdc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发现后___小时内向市cdc报告。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确保公共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进行疫苗接种时,一些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是所谓的AEFI。

在处理和干预这些副反应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有效应对,减少不良反应对接种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 处置干预措施进行浅析。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接种前,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事前评估工作,了解接种者的疾病史、过敏史、家族遗传史等信息,以便对接种者进行个性化的接种计划安排。

对于存在禁忌症的接种者,需要严格按照禁忌症要求进行排除,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对于接种者,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告知接种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不良反应。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接种副反应的发生,提高接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旦接种者出现了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进行处置与干预。

需要对接种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报告。

对于一些较为轻微的不良反应,可以采取轻微处理措施,例如饮水、休息等。

对于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使用药物治疗、紧急送医等。

在进行处置与干预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处置流程和标准,确保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接种副反应的监测与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已接种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和排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在接种后的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对接种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和不良反应情况。

通过加强监测与评估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对接种活动的影响。

对于接种副反应的出现,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与风险管理。

在进行接种活动前,需要对接种者进行详细的告知,说明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不良反应。

也需要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接种者进行及时的跟踪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但有时会引起一些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疼痛或不适:注射过程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灼热感或不适。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温暖的
压迫或按摩注射部位来缓解不适感。

2.肿胀和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和红肿。

可以应用冰敷或凉湿敷布来缓解
症状。

避免搔抓或用力揉搓注射部位。

3.发热:接种后,轻度发热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多饮水、穿着轻便衣物,保持室内环境凉
爽,以帮助体温调节。

如果发热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向医务人员咨询。

4.不适或疲倦: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疲倦。

休息和充足的饮水可以帮助恢复
体力。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过敏,引起过敏反应。

在接种前告知医务人员有
关过敏史。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红、荨麻疹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请立即就医。

6.注意观察: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症状。

记录接种日期和接种疫苗的类型。

如果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7.完善免疫程序:根据计划接种表,确保按时接种所需的所有疫苗。

遵循政府或医疗机构
的建议和指导,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通常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反应,或者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咨询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建议。

护理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护理,可以帮助接种者渡过不适期,并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预防接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置和干预措施,各级卫生机构和相关专业人员都要高度重视。

本文将就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置和干预措施进行浅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防止接种副反应的方法。

一、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基本原则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基本原则是“谨慎性、及时性、科学性”,即在接种前要对接种者进行充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确认没有不适宜接种的情况,做到“谨慎性”。

接种后要及时观察接种者的情况,发现异常反应立即处理,做到“及时性”。

处理接种副反应要根据病情特点和接种者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到“科学性”。

1. 急救措施对于出现严重的接种副反应,如过敏反应、抽搐、昏厥等,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首先要及时采取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冷敷等措施,预防进一步恶化。

同时要紧急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观察。

2. 基本处理对于一般的接种副反应,如局部红肿、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等,可采取简单的处理措施。

比如局部红肿可冷敷或热敷,发热可给予退热药物,注射部位疼痛可按摩或热敷。

3. 饮食调理接种后,接种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需要在饮食上进行调理。

建议接种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观察和随访接种后应定期观察接种者的情况,定期随访,了解接种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预防接种计划,做好随访工作。

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接种者的认识和了解,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接种副反应的影响。

让接种者了解接种的益处和风险,提高接种的积极性。

2. 增强监测和报告加强对接种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副反应,保障接种者的健康和安全。

特别是对于新上市的疫苗,要建立追踪监测系统,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接种者的健康状况和疫苗接种情况的跟踪和管理,做好疫苗的溯源追溯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四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四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例一、前期准备1. 提醒接种者注射前咨询医生以了解可能的风险和副作用,并告知过敏史,以便医生能够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2. 接种单位建立充足的应急救治设备和用品,包括呼吸机、抗过敏药物、抢救药品等。

3. 培训接种工作人员熟悉各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技能,包括与相关机构建立联络渠道,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二、异常反应的分类和识别1. 轻度异常反应:包括短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局部疼痛、红肿等。

接种单位应当密切观察接种者,及时给予心理安抚和必要的护理。

2. 中度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疲乏、皮疹、呼吸困难等。

接种单位应当及时安排接种者就近就医,并与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提供详细的病历资料和接种情况。

3. 重度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高热、严重呼吸困难、抽搐等。

接种单位应立即报警求助,并按照急救流程进行抢救,同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做好接诊准备。

三、应急处理流程1. 接种单位应设立专门的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区域,确保接种者与其他人员相隔一定距离。

2. 在出现异常反应后,接种单位应首先进行现场初步评估,包括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观察病情发展趋势等。

3. 对于轻度和中度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应提供相应的安抚和护理,同时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协商,决定是否就近就医。

4. 对于重度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应立即报警求助,并按照标准急救流程进行抢救。

同时通知接种者家属,并与相关医疗机构协商,尽快将接种者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5. 接种单位应详细记录接种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后反应症状、接种后是否就医等,以便后续研究和跟踪。

四、异常反应的跟踪处理1. 接种单位应及时向接种者家属提供详细的异常反应处理情况,并告知后续的监测和治疗措施。

2. 接种单位应积极与相关疾控机构合作,向其报告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并按照相关要求提交病例资料和样本。

3. 相关疾控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接种异常反应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提供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指导。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原则
*
热性惊厥是指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一般38℃以上,多发生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时。 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预防接种引起的惊厥,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些儿童可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惊厥应与脑炎,脑膜炎,破伤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脑水肿,癫痫,癔症发作等疾病鉴别。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2022
*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分级
反应强度
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弱反应
红肿范围≦2.5cm
体温37.1~37.5℃
中反应
红肿范围2.6~5.0cm
体温37.1~37.5℃
强反应
红肿范围﹥5.0cm或/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体温≧38.6℃
*
常见接种一般反应及其处置原则
*
全身反应
时间:灭活疫苗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一般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如个别麻疹疫苗接种后6~10天内出现中度发热,类似轻型麻疹。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XX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年4月21日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时间:12月20日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各种生物制品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系列无益的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换气过度综合征、晕厥、过敏性休克鉴别诊断
鉴 脉搏

换气过度综合征 呼吸性碱中毒 速、细
晕厥 脑缺血 慢、饱满
过敏性休克 抗原、抗体反应 快、弱
发生原因
呼吸
血压 荨麻疹
慢、深、叹息样
正常 无
慢、深
正常,严重者降低略低 无 无
快、浅
有 一般有 一般有
血管性水肿 无
支气管痉挛 无
预后 良好

大多较好
可能有
过敏反应的治疗
局部疗法
根据皮疹性质选用:
▲ 小面积糜烂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后涂氧化锌油 ▲ 红斑丘疹、水肿者(急性期无糜烂渗液时)用 炉 甘石洗剂与皮质类固醇类霜交替使用。 ▲ 亚急性期有糜烂结痂而渗液少时,可用氧化锌 糊 剂或40%的氧化锌油外用。
过敏反应的治疗
▲ 慢性期皮肤干燥、局部浸润肥厚、苔藓样 变,选用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去炎 松、适确得等。面部不宜长期应用激素类 药。 ▲ 若有水疱、糜烂渗液、分泌物多者,可用 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连续性开放式 湿敷。 ▲ 有感染者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搽1% 甲紫液。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概念

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在机体产生有益 的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了与免疫接种 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疫苗接种 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包括接种疫苗后的一般反应和异常 反应两种。 一般反应: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反应,由疫苗 的性质所决定,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 一般反应的特点:
对异常反应定义的解释(3)
•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等造成损害
• 严重的或不可预料的医疗事件
• 预防接种后发生 • 没有其他原因
事件相关的各方均无责任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建立预防接种副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二、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加重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三、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后、责任报告人必须在6小时(农村12小时)内报告市疾控部门,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

如出现死亡、严重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所在市疾控部门。

四、预防接种副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必须由市以上疾控部门开展个案调查,由市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进行鉴定和作出处理意见。

五、接种后发生原因不明的死亡病例,应立即报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市级及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进行鉴定,并组织尸体解剖,查明死亡原因,作出处理意见。

六、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1000)0.5-1.0ml,或同时肌注苯海拉明25-50mg;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

七、晕厥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热糖水喝,必要时可针刺或用手掐人中穴;数分钟后仍不恢复者,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并通知临床医生救治。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诊断标准
01
02
03
明确的症状和体征
受种者在接种后出现明显 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局部红肿、恶心等。
流行病学资料
受种者接触过患有相关疾 病的人群或地区存在相关 疾病的流行。
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受种 者存在与预防接种副反应 相关的指标异常。
诊断工具和技术
问诊和体格检查
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 受种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和 症状。
分类
预防接种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 常反应两大类。一般反应包括局部红 肿、发热、疼痛等;异常反应包括过 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发生率和原因
发生率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并非零风险。根据不同疫苗和个体差异,发 生率有所不同。
原因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接种操作、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 关。例如,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接种过程中的消毒不严格可 能引发感染等。
情。
补充水分
鼓励接种者多喝水,以补充体 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 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特殊处理原则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给 接种者开一些药物,如解热镇 痛药、抗过敏药等,以缓解症
状。
特殊护理
对于一些严重的副反应,如高 热、抽搐等,需要特殊护理, 如物理降温、吸氧等。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 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目录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述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原则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 • 案例分析
01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指在进行预防接种 后,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 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受种者发 生的轻微、短时间的机体反应。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指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范围可能涉及到全身或部分器官系统。

虽然AEFI十分罕见,但是它们会对接种计划和受种者造成困扰。

因此,要采取一些预防、处置和干预措施以减少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预防措施1.对于所有被接种者,应该询问他们是否存在由于类别、剂量或时间等原因不允许使用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并对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接种指南进行检查。

2.每个接种设施都应该有完整的接种记录,并且应该注意使用正确的规范程序。

评估过去的接种历史和亲属的免疫信息。

3.所有的接触者应该继续定期接受专业人员针对机械措施和化学消毒应用的培训,以确保防护性设施在运用中得到最佳的效果。

处置和干预措施1.接种者应该被告知疫苗的可能副作用、如何报告和对诊断以及治疗的建议。

2.对于AEFI,应该与免疫程序相关的药物、抗生素和其他治疗药物的治疗都应该循环使用,并在疟疾、病毒性心肌炎、多系统炎症综合症、格雷伯超越综合征等需要特殊监测的患者中得到充分的注意。

3.每名接种者都应该有专门的联络人(电话号码)和定期审查的安排,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尽快进行审查。

4.应该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来推动信息和数据的交流,以更好地诊断和处理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5.在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并将报告汇总,这有助于疫苗安全监测和评估,以保护更多患者的安全。

6.尽管AEFI是罕见事件,接种者仍应该得到关爱、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处理任何可能的不良反应。

总之,预防接种副反应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

了解副作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处置和干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受伤风险。

实施这些措施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接种环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则为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发生,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后的调查和处理控制原则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报告、处理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旨在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提高应急能力,促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的开展,避免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影响,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标签: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 调查处理; 原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的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的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1]。

虽然疫苗的发明和用于预防传染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干预策略用于预防接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全球免疫规划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预防接种策略的实施说明,疫苗和免疫规划项目的效益远远超过了接种疫苗带来的风险。

然而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关注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会影响到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本文就如何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发生及发生反应后的调查处理原则作一概述。

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原因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以下诊断标准进行原因分类:①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②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③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在生产过程中质量不合格,预防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④实施差错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预防接种方案,而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⑤偶合症:受种者在预防接种时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预防接种后偶合发病。

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实施方案

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实施方案

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实施方案随着新冠疫苗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种疫苗。

尽管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在接种疫苗时,仍有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

由于疫苗生产和接种的速度之快,疫苗异常反应的出现也非常正常。

因此,在疫苗接种时,实施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非常重要。

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疫苗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包括:•轻微不适,如疼痛、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轻度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水肿、过敏性鼻炎等。

•中度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急促、面部水肿、喉咙紧缩等。

•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呼吸衰竭等。

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实施方案一、应急处置1.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可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口服扑尔敏或安诺福辛、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2.对于中度过敏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果病情加重,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治疗。

3.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迅速给予抢救措施,包括注射肾上腺素、大剂量氢化可的松、血容量扩充剂等。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

二、加强宣传教育为降低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对于接种疫苗的人员,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告知其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

三、加强监测和反馈在接种时,接种医生应严格按照疫苗接种流程操作,每个接种者的相关信息都应进行登记。

并应建立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反馈体系,对于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的个案,进行及时记录,并对异常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估,不断完善处置方案,为后续接种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结为了确保接种疫苗后的健康安全,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实施方案非常重要。

在接种疫苗时应该注意自身的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确保身体健康和安全。

同时,建立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反馈体系,不断完善处置方案,为后续接种提供更好的保障。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随着预防接种的普及,人们对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虽然预防接种在预防传染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一些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对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置和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定义、分类,以及处置干预措施方面进行浅析。

一、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定义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指疫苗接种后,接种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有时是直接由疫苗引起的,有时则是与接种疫苗无关的症状。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全身反应(如发热、乏力)、过敏反应等。

接种者在接种后出现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置,以缓解症状,减少不适感,并且需要密切观察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疫苗接种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副反应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 局部反应:指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硬结、发热等症状。

这种反应通常是局部组织对疫苗的免疫反应所致,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反应。

2. 全身反应:指接种后全身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这种反应常见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接种后的一般反应,预后良好。

3. 过敏反应:部分接种者可能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4. 罕见副反应:一些更为罕见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可能会发生,如神经系统并发症、免疫性疾病等。

对于这些情况,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了解不同类型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

三、处置干预措施针对预防接种副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置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接种者减轻不适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针对不同类型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常见处置干预措施:1. 局部反应对于局部反应,通常是因为接种疫苗后,免疫细胞对疫苗产生了炎症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原则绝大多数接种对象在预防接种后能获得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

但是,作为免疫预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或异体大分子物质,一些接种对象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

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疫苗接种副反应。

有时,疫苗接种中也可能发生一些与疫苗反应无关的偶合病症,不属于疫苗接种副反应。

预防接处副反应按发生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一般反应是指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不会造成生理和功能障碍。

这类反应是由于疫苗本身含有的菌体蛋白、内毒素及其他毒性物质,以及附加物等物理和化学作用所造成的局部红肿、浸润,引起发热及伴随发热而致的全身症状。

有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症状的加重,或发生的例数超过正常比例,或仅发生在个别批号的疫苗和某些次数的疫苗接种中,因而也被称为加重反应。

其实这种反应在性质上仍属一般反应范畴,只要经过适当处理,一般都无严重后果。

1、局部反应部分人在皮下或肌内接种疫苗后12—24小时,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

一般红晕平均直径<2.5cm为弱反应; 2.6- 5.0 cm为中反应;>5.1cm 为强反应。

个别人除局部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管炎,也称为强反应。

以上反应一般在48—72小时内消退,很少持续3—4天。

接种某种活疫苗,可出现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

如皮内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局部化脓,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要在2个月左右结痂,形成疤痕。

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硬结。

2、全身反应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8—24小时体温37.1—37.5度为弱反应;37,6 —38.5为中反应;>38.6度为强反应。

发热一般持续1—2天。

少数儿童接种麻疹或风疹疫苗5—7天左右可有发热、一过性皮疹。

在发热的同时,部分人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周身不适。

个别人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以上反应无论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一般都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減少疼痛。

但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如有高热头痛,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二、异常反应指只在极少数被接种者中产生,与一般反应同时或先后发生与疫苗接种有一定联系、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诊治的症候群。

这类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同批疫苗,同时接种后只在极个别人发生。

与疫苗的种类及被接种者个体的病理生理状态有密切联系。

这类副反应有些临床症状往往严重,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后果。

异常反应大体上可分为非特异性的严重反应以及其他一些至今原因不明的反应等。

1、非特异性反应(1)局部化脓性感染由于疫苗分装或安瓿破裂而使疫苗污染致病菌,或者是由于注射器材、接种局部消毒不严而引起,典型的症状有接种局部的红、肿、热、痛,严重的引起脓肿。

处理方法:主要采用抗炎症治疗。

(2)全身化脓性感染多数是由于不安全注射引起,有高热昏迷和败血症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不及时抢救,往往造成死亡。

处理方法:住院抢救治疗。

(3)无菌性脓肿多数是由于接种含吸附剂疫苗引起,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疫苗使用前未充分摇匀所致。

于注射后2—3周在局部出现硬结、肿胀、疼痛,持续数周至数月不愈。

轻者局部有波动,或从针眼流出粉色或带有血丝稀薄脓液,重者溃破,经久不愈。

处理方法:轻者用湿毛巾热敷促进吸收。

若已形成脓肿,未破溃前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以防止经久难愈合。

如脓肿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而有空腔,则需切开排脓,必要时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有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1、精神性反应常见有:(1)晕厥是指被接种者在接种时,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俗称晕针。

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气候闷热等情况下,易发生晕厥。

晕厥还多发生于精神脆弱的儿童和妇女。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恶心、面色苍白、手足发冷、发麻、全身出汗等,经过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发冷、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略有下降,并失去知觉。

数十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清醒,一般可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

处理方法: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轻者平卧,头部放低,解开衣扣,注意保暖,口服温开水;针刺人口、合谷、少商等穴位,一般短时即可恢复。

严重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给予安钠加(苯钾酸钠咖啡因)中枢神经兴奋剂。

经过处置后,在3—5分钟内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医疗单位抢救。

(2)急性精神反应是一种与精神因素或身体素质有关的急性休克性反应,在疫苗接种中偶可见到。

常见的有癔症和急性休克性精神反应。

这类反应并非是疫苗直接所引起,而是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

在临床表现上既不同于过敏性休克,也不同于晕厥。

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主诉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而且意识并不丧失。

各种症状常在患者注意力转移或进入睡眠状态后明显减轻,预后良好。

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癫痫、脑病和颅内损伤史者尤易发生。

临床表现可分为:1、急性休克性反应,可在注射疫苗不久即发生,轻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和潮红,心慌,气急,胸闷,呕吐;较重者出现脉搏减弱,血压下降,神志迟钝,严重时可一时丧失知觉,瞳孔散大;个别人可发生上下肢或一侧强直性痉挛或弛缓性麻痹。

2、癔症性发作,以至假死。

常见的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一类症状(如头痛、头晕、面色苍白、乏力、恶心、阵发性腹痛);亦可表现为运动障碍(如麻痹)、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如语不成句)、情感障碍(如哭笑无常)中的一种或数种,但无病理反应出现,病人意识不丧失,预后良好。

以上情况即可发生于个别人,也有群发性癔征流行的报道。

彼此互相影响,同时发作。

处理方法: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大多数采用针灸、暗示疗法即可恢复。

发生在群体中应迅速分散隔离,避免相互影响,严重者可给予镇静剂。

3、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是预防接种多见异常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一过而愈,重者救治不当可造成死亡。

多见于有过敏史的人,常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

(1)各种类型皮疹散在或全身皮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为多见,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严重时融合成片。

(2)过敏性紫癜属于出血性皮疹。

有的表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也有血小板正常。

有血液病史者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3)血管性水肿注射类毒素、抗毒素可溶性抗原后,极少数人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并以反复注射者多见。

此类变态反应是由于患者粘膜通透性异常,粘膜表面缺乏分泌型IgA,因而伴有IgE抗体过份增长所致。

其特殊性是出现急,消退快,消退后不留瘢痕。

反应发生在注射后不久,最迟1—2天发生。

常表现注射局部红肿,皮肤发亮,范围逐渐扩大,严重者可延至肘关节以下及手背。

有瘙痒、麻木、肿胀感,有时可伴有过敏性皮疹出现。

(4)过敏性休克是由变应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急,一般在接种数分钟后出现症状。

有的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引起的胸闷、哮喘、心悸、喉头阻塞、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的有循环衰竭症状,如怕冷、面色苍白或发绀、脉细、心率慢、血压下降等。

更严重的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等,少数有消化道症状出现,如腹痛、腹泻等。

(5)血清病这是一类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的免疫反应。

由于复合物性质不同所致异常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个别有肾小球肾炎所致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

实验室检查中性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尿蛋白阳性。

(6)阿瑟(Arthus)反应是一种过敏反应。

当抗原(疫苗)接种于局部,此时血液中已有大量高滴度相应抗体与接种的抗原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血细胞浸润,出现炎症或组织坏死。

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立即肌内注身1:1000肾上腺素0.5—1.0ml(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同时肌注苯海拉明。

以上两种药物应用10分钟后可再行注射一次。

为阻止组织胺的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或氟美松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滴。

病情严重用肾上腺素后血压仍不升高者,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2ml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静滴。

呼吸衰竭者要肌注山梗菜3—10mg或尼可刹米250mg,同时吸入氧气。

有喉头水肿,必要时可进行气管切开,以及其他的对症治疗。

血清病一般也用肾上腺素及抗过敏药物治疗。

三、疫苗合并症也称疫苗特应症,是疫苗物有的合并症。

和该疫苗的特性有一定关联,其表现与相应微生物特性所形成的感染症状相似。

症状轻重不等,有些可危及生命。

1、卡介苗卡介苗所致合并症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注意此问题。

1948—1973年国际防痨协会(IUAT)统计了世界各地卡介苗接种后发生的合并症,主要有卡介苗狼疮、卡介苗骨髄炎、卡介苗全身播散。

上述合并症在我国也有报道,发病原因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2、脊髄灰质炎(脊灰)活疫苗与疫苗相关病例,分为服苗相关病例和与服苗者接确相关病例。

服苗病例主要多见于初次服苗者,接触病例多见于服苗儿童的双亲。

临床表现呈典型脊灰病例的临床表现,且留有残留麻痹VAPP多见于首次服苗者由2或3型疫苗所致。

患免疫缺陷症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3、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类自然感染其症状如同相应微生物形成的一次感染,临床病程短,不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症状较轻,往往不予处理即可自愈.如症状严重,需及时送医院治疗。

处理原则是根据相应微生物特性所形成的疾病,给予抗感染、中和毒素或增强免疫功能以及支持疗法等措施,都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四、预防接种的偶合症疫苗接种后偶合其他疾病,严格地讲,可以分为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三种情况。

偶合是指被接种者时,正好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包括疫苗所针对的疾患)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刚好发病,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但症状不明显者,或有禁忌症及其因疏忽进行接种而发生原发病。

上述偶合症都能明显地查出由原发疾病而引起的有关症状或和后遗症。

这是一种无关的夹杂症,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因此,它与预防接种无明显因果关系。

诱发是指被接种者患有某种疾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进行接种后上述某种疾病症状明显,或影响生理过程。

据有关报道认为,肾炎缓解期或慢性肾炎在接受白喉类毒素接种时,高血压病人在接受有关肠道疫苗接种时需慎重,否则有诱发该病的可能。

加重是指病人原有慢性疾病,在预防接种后立即引起加重或急性复发。

因此,不少疫苗对重症慢性疾患,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急慢性肾脏病变、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疾患、活动性风湿病、严重化脓性皮肤病等均列为禁忌症,因为上述人员接种疫苗后可能加重原有病情,故一般暂缓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