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文·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启发式教学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启发性和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2. 正文2.1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基础上的。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非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理念可以体现为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美感和深度,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文字表达能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2.2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启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掘知识的深层次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引言: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阐述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一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弟子问答法:孔子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他们自己发现答案。
2. 实践教学:孔子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践操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1.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经常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孔子问学生:“君子何以不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留遗憾地度过人生。
2. 实践操练加深理解:孔子提倡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并不断反思总结。
他曾说:“听见我就忘记,看见我就记住,做了我才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3. 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孔子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
他认为,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第三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意义1. 培养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2. 强调学习的过程:孔子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来提高自己。
这一理念对现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知识。
启发式教学教育范文通用7篇
启发式教学教育范文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启发式教学教育范文通用7篇启发式教学教育范文第一篇在春秋时期,老祖先孔子已经对“启发式教学”有了论述。
试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已经开始,便超越历史的陈规,创立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指出,凡人都可以拒绝接受教育而李祖,必须一视同仁地对他们展开教育,教育无法被贵族所寡头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明确提出,缔造了文化上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就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里程碑,也就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存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变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研习在官府"相对公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孔子从办学已经开始,直至73岁逝世,即使就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中断过他所爱好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消除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唱出了实效斐然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以《诗》、《书》、《礼》、《趣》教导,弟子砌三千矣,身通六艺者七十存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培育出来这么多有价值的人才,真可以算是诲人不倦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生学生时也努力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嗜好、智力、能力、品德、科学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有着很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并作过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回去也其庶乎,屡觑;获赐不奉命,而货殖矣,亿则屡中.(同上)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求教"仁"的相同提问为基准,就可以表明这个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父者,在家父者."(同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仁就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他心目中的最低道德标准.五个学生求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提问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就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认知得最出色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提问比较深刻、抽象化,牵涉至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为冉雍,存有为官的就可以,孔子指出他"可以并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搞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求教仁德时,孔子的提问就侧重于仁德在为官中的应用领域.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本纪》),孔子劝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讲起话去似的就是急躁的样子,以此去制止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高,所以孔子对他的提问比较具体内容,告诉他仁就是必须快乐别人.子张有时过分情绪化,筹办事情不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变得不厚道.所以当他求教仁德时,孔子谈得比较具体内容精细,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孔子启发式教育
浅谈孔子启发式教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摘要】启发式教学产生得很早。
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
他的启发式教学俗称“产婆术”,主要是在师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通过不断地反诘学生思想中的漏洞,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启发式教学要追溯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主要是通过引起学生的类比联想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认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创新思维、提高认识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关于启发式教学,众人观点不一。
但经过继承与发展,普遍学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
”注重思维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教学民主性则是其两大特征。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有这样的看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关于这句话有一个深刻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诽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积极思考或想表达某一问题而陷于一种求懂未懂,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境地时,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启发与引导,从而使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
二、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深层探究启发式教学博大精深,这里面就要求老师把握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怎样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境地,二是何种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的进行研究探讨。
对于启发式教学,分为三个心理阶段来解释:了解学生、抓住时机、适可而止。
首先,了解学生。
我们会联想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的确,有教无类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教师对学生一无所知,不了解学生学习处于何种层次,思维达到何种水平,那么这位教师就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启”“发”教学。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论文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论文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论文论文摘要:孔子的启发诱导是其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启发诱导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相当深远。
继承和发扬孔子启发诱导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当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孔子;启发诱导;当代教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天仍被大众广泛赞誉的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思想。
其中尤以启发诱导最为人称道。
一、孔子眼中的启发诱导在孔子著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中,启发诱导处于重要的位置。
“举一反三”,实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说对于学生,先使他经过苦思冥想,如果想不明白,心中有疑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心中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这样,他所学的的知识才能巩固。
孔子就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主张,“能近取譬”,即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能被理解的浅近事物阐发较为深刻的原理。
他主张多方设计情境,令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而知二”、“闻一而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而既能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而对于那些不肯主动刻苦钻研的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历来为执教者所重。
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试行,确实难能可贵。
而如何坚持启发诱导呢?第一,努力尝试多种方法,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
也就是说抓住良机适时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摘要: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有关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
《论语·述而》中记录了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堪称教育史上最早论及启发式教育的言论,笔者深受启迪,故而阐述了自己对这句名言的五点理解。
关键词:孔子、启发、举一反三近日读到孔子《论语·述而》中论及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一句话,思索颇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大意是:教学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讲明一个方面,他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与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初读此句,只觉拗口,但知道其大有深意,却不能尽解此言之真谛。
经过教育实践的洗礼,今日再读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时,顿感受益无穷,内涵颇丰。
短短20字竟包含众多教学原理,笔者试谈自己一些粗陋见解:一、“不愤不启”之求知欲“不愤不启”是方法,而重要的是使学生“愤”,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不仅仅是好奇心,即对于问题已不是产生“想研究”这种快感,而应是达到“研究不出来”时会产生悲愤感。
这样的程度更深,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加坚定、执着地自觉学习心态。
培养这种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基本前提。
之后才涉及到去启发他们的方法。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生起强制作用。
学习往往是在这三种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驱动的,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2014年第12期恰当地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想学。
三、优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参与度、高度互动的体验环境,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的精神,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与合作。
1.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等工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教学《我是辽宁舰的小舰员》时,课前笔者整合多学科知识,创建了一个辽宁舰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探究空间。
课堂中,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网页浏览、操作活动等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然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师机上。
此时,教师可适时对学生发布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或者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
这种方式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提供了基础,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2.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它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数学活动呈现出循循善诱之势,如《搭配的学问》一课闯关游戏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还可以全程监控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如《算盘》一课的录屏功能,将学生的探究过程重现,起到示范或纠偏作用,以作出即时评价;还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
3.变小组合作为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课前、课堂后的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可以是新授课课前的合作学习,为新知的学习做预习准备;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更加深入。
例如:针对当天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创建网络合作小组,利用网上学习资源,积极探索,展开合作行动,利用qq 群、云平台、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也可以通过留言板和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交流,还可以通过聊天室等进行实时交流合作,最后共同完成合作主题或学习任务。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
“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
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
他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放到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
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
谈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意义
一
句名 言 {
师 者 , 所 以 传 道 授 业 、解 盛 也 。 ”
接 韩 ] 的 说 法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在 于 传 授 知 识 。 t 17 9 7年 恢 复 高 考 制 度 以 来 . 仍
语 ・述 而 ) ). 这 句 话 的 意 思 是 , 当 弟 子 经 过 自 谈 几 十 具 体 的 问 题 学 和 思 考 , 对 某 一 问 题 尚 未 达 到 非 彻 i 解 决 它 《 不 可 . 而 自 己 又 解 决 不 了 的 时 候 . 教 师 不 要 击 开
一
如 何 理 解 技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钻 研 后 . 对 某 一 问 题 有 所 理 解 . 但 仍 是 不 深 的 时 看 , 仍 未 能 摆 脱 唐 以 来 的 传 统 做 法 。
候 。 启 和 ”发 ”是 在 自 学 . 思 考 的 基 础 上 进
上 进 教 师 主 导 作 用 的 传 统 看 法 . 井 非 全 惜 . 学
的 起 点 , 又 是 达 到 的 目 的 。 最 磐 使 弟 子 能 “举 一 才 , 只 有 在 深 厚 的 基 础 理 论 知 识 之 上 , 才 能 循 序
反 三 ”. 培 养 和 提 高 自 学 和 独 立 思 考 的 能 力 。
r
渐 进 , 渐 弪 于 高 深 。 这 一 思 想 在 孔 于 崩 称 为 。下 学
孔 于 的 启 发 式 ”教 育 可 以 归 纳 为 如 下 三 十 上 选
( (论 语 .宪 问 ) )与 我 t ]今 天 所 说 的 基
方 面 : (1)强 调 教 学 过 程 主 要 是 对 学 生 的 自 学 础 厚 . 后 劲 足 ”有 相 似 之 处 。 教 师 传 授 知 识 。 这 是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精选文档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启发式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策略。
然而,现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一言堂”问题十分突出。
本文从启发式教学鼻祖孔子的教学思想谈起,联系当今素质教育,进而探讨启发式教学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最早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家。
他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季氏》)“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要求在形成“愤”“悱”的心里状态下进行启发式教学。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即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教师就不再教了。
这正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真谛,反应了孔子教育过程中注意启发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要达到“愤”“ 悱”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积极地去思考。
孔子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主要表现在教师主导方面。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重新审视教师主导,就是在教学中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并对学生学习辅以适时引导,以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然而,当今教育过分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神圣化,特别是在“应试”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根据一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知识地灌输是硬性填鸭,很少考虑学生感受,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了听众,这种局面有亟控制。
孔子论文·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启示内容摘要: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在教学活动中对老师、学生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性教师适度启发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或者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室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在下面充当观众或听众,整个一个纯粹的“录音机”,这种截然分开的教与学,没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然而,真正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与当今素质教育原则相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上取得很大的成果——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下面将小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从中得出若干对于素质教育实践的启发。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方法概述《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人们通常用这个论断来说明孔夫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关于这段说论述,汉代郑玄注释:“孔子与人言,必得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
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有过经典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用今天的话说,“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努力思考,急于求得解决而仍搞不通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就叫做“启”。
“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但苦于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整理概念,用明确的语气加以说明。
孔子启发式教学论文
孔子启发式教学论文孔子启发式教学论文启发式教学是孔子的首创,其本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这一原则仍有其科学性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改变当前课堂一讲到底,学生被动的现状。
以下是孔子启发式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首创。
他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名言成为“启发”一词的最早来源。
一、启发式教学的本意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而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作用的发挥,则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
孔子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就是“启发”一词的最早来源,是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宋代朱熹进一步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就不要再教他更多的东西了。
[1] 孔子的理论是这样,实践中他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这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这是说在作画时,要先有素白质底,然后再加上彩色才能完成好作品)。
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但不确定,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您的意思是说人要先有内在的仁德,然后才可以用礼来修饰和调节吗)?孔子听了子夏的回答后,感到非常满意。
因为子夏经过思考,在没办法弄懂时主动问孔子的,而且稍加点拨后,就能由诗中对美女和绘画的描写联想到“礼”对人的修饰作用。
这显然已经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了。
也正是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性、主动性的表现。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摘要:“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对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启发。
这种教育方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要正确发挥他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防止其流于形式。
关键词:启发诱导,积极主动,灌输,形式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现在我们把它总结为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它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对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启发。
启发诱导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和借鉴的。
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原则呢,这里有几方面的的原因:一、认识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二、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果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的合作关系,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教学民主,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以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增强。
再议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再议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摘要】如今,许多学校都倡导任课教师运用启发式教育,但是,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育的过程中,总会面临许多困惑,达不到预期效果。
早在公元前552年,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不仅把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方法,而且作为最高层次的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原则。
本文再进一步认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以让我们从中获取一些启发。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孔子是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影响了我国、东南亚甚至西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就教学思想而言,孔子首创“愤”“启”“悱”“发”的启发式教学代表了东方启发式教学的源头。
在提倡启发式教育的今天,我们再回头重新审视孔子的理论,从中读出新的想法,为当代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突出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着这样的困惑: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时候觉得学生“干启不发”,“一问三不知”,最后说“学生不配合”,存在这样想法的教师可以说是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论语・述而》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引导他的表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点是搞好启发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那么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场面,这样就失去了启发式教育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就应做到: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欲言又止。
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情和表达欲望。
二、注意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方式教师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知道学生的困惑所在,知道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发生梗塞或中断。
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
引导时要化整为零,分散难点,各个击破。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时侯不去启发他。
孔子主张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弟子的独立思考习惯。
无可置疑,这确实是使学生思维开发的教学好方法。
远古年代的一大儒家孔子早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并不断用此法教导学子们,引导学子学习却不牵着他们,使之到达一种将明未明的状态,此时再加以点拨,使学子茅塞顿开,记忆深刻,既使问题得到好的解决,又锻炼了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传承于后世,却并未得到后人的广泛应用。
眼观中国当今教育状况,又有多少教师学者遵从“启发式”教育,全心全意专注于开发学生思维呢?从小学走向大学,说实话,我所经历的教学方式无非“应试”两个字。
学校一番心思只在创造好名誉上,而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好成绩,于是学校一味要求学生们多做题,以求考试时好运碰上。
“应试式”教育显然不如“启发式”教育,培养独立思考思维难道不比死记硬背好?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有锻炼思维之能,但并非每个人都习惯和受用,毕竟智者不是大多数人。
每个人的心性都各不相同,有人热衷于活跃思维,有人热衷于默默慎学。
有些学子好学却不善于询问,不能及时发问,而此时如果老师也不主动加以指导,多多接触学子,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还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主动性,对于某些人来说,处理不好,“启发式”学习反而会是一种压力,不但无所得,还导致紧张不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也不是对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适用。
对于年老者,他们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常常无所解,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已是定向的了,此时直接的告知难道不比苦苦思索好吗?当然,若从小抓起,早早对孩子们实施“启发式”教育,使孩子们思维发散,他们终将成为思维灵活之人。
孔子教学,要求弟子能够从旧角度看待新问题,举一反三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理想的教学结果。
孔子的弟子颜渊就是如此聪慧之人,故而得孔子之喜。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
“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
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
他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放到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
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1.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论文: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育学论文论文题名:孔子的启发式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09年3 月19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正文 (1)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1)二、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及意义 (7)三、孔子启发式教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9)结语 (12)致谢 (12)注释 (12)参考文献 (12)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大学 **学院 **级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磨砺而仍不乏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
无论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或是教育原则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孔子的思想中有太多的养料需要我们去汲取。
其中启发式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同样十分重要。
现在的中国教育必须在继承和借鉴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启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其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两条教育原则。
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他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对现代语文教学有哪些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他在这方面的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大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却讲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东,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在教他了。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启发。
如果让学生认识一样东西,告知其一面,而他不能有此推知其他方面,这就表明学生未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不要勉强施教,假如将各个方面不厌其烦地一一告之,反而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的发展和独立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启示内容摘要: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在教学活动中对老师、学生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性教师适度启发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或者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室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在下面充当观众或听众,整个一个纯粹的“录音机”,这种截然分开的教与学,没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然而,真正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与当今素质教育原则相对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上取得很大的成果——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下面将小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从中得出若干对于素质教育实践的启发。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方法概述《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人们通常用这个论断来说明孔夫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关于这段说论述,汉代郑玄注释:“孔子与人言,必得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
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也曾有过经典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用今天的话说,“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努力思考,急于求得解决而仍搞不通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就叫做“启”。
“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但苦于无法表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整理概念,用明确的语气加以说明。
这就叫做“发”。
根据学生的愤悱心理进行启发,这是从正面来说的。
从反面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对某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教师决不能强迫注入。
他要求教育者要抓住启发教育时机和方法,在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才去启发他。
只有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启发式教育。
首先,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生首先要自己思考,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仅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
《论语·为政第二》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
再者,启发式教学是过程的启发,而不是结论式的。
《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这是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意思是说:“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有注重过程的启发,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注重结论的得出,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点金术。
才能达到举一隅,反三隅。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升华出理性的方法认识。
换句话说就是,只能“启发”不能“代发”。
强调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学生走,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十分注意贯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
第一,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使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学,就得重视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
《论语·卫灵公》载:“子日,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即不想一下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了。
他认为学生应具有自觉追求真理的态度、主动求知的精神。
当颜渊向他请教如何为仁时,孔子说:“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情,不可以依赖别人。
第二,注意把握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愤、启、悱、发”这一名言中,孔子首先强调的是启发的时机:要求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其次是启发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以此检验启发是否得当。
孔子曾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告诫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适时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孔子的启发是循序渐进的,所谓循循善诱。
《论语·为政篇》有一段记载:“孟懿子问孝。
子日:‘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即孟懿子)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
”樊迟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做孝,孔子答以“无违”。
孟懿子没有再往下问,孔子也就不再往下讲了。
而后来樊迟进一步问什么才是“无违”的时候,孔子才进一步说明“无违”的道理——在世的时候按照理解侍奉(他们),死了,按照理解把(他们)埋葬并祭祀。
颜渊曾经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第四,孔子的启发是一以贯之,举一反三的。
《论语·为学篇》中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从这段师生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很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认为只有当学生的见识达到一定程度,才可往纵深方向引导。
子贡的这一表现也是孔子注重学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讲求举一反三的结果。
二、现如今素质教育中启发式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选择人才为教育目的,培养出一大批的消极适应社会的人,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始终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学生对老师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而提出来的,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
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把教育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上。
这种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育学》将“启发式原则”的含义表述为:“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道俊主编的《教育学》的解释是:“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也基本一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等。
孔子的启发式与现行的启发性原则相对应,都能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都强调教学民主。
三、素质教育实践中关于启发式原则的思考当今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贯彻启发性原则时,人们的认识与做法并不一致。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启发性原则很重要,但可行性不高。
“启而不发,不如填鸭”。
于是课堂教学仍以一讲到底为主,反正几十年来教育就是一直这样搞的!况且学生的升学压力那么大,学校的升学率又关乎学校此后的“生死存亡”,还是就这传统走,要素质,等学生考上了大学再说吧。
同时,相当多的人虽运用该原则,却是“舍本逐末”,把启发看成了教的技巧问题,将“学”的过程的启发,变成了“教”的过程的启发,也就是先由教师教,然后通过教师的设疑提问等手段,穿插式地使用启发。
在启发的着眼点上明显的背离了孔子启发式的原旨。
此外,在处理教学关系问题上,仍循着“先教后学”、“以教论学”的传统思路。
因此,贯彻启发性原则总或多或少存在偏差。
四、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看学生的主体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几十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表明,不管式探索求知,积极思考,还是举一反三,其施动者都是学生,而非教师,也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从大的方面来说,就必须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是创造的主体,我们所从事的活动应该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人士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只能人云亦云,这个问题已经完全地暴露在我们大学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几乎都是被磨掉棱角的圆,当今的大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术能力大部分已经丧失,似乎都在见证那句老话——一代不如一代。
应该说每个人先天的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只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它会得到激发,也可能泯灭或萎缩。
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满堂灌,惟书惟师的死记硬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实行教育民主化摆正教学过程中各主体的相互关系。
提倡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相互合作,主体人格一律平等。
鼓励学生提问、争论,给学生提供充分自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锻炼、去实践、去掌握自由发展的发展机会,大胆放手,多展的规律和自主权,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论语·公冶长》中关于子路、颜渊“各言尔志”的记载也同样的可以论证孔子在教学中注意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志向是否符合孔子心中的标准,他并不加评论,只要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
不同于教师独占讲台,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惟书惟师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恢复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老师的作用形象地说就是“点石成金”。
启发式教学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而是提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更高标准。
启发式教学法的灵魂是灵活,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授课手段、多方面的知识点来引导、启发学生。
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要求更贴切、有效。
教师要转变其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教师万不可端着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肯放下,教师不是教育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
同时,教师并非圣贤,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所以教师也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学生是发展着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教育的配角“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